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现代派诗学与中西诗学

30年代现代派诗学与中西诗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曹万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梳理30年代现代派诗学的建构原理,以及中西诗学的传承关系 .关注叶公超、金克木、罗念生、杜横、朱光潜、梁宗岱等诗学家 .重新挖掘《大公报.文艺副刊.诗特刊》的诗学价值 在中国大陆的现代诗学研究中,30年代的「现代派诗学」一直是最弱的环节。本书将中国现代派诗学和比较诗学相嫁接,开创了新的视角。 本书共分导论、艺术篇、形式篇、批评篇、资料篇、结论几个篇章。 艺术篇研究30年代现代派诗学的艺术方法及相应的诗美范畴,即象征、意象、知性。象征论研究现代派关于:中西象征理论的引入与改造,朱光潜的「比」说与梁宗岱的「兴」说之比较,现代派对西方象征主义的理解和运用。意象论研究:30年代诗学对西方意象理论输入的清理与评价,徐迟、邵洵美对西方意象理论之研究及朱光潜对中国诗学意象的引入与研究。知性论研究:从柯尔律治到艾略特、瑞恰慈的知性理论的引入及其异同,现代派对知性的接受与变异。其中,知性导致后期现代派的形成,直接影响40年代诗学及创作。 形式篇研究关于现代派关于诗的外形式即物质外壳的思想,即形式论、纯诗论、音乐论、格律论。 批评篇研究现代派与西方新批评的关系和诗评,资料篇研究本文发现的现代派诗刊,包括《大公报.文艺.诗特刊》、《北京晨报.诗与批评》等。 本书特色 1.挖掘《大公报.文艺副刊.诗特刊》以及《北京晨报.诗与批评》的诗学价值 2.本书将中国现代派诗学和比较诗学相嫁接,开创了新的视角。并关注叶公超、金克木、罗念生、杜横、朱光潜、梁宗岱等诗学家。 作者简介 曹万生 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校诗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四川省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先后主持国家、教育部、四川省专案五项。出版专着十本、获中国省政府奖五次,在《文学评论》等刊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多篇,多次被《新华文摘》等刊十数次转载。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第一章 象征论

现代派以前的20年代,象征理论已在中国有所传播,但还不全面深入,创作也不成熟。30年代现代派形成以后,对西方诗学的象征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输入和研究,并结合中国诗学传统进行了创造性思考,而后者,涉及到比、兴与象征的关系与异同、朱光潜「比」说与梁宗岱「兴」说的异同,梁宗岱「兴」说的「依微而拟议」解的深刻意义、「象」与「意」关系的理论等,在中国现代诗学史上,是首次也是最重要的诗学研究,推动了象征诗创作的成熟。

第一节 20年代象征派对西方象征主义的引入简评

20年代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派的崛起,在中国新诗学中形成了一次伟大的革命。

这次革命的一个特点是创作层面的冲击大于理论层面。李金发把《微雨》寄给周作人发表,不仅因为周作人是北大教授,更是看到了周作人本人在新诗创作上的象征倾向。周作人五四初期的白话新诗《小河》就是一首象征诗。周作人赞同李金发的这种创新,在于他具有这种相对于胡适诸人来说算是前卫的诗学思想:他认为白话新诗的许多作品「都像是一个玻璃球,晶莹透澈得太厉害了,没有一点儿朦胧」1。而李金发诗作的发表,造成了评界的混乱,这种混乱在于诗学标准的革命。白话诗的革命家胡适称为「猜不透的笨迷」2;开放的评者也认为是「行文朦胧恍惚」3;还有人目为「诗怪」4。这场革命的焦点在于「明白」与「朦胧」。应该这样说,李金发以前的白话诗,没有人不懂的,但能懂的诗中大多诗美索然;李金发以后的白话诗,没有人都懂的,但不懂的中不少却诗美盎然。究其根源,在于象征的引入。

其次是理论的引入。五四时期象征主义(当时曾有人译为「表象主义」、「心境主义」―生按)的介绍已经开始,20年代象征体派中,穆木天对西方象征主义的引入最多。他在着名的《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5引入了三个理论。一是法国象征主义的暗示理论,二是纯诗理论,三是感官相通的理论。在暗示理论中,他处于一种理论的混乱和矛盾中。一方面,他抽象地宣传了「诗的世界固在平常的生活中,但在平常生活的深处。诗是要暗示出人的内生命的深秘」,同象征主义的主张很近似;但另一方面,他又把象征主义关于主体与客体之间「对应」的理论理解为或者是「国民文学与个人生命」之「交响(Correspondance)」或者是「故园的荒丘」、「北国的雪的平原」、「南国的风光」与诗人想表现的「最诗的诗」之间的「Correspondance」。与象征主义的契合即Correspondance论中关于客体是主体的超验的象征体的意义相去就太远了。感官相通主要体现在穆木天、王独清等人诗作中的对应技巧的运用。这意味着20年代象征派在现代诗学上的贡献,主要在创作上新的审美意象的出现,而不在理论上。这是因为,一是引入不全面准确,二是结合中国的创新不够。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