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版自序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诗坛,是中国新诗的黄金时代。
新诗20世纪10年代末到20年代初滥觞期滥情滥造的水味、散形及后来让人生烦的俗腻,经过20年代李金发陌生化式的疏离与闻一多细木匠式的修复,各路诗人各派诗学在30年代面临一个重新出发的集合点、一个集大成的平台。30年代《现代》杂志就成为这个集合点与平台。由此向北散向《水星》、散向《大公报.文艺副刊.诗特刊》、散向《北平晨报.诗与批评》、再由此向南回流到《新诗》。这样一个来回的散集,团结了诗人,磨合了象征派、新月派、现代派,最终成为现代派兼收并蓄的大本营。当我翻阅1937年7月10日出版的《新诗》二卷三、四期合刊也是终刊号的时候,心中一颤,战争不仅摧毁了许多爱情,也摧毁了这本最成熟最优秀的诗刊。中国新诗,再也没有出现这样优秀的诗刊了,无论以后。
由戴望舒、卞之琳、梁宗岱、冯至、孙大雨五位当时最优秀的诗人、诗学家联袂主编的大型诗刊,创造了中国新诗30年代黄金时代的瑰宝。不仅是诗的瑰宝,以五位领袖为核心的诗学,也成为中国新诗学的瑰宝。本着就以《新诗》所代表的30年代现代派诗学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在我看来,传统诗学在20世纪10年代开始的革命,从生搬硬套地移植西方传统诗学的胡适、郭沫若时代,到力图严肃匡正的闻一多时代,再到生硬地与时俱进的李金发时代,再到有机融合中西诗学的梁宗岱时代,后到创造性地、开放性地开启新一代中西诗学的卞之琳、何其芳、叶公超时代,新诗学走向了融合传统诗学与西方诗学的现代新诗学,即现代汉语诗学的新的形态。这个新诗学,引进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意象范畴,与中国传统的意象、意境、境界相融合;这个新诗学,引进了西方现代主义的象征范畴,与中国传统的比、兴相融合并改造;这个新诗学,引进了西方现代主义的知性,并相当成功地现代汉语化与中国化,并鲜明地延伸到40年代的西南联大诗学群。显然,30年代现代派由是构成了现代汉语创作诗歌的新的诗学范畴与审美形态,这是现代汉语诗学独立存在并发展的标志性阶段。所以,就这个意义而言,20世纪30年代的诗学,是现代汉语诗学完整意义上的标本,也是现代汉语诗学独立诗学范畴建立的诗学。独立就在于化古为新,化西为中,熔铸成了新的诗学形态。
本着2003年在中国大陆的人民出版社出版过,后来得到这个领域里不少博士、新进研究者参考引用,这是让我十分欣慰和感动的。这次略作修订,在台湾出版,同样让我十分高兴,因为,30年代现代派诗学的成果,也是台湾后来诗学的借鉴与来源之一。这正如当年在上海的现代派诗人路易士-即后来入台的现代派诗人纪弦所说:「我称一九三六~三七年这一时期为中国新诗自五四以来一个不再的黄金时代。」1因此,我以为这次的台湾版,对大陆与台湾诗学的交流,也是有意义的。
是为序。
作者,2011年3月7日灯下,成都双楠草堂。
刚拿到这本书,就被它书名的“30年代”三个字深深吸引了。30年代,那是一个多么复杂而又充满魅力的时代啊!兵荒马乱,山河破碎,但同时也是思想文化最活跃、最激进的时期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现代派诗学”的出现,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我想象着,在那个年代,一些充满理想和叛逆精神的年轻诗人,是如何在西方现代诗歌思潮的影响下,开始探索全新的诗歌表达方式的。他们是不是在战火纷飞中,用笔作为武器,写下那些前所未有的诗句?而“中西诗学”这个并列,更是让我好奇。中国的传统诗歌,有着悠久而深厚的底蕴,讲究意境、格律、含蓄。西方现代诗学,则强调自由、个性、象征、直觉。这两者之间,是如何碰撞出火花的?是相互排斥,还是相互融合?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去梳理和分析这种融合的过程的。它会不会举例分析一些具体的诗歌作品,看看那些30年代的现代派诗人,是如何将西方现代诗学的某些理论,比如象征主义的意象运用,超现实主义的梦境描绘,又或是达达主义的解构手法,融入到他们对中国现实的观察和情感表达中的?同时,他们又如何在借鉴西方元素的同时,保留中国诗歌特有的韵味和民族精神?这种跨文化的对话和转化,本身就充满了学术的价值和文学的魅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独特性,以及它在世界文学版图中的位置。书中的分析,会不会涉及当时的一些重要的文学刊物和文学社团,它们在推动现代派诗学在中国的发展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个充满变革与创新的“30年代”。我想象着,在那个动荡却又思想激荡的年代,西方的现代主义思潮如同一股清流,涌入中国,激起了诗坛的巨大涟漪。“现代派诗学”这几个字,就仿佛是一把钥匙,能够打开那个时期诗人内心深处对新艺术形式的渴望和对旧有文学传统的挑战。我对“中西诗学”的结合尤为感兴趣,想知道在这种碰撞中,产生了怎样的化学反应。中国的传统诗学,讲究意境、含蓄、格律,而西方的现代派诗学,则强调个体的自由表达、意象的象征意义、结构的打破重组。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剖析,30年代的中国诗人,是如何在吸收西方现代诗歌的理论和技巧的同时,又能够根植于中国深厚的文化土壤,创作出既有现代感又不失民族特色的诗歌作品?我迫切地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去界定“30年代现代派诗学”的内涵和外延的。它是否会追溯这股思潮的起源,分析其在中国发展的具体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代表性的诗人和作品?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详实的史料和深入的文本分析,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30年代的中国诗坛,是如何在西方现代诗学的影响下,迈出走向现代化的步伐。同时,我也想了解,这种“现代派”的探索,是否仅仅局限于少数先锋诗人,还是对整个诗坛都产生了普遍的影响。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为我揭示一段被历史洪流所裹挟,却又蕴含着巨大艺术能量的诗歌发展时期。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第一眼看上去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学术的厚重感。“30年代”这几个字,一下子就把我的思绪拉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我想象着,当时的中国,在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都经历着剧烈的变革。在这种大背景下,“现代派诗学”的兴起,无疑是对传统诗歌观念的一次巨大冲击。我好奇的是,这股“现代派”的浪潮,究竟是如何在中国形成的?它的源头在哪里?是受到了哪些西方现代诗歌流派的影响?比如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象派等等,这些理论在中国是如何被理解和接受的?而“中西诗学”的并列,更是点明了本书的核心议题。我非常想知道,本书是如何去探讨,30年代的中国诗人,如何在吸收西方现代诗歌营养的同时,又能够结合中国自身的文化传统和现实语境,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诗歌道路的。这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势必是复杂而充满挑战的。书中是否会详细分析,当时的中国诗人,是如何在语言、意象、结构、主题等多个层面,进行创新和探索的?他们是如何处理诗歌的“西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关系的?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通过大量的诗歌文本分析,来阐释这些理论上的探讨。比如,有哪些经典的30年代现代派诗歌作品,能够生动地体现出这种中西诗学的融合?这些作品的语言风格、意象选择、情感表达,又有哪些鲜明的时代烙印和个人特色?我想,通过对这些具体作品的解读,我们才能更直观地感受到,30年代现代派诗学在中国的发展脉络和艺术成就。这本书,无疑是一次深入探究中国现代诗歌发生发展的宝贵机会。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复古的质感,暗黄色的纸张纹理,配上那种略带张力的字体,瞬间把我拉回了那个动荡而又充满思想激荡的年代。翻开第一页,那股熟悉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但又不像我之前读过的那些枯燥的理论书,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探索的激情。我特别好奇,“30年代”这个时间节点,它究竟承载了怎样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基因?那个年代的中国,饱受战争侵扰,社会变革风起云涌,文学艺术也必然在这股洪流中寻找新的出路。“现代派诗学”,这四个字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先锋性和反叛色彩,它在当时的中国是如何生根发芽,又如何与本土的诗歌传统发生碰撞融合的呢?书名里的“中西诗学”,更是一个巨大的悬念,我迫切想知道,那些漂洋过海而来的现代主义诗歌理念,是如何被中国的诗人所理解、吸收,甚至转化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诗歌表达的?是全盘接受,还是有选择的借鉴,又或是进行了颠覆性的创新?我想象着,在那个烽火连天却又思想活跃的时代,一群年轻的诗人,在战乱的间隙,在简陋的条件中,怀揣着对新艺术形式的渴望,对旧有秩序的质疑,开始了一场影响深远的诗歌实验。这本书,无疑是打开那段历史的一把钥匙,让我有机会窥探中国现代诗歌的黎明,感受那一代诗人的独特心路历程。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分析,30年代现代派诗学在具体诗歌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有哪些代表性的诗人,他们的作品又有怎样的特点,是否在语言、意象、结构等方面都带来了革新?而“中西诗学”的融合,又是如何体现在这些作品的字里行间,是西方象征主义的晦涩,还是超现实主义的奇幻,又或是表现主义的张力,如何在东方含蓄的语境中找到恰当的表达?这本书的吸引力,就在于它能够解答这些我脑海中盘旋已久的问题,让我对中国现代诗歌的起源和发展有一个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像是一张泛黄的旧照片,唤起了我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强烈好奇。“30年代”,在我脑海中勾勒出的是一个战乱频仍却又思想活跃的时代。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现代派诗学”的探索,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我想象着,当时中国的诗人们,是如何在西方的现代主义浪潮冲击下,开始反思和革新中国传统的诗歌创作的。他们是否在物质匮乏、战火纷飞的环境中,依然坚持着对艺术的追求?而“中西诗学”的结合,则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诗歌传统,讲究意境、含蓄、韵味;而西方现代派诗学,则强调个体情感的抒发、意象的象征、语言的实验性。这两者之间的碰撞和融合,是如何发生的?书中是否会详细分析,30年代的中国现代派诗歌,在借鉴西方理论的同时,是如何保留和发展中国传统诗歌的优秀基因的?例如,在语言上,是如何做到既有现代感,又不失汉语的韵味?在意象上,是如何将西方象征主义的精髓与中国传统诗学的含蓄之美相结合?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通过具体的诗歌文本分析,来阐释这些理论观点的。是否有代表性的诗人,他们的作品能够充分体现出这种“中西诗学”的张力和创造力?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入了解中国现代诗歌转型期艺术探索的绝佳机会。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带着一种历史的沉淀感,让人立刻对“30年代”这个时代背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想象着,那个年代的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社会思潮涌动,文化艺术也随之发生着深刻的演变。“现代派诗学”的出现,无疑是这一时期文学探索的重要标志。我好奇的是,当时的中国文坛,是如何接触到西方的现代派诗歌理论的?这些理论,比如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象主义等等,是如何被本土的诗人所理解、吸收,并加以改造的?而“中西诗学”这个并列,更是揭示了本书的核心议题。我非常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去论述,30年代的中国诗人,是如何在继承中国传统诗学精华的同时,又积极吸收西方现代诗歌的创作手法和思想的。这种跨文化的对话和融合,必然充满了创造性的张力。我期待书中能够通过大量的诗歌文本分析,来具体展示,30年代的现代派诗歌,在语言、意象、结构、情感表达等方面,是如何体现出“现代性”的,又是如何与中国传统诗学特征相结合的。例如,是否有具体的诗人,他们的作品能够成为这种“中西诗学”融合的典范?这些作品,又是在怎样的历史语境和社会条件下产生的?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是了解30年代中国诗歌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一个探索中国现代诗歌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形成自身独特面貌的绝佳机会。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像一个充满魅力的邀请,将我带入了“30年代”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历史情境。“现代派诗学”这几个字,在我看来,代表着一种对传统文学观念的突破和对新艺术形式的追求。我想象着,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中国的诗人是如何在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思潮的影响下,开始他们的文学实验的。他们是否受到了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象派等流派的启发,并在本土的现实土壤上,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诗歌?而“中西诗学”的并列,更是揭示了本书的核心研究范畴。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去解析,30年代的中国诗人,是如何在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诗歌理论和创作技巧的同时,又能够不忘中国传统诗学的精髓,并将两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这种融合,绝非简单的嫁接,而是一种深刻的文化对话和创造性转化。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详实的史料,对当时的诗歌现象进行深入的解读,并分析具体的诗歌作品,来展示“30年代现代派诗学”的独特魅力以及它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入探索中国现代诗歌如何在全球化进程中,找到自身独特发展道路的宝贵机遇。
评分我被这本书的书名深深吸引,因为它点明了一个极具历史厚重感的时期——“30年代”。我想象着,那个年代的中国,正经历着战乱与变革,社会文化思潮也因此变得异常活跃。“现代派诗学”的字眼,让我联想到那些勇敢的探索者,他们试图打破陈规,用全新的方式来表达对世界的理解。而“中西诗学”的并列,更是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好奇的是,30年代的中国诗人,是如何接触并理解西方的现代派诗歌理论的?这些理论,比如象征主义、意象派,又是如何在中国本土的文化语境下得到转化和发展的?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去分析这种“中西融合”的过程的。它会不会举例分析一些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诗人及其作品,来揭示他们是如何在继承中国传统诗学精华的同时,又吸收西方现代诗歌的创新之处的?比如,他们是如何处理诗歌的语言、意象、结构等方面的,以体现出“现代性”的?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现代诗歌转型时期,以及其独特发展道路的机会。我期待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30年代的中国现代派诗学,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篇章。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像一颗沉睡的宝藏,等待着我去挖掘。 “30年代”这个时代印记,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我想象着,在那个年代,国家内忧外患,但文学艺术却异常活跃,涌现出许多富有创造力的思想和作品。“现代派诗学”的字眼,更是唤醒了我对那些充满实验精神的诗歌形式的兴趣。我好奇的是,30年代的中国,是如何接触到西方的现代派诗歌理论的?是通过翻译、留学,还是其他的途径?这些理论又是如何被中国的诗人所理解和应用的?而“中西诗学”的融合,更是本书的精髓所在。我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去解析,中国诗人是如何在吸收西方现代诗歌的某些特点,例如象征、意象、自由体等方面,同时又保留中国传统诗歌的含蓄、意境、抒情性等特质的。这种张力,在我看来,正是30年代现代派诗歌独特魅力的来源。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分析,30年代的中国现代派诗歌,在语言运用、结构安排、意象选择、情感表达等方面,是如何体现出“现代性”的,以及这种“现代性”是如何与中国传统诗学相结合的。会不会有对当时一些重要诗人的诗歌创作进行细致的解读,分析他们在探索现代派诗学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和取得的成就?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扇窗户,让我能够窥见那个时代中国诗歌的勃勃生机和探索精神。
评分我被这本书的书名深深吸引,尤其是“30年代”这四个字,立刻把我带入了那个充满动荡与创造的时代。我想象着,在那个年代,中国正经历着剧烈的社会变革,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也随之涌入,对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派诗学”的出现,无疑是这一时期诗歌领域最令人瞩目的现象之一。我好奇的是,当时的中国诗人是如何理解和接受这些来自西方的、带有鲜明个性和反叛色彩的诗歌理论的?是全盘照搬,还是有所取舍,又或是进行了本土化的创新?而“中西诗学”这个并列,更是让我看到了本书的学术深度和研究价值。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分析,30年代的中国现代派诗歌,是如何在与西方诗学的对话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面貌的。这种融合,不仅仅是技巧层面的借鉴,更是思想观念层面的碰撞和转化。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当时有哪些重要的诗歌流派和文学团体,在推动现代派诗学的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我想了解,这些现代派诗歌,在语言的运用、意象的选择、情感的表达等方面,与传统的中国诗歌相比,有哪些显著的区别和突破?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现代诗歌发生发展重要时期的窗口,让我有机会去感受那个时代诗人的探索精神和艺术追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