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
能编译这本瑞典语和汉语双语的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诗选是我的荣幸,也是件既充满诗意和乐趣又具有挑战性和难度的工作。在此特别感谢我的诗人老友、此项目策划人和主编北岛的信任和委託,感谢牛津大学出版社的老朋友林道群的支持和配合。没有二位的帮助,这本诗集不可能出版。
出双语诗集的意义自然是译文和原文可以对比,正如主编在总序中提出的要求,「母语与译文的严格对照」。即使读者并不一定掌握原文(母语),但对原诗形式、结构、音律等等,依然可以有一个基本印象。因此,我在翻译中努力遵照这条要求,力争不漏一词一字,音律节奏也尽量符合母语原文,而且在原文有限定词尾和复数形式时也都尽量在译文中译出。此外,译文的句子结构和诗行排列也尽可能与原文保持一致,便于读者参照比较。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读者在阅读对照原文和译文时,不仅要注意视觉上的对照,还要考虑听觉上对照,要特别注意「声音」。特朗斯特罗默不仅是个诗人,也是个音乐爱好者,音乐也常常是他的诗歌创作的出发点。在他的诗歌创作中,音乐几乎不可分离。因此纸面的默默阅读肯定不够,读者一定要倾听其诗歌的「声音」。
例如,特朗斯特罗默的诗作《快板》。它展现的是诗人日常生活常见的一种状况,而这也正是诗人的创作出发点:「一个黑色的日子过后」,诗人在钢琴边坐下来,演奏一段海顿的曲子。所呈现的「声音」被描写成「绿的,活泼而安宁」——以此对照出那句「黑色的日子」后面可感觉到的压抑精神状态。诗人要传达出的是自己的满意感,「琴键得心应手。温柔的音锤敲打。」但是更主要的是,他表现出的音乐和艺术还给人一种更大的自由感。外部现实具有压抑人的强制性,但是在山崩石裂一样的现实事件和对人的要求之外,确实还存在.另一种自由。「音乐是斜坡上的一栋玻璃房/那?石头在飞,石头在滚。//这些石头滚动横穿而过/但每块玻璃都完整无损。」
诗歌和音乐——自身的诗歌创作和音乐活动,积极的艺术欣赏——在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的生活中一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他生活中每天(在实际状况有可能的时候)都在钢琴前面度过一段时光。既是诗人,又是钢琴家,正是对特朗斯特罗默的非常确实可靠的身份写照。
在特朗斯特罗默全部的抒情诗作品中,音乐可以说在多方面一直存在。能让人想到的不仅是那些明显有音乐母题的诗作,也是特朗斯特罗默诗歌音调和意象背后能令人注意的倾听音乐的整体态度——是围绕其诗作呈现的那种特别的声学。这种声学也包括我们通常称为「宁静」的状态——或者用诗人自己的话来说,「这?有音乐喑哑的一半」。这种说法在他1954年出版处女作《诗17首》中就可看到,其中有很多句式表示在整个自然/历史/宇宙中……都有内在的音乐。其中有「青铜时代的号角/不得安宁的音调」在现时也存在;其中有「树根发出的声调就像铜号」;其中有冬天的黑暗「从隐蔽的乐器中发出一阵颤音」;其中至少还有本诗集选入的较长诗作「輓歌」,诗中「距离的音乐交汇合流」,而「这?有音乐喑哑的一半,如树脂香/环绕着被雷击伤的针枞树」。其中还有诗作「早晨和入口」,诗中的自我被抓住,被编织到全部音乐的不受时空限制的挂毯之中。
在特朗斯特罗默后来的创作中,这类的音乐象征出现得比较少,而是在诗集中包括个别的有直接取自音乐世界的具体母题的诗作。例如,在1958年的诗集《路上的秘密》中有特朗斯特罗默的第一首较长的「肖像诗」,即「巴拉基列夫的梦(1905)」,以及出版于1966年的诗集《音色与轨迹》中包括诗作「一个北方的艺术家」,其中的诗歌自我代表伟大的挪威作曲家爱德华.格里格(1843–1907)。
阅读这些诗作,往往还必须了解其历史背景。例如「巴拉基列夫的梦(1905)」中,这个年份也是诗名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是理解本诗的重要线索。
因为这一年,即1905年,一般来说是俄国革命的先声。作曲家米利.巴拉基列夫是俄国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出现的那批作曲家的领袖人物,称为俄国音乐创作本民族特色的「新俄罗斯乐派」,或者叫做「巴拉基列夫圈子」(「强力集团」)。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巴拉基列夫经历了宗教危机,在晚年他要求所有来访者跟随他划十字:这在本诗中也有反映(「像我一样划十字」),但是除此之外没有更多传记性细节。也就是说,这不仅是一个作曲家的肖像,更是一首表现艺术家在政治和社会语境中的责任的诗作。本诗提到的战舰「瑟瓦斯托普尔号」在当时的社会动荡扮演过重要角色,也出现于爱森斯坦着名电影《战舰波奖金号》。
巴拉基列夫在音乐会中睡着了,梦见自己被送到该战舰上,水手向他展示了一件奇怪的乐器,并说「如果你会演奏你就免得一死」。他明白这个乐器是驱动战舰和战争机器的。但是他对这个演奏任务束手无策:无论他的音乐还是他划十字都不能阻止事件发生。在梦中他听见执行死刑的鼓声,但是被音乐厅?的掌声惊醒。
在「一个北方的艺术家」这首诗中,格里格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卑尔根之外的乡间别墅「山妖之丘」。他晚年的创作大大减少,这点在诗中也有所反映——「美丽的陡坡多半沉默无语」——但是突然还有所开启,带着「一道直接从山妖那?奇妙地渗透出的亮光」。有关「这山?的锤打」的那些诗句,是指格里格1886年创作的第三小提琴奏鸣曲中的一个主题——进一步还预示了格里格死前那一年的创作,或者用诗中的词语来说,他要「送出……为了找到上帝的踪迹」的四首赞美诗。这首诗反映的第三部音乐作品是格里格1875–76年创作的g小调钢琴谣曲,是以一首挪威民歌为基础,其开头几句是「我知道很多可爱的歌/唱的是这个世界上美丽的国家;/但我从来没有听到那些歌/唱的是离我们很近的地方」。
格里格在挪威民间音乐中找到灵感,帮助他创造出活生生的个性化的艺术表达。
长诗《波罗的海》创作于1974年,其中有个章节描写一位作曲家事业有成但受到政治迫害,「他遭到威胁,降职,放逐」。当他平反之后,又患脑溢血,身体右侧麻痹并有失语症——但是他能继续作曲,还保持了个人风格。「他给他不再能理解的歌词谱曲—— / 用同样的方式 / 在哼哼胡言乱语的合唱队? / 我们表述一点我们的生活」。根据特朗斯特罗默本人的说明,这个作曲家是维沙翁.舍巴林(Vissarion Sjebalin 1902–1963),曾创作多部歌剧并且为普希金的诗作谱曲,公认为俄罗斯合唱曲中上乘之作。诗中提到的成为「主要检举人」的舍巴金的学生,是臭名昭着的吉洪.赫连尼科夫(Tichon Chrennikov 1913–2007),1948年曾经担任苏联 作曲家协会主席,也是最高苏维埃成员,担任数项苏共领导职务。
在1978年出版的《真相之障碍》中包括「有关舒伯特」这首诗,描写弗朗兹.舒伯特(1797–1828)的生活。「他是一个来自维也纳、被朋友们称作『蘑菇』的年轻矮胖绅士,睡觉还戴着眼镜而且每天早上准时到达写字台前。/于是乐谱奇妙的百足蜈蚣在那?开始蠕动」。但这首诗不仅关于舒伯特本人,而更多的是关于舒伯特音乐,那些「比其它一切都更加真实的」音调,特别是有关两部作品。一是C大调弦乐五重奏,有五个弦乐器演奏,使得诗中倾听音乐的自我能感觉自己「毫无重量」,而且「植物具有思想」。另一部作品是最后这段诗中可反映出的钢琴四手联弹f小调幻想奏鸣曲。这两部作品都是在舒伯特生命最后几年内完成的。
特朗斯特罗默二十世纪的最后一部诗集《哀伤贡多拉》出版于1996年,书名来自其中一首同名诗作,而该首诗的名称又是借取弗朗兹.李斯特的音乐作品《哀伤贡多拉之二》。
可见,不了解上述这些诗作之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也就不能充分了解其诗作的内涵,甚至影响翻译的准确性。
我还建议,在阅读这本双语诗集时,读者可以参考我翻译的特朗斯特罗默和美国诗人罗伯特.布莱的通信集《航空信》(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版)。在这本通信集?,特朗斯特罗默其实提出了一个优秀诗歌翻译的最好标准,他在1974年2月13日给布莱的信中写道:
……你的翻译最好的地方是总能让我从中找回我当初开始写这些诗时的感觉。其他译者提供的不过是已完成诗歌的一种(苍白的)临摹,而你把我带回到起始的经验。
可见,译文是否能够提供原诗的「感觉」或「起始的经验」,这是一条衡量译文优劣的最好标准。这条标准也可以唿应英国诗人雪莱为自己制订的翻译原则,即「译文在读者心中唤起的反应,应该与原文唤起之反应相同」。
毫无疑问,翻译特朗斯特罗默的诗作,首先必须做到准确和信达,必须严格地按照原文(母语)来翻译,在此基础上,再努力争取汉语译文的流畅和诗意的雅致。
本诗集的编译按照同一出版项目之前几部诗集的体例,前面有总序和译者前言,而书后有诗人生平和创作年表,对其一生及创作可以一览无遗。而作为补充,后面加了瑞典学院2011年授予诗人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词及颁奖典礼上的致辞,致辞者正是特朗斯特罗默的老友、瑞典诗人及诺贝尔文学奖评选机构瑞典学院院士埃斯普马克,他最近访问中国,有一篇介绍当代瑞典诗歌的演讲稿,也译出附后,可作为了解特朗斯特罗默生活和创作背景的资料。
最后,我也感谢特朗斯特罗默本人及夫人莫妮卡.特朗斯特罗默对此诗集出版的支持和认可。此外我要感谢瑞典汉学家马悦然,感谢我的妻子陈安娜,他们一如既往解答我在翻译中遇到的各种大小疑难问题。这本诗集,其实也是众多朋友的合作成果。
《早晨与入口》这本书,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没有直接说教,也没有强行灌输,而是通过故事,引导读者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探索。我被书中那种对“意义”的追寻所感动。主角并非是一个随波逐流的人,而是始终在思考自己人生的价值与方向。我记得其中一个情节,主角在清晨的迷雾中,开始审视自己的人生道路,思考“我究竟想去哪里?”那种对人生意义的追问,深深地触动了我。我开始反思,我的人生,是否有明确的方向?我是否在追寻着属于自己的“入口”?书中对于“方向”的描绘,并非是固定不变的目标,而是一种动态的探索过程。我从主角身上学到了,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每一个“早晨”,都是新的开始,每一个“入口”,都可能通向更广阔的未来。
评分这本书所营造的氛围,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宁静与诗意。它不像一些作品那样,以强烈的戏剧冲突来吸引读者,而是通过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哲思的世界。我被书中对“时间”的独特处理所打动。每一个早晨,都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每一个“入口”,都仿佛是时间长河中的一个节点。我记得其中一个段落,主角在清晨的阳光下,回想起过去的一些片段,那些曾经的“入口”,如今都已成为生命的一部分。这种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过往经历的珍视,让我深思。我开始明白,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都弥足珍贵。我们不应该沉湎于过去,也不应该过度担忧未来,而是应该活在当下,珍惜每一个“早晨”,勇敢地去探索每一个“入口”。书中对于“过去”与“现在”的连接,处理得极为精妙,仿佛过去的经历,都为现在的选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
评分《早晨与入口》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在于它对于“改变”的理解。主角并非是一个被动接受命运安排的人,而是在不断地尝试与探索中,主动寻求改变。每一个“入口”,对他来说,都不仅仅是一个选择,更是一个新的开始。我被主角那种勇于突破现状的精神所感染。他没有满足于眼前的安逸,而是不断地挑战自我,去寻找更广阔的天地。我记得其中一个情节,主角在某个看似平静的早晨,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去迎接未知的挑战。那种勇气,那种对未来的憧憬,让我热血沸腾。我开始思考,我们是否也应该在人生的某个时刻,勇敢地迈出舒适圈,去拥抱那些充满挑战的“入口”?书中对于“勇气”的描绘,并非是鲁莽的冲动,而是建立在对自我清晰的认知和对未来的审慎思考之上。我从主角身上学到了,真正的勇气,是敢于面对内心的恐惧,敢于为自己的梦想而拼搏。
评分《早晨与入口》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对“选择”这个主题的深入探讨。书中主角所面临的每一个“入口”,都并非一个简单的决定,而是牵涉到过往的经历、当下的困境以及对未来的期许。作者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反复的内心挣扎、与他人的对话,以及对环境细致入微的观察,将主角置于一个又一个十字路口。我记得其中有一个场景,主角站在一个看似平凡的转角,却犹豫不决,仿佛那里隐藏着改变他一生的命运。他回忆起曾经错过的一些机会,那些曾经的“入口”,如今都已尘封。这种对过去的反思,让“入口”的意义变得更加沉重。我开始思考,我们的人生,是不是也是由无数个这样大大小小的“入口”构成的?每一个选择,都可能导向截然不同的方向。书中对于“错过”的描绘,尤其让我感触良多。那种带着些许遗憾,又不得不向前走的无奈,真实得令人心疼。我常常会想,如果当初我做了另一个选择,现在的生活会是怎样?这种对“可能性”的追问,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的思考。它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每一个决定,也更加理解那些因为选择而改变命运的人们。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和一位老朋友进行了一场深夜的促膝长谈。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弄玄虚的哲理,但它所传递的情感,却真挚而深刻。我被书中主角那种对生命体验的坦诚所吸引。他毫不避讳地袒露自己的脆弱、迷茫,以及对未来的憧憬。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影子,那些曾经不敢言说的感受,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诠释。我记得其中一个场景,主角在清晨的街道上独自徘徊,思考着人生的意义。那种孤独而又充满力量的画面,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我开始反思,我们每个人,是不是都在经历着类似的“早晨”和“入口”?我们是否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寻找生命的答案?书中对于“孤独”的描绘,并非是一种负面的情绪,而更像是一种沉淀,一种对自我更深层次的认识。我从主角身上学到了,即使身处孤独,也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也要勇敢地去探索属于自己的“入口”。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质感,仿佛是经过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我被作者对语言的驾驭能力所折服。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都恰到好处地传达着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与意境。我记得其中一个段落,作者用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入口”,那种简洁而又富有深度的表达,让我拍案叫绝。我开始思考,语言的力量究竟有多么强大?它是否能够引领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书中对于“想象力”的描绘,也极具启发性。主角并非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而是敢于打破常规,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我从主角身上看到了,想象力是开启“入口”的钥匙,它能够让我们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去到达别人无法企及的地方。
评分《早晨与入口》这本书,让我对“生活”本身,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是一味地追求功成名就,也不是沉溺于琐碎的日常,而是通过主角的视角,展现了一种对生命过程的尊重与热爱。我被主角那种对平凡生活的热情所打动。即使面对枯燥的工作,即使经历生活的压力,他却始终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我记得其中一个场景,主角在清晨的菜市场,用一种充满诗意的方式,描绘了生活的烟火气。那种对日常的观察与热爱,让我看到了生活最真实的一面。我开始反思,我们是否也应该像主角一样,去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去拥抱那些看似平凡的美好?书中对于“幸福”的理解,并非是物质的富足,而是内心的满足与平和。我从主角身上学到了,真正的幸福,在于我们对生活的热情,在于我们是否能够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评分《早晨与入口》这本书,总是在不经意间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但它所展现出的,却是最真实、最动人的生命力量。我被主角身上那种对生活的热爱,以及面对困境时的坚韧所打动。即使生活充满了挑战,即使前方的“入口”充满了未知,他却始终保持着一份积极的心态。我记得其中有一个段落,主角在经历了重大的挫折后,依旧选择在清晨走出家门,去迎接新的一天。那种即使身处低谷,依然不放弃希望的姿态,是我在书中最大的收获。我开始明白,生活中的每一个“入口”,无论通向何方,都蕴含着新的可能。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有勇气去尝试,去探索。书中对于“希望”的描绘,没有刻意渲染,而是渗透在每一个细微的场景中。它就像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虽然微弱,却足以驱散黑暗。我被这种朴素而又强大的力量所感染,仿佛也获得了重新出发的勇气。
评分这是一本读起来仿佛有时间静止般力量的书。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够将最寻常的早晨,描绘得如同史诗般的壮阔。我被书中那种缓慢而深沉的叙事节奏所吸引。它不像那些快节奏的小说,一味地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通过对生活细节的耐心打磨,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我仿佛能闻到书中清晨湿润的泥土气息,听到远方传来的模糊的钟声,感受到微风拂过脸颊的凉意。主角的内心世界,更是被描绘得淋漓尽致。那种对生活细枝末节的敏感,对情感的细腻捕捉,都让我为之动容。他会在一个寻常的早晨,因为一缕阳光而陷入沉思,也会因为一个眼神而勾起无尽的联想。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放慢速度,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这种阅读体验,仿佛是在品味一杯醇厚的美酒,需要细细地品味,才能体会其中的韵味。书中对于“等待”的描绘,也极具哲学意味。那种在入口处,既充满期待又带着一丝忐忑的等待,让我看到了人生中无数个“黎明前的黑暗”。我开始反思,等待本身,是否也是一种重要的过程?它是否在塑造我们,为我们即将踏入的“入口”做好准备?
评分初翻开《早晨与入口》,便被书名吸引。那种日常而又充满象征意味的组合,总让人联想到清晨时分,站在家门前,既要迎接崭新的一天,又要踏入未知世界的复杂心绪。我带着这份期待,开始了我的阅读旅程。故事的开篇,那种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描摹,仿佛能勾起我无数次似曾相识的早晨。阳光透过窗帘缝隙投下的斑驳光影,空气中弥漫的淡淡的咖啡香气,甚至是楼下偶尔传来的孩童嬉闹声,都被作者捕捉得如此生动。主角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呼吸,都似乎在与我进行着无声的交流,将我深深地代入了他的境遇。我开始好奇,这个“入口”究竟指向何方?是物理意义上的门,还是人生道路上的某个岔路口?是内心的某个突破,还是全新的未知领域?这种悬念,如影随形,驱使着我一页页地翻下去。书中对于情绪的刻画,尤其让我印象深刻。那种介于平静与波澜之间,时而涌起淡淡的忧伤,时而又闪现一丝不易察觉的喜悦,都处理得恰到好处。作者没有刻意放大戏剧冲突,而是通过人物内心细微的活动,展现了人性的丰富与复杂。我常常在阅读时,会停下来,回想自己曾经的某个早晨,某个相似的感受,仿佛这本书正在描绘的,不仅仅是主角的故事,也是我生命中某种片段的映照。这种共鸣感,是阅读最大的乐趣之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