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放在台湾前面,似乎变得陌生而疏离,却是这回行旅的关键字。
台湾各地的热闹或温暖,此回,我都想经由「里」的亲密漫游,跟大家一起分享。--刘克襄
每一个时代,都有山川风物、人文历史的记述,供后人想像追溯彼时的风貌。多年来,刘克襄走遍大城小镇深山野壑,如是熟悉家园,又笔耕不辍,累积出精采丰厚的《里台湾》。
惟这不是详实的旅行指南,更非沉迷于走访的心情撞击。年轻起,鸟类、植物、历史、古道、乡镇、铁道等诸多题材的潜修历练,一一开阔刘克襄的视野,加上乐于试验的精神,他的作品往往深具开创性,洋溢着博物学家综观博闻的特质,更擅长小题大作。
不论行走百年地景、小村小镇,或是采采乡野,他都一直在寻找一个最贴近当地的角度,烙印这片土地的铭记。赏鸟时,它是候鸟交会的驿站。倘若漫游台南府城,那是五个圆环,以此为核心一层一层包围,不仅蕴蓄了古都的街景美学,台南人的生活巧思也镶嵌其中。又如流连淡水老街,则是一家面包店、一间二手书屋,让淡水继续吐露憧憬。或者在东石,密密麻麻的蚵架像方形图阵的诡异密码,彷彿搭乘太空梭驶抵未来的某一星球国度;而当你轻咬当地的小吃蚵仔包,澎湃十足的海洋风味,又将你拉回现实,蚵田蚵海蚵屋蚵的人生尽在其中。
里台湾,如此地道内行,彷彿摄影师按下快门,拍下一张张经典的影像。书中景点几为普罗或知名胜地,即便讯息充斥,作者还是能发掘不同的面貌。时而溯古论今,描述地貌流动;时而博引自然,道尽风物。里恰如渍物的瓮里干坤,包罗作者漫游台湾的奥义。阅读着每一篇文章,我们彷彿神游预览了书中景点,摸透它们的脾性,更兴起旅行实证的冲动。不论现在或将来,《里台湾》都抓得住台湾!
作者简介
刘克襄
习惯摊开地图,寻找富有创意的漫游路线,或者尝试推翻旧有的思维,摸索出一种率性和单纯的满足。
年轻气盛时,经常骑着野狼125驰骋四方。那时山刀、望远镜、相机、画簿和笔记本之类配备,几乎样样俱全。走访之地多是本岛的溼地和山林,旅行心境很接近十九世纪博物学者深入异地那般充满探险的乐趣,崇拜的也都是这类勇于奔赴异地的人物。
得子后因孩孺的牵绊,开始探索住家附近的闲置野地。囿于一小方天地,仍有万般发现,总是急忙记录和绘图,不减狂热的心志。当孩子渐长,带他们访野地、溯小溪、眺大海、搭火车、逛小镇……。旅行的视野除了自然,逐渐增添生活的气息,晚近菜市场更是走访乡镇必逛之处。
现在继续背着背包,不停地走路,看山水风物,看台湾的内里,也照见自己。
漫游作品:少年绿皮书、北台湾漫游、11元的铁道旅行、男人的菜市场。
刘克襄部落格blog.chinatimes.com/aves
序
百年地景
高雄只有一座柴山
永远的台南府城
阿里山花事掠影
红茶照明潭
站在台中最高点
流浪之外的淡水
还好,还有阳明山
不一样的太鲁阁
三角形的花莲
知本重游
小镇流光
迷路的垦丁大街
35路的旗津半岛
南鲲鯓对面的小渔村
意面、蜂炮之外的盐水
东石的青蚵生息
别在集集下车
台湾第一镇,员林
和犁头店一起老去
内湾的美丽与哀愁
走路到九份
平溪线的缓慢
采采一方
不存在般的小琉球
回到过往的左营溼地
北港火车回来时
偏远的大城
桃米生态村
桐花下的挑炭古道
朝阳渔港的下午
七星潭的太平洋
小站旁的五味屋
遇见美好的池上小镇
走过阿朗壹古道
序
从年轻时,每个年代都会绕行台湾二三回。
从早期的观鸟、旧路探查,中期的步道、老街漫游,以迄上个年代的铁道、菜市行脚。我好奇地透过各种面向,接触这个熟悉却又陌生的家园。
熟悉因有半甲子的旅行经验,陌生则因它继续快速变迁。百年地景在变,悠邈小镇也在流转,更遑论一些新兴的聚落。
晚近,自己又如何观看这一长时生活的地方呢?
前些时,在南部乡下,走访一家腌渍工厂。过去生活物质匮乏,老祖宗珍惜资源,研发了渍物的方法,将各种蔬果腌制出特殊风味,也延长了食用期限。我的眼前摆着琳琅满目、五颜六色的渍物。或许是接近夏日吧,我的焦点专注于酱瓜、荫瓜和西瓜绵等瓜类的处理。
在老板热情引荐下,打开一罐封藏多时的老瓮,嗅闻这一小小空间。幽暗的瓮中,瓜身半浮,散发浓郁气味。那岂只是美好芳香,似乎还有深奥的生活提示。
霎时,我亦隐隐感觉,旅行一如腌渍的瓮里干坤。随着时日的缓慢流转,食材在瓮里逐渐脱水、发酵,历经微生物的转化,最终酝酿出独特的风味。看着老瓮漆黑无限的里面,我无从叙述那难以洞澈的美好。好像只那一个「里」,即足以说明一切。
里,蕴蓄着微妙的变化。生活的历练有如各种微生物,时常在旅行中撞击出火花。
里,有一种内敛、沉淀,提示我,应该长时多回的观看,新的风景才会孕育而生。
里,是安于在地体验。只要找到允当的观察角度,多样的情境都能发掘。
里,可以和现今蔚成风潮的轻、慢、小,更进一步对话,激盪更多生活的趣味。
里,不讨喜,不华丽,更非主角词汇,却是行旅的关键字,近乎亲密之意。
《里台湾》一书,我如是开端。辑分为三,百年地景为起头,接续是小镇流光,最后由采采一方压轴。三个篇章的城乡、郊野,多半是读者熟稔之处,纵使未去过,想必也都有所耳闻。
台湾有三个纬度的距离。大洋大陆的交会,加上高大山峦的多重交错,这座岛屿精采地把温带和热带的元素掺杂一处,从容地演绎生物多样性。不只动植物缤纷,人文风物一样庞杂。翻座山,涉条溪,紧邻的村镇即截然不同。
在台湾旅行,从不会生腻、乏味。不必担心保存期限,更不会过期。这等一村镇一特色的多样,纵然足不出岛,因为「里」的酝酿,总会呈现繁复迷人的风貌。
我学习从生态旅游的视野关照,以此老瓮之里,百般旅来游去。台湾各小镇小城的没落、挣扎,或者它们的热闹、温暖,此回,我都想经由「里」的亲密漫游,跟大家一起分享。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种“生活哲学”的启迪。作者在描述台湾的日常时,似乎总能从中提炼出一些关于人生、关于幸福的思考。他可能不是直接讲大道理,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来展现他的生活态度。我记得他写到一位老奶奶,她每天只是认真地打理自己的小花园,但脸上却洋溢着满足和快乐。作者从中引申出,幸福或许就藏在那些最平凡的坚持和热爱中。这种将生活点滴升华为一种人生智慧的能力,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台湾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生活的书。它让我停下来,思考我自己的生活,思考我所追求的东西。作者的文字非常有力量,它能触动人心,引发思考,并且带来积极的能量。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更多的是一种“氛围感”。作者的文字营造出了一种非常独特的台湾味道,那种空气中混合着海风、雨水、食物香气和淡淡榕树根的气息,仿佛都能从字里行间扑面而来。他描写的场景,无论是热闹的夜市,还是宁静的山村,都充满了画面感,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我特别喜欢他写到夜晚的描写,那种昏黄的路灯,那些在夜色中闪烁的招牌,还有街角传来的模糊的歌声,都充满了故事性。他不仅仅在写台湾的“形”,更在写台湾的“神”,那种独特的精神气质。读这本书,我感觉我不仅仅是在了解台湾,更是在重新感受台湾,重新连接我对这片土地的情感。它让我觉得,台湾是一个有灵魂的地方,而作者就是那个善于捕捉它灵魂的人。
评分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作者能写出如此贴近台湾生活的内容,甚至让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台湾人也觉得如此熟悉和亲切。他的观察真的非常敏锐,对细节的把握也非常到位。比如,他描写台湾的出行方式,不仅仅是说有哪些交通工具,还会写到大家在公车上的习惯,在捷运里的安静,那种人与人之间微妙的距离感;他描写台湾的节日,不仅仅是介绍节日的由来,还会写到大家祭拜时的虔诚,餐桌上的热闹,那种浓厚的家庭氛围。他甚至能捕捉到一些我们自己可能都习以为常,但一旦被提出来,就会觉得“对,就是这样!”的细节。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心中对台湾的那些模糊的感受,让它们变得清晰而生动。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温度,让我觉得他在跟我对话,分享他的所见所感,而不是在单方面地讲述。
评分我特别喜欢作者在书中对“时间”的捕捉。他似乎总能找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线索,来勾勒出台湾不同时期的样貌。可能是老建筑上斑驳的痕迹,可能是老物件上磨损的光泽,也可能是老一辈人偶尔提及的旧事。他能将这些零散的时间碎片,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勾画出一种流动的历史感。我记得他写到某个地方,他先描述了它现在的样子,然后话锋一转,又讲起了它几十年前的辉煌,那种对比,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岁月的痕迹和城市的发展变迁。这种写法,让我觉得台湾不再是一个静止的地理概念,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和故事的动态存在。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能捕捉到那些微小的变化,也能感受到那些深藏的记忆。他让我觉得,台湾的每一个角落,都藏着一段故事,都值得我们去倾听和品味。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真的太有意思了!它不是线性的,也不是章节清晰的,更像是作者随性的思绪在跳跃,但每一次跳跃都带着一种莫名的逻辑和情感联系。他可以从一首老歌的旋律,突然联想到一个老戏院的辉煌;从一次雨后泥土的气息,讲到农田里的辛勤耕耘;从一段对话的片段,延展出一个家庭的爱恨情仇。这种碎片化的叙事,反而让整本书充满了电影般的镜头感,也更加接近我们真实的生活体验。我们的人生,不也是由无数个这样零散但却深刻的瞬间组成的吗?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细腻的情感,他写到一些离别的场景,那种淡淡的忧伤,那种挥之不去的思念,让我这个读着也忍不住湿了眼眶。还有那些关于人与人之间温暖的羁绊,那种不动声色的关怀,都写得非常到位。这本书就像是一张陈年的老照片,每一张都承载着一段故事,而这些故事又共同构成了我对台湾的某种集体记忆。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那种淡淡的复古色调,加上手绘风格的插画,一下子就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了小时候。翻开扉页,扑面而来的不是那些枯燥的序言或者作者简介,而是一股浓浓的人情味。作者好像是在用一种非常亲切的语气,跟我这个久居台湾的读者打招呼,一点也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我猜这本书应该不会是那种纯粹的攻略手册,而是更像一个老朋友在跟你娓娓道来,分享他在台湾的生活点滴,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那些被时间冲刷却依然鲜活的记忆。我特别好奇,作者会从哪个角度切入?是关于台北的繁华,还是台南的慢活?是高山大海的壮丽,还是小巷弄里的烟火气?我喜欢那种能够触动心底,让人产生共鸣的书,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这样的感觉。它不只是关于“台湾”这个地理名词,更是关于“在台湾”的那种独特生活体验,那种独一无二的气味、声音和情感。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捕捉并呈现这一切的,它会不会让我重新审视这个我熟悉到有些麻木的土地,看到那些被我忽略的,更加深刻的纹理。
评分读完第一章,我真的有点惊喜。作者并没有急着把我带到那些名胜古迹,而是从一个很小的切入点——一碗街边小吃——开始讲起。他描绘的那种香味,那种在热气中弥漫开来的诱惑,我仿佛都能闻到了。他写得非常细致,不仅仅是食材的搭配,更是那种制作过程中师傅专注的神情,周围食客满足的表情,还有那些伴随着食物而来的,关于童年、关于家庭、关于时代的零碎记忆。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跟家人一起去夜市的情景,那种喧嚣、那种热闹,那种简单的幸福感。作者显然是个对生活充满热爱和观察力的人,他能从最平凡的食物中挖掘出最不平凡的故事,也能从这些故事中串联起台湾的社会变迁和文化脉络。我喜欢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它比那些宏大的叙事来得更真实,也更动人。我很好奇,后面他还会用这种方式讲述多少台湾的故事?会不会有关于老房子的改造,关于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或者是一些默默无闻的艺术家?总而言之,这种温润的笔触,让我对这本书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我不得不说,作者的文笔非常有感染力。他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再平凡不过的日常场景,描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他擅长运用比喻和拟人,让文字充满了生命力。例如,他写到老街,不是简单地说它古老,而是说它“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传奇”。他还善于设置悬念,让读者忍不住想知道接下来的故事。这种叙事技巧,让整本书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充满了吸引力。我尤其欣赏他对于声音的描写,他能用文字勾勒出雨滴落在屋檐上的声音,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甚至是远处教堂传来的钟声。这些声音的细节,让台湾的画面感更加立体和真实。这本书让我觉得,阅读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而作者就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声音和画面”的引导者。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并没有专注于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或者政治议题,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最普通的人,最寻常的生活。他写到那些在工厂里辛勤工作的工人,写到那些在菜市场里讨价还价的妇女,写到那些在街边弹唱的流浪歌手。他用真诚的笔触,去展现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体味他们的生活艰辛与点滴幸福。我尤其喜欢他描写家庭的部分,那些关于亲情的羁绊,关于代沟的理解,关于无声的关爱,都写得特别真实,也特别打动人。仿佛就像是在看我自己的生活,或者是身边亲友的生活。作者有一种能力,能够从普通人的生活中挖掘出不普通的情感,能够用最朴素的语言,触及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这本书让我觉得,台湾不仅仅是美丽的风景,更是充满温情的人文风景。
评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描述台湾的风土人情时,没有刻意去拔高或者美化,而是非常真实地展现了它朴素而又充满生命力的一面。他写到那些老街巷里的邻里关系,虽然可能有些家长里短的琐碎,但却充满了人情味;他写到那些小店里的店主,他们的热情好客,他们的坚守与不易,都让我感受到了台湾基层社会的温度。最让我觉得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是一种“外来者”的审视,而是一种仿佛已经融入其中的,充满理解和尊重的观察。他能看到那些隐藏在日常中的美好,也能感受到那些不易察觉的时代变迁。比如,他描写某个曾经繁华如今有些落寞的小镇,并没有一味地去强调它的衰败,而是着重于那些依然坚守着的生活,那些依然闪烁着希望的光芒。这种对待土地和人民的态度,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分量,它不是肤浅的旅游指南,而是对台湾这片土地深沉的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