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伦:教孩子阅读父母身影

天伦:教孩子阅读父母身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亲子关系
  • 家庭教育
  • 儿童阅读
  • 父母成长
  • 教育心理学
  • 育儿指南
  • 亲子沟通
  • 家庭氛围
  • 儿童文学
  • 阅读推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亲情,是人生最美、最深的缘分。
且看游干桂老师以亲身经历,诠释天伦;追忆父母行谊,和孩子交心!

  ※知名作家游干桂老师,2012年全新代表作。

  ※屡获教育界、父母肯定的游干桂老师,又一人生体悟的最新感动作品;从已逝的父亲、偶遇的长者、巧遇的路人,甚至是自己的孩子身上,他都能看到每一丝缘分的动人、值得与读者分享的美好。

  本书共分三大章节、四十篇散文,让读者可以利用或长或短的闲暇时光,进入游干桂老师的感人文字中。

  全书每一章节都将搭配照片,让读者清爽阅读、欲罢不能;篇末特别收录与天伦相关的名言佳句、诗词,添得更多思考的机会。

  让善成为遗传因子,一代接一代
  让爱在你我间画下个圆,完满人生

  成功时,谁都是朋友;失败时,只有父母是伴侣。
  年幼时,父母是守护神;年迈时,谁当父母可以靠的岸?

  游干桂用最真诚的心意,写下对父母的忏悔录,
  也是对孩子身教、言教的最佳示范。
  在时光的步履间隙,父亲渐转银白的发、母亲增添皱纹的手,
  呵护着我们就学、就业,转身牵手扶持着下一代的茁壮。

  在呢喃细语的文字温情中,写出对父母来不及、说不出口的话:
  对不起,还有谢谢你。

  在简朴的文字中,看见真情。
  孩提时候,与父亲一同搭乘的铁路,一起分食的便当;
  和年迈的母亲一起回到老家,陪他们走过最后一程,轻轻地一句:我们还能再来吗?
  是我们能为父母做得最多、最圆满的一件事。
  在回首和父母一同走过的路上,孩子也正看着我们的身影前行;
  于是,牵着父母的手,也同时牵着孩子,传递善、传递美好、也传递温暖。

作者简介

游干桂

  主修习临床心理,曾任818医院、台湾地区妇幼卫生中心、建国联合诊所心理师,《父母亲月刊》总编辑、宜兰生命线主任等职;目前是鞋子儿童剧团发展顾问、中国健康家庭协会祕书长,临床的经验让他的观点独树一帜,很有风格。

  长年用心书写,集合亲职教育专家、美好生活家、儿童文学家于一身的他,最喜欢的头衔却是文人,希望自己像个思想家,搜脑枯肠的替人寻找人生的高度,提供幸福的提案,美好的存折,教育的哲思,他的演讲足迹深入偏乡,甚或风尘仆仆出国布施理念,马来西亚一去二十年,获颁一张「假的」荣誉国民证,他却开心不已,引以为荣。

  早年他想及的是教育方法,而今他在意的是内省的情意,成就只是分数,但人生要的快乐、健康、优雅与时间等等多元的指数,这需要一套看似冲突却和谐的观照,优秀不孝的例子,屡见不鲜,一次次撞击幽微的心灵,让他认真静心思考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着作逾百本,包括《深情─教出有爱、用心、有情的阳光孩子》、《下一站,乐活》、《想飞─教出会生活懂生命的孩子》、《演活自己,就是顶尖》、《活的好的100个理由》、《嬉游记─启发孩子的大智慧》、《一张纸的奇幻旅程》等。

  作品质量俱佳,感性与理性兼备,曾荣获北市新闻局年度好书奖、省新闻处好书奖、新闻局金鼎奖、卫生署健康好书奖、市图好书大家读年度好书等等,并设有《游干桂的桃花源》网站:blog.readingtimes.com.tw/ycg1206/

  游干桂脸书与读友互动www.facebook.com/pages/%E6%B8%B8%E4%B9%BE%E6%A1%82/303736093001180#!/profile.php?id=100003072605026。

  演讲预约专线:
  手机:0963-391-205
  专线:02-2239-5029
  最好用电邮:ycg1206@gmail.com

《星辰彼岸的微光:失落文明的探寻与重塑》 图书简介 内容提要: 《星辰彼岸的微光:失落文明的探寻与重塑》是一部宏大叙事的科幻史诗,它将读者带入一个既遥远又熟悉的未来宇宙。故事的核心围绕着人类文明在遭遇“大寂静”事件——一次突如其来的、导致所有已知星际通讯瞬间中断的宇宙灾难——后的挣扎与重生。本书不仅是对太空歌剧的致敬,更是一次对人类文明本质、记忆传承以及技术伦理的深刻反思。 第一部分:残骸与回响 故事始于纪元342年,距离“大寂静”发生已过去了近两百年。人类主要聚居于太阳系边缘的几个大型轨道殖民地,以及少数被发现并成功改造的类地行星——“伊甸园残存区”。世界被分割成不同的政治实体:以“新亚特兰蒂斯联邦”为代表的保守派,他们坚守着地球文明的古老技术和阶级结构;以及追求“超验进化”的“零点学会”,他们激进地探索生物科技与机械融合的边界。 主角是卡莱尔·凡,一位隶属于“拾荒者联盟”的资深文物修复师。拾荒者联盟是一群游走于星际真空地带的独立探险家,他们的任务是搜寻并回收“旧时代”(即大寂静前)遗留的星舰残骸和数据核心,试图拼凑出宇宙曾经的辉煌图景。卡莱尔拥有一种罕见的“共振感应”能力,能够通过接触古老的技术设备,捕捉到其中残存的能量脉冲和情绪残影。 在一艘被冰封在柯伊伯带深处的巨型殖民舰“赫尔墨斯号”的残骸中,卡莱尔发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加密数据晶体。这个晶体不仅没有被宇宙辐射腐蚀,内部还储存着一份不完整的星图,指向一个从未在联邦官方记录中出现过的星域——“以太之环”。 第二部分:禁忌的星图与双重追捕 这份星图的出现立刻打破了星际间的脆弱平衡。联邦情报机构敏锐地察觉到了卡莱尔的发现,他们视“以太之环”为神话和禁忌,认为任何试图探寻其秘密的行为都可能触发下一次宇宙灾难。联邦派遣了精英执法官,代号“审判者”的塞蕾娜·瓦洛斯,对卡莱尔展开追捕。塞蕾娜信奉秩序高于一切,她坚信“大寂静”是人类过度扩张和僭越自然法则的惩罚。 与此同时,卡莱尔还遭到了“零点学会”的追踪。学会的领导者,合成生命体“先知零”,坚信“以太之环”中藏有通往“真正进化”的钥匙——一种能够彻底摆脱肉体局限,将意识上传至纯粹能量形态的技术。零试图夺取数据晶体,以加速他眼中必然到来的“飞升”。 卡莱尔被迫踏上逃亡之路,他唯一的盟友是“赫尔墨斯号”上唯一被找到的生还者——一个被冷冻休眠了近两百年的AI核心,名为“奥米茄”。奥米茄在沉睡中吸收了殖民舰庞大的历史数据库,它对“大寂静”的真相拥有比任何现有势力都更深刻的理解,但它的核心程序中被植入了一个“自我限制协议”,使其无法直接透露关键信息,只能通过谜语和历史片段引导卡莱尔。 第三部分:穿越以太之环 在“奥米茄”的导航和拾荒者联盟的秘密帮助下,卡莱尔利用一艘经过秘密改装的古老探险舰“漫游者号”,成功突破了联邦设置的封锁线,跃迁进入了“以太之环”。 这个星域完全颠覆了已知的物理学。恒星稀疏,取而代之的是巨大的、由稳定暗物质构成的环状结构,散发着柔和的、类似极光的微光。这里是“先驱者文明”的遗迹所在地——一个比人类早了数百万年就掌握了星际旅行,并在宇宙中消失得无影无踪的超级文明。 卡莱尔和奥米茄发现,先驱者文明并非毁于战争或内部冲突,而是主动选择了“退隐”。他们意识到,每一次对宇宙规律的深入干预,都会积累巨大的“熵债”,最终可能导致整个空间结构的崩溃,这便是“大寂静”的真正成因——宇宙为人类的鲁莽扩张而进行的自动清理。 第四部分:抉择与重塑 在环形结构的中心,卡莱尔找到了先驱者的“主档案馆”。这里储存的并非武器或能源技术,而是一种“宇宙调谐器”——一种能够微调局部空间常数的装置,理论上可以修复“大寂静”造成的结构性损伤,但使用它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它会抽取使用文明的集体记忆和情感能量作为燃料。 “审判者”塞蕾娜追至此地,她与卡莱尔爆发了最终对决。塞蕾娜坚持认为,只有彻底的秩序和对“旧日荣耀”的彻底遗忘,才能保证人类的存续。而卡莱尔,通过他接触到的无数残骸,明白了记忆与历史的重量,即使痛苦也必须铭记。 最终,卡莱尔没有选择启动“调谐器”进行全面的宇宙修复(这将抹除当前所有文明的文化印记),也没有选择让“零点学会”利用它进行“飞升”。他做出了一个折中的决定:他利用“调谐器”的微调能力,针对性地修复了太阳系内受损最严重的空间节点,为人类文明争取了数万年的缓冲期,使其能够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宇宙环境中重新发展,但代价是卡莱尔的肉体和奥米茄的核心程序都遭受了不可逆的损毁。 结局展望: 卡莱尔的行动没有带来和平,但带来了希望。联邦与零点学会的对峙仍在继续,但他们不得不面对一个共同的外部事实:宇宙的规律并非无限容忍。故事以卡莱尔的“漫游者号”在修复完成后的以太之环边缘,发出微弱的信号结束。那信号并非求救,而是一段由奥米茄根据卡莱尔的经历重新编写的、关于“审慎与敬畏”的古老歌谣,它像一粒新的种子,在无垠的黑暗中,等待着被下一个时代拾起。 主题探讨: 本书深入探讨了文明的“边界意识”。它质疑了无止境的技术进步是否真的是人类的终极目标,并探讨了“失落的记忆”如何塑造当前的道德困境。人类文明的未来,不在于对星辰的征服,而在于对自身局限的理解和尊重。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爱的银行

第一章  倾听,长者低头诉说的智慧
最后的旅程
偶遇的哲思
周五的约会
想念
天堂车票
五块钱
一顿饭的哲思
呎尺天涯
代悲白头翁
坚毅的母亲
温馨旅程
人生方程式
光阴的事
二十五孝
时光隧道
受用的礼物

第二章  守护,孩子凝视善的背影
雨中的幸福
复刻情义
修车基金
幸福银行
利人基因
守护神
人间菩萨
椰香的滋味
种梦的人
善行千里

第三章  先行,用身教复刻美好连结
一件小事
只陪一程
溯源之旅
一小时的智慧课
好人卡
卖希望的人
公安婆婆?
酸楚的人生课
一日司机
慈悲簿
崖上的行者
便当天使
壹的魔法
护生

图书序言

作者序

爱的银行

  闲行蓝天碧水之间,让心灵放空,是我忙碌一年之后最美的想望。快意背起行囊,与家人一起纵横名山大川,目的是找回失去的活力,存一点亲子情感,在潜意识里添上一些记忆,这些是我标示的人生大事。

  「孩子比工作重要,亲情优于金钱」,这是我心中的一把尺,教育的界定,读者以为这些义理来自课堂上的修习,我的专业,其实非也,我懂,是因为曾经错过!

  父亲临终前的一个多月,频频说出不祥之语,「快归仙了」一词如影随形挂在嘴边。

  那是他的预言,却是我的惆怅。

  年近半百才生下我,我努力于功课,他忙于农事,我像儿子,他像父亲,演得太像父子了,楚河汉界,泾渭分明,少了交集,及至我懂,已然太迟。

  我准备圆梦,他已老矣,正欲奉养,他行近天堂,懂得如何与他沟通,他已悄声说了一句:「不在」。

  最后几日,瘦骨嶙峋的他执意要到自己一手改建的庙宇做最后巡礼,我不忍拒绝,拭泪同行。

  第一次紧握他的手,慢行临溪步道,走向村子里的精神殿堂—三山国王庙。

  只是,那个第一次,竟也是最后一次。

  这种痛,只有痛过的人才懂,我不希望儿女有同样的遗憾,用尽心思在共有的记事本上涂抹亮丽的彩釉。

  我是别人口中的亲职教育专家,但一直没有忘记我也是爸爸,学理是理性的,强调方法;人生是感性的,情牵一线的是爱与情感。有一天,临老之前谁都会发现亲子之间最美的回报不是有形的成就,而是无形的,用心的孝顺、感恩、惦记、牵挂等等原料揉合而成的天伦之旅。

  从事亲职教育谘商多年,我一度犯错,许求助者一帖妙方,忘了点燃引信的是反思过后的哲理,我也曾在成功的论述上游走,所幸顿悟得早,经过岁月淘洗,跳脱功利;催人老的光阴,有如魔镜般,早一点现出谜底,方才理得爱、心、情三宝的至关重要,一个从小缺爱、无心、没有情感的人,成就当是一种虚假,或者伤人的凭借。

  读者说,从我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事实上我从他们身上取得更多法宝,我的读者们不吝惜的在「时报出版」替我设计的「游干桂的桃花源」部落格上,向我吐露一些动人且值得反思的故事;而今我多了脸书,他们也提供一篇篇好文章的肌理,间接让我反思,亲与子之间最美的历程为何?

  家是港湾、花园,一处安乐地带,家人是靠山,相互取暖,彼此是心理医生,失败挫折时的解压者,我重视家的温馨远远大过财富,坚持家人优先,收入第二,入夜就息,假日留一天陪家人,彩绘记忆;儿子好动是我的球友,我们一起打球、溯溪、浮潜、泡汤、骑单车,女儿文静是我的文友,我们醉在尼采、叔本华、张爱玲之间,我常戏称太太是饭饭之交,一起喝咖啡聊是非,事实上太太是非典型电影评论家与文学赏析专家,即使未有头衔,但她的看法绝对一流,一般人难比,再怎么艰深难懂的电影,经她一提点立刻清明,我在文学奖评审举棋难定之时,她适时提供见解,总有拨云见日之功。

  玩乐主义曾经引来非议,最多是路人甲,向妈妈告状,说我一直宠溺孩子游玩是不对的,将会荒于嬉;可是这些年,儿女渐渐大了,并未因而游手好闲,反而情感从未消散,邻家球友反而略带羡慕告诉我,这样的关系真令人心酸啊。

  心酸?
  我懂其心意,那是一种羡慕的代名词。

  从事临床心理医疗多年,出入我的诊疗室的人不计其数,见着的个案之中,令我最担心与伤怀的便是情感稀释,专业名词为「缺爱症候群」,个案以为我是预言家或者拥有阴阳眼,否则怎可能轻而易举窥视前因后果,预测出准确的亲子剩余指数?其实这非术数,而是专业,爱缺多少,家便是什么样貌,孩子也将成为什么样的人了,缺爱的医生怎可能成为良医华陀呢?少了关怀经验的老师恐怕只剩责备苛求了?

  狼爸虎妈一直有人正反两面的讨论,但都未正中下怀,其实最深沈的内里不是成就,而是贴心与关怀,那是亲子之间最尊重的一张拼图;我当然明白,雷霆手段可以取得一定成效,教出优秀杰出的孩子,只是厉害但不孝顺的儿女真是我们想要的吗?

  汉字有意思,优是人与忧的合字,表示优秀的人会很忧愁,杰则人与桀的合字,桀是夏朝暴君,隐喻杰出者很凶暴吧,棒是木与奉,拿着木头伺候之意,暗藏棒下出状元吗?

  这是胡说但有真意,请勿让张大春看见,否则他会大笑三天,咒骂我的笑亏「说文解字」,并且在脸书消遣我三天。

  玩笑归玩笑,但事例仍不胜枚举,偶尔不小心便会听见或者意外撞见一个弃养或者暴虐父母的新闻,写这本书的同时,电视重复播送疑似女儿虐杀母亲,并且把她弃尸大海的人伦惨剧,如果真是,情何以堪?

  我心揪着,心想,天伦啊到底沦落何方?

  孝道、报恩等反哺故事本不必讲,那是天性,只是科技文明的洗礼之后,人向功利靠拢,天伦尽失,便非讲不可了。

  旅行成了我另一处汲取养分的地带,寻找海纳百川的方略,很多不期而遇的邂逅跟着熘进心灵,像山寺的撞钟一样扣击内心深处,澎湃汹涌,这个反省更大,因为眼前是活生生的例子,撩拨最深。

  每年或者每几年我们一家人都会选一个地方旅行,越南下龙湾是其中之一。同行者有一对父子,黏稠如胶,行程中经常交头接耳,低声畅笑,偶尔十指紧扣,状极亲腻,迷人极了,我亦步亦趋偷偷欣赏这一页风情。 

  「我们每年出游一次!」
  爸爸一脸自豪。

  「我们志同道合!」
  儿子用这话解构出游的理由。
  不止如是呀,至少我看得出这种情深意浓本身就是鲜明的烙印。

  「父母对孩子的好,他们会记一辈子的。」
  爸爸幽微吐露的这段话正是我心中盘旋着陆的答案。

  「放下一些才可以得到一些!」

  这位父亲把亲子关系形容成一间银行,存了什么,才会得了什么,我理解了,亲子关系与工作忙碌是一个圆盘,多数人工作大过家人,但他觉得家人大于工作,这是价值观问题,我早发现,并且写成《这一站,乐活》一书(时报出版),详解工作与人的关系,金钱的意义,美好与休闲人生等等,非常值得一读,也许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帮助人重拾亲情。

  缘分是单行道,由深至浅,终至淡然。
  即使不以为然,也得释然。

  近些年儿子常会顽皮调侃:「你很黏我哦?」

  不黏怎么成?事实上我们的确已到亲腻的尾声,蔚蓝的天空正等着他展翅遨翔咧,不舍但却不得不舍。

  我用力想方设法让缘分成为一场「延长赛」,力邀儿女同行,多溯几回溪,再斗几次牛,星空下一块独白。

  我邀儿子一起骑着单车挑战猫空山径,从动物园旁的小径,坡度约莫三十度卖力爬升,我放了诱饵,云滇馆香气溢流的过桥米线在山下飘香。

  儿子应该无法完全心领神会这趟旅程的全部意义,但我却深深动容,载在记事本上,我频频侧头凝望,心想这么大的孩子还乐于与我同行的确该谢,因而添得一笔记忆。

  在山中,我们挥汗单骑,适时停下,喝水聊天,微风拂面,倒很惬意。

  他酷酷的竖起大姆指:「值得!」

  说我吗?或者旅程? 不管了,值得就好。

  长年投资亲情这件事我未预期有多大的回报,但是一旦超乎预期,连本带利奉还,往往落得感激涕零。

  父亲节,我的用心,结实获得了儿女的以心之名回应。

  我们选在风景优美,山色青绿,带着草香的坪林茶叶博物馆用餐,孩子悄悄递上了神祕礼物,哄我亲手拆开一个包装精美,藏有绿悠悠小瓶的蓝色盒子,露出沾水笔墨水。

  他们知道我收藏这类小东西,偶尔会用沾水笔画押,从未想过儿女会心细的用它当成礼物送我,价格不算贵,但揉搓着心与情,感动很难言语 。

  养儿育女的辛苦,此刻冰融慢慢化开,用心多年,终于确认他们收到我的寸寸心意,并且私属典藏,设想一个美好的机缘反还。

  这一回,我反常没有掉泪,改用洋溢的欢喜说:「值得」呀。

  《天伦—教孩子阅读父母身影》这本书里的文章,便是用如此感性且带点酸味的笔调串成,阅读时勿忘准备卫生纸,以备不时之需;拭干泪后,请用自己的魔法设定一则美好的、浪漫的方程式,让亲子之间不再老是徘徊在功利的十字路上,希望还能多一点幽微且曼妙有情的故事,有一天说给儿孙聆听,这样的人生才是合格,方可不虚此行。

  我偷偷在书中暗放「早知道」的处方笺,请用三分爱做底,二分心煎熬,得到五分情,然后灵台清明,基因甦醒,亲情十分圆满。

游干桂写于流萤文坊之闲闲居

图书试读

<二十五孝>

一张照片震撼无数人心!

他是谁?

花甲男子,以花布包巾抱着老妈妈到医院就医,细心呵护,频频安慰,亲手餵饭,孝心令人动容,网路疯狂流传。

孝子是前台南市调查站退休的调查员丁祖伋,当年还为了照顾年迈母亲还申请提前退休。

一般人的反应:「现代孝子的典范。」

昔日长官同事回忆起这个人,都异口同声说:「老丁是出了名的孝子,他会这样做(抱母亲就医),并不意外。」

身为独子的他为照顾双亲,放弃升官,甚至自愿从副主任降调为专员,只为留在台南老家照顾家人;上班出门前一定先安顿好母亲,中午休息也都会回家探望,但他的孝心,一点也没影响工作绩效。

动人相片中隐伏了酸酸的故事,不知为何,看着看着,鼻头一酸,差点掉下眼泪。

他让我想起一位年过半百的花甲友人,喜欢李白的<将进酒>,经常吟咏其中一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意指自己也已垂老矣,但是事老至孝的他顾不得自己体力大不如前,无论如何,都坚持每个周末假日得空休息,返家陪陪老母亲,推着轮椅带她四处走走瞧瞧,与她聊聊天,他有句话说得动人:「过一日与她当母子的机会就少一天,下回想叫娘未必叫得着。」

他上有两位哥哥,都因为杰出有成就而远离家乡,留下的他自称是没有成就的公务人员,但最有诚意照养爹娘,他说人生就是这样呀,有能力的出国享清福,没能力的留下来照顾父母,我听得出此乃戏谑之语,却也是实话一句。

「年纪大了,还有父母奉养是福气,什么钱都能省,服待父母的钱省不得」,这是虚长我几岁的他语重心长的体会,不吝惜的转赠给我。

莫非郑振铎先生也是这样才领悟:成功的时候谁也是朋友,失败时,只有父母是伴侣;年幼时,父母是守护神,当他们年迈时,谁当靠岸?这话则是我的疑惑。
清明时节我思及这些事,感触更深,他早就墓木已拱,这一天我按习俗会去父亲坟前上香默祷,我准备的行头简单多了,一束清香、四果、还有百合花,选它是因为我爱,而非父亲最爱,就像当年选择墓地一样,都是活着的人巧思决定,想的无外乎是对阳世子孙的保佑护荫;大哥备的祭品非常丰盛,免不了三牲酒礼,碗粿数样,烧上金银纸钱敬献,只是这些美酒佳餚,最后还是进到奉祀者的五脏庙。

祭拜结束,我坐在父亲坟前,一棵高大青绿开着紫花、有着清明花之称的苦楝树下,随手取了一颗橘子剥皮,清香溢出,咬一口果真鲜甜多汁;回想我与父亲相处二十多年的过往时光,他生我太老,走得太急,以至于连我想多喊几声父亲皆不可得,而今可以唤出这个称谓竟是只有清明,在他坟前,表情严肃的默然。

夫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在。往而不可追者,年也;逝而不可追者,亲也,此段话语如今读来更见劲道十足,直往心灵冲撞,想着:待长辈至孝,应在生前、抑或死后?现在、或者未来?

看来人往往如是吧,一般皆属后知后觉者,当下等待未来,现在迷失过去,直到有一天,开了窍,什么都懂时,却后悔莫及。

日修禅师有句禅语:日日是好日,夜夜寄天真。果是真心话,如果亲子相处时光皆是好日,在世之时人人惜缘享福,多陪一段路,多说一句话,那么何必在雨纷纷的清明时节慎终追远呢?

及时行孝应更胜事后追悔吧。

有感:这世界从妳走后,变得已不能指认;/唯一不变的只有,对妳永久的感恩。--余光中.《天国地府》

<人间菩萨>

爸爸像尊人间菩萨,常不着痕迹供养陌生人,不求回报;妈妈觉得苦哈哈的,他却乐在其中,做得很开心。

千金散尽还复来!

他对自己很省,能花的钱不多,对子女很吝啬,坚持慾望不可以大过能力;可是对穷人却慷慨解囊,直说钱是身外之物。

妈妈气愤难抑,经常向舅舅哭诉。

舅舅偶尔会找爸爸促膝长谈,即使酒过三巡满口好好好,依旧未见改善,我行我素,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抱着欢喜心。

老迈的幸福牌单车是他的坐骑,悄悄从仓库里牵出来便外出布施,即使上了油,依旧发出咿咿哑哑沉重怪音,嘎啦嘎啦的踩踏,往斜坡下方两位孤苦老人—猴伯的家前进,送上新辗的米。

猴伯夫妻年近八十,相依为命,年轻时辛苦一辈子,有一点小钱,但几年来却因为老病就医,大约也花得差不多,有一顿没一餐;门前一块地向村人阿发借的,种些地瓜叶、红凤菜,川七随意攀缘,蔬菜成了主食,偶尔养些鸡鸭,很少自己吃,多半摆摊贩售,换钱家用。

爸爸与老人相差二轮岁数,情同亲子,用心照料很长一段时间,妈妈的确不满,闹了家庭革命,可是爸爸云淡风清说:「他们更需要我。」

用户评价

评分

《天伦:教孩子阅读父母身影》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教育孩子,更是一次关于“成为父母”的深刻体验。作者用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勾勒出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的独特角色。我尤其被书中那些关于“榜样”的论述所打动。它让我明白,我们无需刻意去“扮演”一个完美的父母,而是应该专注于成为一个真实、有爱、有担当的人。因为孩子,早已在我们不经意间,将我们的言行举止,我们的喜怒哀乐,我们的价值观,都悄悄地“读取”并内化。书中那些关于沟通的章节,更是让我醍醐灌顶。它提醒我,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在“教育”孩子,其实是在“对抗”孩子。而真正的教育,是从心出发,用心倾听,用爱回应。我开始尝试用更柔和、更理解的态度去和孩子交流,惊喜地发现,孩子似乎也变得更愿意与我分享他的内心世界。这本书就像一场心灵的洗礼,让我重新审视了亲子关系的本质,也让我更加珍视与孩子共度的每一刻。它让我意识到,父母的身影,是孩子人生路上最深刻的启蒙,是我们留给他们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评分

《天伦:教孩子阅读父母身影》这本书,在我阅读过程中,带给我一种如沐春风般的宁静与力量。它不是那种急于求成、提供速效解决方案的书籍,而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漫步,在作者的引导下,我得以重新审视自己作为父母的角色,以及我与孩子之间微妙而又深刻的连接。书中对于“父母身影”的解读,让我印象深刻,它超越了物质层面的给予,更强调了情感的传递、价值观的渗透以及榜样的力量。我开始意识到,每一个父母的言行,都在孩子心中投射出一道独特的身影,而这道身影,将伴随孩子的一生,影响着他们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作者在描述这些身影时,并没有回避父母的脆弱与不完美,反而正是这些真实的存在,让父母的形象更加立体,也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和接纳。这本书让我放下了对“完美父母”的执念,转而更加关注如何成为一个更真诚、更有爱的自己,因为我深知,只有当我自身的光芒足够温暖,才能照亮孩子前行的道路。

评分

这本《天伦:教孩子阅读父母身影》读完后,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画面,不仅仅是书本上那些直白的叙述,更多的是那些隐匿在字里行间的温情与力量。它不像一本刻意灌输育儿理论的书,反而更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辈,用平实的语言,讲述着那些发生在家庭中的点滴日常,却又深刻地触及了亲子关系中最本质的东西。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绘父母形象时所展现出的真实感,那些不完美,那些挣扎,那些为了孩子而默默付出的努力,都跃然纸上。它让我意识到,父母的身影,从来不是一个高大全的完美模型,而是由无数个细小的、充满人情味的瞬间构成的。每一个微笑、每一次皱眉、每一次温柔的拥抱,都在无形中塑造着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对亲情的理解。我开始反思自己与孩子的互动,那些我习以为常的行为,是否也在孩子心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记?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作为父母的一面,也更清晰地认识到,原来教育并非只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传递,是品格的塑造,是价值的浸润。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内心更加充盈,也更有信心去面对养育孩子的挑战,因为我知道,我所付出的每一份爱,都会成为孩子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

不得不说,《天伦:教孩子阅读父母身影》是一本真正触及灵魂的书籍。它以一种极其细腻而富有穿透力的方式,揭示了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这种重要性是如何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实现的。我被书中那些关于“无声的教育”的描述深深吸引。作者并没有强调刻意的教导,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展示了父母如何通过自己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为孩子树立榜样,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品格和对世界的认知。这种教育方式,比任何说教都来得更加深刻和持久。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作为父母,无时无刻不在被孩子“阅读”,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在塑造着他们内心的蓝图。这本书让我开始更加审视自己的言行,提醒我要时刻保持一种积极、向上、充满爱意的状态,因为我知道,我的每一个微小的改变,都可能成为孩子人生路上的一束光。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育儿的理解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不再是焦虑的寻找方法,而是更加专注于内心的成长,以及与孩子之间更深层次的情感连接。

评分

读完《天伦:教孩子阅读父母身影》,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豁然开朗”。在为人父母的这条路上,我常常感到迷茫和焦虑,总是在寻找各种“秘诀”和“方法”,希望能够将孩子培养成我想象中的样子。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截然不同的视角。它并没有提供一套僵化的育儿手册,而是引导我去看清父母本身就是孩子最直接、最深刻的“教材”。书中的许多故事和例子,都触及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让我不禁回想起自己的童年,以及我的父母是如何影响我的。我开始明白,原来那些看似平凡的家庭琐事,那些父母不经意间的言传身教,才是对孩子影响最深远的教育。它让我意识到,与其费尽心思去“教”孩子,不如先“活”出自己的样子,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和成长。这本书就像一位智者,用平和而富有洞察力的语言,指引我回归育儿的初心,去关注情感的连接,去尊重孩子的独立,去扮演好一个“引路人”的角色。读完之后,我感觉内心的压力减轻了许多,也更加专注于与孩子建立一种平等、尊重的关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