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因缘际会下在异国教养孩子的经验,
看两位妈妈如何在在简单生活中,让孩子自然而然拥有创造力,
学习不花大钱,就能在起跑点启发孩子的潜能。
只要跳脱固有思维,你也能创造出属于自己与孩子的学龄前生活。
两位年轻妈妈,因为先生学业关系,必须分别在英国伦敦与法国乡间泉水小镇教养自己的宝宝。抱着开放的心态,她们一边学习适应异乡生活,也一边学着当新手妈妈。两人以敏锐的观察力,将这段生活经验下的育儿故事与省思转化成文字,除了有英法两国育儿资源的侧写,她们一直在努力的,是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孩子能健康、快乐的学习与探索。
作者更想告诉所有父母,不一定得在异国,孩子才能享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关爱」与「陪伴」,才是成就孩子快乐童年的关键。希望本书能让忙碌的现代父母可以停下脚步,思考如何用不花大钱的方法陪伴学龄前孩子、如何在起跑点启发孩子。让有心陪伴孩子的父母,可以透过书中故事的启发,创造出属于自己与孩子的学龄前生活。
作者简介
陈盈洁
国立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硕士。曾任乐活旅行家媒体公司执行总监,新北市黄金博物园区创园营运推广组组长,现任国际永续旅行协会台湾分会副主任。曾旅居英国,目前定居台湾。
高郁茗
国立台湾大学外文系学士,清华大学外语研究所硕士。曾任教于台北市立复兴高中。曾旅居法国、波兰与德国。
推荐序 在异国教养宝宝的育儿经 黄玉华
自序 创造属于自己与孩子的学龄前生活 陈盈洁
自序 学习以乐活的态度,陪伴孩子成长 高郁茗
1谁来帮我带小孩?
是儿童图书馆,也是资讯交流站
绿屋
让家里省空间,宝宝不无聊的「玩具馆」
跟着宝宝跑趴
谁来帮我带小孩?
全职妈妈充电站
宝宝的大脑:有效的大脑刺激,不一定需要昂贵的教材或玩具
2边玩也能边学习
是上学还是游戏?
三岁宝宝才艺班
愈脏愈好玩
文化养分的浮现
从天线宝宝到花园宝宝
宝宝的大脑:游戏、学习与创意
3不一样的教育思维
睡午觉还是不睡午觉?
学校经营教学,家长经营活动
好动不是过动
爱的大手与爱的小手
英语式的中文vs中文式的英语
双语还是三语?
宝宝的大脑:孩子的语言学习关键期
4绿色生活,从小开始
布尿布新时尚
捡破烂还是挑宝贝?
哺乳,话说从头
绿色生活家
舫融盃无动力小船比赛
不需电力的欢乐谷--Rikiki 笑嘻嘻!
没有酱料与盐巴的儿童餐
宝宝的大脑:接触安慰,让宝宝情绪更稳定
5最省钱的亲子小旅行
绿色旅行,经济又健康
逛不腻的博物馆
城市中的农场与绿洲
亲子火车旅行
打开田野的钥匙
来露营吧!
迎着阳光来攀岩
迈开大步去爬山
空谷清音--山上的小屋
宝宝的大脑:运动能力发展也有「关键期」
推荐序
在异国教养宝宝的育儿经
结识盈洁是公元两千年我还在台湾资策会工作的时候。由于当时协助的专案需要有展览设计专长的人才,好友惠贞推荐了她在台大城乡所的同学给我,也就是盈洁--她认真又专业的工作态度,常让我有长江后浪推前浪的体会。人和人的缘分如此奇妙,我们当时都无从得知,在我离开台湾、展开长达十年关于大脑与心智的学习之旅时,盈洁则会跟着先生到英国,在伦敦当起全职妈妈,而我们又会因为想在台湾推动「永续旅行」观念的小小梦想,再度共事。盈洁对台湾环境与永续发展的关心,源于她自已本身就是爱山的人,更是她和登山社学妹郁茗结缘的原因,而她们两人的缘分,也促成了这本书。
「写一本书,想来就跟养小孩子一样,你尽力而为,教养小孩长大、成熟,然后他踏进世界展开自己的生活时给予祝福。」在阅读史帝芬.卡拉汉的《漂流:我一个人在海上76天》的自序时,无意间看到这段文字,觉得用来描述我对《在英国爱阅读,在法国玩泥巴》这本书的感觉再贴切不过。盈洁和郁茗这两位年轻妈妈,因缘际会必须在异国环境中教养自己的宝宝。抱着开放的心态,她们一边学习适应异乡生活,也一边学着当新手妈妈。两人以敏锐的观察力将这段生活经验下的育儿故事与省思转化成文字,因此,这本书该算是她们的另一个「baby」吧。
我猜想,或许正是因为盈洁和郁茗都爱山、关心自然生态,她们的观察力才会如此敏锐,让读者很容易地就能透过她们的故事、了解到国内与国外育儿环境的差异。我本人在阅读盈洁和郁茗的育儿经验分享时,更每每要为两位妈妈的用心与智慧鼓掌──她们一直在努力的,是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孩子能健康、快乐的学习与探索。我的研究领域是行为神经科学,也就是研究人的大脑、心智以及行为三者间的关系,因此对两位妈妈关于孩子成长的「第一手观察资料」特别感兴趣,也忍不住想分享,这些目前在西欧国家盛行的学龄前幼教方法背后的神经科学基础(请参见「宝宝的大脑」单元)。我衷心希望,这些知识能帮助父母们思考什么是真正有益自己孩子学习与成长的环境,也深信盈洁和郁茗的这本书将能带给父母们许多启发。
祝福每一个孩子。
麻省总医院暨哈佛医学院研究员 黄玉华
自序1
创造属于自己与孩子的学龄前生活
先生英国深造的计画成形后,我带着九个月大的饭团到伦敦,没想到这一趟依亲之行,意外成就我跟饭团三年多的游学之旅,不仅巅覆了我们原有的生活方式与儿童教育价值思维,也让饭团享受在玩与探索的过程中学习。
回顾我们的游学故事,内容包含了许多学龄前孩子的生活与游戏。这些在伦敦看似家常便饭的儿童活动,带给我许多冲击;从观察饭团在伦敦的游戏探索与学校生活点滴,许多小小的启发都令身为母亲的我脑中常常闪过一个念头︰「如果自己小时候能经验这样的生活,该有多好!」
英国的儿童福利与学龄前教育方针,是近几年逐渐调整得更完善,除了国家对儿童福利支持态度外,它到底好在哪里?是政策本身、设备、师资、还是家长?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深思与探讨。另外,并不是外国的月亮就一定圆,往往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也必须被考量。我并不赞同单纯从法条与制度面,将英国经验移植成台湾政策,因为学龄前儿童的教养方式还是需要回归到每个孩子不同的性格,没有一套所谓绝对最棒的教养方针。书本上的知识都是经验之谈,父母必须从自己与孩子的相处,去尝试、调整与孩子的互动模式,把他人的经验,融合转换为对自己孩子最好的方式。
也别以为这些生活中的小探索是专属于伦敦儿童。只要父母跳脱体制与传统,调整既有思考模式与生活脚步,台湾孩童也可以拥有伦敦儿童的创造力与对大自然的善心。
我们夫妻与郁茗夫妻在大学时期都是登山社团成员,大自然是两个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有趣的是,虽然伦敦生活亲近自然的方式,与泉水小镇生活在大自然中的模式很不一样;但饭团与琦琦时常接触到自然元素与快乐伙伴的经验,确是相似的。更重要的是「关爱」与「陪伴」,成就了两个快乐孩子的快乐童年。
因此,我们希望借由饭团与琦琦的成长故事分享,让现代忙碌的父母可以停下脚步,思考如何用不花大钱的方法陪伴学龄前孩子、如何在起跑点启发孩子。让有心陪伴孩子的父母,可以透过我们的故事启发,创造属于自己与孩子在的学龄前生活。
陈盈洁
自序2
学习以乐活的态度,陪伴孩子成长
由于喜爱法国文化,向往欧洲多元的人文与地理环境,法国,是先生决定西方取经无可取代的唯一。我们在这里,初次经历社会主义国家不同的思维和政府对社会福利的重视;看见了法国人对运动的热爱;也终于见识到法国人平衡工作与家庭生活的一种不疾不徐的态度。
旅法四年半里有三年时间,我们带着女儿琦琦来到法国东南方三面环山的科技大学城「格勒诺柏」,落脚格勒诺柏的卫星市镇「泉水镇」。
这三年,我们认识了几个有着共同兴趣的法国家庭。孩子们的年纪相仿,父母都喜欢从事攀岩、登山等户外运动。大伙週末一同出游,假日一起度过。与朋友的互动加上渐趋成熟的法语能力,帮助我们深刻的从家庭生活体验法国社会。我们意识到,身旁这些年龄与我们相近的年轻父母,花在陪伴孩子的时间是这么的多。我们也从朋友身上学到以前从没想过的生活哲学,就是「引导孩子一起体会父母亲从事的休闲活动;父母亲也不会因为有小孩而完全牺牲掉自己的生活」;也因为孩子,让我有机会了解法国丰富多元的育儿体系与社会资源。
从台湾的双薪小俩口变成法国的单薪家庭,在收入减少物价却增高的情况下,必然得调整心态与消费形态。因此在当地发展蓬勃并结合社区活动的二手市场,成了我们不用花大钱就能养小孩的祕密武器。因为朋友的介绍开始使用布尿布,从此以不同于「便利就好」的角度来面对孩子的排泄问题。没有月子中心,也没有亲友在旁,只有身兼数职亲力亲为的老公陪伴在侧,幸而有许多育婴育儿社会资源支援我们。
孩子那么小,怎么跟着我们在欧陆,以帐篷为家四处旅行?孩子那么小,怎么跟着我们到处健行,在雄伟的阿尔卑斯边稜留下许多小小的足迹?孩子那么小,怎么跟着我们自行组成的家庭攀岩团,在岩壁底下,从小就面对崎岖道路?
从勃根第乡村举办的舫融杯无动力小船比赛,到南阿尔卑斯山脉小镇特地为孩童所打造,不需电力的欢乐谷。我们带着孩子,几乎跑遍法国。
团妈体验的是英国大都市里的幼儿教育资源。与伦敦相比,格勒诺伯算是乡下地方了。但是乡下地方有乡下地方的风情,我们彼此互补,从城市公园的沙坑到法国的岩壁下,两个孩子都尽情玩耍。
泉水小镇发生的故事,不只记录了个人的育儿经验,以及我们和孩子四处游历的见闻,也包括了法国育儿资源的侧写。希望,这些小故事能够带着大家更贴近发生在法国土地上的另一种生活形态。这是段令我们回味再三的生命历程,并且从此改变了我们许多看事情的角度。
高郁茗
这本书的书名就足够吸引我了。“在英国爱阅读,在法国玩泥巴”,这鲜明的对比就像一张充满活力的画卷,瞬间勾起了我对外语学习和孩子成长的好奇心。我一直认为,学习不应该局限于书本,尤其是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亲身体验、沉浸式的学习方式往往能事半功倍。这本书的名字传递出一种理念:将阅读的深度和玩乐的广度结合起来,让孩子在乐趣中汲取知识,在探索中开阔视野。想象一下,在英国充满历史韵味的图书馆里,孩子沉浸在书香之中,培养阅读的习惯和对知识的渴望;又或者,在法国乡间,泥土的芬芳伴随着孩子探索自然的脚步,他们在游戏中学习,在玩耍中成长。这种“玩中学,学中玩”的模式,对于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来说,是多么珍贵和理想的教育方式。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分享如何将这种理念落地,如何通过具体的活动和方法,让孩子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既能扎实地学习知识,又能尽情地释放天性,享受成长的过程。这本书的标题暗示了跨文化、跨学科的学习体验,这让我对书中可能涉及的国际视野和多元教育方法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初读之下,就有一种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共鸣。“在英国爱阅读,在法国玩泥巴”,这简短的几个字,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却又都极具吸引力的成长场景。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孩子在英国古老书店里,指着绘本露出满足的笑容,又或是他们在法国乡间的田野里,裤腿沾满泥土,却笑得无比灿烂的模样。这不仅仅是两个国家地名和活动名词的简单罗列,它更传递了一种教育哲学:在多元文化的浸润下,在动静皆宜的体验中,培养一个快乐、独立、富有创造力的孩子。我一直觉得,教育的本质是激发,是引导,而不是强迫。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点明了这一点,它暗示了通过“阅读”来滋养心灵,拓展认知,通过“玩泥巴”来感知世界,锻炼能力。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种理想化的图景,转化为切实可行的亲子实践,如何引领家长和孩子,在跨文化的体验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实现人格的丰满。
评分“在英国爱阅读,在法国玩泥巴:陪伴孩子,在玩与探索中快乐学习”,这本书的书名简直就像一个藏宝图的引子,勾起了我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它没有用那些枯燥乏味的教育术语,而是用一种诗意且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直接触达了家长们内心深处对孩子成长最美好的期盼。我立刻就能感受到一种自由、轻松、充满探索精神的教育氛围。英国的“爱阅读”,让我想到的是沉静、深度、知识的积累;而法国的“玩泥巴”,则代表着野性、创造、对自然的亲近。将两者巧妙地结合,意味着孩子既能获得精神层面的滋养,也能在实践中获得感官的体验。这是一种非常棒的教育理念,它打破了传统学习模式的壁垒,强调了“玩”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暗示了跨文化交流对孩子成长的积极影响。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分享具体的亲子活动,如何将这种理念变成易于操作的家庭教育方法,让孩子在享受玩乐的同时,也能在探索中获得成长,最终实现快乐学习的目标。
评分我一直深信,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在早期,最重要的不是灌输多少知识,而是培养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这本书的书名“在英国爱阅读,在法国玩泥巴”精准地抓住了这一点。它描绘了一种理想的童年状态:既有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培养深度思考和语言能力,又有充满野趣的实践探索,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过于强调“学”,而忽略了“玩”对于孩子成长的真正价值。“玩泥巴”不仅仅是简单的游戏,它代表着与自然的亲近,对物质世界的直接感知,是STEAM教育的最初形态。而在“爱阅读”的英国场景下,则暗示了一种对经典、对文化的尊重和吸收。这本书的标题让我联想到,孩子能在怎样的环境中,通过怎样的引导,将阅读的静谧与自然的活泼融为一体。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分享哪些具体的案例,是如何将英式的阅读文化和法式的自由探索有机结合,从而让孩子在双重滋养下,形成全面发展的能力。它似乎在告诉我,学习可以如此多元,成长可以如此生动。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扇通往理想育儿方式的大门。“在英国爱阅读,在法国玩泥巴”,单单这句话,就足以让我产生无限的遐想。它描绘了一个我梦寐以求的育儿图景:孩子既能在充满文化底蕴的环境中,如饥似渴地阅读,汲取知识,涵养性情,又能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下,尽情地玩耍,探索未知,锻炼各项能力。这不仅仅是对两个国家文化符号的提及,它更是传递了一种教育的精髓——平衡。在静与动之间,在内与外之间,在知识与实践之间,找到最适合孩子成长的节奏。我一直认为,一个真正快乐的孩子,是在玩耍中学会思考,在探索中发现真理。这本书的书名,恰恰捕捉到了这种教育的精髓,它让我相信,书中一定蕴含着许多能够帮助家长实现这一目标的宝贵经验和方法。我非常期待能从中学习到,如何将这种“阅读”与“玩乐”的理念,有效地融入到日常的亲子互动中,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一个快乐的学习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