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赛斯对话(卷二)

与赛斯对话(卷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Susan M. Watkins
图书标签:
  • 赛斯
  • 新纪元
  • 灵性
  • 意识
  • 哲学
  • 神秘学
  • 通灵
  • 灵魂
  • 存在主义
  • 自我探索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个前所未有超越感官的班级
一场在谈笑间彻悟生命的对话

  在《与神对话》之前,在迪巴克‧乔布拉、玛丽安‧威廉森、韦恩‧戴尔,甚至是我们今日所知的新时代运动之前,珍‧罗伯兹和赛斯已呈现给这个世界,我们当代最具影响力而且历久不衰的一份形而上文本。

  一九六三年,珍‧罗伯兹遇见一个名叫赛斯的灵性存有。一九六八到一九七五年间,珍每週上一次超感官知觉(ESP)的课,赛斯经常透过她对班上成员说话。苏‧华京斯和她的同学们,在与赛斯对话的过程中,获得重要的知识,帮助他们面对自己生命中诸多重大课题——疾病、痛苦的关系、财务困难、兵役、爱国主义的疑问、天灾,还有很多其他的问题。就本书所述,他们当时学到的,永远不过时也永远切身。

  除了文笔传神又引人入胜地描述珍‧罗伯兹和她的班级妙趣横生的过往历史之外,《与赛斯对话》也透露博大精深的洞见,一探我们生命中种种令人困扰和令人欣喜的事件所来之处,同时也一窥人类意识浩瀚辽阔的本质。

  《与赛斯对话》是珍的好友兼学生苏‧华京斯以当年亲身参与赛斯课的角度整理记录而成……看到赛斯如何针对各式个学生,包含社会的各个不同阶层,思想、心灵发展阶段不同的人们讲述宇宙真理,令我有一种「遥想公瑾当年」的想像空间,彷彿自己的一部分也飞了出去,飞到当年上课的现场……我希望读者也能看看这本书,相信也会有一个你彷彿亲临的赛斯课现场。─许添盛医师

  延伸阅读:

  《与赛斯对话 卷一》、《实习神明手册》、《灵界的讯息》、《30天学会灵魂出体》
好的,这是一本虚构的、不包含《与赛斯对话(卷二)》内容的图书简介: --- 书名:星尘的回响:古代文明的宇宙密码 作者:艾莉亚·凡斯 内容简介: 《星尘的回响:古代文明的宇宙密码》是一部深入探索人类历史迷雾与宇宙奥秘的宏大叙事作品。本书并非聚焦于已知的考古发现或主流的历史叙述,而是采取了一种跨学科的、结合了前沿天体物理学、符号学以及失落文明人类学的独特视角,试图重构我们对自身起源和宇宙定位的理解。 作者艾莉亚·凡斯,一位以其大胆理论和严谨考证闻名的新锐思想家,耗费了二十余年的时间,游历了地球上最偏远且信息量巨大的遗址——从南美安第斯山脉深处的隐秘石阵,到中东沙漠之下被黄沙掩埋的早期神庙群,再到太平洋深处洋流记录的独特地质痕迹。她的核心论点是:在人类文明的黎明时期,存在着一个远超我们想象的、具备高度天文和数学知识的“前驱文明”。这个文明并非通过征服或战争留名,而是通过对宇宙规律的深刻理解,将这些知识编码进了他们建造的纪念性结构、神话传说以及看似随机的艺术品之中。 本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地揭示了这些隐藏的信息。 第一部分:时间的错位与“零点”的追溯 本部分首先挑战了传统的时间线划分。凡斯认为,我们目前所依赖的“公元纪年”体系,未能准确捕捉到地球历史中关键的、影响文明发展的宇宙事件。她详细分析了包括金字塔群落的精确天象对齐、巨石阵的年度能量节点计算,以及某些史前陶器上反复出现的周期性标记。通过对古埃及《亡灵书》中关于“创世之初的混沌之水”的隐晦描述进行数学建模,作者提出了一个“大重置周期”理论。这个周期并非简单的自然灾害,而是一系列周期性的银河系活动——例如邻近的超新星爆发或伽马射线暴的间歇性扫过——对地球生物圈和意识形态产生的深刻影响。她提出,古代的祭司阶层(被认为是前驱文明的直接继承者)记录的“神谕”或“创世故事”,实际上是关于这些天体物理事件的生存手册。 第二部分:符号的语言与多维映射 在第二部分中,凡斯将研究的重点转向了全球范围内不同文化中惊人相似的抽象符号系统。她考察了玛雅的“数字系统”、印度河谷文明的印章文字,以及巴斯克地区至今未被完全破译的契约图形。她主张,这些符号并非是地方性的语言演变,而是一个全球性的、为记录高维空间信息而设计的“通用数学语法”。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章节是对“维度的几何学”的探讨。作者展示了如何通过特定角度的三角关系和螺旋上升的比例(如斐波那契数列的变体),将三维空间中的建筑结构,映射到更高维度的数学模型中去。例如,秘鲁纳斯卡线条的某些特定部分,在被提升到四维空间进行分析后,展现出令人震惊的、与特定星图高度吻合的结构。这些符号的目的,并非是为了与当代人交流,而是为了在时间长河中,确保关键的宇宙信息不会随着口头传说的失真而消亡。 第三部分:失落的技术与共振频率 《星尘的回响》的第三部分大胆地触及了“失落技术”的议题,但并非聚焦于传统的“飞行器”或“能量武器”,而是对“物质共振”的掌握。凡斯通过对古代冶金术、玻璃熔炼温度的逆向工程分析,以及对某些被认为是“巫术”的仪式中使用的特定矿物组合的研究,推断前驱文明拥有操控物质固有频率的能力。 她详细分析了某些古代巨石(如巴尔别克神庙的巨石或复活节岛石像底座的材料)的密度和结构,指出它们并非仅靠人力搬运。作者提出了一种基于声学共振和地磁场引导的“轻量化”技术。她认为,这些古代文明理解物质的本质是能量的凝结,并通过精确的频率调控,可以暂时性地改变物质的质量感应。本部分包含了大量关于古代炼金术文本中关于“贤者之石”的隐晦描述的重新解读,将其视为一种能量转换或频率稳定器的概念模型。 第四部分:意识的载体与宇宙的剧本 最后一部分将视角从物质世界拉回到意识层面。凡斯认为,古代文明记录这些信息的终极目的,是为未来的“觉醒者”提供一份宇宙蓝图。她探讨了人类集体潜意识中反复出现的“创世神话”和“终结预言”的共通之处,并将其与现代神经科学中关于脑电波同步和群体意识现象相结合。 作者引入了“观察者效应”在宏大尺度上的应用,推测前驱文明的消失,可能并非源于灾难,而是因为他们完成了“信息投放”的任务,并将“意识的火种”分散到后来的文化中,等待特定条件成熟时被重新激活。 《星尘的回响》是一部极具挑战性和启发性的作品。它要求读者放下既有的历史框架,以宇宙的尺度重新审视人类文明的足迹。它描绘的不是一个被遗忘的帝国,而是一张横跨数万年的、关于我们如何与宇宙进行深层对话的加密信息图谱。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构建的完整逻辑链:从天体物理事件,到符号编码,再到技术原理,最终指向人类意识的未来潜力。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苏.M.华京斯 Susan M. Watkins


  曾任报社记者、专题与专栏作家,共有五本着作,包括《说起珍.罗伯兹》(Speaking of Jane Roberts)和《多巧啊!》(What a Coincidence!)。她现居纽约州北部。

译者简介

陈秋萍


  台湾人。政治大学毕业,主修中文,辅修英文。专职笔译和口译多年,现为赛斯文化版权部经理暨翻译召集人。译作颇丰,包括《生命永不落》、《莲叶清单》、《少年海鸟之歌》等。

梁瑞安

  高雄师大英语系第一名毕业,高雄师大教育研究所硕士、博士。曾任国立台湾海洋大学、国立台南艺术大学师资培育中心主任副教授。

彭君蓉

  自在快乐的赛斯爱好者。

图书目录

目次

第一自序  千经万论不离自心                             
第1部 拈花微笑--世尊教化

1雪山苦行者
2调御丈夫
3恶友与善友
4佛修福报
5毕陵伽婆蹉的习气
6以沙供佛
7五百乞丐比丘
8贫女难陀以灯供佛
9违王命採花供佛
10百岁翁出家
11城东老母
12神通不敌业力
13梵志以花供佛
14恆河洗浴
15恶奴三皈依
16饮酒狂愚报
17四个妻子
18四种马
19白象与罗汉
20煮黑石蜜浆
21小孩得大龟
22水泡花冠
23百年盲龟遇浮木
24偷王库衣物
25渴不饮水
26盖第三层楼
27看守门与驴索
28领毡与金钱俱失
29宝箱里的人
30海神托梦
31如何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32拈花微笑

第2部 如何是西来意--禅宗祖师公案
33达摩祖师付法
34四祖念摩诃般若退贼兵
35哪个是上座本来面目?
36大耳三藏的他心通
37大珠慧海的宝藏
38如何是西来的意
39不侣万法者何人
40已经呈上
41未委魂灵往那方
42擎棺的禅师
43天堂与地狱
44一喝三日耳聋
45再三捞摝始应知
46百丈野狐
47巍巍堂堂从何方来?
48赵州洗脚水
49无力下禅牀
50好似一个大虫
51真佛住处
52见者有份
53己事未明,乞师指示
54灵树禅师的首座
55不患盲、不患聋、不患哑
56再住三年92
57钓尽江波,金鳞始遇
58何曾辜负你
59未曾举着宗门中事
60遍界不曾藏
61一条白练去
62卷起帘来见天下
63争怪得老僧
64美食不中饱人喫
65情尽圆明一颗寒
66过这边来
67我相不思议
68龛坟不二
69是汝本有之性
70是什么字?
71吾无隐乎尔
72一声霹雳顶门开
73蛙鸣撞破干坤

第3部 雪下三种僧--世法智慧警语
74郢书燕说
75滥竽充数
76扁鹊望诊
77三不祥
78佛法到孙吴
79安世高法师还债
80释慧嵬遇鬼
81无常的积极面
82雪下三种僧
83一搧就起烟
84一点灵台
85一斗米的寿命
86唐太宗的三面镜子
87鲤鱼跃龙门

第4部 行住坐卧皆是--现代公案
88阎罗王送的信
89香神的感叹
90真心念的佛号
91对世间不留恋
92媳妇的问题
93转念不如无念
94业感相应
95心的距离
96心生一切法生
97无我相即真
98修行不要痴人说梦
99自知者明
100是否堪雕琢
101行住坐卧皆是
102你是老而弥坚固或老而弥顽固
103愚夫愚妇
104见性是功,平等是德
105我见他人死、我心热如火
106别当小粒子
107见境知心,罪己求责
108公修公得,婆修婆得

后记部 释名相

学佛
三皈依
五戒
了生死
本性



菩提心
习气
业、缘
轮回、解脱
开悟
一门深入
同参
寺庙执事名称
第二部 断众疑
处众
心与现象
虚幻与真实
时间感的变化
修行人看死亡
放不下的执着
解冤释结
开放的态度
专注爱
正面的想法
面对自己的业
安住处
无念是正念
超荐法会
婴儿的业

不卑不亢
艺术与佛教
真善美
出家
道德
看不懂公案
克服用功时打瞌睡
第三部 启正见
南传佛教与大乘佛教
选一门用功
修行与执着
修行在日用中
理与事
色身与法身
出家与解脱
不着相
看清事实
正确的知见
对法的执着
学佛的目的
修行的究竟结果为何
第四部 示正行
修行的大方向
精进不退
修行不进步
放下习气执着
心不稳定
人生的障碍
面对困难
法喜充满
修行的基础
静坐听音乐
一元复始
照顾身体
听经、研经
网路上课
接受责任
修行与世间事
忙碌中的修行
〈附录〉偈语与经文的意涵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与赛斯对话(卷二)》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对于“能量”的理解。它并没有用科学的术语来解释能量,而是从一种非常生活化、却又极其深刻的角度来描述。书中提到,我们每一个念头、每一个情绪、每一个行动,都是能量的体现,而这些能量又会以各种方式回馈到我们的生命中。这种观点,让我开始更加留意自己的“能量状态”。我发现,当我充满积极的能量时,事情似乎也变得顺利起来;而当我被负面情绪笼罩时,则会吸引更多负面的事物。书中通过与“赛斯”的对话,揭示了能量的流动规律,以及我们如何能够更有效地管理和运用自己的能量。我记得有一个章节,讨论的是“情绪的转化”,它并没有让你去压抑负面情绪,而是教你如何去“看见”情绪背后的信息,从而将其转化为成长的动力。这种对能量的洞察,让我感觉自己拥有了理解和影响生命能量的“钥匙”。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并非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能够主动地去创造和引导自己生命中的能量流动。

评分

《与赛斯对话(卷二)》给我的感觉,是一种“回归本源”的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外在的信息、社会的期望、他人的评价所裹挟,渐渐迷失了自己。这本书却能够带你穿越这些纷扰,直达内心最深处。它所呈现的“赛斯”的智慧,与其说是一种知识的传授,不如说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我们是谁,我们为什么在这里,以及我们生命的真正意义。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自我接纳”的讨论。它并没有给你一套标准化的方法去“爱自己”,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提问,让你自己去发现,那些所谓的“不完美”,恰恰是我们独特性的体现,也是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部分。这种“自我探索”的过程,让我感觉非常平静和疗愈。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于外界的认可,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坚定和对自己的全然接纳。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有一种独特的韵味,既有哲思的深度,又不失亲切感,仿佛是一位智者在与你促膝长谈,循循善诱。我每次读完,都感觉内心充满了平静和力量,仿佛重新找到了与自己连接的“通道”。

评分

《与赛斯对话(卷二)》给我最显著的改变,是对“现实”的定义。通常我们理解的现实,就是眼睛看到的、触碰到的、逻辑上可以解释的物质世界。但这本书却在不断地挑战这个界限。它提出的观点,比如“我们的意识创造了我们的现实”,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所经历的一切。书中的对话,常常会将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概念,比如“因果关系”、“时间”、“空间”,进行极其深入的剖析,让我意识到,这些是我们大脑为了理解世界而构建的模型,而真正的“现实”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多维。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书中对于“意图”的讨论,它强调了意图的力量,以及意图如何影响我们所体验到的“现实”。这让我开始关注自己内心深处的意图,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行为。这种对“现实”的重新定义,并没有让我感到迷茫,反而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掌控感。它告诉我,我们并非被动地生活在既定的现实中,而是积极的参与者,甚至可以说是“创造者”。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就像是一次思维的“扩容”,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可能性。

评分

这本《与赛斯对话(卷二)》真是让我耳目一新,尤其是它那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追问方式,完全不像我平时看过的那些心灵成长类书籍,大多是直接给出答案或者理念。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通过那些看似天马行空的提问,引导你去触碰那些最根本、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思维模式。我记得其中有一段,关于“自由意志”的讨论,它并没有直接告诉你自由意志是否存在,而是通过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让你自己去审视“选择”的本质。比如说,我们所做的每一个选择,究竟是我们独立自主的决定,还是受到过去经验、环境影响,甚至是潜意识的操控?读到这里,我突然停了下来,反复思考,感觉脑子里有一扇窗户被悄然打开了。这种“引导式”的阅读体验,让我感觉自己更像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者,而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且,赛斯(或者说通过珍·罗伯茨传达的)那种直击灵魂深处的洞察力,常常让我感到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冲击。熟悉,是因为它触及了我内心深处早已存在的困惑;陌生,是因为它用一种前所未有的角度去解读这些困惑,让我看到了问题的另一面,甚至是多面。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有意思,有时候非常哲思,有时候又带点幽默,甚至有时会用一些比喻让你忍俊不禁。我强烈推荐给那些不满足于浅层答案,渴望真正理解自己和世界的朋友们。

评分

在读《与赛斯对话(卷二)》的过程中,我最深的感受是它对“内在小孩”的解读。这本书并非简单地告诉你如何去安抚或修复那个曾经受伤的小孩,而是深入到“内在小孩”如何塑造了我们现在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它提出的观点,比如“内在小孩是我们最纯粹的创造力来源,但也会是我们最深的恐惧和限制的根源”,这让我大为震惊。我一直以为“内在小孩”就是那个需要被呵护的脆弱部分,却从未想过它也是我们能量的源泉。书中通过对话的形式,将这种复杂的情感和心理机制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尤其记得一个关于“恐惧”的章节,它并没有让你去对抗恐惧,而是引导你去理解恐惧的“本质”和它在我们生命中的“角色”。这种解读方式,让我觉得恐惧不再是一个洪水猛兽,而更像是一个需要被“看见”和“理解”的信使。它带来的信息,往往是我们成长过程中被忽略的真相。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照一面镜子,里面映照出我从未真正认识过的自己。每一次翻开,都像是与自己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那些潜藏的、未被触及的部分,都在这本书的引导下,慢慢浮现出来。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书,更是在进行一场自我探索的旅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