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序
卷一
中气论∕阴阳入扶论∕入阳附阴入阴附阳说∕入阳扶阴入阴扶阳说∕阴阳併入阴阳并扶说∕阴阳分入阴阳分扶说∕阴阳旋入阴阳旋扶说∕阴阳斜偏十字入扶说∕阴入阴扶阳入阳扶说∕阴阳乱点入扶说
卷二
阴阳转结论∕三尖为气之纲领论∕三尖照论∕三尖到论∕十二节屈伸往来落气内外上下前后论∕过气论∕刚柔相济论∕面部五行论∕咽肉变色论∕聚精会神气力渊源论∕行气论∕点气论∕得门而入论∕头手二手前后手论∕论头∕论足∕论手∕论拳
卷三
拳法渊源序∕合炼中二十四势∕养气论∕炼气诀∕纳气∕中气∕论外形∕大小势说∕论用功∕借行气∕夺气∕三气合为一气∕承停擎∕肝起肺落∕老少相随∕阴阳转结∕勇气根源∕五行能司∕中气歌∕头∕胯∕手∕足∕肘∕膝∕平肩∕仄肩∕讲出手∕讲打法∕讲点气∕论打
∕论拦∕论手足∕捷快用法∕起纵说∕打法总诀
卷四
论初学入手法∕初学条目
卷五
二十四拳谱序∕二十四字论∕二十四字图说∕二十四字偏势
卷六
枪法(四大纲领∕八大条目∕十二变通∕托枪式∕降手)∕猿猴棒∕双剑名目∕论正气
导读
《苌氏武技书》是清干隆时期儒拳师苌乃周(一七二四 ~ 一七八三)竭其毕生精力写成的武术(以拳术为主)巨着。他的第五代弟子袁宇华(乃周玄孙德普的弟子)于一九二一年出版了乃周武术着作的旧本,分《培养中气论》及《武备参考》两种,共一百三十一篇。简编错杂,文字伪谬。一九三二年徐哲东先生删除重复,更正文字,写定为六卷共七十四篇,更名《苌氏武技书》,于一九三六年出版。一九九○年十月上海书店出版了此书的影印本,但却没有把徐先生的《校订记》和《校订续记》印入。这次由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重新出版此书,根据徐先生的校订更正了很多文字上的错误和少数语句上的缺漏。《中国武术大辞典》和日本松田隆智的《中国武术史略》都有专条介绍此书,足见它在学术界有相当的地位。
本书阐述拳理非常细致。第一篇《中气论》说,「中气者……即先天真乙之气,文炼之则为内丹,武炼之则为外丹,然,内丹未有不借外丹而成者也。」真气是中医学名词,它散佈于全身经脉之中,实际上是全身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及其他系统的功能。所谓文练,就是用静坐的办法,让意念来支配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其他系统的活动。所谓武练,就是用内外合一的技击动作来练功,好像我们打太极拳一样,既要姿势正确,又要用意念来指导动作。所谓内丹借外丹而成,就是先用内外合一的练功方法来打好基础,再用静坐的方法来练功。
第四篇《入阳扶阴入阴扶阳说》曰:「以俯势入阳气,不将阴气扶起,则偏于阳,必有领拉前栽之患。仰势入阴气,不将阳气扶起,则偏于阴,必有掀推后倒之忧。……」「入」是目的性的动作(例如做前俯动作时,「前俯」就是目的),「扶」是调节性的动作(防止前俯过度)。做前俯动作时,手虽前伸却不可让身前扑,相反,身子要后屈,这样才不会向前栽跌。做后仰的动作时,身虽提起,背嵴却不可完全伸直,而要保持胸腰间的曲势,这样才不会被后仰的动作把身子牵动,以致向后倾倒。
第二卷第十一篇《行气论》曰:「……手一出,气着一面,不能四面俱着。力直出者无横力,我截其横。横出者无直力,我截其直。上出者无下力,我挑其下。下噼者无上力,我打其上。斜正屈伸,无不皆然。此捣虚之法,攻其无备也。……」这与太极推手的打法何其相似。
第十三篇《得门而入论》曰:「……盖拳之催人,必近其身,方能跌出。……」这话对练推手和散打的人很有帮助。
第三卷第二篇《合炼中二十四势》曰:「炼形合气,炼气归神,炼神还虚。形者,手足官骸也。气者,阴阳周流也。神者,心之灵妙,触而即发,感而随通也。虚者,无极也。阴阳本太极,太极本无极。至无而含天地之至有,至虚而含天地之至实。……始不着力,方能引出自然之力,且可便于转换,不至发难。」这和太极拳的原理和练法太相似了。
第四篇《炼气诀》曰:「凡一身之进退动静,以心为主,心君也,出令者也……以命门为辅,命门气之所从生,乃一身枢纽,宰相也,传君之令也。……故每一势之操纵收发,心先,命门为次,头又次之,手足则次而又次之。」这和太极拳家武禹襄《打手要言》里的「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先在心,后在身……」可说完全一致。
第九篇《论用功》最后曰:「……故学此道者,先抡大圈,渐抡渐小,迨于成时,则有圈而不见圈,纯以意知,自不着迹。」这和太极拳家说的「由大圈而归于小圈,由小圈而归于无圈……」简直没有什么两样。
由此可见苌家拳的拳理和太极拳的拳理一致之处很多。但苌家拳似更注意技击。不但如此,苌氏在本书第四卷《初学条目》第二十二条曰:「学拳宜心领神会,博闻广见。凡人所不知者,我必知之。凡人所不能者,我必能也。……」足见苌氏很重视拳理。
他博採众长,自成一家。读者细读此书,就可认识到此拳的可贵之处,从而增强阅读的信心。只要认真阅读,克服少数术语上的困难,就可以掌握它的理论和练法,绝不至于身入宝山,空手而回。
徐哲东先生针对本书的某些难点,写了《苌乃周武术学》一书,好像是开启苌氏武术宝库的钥匙,对读者很有帮助。一九九○年九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武术大辞典》说:「苌家拳自苌乃周以下,历传八代,主要流行于豫中,以荥阳、巩县、密县、安阳、开封等地最盛。」希望上述各地练苌家拳的同志们批判地吸收本书的精华,对本书作出评价,使它能发挥理论上和练法上的指导作用,使广大的武术爱好者受益。
林子清 二○○六年二月十九日于上海
序
苌氏武技书者,清苌乃周所撰也。旧本分培养中气论及武备参考两种,都一百三十一篇。简编错杂,文字讹谬,不知草稿未釐整者欤?将传抄之误欤?今为芟除重复,条次先后,是正文字,写定为六卷,凡七十四篇,更名曰《苌氏武技书》,从其质也,目录具如右。
乃周字纯诚,河南汜水人。干隆时举明经,尝撰《周易讲义》一书。顾自成童,即耽武技,籀诵之暇,辄习搏击。既十载,遇洛阳阎圣道,技大进,卒以此获大名。所着有:《中气论二十四气》、《武备参考》、《武备择要》、《青龙入海》、《罗汉拳》、《黑虎拳》、《白虎拳》、《炮拳》、《小红拳》、《二十四大战拳》、《六合棒》、《猿猴棒》、《六零奇枪》、《飞云八势枪》、《十七枪》、《春秋刀》、《单剑对枪》、《双剑对枪》、《双剑交对》、《剑指七星》、《虎尾蛾眉镰》等书。人以其文士而好武,故号为儒拳师也。
或曰苌氏初学于禹让,后遇阎圣道,技益精,周流四方,闻见既广,学乃大成。尝游开封,开封人方苦剧盗王伦。一夕,伦置衣巡抚署门石柱下,附书曰:「衣出则伦去。」乃周闻之,取衣悬诸高竿,扬言曰:「伦三日不去,吾且取尔首。」伦遂逸。乃周妻家秦姓,河阴世族也,宅宇崇闳,庭除石级厚二尺许。秦姓子弟见乃周至,戏提以石,乃周举手挥之,石应手糜散。秦姓子弟复强之裂除石,乃周登石皆中断。又能行于水面,身贴于壁。若此奇怪不常之术传说纷纭,不可备论。
然其书言:拳技主于养气,务使气藏于腹,精神合一,气力乃成。气力者,即精神能胜物之谓。言应敌,则重在虚实相济。言运功,则谓两膊宜柔而活,不可使着力。言仆人,则必前脚速进敌之身后,而不拘在人脚之内外。言练法,则须因势之自然,务使外形一家,再令圆熟,将筋节松开。皆微妙渊深,得其枢键矣。其论打法云:「彼不动,我不动;彼欲动,我先动。」其论出手云:「内固精神,外示安逸。」此太极拳家之要义,而苌氏亦得之,又足见其釆摭之精也。乃周之弟子有柴如桂者,最知名。当川楚教匪之役,常率团练捍卫乡里,教匪惮之。苌氏子孙亦有能传其学者,及乃周五世孙德普,以技授汜水袁宇华,宇华当民国十年,任镇嵩军拳技教习,此编始得宣佈。陕西冯君超如得其一部,以示余。余惟乃周所着武技各书本要,已具于此编。自余皆枝叶耳,得此一编,固可见其技术之全,故为理而董之,使具统纪焉。
徐震 哲东 甫撰 一九三二年七月
拿到《苌氏武技书》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的装帧所吸引,一种古朴而又精美的感觉扑面而来,让我感觉它不是一本普通的书,而是一件承载着历史的艺术品。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武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一些已经逐渐消失的流派,总觉得它们身上蕴含着古老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这本书的名字“苌氏武技”,就给我一种神秘而又古老的韵味,让我充满探究的欲望。我最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展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武学体系,它是否拥有独特的理论基础?它所强调的训练方法有哪些特别之处?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关于外在招式的描述,更能够触及到武学内在的精髓,比如如何调动身体的潜能,如何修炼心性,如何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如果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苌氏武技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甚至是一些与其相关的传奇故事,那将大大提升它的阅读价值和文化内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让我对武术的理解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并且能够从中汲取力量,滋养身心。总之,我希望它是一本既有学术价值,又有精神启迪的经典之作。
评分拿到《苌氏武技书》,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它的分量。沉甸甸的,拿在手里就觉得是一本内容扎实的著作。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武术,不仅仅是技巧的堆砌,更是一种身心的修行。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在于它能否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武学思想体系。苌氏武技,听起来就有一种传承有序、源远流长的感觉。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武技背后的哲学理念,比如如何将刚柔并济、以柔克刚等思想融入到具体的招式中。如果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培养“内劲”的理论指导,那将是极大的收获。当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有清晰的图解,能够形象地展示每一个动作的要领,让我能够准确地模仿和练习。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一个好的老师固然重要,但一本好的武技书,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希望它能教会我如何正确地发力,如何保持身体的平衡,如何在实战中运用智慧和技巧。如果书中还能提及一些苌氏武技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故事和成就,那这本书的文化底蕴就更加丰富了。总之,我希望它是一本能够让我窥见武道真谛,并且具备指导实践意义的优秀作品。
评分收到《苌氏武技书》的那一刻,我感觉像是发现了一个隐藏在市井中的宝藏。说实话,我对武术的了解不算特别深入,但从小就对那些行侠仗义的侠客故事情有独钟,总觉得武术里藏着一种独特的哲学和精神。这本书的书名就很有吸引力,“苌氏”,这个姓氏本身就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我很好奇它代表着怎样的武术传承。我最盼望的是,这本书里能够有一些易于理解但又深奥的理论讲解,能够帮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窥见武道的一角。比如,关于“力从何来”,“劲如何运”,这些基础性的问题,如果能有清晰的解答,那将对我帮助巨大。我希望它不是那种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而是能够用一种更生活化、更直观的方式来呈现武术的魅力。也许会有一些关于身体协调、柔韧性训练的建议,又或者是一些简单易学的实战技巧。我更期待它能传递一种武德精神,一种尊重、谦逊、自律的态度,这比单纯的学习招式更为重要。如果书中能描绘一些苌氏武技在历史上的故事,或者它对后世武术发展的影响,那这本书的文化价值就更高了。总而言之,我希望它是一本能够启发我,让我对中国武术产生更深层次兴趣的书。
评分《苌氏武技书》这名字一听就很有故事感!我平常就喜欢看一些武侠小说,对里面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武功招式总是充满了好奇。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那些小说里描述的绝世秘籍一样。我最想知道的是,它里面究竟有哪些“绝招”?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步法,能够让我瞬间移动?或者是什么奇特的掌法,能够震慑对手?我希望它能有一些独一无二的、在其他地方看不到的招式。而且,武功不是光靠蛮力,我希望书中能讲解一些巧劲的使用方法,比如如何借力打力,如何用最小的力量发挥最大的效果。如果能有一些关于如何训练身体的柔韧性、爆发力或者耐力的方法,那对我日常锻炼也会有很大的帮助。我还挺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关于如何应对不同类型对手的策略,毕竟实战不仅仅是比拼谁的招式更厉害,更重要的是头脑和策略。如果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启发,让我觉得我也可以像小说里的主角一样,通过勤奋练习练就一身好本领,那我就太满足了。总之,我希望它是一本能够点燃我习武热情,并且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的“宝典”。
评分天呐,拿到这本《苌氏武技书》的时候,我简直激动得手都抖了!包装就很精美,古色古香的,打开一看,里面的字体印刷得也十分考究,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古老年代。我平时就对中国传统武术特别着迷,尤其是那些失传已久的绝技,总觉得它们蕴含着无限的智慧和力量。这本书的名字就给了我一种神秘感,我一直好奇苌氏究竟是哪个流派,又传承了怎样的精髓。封面上的图案也很有意境,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无限的遐想。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想要一探究竟。我最期待的是里面能否介绍一些独特的拳法、身法,甚至是兵器使用技巧。有没有那些传说中的“内功心法”,能够帮助我更深层次地理解武学的奥秘。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招式罗列,而是能有理论的阐述,比如动作背后的发力原理,如何协调身体的各个部分,如何运用呼吸等等。如果能再配上一些精美的插图,那就更完美了,毕竟武技这种东西,光靠文字描述有时候很难完全领会。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它可能的样子:厚重的纸张,古朴的装帧,内容详实,图文并茂,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宝典。我真的太期待这本书能带给我的惊喜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