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福兄弟耕心集(下册)

景福兄弟耕心集(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耕心集
  • 景福兄弟
  • 诗歌
  • 文学
  • 古代文学
  • 清代
  • 诗集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学作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本《景福兄弟耕心集》之所以能成书出版,最重要的原因,毫无疑问地,是缘于1984年年底创刊的《景福医讯》。如今回想起来,当初我也没有想到,我会陆续投这么多的稿,直到有一年,大约是在二十五年前,我回头再看过去自己写过的文章之后,才勐然觉得「幸好」(台语「好佳哉」)!并且惊喜于还好因为这些年来,如果没有在最适当的情况与最快的时间之内,立刻下笔的话,这些珍贵的「史料」和「想法」,恐怕不是已经石沈大海,就是变得七零八落了。于是,从那时开始,我就下定决心,把自己走过来的,人生路上的「小石头」,低头、弯腰捡了下来,一个接一个,叠成今天的「耕心集」。
《山川旧影:边塞诗人与故乡的记忆》 卷首语 本书并非聚焦于任何具体的个人情感记录,而是一部对中国古典文学中,特别是唐宋时期,与边塞、故乡主题相关的诗歌、散文进行系统梳理与深入解读的文献汇编。我们试图在浩瀚的文海中,提炼出那些关于遥远疆域、边关风物以及对故土复杂情思的文学表达,构建一个超越个体生命经验的、关于“远行”与“归思”的文化图景。全书秉持客观、审慎的学术态度,力求在文本考据与文学阐释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 第一章 边塞意象的演变与地理的映照 本章首先考察了“边塞”概念在中国文学语境下的历史流变。从早期的《诗经》中对边防的朴素描绘,到汉乐府的雄浑悲壮,再到唐代边塞诗派的成熟,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文学的基调,是本章关注的核心。 1.1 关山月下的地理标识: 详细分析了“玉门”、“阳关”、“飞狐”、“燕山”等地理名词在诗歌中的反复出现及其象征意义的层递。我们不仅关注诗人提及的地点,更探讨了这些地点如何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朝代兴衰的重量。例如,对“河西走廊”地貌特征的文学化处理,如何反映了不同时期戍边政策的实际情况。 1.2 军旅生活的细节描摹: 深入探讨了诗人对军营日常的记录,包括但不限于:戍卒的衣着、军中的器械、戍地的气候特征(如“朔风”、“胡沙”)、以及行军途中的艰辛。这些细节的堆叠,构建了一个真实可感的边疆世界,而非仅仅是抽象的背景。我们比对了不同地域(如河东、河西、陇右)戍卒生活的细微差异。 1.3 边塞诗中的“异域”想象: 梳理了诗歌中对非汉文化人群(胡人)的描绘,分析了这种描绘的复杂性——既有敌对的刻板印象,也有因文化交融而产生的复杂情愫,例如对异域音乐、风俗的引用和审视。 第二章 离别、征戍与士大夫的哲学困境 边塞文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离别”这一永恒的主题。本章侧重于分析士大夫阶层在国家使命与个人情感之间的张力,以及他们如何用哲学思辨来调和这种内在冲突。 2.1 “出征”的使命感与“羁旅”的现实: 分析了“奉命”、“从军”、“建功”等行为背后的政治驱动力。重点考察了那些主动请缨赴边者,他们的抱负如何与长久戍守的孤独形成对照。我们选取了部分名篇进行细读,探讨诗人如何在一日之内的光景中,将“朝廷的期许”与“眼前的萧瑟”并置。 2.2 友朋之间的赠答酬唱: 边塞诗中大量的送别和怀友之作,构成了其独特的交际网络。本章梳理了这类诗作的固定格式与创新之处,分析了“折柳”、“烹羊”等特定仪式的文化内涵,以及友谊如何在极端环境下得到升华和考验。 2.3 盛衰轮回的史观: 许多边塞诗人并非只描绘当下,他们常常将边塞的景象与历史的兴亡联系起来,表现出一种深刻的历史宿命感。本章探讨了“登高怀古”的母题在边塞诗中的变异,即不再是单纯凭吊古都,而是对长城内外兴亡更迭的深刻反思。 第三章 故园之思的深层结构:从乡愁到“精神原乡” 故乡,是边塞诗人望向远方时,内心始终未能割舍的参照系。本章超越了简单的思乡之情,探究“故园”在文学中更深层次的心理投射。 3.1 故乡的具象化书写: 考察了诗人如何通过记忆碎片来重构故乡的形象。这不仅仅是“家中的梅花”或“故里的河流”,而是对故园时间感的把握——是故乡日复一日的宁静,与边疆年复一年的肃杀的对比。本章详细分析了不同地域文人对“故乡”意象的选择偏好。 3.2 归乡的期望与失落: 探讨了“凯旋归来”主题的复杂性。一方面是对功成名就、重返故里的热切盼望;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对“回乡后人事已非”、“韶华不再”的隐忧。这种期待中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作品的张力。 3.3 精神的栖居: 最终,我们讨论了当物理上的故乡遥不可及时,诗人如何在诗歌本身中建构起一个“精神的原乡”。这是一种文学上的超越,即将对家园的眷恋,转化为对某种理想秩序、永恒美好的寄托。边塞诗的许多优美篇章,实则是心灵在严酷现实中为自己搭建的避难所。 结语:文学地理学的再审视 本书以古典文学为镜,映照出古代文人在广阔国土上所经历的精神跋涉。通过对边塞与故园主题的细致剖析,我们不仅能更深刻地理解唐宋诗歌的艺术成就,也能洞察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对家国、责任与个体命运的思考深度。此番梳理,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阅读框架,引导读者在字里行间,体味历史的重量与人性的温度。本书的价值在于对既有文学遗产的重新组织与阐释,其内容绝不涉及任何其他特定的、私人化的文集或系列。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乐以医者为志业 杨泮池 xiii
陈定信院士序 陈定信 xv
推荐《景福兄弟耕心集》序文 赖明诏 xvii
景福兄弟,耕心有成 庄永明 xxi
基因、言教、身教:多么幸运的兄弟医师教授档 赖其万 xxv
《景福兄弟耕心集》-台大医学院张上淳院长推荐序 张上淳 xxvii
成大医学院林其和前院长序 林其和 xxix
耕心文集序 蓝万烘 xxxi
医牙典范,信手捻来 林俊彬 xxxiii
医心至诚‧医德至俊 颜钦堉 xxxv
阳光基金会执行长序 舒静娴 xxxvii
韩门双杰,乐善好施,见义勇为 江俊斌 xxxix
上医医国的典范—韩良俊教授 郭彦彬 xli
医牙界奉献贡献的典范 林立德 xliii
从无到有,承先启后 王东尧 xlv
成大口腔医学研究所前所长序 谢达斌 xlvii
以管窥天─旁记韩院长影响世人的儒庄舞墨八十身影 郭乃文 xlix
活跃的生命实践者 张淑霞 liii
医界典范‧台湾之光 黄德成 lv
医师、教育家、社会关怀者─我所景仰的韩良诚医师 林敬良 lix
编着者自序 韩良俊 lxi
编着者后记 韩良诚 lxiii

下  册
5. 社会参与
 5-1 参加广岛国际和平研讨会侧记 韩良诚  493
 5-2 防槟榔,救台湾 韩良俊  499
 5-3 一份六十六年前「台湾民报」的剪报 韩良俊  503
 5-4 痛心口腔癌依然肆虐─敬请陈水扁总统一起关心口腔癌防治 韩良俊  505
 5-5 台北大安公园怪现象 韩良俊  513
 5-6 他山之石─收视NHK心得启「试」录 韩良俊  517
 5-7 槟榔危害防制与我 韩良俊  521
 5-8 从邱小妹事件谈先父的邻人之爱 韩良俊  525
 5-9 基督教青年会与我─写在台南YMCA五十週年庆 韩良诚  529
 5-10 头版头条背后的故事 韩良俊  535
 5-11 台湾第一首槟榔防制歌曲 韩良俊  539
 5-12 基督教青年会与我─写在台南YMCA五十五週年庆 韩良诚  541
 5-13 吸菸不过量,还是有害健康 韩良俊  547
 5-14 二二八事件与和平─台湾近代史中被遗漏的一页 韩良俊  549
 5-15 酒驾的根源─台湾的劝酒文化  韩良俊  559
 5-16 给关心教改人士的一些浅见 韩良诚  561
 5-17 前额叶学校.光华女中董事会 韩良诚  563
 5-18 董事长的话 韩良诚  565
 5-19 九十九学年度光华女中毕业典礼致词 韩良诚  567
 5-20 光华女中2012年毕业典礼致词 韩良诚  569
 5-21 我对现代青年的期许─光华女中毕业典礼致词 韩良诚  571
 5-22 高中学生如何追求幸福─兼论我对教育的一些看法
(台南市基督教青年会高中团体成立典礼致词) 韩良诚  575
 5-23 小市民的两件心声 韩良诚  579
 5-24 国家永续发展计画,槟榔防制竟遭排除! 韩良俊  581
 5-25 口腔癌专辑引言 韩良俊  583
 5-26 台湾槟榔防制的里程碑─记主编「口腔癌专辑」经过及其他 韩良俊  585
 5-27 一失「口」将「嚼」恨终身─青少年切勿沾染嚼槟榔恶习 韩良俊  591
 5-28 《预防嚼槟榔教育手册》序 韩良俊  595
 5-29 和平之价值在「二二八史」中的消失与重现─
《二二八事件与和平》自序 韩良俊  599
 5-30 请在大安森林公园池边加设座椅 韩良俊  603
 5-31 关于海珊的牙齿 韩良俊  605
 5-32 大众媒体请慎选言词  韩良俊  607
 5-33 致全体县市长候选人的一封公开信  韩良俊  609
 5-34 十次车祸九次「近」  韩良俊  613
 5-35 SARS声中谈口罩  韩良俊  615
6. 感怀师友
 6-1 「怀念与感激」:许书剑教授荣退有感 韩良诚  619
 6-2 恩师─谢院长 韩良诚  621
 6-3 鼓励并增加我信心的连教授 韩良诚  623
 6-4 亦师亦友的洪钰卿教授 韩良俊  627
 6-5 追忆师大音乐系周逊宽教授 韩良俊  631
 6-6 年轻的医者典范 韩良诚  633
 6-7 话说蓝主任与我─敬贺蓝万烘教授荣退 韩良俊  635
 6-8 感恩之旅─为90年前在台湾总督府医学校发生的事件而办 韩良诚  639
 6-9 感恩之旅(二) 韩良诚  649
 6-10 向日本人恩师感谢─因其先人在二次大战前曾前来熊本研习医学,台湾人遗族特来熊本在父亲恩师墓前参拜感恩 中村胜洋着、韩良俊译  655
 6-11 1960年班的2008年同学会 韩良诚  657
 6-12 堀内次雄校长铜像之重建 韩良诚  659
 6-13 「台湾梦」的终生追逐者─朱真一教授 韩良诚  663
 6-14 追念我的「益师」、「益友」黄崑巖教授 韩良诚  665
 6-15 追忆才华洋溢的黄崑巖教授 韩良诚  673
 6-16 从小事看大师─为《陈定信院士七十岁纪念文集》而写 韩良诚  677
 6-17 追忆杜聪明博士 韩良俊  681
 6-18 光华女中第九任校长郭乃文博士就职典礼致词 韩良诚  685
 6-19 我心目中的医师科学家典范 韩良诚  689
 6-20 有所教而又有所不为的郭主任 韩良俊  693
 6-21 黄崑巖院长永远的两句话 韩良俊  697
 6-22 尽在无题中 韩良俊  701
 6-23 无常是常─敬悼吾友坤智兄 韩良俊  703
 6-24 郭英雄教授荣退献言 韩良俊  707
 6-25 姚振华教授荣退献言 韩良俊  711
 6-26 怀念大家心中永远的「如意」 韩良俊  713
 6-27 我所认知的龙老师,以及失智症 韩良俊  715
 6-28 记念郭水教授百岁冥诞 韩良俊  717
7. 文学、语言、音乐
 7-1 川端康成轶事外一章 韩良俊  723
 7-2 也谈「父亲命名背后的谜」 韩良俊  725
 7-3 关于「千风」一曲 韩良俊  727
 7-4 古典音乐与我  韩良俊  731
 7-5 整整六十年前失,而复得的「家宝」 韩良俊  735
 7-6 台湾高铁车厢内的台语播音 韩良俊  743
 7-7 十三年来我的医生生活 韩石泉述、韩良俊整理  745
 7-8 感恩与念旧 韩良俊  763
 7-9 《别闹了!癌症》序 韩良俊  765
 7-10 影响我最深的文章─也谈托玛斯‧卡莱尔与我 韩良俊  767
 7-11 初做父亲的感想 杉山平助作、韩良俊译  771
 7-12 关于「朱子治家格言」 韩良俊  773
 7-13 当前台语应用现状及问题 韩良俊  775
 7-14 再谈「『一口气』可当成台语吗?」 韩良俊  779
 7-15 回应「台语文界大车拼」    韩良俊  781
 7-16 请高铁注意台语播音的适当性 韩良俊  783
 7-17 张嘉䜩编着《医护台语用书》─序 韩良俊  785
 7-18 「台语」就是代表台湾的一种语言! 韩良俊  787
 7-19 《槟榔不入口,文化仍可守—只要槟槟有礼,不要榔榔上口》
14族群母语纪录片母语文字手册 序 韩良俊  789
 7-20 童言孙语 韩良俊  791
8. 其 他
 8-1 岁末有感 韩良诚  795
 8-2 生活杂记 韩良诚  797
 8-3 亲人、家人和往事 韩良俊  799
 8-4 我踢到铁板了 韩良俊  803
 8-5 敬致日本友人 韩良俊  809
 8-6 先父留给我的身教与言教六则─纪念他111岁冥诞并回想其在我人生
旅程上的影响 韩良诚  811
 8-7 造就人的故事 韩良诚  817
 8-8 1918年的「台湾新流感」实录 韩良俊  821
 8-9 我的植物观 韩良俊  825
 8-10 「阿公,无论何时,我们都能怀抱梦想!」 韩良诚  829
 8-11 65年已过,噩梦依旧─记录韩家所遭受的二战祸害兼悼念不幸华年
早逝的大姊 韩良俊整理  831
 8-12 莫那鲁道是「英雄」吗? 韩良俊  839
 8-13 我的「失眠」观 韩良俊  843
 8-14 自传─给光华女中师生的自我简介与给学生们的勉励 韩良诚  847
 8-15 勇往,做对的事 韩良诚  849
 8-16 子孙袋仔(一)(二) 韩良诚  851
 8-17 我对赵建铭案的思考 韩良诚  853
 8-18 天佑灾后的日本─给日本人的慰问信函 韩良诚  857
 8-19 《台大景福医讯封面集No.2》序 韩良诚  859
 8-20 我有幸得到的「父教」─尊重他人 韩良俊  861
 8-21 母亲的全口义齿 韩良俊  863
 8-22 医疗奉献奖得奖有感 韩良俊  865
 8-23 坚毅的日本灾区儿童 韩良俊  867
 8-24 日本人能复兴成功的最大保证 韩良俊  869
 8-25 矢内原忠雄(1893~1961) 韩良俊、陈美蓉  871
 8-26 一个刚退休台大教师的危机感 韩良俊  879
 8-27 谈先父的婚礼改革与学生运动 韩良俊  881
 8-28 两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感忆恩师 韩良俊  883
 8-29 追究空前水灾祸源 韩良俊  885
 8-30 暗杀袁世凯计画是「学运」吗? 韩良俊  887
 8-31 可怜的行道树 韩良俊  889
 8-32 「大胃王」比赛及赛车应予禁止 韩良俊  891
 8-33 台湾原住民族的拔牙风俗 韩良俊  893
 8-34 《台大景福医讯封面集No.2》序 韩良俊  895
 8-35 从邱淑容联想到苏丽文 韩良俊  897
 8-36 台湾前途的理想与现实 韩良俊  899
 8-37 请正视创造性至上的时代 韩良俊  901"                

图书序言



乐以医者为志业
杨泮池
国立台湾大学校长∕台大医学院前院长


  韩良诚教授和韩良俊教授联袂出书,题为《景福兄弟耕心集》,着实意义深远。基于家学渊源,两位医者秉承其尊翁韩石泉医师的庭训,以行医助人为终生志业,数十年来「乐此不疲」,不只是以治癒患者身体的病痛为志,更费心为病人挑旺信心和勇气来面对人生。收录在「医病通函」和「医学伦理」相关的文章,充分流露出两位前辈与病人温馨的医病缘,读来令人深深感动。

  在e a good doctor?信念驱策下,「景福兄弟」在台湾一南一北,毕生竭尽心力为国人的健康把关。服务于成大的韩良诚教授,原专攻寄生虫学,后赴美进修老年医学,跨足两个不同的专科领域,兼顾教学研究与临床医疗,且都有杰出表现,然做人谦沖为怀,足为医界典范,故受邀于本校医学系2013年的毕业典礼上致词,与生力军分享医者之道。而服务于台大的韩良俊教授更是将此生完全奉献给口腔医学,为口腔医学正名、为设立专业学院大声疾唿,为根除国人「口腔槟榔癌」不遗余力,乃至由此开创「槟榔学」,并在台大开起导论课程,被誉为世界首创实不为过。甚至为了彻底根除槟榔的危害,「侵门踏户」至种植槟榔所衍生之生态破坏,以及嚼食、买卖等社会文化问题,十足表露他率直刚正的性格,展现其走出白色象牙塔、落实社会关怀的医者胸襟。

  二位教授不仅在医学专业各有擅场,独具见识,分别引领其所属专科前进;更重要的是,他们终生奉行医师誓词不渝、尊重生命,乐以医者为志业、行医助人。虽说漫漫长路,曾经几乎灰心丧志,却从未失却理念,进而乐观进取,令泮池至为钦服。

  所以,《景福兄弟耕心集》被列为台大医学院医学人文丛书之一,相信不仅对在学中的医事相关学生,并且对已毕业正在执业的各类医事人员,必可提供医学人文教育上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杨泮池 谨识
2013年7月



陈定信
台大医学院内科特聘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基因体研究中心特聘讲座


  至友台南韩内科医院院长韩良诚教授不久前告诉我,将把他和弟弟韩良俊教授多年来发表的文章集结成书,编成《景福兄弟耕心集》以飨读者。我认识韩氏昆仲多年,他们两位多年致力于医疗及医学教育、民众教育,观察力敏锐、分析能力超强,对医疗乃至社会上的种种问题都有独到的见解,文笔又好,知道他们将出书后,举双手赞成。

  本书涵盖了韩氏昆仲几十年间两百多篇的作品,小至医病间的通信,大至医疗政策的探讨,林林总总,包罗甚广,但是一直有一个主轴贯穿其间,就是对人的关怀。从执业医师的角度去看医师的养成,医事人员的互动,与病人及病人家属的互动、与社会人群的互动、对师友的感怀,另外还有他们个人对文学、语言、音乐乃至社会上诸多现象的亲身体会和评论,深入浅出,可读性甚高。个人对韩良诚学长在地方执业长期打拼,照顾乡亲的健康,并且不时充实并更新自己的医疗知识和技术,以求能给病患最好的医疗照顾一直很佩服,在本书中屡屡提到他在国内外进修的第一手经历和体会,娓娓道来,令人动容。他的理念也充分表现在多次对医学生的演讲中,老实说,比任何在医学中心工作的人的体会都要更深。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的人文素养与关怀在多次的演讲中表露无遗。

  本书可读性最高的可能是「医疗现场」和「医病通函」了,经由他们两位自己实际的经历写出来与读者共享,既温馨又富有教育意义,阐述了医者的使命和应有的素养,令人再三品味,同时也不禁引起会心的共鸣。

  老实说,多年前在认识韩氏昆仲之前,我并不知道他们两人的文笔有这么好,其后陆续在《景福医讯》上拜读文章才深深体会到此点。近年来,承韩良诚院长厚爱,常把他即将发表的文章先让我一睹为快,更加深了我对他的敬佩。此次他们把历年心血集结成册发表,可读性甚高,又富有意义,适于阅读的对象包含甚广,从医学生到老师都很适合,故乐为序如上。

2013年9月12日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翻开《景福兄弟耕心集(下册)》时,我并没有期待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而是希望能在其中找到一丝慰藉和共鸣。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期待,甚至超出了我的想象。作者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化的语言,将景福兄弟的成长历程娓娓道来。他们的经历,可能就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困惑和挑战,但重要的是,他们选择了积极面对,选择了不断成长。 下册关于“耕心”的论述,让我受益匪浅。它不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通过具体的事件,鲜活的人物,展现了“耕心”的力量。我特别欣赏书中的一个观点,即“耕心”是一种持续的自我关怀和自我完善,它让我们在面对外界的喧嚣时,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清晰。书中关于兄弟俩在一次重大变故后,如何相互扶持,共同走出困境的描写,让我深受感动。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也获得了一份沉甸甸的力量,能够更加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评分

《景福兄弟耕心集(下册)》的阅读体验,对我来说,是一种久违的宁静和力量。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却有一种直击灵魂的力量,让人在阅读中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本身的美好和力量。书中的人物,尤其是景福兄弟,仿佛就是我们身边的朋友,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成长烦恼,都那么真实,那么贴近。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绘一些生活细节时的笔触,比如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时的那种执着,面对家庭的变故时那种相互扶持的勇气,还有在取得一点点进步时,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 下册深入探讨的“耕心”理念,并非只是口号,而是通过具体的事件和人物的成长,一点一滴地展现出来。它教会我们,所谓的“耕心”,其实就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一种对生命的热爱,一种在困境中寻找希望的能力。我记得书中有这么一个情节,是关于兄弟俩在一次创业失败后,没有放弃,而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调整方向,最终走上了另一条成功的道路。这个过程中的艰辛和不易,作者都如实地呈现了出来,但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他们内心不屈的斗志和坚定的信念。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有勇气去面对未来的挑战。

评分

《景福兄弟耕心集(下册)》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也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作者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缓缓地滋养着读者的心灵。景福兄弟的故事,充满了生活气息,他们的成长,他们的挣扎,他们的喜悦,都那么真实,那么贴近。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绘,那些犹豫、那些不安、那些突然涌起的希望,都让我感同身受。 下册在“耕心”这个主题的延伸,让我看到了“心”的无限可能。它不是僵化的,而是不断生长和蜕变的。我记得书中有一个情节,是关于兄弟俩在一次挫折后,并没有沉沦,而是选择反思,并且从中找到了新的方向。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从失败中学习的能力,正是“耕心”最真实的体现。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也拥有了更多的智慧和勇气,能够更加从容地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确定性。

评分

这部《景福兄弟耕心集(下册)》给我的感触,是一种深沉而隽永的。作者的文字,朴实无华,却充满了力量,仿佛能触碰到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景福兄弟的成长故事,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却充满了真实的生活气息,让人在阅读中,能够找到自己的影子,也能从中获得启发。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兄弟俩情感的描写,那种深厚的手足之情,不是依靠华丽的辞藻来表达,而是体现在他们日常的相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关心的话语中。 下册在“耕心”主题上的挖掘,让我对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内心的修养和成长。我尤其欣赏书中的一个细节,是关于兄弟俩在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时,并没有选择抱怨,而是积极地寻找解决办法,并且从中汲取经验,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这种坚韧和乐观的精神,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也获得了一股内在的力量,能够更加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评分

《景福兄弟耕心集(下册)》这本书,就像是一杯温热的茶,在寒冷的冬日里,温暖了我的手,也温暖了我的心。作者的文笔朴实而真诚,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打动人心的力量。景福兄弟的成长故事,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他们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次跌倒,都深深地触动着我。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兄弟俩之间深厚情感的描绘,那种无需言语的默契,那种在困难面前相互支撑的力量,都让我看到了手足情深的珍贵。 下册在“耕心”这个主题上的探索,让我对“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和体悟。我记得书中有一个情节,是关于兄弟俩在一次看似无法逾越的困难面前,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共同面对,并且从中找到了新的希望。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这种在逆境中寻找力量的能力,正是“耕心”的精髓。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也获得了一份来自心灵的力量,能够更加积极地去拥抱生活,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

评分

这部《景福兄弟耕心集(下册)》我真的捧在手心里看了好几遍,每一次翻阅都有新的感触。尤其是在最近这个阶段,感觉生活里总有些莫名的焦虑和不确定,读了这本书,就像是在一片喧嚣中找到了一处可以停泊心灵的港湾。作者在描绘景福兄弟的成长历程中,并没有刻意去拔高他们的艰辛,而是用一种非常真挚、生活化的笔触,将那些平凡日子里的点滴磨砺、细微的希望、以及面对困难时的挣扎和成长,刻画得淋漓尽致。书中的很多场景,我仿佛都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影子,比如面对学业的压力,家庭的期望,或是初入社会时的迷茫,甚至是与朋友间的相处之道,都能在书中找到共鸣。 下册的部分,我觉得尤其是在探讨“耕心”这个主题上,有了更深层次的挖掘。兄弟俩在经历了一些挫折之后,并没有因此消沉,而是选择了更加积极地去面对,去反思,去调整自己内心的方向。这种“耕心”并非是轰轰烈烈的壮举,更多的是一种持之以恒的内在修炼,是在每一次失败后重新站起来的勇气,是在每一次迷茫时寻找内心灯塔的坚持。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写,那些犹豫、那些不安、那些突然闪现的顿悟,都被描绘得极其真实,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读着读着,就好像自己也跟着他们一起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学会了如何更加温和地对待自己,也学会了如何在复杂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宁静。

评分

我对《景福兄弟耕心集(下册)》这本书的喜爱,已经超越了单纯的阅读乐趣,它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作者的笔触朴实而真诚,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直抵人心。景福兄弟的故事,就像是发生在我们身边,每一个普通人都能感同身受的成长轨迹。他们经历了迷茫,也曾跌倒,但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一些生活细节的刻画,那些为了梦想而付出的汗水,那些在艰难时刻相互扶持的温暖,都让我感动不已。 下册在“耕心”这个主题的探讨上,更是将这份成长推向了更深的层次。它不再仅仅是外部的努力,更是内在的修为。我特别欣赏书中的一个观点,即“耕心”是一种持之以恒的自我反思和调整,是不断地去滋养内心的善意和勇气。书中有一个桥段,讲述了兄弟俩在经历了一次重大打击后,并没有被击垮,而是选择从失败中汲取教训,重新出发。这种韧性,这种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给了我极大的鼓舞。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也获得了更多的力量,能够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评分

《景福兄弟耕心集(下册)》这本书,对我而言,不只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位人生导师,一位默默陪伴在身边的朋友。它以一种平和而深邃的方式,引导我反思自己的生活,审视自己的内心。景福兄弟的故事,没有那些戏剧性的转折,没有刻意制造的冲突,但正是这种朴实无华的叙述,反而更能打动人心,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真实的力量。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摹,那些微妙的情感波动,那些难以言说的纠结,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下册在“耕心”这个主题上的延展,让我看到了“心”的广阔和韧性。它不是一种单向的付出,而是一种双向的互动,是与自己对话,与世界连接的过程。书中的某些段落,我反复阅读,甚至在纸上做笔记,因为它们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一些困惑,给予了我启发。比如,当兄弟俩在面对外界的误解和质疑时,他们并没有选择争辩,而是更加专注于做好自己的事情,用行动来证明自己。这种沉静的力量,让我学到了在纷扰的世界里,保持清醒和专注的重要性。读这本书,就像是在给自己的心灵做一次深度清洁,把那些不必要的杂念和浮躁都一一扫除。

评分

《景福兄弟耕心集(下册)》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受,是一种久违的温暖和启发。作者以一种细腻而真实的笔触,描绘了景福兄弟在成长道路上所经历的种种。他们的故事,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充满了平凡生活中的点滴感动。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人物情感的刻画,兄弟俩之间那种默契的、无需言语的关心,那种在困难面前相互扶持的力量,都让我深深地被打动。 下册深入探讨的“耕心”理念,更像是对内心世界的细致耕耘。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耐心和坚持。书中有一个关于“耕心”的例子,让我印象深刻。是关于兄弟俩在一次失败后,并没有气馁,而是认真反思,从错误中学习,然后更加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这种成熟和担当,让我看到了真正的成长。读这本书,我感觉就像是和两位老朋友在对话,他们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如何才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价值和意义。

评分

我必须说,《景福兄弟耕心集(下册)》带给我的震撼,是一种悄无声息,却又绵长久远的。相较于那些跌宕起伏、充满戏剧冲突的故事,这本书更像是清晨的一缕阳光,或是傍晚的一阵微风,它不张扬,却足以温暖人心,驱散阴霾。作者对于人物情感的捕捉,简直是出神入化。尤其是景福兄弟之间那种深厚的手足之情,不是那种时刻挂在嘴边的“我爱你”,而是体现在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话语中。当一方遇到困难时,另一方总能在最恰当的时机伸出援手,即便不言语,那种默契和支持也足以让人动容。 下册中,对于“耕心”的理解,我感觉更上升到了一个哲学的高度,但又不会显得过于空洞。它探讨的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提升,更是如何去涵养一颗善良、坚韧、懂得感恩的心。书中有一段描写,关于兄弟俩在一次重要的考试中失利后,并没有互相指责,而是坐下来,共同分析原因,并且互相鼓励,继续努力。这种成熟和担当,让我深思。在当下这个社会,我们常常被鼓励追求外在的成功,而这本书却在提醒我们,内在的修养,内心的平和,才是长久幸福的基石。我把这本书推荐给了我的几个朋友,他们都表示读完后觉得特别治愈,像是给疲惫的心灵做了一次SPA。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