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台湾中医发展置放于「冲突—抵抗」的权力角度,来讨论中西医学之间的「医政关系」。百年来台湾中医发展可说是一部抵抗西医的奋斗史,亦即在与西医医政的权力关系下,寻求一条自我保存的科学化道路。
《台湾医疗发展史:医政关系》作者以流畅的文笔述说台湾中医发展,并作以系统性讨论,将中医与西医之间的权衡与历史展现读者眼前。
本书特色
从《皇帝内经》到《本草纲目》中医的历史拥有几千年,却与近代崛起的西医相较之下明显式微,什么原因造成中医没落?西医对中医造成什么样的冲击?
作者简介
叶永文
国防医学院通识教育中心教授,专长为医疗社会学、医疗与文化、医疗史,近年来专注于台湾医学发展研究,出版过《台湾医疗史》、《医疗与文化》等书。
序
序言…………………………………………………………002
第一章、中医与西医相遇…………………………………003
第二章、近代中医科学化的问题…………………………009
第三章、中医发展的方法建构……………………………022
第四章、国府大陆时期的中医医政发展…………………036
第五章、台湾日治时期的中医医政发展…………………044
第六章、台湾战后初期的中医医政发展…………………052
第七章、国府威权时期的中医医政发展…………………060
第八章、台湾民主化时期的中医医政发展………………070
第九章、百年来台湾的中医医政发展……………………080
第十章、新世纪的台湾中医发展…………………………089
参考书目……………………………………………………096
附录…………………………………………………………100
《台湾中医发展史:医政关系》这本书,光看书名就觉得内容会非常扎实,也特别接地气。我一直觉得,中医在我们台湾,既是一种古老的智慧,也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实践。而这种生命力,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这本书的“医政关系”这个角度,我觉得抓住了核心。我很好奇,在国民党政府统治台湾的初期,是如何处理当时复杂的医疗格局的?是不是对中医采取了一种“既要利用,又要控制”的态度?我期待书中能有对那些具体法规的深度解读,比如关于中药材的来源、质量控制,以及中医师的教育和考核制度。这些看似冰冷的条文,背后一定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也直接影响着中医从业者的日常。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鲜活的案例,展现不同政府时期,中医界与行政部门之间的互动,以及这些互动所带来的影响。比如说,某个年代,政府大力扶持西医,中医界的反应又是什么?又或者,当社会上对中医的呼声越来越高时,政府又是如何回应的?这本书的价值,我觉得就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这些普通读者,理解中医在中国台湾的发展,并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而是充满了曲折和变迁,而这些变迁,都离不开“医政关系”这个重要的变量。
评分读到《台湾中医发展史:医政关系》这个书名,我感觉像是在解开一个历史的谜团。我一直觉得,中医在台湾这片土地上的发展,是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塑造的,而这种力量,很大部分就来自于政府的政策和法规。这本书的“医政关系”这个切入点,我觉得非常精准。我迫不及待想知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政府对中医的态度是如何变化的?比如,在日本殖民时期,中医是否被当作一种“落后”的医疗形式而被压制?而到了国民党政府迁台之后,中医又是如何被纳入到一个全新的医疗体系中的?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分析,那些看似官方的规定,比如关于中药材的进出口限制、中医师的执业范围、甚至是设立中医研究所的政策,是如何直接影响到中医界的发展,以及改变了中医师的社会地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事例,比如某个时期,中医界是如何联合起来,向政府争取合法权益的,或者某个政策的出台,又是如何引发了中医界内部的讨论和分歧。这本书的价值,我想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这些普通读者,更清晰地看到,中医的生存和发展,是如何与宏观的政治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思潮紧密相连的。
评分读到《台湾中医发展史:医政关系》这本书的书名,我就知道这绝对是一本深度之作。我一直觉得,中医在台湾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与“国家机器”的关系。这本书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能够窥探到隐藏在历史洪流中的权力博弈和政策制定。我很好奇,在国民党政府初来台湾的时期,中医药产业是如何被纳入当时的经济发展计划的?那些关于“中西医结合”的口号,究竟在实际操作中是如何被落实的?有没有因为政策的偏差,导致一些传统的中医流派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更进一步,随着台湾民主化进程的加速,基层民众对中医的需求日益增长,政府在回应这些民意的时候,又采取了怎样的姿态?是被动应对,还是主动推动?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对具体政策文件、官方报告的引用分析,甚至是当时学界、医界与政界之间的往来信函、会议记录等第一手资料的披露。这本书不仅仅是写给中医从业者的,它更应该是一本让所有关心台湾医疗体系、关心传统文化发展的人,都能从中获得启发的必读书籍。我等着它带我深入了解,中医如何在政治的潮起潮落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发展之道。
评分《台湾中医发展史:医政关系》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让我觉得内容一定很丰富,也很有分量。我一直觉得,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宏观的政策环境。而中医,作为一种古老的医学体系,它在台湾的演变,更是与政府的“医政关系”息息相关。我迫切想知道,在日治时期,日本殖民政府是如何对待中医的?有没有存在一种“保护性”的措施,还是将其视为一种需要被“现代科学”取代的旧事物?再到国民党政府迁台之后,中医又经历了怎样的转变?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剖析,在不同政府时期,国家在哪些方面对中医进行了管理,比如关于中药材的来源、质量控制、以及中医师的资格认证。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政策,往往能够反映出当时政府对中医的整体定位和发展思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比如某个时期,中医界是如何与政府进行沟通和博弈的,以及这些互动又是如何塑造了中医的未来。这本书的价值,我觉得就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这些普通读者,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医在台湾的生存和发展,并非孤立的文化现象,而是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复杂进程。
评分《台湾中医发展史:医政关系》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我们常说的“官僚体系”和“民间力量”之间的拉扯。作为一名对台湾历史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觉得,一个领域的兴衰,离不开宏观的政策导向。这本书的“医政关系”这个视角,无疑是切中了要害。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在日治时期,日本政府是如何规划和管理中医的?是否存在着一种“分而治之”的策略,以巩固其殖民统治?再到光复之后,国民党政府又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整合或规范原本就已存在的各种中医派别?我尤其好奇,在“中西医对立”的时代背景下,政府的政策是如何影响到中医的生存方式的?是将其视为需要被“科学化”改造的对象,还是视其为一种值得保留的文化遗产?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梳理出,不同政府时期,针对中药材的质量管理、中医师的教育体系、乃至中医药的临床应用规范,分别出台了哪些具体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初衷和最终效果又分别是什么?这本书的价值,我想不仅在于它揭示了历史真相,更在于它能为我们理解当前台湾医疗体系的建构,以及未来中医如何与国家政策更好地融合,提供深刻的借鉴意义。
评分拿到《台湾中医发展史:医政关系》这本书,我感觉像是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充满了探索的期待。我一直觉得,中医在我们台湾这片土地上的发展,其实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人”的故事,是无数医者、病患、以及推手们共同谱写的篇章。而“医政关系”这个角度,更是触及了中医得以存在和传承的命脉。我想,这本书一定不会仅仅是枯燥的历史陈述,它应该会深入剖析在不同历史时期,政府的态度、政策的倾斜、甚至是法令的制定,是如何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中医师的执业环境,以及中医理论和实践的演变。比如,我很好奇,在白色恐怖时期,中医界是否也面临过类似的政治高压?那些不被主流西医认可的疗法,又是在怎样的体制压力下被边缘化,或者在暗地里继续传承?而当台湾社会逐渐走向开放,中医又如何抓住机遇,争取到更多的合法性与社会认同?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这些在临床一线的中医师,更清晰地认识到我们所处的宏观环境,理解过去决策背后的复杂性,从而在当下和未来,更有效地为中医的生存与发展发声。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有对不同政府时期、不同执政者对待中医态度的细致描绘,以及由此产生的具体政策,就像是一张绘制中医发展版图的精确地图。
评分拿到《台湾中医发展史:医政关系》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太及时了!作为在台湾生活的老百姓,我一直对中医有着深厚的感情,但我也知道,中医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总会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这本书的切入点——“医政关系”,我觉得抓住了问题的核心。我猜想,作者一定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搜集、整理那些关于政府如何管理中医的档案、法令、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过程。我特别想知道,在国民党政府迁台初期,是如何处理日治时期遗留下来的中医药制度的?是废除,还是改良?又或者是将中医纳入国民医疗体系的哪个环节?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描述,不同政党执政时期,对中医的态度是如何变化的,这些变化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政治考量和民意基础。比如,当政府大力推广西医的时候,中医的生存空间又在哪里?当社会上出现“中医热”的时候,政府又如何应对?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这些普通读者,理解中医在台湾社会中扮演的复杂角色,以及它如何在政策的引导和制约下,找到自己的发展道路。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示一个更加立体、更加深刻的台湾中医发展图景。
评分翻开《台湾中医发展史:医政关系》这本书,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我曾经听长辈说过、或者在新闻报道中瞥见过的片段。这本书的题目就非常有吸引力,因为它点出了一个关键问题:中医的发展,从来不是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或者技术问题,它背后牵扯到太多现实的权力运作和制度安排。我迫切想知道,在不同时代,国民党政府、民进党政府,甚至是更早期的日治时期,他们各自是如何看待中医的?是视为一种传统文化遗产需要保护?还是将其纳入国家医疗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亦或是将其视为需要被“科学化”改造的对象?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梳理出这些政策的演变过程,以及这些政策背后所代表的政治理念和经济考量。例如,那些关于中药材的进口规定、中医师资格的认证标准、甚至是谁有权制定中医的诊疗规范,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往往能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对中医的定位。这本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回顾历史,更在于为我们当下如何与政府部门打交道,如何争取更有利的政策环境,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启示。我希望它能像一面镜子,照出中医在台湾政坛的起起伏伏,帮助我们看得更清楚。
评分哇,拿到这本《台湾中医发展史:医政关系》,我真是迫不及待想把它翻开!作为在台湾土生土长的中医师,我一直对我们这片土地上的中医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感到好奇。尤其“医政关系”这个切入点,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因为我们都知道,中医的生存和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跟政府的政策、法规、甚至当时的社会思潮都息息相关。我想象中,这本书应该会带我们穿越回日本殖民时期,看看那时候的中医是如何在官僚体系的限制下挣扎求存,又如何通过各种方式维系和发展自己的门派;然后进入国民政府迁台时期,国民党政府又会如何看待和处理中医的问题,是延续还是有所调整?到了民主化浪潮兴起之后,中医又会迎来怎样的春天,或者说,在追求现代化和科学化的同时,如何保持中医的独特价值?我期待书中能有很多鲜活的个案,比如某个时期的中医团体是如何组织起来向政府争取权益的,或者某项重要的医疗政策出台前后,对中医界产生了怎样的震动。作者肯定做了大量史料的挖掘和梳理,这背后一定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光是想想这些历史脉络,就觉得这本书会是一场深刻的、充满洞见的探索之旅,让我更了解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以及中医在我们生命中扮演的复杂而重要的角色。
评分读到《台湾中医发展史:医政关系》这本书,我立刻就被吸引住了。我一直觉得,我们台湾的中医,它的发展轨迹,很大程度上是被时代的大背景所塑造的,而其中,政府的政策和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本书的“医政关系”这个切入点,我觉得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我非常想知道,在国民党政府统治台湾的早期,是如何定位中医的?是将其视为一种重要的传统文化遗产,还是将其纳入到国家的医疗卫生体系之中?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梳理,不同政府时期,在推动中医药发展方面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以及这些措施背后的政治考量和经济因素。比如说,那些关于中药材的监管规定、中医师的培训和考试制度、甚至是国家对于中医研究的投入,这些都会对中医的整体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历史案例,比如某个时期的政府,是如何鼓励或限制中医的,以及这些政策对中医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本书的价值,我想就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这些普通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中医在台湾的生存和发展,是如何与国家机器的运行紧密相连的,从而为我们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宝贵的借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