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元医师分析中、西医的异同及优缺点,点出民众对健康检查、看病与用药的迷思,并教导民众如何为自己的健康把关,同时分享能量整合医学的原理和成效,以及18个治癒案例的故事。期许读者能建立正确的看病及用药观,中、西医师也能开放心胸吸收本科以外的医疗知识与经验,让所有承受疾病之苦的人,都能「找对医师」,得到「正确有效的医疗方法」,并「吃对药物」,最终重获身心健康。
本书特色
-你是否有这样的困扰
为何看了医师、吃了药,还是久病不癒?
可能是看对科别,医师却诊断错误;
或是医师诊断正确,却没有开对适合的药物;
或是医师开对药物,病患却不遵医嘱服药……
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让患者面临疾病缠身的困境。
-让刘医师告诉你
◎整合中医的整体观和西医的各科专业,辅以另类医学的物理与化学疗法,就可以全面检视疾病成因,做出正确诊断。
◎没有哪一种药是最好的,只有最适合你的。不适合你的,良药也会变毒药。
名人推荐
林少琳(前高雄荣民总医院心脏内科主治医师及加护病房主任)
许文志(环球科技大学创办人)
张永贤(中国医药大学暨附设医院荣誉教授)
崔玖(国际医学科学研究基金会秘书长)
黄荣村(中国医药大学校长)
罗锦兴(成功大学电机工程系前瞻医用系统中心主任)
(以上依姓名笔划数排列)
作者简介
刘大元
◎现职
大元联合诊所院长
环球科技大学兼任教授
中华民国另类医学医学会理事长
中华民国螯合疗法医学会理事长
中华民国能量医学学会常务理事
◎学历
阳明大学医学院医学系医学士
台北荣民总医院针灸班
中国医药大学中医学分班第六届
中华民国家庭医学科专科医师
◎经历
署立台南医院家医科医师
台南县下营乡卫生所主任
成大医学院附设医院兼任主治医师
台大医院云林分院内科主治医师
同安诊所院长
中华民国能量医学学会中部分会会长
友联产物保险公司首席医疗顾问
◎着作
《你不可不知的另类健康法》(书泉出版)
推荐序(依姓名笔划排序)
自序 以病患为师
前言 从病患的角度看疾病问题
Chapter 1 生病时,该找中医?还是西医?
1 我需要量身订做的诊疗
2 中医好或西医好?
3 中医与西医的差异
4 中药与西药可以同时服用吗?
5 如何寻求医疗谘询与看对医师
6 健康检查与看病的迷思
Chapter 2 想看病,我还有其他选择吗?
1 另类医疗选择 — 能量医学
2 傅尔医师,您真是太神奇了
3 一次就能对症下药的傅尔电针
4 我的药物诊断学
5 预防医学与抗老化
Chapter 3 不适合你的,良药也会变毒药
1 吃错药到底有多严重?
2 病患的服药责任
3 吃对药一定会看到疗效
4 你一定要有的服药常识
5 三高用药不可不知的事
6 破解用药的迷思
7 健康食品隐藏的危机
Chapter 4 健康要靠自己把关
1 倾听身体发出的警讯
2 自癒力是健康的关键
3 过敏是现代人的通病
4 善用另类医学辅助治疗癌症
Chapter 5 另类整合医疗治癒病患经验分享
1 误用中药导致重金属中毒
2 我的抗癌路找到好帮手
3 治好我的心血管疾病
4 有毒物质造成的职业伤害
5 过动儿终于变成乖宝宝
6 躁郁症倾向的病患
7 情绪失调造成的压力症候群
8 从情绪障碍中走出来
9 疼痛不止的颞颚关节病变
10 胃痛、失眠与情绪困扰
11 失声的父亲发出声音了
12 如华陀再世治癒我的疑难病症
13 骨质疏松症导致骨折
14 手脚冰冷与情绪障碍
15 饱受黄、白带困扰十五年
16 肾病症候群的疗癒之路
17 乐观面对类风湿性关节炎
18 另类整合医疗让我重生
附录 让我们活得好又活得老—用心思考国人十大死因与预防医学
参考书目
序言
到底是「医匠」还是「医师」?
在成为一位完美的医师之前,一定会遭遇不少误诊与误治的过程。年轻时,曾听过早期台湾医界还不会开胸腔手术时,曾派遣一位医师到国外学习开胸腔手术,虽说这位医师是「学成归国」,但实际的状况是,他在国外的学习过程中,只能站在旁边看,连担任助手拉钩的机会都没有。当时,国内有许多因严重肺结核而濒死的病患,部分必须进行手术治疗才有生机,而医病之间的默契是:「不开刀一定死,开刀就算死了,也可以让医师多一次手术经验。」一个个病患的过世,让这位医师在手术房里一次次抱头痛哭,最后终于让他成为当时台湾开胸腔手术的第一把交椅。也就是说,在成为真正优秀的医师前,难免会有失误发生,如何用心的把失误减到最低,就相对是成功的医师了。
如果每位医师都愿意用心多学习一些不同的医疗方法,从不同的视角为病患找出病因,用对药物,那绝对是病患之福。我在另类医学临床上训练过许多医师,常听到他们说:「重新学习太辛苦了。」让我感到很挫折,因此我转换过来,开始写书教育病患,希望病患主动要求医师提供更好的医疗品质与更多元的医疗方法,让病患有更多的医疗选择权与真正优质的医疗服务。果真如此,才是百姓、国家与世界之福。
一个观念的转化,可以改变人的一生
在我成为独当一面的医师后,每个月求诊的病患高达六、七千人次,好像我的医疗名望与经营管理能力是深受肯定的,但我扪心自问,我只是在处理病患的症状,并没有解决病患真正的问题。在成就感的背后,我有很深的挫败感,于是我「转化」这份挫败感为重新学习各种另类医学的动力。
凭着这样的信念,我踏入了另类医学的大门,窥见它无垠浩瀚的多元面貌,发现许多另类医学的方法不只可以弥补主流医学的不足,甚至可以做为治疗疾病的另一个更好选择。「方法越多,效果越好。」确实是我从事二十多年临床整合医学的真正心得。
关于我学习另类医学的历程,以及我在临床医学上使用的十余种治疗方法,在我的前一本书《你不可不知的另类健康法》(书泉出版)中有详述。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困境
在台湾,分科越来越细的医疗制度,的确让专科医师在其领域越来越专精,但这些专科医师也容易有「见树不见林」的问题。人体的五脏六腑都不是独立的,它们之间始终是相互影响的。例如,一般人认为左上腹疼痛就是胃痛,但它可能是其他疾病所导致的结果,并不一定真是胃痛。如果无法找出疾病的源头来对症下药,只是一昧地「胃痛医胃」,当然无法摆脱所谓「胃痛」的问题了。
其实,「见林也要见树」,中医用整体性观念来看人与疾病的关系,把「林」看清楚;西医将人体器官分科系,把「树」也看清楚;如果能够整合中医与西医的观念来诊治疾病,就可以「见树又见林」,对疾病的诊治视野就会全然不同。
谦虚地以病患为师
我写这本书的最大动机是出于「心疼与不舍」。这十几年来,在我们诊所进进出出的病患,几乎都是看遍了台湾各大医疗院所,花了许多钱,还看不好身上的疑难杂症;或是在医学中心看了许久的病,医疗效果却不彰,走投无路的病患。其实,只要精准诊断,了解病因,运用正确的医疗方法与药物,甚至有时只要停用不需要吃的药物,再补充病患真正需要的维他命,他们的疾病就可以得到完好的疗效。然后,我看到眉头紧皱的病患与关心他们的家人开始眉开眼笑,重新积极面对人生,我也得以分享他们的喜悦。这些美好的治疗经验,是促使我继续在整合医学道途上持续行医的最大动力与成就感的来源。
谦虚地以病患为师,从「心」学习,每个病患对我而言都是一个新的挑战。我经常告诉我的病患:「医疗行为是非常个别化的,即使同样的病情我已经医治过许多次,我仍然把你当成是我的第一个病例,我会重新了解、诊断与治疗你的疾病。」因为即使是两个「看起来」一模一样的病,也有可能因为先天基因的不同,加上造成疾病的原因不一样,治疗的方式就可能完全不同。
灵活运用各种医学方法突破困境
在看诊的过程中,我经常在病患还没有「完整的」说明症状之前,就能详尽的说明与解释他们的临床病状。病患常感到惊讶地说:「你怎么知道?而且说得比我想要表达的还要仔细。」当然,我们诊所并非神坛,我也不是什么通灵者,我所知的一切,都是另类医学的科学与专业告诉我的。透过傅尔电针(EAV)的帮忙、另类医学的诊断,以及与病患的反覆沟通,就能够精准的判断疾病的原因与严重程度,并且正确的投药,自然不必多走冤枉路,就能让病患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处女座自我要求高、龟毛的个性,促使我每天都跟自己的昨天相比;我常反问自己:「今天的我在医德、医术与医疗方法上,是否都有更进一步?我有没有从病患的问题与难以治疗的疾病上,仔细思考真正的解决之道,并灵活运用我毕生所学的各种主流与另类医学方法,来突破这些困境?」
令人欣慰的是,我的前一本书《你不可不知的另类健康法》出版至今三年来,另类医学已逐渐在主流医学界获得重视,如前卫生署长、现任荣民总医院院长林芳郁先生,在任职台大医院院长期间,即致力于推动另类医学;近来,部分医院及医学院也陆续表达「想朝另类医学发展」的强烈意愿,当这些事情都能实现时,不但是医界的跃进,更是广大病患的福音。
找对医师吃对药
在《你不可不知的另类健康法》中,为了让读者了解「什么是另类医学」,因此以另类医学的种类做为编排顺序,让对另类医学感兴趣或有需求的人,能够分门别类的直接切入该领域,性质较相近于「总论」的概念,其中有许多未尽详实之处,日后将会再以专书阐述。
本书则从病患的角度来看疾病的问题,也是本书出版的第一个目的。现代因为科技的进步、环境的污染,使得未曾听闻的奇怪疾病变多了,特别是「自体免疫功能异常」部分。虽然相关疾病的研究与理论在近几年蓬勃发展,有一些疾病仍然相当棘手,包括控制不良的糖尿病、情绪与人格的异常、异位性皮肤炎等,其中有大多数已经在新陈代谢科、精神科或是皮肤科中得到不错的控制,可是针对某些「控制不良」的病例,在目前的主流医学界或许还没有那么深切的了解与体认之前,我们用另类医学的方式检测,并且从自体免疫功能疾病的方向去思考和用药时,往往能得到令人惊艳的效果。本书特别汇集「另类医学疗法治癒病患经验分享」的个案,让大家了解另类医学的治疗过程及效果,并且期许不论中医或西医,都能够更广泛地吸收一些本科以外的知识与经验,做为精准诊疗的依据和参考,这是本书出版的第二个目的。
我诚心祝福所有承受身心疾病之苦的人,都能遇到「对的医师」,得到「正确且有效的医疗方法」,并且可以「吃对药物」,重获身心健康。
最后,我要特别感激有这么多前辈及老师一路上对我的照顾、提携并写序,也要感谢所有帮助本书出版的编辑与文字整理者,没有他们的大力协助,本书不可能完整的呈现在大家面前。本书如有疏漏,都是自己不够用心,还请各界予以指正。
我是一個非常「傳統」的病人,總覺得醫生講什麼就是什麼,自己根本沒有發言權。每次去醫院,都像是在「聽訓」,深怕自己問太多,顯得我很無知。但《找對醫師吃對藥》這本書,完全改變了我這種觀念。書裡有提到,其實病人跟醫師之間,應該是一種「夥伴關係」,而不是單純的「上下級關係」。醫生有專業知識,但病人最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如果病人不敢表達,醫生就無法完全掌握狀況,這樣對治療其實沒有好處。這本書讓我鼓起勇氣,開始思考我該如何更有效地跟醫生溝通。例如,我現在去看醫生前,會先寫下我的症狀、持續時間、以及我曾經嘗試過的治療方法。然後,我會更主動地詢問醫生關於治療方案的優缺點,還有我需要注意的事項。我不再害怕被貼上「難搞」的標籤,反而覺得,這才是對自己的健康負責。這本書真的給了我很大的信心,讓我明白,原來我也可以是自己健康的主導者,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我現在看醫生的時候,心態已經完全不同了,會更有自信,也更能從醫生的話裡,抓到重點。這真的讓我感覺,我跟醫師的互動,變得更有效率,也更有品質。
评分老實說,我以前對「吃藥」這件事,就覺得是醫生開什麼,我就吃什麼,完全沒有多餘的想法。有時候覺得藥效好像不錯,有時候又覺得沒什麼感覺,甚至有點副作用,但就是乖乖的吃下去。直到我看了《找對醫師吃對藥》這本書,我才發現,原來「吃對藥」這件事,遠比我想像的要複雜得多。書裡有提到,同一種疾病,可能會有不同的治療方向,而不同的藥物,也可能有不同的作用機制和副作用。更重要的是,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基因、還有對藥物的反應都不同。所以,並不是所有人都適用同一種藥物,也不是所有藥物都能對所有人都有效。這本書讓我開始思考,當醫生開藥給我時,我應該問些什麼。例如,這個藥的主要作用是什麼?有哪些可能的副作用?我需要注意什麼?有沒有其他替代的治療方案?這些問題,我以前從來沒有問過。現在我明白了,詢問這些問題,並不是在質疑醫生的專業,而是在確保我能夠「正確地」使用藥物,並且了解藥物對我身體可能產生的影響。這本書真的讓我對「藥」這件事情,有了更深的認識,也讓我對如何「吃對藥」,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评分我一直覺得,台灣的醫療資源這麼好,看病很方便,但有時候反而讓人產生一種錯覺,好像生病了就一定能被治好,而且好像怎麼看都差不多。我之前有個朋友,身體一直不好,跑了好多醫院,看了好多醫生,花了很多錢,但病情卻反唑。每次聽他講,我都覺得好無奈。他那時候就說,他覺得自己好像「抓錯了方向」,好像看了很多「不是真正能幫到他」的醫生。我那時候還不太能理解,畢竟有證照的醫生,不都應該是專業的嗎?但自從我看了《找對醫師吃對藥》這本書,我才恍然大悟。書裡其實有提到,醫師的專科領域,還有他們擅長的方向,其實都有細微的差別。有時候,我們生的小毛病,可能不只是單一器官的問題,而是跟身體的整體系統、甚至我們的生活習慣都有關聯。如果我們只是去找了一個「普遍性」的醫生,而沒有找到那位「專精」於我們那種特定狀況的醫生,那可能就會像我朋友一樣,一直在原地打轉。這本書讓我理解到,原來「找對」這件事,真的不是隨便找就好,而是需要我們自己去多做功課,去了解,去嘗試。它不是在質疑醫生的專業,而是在教我們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現有的醫療資源,找到最能幫助我們的人。我開始思考,下次我再身體不適的時候,是不是應該先上網查一下,看看有沒有專門針對我這種狀況的醫生,或是哪位醫生的評價比較好,更有耐心,更能溝通。這本書真的打破了我過去對看病的很多刻板印象,讓我覺得自己好像多了一個「醫學顧問」,可以更聰明地去面對自己的健康問題。
评分說真的,我之前有個習慣,就是看到電視上或網路上,有哪個醫生名氣很大,或者哪個醫院很有名,就覺得找那裡最保險。畢竟大家都說好,總不會錯吧?所以每次生病,我通常就會選擇那些「熱門」的醫生或醫院。但《找對醫師吃對藥》這本書,卻讓我想了好多。書裡有提到,有些時候,那些「超級明星」醫生,因為病人太多,一天要看上百位病人,他們根本沒有時間好好跟你聊,去了解你背後更深層的問題。他們可能已經習慣了標準化的問診模式,對於比較「不典型」的狀況,反而不容易察覺。我之前就遇過這樣的經驗,去看一個很有名的醫生,他真的醫術很高明,但那天我的問題他聽完,就說「這沒什麼,開這個藥給你」,然後就請下一位了。我當時心裡覺得有點奇怪,但也不敢多問。現在回想起來,我那時候遇到的,可能就是書裡說的,那種「技術很好,但溝通不足」的醫生。書裡強調的「溝通」和「理解」,真的非常重要。它不只是在聊病情,更是在建立一種信任的關係。我看完這本書,真的覺得,與其盲目追求「名醫」,不如去找一位真正願意聽你說話,真正關心你感受的醫生。這本書讓我明白,醫療不是只有科學,還有人文關懷。我現在已經不太會去追求那些「大家都搶著看」的醫生了,反而更希望找到那位能跟我「對頻」的醫師。
评分我一直以為,看醫生就是病人說症狀,醫生診斷,開藥,然後病人照著吃。這樣一套流程下來,一切就該圓滿結束。但《找對醫師吃對藥》這本書,完全顛覆了我過去的認知。書裡有提到,很多時候,我們的「病」,其實不只是生理上的問題,更可能跟心理、生活習慣,甚至我們所處的環境都有關。例如,有時候我們覺得疲勞,可能不是因為缺什麼營養素,而是因為壓力太大,或者睡眠品質不好。如果我們只找一個只懂開藥的醫生,他可能只會給你一些提神的藥,卻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尋找醫師,不只是看他的醫學知識,更要看他是否具備「整體觀」。一位好的醫師,應該能從更廣泛的角度去理解你的狀況,而不是只看單一的症狀。這需要醫生有很強的洞察力,同時也需要病人願意誠實地向醫生反映自己的生活細節。我看了這本書,才發現原來我過去很多「小毛病」,可能都跟我的生活習慣脫不了關係。例如,我常常熬夜,又喜歡吃宵夜,這些習慣都會影響我的消化系統,然後就衍生出一堆問題。書裡教我如何跟醫師溝通這些細節,並且如何篩選出那些能真正從「源頭」著手,而不是只處理「表面症狀」的醫師。這對我來說,真的太重要了,讓我感覺自己不再是孤軍奮戰,而是有一個懂得如何「引導」我走向健康的人。
评分我最近身體一直覺得很「卡卡的」,不是什麼大病,但就是一些小毛病,像是偶爾胃脹、皮膚癢、或是睡眠不太好。去看醫生,醫生通常就開幾種藥,我吃了也覺得好像有比較好一點,但總覺得無法根治,過一陣子又會跑出來。我一直以為是自己身體比較「虛」,不然怎麼老是這樣。但看了《找對醫師吃對藥》這本書,我才意識到,我可能一直以來,都是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沒有找到能夠真正「治本」的醫師。書裡強調的「診斷的精準度」以及「找到問題根源」的概念,讓我恍然大悟。原來,很多時候,我們看似獨立的症狀,可能都指向同一個根本原因。例如,我常覺得疲勞,同時又容易感冒,過去我可能認為這是兩件事,但書裡卻讓我思考,會不會是我的免疫系統出了問題,而這個問題,可能跟我的飲食、壓力、或是生活習慣都有關。所以,找一個能夠「抽絲剝繭」,找出問題根源的醫師,比只找一個能夠「解決表面症狀」的醫師來得重要。這本書讓我對「找對醫師」這件事,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再只看醫生的名氣,而是更看重醫師的診斷能力和對問題的「深度」探究。
评分天啊!我最近真的好常覺得身體有點怪怪的,小毛病不斷,去看醫生,醫生開的藥我也乖乖吃,但總覺得好像沒什麼起色,有時候甚至覺得吃了藥反而更不舒服,想說是不是自己身體比較難搞,不然怎麼會這樣。那天滑手機,無意間看到這本《找對醫師吃對藥》的書名,瞬間眼睛都亮了!心想,這不就是我現在最需要的嗎?立刻就去把它找來看了。老實說,我對醫療方面的知識真的不是很懂,看醫生時也總是聽從醫囑,不太敢多問,總覺得醫生專業,自己還是別瞎操心。但這本書卻用一種很貼近我們生活的方式,把很多過去我從來沒想過的問題點了出來。例如,關於「信任」這個部分,我過去真的沒特別去思考,總覺得只要醫生有執照,我就該無條件信任。但書裡提到,尋找一位真正理解你的狀況,而且願意花時間跟你溝通的醫師,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我開始回想,之前去看醫生時,是不是有些時候,醫生只是例行公事地問診,然後就開藥,我問問題,他也很簡短地回答,讓我感覺有點被敷衍。當時的我,可能也因為不好意思,或者覺得自己不懂,就默默接受了。但現在想想,這其實是很可惜的,因為如果醫師沒有完全理解我的疑慮,又怎麼能對症下藥呢?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作為病人,其實也有權利去尋找那位最適合我們的醫師,而且這個「適合」不僅僅是醫術高明,更包含溝通的能力和同理心。這真的讓我對「看病」這件事有了全新的觀念,不再只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可以更主動地去參與和選擇。
评分我承認,我是一個比較「怕麻煩」的人。每次生病,能不去醫院就不去,就算去了,也盡量找離家近的,或是大家推薦的。對於「找醫師」這件事,其實並沒有太多的研究和考量。但自從我看了《找對醫師吃對藥》這本書,我才發現,原來我過去的想法,可能是有些「短視」了。書裡花了很大的篇幅,去探討「如何篩選醫師」以及「醫師的專長領域」。我過去從來沒有想過,原來醫師之間,在專長和擅長的領域,會有這麼大的差異。有時候,我們以為是個「小毛病」,但如果這個小毛病,其實是某個更複雜疾病的早期徵兆,而我們卻找了一個在這方面沒有特別經驗的醫師,那可能會延誤了治療的黃金時期。這本書讓我學到,如何去判斷一個醫師的「專業深度」,以及如何去尋找最適合自己「特定狀況」的醫師。它不是在強調醫師的「多」,而是強調醫師的「對」。這對我來說,真的是一個很大的啟發,讓我意識到,為了自己的健康,花一點時間去「研究」和「篩選」醫師,是非常值得的。
评分說實話,我一直覺得,台灣的醫生都很辛苦,每天要看這麼多病人,又要面對各式各樣的病情,真的非常不容易。所以,我去看病的時候,總是盡量讓自己變得「簡單」一點,症狀盡量簡化,不要給醫生增加負擔。但《找對醫師吃對藥》這本書,卻讓我反思,這樣是不是反而害了自己?書裡提到,病人的「個人化資訊」對於醫師做出正確診斷和治療方案,是多麼關鍵。如果病人因為怕麻煩,而省略了一些重要的資訊,例如,過去的病史、家族病史、或者對某些藥物的過敏反應,那麼醫師就可能做出不夠精準的判斷。這本書讓我明白,我們作為病人,其實也應該「積極」參與到自己的治療過程中,而不是完全被動。這不是在給醫生增加負擔,而是在幫助醫生更全面地了解你的狀況,進而提供更適合你的治療。我現在看醫生的時候,會更主動地去思考,我還有沒有什麼其他資訊可以提供給醫生,有沒有什麼是我之前沒有講清楚的。這本書讓我對「醫病互動」有了更積極的看法,不再害怕表達,反而覺得,這是為自己健康負責的重要環節。
评分我過去總覺得,看醫生就是一件很「制式化」的事情,好像走到哪家醫院,看哪個醫生,最後拿到的藥都差不多。所以,對於「找對醫師」這件事,並沒有太多的概念,覺得只要是醫生,應該都有辦法處理。但是,《找對醫師吃對藥》這本書,徹底改變了我這個想法。書裡有提到,不同的醫師,在處理同樣疾病的時候,可能會採取不同的治療策略,而且這些策略,會受到醫師的學術背景、臨床經驗、甚至個人價值觀的影響。有時候,我們覺得某種治療方式不適合自己,或是效果不好,可能並不是因為藥物本身有問題,而是因為我們找的醫師,在處理這種情況時,他的「思維模式」跟我們期待的不太一樣。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尋找醫師,不只是尋找一位擁有專業知識的人,更是在尋找一位在「治療理念」上,能夠跟自己產生共鳴的人。我開始思考,我希望我的醫生是怎樣的?是傾向於保守治療,還是積極介入?是鼓勵自然療法,還是高度依賴藥物?這本書讓我對「找對醫師」這件事,有了更深層的認識,不再只是看技術,而是開始看「價值觀」的契合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