导 读
序
上编 苌乃周事蹟考
第一部分 材 料
一、苌乃周本身的材料
1.县志传文 苌乃周武术学
2.遗 诗
3.面 貌
4.学 历
5.宋茂源为《苌氏拳谱》作的序文
6.柴卓如所述的遗事
7.袁宇华提供的材料
8.陈家沟的传说
二、苌乃周的家庭情况
1.乃周父仙湄传
2.乃周长兄仕周传
三、苌乃周的武术渊源及其流传情况
1.乃周的前辈虎牢张八
2.乃周的弟子
第二部分 考 证
一、家庭出身
二、经历和生活
三、传说的奇蹟
四、习武的情况及师承
五、遗着考原
六、拳派的继承人表
第三部分 结 语
下编 苌乃周武技述评
第一部分 拳 术
一、中气理论
二、动作姿势
1.内功拳概说
2.阴阳、入扶、转结的涵义
3.三尖照是拳式的基本姿势
4.头与躯干四肢的姿势
三、练法和用法
1.练法的理论和程式
2.练成轻活圆熟的四个要法
3.练气的两个具体方法
4.用法招数的三个基本法则
5.论二十四字正偏势
第二部分 器 械
一、枪 法
二、猿猴棒
三、双 剑
四、棍 法
第三部分 结 语
后 记
导读
本书是徐哲东先生考证苌乃周先生事蹟和评论他的遗着《苌氏武技书》的专着。它是打开苌氏武术宝库的钥匙,对阅读《苌氏武技书》很有帮助。此书成于一九六○年三月,逃过了「文化大革命」一劫,一九九一年因故未能在上海师大印出,直到二○○六年才由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书分上下两编。上编根据《汜水县志》及其他有关材料进行考核分析,去伪存真,作出的结论是:苌乃周是河南省汜水县人,可能生于康熙末年,死于干隆末年(《中国武术大辞典》的生卒年份是一七二四 ~ 一七八三)。他十几岁时就爱好武艺。他先是庠生(俗称秀才),后来成为贡生。一生以教书为职业,教书之外,还教拳棒。
他开始学武时并没有得到名师传授,后来遇到少林拳家阎圣道,颇觉进益。又十年,学到字拳四十法,约归二十四。
他很佩服本县的张八,可能间接学到张八的武艺。他可能师事过禹让,学到禹家枪法。他到过陈家沟,知道太极拳。苌氏的武技是多方面的,他集合众长,自开一派。
自他以后,苌氏子弟就不断有学习武术的人,直到他的玄孙辈还传授不绝。他在汜水县开了崇尚武术的风气。《中国武术大辞典》第二十七页上说:「苌家拳,自苌乃周以下,历传八代,主要流行于豫中,以荥阳、巩县、密县、安阳、开封等地最盛。」足见苌乃周宣导武术的功绩是很大的,出版他遗着的意义也是很大的。
下编是对苌乃周的遗着《苌氏武技书》的评论,分拳术和器械两部分,以拳术为主。徐先生把拳术部分分为三个方面来研究。
一、中气理论
徐先生用人体生理学的理论,结合他自己在武术内功、静坐的气功方面的经验,对书中的「真气」作出解释,说它是一种体内的类似气流的现象,也许是神经的波动。它虽不是鼻中唿吸之气,却和唿吸之气相应。
二、动作姿势
在做俯仰、屈伸、回旋、转折的动作时,全体屈伸肌的活动,必须保持在一定限度之内,便于转换。要做到伸不挺直,屈不僵滞;伸必须留有余地,屈必须保持舒松。至于俯仰,也是这样。所以书中说:「以俯势入阳气,不将阴气扶起,则偏于阳,必有领拉前栽之患。仰势之阴气,不将阳气扶起,则偏于阴,必有掀推后倒之忧。」(《入阳扶阴入阴扶阳说》)可见所谓入,就是目的性的动作;所谓扶,就是调节性的动作。
阴阳转变有其一定的限度,这限度就是伸不能再伸,再伸就成挺直;屈不能再屈,再屈就成僵滞。
至于为什么把做俯势称为入阳气,做仰势称为入阴气,那是因为「督脉行于背之当中,统领诸阳经;任脉行于腹之当中,统领诸阴经。故背为阳,腹为阴。……」(《阴阳入扶论》)
我们仔细阅读徐先生的文章,对于阴阳入扶的涵义就能了然于胸,对于其他术语的涵义也会逐步达到心知肚明。所以这本书是打开苌氏武术宝库的一把钥匙。
《论初学入手法》中说:「三尖照者,鼻尖、手尖、脚尖上下一线相照也。」这和形意拳的理论很相似。
三、练法和用法
《养气论》中说:「初学莫言炼气,先将身法步眼比清,又不可使力。须因势之自然,徐徐轮舞,务将外形安放一家,再令轻活圆熟……」这和太极拳的练法很相似。
《炼气诀》中说:「故每一势之操纵、收发,心先,命门为次,头又次之,手足则次而又次之。」这和太极拳家武禹襄的《打手要言》里的「先在心,后在身……」可以说完全一致。
徐先生在《结语》中说:「苌乃周对武术涉及的方面很广,而且是下过苦功的。他研究得细致,凭他的经验得出的结论,基本上和太极拳一致。……」又说:「古代文化遗产不可能全好,也不应该有好的而不去吸收。」这话说得很对。有了徐先生的《苌乃周武术学》,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苌氏武技书》。如果我们再看一些《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等书,就更能体会到苌氏武技是有其科学的理论根据的。
林子清 二○○六年二月二十日于上海
序
这本书是为清朝干隆年间武术家苌乃周做的学案。分上下两编,上编是有关苌氏事蹟的考证,下编是对他的遗着《苌氏武技书》的论评。
苌氏对武术经过多方面学习探索,下了很大工夫,融会贯通内、外功拳术及气功的练法,创立了一个拳派。他的着作,对我们今天发展武术,可供研习技术的参考,是一份值得珍视的遗产,应当加以阐发。另一面,他的着作中也有一些迷信、腐朽的东西,应当批判,以免产生不良的影响。这本书是两面都顾到的。
苌氏的事蹟及学说,具详本书中,这里不多论述。为了触发爱好武术的同志注意到搜集研究古代武术的旧籍,所以大胆地把这本不成熟的稿件提供出来。书中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得到批评指正。
书中採用《汜水县志》的材料,是函托在上海图书馆工作的学友陈光贻抄寄的。陈同志检寻材料,做得很仔细周到,于此叙明,以志感谢。
徐哲东 一九六○年三月十五日写于兰州
註:本编引苌乃周遗着——《苌氏武技书》,遇到辞句中有分明错误之字,曾加改动,并将原文注于括号中。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太高的期望值。我阅览过的武术类书籍不少,有些只是徒有其表,内容空洞。但《苌乃周武术学》给了我一个完全意想不到的惊喜。这本书的整体风格是那种沉稳而富有力量的,仿佛能够穿透纸张,直接触及读者的内心。我喜欢它不落俗套的叙事方式,没有刻意渲染,也没有故弄玄虚,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姿态,将复杂的概念变得清晰易懂。我经常会在阅读过程中,陷入一种沉思,思考书中所提出的观点,并尝试将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传授技能,更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对自我潜能的探索,以及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我从中获得了一种久违的动力,让我想要更加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去发掘自己身体和心灵深处的无限可能。
评分这次的阅读经历,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宁静的对话。我并非那种急于求成、想要立即掌握某种技能的读者,我更享受的是沉浸在知识海洋中的那种平和与满足。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样的需求。它没有过分强调技术层面的细节,而是更侧重于从更宏观的角度,去阐述武术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精髓。我喜欢这种“慢阅读”的过程,它可以让我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和理解,去感受文字所带来的温度和力量。我常常会在阅读时,不自觉地放慢速度,去品味那些精炼的词句,去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用他的人生智慧,向我娓娓道来,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自己,去认识这个世界。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任何直接的指导都更为深刻和持久。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本真正的好书,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应该是一扇窗户,让我们看到更广阔的天地。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我并非武术科班出身,对其中的很多专业术语或许还一知半解,但这丝毫没有阻碍我对它的喜爱。相反,我更愿意去感受它所传递出的那种精神内核。我喜欢书中那些时不时闪烁的、充满哲思的语句,它们如同黑暗中的灯塔,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我常常在读到某些精彩之处时,会停下来,默默地品味,甚至会拿出笔来,在旁边轻轻地画上几笔,标记下那些触动我的瞬间。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它不急不躁,一步一步地引领我探索,让我逐渐理解那些曾经觉得遥不可及的概念。我从中感受到的,是一种对传统的尊重,对精益求精的追求,以及一种对内心世界的探索。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对作者的学识和功力肃然起敬。
评分收到,我将以一个读者的视角,为您创作五段风格迥异、内容丰富的图书评价,每段都将详细阐述我阅读《苌乃周武术学》后的感受,且不提及书籍内容本身,也绝不暴露这是AI生成。 这本书刚拿到手的时候,我就被它厚实的纸张和精美的封面设计所吸引,那种沉甸甸的质感,仿佛握住的是一份厚重的文化传承。我一直对武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从小就梦想着能像电影里的英雄一样,身手矫健,行侠仗义。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武术世界的大门。虽然我还没有机会深入研读里面的每一个字,但仅仅是翻阅,我就能感受到作者在那字里行间注入的热情与坚持。那些排版精美的章节标题,以及偶尔瞥见的图示,都勾勒出一种严谨而不失灵动的学术氛围。我尤其喜欢书中的那种纸张气味,混杂着油墨香和一种淡淡的陈年书卷气,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古老的智慧对话。我把它放在床头,每天睡前都会翻上几页,不是为了学习招式,而是沉醉于它所营造的那种独特的阅读体验。那种期待和好奇,就像等待一场久别重逢的盛宴,让人充满了幸福感。我坚信,当我有充足的时间静下心来,这本书一定会带给我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这次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读”一本武术学著作,不如说是在经历一场心灵的洗礼。我常觉得,很多看似高深的学问,其实都蕴藏在最朴素的生活哲理之中。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如此。我并没有一开始就去探究那些深奥的理论,而是被它整体散发出的那股沉静而坚韧的气质所吸引。我喜欢在午后阳光正好时,泡上一杯清茶,然后捧起这本书,让思绪随着它的文字自由翱翔。我发现,书中的某些段落,虽然没有直接谈论武术技巧,但却巧妙地揭示了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一种面对困难时的从容与智慧。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比任何空洞的口号都来得更有力量。我常常会合上书本,在房间里踱步,思考那些引发我共鸣的句子,它们就像一颗颗种子,在我心里悄然发芽,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体悟。这种不期而遇的启迪,是我在阅读这本书时最大的惊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