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做自己,孩子就能做自己

妈妈做自己,孩子就能做自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12评选为最温柔动人的亲子部落格,2011部落客百杰「文学创艺类」金牌奖
  ★被形容为「叛逆学生最爱的老师」、亲子部落客黄淑文最新作品
 
  当你用成人的眼睛重看儿时的自己,会发现
  你愈了解自己,就愈了解你的小孩
  你儿时希望被对待的方式,正是孩子心中渴望的亲子关系

  教养是找回自己,忠于自己
  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就先让自己成为那样的人

  有一天,当你发现孩子的缺点,竟然就是自己的缺点时,
  你会恍然大悟,孩子身上有你童年的影子,
  当你愿意回到原生家庭找到你情感的根芽时,
  孩子便成为你探看自己的镜子。

  她梦想成为作家,但在父母的期望下当了老师,
  她天生左撇子,却在世俗眼光下学习换手,
  曾是国中老师的黄淑文,被形容为「叛逆学生最爱的老师」,
  为养育孩子辞去教职,将生命归零,展开一段爱与自我追寻的旅程。
  从一位妈妈的观点,因了解自己而找到亲子教养的大原则。
  全书搭配照片纪录、亲子图文创作,丰富呈现一个妈妈的爱与自我追寻的旅程。

本书特色

  家的心灵地图
  欢迎搭乘时光机,淑文机长即将带您返回被遗忘的童年时光……孩子就是自己的翻版,从教养中看到自己的童年,打开你生命的密室,听到儿时的唿唤,不仅找回「内在的小孩」,也找到最适合你的教养模式。

  爱的方程式──孩子的告白VS.妈妈的观点
  小红豆和妈妈联手的图文创作,从孩子的角度生动丰富地描绘出家庭生活的趣味、冲突和个性,和妈妈的文字丰富呈现出成功的「有机育儿」教养经验。

  女人,妳的名字不只是母亲──妈妈的爱与自我追寻
  「照顾自己」和「照顾家庭」一样重要。妈妈也要週期性地为自己做心灵打扫,为自己灌溉养分和能量,挖掘兴趣与乐趣,圆满自己的快乐人生。

作者简介

黄淑文

  最圆满的亲子关系应是成就孩子的同时,也能成就自己。
  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做自己,长出自己的原貌;
  父母也借由养育还原童年,疗癒成长的伤痕,
  修剪生命的枝叶,圆满人生。

经历:
  台湾师范大学地理系毕业,任职国中教师7年,荣获台湾创造思考教学优异奖,被形容为「叛逆学生最爱的老师」。

  为养育两个孩子辞去教职,成为专职作家。部落格创作多次荣获部落客百杰奖,2012年获奖的评价为「最温柔动人、也颇具说服力的亲子部落格。用她感性的文笔与精彩的图文打动所有网友的心!」

  着有《最长的辞职信》、云门流浪者计画《趁着年轻去流浪》、《骷颅与金锁:魏海敏的戏与人生》、《妈妈的读心术》。《最长的辞职信》中「从浪子到铁人」一文被编入大学国文教科书。

  目前是《妈咪宝贝》杂志亲子图文专栏作家,及中国《生活教育》杂志撰写亲子教育专栏。

  淑文的Facebook :搜寻「黄淑文(桂花树)」

绘者简介

杜欣谕(小红豆)

  黄淑文之女,11岁,喜爱绘画,多次荣获各种绘画比赛奖项,2011年起和妈妈展开杂志专栏图文创作,温馨描绘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专文推荐
大胆做自己,大方的包容别人(台北市家长成长协会创会理事长林文虎)
桂花树长出的美丽礼物(美浓山下民谣歌手林生祥)
确幸的彼端,确信近了(剧场导演、知名作家侯刚本)
家,一幅纯真美丽的心灵地图(中华民国儿童文学学会荣誉理事长陈木城)
看见做妈妈又做自己的勇气(台湾主妇联盟生活消费合作社顾问陈来红)
温馨推荐
金枝演社艺术总监王荣裕∕中华民国中小学校长协会荣誉理事长张荣辉∕亲子理财专家赵婷
自序
我的故事,我的旅程:打开自我的罈子

卷一 家的心灵地图

教养是回到自己,找到情感的根、土地的根、生命的根
找到情感的根:了解原生家庭如何塑造你
找到土地的根:亲近故乡、在地生根的教养
找到生命的根:回到人的本质,坦承自己的不完美

容许孩子寻找自己的宇宙
帮助子女通过「蛹」的考验,找到自我的图像
保有孩子纯真的宇宙,每天都有新发现
温暖的守护,再怎么叛逆的孩子,都渴望有人了解他

打破爱的迷失
迷失一:养育孩子是牺牲奉献?
迷失二:我这么爱你,你就必须听我的?
迷失三:孩子的表现,是你的成就?

找回对孩子的直觉
教导孩子在游戏中保护自己
何时该生气?何时该禁止?
深入孩子的心灵,和孩子同步成长
让孩子享有自由奔腾的幸福

没有轮胎的怪手──你,是否有过同样的纯真?
无尽的想像,打造无限的可能──请别杀了孩子的梦
不要断绝自己与童年的关系
支持孩子把最饱满的能量,用在自己的热情所在

卷二 爱的方程式──孩子的告白VS.妈妈的观点
妈妈没说出口的祕密
冲突过后,把爱完整说出来
给孩子一个可以痛哭的肩膀
有机教养,让爱自由流动
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
爸爸妈妈到底有没有偏心?
养孩子像跳探戈,父母退后,孩子才能往前
碎碎唸,真的有用吗?
另类的亲子旅行──露宿街头
换位思考,孩子更有智慧
如何和孩子谈死亡?
爱是动力,而不是包袱
有爱支撑,孩子更坚强
如何帮孩子面对负面的阴影?
爸妈大不同,应变之道
了解妈妈,要先了解外婆
爸爸和妈妈一样亲

卷三 女人,妳的名字不只是母亲──妈妈的爱与自我追寻

最圆满的亲子关系,是妈妈做自己,也让孩子做自己
走在自己所爱的路上,人生永远不会嫌晚
接纳真实的自我,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养小孩

雨中的我,永不放弃──留给孩子一本爱的存折
雨中联想一:妈妈的爱,像一把坚强的保护伞
雨中联想二:带给孩子穿越困境的韧性
雨中联想三:怀念爸爸雨中的车声

在人生的大海,我想要成为一只飞鱼
画一张生命地图,检视自己的生命历程
向过去的痛苦,寄上一张慰问卡
将生命的哀伤,化为餵养自己的养分

品尝生命的果实──让自己过得更好
我要为自己做什么,才会过得更好?
自己制作一个锦囊妙袋
唤起内心的力量:我渴望什么?我向往什么?
制作生命美好的蓝图,找出心灵最坚强的后盾
为自己做週期性的心灵打扫
不同阶段,为自己画不同的自画像
女人,妳的名字不只是母亲

后记 我曾做过的三个生命实验
实验一:上小学前,不教孩子写字,将来学业成绩会跟不上吗?
实验二:孩子没有读幼稚园,将来上学人际关系会不好吗?
实验三:如果把自己还原成新生的种子,我会怎么长呢?

图书序言

教养是回到自己,
找到情感的根、土地的根、生命的根


我想,成为父母最大的福分就是借由养育孩子,宛如实境模拟般把自己变成一个小孩,重新回到过去。不管过去在原生家庭是伤心的、遗憾的,甚至是无法挽回的记忆,你都可以试着把它转化成美好的养分,从「失去的时光中,收回一片片土地」,成为你和下一代生活的重要磐石。

时光回转像个小孩,像穿越了某个生命的通道,发现你在目前的家庭和原生家庭的「衔接处」,竟然住着另一个灵魂(一个调皮的顽童或一个受伤的孩子),如果你能褪去大人的外壳,住进这个小孩的心灵,追寻记忆中的某个时刻,定定地看着自己和原生家庭的连结,也许你就能恍然明白,不管是出于命运,或一种难以言喻的因缘,我们自身、包括我们下一代的成长环境,其实冥冥之中,都被家庭某种不可抗拒的力量紧紧牵引着。
结婚之前,我和多数人一样,对家的概念模煳而懵懂,直到有了小孩,透过养儿育女触摸到生命底层的根须,我才勐然察觉,紧紧牵系我们的、那条无形的家庭丝线,是情感的根、土地的根和生命的根。

找到情感的根:了解原生家庭如何塑造你
你愈了解自己,就愈了解小孩


这几年与妈妈们互动的过程中,有妈妈直言自己和原生家庭没有什么好探索的,童年也没什么遗憾和伤痕。刚开始我们只是盯着小孩的成长,没有自觉要把目光转向自己,等到孩子愈来愈大,你会发现你对孩子的管教态度,取决于你内在的人格特质。而你内在的性格其实取决于原生家庭如何塑造你。当你学习用长大的眼睛重看儿时的自己时,你会发现你愈了解自己,就愈了解自己的小孩。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一天你发现孩子的缺点,竟然正好是自己的一部份,尤其这个缺点激烈的造成你和另一半的争执时,就如同村上春树所言,不得不从自己的根部往内挖掘,有时不想看的东西也不得不看。因为,这个要命的缺点造成你和另一半争执的纠结点,很有可能是幼年的际遇种下的根。你不得不把过去联系你和原生家庭情感的根部拉出表面,好好瞧个清楚,了解问题的所在。

也许你会恍然察觉,原来,孩子有你童年的影子。当你愿意回到原生家庭找到你情感的根芽时,孩子便成为你探看自己的镜子。养孩子,另一个自我成长的层面,好像也在养自己的心,借由重新修补,自己也因此活得更完整。

找到土地的根:亲近故乡、在地生根的教养
不管孩子飞多远,都不会忘记回家的路


一旦你开始往内心探勘「挖井」,拨开横阻在你和内在的自己,几十年被岁月和柴米油盐淤积囤塞的淤泥,刚开始只是轻轻的搔痛,涵藏一丝丝酸酸甜甜、模模煳煳的记忆,一旦挖掘到内心底部的活水层,那不顾一切蜂拥而上的泉水,瞬间就化为百味杂陈的往事和无可抑止的泪水。

也许是这个缘故,有时候我们很怕痛,常常怀念一种味道,却又害怕闻到它的气味。很想搞清楚自己的困惑和纠结,却又不敢追根究柢想得太清楚。但,最终我们还是要面对啊,就像我们终究要回家一样。

这或许是为什么离开家乡多年,仍住不惯都市的繁华,而选择住在隐匿的山间和大树小花小草为伍的主要原因。土地的根须,从台南到淡水,哪怕经过多少的风风雨雨,人事的变迁,几十年来像剪不断的脐带紧紧抓住了我,成为我的养分和不离不弃的依靠。很自然的,在我成为母亲之后,我选择了一种亲近土地、亲近故乡、在地生根的教养。我希望土地的根须不仅牢牢抓住我,也紧紧抓住我的小孩,我希望他们永远听得见原野的唿唤和土地的心跳。

想想,一个人的童年只有一次,童年一去不复返,电玩手机却在每个阶段随时随地、甚至只要有钱便可以拥有,又怎么能够取代「只属于自己」的亲情,和长大后「有钱也买不到」的童年经历呢?

有很多人感叹,这一代孩子的灵魂好像都空空的,那是因为他们活在网路的虚拟世界,生命的根须离土地太远了,找不到可以归根的地方。故乡就是泥土,如果孩子的童年只是紧紧黏住电脑和网路游戏的萤幕,而没有闻过家乡泥土的味道,长大后又如何循着故乡的气味,踏上归乡寻根的旅程呢?

因此,我和先生对两个孩子的教育,总是从孩子的出生地淡水为中心,再将触角往外延展到新北市、台北市,以及台湾各地。不论是陪伴孩子在山中的小径探险,在溪流戏水或在草地上奔跑打滚,参与各种庙会庆典、老街踏查、生态露营,或到图书馆演艺厅看演出、听故事,我们总是想办法帮助孩子在生长的土地,伸出感情的触须,在自己的故乡生根。

有时我会想,如果我真的想借这本书大声地说一点什么,那一定是每次看到有些孩子被父母关在家里,或和父母一起成为「低头族」关在网路世界,都非常的不忍心。因为年幼的孩子正在成长,其实很需要空间自由伸展,他们要在开阔的土地尽情奔跑,和蓝天、小鸟、清风、太阳同步唿吸、同步欢笑,才能长得好,活得快乐。孩子跟大人不同的地方,在于孩子是开放的、丰富的、好奇的。有些东西也许你已经失去新鲜感,他们却还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孩子的心灵就像发电机,当你已经筋疲力尽,他们却还神采奕奕精神饱满。

倘若孩子成长的故乡是都会,不妨让孩子参加自然生态体验营,或从都会附近的山间小道、社区公园开始踏查,寻访有特色的古厝、店家,或拜访当地的艺术家,甚至可以像义大利作家卡尔维诺一样「发挥想像力,为你的城镇创作一幅画像,想像你在画中遇见的每样事物,都充满魔法、夸张变形︙︙採用你偏好的记录方法,什么都行。」我想,只要父母愿意回复好奇的童心,陪着孩子在生长的土地探索,把家乡的每一栋房子、每一条溪流、每一棵树,都当作有生命的个体去观察、去对话,自然能帮助孩子打开耳朵聆听,用双手触摸,用嘴巴品尝,用五官摄取故乡的影像,不管将来孩子飞多远,沿着童年走过的轨迹和曾经有过的感动,都不会忘记回家的路和原乡的唿唤。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