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该为孩子留下的最宝贵财富……
霍丁‧卡特:「我们希望有两份永久的遗产能够留给我们的孩子,一个是根,另一个是翅膀。」「根」是一个人的心性和品行,「翅膀」代表了孩子适应世界的生存能力。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而真正的成功的爱,是能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自己的生命中分离出去……
想要培养有主见的孩子,父母要实施五「不」策略:
不要用「听话」来称赞孩子
不要用「不听话」来苛责孩子
不要轻易说「闭嘴」
不要吝啬夸奖孩子
不要「不信任」孩子
家长应当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从现在开始,改变自己爱孩子的方式吧!
@第一章孩子真的出问题了吗
允许孩子有自己的见解、主张
让孩子从小学会自理
纠正孩子爱发脾气的习惯
放低姿态,蹲下来听孩子说话
对孩子爱提问题不要嫌麻烦
不强迫孩子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
正确看待孩子追星
@第二章父母的「爱」是否过了头
不要替孩子包办一切
不要对孩子过度保护
不做唠叨家长
孩子哭闹时别轻易妥协
「陪」读才能学习?
@第三章拒绝家庭冷暴力
不要对孩子太冷淡
对孩子别太严肃
不能用「物质补偿」代替「感情补偿」
认真倾听孩子的心里话
不要漠视孩子的孤独
@第四章父母的尖酸刻薄会让孩子自暴自弃
不要轻易否定孩子
别拿高标准压孩子
言语过激会伤害孩子的自尊
别拿孩子的缺点来说事
不要把孩子当成夫妻吵架的出气筒
不要偷看孩子的日记
不要让孩子的假期比上学还累
@第五章习惯决定命运
养成读书的习惯
养成勤于运动健身的习惯
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习惯
幽默风趣是一种人生态度
乐观向上的习惯有力量
从小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
这本书,我必须说,完全改变了我对育儿的看法,也让我对“爱”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一直以为自己挺了解如何爱孩子,毕竟为人父母一场,总有些心得体会。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原来我之前的很多“爱”,都是基于我自己的想法和期待,而不是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和回应。书里提到的很多情境,我曾经都经历过,但当时的我,要么手足无措,要么就用我自认为“对”的方式去处理,事后常常感到一种莫名的愧疚,不知道哪里做得不对。读完这本书,那些困惑似乎都得到了解答。它没有给我一套刻板的育儿法则,而是引导我去观察,去倾听,去感受孩子细微的情绪波动,并学会如何以一种更柔和、更理解的方式去回应。那种感觉就像是,一直以来我都在用一种我以为正确的语言和孩子沟通,而这本书则给了我一本“童语翻译器”,让我真正听懂了孩子的心声。其中关于“看见”和“被看见”的部分,尤其触动我。我们常常忙于生活,忙于规划孩子的未来,却忽略了当下,忽略了孩子本身。这本书提醒我,育儿最重要的一课,就是学会如何真正“看见”自己的孩子,看见他们的独特、他们的需求,他们的感受,然后用一种让他们感到被理解、被接纳的方式去爱。这种爱,不是占有,不是控制,而是陪伴,是支持,是让他们能够自由自在地绽放。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非常接地气,就像和一个经验丰富、充满智慧的朋友在聊天。没有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也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每一个字都仿佛是从最真实的育儿战场上提炼出来的经验。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冲突”的处理方式。以往,孩子哭闹,我总是习惯性地感到烦躁,甚至有些挫败,觉得自己没有管好孩子。但书里强调,冲突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也是我们和孩子连接的契机。它教我如何在这种看似混乱的时刻,保持冷静,去理解冲突背后的孩子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什么,而不是只关注表面的行为。我试着按照书里的方法,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不再急于制止,而是先去安抚,去倾听,然后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结果出乎意料的好。孩子不再是那个我怎么都“说不通”的小家伙,而是开始愿意和我沟通,甚至主动分享他的想法。这让我感到无比的欣慰。而且,书中关于“界限”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我曾经以为,爱孩子就是要无条件满足,结果反而让孩子变得任性。这本书告诉我,合理的界限是爱的一种体现,它能让孩子学会自律,学会尊重他人,也学会承担责任。这种“有爱的界限”,真的让我对育儿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我们与孩子的关系。我一直以为,父母和孩子之间就是一种“管教”与“被管教”的关系,是一种“教导”与“学习”的模式。但这本书挑战了我固有的认知,它将这种关系定义为一种“连结”,一种情感上的深度共鸣。它让我明白,爱孩子,最重要的不是给他最好的物质条件,也不是给他最严格的规矩,而是建立一种让他感受到安全、被理解、被支持的亲密关系。书中关于“情感回应”的论述,给了我非常具体的指导。我以前常常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觉得他们小,不懂事,或者认为哭闹是正常的。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一个孩子的情绪都是真实的,都需要被看见和被回应。当我学会去倾听孩子的情绪,去共情他们的感受,去用他们能够理解的方式去安抚和引导时,孩子反而会变得更加配合,更加愿意沟通。这种“情感上的连接”,让我感觉我和孩子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很多,也让我体验到了育儿中最深刻的快乐。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场及时的甘霖,滋润了我内心那些干渴的角落。我一直以为,育儿就是一种付出,一种牺牲,是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毫无保留地奉献出去。但这本书让我看到,育儿更是一种“共创”,一种彼此滋养的过程。它让我意识到,我在陪伴孩子成长的同时,孩子也在以他们独特的方式,教育着我,提醒着我,让我重新审视生活,重新认识自己。书中关于“跟随”的理念,让我印象深刻。我曾经总是习惯于“引导”孩子,希望他们按照我的规划去发展。但这本书告诉我,有时候,最智慧的育儿方式,是去“跟随”孩子的天性,去发现他们的兴趣点,然后提供支持,让他们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闪闪发光。这不仅仅是关于孩子的成长,更是关于我们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如何去拥抱未知,如何去享受当下。阅读这本书,我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看到了一个更广阔、更丰富的育儿世界。它让我不再把育儿看作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充满惊喜和乐趣的旅程。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不如说是在自我疗愈。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之所以在育儿上感到吃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自己的童年经历,或者是我内心深处的一些未被满足的需求,在无意识地影响着我的育儿方式。这本书没有直接去分析心理学,但它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和细腻的情感描述,让我有机会去审视自己的内心,去理解自己为什么会对某些事情如此敏感,为什么会在某些时刻表现出不耐烦。它让我明白,做一个“好父母”,首先要做一个“看见自己”的人。当我不停地想要“纠正”孩子身上的某些“缺点”时,我可能会发现,这些“缺点”其实是我自己曾经被批评过的地方。书中鼓励我们,放下那些不切实际的完美主义,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同时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这种接纳,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能让我们从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泥潭中走出来,重新找回育儿的乐趣和信心。我开始尝试用更温柔、更耐心的方式去面对孩子,不再总是紧绷着,而是允许自己有犯错的空间,也允许孩子有试错的机会。这种改变,让我们的家庭氛围变得更加轻松愉快,也让我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