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越界的心灵剧场 辜振丰
一提到法兰西诗人波特莱尔,大家总会啧啧称奇。生于一八二一年,童年幸福快乐,家境优渥,父亲早年担任贵族的家庭教师,颇有艺术品味,一度升任上议院议长。一有空闲,父子俩经常晃悠于画廊,时时目击名画佳作。诗人在父亲的熏陶之下,艺术传家,诗书继世,外加才气时时浮现,高中时期,参加「全国高中拉丁诗歌竞赛」,荣获二等奖。日后,正值青春焕发之时,怀抱理想,投入一八四八年革命,但后来大失所望,乃改行撰写艺术评论和诗歌。
一迈入巴黎文化圈,波特莱尔勤学不倦,日日埋首于图书馆,闲暇之余,也流连于美术馆。每逢良机,便向前辈讨教请益,如巴尔札克、雨果、戈蒂耶。他举止潇洒,气质非凡,穿着时髦,优雅面世,平时善于助人,更乐于称颂友人佳作,而言谈之际,谨慎有加,人气自然畅旺。至于其艺术评论,洞察入骨,犀利异常,驰名远近。
论述之余,吟诗作对,节奏韵律,起伏有致,宛如神籁,其间为了用字遣词,不免气耗神疲。如〈太阳〉诗句:「......自四方八面,嗅蒐偶然的韵律,/探侦字眼,绊了脚如石道上踉跄而行∕偶尔邂逅长久梦想的诗句......」经过时序推移,诗艺日益精进,文坛奇葩,绽放之日,屈指可数。
然而,慈父往生之后,母亲改嫁欧比克将军,母子深情,一时烟消云散。其继父有别于生父,讲究实际,视野狭隘,敌视创作,深信一旦混迹文坛,未来前途必将黯淡无光,因此下令远离巴黎。一八四一年,遣送南洋异地,其间亲炙暖热,深识异香,并结交几位女性友人,获益良多,但巴黎乡情人情,遥遥唿唤,十四个月后,便返回花都,再度提笔创作,乞灵缪思,展露文采。
诗人逐渐迈入巅峰期,无需担心经济问题,因为父亲留下大笔遗产。但这位翩翩浊世佳公子,浪漫洒落,挥霍无度,开始整日纵情于花街柳巷,悦聆呖呖莺声。继父乃委任律师,成立监护小组,掌控遗产。这一来,诗人每月仅能领取微薄的零用钱,生活处境简直从天堂掉入地狱。综观十九世纪,法国书市孕育一些畅销作家,如雨果、欧仁.苏、大仲马、左拉,但他们撰写的文类,是小说,至于诗集要挤入畅销之林,不免难上加难。
一八五二年,拿破崙三世发动政变,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之后,他倾心创作,绝不因收入减少而有所改变。一八五七年六月,他推出《恶之华》,印数一千三百本,定价三法郎。一上市,便为法兰西文坛投下震撼弹!但当局认为「伤风败俗」,内容涉及女同性恋,依法起诉!宣判结果罚金两百五十法郎,而再版必须删除「漂流诗篇」六首诗歌,日后尘封近百年,直到一九四九年才解禁。此事件,波特莱尔固然创伤不小,但「帝国恶名」绵延不绝。
同年,文友福楼拜也因《包法利夫人》而遭到起诉,最后判决无罪。但这位文坛大家,并未洋洋自得,反而暖意频送,书信往返之间,极力激赏波特莱尔对艺术的贡献和色彩的掌握,并赞扬「你使浪漫主义恢复了青春......。独特的文风,来自构思。句子满蕴着思想。我欣赏你锲而不舍的精神。语言精准,价值自高。」显然,两人惺惺相惜,一时传为佳话。
十九世纪中期,欧洲学术掀起巨变,一来奥地利的佛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学说,论述意识、无意识;二来马克思解析资本主义,提倡无产阶级革命;三则尼采宣布「上帝死亡」,并重新解读西方形上学。然而,波特莱尔创作《恶之华》,文字华丽而简练,呈现人类的心灵剧场,亦是创举。所谓「恶」,并非不道德,而是包含罪、诅咒、灾难、不幸、病气、悲痛、苦恋、倦怠等。在开卷诗〈致读者〉结尾,诗人提到「--虚伪的读者--我的同类--我的兄弟」,表明跟读者「同伙」,同时祭出挑战,让读者实实在在面对自身的问题,但前提是波特莱尔,在每首诗歌,掀开自己的心房,让读者逐一观看、解读。换言之,作者遭遇到的种种问题、困境、心理冲突,读者也可能无法避免。可见作者充满「善意」,虽然诗集命名为「恶之华」。
诗人的老师兼好友戈蒂耶,在《回忆波特莱尔》中指出,「......波特莱尔不相信人是天生是善良的,倒认为即使最纯洁的人,其心灵深处也有性本恶的因素。因为人类的气质多少带有反常性,是罪恶的参谋,会诱导你去干对自己有生命危险的坏事。正因为致命,带有跟法律唱反调的乐趣,加上不俯首于权势,才特别有吸引力。......他相信这种反常性并非自己独有,他人所无。因此,他发现某人犯错时,仍极力避免去责备人家,而认为过错是人类不可救药的天性使然。某些目光短浅的批评家为此指责波特莱尔不讲道德,这种见解犯了严重的错误。」(陈圣生译,上海译文)
值得一提的是,诗人面对第二帝国的体制,既僵且伪,加上人情冷漠,债台高筑,只好钟情于撒旦国度,寻求创造力与生命力,从而狂喜交连,暖热心窝。如〈向撒旦连祷〉、〈彼得不认主〉,可以得到明证。这让人联想英国诗人米尔顿的史诗《失乐园》,将撒旦刻画成具有创造力的英雄。后辈诗人威廉.布雷克更以诗歌诠释米尔顿,在〈恶之声〉一诗,指出「恶」是能量,单独来自身体,而「理性」是「善」,来自灵魂,但理性只会绑住能量。接着,在〈天堂与地狱的结合〉中强调,「缺乏对比的力量,∕是无法进步的。引力和斥力∕理性与能量∕爱与恨,∕是生命存在所必需的。」看来,波特莱尔、米尔顿、布雷克三者之间,前后辉映。
一八四一年,南洋之旅,化为永恆的回忆,从而建构心灵的乌托邦,往后失恋、债务、病气,纷至沓来,却能寄情于昔日曼暖国度,同时乞援大自然,上天下地,悠游自在。其字里行间,每每流露声音、色彩、香气三者相互参透、转化、应和。例如〈万物照应〉强调,
自然是座神殿,活灵活现的柱子,
时时散发含煳暧昧的语言。
人一穿越象征森林,
森林即以灵犀相望。
恍如悠悠回音,于远方
融入神秘而深渺的契合之中,
宛若黑暗与光明,浩浩茫茫,
香气、色彩、声音互相应和。
面对这诗坛创举,跟前辈同辈相比,可谓空前。诗人回顾南国大地,人人热情奔放,面对陌生旅人,每每加以款待,心房距离,立马拉近。白日青空罩顶,阳气满溢,朗爽四肢百骸,而四周围绕奇树异卉,诗人更鼻领新芳旧馥。夜幕低垂,明月当空,繁星点点,清风徐来,时而慵慵懒懒,时而慾望四起。此情此景,日后追忆,诗思喷涌,洒洒而来,尤其结识两位白裔夫人和马拉巴姑娘。显而易见,一下笔,佳言妙句,逐一铺展,地灵人姝,不言自明。如〈致一位南洋出生的夫人〉,呈现如此优美的诗句:
夫人啊,要是莅临荣耀之地,或
塞纳河岸,或沿翠绿的罗亚尔河,
美人总跟古色庄园相得益彰。
可在浓荫下隐居,诗人因妳,
酝酿而芽生成千上百首商籁,
妳大眼睛教诗人比黑奴更驯顺。
这部诗集中,涉及多位女友。首先为法非混血儿珍.杜娃。帕斯卡尔.皮亚在《波特莱尔小传》指出,杜娃的相貌与众不同:步态雍容,头发乌黑波浪型的卷发黑得几乎发蓝,棕眼,嘴唇性感,乳峰坚挺。但为人奸诈,花钱无度,酗酒,且愚昧无知。一结识之后,诗人为其魔鬼外型深深吸引,但两人仅止于床第之乐,精神层面却付之阙如。诗人在〈舞蛇〉中,刻画她为「妳姝妖的肉体,∕我爱观览,慵恹恹的恋人∕宛如亮晃晃的绢丝,∕肌肤闪灿!」在〈阳台〉中回忆昔日恋情:「炭火熊熊,灿亮夜景,∕阳台更蒙上一层玫瑰露。∕妳胸脯多曼暖!」
但两人分分合合,诗人尽管情伤累累之后,理性思维浮现,将杜娃比成「吸血鬼」,毅然要慧剑斩情丝,但情爱本是矛盾组合,聪颖如诗人,亦难逃脱,因此意图再三再四酣醉于情场!如诗行结尾「......你一狂吻死体,∕必然再度让这只吸血鬼复活!」便是明证。显然,诗人对她口出恶言,后来跟她形同陌路之后,便将两人情爱比为「腐尸」,但却保留其神圣性:「固然爱情已经解体,但我保住形体和神圣的精髓!」最后,波特莱尔有情有义,即使在失意落魄之际,口袋空空,依然继续照顾她。
一八五二年,诗人为了寻求精神爱,乃转而追求莎巴蒂耶(ApollonieSabatier)。她是某银行家的女友,创立文艺沙龙,作家福楼拜、戈蒂耶皆为座上客。有趣的是,诗人经常写信向她示爱,而且信中附上一首诗,来大加歌颂。这些诗歌烨亮《恶之华》,阅读之际,倒能跳脱阴郁连连的诗篇,剎那之间,心房为之开朗。根据日本法国文学专家兼译者崛口大学的「逐诗解说」指出,〈她的一切〉、〈生勐火炬〉、〈功德的惠赐〉、〈告解〉、〈心灵的曙光〉以及「漂流诗篇」第五首〈致一位乐陶陶的女人〉,皆是献给莎巴蒂耶的诗篇。尤其〈致一位乐陶陶的女人〉传达如此佳句:
妳的容颜、姿势、风度,
美,如秀丽的景致,
一笑,脸蛋现出放浪,
宛如风飘晴空。
忧郁的行人擦身而过,
顿时为之目眩神驰,
因康健的神采飞扬,
来自手臂肩膀。
妳浑身衣饰,
布满色彩、音响,
诗人脑海因而浮现
百花齐齐舞动芭蕾,
波特莱尔秉持「真」与「诚」,提倡艺术至上论,坚持创作无关乎道德,加上不时关怀弱势,洞察都市风景。评论家大多认为,他是西方第一位现代诗人。虽然中年四处借贷,重病缠身,以致英年早逝,但往生之后,享受无与伦比的荣耀。名画家雷东、罗丹、马蒂斯亲自为遗作《恶之华》创作插画。二十世纪英国大诗人兼批评家艾略特,非但大力肯定波特莱尔的成就,甚且将诗行放入其名作《荒原》!德国思想家班雅明更推出专书,绝赞一番,并称许他为「高度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翻开书页,一股淡淡的纸墨香扑鼻而来,这是一种久违的、温暖的气息,让人瞬间沉浸其中。页面的泛黄程度恰到好处,既有怀旧的韵味,又不至于影响阅读的清晰度。排版方面,字体大小适中,行距也十分合理,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书中的插图(如果有的话,会详细描述)更是为文字增色不少,它们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与内容相互呼应,深刻地表达了作者想要传达的情绪和意境。整体而言,这本书在细节上的打磨堪称完美,每一处都体现了出版者的用心和对读者的尊重,让人在享受阅读本身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物质载体所带来的愉悦。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长久的。它不像一些快餐式的读物,读完后就烟消云散,而是像一颗种子,在我的脑海中生根发芽,不断地引发我的思考。我反复咀嚼着书中的某些段落,试图理解作者想要传递的更深层次的含义。它挑战了我对善与恶的固有认知,让我开始审视社会和个人行为的复杂性。这种思想的冲击力,是许多作品难以比拟的。
评分《恶之华》(精装) 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精准,高潮迭起,却又不过分煽情,让人的情绪随着情节的发展而起伏,却始终保持着一种清醒的观察。作者在描绘人物情感时,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大量的细节和微妙的心理描写,让读者自行去体会、去揣摩。我常常会在阅读某一个章节后,停下来回味,思考人物的行为动机,以及他们内心深处的挣扎。这种“留白”的艺术,恰恰是最考验作者功力的地方,也是最能引发读者共鸣的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在构思情节时,展现出了惊人的才华。每一个伏笔都埋设得恰到好处,每一个转折都显得顺理成章,却又出人意料。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惊叹于作者的想象力和叙事能力。它让我重新认识到,好的故事不仅仅是情节的堆砌,更是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挖掘。这部作品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它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上都达到了一个令人称道的的高度。
评分总而言之,《恶之华》(精装) 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复杂与幽暗。我已经被它深深地吸引,并会毫不犹豫地向我的朋友推荐。这本书的质量和内容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它会成为我书架上备受珍藏的一员。
评分《恶之华》(精装) 的封面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是一种暗沉中透着一丝不详的美感,纸张的触感也相当厚实,充满了质感。拿到手里的时候,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仿佛承载着某种厚重的历史或者深刻的情感。我尤其喜欢那种微哑的光泽,在灯光下不会产生刺眼的反光,反而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引人遐思的氛围。书页的边缘处理得非常细致,切口平整,合起来的时候严丝合缝,这无疑为阅读体验增添了一份仪式感。精装本的装帧工艺,即使是对于那些不常阅读的读者来说,也会觉得它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它没有回避人性的阴暗面,反而以一种近乎残酷的真实,揭示了隐藏在文明表象下的原始冲动和欲望。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某些不愿面对的部分,这是一种既令人不安又无比珍贵的体验。作者并没有简单的将角色脸谱化,而是展现了他们性格的多面性,以及在特定情境下,普通人身上可能爆发出的惊人能量。这让我不禁思考,在极端环境下,我们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子?
评分《恶之华》(精装) 的语言风格独树一帜,充满了诗意的韵律感,即使在描绘最黑暗的场景时,也带着一种冷峻的美。我特别欣赏作者对意象的运用,那些反复出现的符号和隐喻,像一条条无形的线索,串联起整个故事,并不断深化主题。每一次的重读,我都会发现之前忽略的细节,对人物的理解也更加深入。这种文本的丰富性和多义性,让这本书具有了极高的二次阅读价值,每一次翻开,都能带来新的感悟和启发。
评分《恶之华》(精装) 的结局处理得尤为巧妙,没有落入俗套,而是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让读者自行去填补想象的空间。这种“未完待续”的感觉,反而让故事的生命力得以延续。我在合上书的那一刻,心中并没有完全释然,而是充满了对书中人物命运的遐想,以及对现实世界中类似境遇的担忧。它不是那种看完就觉得“结束了”的书,而是让你在合上书本后,故事才真正开始在你的脑海中延展。
评分阅读《恶之华》(精装) 是一次沉浸式的体验。故事的开篇就如同一个精心布置的迷宫,将读者一步步引入其中。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张力,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我尤其被那些看似平淡却暗流涌动的对话所吸引,字里行间充满了试探、隐瞒与渴望。每一个角色的塑造都极其立体,他们身上交织着善与恶,光明与黑暗,让人在同情与批判之间摇摆不定。每一次的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仿佛在作者构建的这个世界里,隐藏着无数等待被揭示的秘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