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树二论密意

龙树二论密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龙树
  • 中观学
  • 二论
  • 佛教哲学
  • 般若学
  • 空性
  • 智慧
  • 论典
  • 大乘佛教
  • 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特选出龙树论师《六正理聚》中《六十如理论》 及《七十空性论》两篇,加以疏释,用以表达龙树说「缘起」、说「性空」、说「真实义」、说「法智」,以至说「无 生」的密意。

  《中论》虽然是龙树的重要论着,但实际作意,在于教导学人如何依「中道」观修时,能依所缘境正确作出「抉择」与「决定」,并没有详细地、系统地述说「缘起」与「性空」。《六十如理论》及《七十空性论》二论,则恰好可以作为补充。

  《六十如理论》的主旨,在于说明为何要建立缘起,并由缘起说及初地菩萨所证的「真实义」,以及八地以上菩萨以至于如来所现证的「法智」。所以由这部论,读者即可澈底了 解缘起,知道何谓缘起,以及缘起在观修中所起的作用。由《六十如理论》便可以知道这绝不是龙树的思想。论中明说要先建「有」,破除「无」,因为落于「无见」会引起 许多过患。当「无见」破除之后,学人若通达「有」与「无」的义理,对「有」与「无」更无偏爱(「无贪」),然后才能跟他说「寂灭」。此中次第井然,显然不是一说「缘生」,立刻就可以推论为「性空」。

  至于《七十空性论》,则是龙树说观修的论着,由次第观修,即可现证「名言有」(「假名有不真实」),且经次第观修,即可现证胜义与世俗双运。是即从世俗建立胜义为无自 性、从胜义建立世俗为名言有。以此之故,本论说「缘生性空」只用了三个颂,余外所说,都跟观修有关。

  龙树这两篇论,实已通说基、道、果。希望读者能依这二论,了知龙树的密意,是则一切颠倒的说法,无论何人何说,皆可消除。必须如是,才能知道真实的般若,而非相似般若。
幽微之径:探寻中国古典哲学中的“有”与“无” 本书聚焦于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魏晋玄学与宋明理学两大思想流派中关于“存在”(有)与“虚无”(无)这一核心命题的深刻辩证与演变。它并非旨在梳理某一特定学派的完整谱系,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思想家如何在各自的历史语境下,对宇宙本源、个体生命以及知识建构的根本问题进行了富有张力的阐释与重塑。 第一部分:玄风初起:有无之辨的形上追问 本书的开篇,将目光投向了汉末魏晋时期,一个思想极度活跃也极度迷惘的时代。在儒学正统面临挑战,佛教文化强势涌入的背景下,“有”与“无”的本体论争论成为知识分子思考世界的起点。 1.1 “贵无”的自觉与困境: 我们首先考察了“竹林七贤”及其后继者在“老庄”思想的启发下,如何将“无”提升到本体论的最高地位。这不仅仅是对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阐释,更是一种对汉代以来厚实、僵化的“有”形形色色地物的反动。 何晏与王弼的“名教自然”: 重点分析了王弼对《周易》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独特解读。他如何通过“无”来规定“有”的可能,提出“不有而无,无之有也”的精妙观点。本书将细致辨析王弼的“无”并非彻底的虚无,而是作为万物依存的形上基础,探讨了这种形上学如何影响了当时士人的政治参与态度与审美趣味。 嵇康的“非有论”: 嵇康的批判更具个体性和生命力的色彩。他对于僵化的礼法(有形的社会结构)的疏离,以及对个体生命本真状态(接近于“无”的自在)的追求,将有无之辨引向了人生的价值论层面。我们探讨了嵇康在《养生论》中对形神关系的论述,如何将“无为”的生命哲学融入到对个体精神自由的捍卫之中。 1.2 佛教“空”观的本土化冲击: 魏晋时期,鸠摩罗什和僧肇等高僧带来的“般若学”与“中观学”对本土的“有无”讨论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本书详细比较了中国本土的“无”与佛教的“空”之间的异同。 僧肇的“般若无”: 重点分析了僧肇在《物无 forskjellige》中的论证,特别是“法身无之辨”。他如何用严密的逻辑论证诸法的“非有”,及其对于“有”的遮蔽与消解。这种“空”的观念,超越了王弼的“无”作为“有”之源的局限,直指一切现象的不实有性。 “有”对“空”的误读与消化: 本部分亦探讨了当时士人如何将佛教的“空”误读为道家的“无”,或者反过来,如何将“空”用以支持玄学的某些论点,从而引发了思想上的交叉与摩擦。 第二部分:宋明理学:重塑“理”与“气”中的存在论 随着佛学思潮的逐渐消退,宋明理学试图重建一个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兼容了佛道形上学思考的宇宙模型。“有”与“无”的议题不再停留在纯粹的本体论层面,而是与“理”、“气”、“心”、“性”紧密地结合起来,成为解释世界如何生成、如何运作的基石。 2.1 周濂溪与邵雍:太极与元数的“有”的开端: 理学肇始之初,对宇宙的起源进行了数学化和几何化的尝试。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解析: 本书认为周氏的“太极”是超越性的“有”的最高范式。它不是虚无,而是未分化的、潜能无限的“原初状态”。我们详细分析了“无极”与“太极”的关系,如何理解“无极”并非真空,而是“太极”在尚未显现前的潜藏状态。 邵雍的“元”、“会”、“运”、“世”: 邵雍将“有”的生成过程时间化、周期化。他的“象数”哲学提供了一个精确的“有”的生成序列,其中“元”的设定,可以视为对时间性存在的终极“有”的定义。 2.2 二程与朱熹:理与气——“有”的实在性辩护: 朱熹集大成的工作,是将“理”确立为万物之实体性的根据。 “理”的“不有不无”: 重点剖析了朱子如何界定“天理”。理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它在现象界中以“气”的形式呈现。这是一种对“无”的强力反拨,理是超越于物质存在的、恒在的“真实之有”。 “气”的“有形”与“有情”: 气是具体存在物的载体,是“可见之有”。本书探讨了朱子如何通过“理具说”来论证“气”的生成并非偶然,而是由内在的“理”所主宰。理气交感,构成了我们所经验到的丰富多姿的“有”。 2.3 陆九渊与王阳明:心即理——主体的“有”的回归: 阳明学将探讨的焦点从宇宙的外部(天理)彻底转向了主体的内在(心)。 “心即理”中的“心之本体”: 在阳明哲学中,“无”被彻底内化和转化。人的“心”的本体(良知)是充塞万有的,它不是空洞的虚无,而是充满道德潜能的“完满之有”。 “致良知”与“知善知恶”: 王阳明强调的“致良知”过程,就是将主体内在的“有”——即本体的道德法则——推向实践,从而消弭了外在世界中存在的“伪”与“障”。本书认为,阳明学对“有”的论述,最终回归到一种主体性的、道德实践中实现的“圆满存在”,这与玄学的个体疏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结语:超越二元对立的当代视野 本书最后一部分将上述思想的演变进行对比总结。魏晋的“有无之辨”是对形上根基的悬置与追问;宋明的“理气之辨”则是将根基重塑为一种内在的、可被把握的实体性原则。通过对这些思想脉络的细致梳理,本书旨在揭示中国哲学中对“存在”的理解,是如何在追求形而上之“真”的过程中,不断地在“有”的充实与“无”的超越之间进行微妙的平衡与再定义。它为当代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思想传统中“实在性”何以被建构的深刻视角。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谈钖永


  广东南海人,1935年生。童年随长辈习东密,十二岁入道家西派之门,旋即对佛典产生浓厚兴趣,至二十八岁时学习藏传密宗,于三十八岁时,得甯玛派金刚阿阇梨位。1986年由香港移居夏威夷,1993年移居加拿大。

  早期佛学着述,收录于张曼涛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通俗佛学着述结集为《谈钖永作品集》。主编《佛家经论导读丛书》并负责《金刚经》、《四法宝鬘》、《楞伽经》及《密续部总建立广释》之导读。其后又主编《甯玛派丛书》及《大中观系列》。

  所译经论,有《入楞伽经》、《四法宝鬘》(龙青巴着)、《密续部总建立广释》(克主杰着)、《大圆满心性休息》及《大圆满心性休息三住三善导引菩提妙道》(龙青巴着)、《宝性论》(弥勒着,无着释)、《辨法法性论》(弥勒造、世亲释)、《六中有自解脱导引》(事业洲巖传)、《决定宝灯》(不败尊者造)、《吉祥金刚萨埵意成就》(伏藏主洲巖传)等,且据敦珠法王传授註疏《大圆满禅定休息》。着作等身,其所说之如来藏思想,为前人所未明说,故受国际学者重视。

  近年发起组织「北美汉藏佛学研究协会」,得二十余位国际知名佛学家加入。2007年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及「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办「汉藏佛学研究中心」主讲佛学课程,并应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之请,讲如来藏思想。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在书店看到《龙树二论密意》这个书名时,眼睛立刻就亮了。龙树菩萨,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位充满智慧和辩才的佛学巨匠,他的“中观思想”,可以说是佛教哲学的一座高峰,尤其是他所著的“二论”,更是后世学人研究的重点。而“密意”这两个字,更是勾起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我一直相信,很多经典文本中都蕴含着不为常人所知的深刻含义,需要有具德的行者来解读。《龙树二论密意》这本书,听名字就感觉作者必定是经过长年累月的研习和体悟,才能窥得龙树菩萨论典中的精髓。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去理解那些抽象的佛学概念,比如“缘起性空”、“无我”等等,不再仅仅是机械地记忆,而是能够真正地去体悟,去消化,甚至将这种智慧融入我的生活。台湾有很多读者,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和佛教思想都怀有深厚的感情,而一本能够深入讲解龙树菩萨思想精髓的书,无疑会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学习的热潮。

评分

哇,看到《龙树二论密意》这个书名,就觉得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让我这个对佛学素有耳闻但又涉猎不深的台湾读者,好奇心瞬间被点燃!我一直在寻找一些能帮助我更深入理解佛教思想的读物,特别是那些能够解释“空性”等核心概念的书籍。《龙树二论密意》听起来就非常有深度,能够解读龙树菩萨这样一位佛教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所著论典的“密意”,这绝对是为那些想要超越表面字义,去探究背后精妙思想的读者准备的。我脑海中浮现出,这本书可能会带领我走进一个怎样的智慧殿堂,去领略古德的深邃思辨,去体会那些超越时空的哲学洞见。台湾的读者其实很多都对传统文化和宗教哲学抱有浓厚的兴趣,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的交汇点,对于各种思想体系都有开放的态度,而龙树菩萨的“中观思想”无疑是佛教中最具影响力的哲学体系之一。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希望在佛学道路上有所精进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我期待它能像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让我对“空性”有更透彻的理解,甚至能够将这种智慧融入日常的生活体验中。

评分

说实话,《龙树二论密意》这个名字,就让我感觉很“对味”。台湾社会虽然现代,但大家内心深处对于传统智慧的追求,其实一直都很强烈。龙树菩萨,这位佛教史上伟大的思想家,他的“空性”思想,虽然听起来有点玄乎,但却是理解佛教教义的基石。我常常觉得,很多时候我们生活中的烦恼,都源于对事物的执着和错误的认知,而“空性”的思想,似乎就提供了一种解脱之道。《龙树二论密意》如果能将龙树菩萨“二论”中的“密意”阐释得清楚明白,那对我们这些希望能够真正理解佛法,并将其运用到生活中的人来说,简直就是及时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破除我内心的我执和法执,让我能够更客观、更冷静地看待周遭的世界。我想象着,在作者的引导下,我能够一步步地走进龙树菩萨的智慧世界,去体会那种“无所得”的自在,去理解“诸法皆空”的真实义。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深入探索佛教哲学,又增添了一份坚定的信心。

评分

不得不说,《龙树二论密意》这个书名,光是听起来就让人感受到一股神秘又庄严的力量。龙树菩萨,这个名字在佛教界简直如雷贯耳,是“中观学派”的创始人,他所阐述的“空性”思想,可以说是佛教哲学的巅峰之作。而“二论”更是代表了他思想的精髓,如果这本书能深入剖析其“密意”,那绝对是价值连城!我一直觉得,很多经典的奥秘,往往隐藏在文字的背后,需要有学养深厚的智者去层层剥开,才能让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窥见一二。想象一下,这本书的作者,是如何凭借着对佛经的精深理解,以及对龙树菩萨思想的深刻洞察,为我们揭示那些不为人知的智慧宝藏。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密意”的?是某种未曾公开的传承,还是对经典文本中不易理解之处的独特诠释?对于我们这些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渴望精神慰藉和智慧启迪的台湾读者而言,能够有这样一本深入浅出的著作,无疑是莫大的福音。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可能是一次与古圣先贤精神对话的机会,一次涤荡心灵、重塑认知的深刻旅程。

评分

《龙树二论密意》这个书名,听起来就带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韵,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龙树菩萨的“中观思想”,对于很多人来说,就像一座巍峨的高山,高不可攀,又充满了神秘的魅力。尤其是他所著的“二论”,更是被认为是阐释“空性”思想的经典之作。这本书如果能够将其中深藏的“密意”挖掘出来,那绝对是为我们这些渴望深入佛学殿堂的读者,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我常常觉得,很多时候,我们接触到的佛学知识,可能只是浮于表面,而真正的智慧,却隐藏在那些不易被常人理解的字里行间。《龙树二论密意》这本书,就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能够带领我们穿越迷雾,去触及那些最核心、最精妙的佛法真谛。我非常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对“空性”有一个更深刻、更透彻的理解,不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够真正地去体会那种“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究竟涅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