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医疗纠纷都是可以避免的

99%医疗纠纷都是可以避免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医疗纠纷
  • 风险管理
  • 患者安全
  • 医疗质量
  • 法律
  • 预防
  • 医疗事故
  • 医患关系
  • 医疗伦理
  • 医院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医疗纠纷调解第一手实战经验分享──

  只要善用书中三大法宝,不仅可加强病人安全、帮助医病重修关系,还可避免不必要的纠纷,也提供法律从业人员在面对医疗纠纷案件时,有参考的依循。

  病人家属抬棺抗议,控诉医护冷血、名医疏失误诊;医护走上街头游行,控告病人暴力恐吓……这样的医疗纠纷的情节,在台湾社会几乎天天发生。

  医护人员不明白,明明抱持着救命、救急的责任感,每天拚死拚命、抛家弃子,就算自己过劳地也努力守护病人。但为何台湾医师的「犯罪率」会高居世界第一,救人的反成了冷血夺命的兇手?

  而就医的民众也不明白,为什么医学这么进步,医院那么大间、医师那么有名,做了一堆精密检查、付了一大笔医药费,换来的却是不幸的结果。

  其实有时候,医病双方只要善用沟通的技巧,许多不幸的结果都不会发生;且就算不幸地发生了意料之外的结果,只要双方肯真诚面对彼此,釐清问题所在,也可以减少诉讼的漫长苦难折磨。毕竟医疗纠纷一旦发生,对医病双方都是灾难,没有人是最终赢家。

  但要如何才能避免医疗纠纷乃至诉讼的发生呢?本书作者以日本学习经验为背景,以台湾实际案例与实务经验为基础,针对「预防医纠」、「调解医纠」及「法制改革」整理出三大法宝,并以案例故事解释说明。

  *三大法宝分别为:

  .争点整理三步骤──透过争点整理,可以釐清问题所在,让事件脱离情绪化,加速解决问题。
  .医疗行为十大流程──透过医疗行为十大流程,医病可以双向检视沟通是否畅通无误差,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的机率。
  .医疗法制十大改革建议──透过法制改革的建议,可以减少司法资源的无谓浪费。
期盼借由本书的出版传播,让病人安心、医护放心,医病有信赖、社会更和谐。

学界、法界、医界专文推荐

  陈聪富 台湾大学法律学院教授、台湾大学学务长
  张丽卿 高雄大学法学院院长
  陈学德 台中地院医疗庭庭长
  黄晖庭 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医疗财团法人台安医院院长
  钱建文 医劳盟常务理事、彰化基督教医院儿科医师
  蔡宏斌 台大医院整合医学科主治医师、台湾整合照护学会监事

医界、法界好评强推

  刘越萍 台北市卫生局医护管理处处长
  林高田 高雄市立联合医院院长、高雄医学大学骨科学副教授
  姚志明 中原大学法学院教授
  陈月端 高雄大学学务长、法学院副院长
  刘梅君 医改会董事长、政大劳工所教授
  吴佳璇 精神科医师、作家
  刘育志 医师作家
  白映俞 外科医师、作家
  亮 亮 医师作家
  吴静芬 医师作家
  曾家琳 台大整合医学科主治医师
  王志嘉 三军总医院家医科主治医师、医学士/法学博士
  刘宗瑀 外科医师、半路出家作家
  谢茵絜 台湾新北地方法院检察署检察官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蔡秀男


  全台两年百场以上医疗关怀与调解演讲,数十场医疗纠纷排解实战经验,现任医劳盟法律顾问,大高雄医疗关怀与沟通调解员研究会成员,高雄市立联合医院泌尿科主治医师。

  国立台湾大学法律研究所博士班,高雄医学大学药学系/学士后医学系/医学研究所临床医学硕士,国立高雄大学法律研究所/法学硕士,司法院司法人员研习所讲座。中华民国医师公会全联会法律智库委员,台湾医疗劳动正义与病人安全促进联盟医劳盟成员,台湾医疗纷争调解与仲裁研究脸书社团管理员。合着有《医疗崩坏!没有医生救命的时代》、《护理崩坏!医疗难民潮来袭》一书。

  相关着作
  《护理崩坏!医疗难民潮来袭》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推荐序

了解事故的真相,才能解决医疗纠纷


  目前台湾医疗环境恶化,医疗纠纷被列为其中一项重要原因。发生医疗纠纷后,经常的结局是医师及病患的双输局面,因为病患难以获得事故真相、医师道歉及损害赔偿,而医师则信心受挫,身心遭受折磨,逐渐丧失救人的使命感,病患终须承担医病关系恶化的苦果。

  当今台湾社会,有必要重新建立协同的医病关系,取代针锋相对的医病关系,毕竟只有温暖的医病关系,才是医者与患者之福。为建立协同的医病关系,首先在医病之间必须具有良好的沟通模式。充分的沟通,乃避免医疗纠纷最佳的方式。其次,在医疗纠纷发生后,医病双方应共同寻求事故真相,经由争点整理,了解事故真相,使医病双方再度建立信赖关系,才能避免冲突发生。最后,若发生认知上的差距,而无法获得相互理解时,则应寻求第三者居于中立地位,经由调解、沟通,达成和解的可能性,否则诉诸于司法诉讼,将成为不得已的最终解决途径。

  在一连串避免医病关系恶化的程序中,医病双方均需学习,如何达成双方可以接受的结果。在纷争解决过程中,涉及许多专业知识及非专业的个人态度及认知等因素。本书作者蔡秀男医师,是本人在台湾大学法律学院指导的博士生,除从事医疗工作外,平日勤于写作,针对医疗纠纷涉及的各项问题,包含台湾医疗纠纷及医疗崩坏的现象、医病间信赖关系的恶化、医疗事故的争点整理、医疗纠纷的解决策略、医病间的沟通技巧,及医疗纠纷解决机制的改良等,提出重要的观点,可以作为医师与病人在处理医疗纠纷时的参考。

  由于蔡医师本身从事医疗工作,也从事法律研究,提出的案例分析,深刻而实在,符合现代医疗纠纷的讨论议题,深具参考价值,读者应可从本书学习许多技巧,有助于了解医疗事故的真相,及解决不幸发生的医疗纠纷。

陈聪富(台湾大学法律学院教授/台湾大学学务长)

推荐序

医疗纠纷也会严重冲击病患的利益


  医疗纠纷频传已经造成极大的冲击,比较容易发生纠纷的科别,医师纷纷转行,形成五大皆空。情况如果没有改善,危症病患想要得到手术都要苦苦等待。医疗行政主管也注意到这个问题,所以亟思应对,企图创设相关的法律以疏减纠纷,如医疗纠纷处理及医疗事故补偿法、医疗保险法等等。

  医疗纠纷的最坏状况是刑事诉讼,医护人员在巨大的工作负荷之外,还要面对难以确定的诉讼结果,陷入梦魇一般的困境。这种情况下的医疗品质怎能加以期待?很显然,医疗纠纷也会严重冲击病患的利益。

  医病双方都要努力降低或化减医疗纠纷。最理想方式,恐怕是从医病关系着手。医护人员诚挚对待病患,虽然无法病必十全,病患及其家属大概也会接受了。

  蔡秀男医师长年关心医护人员的权益,热心推动医疗法制的合理化。他有很多年的临床经验,深知医疗纠纷的发生与处理之道,写成《99%医疗纠纷都是可以避免的》这本书。此书内容丰富,谈到:医病关系失去信任的因素、如何处理医疗纠纷、如何关怀医病双方、如何沟通化解危机、如何训练关怀调解员、台湾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如何改革。书里所言,多是蔡医师的宝贵心得,值得推荐。

张丽卿(高雄大学法学院院长)

推荐序

具全人关怀理念的医纠处理新模式开启!


  第一届台中医法论坛于2012年举办时,医界代表曾发言指出:中台湾以副总统级待遇、南台湾以总统级待遇请不到急诊科主治医师,令全场为之震撼。「五大皆空」、「医疗崩坏」,已经不是未来式,而是现在进行式,怎么办?

  诉讼外解决医疗纷争(ADR)为重建「医病信赖关系」之主流模式,先进国家如美国、德国实证经验显示,高达90%以上医纠均以调解或仲裁处理,因为法官或病家大部分不是医疗专家,未必能直指医纠核心「医疗真相」所在,且诉讼结果病家胜诉比例不到二成,如以ADR方式处理时,透过医疗、法律专家提供医病双方医疗真相及法律责任归属所在,可提供医病双方调解成立与否之重要参考,调解不成亦可转为仲裁,解决诉讼制度时间、金钱浪费及精神煎熬。本院本此理念,于2012年9月建制法院医疗调解制度,实施以来调解成功率在45%至50%间,不亚于先进国家。实证经验显示,当事人大多已受到污染,常有不切实际之期待,如能在进入法院前有效处理,当可减少医病双方时间、金钱浪费及精神压力。

  ADR解决医疗纷争方式,可分为私人和解、医院内调解及卫生局、医师公会调解及乡镇市调解。其中医院内调解,因接近医纠发生时点,当事人尚未受到外界污染,医院如能经由中立第三人之医疗调解员(Mediator)介入处理,兼顾关怀病人和员工、有助医院改善系统错误,经由社工及医疗专家早期介入,满足病家寻求「真相」目的,达成早期调解,减少后续不必要之时间、金钱浪费及精神困扰,最值得推广。立法院审议中之医疗纠纷处理及医疗事故补偿法草案明定,100床以上医院应成立「关怀小组」,以促进医疗纠纷之说明沟通及调解,亦本此理念而立法。

  本书作者蔡秀男君系医法双修之医事法专家,其深感国内医纠问题严重有医疗崩坏之虞,本诸上开原则,于2013年初引进与我国医疗制度最相近之日本医院内医疗调解员(IHM,In-Hospital Mediators)制度,并于高雄市立联合医院实施,实施以来,短短5月内处理18件医纠,成功率达到9成、满意率达7成,令人惊叹,为医纠处理开启新模式,值得推广到全国。本书介绍该制度全人关怀理念、相关分析工具、操作流程及实证成效,不但有理论,更有具体可行方式,不再是纸上谈兵,足供医疗院所医院内「关怀小组」运作之参考,也可作为病家处理医纠时之参考手册,特为文推荐。

陈学德(台中地院医疗庭庭长)

推荐序

这是医学院没教,但你一定要知道的重要事


  医疗崩坏一词用的相当恰当且一点也不夸张,惟有身处在目前医疗环境下的工作人员才能深深体会。其成因非常复杂牵涉甚广,可以从法律的设计不公、医病关系的信任瓦解,以及保险制度的严重扭曲导致医疗产业自我防卫意识抬头,功利主义盛行造成医护体系从崩坏到奔逃。这种现象是政府、民众及医疗三方全憾的局面。

  目前虽然拯救计画已经展开,但是碍于政策法规与法界见解不同,总是落后实际层面,局面并无止跌回升,而自救是目前唯一可行办法。

  蔡秀男医师是我敬佩的医者,他热心奔走各方导入新的观念给医护同仁,帮助大家脱离困境。我对这本书的出刊非常期待,内容精关直指问题核心并且给予解决方案,是一本值得推荐给大家的书。

黄晖庭(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医疗财团法人台安医院院长)

推荐序

有效沟通与知情同意,是预防医疗纠纷最有效的方式


  医疗不良事件导致的医疗纠纷,往往成为每一位相关人士的痛,包括病患自己、病患的家属、第一线医疗劳动者、健康照护机构的管理者、处理漫长诉讼程序的法院,甚至只是观看媒体报导的阅听大众,都受到或多或少、从身体到心灵的伤害,没有任何赢家。个人担任医院中的医疗科部主管以来,最不愿意遇到的问题,就是单位之中发生医疗纠纷。因为处理无法挽回的遗憾时,需要消耗大量的心理能量,总是使人心力交瘁。

  医疗纠纷的层出不穷,也正是进行中的台湾医疗崩坏的现象之一。由于总总原因,现代医疗在台湾很难完全避免医疗不良事件。这些原因有的是来自于包括医病双方的个人因素,例如:沟通失败、能力不足、特殊人格、故意加害(医疗方)或故意诬告(病方);有的是系统性的,例如:健保恶意核删医疗费用,造成医师限缩使用医疗资源;医院评鑑缺乏合理且严格的劳动条件规范,造成医护过劳;医疗机构管理缺失(如:业绩挂帅、不合理的连续值班、没有好的支援机制与流程等);甚至可以把原因上溯到整个社会体制:由于赋税制度与教育竞争,造成社会不公和缺乏互助合作的精神,使得国民之间普遍地缺乏彼此的信赖。而这些造成医疗纠纷的因素,也同样地会造成医疗崩坏的结果。

  医疗纠纷中不见得都有医疗疏失。台大柯文哲医师在替医学生上课时常常妙语如珠,学生们替他收集的《柯语录》中有这两句个人非常认同的话:「大部分的医疗纠纷没有医疗过失,大部分的医疗过失没有医疗纠纷。」信任来自专业与沟通,有效沟通与知情同意是预防医疗纠纷最有效的方式。当然没有做好有效沟通也有其系统上的因素,例如台湾医疗制度造成的医疗大型集中化,医学中心普遍都有急诊严重壅塞的现象;而急诊医护的第一要务是先挽救最严重病患的生命,常常忙得无法做好轻症病患的病情解释,就容易造成医疗纠纷。这种情况,可说医病双方都是医疗制度之系统性问题的共同受害者。因此除了加强有效沟通的能力之外,从整个医疗系统去改革,甚至要处理造成整体「台湾崩坏」的原因,才能真正避免医疗纠纷。

  在如今无法完全避免医疗纠纷的现况之下,只好在发生纠纷之后,积极面对处理,努力抚平双方的伤痛。然而就如同「沟通」是可以学习的能力,纠纷调解也是需要学习与训练的一种专业能力。除了医疗提供者个人努力之外,医疗纠纷的调解需要医疗机构设立专责的跨单位团队支援。本书作者蔡秀男医师在台大法学院研究所博士班修业期间,积极在全国各医院演讲,指导数十家医院成立医纠关怀调解小组,此书正是他多年来在理念与实践上努力的心血结晶。

  医学、法学、与神学是西方传统三大「专业」,也是现代社会的专业支柱。医法双修的蔡秀男医师除了在医法专业上的努力之外,更担任了医劳盟的常务理事与法律谘询专家,积极贡献一己之力以挽救医疗崩坏与台湾崩坏。医疗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专业,因此如何调解医疗纠纷,是每个人都需要了解的。期待台湾愈来愈多医法双修的专家,和许多令人敬佩的法律人共同努力之后,能够力挽狂澜,避免医疗崩坏、阻止台湾崩坏。

钱建文(医劳盟常务理事/彰化基督教医院儿科医师)

推荐序

医纠息事调解宁人,医护尽心病人安全


  有鑑于医疗行为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与风险,病人于接受医疗过程中所致之伤亡,多形成医疗纠纷事件,病人或家属为追求真相及请求损害赔偿而动辄兴讼,除造成两造当事人之讼累,并衍生医界因惮于刑责而採防卫性医疗、医病关系对立、医师畏惧投入急难重症科别现象。现在的司法实务运作,也易造成诉讼程序冗长及高额诉讼成本支出,要让急难重症医师接受高额医疗责任险来做民事赔偿,反而形成寒蝉效应,加速人才流失;况且对于无过失的医疗事故案件,社会各界仍未达成共识建立补偿救济制度。

  实际上台湾已经快速进入超老社会,让年轻新血愿意从医美转投高风险科别,照护好社区中多重病变老衰病人,现已刻不容缓,因应这样的未来医师人力需求,推动驻院整合医学制度(hospital medicine),搭配创意排班模式减少医护过劳,同时落实重大病安事件强制通报机制,及早侦测潜在医疗纠纷情境,都是重要的配套措施。

  2013年12月在笔者主持的2013医疗制度跨国比较研讨会上,第一次听秀男兄建议引进「日本医院内专业医疗调解员制度」,他说这是对台湾目前医疗纠纷处理机制中,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满意度最好的改革策略。在过去十八个月来,他已风尘仆仆走遍台湾南北,进行上百场演讲,从卫生局、法院、大学、医院和学会都得到热烈回响。同时因应《医疗纠纷处理及医疗事故补偿法》之立法趋势,在2014年5月草案初审通过建立「调解先行」原则,减少司法诉讼,并规定医疗机构应有专人负责或成立「医疗纠纷关怀小组」,建立与病人良好之沟通方式与管道,及时预防并妥善处理医疗争议事件。

  秀男兄不断协助各医院培训医疗关怀调解员,建立种子教师团队,印象很深刻是他分享高市联医的经验,40位志工接受训练后,在5个月内处理18件医纠案件,成功率达九成,满意度达七成,病家得到安抚、真相后,连赔偿金都没要,避免诉讼创造双赢。

  最近在一场医学研讨会上,听到医界前辈面对医疗纠纷的心路历程,他说:「现在医疗纠纷很多,年轻医师常常很冲,想说帮助病人要做一堆侵入性治疗,但是病人不见得是心甘情愿地接受,如果状况好就没事,状况不好就会怪医师。」他进一步阐述说:「病人生病是他在生病,不是你在生病,你把他的病当作是你的病,要用你的方法解决,没有了解病人的心意,他就不会有感觉,这样的沟通落差就容易发生医疗纠纷!」坦白说,大家都期待医师要「视病犹亲,医者当具父母心」,但如何让医病之间达成「共同医疗决策」的默契,需要双方都以同理心来充分讨论,前辈说他花了很长的时间才参透其中奥祕,也希望读者诸君可以慢慢体会。爰以为序。

蔡宏斌(台大医院整合医学科主治医师/台湾整合照护学会监事)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