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玩游戏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帮助他们学习、满足好奇、天马行空发挥想像力,却在我们一手创建的高科技商业社会中沉寂了。以往,孩子们玩着玩具,能讲出一个又一个充满个人特色的寓言故事,现在玩具却沦落成被动消费主义的代表。以前街头巷尾看到孩子们随兴发挥的团体游戏,如今则是被团体运动与电脑游戏取代。电视连续剧与电影光碟片,则扼杀了孩子们模仿大人的办家家酒游戏。父母被全球化经济竞争弄得好焦虑,就怕小孩子玩得太多、浪费时间,失去了竞争力又无法成功。
过去20年来,孩子们失去了一週12小时的自由时间,其中包括了8小时漫无目的的玩耍与户外活动。同时,他们参与团体运动的时间却倍增,而且用来从事被动观赏娱乐(包含欣赏体育赛事)的时间,却是从30分钟增加5倍,到超过3小时,其中还不包括看电视的时间。媒体反映了孩子们生活中游戏消失的现象。电视节目中的孩童很少只单纯开心游戏,他们通常被塑造成过度成就的小大人,或者深受父母离婚、滥用药物、爱滋病或失业等学校或家庭问题困扰。即使卡通也不一样了。《摩登原始人》或是《杰森一家》,从来也没把工作描述成有趣的活动。《建筑师巴布》和《海绵宝宝》虽然被塑造成热爱工作者,而海绵宝宝还在他工作的速食餐厅当选本月最佳员工。只是孩子们的生活何时变得这么辛苦?
孩子们的生活中缺乏游戏,对健康造成的后果显而易见。2000年首次举行的美国公共卫生署署长儿童心理健康会议中指出,愈来愈多的儿童遭到需求不满足(needlessly)的痛苦,原本就是为了满足他们情感、行为与发展需求而设立的机构完全没有发挥作用。超过两成的儿童人口受到这些问题的困扰。会议当中更指出,全美三分之二的孩童至少因此健康产生问题,13%体重过重、超过200万名儿童必须服用利他能或其他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DHD)药物。
无法自发地随兴游戏,对孩子们也会造成令人担忧的严重心理影响。他们在电视和其他萤幕前花了太多时间,用来做梦、幻想与创造的时间相对减少,而这些能力却又是高阶数学与科学需要的成功特质。我们的学校系统现在更是加入打压孩子们好奇心、想像力与作白日梦的行列。愈来愈多小学减少下课时间,转作其他学科所用,课程设计愈来愈考试导向,也压缩了创意与游戏教学方式的生存空间,取而代之的是机械背诵式的学习,以应付不胜枚举的评量。巴西教育学家保罗.费尔(Paulo Friere)写道,教育不是解放、就是驯化。殖民帝国一度採用机械背诵学习方式来驯化原住民,让他们服从外来政权。机械背诵学习法是批判创新思考的诅咒。
考量到现今孩童们也是消费族群,商品广告自然也瞄准了这群人口,例如高脂肪、高钠食物、含糖软性饮料、用过即丢的时髦玩具、还有其他种种产品都是。高品质的孩童电视节目,通常广告收入相对少,为数自然不多。阖家观赏电视的时段,充满了不雅语言、性暗示、还有暴力,更别说为孩童设计的电脑游戏了,很显然某些大人们把赚钱看得比孩童需求来得重要。孩子们对于游戏的需求,一而再、再而三被当成赚钱的途径,原本该让他们自由自在随兴发挥的游戏,最后却变成萤幕前的被动观赏。
本书作者认为在孩童发展过程中,游戏是能够推升他们认知、社会与情感发展的重要角色。他了解到不让孩子们好好地游戏,就和不让他们按部就班成长一样不健康。为了充分解释这个想法,他重新整理过去的研究,从中演绎出一套游戏发展理论,这套理论以佛洛依德的动机导向论与皮亚杰的智力发展论为基础,特别强调有助于孩子们健康游戏的社会发展阶段,并说明游戏在健康的智力、社交与感情发展当中,才是主要角色。最后更提供如何让孩子们能够自发性随兴游戏的一些建议。
本书特色
对孩子碎碎念,不如陪孩子玩游戏
您是否经常抱怨孩子花太多时间在游戏上?是否担心自己给孩子的不够多、被别人比下去?因为怕孩子输在起跑点,因此感到焦虑不安?
许多人认为游戏会让孩子荒废学习,进而影响健康与人格养成。加上亚洲父母对孩子期许很高的现象,比起欧美国家有过之无不及,往往在孩子年龄还小、心智与体格尚未成熟时,就抱着先抢先赢的心态,为他们安排一系列的学习计画、布展大局,认为玩游戏只是浪费时间。但想想我们自己小时候,不也是从跳格子、打弹珠、一二三木头人、捉迷藏等游戏中得到无穷乐趣,同时促进大脑发育、养成人格、趋向社会化的吗?
玩游戏其实没那么糟
作者大卫.艾肯博士(David Elkind, Ph.D.)认为,生活要过得快乐又有建设性,除了爱与工作,还要加上游戏才对;因为爱、工作与游戏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三大驱动力,促使我们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思考与行动。喜欢玩游戏是人类的天性,透过玩游戏,孩子能学到的东西可多了。除了语言能力和观察能力,还能发展人际关系,学会如何表达意见、和他人沟通。玩游戏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恰好可以帮助孩子思考和判断、学习如何自己解决问题。趣味十足的游戏还能够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从中玩出对学习的热情、获得自信,激发孩子天马行空的想像力与创造力。而这些技巧和能力都是奠定日后成功的基石。
下一次,当孩子拉着你的衣角,希望你挪出时间、陪他玩游戏时,请抱着轻松的态度、放下大人的面具,一起乐在其中吧!
作者简介
大卫.艾肯博士 David Elkind, Ph.D.
知名儿童心理学家,美国塔夫斯大学名誉教授,着作超过10本,包括《萧瑟的童颜:揠苗助长的危机》(The Hurried Child)、《青少年危机》(All Grown Up and No Place to Go),其畅销作品已在美销售超过60万本,堪称首席养儿育女权威。目前居住在波士顿郊外与鳕鱼角两地。
自序 ix
第一部 变化中的游戏世界 1
第一章 游戏、爱与工作 必要三重奏 3
第二章 玩具满斗城 15
第三章 萤幕游戏与图像识别力 37
第四章 孩子游戏 父母焦虑 63
第二部 游戏、学习与发展 87
第五章 幼童学习的误解 89
第六章 游戏有理:奠定数学、阅读与科学的基础单位 119
第七章 不只是游戏:促进社会化 145
第三部 游戏的力量 169
第八章 轻松愉快当父母 171
第九章 身体头脑心灵合一的学校教育 195
后记:一生的礼物 217
志谢 219
参考书目 221
其他参考书目 227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育儿的另一种可能性,一种更加轻松、快乐,同时也更有效的方式。我一直觉得,在当今社会,家长们承受着巨大的教育压力,也对孩子寄予厚望,但很多时候,这种压力和期望反而成为了孩子成长的负担。这本书的核心观点——“爱玩才会赢”,让我重新审视了“玩”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它不再是简单的娱乐,而是激发孩子潜能、培养他们解决问题能力、锻炼他们创造力的重要途径。我喜欢书中可能强调的“适度放手”和“尊重孩子的节奏”,这与我过去总是忍不住想去“帮助”孩子,甚至代劳的心态形成了对比。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真正的“帮助”是提供一个支持性的环境,让孩子能够自由地探索和学习,而游戏,就是最好的载体。它教会我,如何从一个“教育者”转变为一个“引导者”,如何与孩子一起享受游戏的过程,并在其中发现他们的天赋和闪光点。
评分《爱玩才会赢》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没有太多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生活化的案例和温馨的提示。我能感受到作者是真正地理解孩子,也理解家长的困惑。书中对于“玩”的解读,不再是简单的鼓励孩子去玩,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玩耍中所展现出的独特学习方式和需求。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如何观察和理解孩子的游戏行为”的部分所吸引,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孩子在游戏中传递出的信息,错过了与他们建立更深层连接的机会。这本书就像一本育儿宝典,里面充满了各种实用的小技巧,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我的孩子,更有效地与他们互动。我期待书中能提供更多关于如何设计游戏、引导孩子思考、以及在游戏中培养孩子情商和社交能力的具体方法。这本书让我觉得,育儿并非一件难事,关键在于找对方法,而这本书,无疑给我指明了一个非常正确的方向。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颠覆了我过去的一些固有观念。我之前可能一直把“聪明”和“成绩”划等号,总觉得孩子考高分、识字多就是聪明。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聪明”是孩子具有强大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而这些能力,恰恰可以通过“玩”来充分培养。书中对“自然学习力”的阐述让我印象深刻,它强调的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以及如何通过游戏来保护和激发这种能力。我记得书中可能提到了很多关于“试错”和“自主探索”的重要性,这与我过去担心孩子犯错、急于指导的育儿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指引我看到了孩子身上隐藏的巨大潜能,并且教会我如何通过创造性的游戏环境,去释放这些潜能。它让我明白,与其过度焦虑孩子的学业,不如回归到孩子最原始的学习方式——玩耍,并从中找到培养孩子终身学习能力的方法。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色彩明亮,插图充满童趣,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与“玩乐”和“学习”息息相关。拿到手后,纸张的质感也很不错,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我一直相信,孩子们在玩耍中学习是最自然、最有效的方式,但很多时候,家长们会陷入“教导”的误区,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反而扼杀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这本书的标题非常直观地传达了核心理念:玩,才能赢,才能让孩子真正聪明起来。这让我对书中如何具体引导家长实践这一理念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好奇,它会提供哪些实操性的游戏方法,来帮助家长们发掘和培养孩子的“自然学习力”。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阐述,更能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让我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轻松应用,真正感受到孩子在玩耍中迸发出的智慧火花。我对书中关于“激发内在驱动力”的部分特别感兴趣,因为很多时候,外部的奖励和压力反而会削弱孩子学习的乐趣。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方法,让我们家长学会如何点燃孩子学习的火苗,那将是无价的。
评分这本《爱玩才会赢:发挥自然学习力 游戏让孩子更聪明》让我耳目一新,它提供的视角非常独特且富有洞察力。我一直觉得,我们对“学习”的定义可能太狭隘了,往往局限于书本知识和应试技巧。这本书则将学习的范畴拓展到了更广阔的领域,强调了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游戏和探索,孩子们可以获得许多宝贵的技能和认知。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玩”的重新定义,它不仅仅是消遣,更是孩子认知世界、发展创造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途径。书中可能提供了一些非常具体的游戏案例,能够帮助家长们打破思维定势,认识到原来那些看似“不务正业”的游戏,恰恰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最佳载体。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具体分析和解读不同类型的游戏对孩子大脑发育的影响,以及如何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兴趣,设计出既有趣又能促进学习的游戏。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是在教孩子“怎么学”,而是在教家长“怎么让孩子学会学”,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方式,我觉得非常棒,也更符合儿童成长的规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