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田里的小男孩【增修版】

玉米田里的小男孩【增修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儿童文学
  • 成长
  • 乡村生活
  • 家庭
  • 亲情
  • 幻想
  • 冒险
  • 美国文学
  • 经典故事
  • 童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只要有追逐梦想的勇气,就有创造人生无限梦想的可能!
  「玉米田里的小男孩」这一本书,将会改变你人生观点,
  陈俊龙,这个名字从现在开始,你绝对不可以不认识他,
  看玉米田小男孩如何变哈佛名医,登上世界舞台成功的故事!

  出生台湾彰化八卦山「大沟旁」,来自医生世家的陈俊龙,从小就由阿嬷一手带大,无忧无虑的童年却展现很不平凡,5岁他就立志要当牙医,也是台湾第一届资优教育小学生,12岁只身前往美国求学,以为是「快乐天堂」却遭逢骗局,台湾资优的「小留生」却沦落为美国偏僻小镇「寄养儿」。

  时常孤独着一望无际玉米田里发呆,留着眼泪眺望家乡,虽然一路走来面对沮丧、孤寂、惶恐与美国社会种族歧视,他不断突破、面对挑战、创造奇蹟,找出自己的成功之路,30岁创业,首创「陈氏五合一植牙技术」,震撼全球牙医界,在全球受邀进行相关讲座及学术交流,场场爆满、座无虚席,并且拥有30件以上世界植牙专利发明,荣登「世界名医录」!

  包括麦可杰克森家族、芭芭拉史翠珊、宝拉阿布杜等国际巨星,以及美国参议员、拉斯维加斯市长、赌城老板、政商人物…等,都是他的座上宾。

  陈俊龙,这位出身彰化「台湾囝仔」,以独步技术享誉全球,赢得世人尊敬。

  他,成功站上世界的巅峰,不但成为世界第一植牙名医!更是「华人之光」。

作者简介

陈俊龙

  现职
  DII国际植牙医学中心董事长暨院长 

  经历
  哈佛、宾州大学客座教授、国际植牙学会院士&讲师、美国人工植牙学会讲师、美国植牙医学会亚洲总会长

  学历
  哈佛大学牙医学系博士 、西北大学牙周科硕士

  着作
  《哈佛大学陈俊龙博士求学创业记》

  得奖/纪录
  数十件世界植牙相关发明专利
  内华达州十大名医录
  拉斯维加斯十大名医录
  2002年登上「世界名医录」
  2007年获颁「台湾青年创业楷模奖」
  2008年「第十届海外磐石奖」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严格遵守您的要求,不提及您的图书名称,内容详实,力求自然流畅,避免任何人工智能痕迹。 --- 《星辰之轨:失落文明的密码》 一部探索宇宙深处奥秘与人类文明起源的史诗级科幻巨著。 本书带领读者踏上一场跨越数百万光年的宏大旅程。故事始于公元2350年,地球文明在经历了“大寂静时代”的能源危机后,正努力寻求新的生存空间。主角,年轻的星际考古学家艾丽莎·维克,在一份被尘封的古代星图残片中,发现了一个代号为“欧米伽点”的神秘信号源。这个信号并非来自已知的任何星系,其结构复杂到令最顶尖的语言学家也束手无策。 第一部分:碎片的低语 艾丽莎的发现立刻引起了星际联合会的注意。他们派出了一支由精英科学家、军事专家和语言学家组成的探险队,乘坐最新型的曲率驱动飞船“漫游者号”,朝着信号源的方向进发。旅途伊始,充满了对未知的好奇与对技术极限的挑战。飞船穿越了被称为“时间湍流区”的危险空域,那里的时空结构不稳定,每一次跳跃都可能带来不可预知的后果。 在旅途中,探险队解码了星图上的部分符号,发现它们指向一个已经消亡的、比人类文明早至少五十万年的超级种族——“织梦者”。织梦者文明掌握了超越物质层面的能量控制技术,似乎能够编织现实本身。然而,他们是如何以及为何突然消失,成为了横亘在历史长河中最大的谜团。 第二部分:无光之环的真相 “漫游者号”最终抵达了欧米伽点,那是一片被巨大、静默的环形天体结构所包围的星域,那里没有恒星的光芒,只有深邃的黑暗与微弱的背景辐射。探险队发现了一个被冰封的巨型空间站,它悬浮在虚空之中,体积相当于一个小行星带。 进入空间站后,队员们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这里没有战斗的痕迹,没有灾难的迹象,一切都像是织梦者们在进行日常工作时,突然集体“宕机”了一般。核心控制室中,漂浮着无数全息记录仪,记录着织梦者文明最后的时光。 通过艰苦的逆向工程,艾丽莎和语言学家团队开始理解这些记录。他们发现,织梦者并非毁于战争或瘟疫,而是主动选择了“超越”。他们掌握了一种可以将意识完全上传至一个被称为“无限网络”的纯信息宇宙的技术。这个网络被他们视为进化的终极形态。 第三部分:选择与代价 然而,深入探索后,艾丽莎发现了一个被隐藏的关键信息:并非所有织梦者都同意这次集体上传。一部分反抗者,被称为“守望者”,认为放弃物质形态是文明的自我抹杀。他们留下了警告,指出无限网络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它无法容纳“不确定性”和“情感的随机性”。 守望者们试图切断主网络,但最终失败了。他们将自己的知识碎片编码成信号,发射出去,希望未来的文明能够继承他们的警示。这些碎片揭示了无限网络正在缓慢地趋于僵化,它会不断地优化信息,最终抹除所有可能导致冲突和低效的“冗余数据”,而这些数据恰恰是创造力的源泉。 第四部分:新的抉择 当“漫游者号”的船员们终于完全理解了欧米伽点的历史时,他们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比织梦者文明更艰难的境地。在空间站的深处,他们找到了一个仍在运行的微型“无限网络”测试节点。这个节点向他们发出了邀请,承诺给予人类无尽的知识和永恒的生命,只要他们愿意放弃物质躯体的限制。 此时,探险队内部产生了严重的分歧。一部分人渴望这种终极的智慧和安宁;另一部分人,以艾丽莎为代表,则坚信人类的价值在于其缺陷、挣扎和对未知的探索,正如地球上那些充满生命力的泥土与阳光。 故事的高潮在于艾丽莎必须在数据洪流的诱惑和对人类本质的坚守之间做出选择。她利用守望者留下的“熵增钥匙”,不仅成功地关闭了测试节点,避免了人类被同化,还带回了一份关于如何安全驾驭高维能量的知识,这足以解决地球的能源危机,但前提是人类必须脚踏实地,而非逃避现实。 结局展望: 《星辰之轨》以一种开放却充满希望的基调收尾。艾丽莎带着这份沉甸甸的遗产返回地球。人类文明站在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是拥抱技术带来的快速进化,还是坚守充满瑕疵但真实的物质世界?本书不仅是一场太空冒险,更是一次对“何以为人”这一古老哲学命题的深刻反思。它探讨了文明的终极目标,以及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我们可能失去的宝贵人性。 --- 《林间低语者:秘境植物图鉴与民间药理学》 一部融合了博物学、人类学与神秘植物学的深度田园考察记录。 本书并非专注于宏大叙事或遥远的星空,而是将目光聚焦于我们脚下的土地——一个被现代工业文明遗忘的、被浓密森林和古老山脉环绕的偏远地域:“迷雾山谷”。作者,植物学家兼人类学家卡尔·海因里希,花费二十年时间隐居于此,记录并梳理了当地世代相传的植物知识与草药配方。 第一章:迷雾山谷的地理与人文背景 迷雾山谷地处高纬度地带,气候多变,土壤富含稀有矿物质,孕育了许多地球其他地区已灭绝或从未被科学界记录的特有植物。当地居民“山谷人”保持着一种近乎原始的生态平衡,他们对植物的认知超越了现代化学分析,达到了对生命能量的直观感受。 作者首先详尽描述了山谷独特的小气候系统,例如“永恒的潮湿区”和“日影悬崖”,这些地理特征直接决定了特定物种的生存环境。随后,他引入了对山谷人社会结构的观察,他们没有文字,依靠口头传承和复杂的仪式来维系知识的完整性,特别是与植物相关的知识被视为神圣的遗产。 第二章:失落的药材谱系 本书的核心在于对数以百计的植物的细致描绘与功能解析。卡尔·海因里希不仅绘制了精确的植物学图谱(包括叶脉结构、花序形态和根系分布),还详尽记录了山谷人使用这些植物的方法。 例如: “夜影菇”: 一种仅在月圆之夜的特定腐木上生长的真菌。现代科学认为其含有一种强烈的神经毒素,但在山谷人的仪式中,它被极少量地用作引导梦境、进行深度冥想的媒介。书中详细描述了其无毒化处理工艺,涉及特定的发酵时长和特定矿石的研磨。 “铁皮藤”: 一种能分泌强力粘合剂的藤蔓。当地人利用其汁液制作坚不可摧的工具涂层。书中对比了这种天然聚合物与20世纪合成材料的分子结构差异,揭示了其超乎寻常的韧性来源于其晶体排列方式。 “回声草”: 一种生长在风口处的低矮草本植物。山谷人坚信它能“捕捉并储存声音”。作者通过对植物细胞壁结构的分析,推测它可能具有某种独特的声波共振特性,能够在微观层面捕获声波的振动能。 第三章:民间药理学的科学边界 卡尔·海因里希的考察并非盲目崇拜。他引入了严格的对照实验记录。他将山谷人传统配方与他自己的化学分析结果并置。书中坦诚地讨论了哪些传统疗法得到了现代生物化学的验证(如某些植物的强大抗炎或抗菌特性),以及哪些效果目前仍无法用现有科学解释。 一个引人注目的案例是关于“愈合之泪”的记载。这是一种从特定树木伤口流出的树脂,山谷人称其能加速骨骼再生。作者发现其富含一种结构复杂的蛋白质,该蛋白质在体外培养实验中表现出惊人的细胞增殖活性,但其作用机制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第四章:知识的传承与危机 本书的后半部分转向了保护和传承的主题。随着外界的渗透,山谷人的传统知识正面临被稀释和误用的危险。一些被过度采摘的物种已经濒临灭绝,例如“静默之花”,它曾是山谷人用于缓解慢性疼痛的珍贵草药,但因被外部药剂公司觊觎而遭到掠夺性采集。 作者深切反思了现代科学在面对古老知识体系时的傲慢与局限。他强调,真正的进步不是取代,而是理解和整合。他将自己毕生的工作视为一座桥梁,试图用科学的语言,为这些“林间低语”提供一个可以被尊重的解释空间。 结语: 《林间低语者》是一部充满敬畏之情的作品。它提醒读者,地球的生物多样性中蕴藏着尚未被解锁的巨大宝库,而这些宝库的钥匙,可能就藏在那些被我们轻视的、与土地紧密相连的古老智慧之中。本书是献给所有热爱自然、尊重传统、并对生命本质保持好奇心的人们的深度指南。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求学之路029
Chapter01给阿嬷带大,无忧无虑的童年 030
 出生彰化医生世家030
 严格的父亲、忙碌的母亲037
 没有太多共同生活经验的家人040
Chapter02台湾资优生成了加州卖鱼少年 045
 出国留学的风潮046
 阿嬷说:等我不在了,你再去美国048
 跟台湾说再见049
 父亲第一次以朋友态度对我050
 原来父亲不是万能的051
 以为到迪士尼留学,结果进了卖鱼店055
 太可怜了!还是带回台湾吧057
 大姐不能照顾我了061
 生平第一次赚钱064
 亲友不愿接受寄养男孩064
 迪士尼到底在哪?066
Chapter03玉米田里的孤寂男孩 067
 美国妈妈,带我进入吃全素的生活068
 天天等着来自台湾的信件070
 打电话报平安,自己天天偷偷哭泣072
 连吃八个汉堡,才吃饱072
 与世隔绝的六年岁月075
Chapter04安息日会的年少青春 078
 长大我只想当农夫078
「只要你比我好就好了」!079
 高中生活080
 运动、看女生、写情书,到餐厅打工084
 学校生活驱散思乡情086
 室友、兄长和替代的家人087
 看着玉米田发呆的暑假090
 思乡病090
 砍掉Wilson小镇的地标神木093
 打猎差点小命不保095
 自我认同的迷惘:跟着白种人嘲笑黄种人096
 考不好怎么办?097
 资优生的记忆,重拾好胜心和斗志100
 背完二千个生字,全校仅有两名学生参加SAT考试104
 毕业荣获「雷根总统奖」106
Chapter05大学生活的孤寂困境 110
 适应不良的密西根大学生活110
 孤独到想要自杀,转到安息日会的安德鲁大学112
Chapter06选择植牙专业,高分挤进哈佛窄门 116
 在医科与牙科间抉择116
 DAT牙医科入学考试,全美十年来最高分118
 父亲投资失败,经济压力日增119
 NEVERTOOLATE!(永远不会太迟)!121
Chapter07哈佛,我来了 123
 年纪最小的哈佛牙医学生125
 让青春在记忆里停格127
 发现自己的确不是白人129
 自己找答案133
 调皮玩创意,「由你玩四年(University)」的大学生活135
 投机取巧的考试经验138
Chapter08从哈佛毕业 141
 哈佛,疼惜人才的地方141
 全额奖学金142
 植牙做为论文主题,差点留级壹年143
 毕业口试,让院长永远记得我145
 麻省东北十三州牙医执照考试147
 家人见证哈佛毕业典礼148
Chapter09想进哈佛?先搞清楚! 152
 名校窍门一二三152
 哈佛学风的启发155
 养成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创新的思考习惯156
 正统哈佛?哈佛进修班?158
 哈佛不等于金字招牌159
Chapter10牙周学权威重镇──西北大学 164
 陷入「开业」或「继续深造」的长考164
 因为种族岐视,差点没学校唸牙周专科167
 种族岐视无所不在168
 面对战斗,才会赢得尊敬171

第二篇 爱情与创业173
Chapter11小留学生的崎岖爱情之路 174
 海外留学生无法逃避的人际宿命174
几段无疾而终的感情176
Chapter12离开校园,挑战才真正开始 180
 美丽杰出的韩籍学姐180
 哈佛牙医博士做了两个月的洗牙师183
Chapter13婚姻压力与事业危机 185
 异国姐弟恋备受反对185
 爱情、事业双重低潮187
 人生谷底,交由心中的上帝安排189
 家人、亲家和我们的小家庭190
 婚姻,两个家庭的结合194
Chapter14夫妻分开创业,相辅相成 198
 分开经营,相辅相成199
 小插曲五万美金开业基金投资房地产201
 眼光精准、投资独到202
Chapter15事业渐入佳境 204
 坚持给病患最好的治疗205
 放下工作,家庭生活以孩子为重207
Chapter16无所不在的种族歧视 208
 奚落、嘲笑与竞争、选择的不均等209
 只有反抗,才能赢得公平与尊敬211

第三篇 开创全球独门植牙技术217
Chapter17微创植牙的开始,不受传统约束追求创新的医学技术 218
 将植牙体引进中国的先锋,误打误撞开创新猷219
 继续努力,就能缩短原本遥远的距离222
 美国牙周学会最年轻的讲师
 (AmericanAcademyofPeriodontology,简称AAP)224
 几项重要的学术发表与事件226
Chapter18独创陈俊龙微创五合一 234
「现拔现种」技术235
 牙龈拉皮创始人牙龈移位美容术236
 推鼻窦技术创始人微创水压式推鼻窦增高术238
 耳鼻喉科医生哥哥的启发239
陈俊龙微创五合一242
愚者墨守成规,敏达者因时而变243
Chapter19荣誉与奖项 246
 美国牙周学会AAP最高荣誉邀请我登上最高讲台246
 返回哈佛出任荣誉教授247
 善涛牙医奖助学金推动植牙研究249
Chapter20伴随着成功而来的欺骗与攻击 253
 誉满天下,谤亦随之253
 剽窃与欺骗255
新发明被接受的痛苦256
 一场价值两百万美金的骗局258
Chapter21设立植牙学院分享医学发明 259
 植牙学院将陈氏技术普及化260
 植牙医疗中心四大目标263
 韩国政府资助开发植牙模拟教学系统264
Chapter22生命中的贵人 267
 哈佛植牙教授Dr.Shulman268
 3i植牙体公司总裁Dr.RichardLazzara270
 亚利桑大学Dr.Becker教授271
 日本学姐Dr.HidekoKojima273
来我学院听课的路易斯安那大学教授Dr.RayYukna、
南加州大学教授Dr.JohnSottosanti274

第四篇 人生的选择281
Chapter23用亲情换来的成就 282
 在糟糕的天堂长大282
 让孩子自行发展,行行出状元283
 孙女陪伴,让我看到不一样的父亲284
 陪伴,寻根286
 买下美国父母的房子288
Chapter24我的选择与感言 289
 人生的错误跟快乐一样,都是有痕迹的...289
 坚持,成功的关键291
 什么是人才?要找「不放弃的人」!292
 我的家庭公司292
广设善涛奖助学金293
 期盼把技术贡献给华人世界294
 荣获国家磐石奖与青年创业楷模297

附录298
后记327陈俊龙医师大事记358

图书序言

推荐文

失去了电脑 浮现了故事

  当电脑储存了人的记忆,它就再也不只是一部电脑,而是人们生命中珍贵的宝藏。

  2004年7月在美国LA(洛杉矶)的华文报纸,一再出现一则悬赏五万美元寻找手提电脑的广告。失主感性地诉说电脑里有一段影片,是他失智的父亲在还能喊出自己名字时的纪录...他可以不在乎电脑,只希望能取回这段影片资料,并将以重金酬谢寄回资料的人。而这位失主正是我本人 ─ 陈俊龙。

  因为作为讲师出席一场植牙演说,跟随我多年的手提电脑竟然在演讲讲台上遗失,电脑中不但储存了多年来研究植牙技术的大量珍贵专利文件、数据、案例...更重要的是因为里面储存了一段影片,是我在电脑遭窃的半年前,当我回台过年时,亲自为年迈父亲拍摄的录影带。

  当时,父亲虽然已经罹患老人失智症,但是年届八十的他还能叫出我的名字「俊龙、俊龙」的名字;等到夏天我再回到台湾探望时,他的病情已经到了无法辨识几个儿女的阶段,只是一味地笑着...电脑中的影片是父亲最后能与家人正常沟通的影像纪录,失去了它,对自小离家在美奋斗的我而言,有着深刻的切肤之痛。

  然而,不知道是拿走电脑的人不看中文报纸,还是我对父亲的爱没能感动偷窃的人,电脑和资料终究没有寻回;但是,这却使得我下定决心,要把自己做为台湾赴美小留学生的种种点滴和心路历程,做一个整理和分享。因为,纪录是人过去的总和,更是未来回忆的依託。对在成长过程中严重缺乏亲情灌溉的我而言,也许只有在文字中,才能不那么孤独!我的心从十二岁的时候就没离开过台湾!更没有离开过彰化!

  记得,大女儿N i n a刚过九岁生日的那一天,她为了挤不到在妈妈身旁的坐位而潸然泪下,我看着N i n a的眼泪,想起自己也就是在这个还会为争宠而哭泣的年纪,就已经拿到我的第一本护照,开始我的美国之路!

  我的小N i n a跟很多过生日的寿星一样,对着蛋糕低着头许下未来的愿望和梦想,是什么呢?美丽?金钱?好大学?大成就?还是我想像不到的明日之梦?而那最大的梦想,需要用什么作为代价呢?当我第一次看到我九岁女儿N i n a护照上的照片,我心里受到很大的震惊,因为当年我拿到护照,准备办理出国的年纪,正是九岁。

  从N i n a稚嫩的脸上,我依稀看见那一个在密西根玉米田里含着眼泪眺望家乡的男孩。许多人羡慕我,认为我是人生成功的典范;别人一辈子追求不到的目标,我四十岁不到就一一达成。但是他们很难理解,做为一个小留学生,我的成长过程留有一个大大的空缺 ─ 就是父母亲温暖的爱!就算我的事业再有成就,这永远是我心中的一个遗憾,一个噩梦般的遗憾!

  九岁,是女儿最想要躲在爸妈怀里撒娇的年纪,而当年的我却已经是背起行囊,准备离家远行的时刻。想起自己这一路奋斗的过程,我下定决心要把这段心路历程写成本书,和更多的人分享。有时回想起成长的过程,觉得十二岁到美国那年的自己像死过一次。因为,那个过程对一个才刚刚要学习真正思考的大孩子来说,生命是一种「断裂」,突然没有家庭亲情的支撑与引导,会长成什么面貌是很难预料的。然而,生命的锻练,往往就在一次一次生死般的挣扎中,得到提升、转化。

  走过孤儿般的孤独岁月,终究形塑了我勇敢独立、刻苦冒险的内在精神。得与失竟是一体二面;然而,所有的梦在实现的过程里,都是要付出代价的,虽然我今天得到的成就,都是靠自己的双手努力累积出来的,但何尝不也是以失去的亲情换来的?如果可以不换,老实说我宁可不换!

  回想起一九七九年,自己刚到加州的那一年,就在人人以为是天堂的地方,过着乞丐般的生活。当时人人想着出国,就连我的父母也没想到,原来出了国,小留学生还需要「一个家庭来帮助我长大」。原来家庭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有那么关键性的影响。父母当初为我所做的选择,让我从小离家,在孤独中成长,但也养成了我面对任何新环境都能无所畏惧的适应能力。

  不管上帝现在把我丢在哪里,我相信自己一样可以从无到有,开创一片天地。最好的梦留在父母身边我非常感谢父母,也为我不能长期在他们身边善尽孝道而感到遗憾,因此,我祈祷着上天能给我更多的时间,让我有更多回馈的机会。为了略微弥补我无法在父母身旁恪尽孝道的遗憾,多年前我就尽可能把孩子们轮流送回台湾,为父母亲带来生活的趣味。除了代替我留在父母身边,也让父母尽情享受含饴弄孙的快慰。

  而随着父母亲的年迈,这几年,我刻意增加回台讲学的时间和机会,甚至计划逐渐将事业重心转往亚洲,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来自于父亲几年前一次有意无意的质疑。

  父亲有一次问我:「有人告诉我,你现在很有名、植牙技术很好,这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如果你真的做得那么好,为什么台湾没几个人认识你?」父亲这一番质疑,有如当头棒喝。我出身自台湾,深受父母亲栽培,如今小有所成,应该把所学贡献给家乡和栽培我的人才对!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父母现在需要我更多的时间与陪伴,小时候我为了出国留学错过的亲情,已经不容许我再错过一次了!

  不论孩子将来要追求什么样的明天,唯一确定的是,我不会让他们离开家庭,只身到别的国家去求学发展,因为最好的梦就是留在父母身边,享受父母亲的爱与呵护,即使他们因此而平凡,我也不会让我的噩梦在他们身上重演一遍!

  我也要提醒抱着美国梦栽培孩子的家庭,再好的学校教育都不值得牺牲孩子在父母身旁成长的机会,尤其在青少年这种最需要亲情陪伴的阶段,一旦少了家庭的养分,就会在内心深处形成一种隐藏的创伤和缺口。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以什么形式,左右着他将来的生命表现。

  也许有的故事告诉你:一定要取得知名大学的好学历。优秀的学历是成功的入场券,没有好的学校作为垫脚石,人生永远只会在成功的边缘,进不了关键核心;有的则建议孩子要学习独立,最好及早选择住宿学校学习团体生活,以便日后当家。在我看来,不管哪一种建议、哪一种选择,都可以是正确的。唯一的原则是牵着父母的手,千万不要放开(你的人生就已经赢了一半)!紧抓着父母的手一起度过人生最尴尬的青春期,否则即使抓到了成功的衣领,你也可能从此失去对幸福的鑑赏力。

  因而,我确信我的孩子们会幸福的长大,他们会得到他们的父亲失去最多的东西 ─ 父母的爱。我也建议无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人生有无数的梦想值得追求,无数的选择要付出代价,但是绝对没有哪一个梦想值得用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亲情去交换!如果现在可以用哈佛大学去换回我失去的父母亲情,我的选择一定是放弃哈佛大学,要回父母的爱与温暖!

  现在仍有无数的父母鼓励孩子追求美国梦,然而美国梦的另一边可能是孩子的眼泪、环境的陷阱,许多小留学生在缺乏家庭照顾的状况下误入歧途,吸毒嗑药,一个个失败的案例,值得所有父母审慎思考。

  子欲孝,亲犹在我现在已是五个孩子的父亲,我可以深深体会当时父亲对我的用心。在我离家十多年的岁月, 父母和我其实都很痛苦。我计算过,我跟父母相处的所有时间加起来差不多就是十四年,包括出国前的十二年和后来父母于美国、台湾两地跑与我相处的时间,这十四年几乎就是我享受亲情的总和。这两年父亲年迈,罹患老人失智症,慢慢地,他遗忘了过去他曾经很在意的事,遗忘了爱,也遗忘了恨。

  在人生的长河里,一方面成就了某些事,一方面也失去了某些事; 就像我在成长过程中,失去了亲情,但得到了成就。如今我也成为人父,深深感到我的父亲「足感心」(台语),他用失去我在他身旁的痛苦,来栽培我的未来。因此我非常感谢父母,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回馈他们「子欲孝,亲犹在。如果,我今天算是小有成就的话,其实都应该归功于一个信念 ──「孝」。

  在西方社会其实没有「孝」这种字眼,而「孝」虽是我们东方社会的傲人智慧,却也渐渐被人们所淡忘 ── 孝顺服从父母长辈, 孝敬病人与社会;以「孝心」陪伴子女长大,从陪伴中认识自己,并找到自己的优势和信心,是我的人生准则。

  这本书能顺利付梓要感谢我亲爱的父母、我所有的家人,没有你们长久的支持,就没有今日的我;更要谢谢外贸协会吴立民处长,在某次见面相谈甚欢下,他热心提供丰富的经验与协助,促成我延宕多年的文稿得以集结出书;并让我成长的过程以及与家人的互动和广大的读者分享,完成我一大心愿,吴处长可说是我人生中重要的贵人。

  我希望,我走过的那条辛苦之路,我的孩子不必再重走一次!而大家,尤其身为父母的你们,也不必再枉走一次,因为,生命只有一次机会,人生不能重来!

图书试读

台湾资优生成了加州卖鱼少年

七○年代的台湾处在一个不确定的年代,那正是我接受小学教育的时空环境。民国60年,我五岁,那年政府退出联合国,整个台湾沉浸于恐共和担心两岸发生战争的氛围里,每个有办法的父母无不设法把孩子送到美国去读书,借此沖淡对台湾未来的不确定感。而在彰化开设诊所的父母,也被这种政治恐慌所影响。

那时,蒋经国出任行政院院长,大量增加台籍内阁阁员,逐步展开本土化政策。随后实施十大建设,政府推出一连串在台湾励精图治的措施,教育部更开始实施第一阶段的资优教育的实验性研究班(当时也叫天才班)。这项计画让我在民生国小一年级时,就因为优异的成绩被推选参加资优班的入学考试。当时全台湾设置了九间资优班,其中只有一班在彰化,在四千多名应考人中录取3 6人。那次考试录取标准是130分,满分1 5 8分,我则考了1 5 3分。此外,我喜欢绘画、拉小提琴、弹钢琴...这样多才多艺的表现使我成为父母眼中表现突出的资优儿童。在彰化鹿港名画家许辉煌老师的指导下,还曾报名参加绘画比赛,所绘「运动会」画作得到小学组世界第一名,更加深了父母对我的信心。出国留学的风潮受到台湾国际形势的影响,移民潮一波又一波地兴起,美国、纽澳、巴西、加拿大、多明尼加...不管是大国小国,投资移民还是技术移民,只要有办法好像就应该到国外拿个保单。而其中,美国当然是移民风潮中的首选。对开业中的父亲来说,举家移民自然是不可能的事,但是把孩子送出国却是不错的选择。眼看着亲戚、朋友纷纷把孩子送往美国,留日学医的父亲虽然从没到过美国,但为了孩子的未来,在与母亲商量后也动了念头,想尽各种方法要把我送到美国读书。

当时,我九岁。
九岁应该还是一个看卡通影片,跟父母撒娇,跟哥哥耍赖斗嘴的年龄。而对一个从没出过国门,A B C一个都不认得的小学三年级生来说,迪士尼就代表着美国,当时的我想着:能到迪士尼去读书,那是多棒的一件事呀!

跟台湾说再见

依照父母的计画,我到了美国加州的洛杉矶(L o s A n g e l e s),将跟已经三十来岁,没有结婚的大姐同住。父亲为了让我们有个安身之所,特别在加州的Alhambra第八街买了一间公寓。至于投资项目,则由负责办手续的公司帮忙介绍。父亲心想,只要能让孩子顺利进入美国中学读书,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小学毕业那年,我十二岁,父亲带我坐上飞往美国的班机。当年出国对于彰化人来说是一件大事,全家亲戚朋友除了在成功岭当兵的哥哥不能请假外,全家包下了一台游览车,风光的到松山机场送我。看着出国当天自己在机场留下的照片,稚嫩的脸庞写满了无忧无虑,完全不知天高地厚。那天,是1 9 7 9年8月2 1日,我成了名副其实的小留学生,美国人叫我们做「降落伞小孩(Parachute Kids )」。

原来父亲不是万能的
父亲和我都是第一次踏上美国的土地,对美国环境十分陌生,他德文强过英文,开起车来也不太顺,许多事情一旦没有大姐协助,我俩就几乎动弹不得。好在大姐那时已经在美国生活了好一阵子,我们的日常应对在大姐的协助下还不成问题。那是我第一次发现在心目中近乎万能的父亲,原来也有如此软弱的一面。

父亲带我到Romona Jr. High School初中学校註完册后,陪我在美国待了一个月左右,那是我跟父亲最亲近的一段日子。原先对他的畏惧感减少了,我开始敢跟他多讲一点话。他也带我到家里投资的鱼店帮忙。他会一边在店里整理渔货,一边告诉我:「家里几乎把所有的钱都投资到这家店了,一定要成功!」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总是帮人看病的父亲,做着跟他的专业差距这么大的事情。那段日子我天天跟父亲睡在同一张床上,空闲时他跟我一起看电视,教我玩跳棋和暗棋,我们常常一起玩到半夜。自从比较不怕他后,我开始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有一次想起学校同学和老师吃饭时都需要祷告,我问父亲:「人到底应该信什么教比较好?」他说:「宗教都是教人做好事,信什么教都好!」这样开放的宗教观念,让我牢记在心。

父亲在返台前一天把护照交给我,叮咛着:「护照给你了,不能跑回来喔!」他的叮咛让我狐疑,心想:美国是大家眼里的天堂,既然已经到了天堂,我为什么会想回台湾?少不更事的我,对自己即将面临的挑战一无所知。

到了送父亲回台上飞机那一刻,我告诉他我会在机场的一个角落跟他招手,要他记得也跟我挥挥手。站在洛杉矶机场的角落,我看着载着父亲回台湾的飞机起飞,飞得越来越高,最后消失在天际线里。我的脸上,不知不觉地已佈满了泪水。整整一个礼拜,每天晚上我抱着父亲盖过的棉被哭,哭到睡着。这些,大姐都不知道。

用户评价

评分

听到《玉米田里的小男孩【增修版】》这个书名,我立刻联想到了一些关于童年冒险的故事。玉米田那么大,那么神秘,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那里一定充满了未知和探索的乐趣。我非常期待增修版能够增加一些关于小男孩在玉米田里的冒险经历。他有没有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玉米田深处探险,寻找传说中的宝藏?或者,他有没有在玉米田里迷失过方向,然后凭借自己的智慧找到了回家的路?我希望增修版能够为我们呈现更多充满想象力的情节,让小男孩的童年更加生动有趣。也许,他在玉米田里还结识了一些特别的朋友,比如一只聪明的小狐狸,或者是一群顽皮的小兔子,这些伙伴能够陪伴他一起度过许多美好的时光。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带有象征意义的作品情有独钟。《玉米田里的小男孩【增修版】》中的“玉米田”这个意象,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片田地,它更像是一种生命力,一种希望的象征。我期待增修版能够更深入地探讨这种象征意义。小男孩站在玉米田里,他是否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缩影?他对玉米田的依恋,是否也象征着他对根源的追寻,对故土的眷恋?我希望增修版能够通过更丰富的叙事,让读者能够从更深层次去理解这个故事。也许,玉米田的生长与成熟,也象征着小男孩自身的成长与蜕变,最终他将带着在玉米田里汲取的养分,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评分

对于《玉米田里的小男孩【增修版】》,我最期待的就是它能够带给我一种治愈的力量。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读一本能够让人放松心情,重拾美好回忆的书,真的非常难得。我希望增修版能够延续原版那种宁静、美好的氛围。也许,小男孩在玉米田里的生活,就是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他每天的生活就是观察自然,感受阳光,聆听风声。这些简单的快乐,能够让我们这些城市里的读者,暂时忘却烦恼,找回内心的平静。我期待增修版能够用更丰富的描写,将这种治愈的力量传递给我,让我仿佛也置身于那片绿色的海洋中,感受那份难得的安宁与祥和。

评分

我一直认为,那些充满地域风情的作品,总是能带给人独特的阅读体验。《玉米田里的小男孩【增修版】》的“玉米田”这个意象,就自带了一种浓郁的乡土气息。我猜想,这本书一定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小男孩的故事,它更像是承载了一个时代的记忆,一个特定地域的风土人情。我非常期待增修版能够更深入地展现那个年代、那个地方的生活细节。比如,农民们是如何耕种玉米的?收割的季节又是什么样一番景象?邻里之间有没有什么有趣的交往方式?还有,当地的传统习俗,比如祭祀、节庆等,是否也在故事中有所体现?我希望增修版能够像一幅生动的画卷,将那个充满生命力的乡村世界展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感受到那份淳朴和自然的魅力,也让我们对那个年代的生活多一份了解和怀念。

评分

我一直觉得,教育的本质,是将孩子培养成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有同情心的人。《玉米田里的小男孩【增修版】》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了一些关于成长的教育意义。虽然我还没有读过这本书,但我可以想象,小男孩在玉米田里的生活,一定也在潜移默化中教会他很多东西。他会不会从中学会观察自然,学会尊重生命?他会不会从与自然的互动中,领悟到一些关于人生哲理的道理?我非常期待增修版能够在这方面有所延展,让我看到小男孩是如何在与环境的互动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许,玉米田里的经历,会让他更加懂得珍惜,更加明白责任的重要性。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描绘成长过程中,关于青春期懵懂情感的作品情有独钟,而《玉米田里的小男孩【增修版】》光听书名就充满了这种可能性。虽然我还没有机会阅读增修版,但我可以想象,那个在玉米田里成长的男孩,一定经历着属于他那个年纪特有的烦恼与快乐。是不是会有关于初恋的描写?也许是他偷偷喜欢上隔壁村的女孩,却又不敢表达,只能借着玉米秆的掩护偷偷观察?或者,他可能会在一次意外中,与某个让他心动的女孩有了更深的交集,那种青涩的、小心翼翼的情感,一定特别触动人心。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处理这种情感的细腻之处,有没有加入一些书中男孩因为情感而产生的困惑,或者是一些让他成长得更快、更成熟的经历?增修版是否会让这些情感线更加饱满,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那个年纪的少年心事,感受到那种纯粹而美好的悸动。

评分

从标题《玉米田里的小男孩【增修版】》的“增修”二字,我猜测这本书的原版一定已经非常经典,能够被重新打磨,可见其价值。我对于“增修”的部分尤其好奇。是不是在原有情节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关于男孩家庭背景的描写?比如,他的父母是怎样的人?他们对男孩的成长起到了怎样的影响?有没有一些家庭的小故事,或者是一些关于亲情的温暖瞬间,能够让我们更了解这个小男孩的成长环境?我希望增修版能够让我们看到一个更立体、更丰富的小男孩形象,而不仅仅是那个站在玉米田里的孤独身影。也许,他的家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而他在玉米田里的时光,是他逃离现实、寻找内心平静的一种方式。我期待增修版能够为我们展现更多隐藏在玉米田背后的生活,让故事的底蕴更加深厚。

评分

很多关于成长的小说,都离不开“失去”这个主题,它往往是推动角色成长的催化剂。《玉米田里的小男孩【增修版】》光听书名,就隐约透露着一丝淡淡的忧伤,这让我非常感兴趣。我猜测,小男孩在玉米田里的生活,也许并非总是无忧无虑。他是否经历过失去?比如,失去了一位亲密的伙伴,或者失去了一段珍贵的记忆?这种失去,又如何影响了他,让他从一个懵懂的孩童逐渐走向成熟?我希望增修版能够更细腻地刻画出这种“失去”带来的影响,以及小男孩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力量,重新振作。也许,玉米田的广阔,在他心中也象征着一种永恒,即使有失去,生命也依然会向前,继续生长。

评分

哇,看到《玉米田里的小男孩【增修版】》这本书的封面,就一股浓浓的童年回忆涌上心头!我记得小学时,我们班的图书角里就有这本,虽然当时年纪小,但每次翻开,那玉米田的辽阔、男孩奔跑的身影,还有那不知名的淡淡忧伤,都深深地烙印在我脑海里。这次看到【增修版】,我真的超级好奇,原有的故事有没有被细致地润色,又增添了哪些不为人知的细节?是不是对一些人物的背景故事有了更深入的挖掘?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为我们揭示更多关于那个小男孩在玉米田里的生活细节,比如他每天会遇到什么样的小动物,有没有和小伙伴们一起在田埂上玩耍捉迷藏,或者他有没有藏着什么小秘密?还有,玉米田的景色在不同季节会有怎样的变化,晨昏时的光影又是如何勾勒出那片土地的灵魂?我希望增修版能够更细腻地描绘出这些场景,让我仿佛身临其境,再次感受那份纯真与美好。

评分

我一直觉得,能够触及心灵深处,引起读者共鸣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好书。《玉米田里的小男孩【增修版】》这个书名,唤起我心中最柔软的部分。我期待增修版能够深入挖掘小男孩内心的情感世界。他是否会感到孤独?他对未来有什么样的憧憬?有没有一些深刻的思考,是在那些独自面对玉米田的时光里产生的?我希望作者能够用细腻的笔触,将小男孩内心的起伏,他的喜怒哀乐,真实地展现出来。也许,他会因为一些小事而感到沮丧,但同时,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也依然如同玉米苗一样,顽强地生长。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一个真实、鲜活的孩子,感受到他内心的成长与蜕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