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高野和明(Takano Kazuaki)
1964年生。
2001年以《十三阶梯》获得第47届江户川乱步奖出道。
曾在美国学习电影制作与剧本创作,令他的小说有着丰富的影像感与快速的节奏。
2011年以《种族灭绝》获得第65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第2届山田风太郎奖。销量和口碑创下双赢,是高野截至目前为止的代表作。
译者简介
李彦桦
1978年生,东吴大学日本与文学研究所毕业,曾赴日本明海大学及拓殖大学交换学生,现为专职译者。译作涵盖推理小说、轻小说、实用书籍、旅游丛书等各领域。
推荐序
一部「超日赶美」的国际级大作
文/谭光磊(版权经纪人)
对于生长在台湾的我们来说,日本绝对是不输给美国的文化强国。日本动漫、电玩、图书、戏剧,乃至于偶像明星和流行时尚,都会在极短时间内的速度登台。以图书为例,不论是日本的经典文学、当代推理还是轻小说,健康养生还是个人整理术,都能在台湾看到中文版,其引进数量之多、比例之高,堪称全球之冠。
可是令人讶异的是,日本文学其实很少译介到西方国家。文化差异固然是主因之一,但更关键的还是出版体制的差异。图书的国际版权交易是西方产物,作家经纪人制度源于英语系国家,而后才传到欧洲。在没有经纪人制度的欧洲国家(如法国),则靠着出版社的版权经理,将旗下图书授权到海外。对西方作家而言,作品被翻译成外文、在其他国家出版,是一件正常而非例外的事。
熟悉外文书版权的人都知道,签日文书的版权比签欧美书难度高。欧美的游戏规则相对透明,版权交易机制成熟,索取样书、报价、签约付款或购买图档的流程非常简单。日本就不一样了,一来作家在不同出版社出书,造成权利分散,即使出过某作家的书,下一本也未必有优先权。二来出版社少有专人负责海外授权,往往是编辑代劳,而编辑又要考虑作家新书的创作进度,外文报价搁置一旁长达半年以上是常有的事。三来日本人特重交情,若没能先建立起友谊关系,根本别想做生意。
正因如此,日本作家要进军欧美,可谓困难重重。对内,要解决版权分散的问题;对外,要有熟悉欧美事务的人全权打理。村上春树很早就有美国经纪人,而近年来成功打进英语书市的日本作家如小川洋子、东野圭吾、吉田修一和桐野夏生,也都要靠经纪人从中斡旋,才能获得主流出版社青睐,否则只能由讲谈社美国分社或日人在美国成立的「垂直」(Vertical)出版社出版。日本文学名家如林,译成英文者却如此稀少,与日漫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全球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日本文学版权输出的困境解说完毕,高野和明的《种族灭绝》正式登场。
此书二○一一年四月在日本出版,不到一年时间,便被英语世界最强势的怀利文学经纪公司(Wylie Agency, 旗下作家包括童妮.摩理森、奈波尔、菲利普.罗斯和瑞蒙.卡佛)签下代理权,卖给美国阿歇特出版集团旗下新成立的犯罪推理品牌「穆荷兰图书」(Mulholland Books),并由《1Q84》译者之一的菲利普.盖布瑞尔(Philip Gabriel)亲自翻译。究竟是什么样的一部作品,能够先在国内叫好叫座,继而零时差接轨国际,进军欧美市场?
《种族灭绝》是一部标准的科技惊悚小说,故事主要分成三条线,第一条叙述佣兵乔纳森.叶格为了拯救罹患罕见遗传疾病的儿子,前往非洲执行祕密暗杀任务,第二条线是远在美国遥控该任务的总统和情治单位阴谋,第三则是描写年轻的日本学生古贺研人依照父亲遗愿,逐步揭露一个惊人的科学谜团。
单从前两条线看来,已经是媲美麦可.克莱顿《刚果》或电影「危机总动员」的高水准之作,举凡异国场景的描写、美国情治/军事单位的运作、乃至于各种枪械和装备的细节,全都一丝不苟。小说的叙事节奏明快,影像感极强,场景的切换流畅而纯熟,毫不逊于欧美的同类型作品。高野和明原本就出身影视圈,还曾任职美国ABC电视网,并在洛杉矶进修电影编剧和摄影课程,能够写出如此美式风格与质感的作品,其来有自。
然而,如果只有这两条剧情线,《种族灭绝》充其量只是个「日皮美骨」的故事。这部作品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加入了古贺研人的故事。美国惊悚小说名家陆德伦(Robert Ludlum)的拿手好戏「小人物遇上大阴谋」,在此成了平凡学生接到父亲神祕遗言,一路寻找线索,试图解开谜团的日式推理剧。研人从头到尾没有离开过日本,他的故事乍看之下与非洲的猎杀任务与美国政府的阴谋更是相隔十万八千里,却成了最终破案关键。一边是日本的推理醍醐味,一边是好莱坞规格的大场面追杀和动作戏,这种跨类型、跨文化的「参差对照」趣味,正是《种族灭绝》的杰出之处。
在推理解谜和跨国冒险的表象之下,则是高野和明对人类过去与未来的深沉省思。他借由赫兹曼教授之口,说出了「一切生物中,只有智人会大量屠杀同类,这几乎可说是智人这种动物的定义。所谓的人性,其实就是残暴性。据我推测,从前存在于地球上的其他人属动物,例如原人或尼安德塔人,就是被智人杀光才灭种的。」这样的话语。当出现了现今人类完全料想不到的新种生物时,我们与生俱来的「战斗或逃跑反应」(Fight-or-flight response)会是趁其尚未壮大之前予以全面扑杀,还是试图与之和平共存?《种族灭绝》中的两位主角,叶格试图拯救他染病垂死的儿子,研人则借由科学解谜拼凑出疏离父亲的样貌,最终他们都成了「人类之子」能否存活的重要角色。
我第一次听说《种族灭绝》这本书,是在去年八月,一位以色列出版人朋友来信询问我对此书的看法。当时台湾仅出过高野和明的《13级阶梯》和《幽灵救命急先锋》,而且都已绝版,我自然还没机会读到,但也因此对这部在日本国内取得巨大成功,短时间内进军欧美的作品格外期待。一年后,我收到独步文化寄来的书稿,迫不及待打开来读,果然酣畅淋漓娱乐性满点,更不乏深刻的人文关怀。高野和明成功结合了日式推理和美式科技惊悚小说的特质,写出这部「超日赶美」的国际级大作,无怪乎小岛秀夫称赞这是「凌驾好莱坞的一流娱乐小说。」
叶格等四人在对外通讯上受到严格控管。不能收发电子邮件,想联络家人只能使用四人寝室里的电话机,而且基于契约条款,对谈中不能提及自己的所在地点。
「这电话故意绕经多个中继通讯网路,就算有人逆向追踪,也很难查出发讯地点。」
葛瑞说。
电话设置在房间里,对促进团队向心力也发挥了效果。就算不想听,许多个人隐私还是会钻进耳朵里。叶格有个罹患不治之症的孩子;迈尔斯当佣兵是为了替不动产投资失利的双亲还债;葛瑞努力存钱想要将来开业当老板;米克则连一个须要打电话问候关心的亲戚或朋友都没有。这些私事在四人之间都不再是祕密。
每次与莉迪亚通话,叶格总是感到心情沉重。贾斯汀的病情日渐恶化,杰拉德医生的治疗已收不到任何效果。再这么下去,贾斯汀恐怕会在叶格结束这次任务前死亡。
「当我们需要你的时候,为什么你老是在工作?」莉迪亚抱怨道。
叶格不禁感叹,自己接下这次报酬丰厚的任务,明明是两人协议后的决定。
「你不能丢下工作,立刻赶过来吗?」莉迪亚说。
叶格当然无法答应这个要求。既已签了约,一旦擅离职守,将必须支付庞大的违约金。
除了叶格之外,迈尔斯也是为签下契约而感到懊悔不已的人之一。自从那次夜袭训练后,上头将一般射击训练的标靶也换成了幼童大小的人型靶。这代表的意义已相当明显,这次任务的攻击目标,恐怕是一群小孩子。一到夜晚,叶格等人就会被带到那个排列着一座座假帐篷的训练场,一次又一次朝幼童人偶开枪。
训练开始后的第五天,上午是体能训练及射击训练,下午则有一场简报。众人皆猜想,多半是要公布任务细节了。
在射击训练场打完了小人型靶,四人走回总部大楼的路上,迈尔斯终于坦承说出心中的不安。
「没想到竟然是这样的任务。你们原本一定也不知道吧?如果这任务真的是要杀死一群小孩,你们真的会照做?」平日开朗的迈尔斯露出愤愤不平的表情。
叶格亦有同感,自从看了那些幼童人偶后,自己也是每晚强忍着吐意进行训练。
反正贾斯汀已经注定要死了,难道为了让他多活几天,要用四十多条孩童性命来换?
葛瑞与米克皆保持沉默。
「偏偏我们都签了约,可没办法说不干就不干。」叶格说。
「现在是最后机会,趁我们还不知道详细任务内容,或许上头会允许我们退出。」
「我可不这么认为。那些人如果这么好说话,就不会要我们签约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