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高野和明(Takano Kazuaki)
1964年生。
2001年以《十三阶梯》获得第47届江户川乱步奖出道。
曾在美国学习电影制作与剧本创作,令他的小说有着丰富的影像感与快速的节奏。
2011年以《种族灭绝》获得第65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第2届山田风太郎奖。销量和口碑创下双赢,是高野截至目前为止的代表作。
译者简介
李彦桦
1978年生,东吴大学日本与文学研究所毕业,曾赴日本明海大学及拓殖大学交换学生,现为专职译者。译作涵盖推理小说、轻小说、实用书籍、旅游丛书等各领域。
推荐序
一部「超日赶美」的国际级大作
文/谭光磊(版权经纪人)
对于生长在台湾的我们来说,日本绝对是不输给美国的文化强国。日本动漫、电玩、图书、戏剧,乃至于偶像明星和流行时尚,都会在极短时间内的速度登台。以图书为例,不论是日本的经典文学、当代推理还是轻小说,健康养生还是个人整理术,都能在台湾看到中文版,其引进数量之多、比例之高,堪称全球之冠。
可是令人讶异的是,日本文学其实很少译介到西方国家。文化差异固然是主因之一,但更关键的还是出版体制的差异。图书的国际版权交易是西方产物,作家经纪人制度源于英语系国家,而后才传到欧洲。在没有经纪人制度的欧洲国家(如法国),则靠着出版社的版权经理,将旗下图书授权到海外。对西方作家而言,作品被翻译成外文、在其他国家出版,是一件正常而非例外的事。
熟悉外文书版权的人都知道,签日文书的版权比签欧美书难度高。欧美的游戏规则相对透明,版权交易机制成熟,索取样书、报价、签约付款或购买图档的流程非常简单。日本就不一样了,一来作家在不同出版社出书,造成权利分散,即使出过某作家的书,下一本也未必有优先权。二来出版社少有专人负责海外授权,往往是编辑代劳,而编辑又要考虑作家新书的创作进度,外文报价搁置一旁长达半年以上是常有的事。三来日本人特重交情,若没能先建立起友谊关系,根本别想做生意。
正因如此,日本作家要进军欧美,可谓困难重重。对内,要解决版权分散的问题;对外,要有熟悉欧美事务的人全权打理。村上春树很早就有美国经纪人,而近年来成功打进英语书市的日本作家如小川洋子、东野圭吾、吉田修一和桐野夏生,也都要靠经纪人从中斡旋,才能获得主流出版社青睐,否则只能由讲谈社美国分社或日人在美国成立的「垂直」(Vertical)出版社出版。日本文学名家如林,译成英文者却如此稀少,与日漫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全球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日本文学版权输出的困境解说完毕,高野和明的《种族灭绝》正式登场。
此书二○一一年四月在日本出版,不到一年时间,便被英语世界最强势的怀利文学经纪公司(Wylie Agency, 旗下作家包括童妮.摩理森、奈波尔、菲利普.罗斯和瑞蒙.卡佛)签下代理权,卖给美国阿歇特出版集团旗下新成立的犯罪推理品牌「穆荷兰图书」(Mulholland Books),并由《1Q84》译者之一的菲利普.盖布瑞尔(Philip Gabriel)亲自翻译。究竟是什么样的一部作品,能够先在国内叫好叫座,继而零时差接轨国际,进军欧美市场?
《种族灭绝》是一部标准的科技惊悚小说,故事主要分成三条线,第一条叙述佣兵乔纳森.叶格为了拯救罹患罕见遗传疾病的儿子,前往非洲执行祕密暗杀任务,第二条线是远在美国遥控该任务的总统和情治单位阴谋,第三则是描写年轻的日本学生古贺研人依照父亲遗愿,逐步揭露一个惊人的科学谜团。
单从前两条线看来,已经是媲美麦可.克莱顿《刚果》或电影「危机总动员」的高水准之作,举凡异国场景的描写、美国情治/军事单位的运作、乃至于各种枪械和装备的细节,全都一丝不苟。小说的叙事节奏明快,影像感极强,场景的切换流畅而纯熟,毫不逊于欧美的同类型作品。高野和明原本就出身影视圈,还曾任职美国ABC电视网,并在洛杉矶进修电影编剧和摄影课程,能够写出如此美式风格与质感的作品,其来有自。
然而,如果只有这两条剧情线,《种族灭绝》充其量只是个「日皮美骨」的故事。这部作品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加入了古贺研人的故事。美国惊悚小说名家陆德伦(Robert Ludlum)的拿手好戏「小人物遇上大阴谋」,在此成了平凡学生接到父亲神祕遗言,一路寻找线索,试图解开谜团的日式推理剧。研人从头到尾没有离开过日本,他的故事乍看之下与非洲的猎杀任务与美国政府的阴谋更是相隔十万八千里,却成了最终破案关键。一边是日本的推理醍醐味,一边是好莱坞规格的大场面追杀和动作戏,这种跨类型、跨文化的「参差对照」趣味,正是《种族灭绝》的杰出之处。
在推理解谜和跨国冒险的表象之下,则是高野和明对人类过去与未来的深沉省思。他借由赫兹曼教授之口,说出了「一切生物中,只有智人会大量屠杀同类,这几乎可说是智人这种动物的定义。所谓的人性,其实就是残暴性。据我推测,从前存在于地球上的其他人属动物,例如原人或尼安德塔人,就是被智人杀光才灭种的。」这样的话语。当出现了现今人类完全料想不到的新种生物时,我们与生俱来的「战斗或逃跑反应」(Fight-or-flight response)会是趁其尚未壮大之前予以全面扑杀,还是试图与之和平共存?《种族灭绝》中的两位主角,叶格试图拯救他染病垂死的儿子,研人则借由科学解谜拼凑出疏离父亲的样貌,最终他们都成了「人类之子」能否存活的重要角色。
我第一次听说《种族灭绝》这本书,是在去年八月,一位以色列出版人朋友来信询问我对此书的看法。当时台湾仅出过高野和明的《13级阶梯》和《幽灵救命急先锋》,而且都已绝版,我自然还没机会读到,但也因此对这部在日本国内取得巨大成功,短时间内进军欧美的作品格外期待。一年后,我收到独步文化寄来的书稿,迫不及待打开来读,果然酣畅淋漓娱乐性满点,更不乏深刻的人文关怀。高野和明成功结合了日式推理和美式科技惊悚小说的特质,写出这部「超日赶美」的国际级大作,无怪乎小岛秀夫称赞这是「凌驾好莱坞的一流娱乐小说。」
叶格等四人在对外通讯上受到严格控管。不能收发电子邮件,想联络家人只能使用四人寝室里的电话机,而且基于契约条款,对谈中不能提及自己的所在地点。
「这电话故意绕经多个中继通讯网路,就算有人逆向追踪,也很难查出发讯地点。」
葛瑞说。
电话设置在房间里,对促进团队向心力也发挥了效果。就算不想听,许多个人隐私还是会钻进耳朵里。叶格有个罹患不治之症的孩子;迈尔斯当佣兵是为了替不动产投资失利的双亲还债;葛瑞努力存钱想要将来开业当老板;米克则连一个须要打电话问候关心的亲戚或朋友都没有。这些私事在四人之间都不再是祕密。
每次与莉迪亚通话,叶格总是感到心情沉重。贾斯汀的病情日渐恶化,杰拉德医生的治疗已收不到任何效果。再这么下去,贾斯汀恐怕会在叶格结束这次任务前死亡。
「当我们需要你的时候,为什么你老是在工作?」莉迪亚抱怨道。
叶格不禁感叹,自己接下这次报酬丰厚的任务,明明是两人协议后的决定。
「你不能丢下工作,立刻赶过来吗?」莉迪亚说。
叶格当然无法答应这个要求。既已签了约,一旦擅离职守,将必须支付庞大的违约金。
除了叶格之外,迈尔斯也是为签下契约而感到懊悔不已的人之一。自从那次夜袭训练后,上头将一般射击训练的标靶也换成了幼童大小的人型靶。这代表的意义已相当明显,这次任务的攻击目标,恐怕是一群小孩子。一到夜晚,叶格等人就会被带到那个排列着一座座假帐篷的训练场,一次又一次朝幼童人偶开枪。
训练开始后的第五天,上午是体能训练及射击训练,下午则有一场简报。众人皆猜想,多半是要公布任务细节了。
在射击训练场打完了小人型靶,四人走回总部大楼的路上,迈尔斯终于坦承说出心中的不安。
「没想到竟然是这样的任务。你们原本一定也不知道吧?如果这任务真的是要杀死一群小孩,你们真的会照做?」平日开朗的迈尔斯露出愤愤不平的表情。
叶格亦有同感,自从看了那些幼童人偶后,自己也是每晚强忍着吐意进行训练。
反正贾斯汀已经注定要死了,难道为了让他多活几天,要用四十多条孩童性命来换?
葛瑞与米克皆保持沉默。
「偏偏我们都签了约,可没办法说不干就不干。」叶格说。
「现在是最后机会,趁我们还不知道详细任务内容,或许上头会允许我们退出。」
「我可不这么认为。那些人如果这么好说话,就不会要我们签约了。」
阅读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刻的洗礼。作者的笔触,时而冷静如水,时而炽烈如火,但始终饱含着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历史的追问。我跟着主人公的视角,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去体味人生的跌宕起伏。书中对细节的描绘,尤其令人赞叹。那些微小的动作,那些不经意的话语,都充满了深意,勾勒出人物饱满的形象。我看到了他们在困境中挣扎,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这种生命力,让我深受感动。作者并没有选择简单地去描绘苦难,而是通过展现人物的坚韧与抗争,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光辉。我发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会不自觉地思考,在面对巨大的不公和压迫时,个体应该如何选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次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一次对人性的温柔叩问。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感到沉重,却又无法放下手的书。作者的叙事风格独特,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最残酷的事实,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表达出来,但这诗意背后,是无法掩盖的血与泪。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集体记忆的探讨,当历史的伤口被反复揭开,当真相被扭曲掩埋,个体该如何面对?这种对历史的追问,让我感到了沉重的责任。我开始审视自己对历史的认知,是否也曾被片面的信息所影响?书中那些被抹去的名字,那些被遗忘的苦难,都让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愧疚。我曾以为自己对历史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这本书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认知的盲点。作者的笔触,时而尖锐,时而低沉,但始终饱含着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他没有回避那些令人不适的细节,而是用一种冷静而克制的笔调,将它们呈现出来,这反而更增添了其震撼力。我发现自己在阅读时,常常会暂停下来,去思考书中人物的处境,去体会他们的痛苦。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次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一次对人性的温柔叩问。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深沉且持久的。作者以一种近乎冷酷的真实,描绘了一个我从未想象过的世界。我跟着书中人物的脚步,走过那些被历史遗忘的角落,感受着那些被刻意抹去的伤痛。每一段文字,都像一记重锤,敲打着我内心深处的某些认知。这不是一场虚幻的冒险,也不是一段轻松的阅读,而是一次对人性深渊的探索,一次对集体记忆的拷问。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在某个安静的时刻,被书中某个场景所触动,脑海中反复回放着那些令人心碎的画面。书中所描绘的压抑与绝望,并非凭空捏造,而是有迹可循,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那些被刻意抹去的痕迹,都成为了作者笔下最深刻的控诉。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深沉的忧虑和不屈的勇气,他没有选择沉默,而是用文字为那些无声的受难者发声。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书,我的心情就如同平静湖面被投入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久久不能平息。作者以一种近乎残酷的真实,描绘了一个我从未想象过的世界。故事的主角,并非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也不是家喻户晓的伟人,而是一群被时代洪流裹挟,在绝望边缘挣扎的普通人。他们的生命,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显得如此渺小,却又如此真实。我跟着他们的脚步,走过泥泞的街道,感受着冰冷的饥饿,目睹着亲人的离散,耳边回响着模糊的哭喊。每一段文字,都像一把钝刀,缓慢而坚定地割裂着我内心深处的某些慰藉,迫使我直视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痛楚。这不是一场虚幻的冒险,也不是一段轻松的阅读,而是一次对人性深渊的探索,一次对集体记忆的拷问。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在某个午夜梦回,被书中某个场景惊醒,脑海中反复回放着那些令人心碎的画面。书中所描绘的压抑与绝望,并非凭空捏造,而是有迹可循,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那些被刻意抹去的痕迹,都成为了作者笔下最深刻的控诉。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深沉的忧虑和不屈的勇气,他没有选择沉默,而是用文字为那些无声的受难者发声,让他们的故事,得以被后人听见,被后人铭记。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用“欲罢不能”来形容。作者的叙事功力极佳,他能够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一个沉重的主题展现在读者面前。我被书中人物的命运深深吸引,他们的人生轨迹,在历史的巨浪中起伏跌宕,每一次转折都牵动着我的心弦。我常常会一边阅读,一边想象他们接下来的命运,既期待又害怕。书中对人性的挖掘,也让我感到惊叹。在绝境中,人性的光辉与阴暗都会被放大,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而是用一种客观的笔调,将它们一一呈现。我看到了善良在黑暗中的微弱闪光,也看到了绝望中人性的扭曲。这种对人性的复杂呈现,让我觉得这本书更加真实,更加深刻。我发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会不自觉地与书中的人物产生共鸣,他们的喜怒哀乐,仿佛也成为了我的喜怒哀乐。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如同缓慢侵蚀般的。它不是那种一上来就让你瞠目结舌的惊悚,而是通过一种细腻入微的观察,让你逐渐体会到一种更深层的恐惧。我特别着迷于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那些细微的情绪波动,那些难以启齿的挣扎,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仿佛能看到他们眼中闪烁的恐惧,听到他们胸腔里压抑的哀恸。书中对环境的描写也同样出色,那种窒息般的压抑感,那种无处不在的威胁感,都让我身临其境。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一次艰难的跋涉,我必须小心翼翼地踏过那些字句,生怕惊扰了沉睡的悲伤。我发现自己开始反思,在这样的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光辉与黑暗会以怎样的方式交织?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善举,是否能在绝望中点燃一丝希望?而那些看似微小的妥协,又会将人推向怎样的深渊?作者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他只是将一个复杂的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自己去感受,去思考。我有时会感到一种无力感,仿佛被卷入了一个巨大的漩涡,无法逃脱。但同时,我也被书中人物身上那种顽强的生命力所打动,即使身处绝境,他们也依然努力地活着,寻找着哪怕一丝可能。
评分这本书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对历史认知的盲点。作者以一种极其精湛的叙事技巧,将一个宏大而沉重的议题,娓娓道来。我被书中人物的命运所吸引,他们的人生轨迹,在历史的巨浪中起伏跌宕,每一次转折都牵动着我的心弦。我常常会一边阅读,一边想象他们接下来的命运,既期待又害怕。书中对人性的挖掘,也让我感到惊叹。在绝境中,人性的光辉与阴暗都会被放大,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而是用一种客观的笔调,将它们一一呈现。我看到了善良在黑暗中的微弱闪光,也看到了绝望中人性的扭曲。这种对人性的复杂呈现,让我觉得这本书更加真实,更加深刻。我发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会不自觉地与书中的人物产生共鸣,他们的喜怒哀乐,仿佛也成为了我的喜怒哀乐。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书,我便被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所吸引。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最沉重的主题,用一种令人沉思的方式表达出来。我跟随主角的脚步,穿梭于历史的迷雾之中,感受着时代的脉搏,体味着人生的无常。书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尤为细腻。我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挣扎,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希望,这些都让我觉得他们无比鲜活。我甚至会想象,如果我身处同样的境地,我会如何选择?作者的笔触,时而温柔,时而尖锐,但始终饱含着一种深沉的关怀。他没有试图去扮演审判者的角色,而是用一种平和的方式,让我们去感受,去理解。我发现,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对生命的思考,一种对历史的敬畏。
评分这本书如同一股清流,缓缓注入我的心田,带来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体验。作者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描绘了个人在宏大历史事件中的命运。他没有选择歌颂英雄,而是将镜头对准了那些被遗忘的普通人,他们的挣扎,他们的无助,他们的坚持,都让我深受触动。我开始思考,在历史的洪流中,个体的力量有多么渺小,却又为何如此令人动容。书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尤其令人称道。我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挣扎,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希望,这些都让我觉得他们无比真实。我甚至会代入他们的角色,去想象在那种环境下,自己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作者的文字,时而沉静,时而激昂,但始终饱含着一种深沉的悲悯。他没有试图去评判,而是用一种温和的方式,让我们去感受,去理解。我发现,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故事,更是一种对生命的思考,一种对历史的敬畏。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世界观被悄然改变了。作者的叙事方式,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的时代,亲身经历着那些悲欢离合。他并没有试图去渲染煽情,而是用一种平实的叙述,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展现在我面前。我看着他们如何面对生离死别,如何坚守信念,如何在绝望中寻找一丝慰藉。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历史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和事件,更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个体组成的。他们的经历,他们的痛苦,他们的抗争,都构成了历史最真实的面貌。我常常会想到书中某个角色的眼神,那种饱含着悲伤和希望的眼神,至今仍让我难以忘怀。作者对细节的把握非常到位,那些微小的动作,那些不经意的话语,都充满了深意。我从中看到了人性的复杂,看到了在极端环境下,人们所能迸发出的惊人力量。这本书也让我重新审视了“生存”的意义,当生命本身都变得如此脆弱,我们又该如何去珍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