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都高雄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如何经验资本主义?他们如何回应资本主义,从而让资本主义在台湾以特殊的样态出现?「同时萃取与掩饰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运作原则,港都劳动者提出的挑战是:资本主义萃取剩余价值,真的需要掩饰吗?掩饰得了吗?本书作者参与高雄市劳工博物馆的筹划,得以运用劳工口述历史与工厂档案等资料来回答这个问题。
行业传统的师傅、唐荣铁工厂以及美丽岛工厂的劳资双方,都不回避剩余价值的创造与萃取,甚至一起拥抱,争议起于剩余价值的透明但不公的分配。即便雇主企图掩饰剩余价值的创造与萃取,也因为霸权经营本身就有内在的弱点、并存的多样薪资制度、十分透明的绩效奖金运作,以及劳动者各种创意的行动,而功亏一篑。港都劳动者既拥抱却又看穿商品拜物教,「全括的商品霸权」的两可性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同时萃取与掩饰剩余价值」是商品拜物教的展现,而商品拜物教涉及了结构力量与行动的关系。本书重新概念化了「行动」,一是确立「行动」在分析上的自主地位,二是行动中介结构力量有不同的样态,三是这些不同的样态本身即具有另一层次的中介效应。本书也提出新论点:结构力量的呈现样态(现身或者不现身、以何种方式现身、现身后是否会变身等)可以强化或者掩饰结构力量,从而是结构力量不可或缺的一环。最后,本书确立「存在感」这个新的基本议题,如工作的惯行不仅体现了薪资劳动及普罗化,更让劳动者切身体会到「薪资劳动是生存唯一的轴心」,从而让资本主义存在化、唯一化与隐身,但失业也激起了劳动者质疑薪资劳动的意义。借此,我们可以重新定位志愿性顺服,侦测到将结构力量「去物化」的可能,并且体现「西方个案化、在地普遍化」。
作者简介
谢国雄 G. S. Shieh
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合聘教授。着有专书“Boss” Island: The Subcontracting Network and Micro-Entrepreneurship in Taiwan’s Development (1992)、《纯劳动:台湾劳动体制诸论》(1997)与《茶乡社会志:工资、政府与整体社会范畴》(2003),并主编《以身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与学》(2007)与《群学争鸣:台湾社会学发展史,1945-2005》(2008)。
第一章知识图谱:志愿性顺服、商品拜物教与结构∕行动001
一、西方劳动研究图谱■ 003
二、台湾劳动研究图谱■ 022
三、本书的定位与贡献■ 038
四、预览《港都百工图》■ 040
第二章起草:劳工博物馆与社会学介入043
一、筹设高雄市劳工博物馆■ 044
二、社会学介入■ 047
三、港都略史■ 060
第三章混沌初开:行业传统中「劳」「资」范畴的生成与变化063
一、皮鞋业:「劳」「资」范畴的流动与固定■ 064
二、铁路货物搬运业:劳资范畴的浮现与分化■ 083
三、计程车业:「劳」「资」范畴的模煳逻辑■ 113
四、派报业:未曾清晰浮现的「劳」「资」范畴■ 127
五、电影辩士业:来不及形成的现代劳资范畴■ 136
六、结论■ 140
第四章大熔炉:唐荣铁工厂的政治经济学151
一、由民营到省营■ 152
二、关厂:孰以致之? ■ 171
三、结论■ 178
第五章「倩」、包与命:大熔炉中的商品拜物教183
一、谋职与失业■ 184
二、劳资关系■ 192
三、薪资制度■ 203
四、以物件为中心的现场生活■ 226
五、工会经验■ 239
六、存在感■ 255
七、结论■ 264
第六章宇宙的「生意」:「合理化」的理想与转折277
一、鸿图霸业:经营之神王语录的启示■ 278
二、咨尔多士,企业中坚■ 314
第七章寂静之声:「合理化」的底层337
一、胶片狂想曲(作为现实的一部分) ■ 339
二、胶片社会学(小说的社会学评论) ■ 362
三、寂静之声■ 401
四、未完成的「合理化」交响曲■ 408
第八章成图与留白:同时看穿与拥抱商品拜物教411
一、商品拜物教与结构力量的呈现样态■ 413
二、作为中介的行动■ 430
三、重新概念化「结构力量与行动」■ 441
四、存在感■ 459
五、真正的国际化:西方个案化与在地普遍化■ 469
六、社会学与哲学的互动■ 472
参考文献■ 475
索引■ 486
Synopsis ■ 490
序
我出生于一九五零年代,成长于六零和七零年代。在物质匮乏的环境中,能温饱求学毋宁就是莫大的福分。拜经济发展之赐,只要愿意工作,生活多少都可改善。然而,生活中还是有如「政治」等个人不能、不敢触碰的角落。在那个年代,很难想像政权竟会递嬗,「外在世界看起来不可能变化」的经验,带来了「物化」的世界观,甚至内建为学术研究上的盲点。
如果没有经历过一九八零年代晚期台湾的巨变,我的世界观不可能松动与转化。但是,若未能同步在学术上持续反思与精进,我的研究仍无法受益于时代巨变。两者结合带来的是正视、发现与珍惜行动及其带来的可能转变。观点的转变逆转了对现象的诠释,从而侦测到
行动的各种可能效应与改变结构力量的空间。换句话说,观点的转变让「我们」能动—首先是作为研究者的我们,其次是作为研究者探讨对象的报导人。
殷殷致意于人类行动的创意与所谓「结构力量」的可变,就是向启蒙我的一九八零年代末期台湾社会运动致敬,它让我看见社会改变的可能,从而让自己能动。宏观制度的改革固然值得追求,日常生活周遭中随时可採取的行动同样重要;集体行动的确令人震撼,但集体心态的探索与开拓同样不可小觑。
作为一个学者,回报这段能动历史最好的方式,就是做出深刻、有创意的研究,并且写出生勐活泼、鞭辟入里的民族志,一方面留下行动者奋斗的纪录,另一方面提供进一步能动的基础。当然,学者终究要返回知识的传统以自我检视。《纯劳动》、《茶乡社会志》与《港都百工图》构成了我的台湾劳动研究三部曲,一路走来,并非坦途,反而更像长江中的黄牛崃,航道艰险,「朝见黄牛,暮见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三部曲看似处理相同课题,实则不断试图深化与创新。是否做到「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的辩证超越,有请读者明鑑。
虽然号称是港都「百工」图,但本书却未能涵盖如高雄加工出口区的女性劳动者。这是拼图中非常重要的一块,衷心期待后继者能补上。
谢国雄
于台北南港2012 年8 月
**再思** 我一直在思考这本书所传达的某种潜在情绪。如果它真的描绘的是“港都百工图”,那么我脑海中浮现的,必然是那些在时光长河中默默付出、以双手创造价值的个体。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忽视了这些“慢”的劳动,也忽略了它们背后蕴含的智慧和汗水。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一种朴实而坚韧的力量,一种对手艺的尊重,以及对那些为生活辛勤奔波的人们的理解。 而“商品拜物教的实践与逆转”这个副标题,则像是给这份怀旧与温情蒙上了一层现代的、略带忧虑的色彩。我开始琢磨,作者是否试图通过描绘“百工”的日常,来对比和反衬出当下消费主义带来的异化?也许,那些古老的技艺和手工艺,本身就蕴含着一种“逆转”的力量,一种对过度消费的反思,一种对人与物之间更纯粹关系的呼唤。我期待书中能出现一些引人深思的论述,引导我去思考,在琳琅满目的商品背后,我们真正追求的是什么?那些看似“落后”的传统工艺,是否蕴藏着解决现代社会某些困境的钥匙?这本书,或许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港都”和“百工”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我们自身生存状态的寓言。
评分**期盼** 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联想到那些充满烟火气的市井生活,以及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我希望它能带我走进一个鲜活的港都,感受那里的人文气息,理解那些“百工”的生存智慧。我期待能看到对不同职业的深入描绘,从他们的工具、技艺到他们的生活状态,都能得到细致的展现。例如,我很好奇那些制作风筝的匠人,他们的双手如何在柔软的竹篾和纸张间赋予生命;或者那些修补旧物的老师傅,他们是如何用耐心和巧手让时光的痕迹焕发新生。 而“商品拜物教的实践与逆转”这一部分,则为这本书增添了思想的深度。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深刻而又不失温度的方式,探讨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消费主义现象。它可能会通过分析商品如何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以及这种现象如何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和人际关系。同时,“逆转”这个词语,也给了我希望。我期待书中能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或者提供一些启示,让我们重新审视与物质的关系,找回人与物之间更健康、更本真的联系。这本书,或许能成为一本引导我们从物质迷思中觉醒的指南,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商品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坐标。
评分**预感** “港都百工图”几个字,在我心中勾勒出一幅幅生动而古老的画面,仿佛耳边响起了海浪的拍打声,以及老城区的叫卖声。我预感到这是一本关于“人”的书,是关于那些用双手创造生活、用汗水书写历史的普通劳动者。那些“百工”,不仅仅是职业的名称,更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种传承,一种与土地和生活紧密相连的生命力。我期待作者能够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这些职业的独特之处,以及它们在时代变迁中的命运。 而“商品拜物教的实践与逆转”这个副标题,则为这幅“图”增添了浓厚的现代感和批判性。我猜想,作者可能会通过对比古代手工艺人与现代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来揭示商品化浪潮带来的影响。也许,书中会探讨我们是如何被各种商品所迷惑,将它们视为身份的象征,而忽略了物品本身的价值和意义。然而,“逆转”这个词,又让我看到了希望。我预感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批判,更会提供一种思考方向,一种关于如何挣脱消费主义枷锁、重拾生活本质的可能性。我期待它能引发我对自己消费习惯的深思,甚至启发我去寻找一种更少物欲、更多精神满足的生活方式。精装的版式,也让我觉得这本书定然有其独特之处,值得细细品味和珍藏。
评分**初读**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光是“港都百工图”这几个字就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仿佛能闻到老港口特有的咸湿气息,听到海浪拍打码头的声音,以及各种市井小贩的叫卖声。我猜想这本书或许是以一种类似古代图卷的形式,描绘出某个特定港口城市中形形色色的手工艺人和他们的营生。那些“百工”二字,暗示着一种百科全书式的全面和细致,让人期待作者能够深入到每一个职业的细节中,去挖掘那些被时间遗忘的技艺,或者那些依旧坚守的匠人精神。 我特别好奇“商品拜物教的实践与逆转”这个副标题。它带给我一种哲学思辨的预感,似乎不仅仅是简单的图文记录,更融入了作者对现代社会商品化浪潮的观察和反思。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似乎越来越被商品所裹挟,很多事物都被赋予了超出其使用价值的意义,甚至成为我们身份认同的符号。“拜物教”这个词语,一下子点燃了我对其中蕴含的批判性思考的兴趣。这本书会如何剖析这种现象?又将如何探讨“逆转”的可能性?我是不是会在阅读的过程中,重新审视自己与商品的关系,甚至发现一些不曾察觉的消费习惯?精装的装帧,也让我对书籍的质感和内容充满了更高的期待,这似乎暗示着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珍藏的书籍。
评分**想象** 我脑海中勾勒出这本书的可能模样,它或许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图册,而是一部跨越时空的社会观察笔记。想象一下,作者如同一个细心的记录者,在港都的街头巷尾穿梭,用文字和图像捕捉那些消失中的风景。比如,在码头边,有辛勤搬运货物的力工,他们粗糙的手掌却承载着城市的脉搏;在老街深处,有世代相传的木匠,他们的刨花在阳光下飞舞,雕刻着岁月的痕迹;还有那些手工制作香料的妇女,她们的双手沾染着大地馈赠的芬芳,也承载着家传的秘方。 更让我心驰神往的是,作者如何将这些具体的“百工”与“商品拜物教”这一宏大的概念联系起来。我猜想,书中可能会通过对比,呈现出过去人们对物品的朴素情感,以及现在商品被赋予的虚浮价值。比如,一件手工制作的铜壶,在过去可能只是满足生活所需,被珍视是因为它的实用和匠心;而在今天,或许一个普通的水壶,却因为名牌的标签而身价倍增,被当作身份的象征。我期待书中能揭示,这种“拜物”是如何一步步侵蚀了我们对真正价值的感知,又是如何让我们在追逐潮流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而“逆转”,又该如何实现?或许,重拾对工艺的尊重,对耐用性的追求,以及对物品背后故事的理解,就是一种悄然的抵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