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病人而言,白袍代表的是权威与信任。但对于尚在学习阶段的哈佛医学生来说,白袍的作用毋宁说是掩饰青涩、遮蔽生疏、罩住不安。他们时时期待自己能快点成长,好配得上那件白袍。
本书是艾伦.罗丝曼医师对她四年的哈佛医学院生涯的生动描述,她善于观察,笔下流畅,以生动的文笔,娓娓道出自己在哈佛医学院的四年中,如何由懵懵懂懂「白袍加身」的一年级生,历经不同的学习阶段及兴奋、骄傲、沮丧甚至是后悔的心路历程,最终在毕业后正式成为医生时,意会到这身白袍的意义。而白袍所带来的沉重责任感,更让作者了解到,身为医者的学习成长将永远没有止息的一天。
书中一则则或有趣,或紧张,有时也有些恐怖的故事,将引领你深入作者的医学世界,而从罗丝曼医师坦率的自剖中,我们将对医学有全新的认识。
作者简介
艾伦.罗丝曼 Ellen Lerner Rothman, M.D.
于波士顿儿童医院与波士顿市立医院小儿科接受住院医师训练,接着担任小儿科住院医师。后来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印地安人保留区服务。
审阅者简介
赖其万
曾任美国堪萨斯大学医学院神经科教授、慈济大学副校长、医学院院长及神经科教授。
现任和信治癌中心医院医学教育讲座教授、神经学主治医师及慈济大学医学院兼任教授。着有《当医师遇见Siki》(张老师文化出版)、《医师的深情书》(天下文化出版)。
译者简介
朱珊慧
国立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蒙特瑞国际研究学院口笔译研究所硕士。译有《独角兽,你教我怎么飞》、《甜甜圈外的人生》、《人生new起来》(天下文化出版)、《世界末日》、《一日钟情》、《失落的世界》等书。
合作出版总序 树立典范 黄达夫
序 穿上白袍之后 赖其万
前言 白袍
第一部 第一年
.第一章 到达哈佛
.第二章 解剖实验室
.第三章 急诊室的春天
.第四章 记录性史
.第五章 大期待
.第六章 安宁疗护
第二部 第二年
.第七章 疗癒之触
.第八章 第一次检查
.第九章 命名
.第十章 价值冲突
.第十一章 骨盆腔
.第十二章 感情
.第十三章 公演
.第十四章 国家医师执照考试
.第十五章 恐怖、恐怖
.第十六章 创伤
.第十七章 丧失语言
.第十八章 上路
第三部 临床实习
.第十九章 外科
.第二十章 医疗程序
.第二十一章 难缠的病患
.第二十二章 太多
.第二十三章 妇产科
.第二十四章 治疗性堕胎
.第二十五章 凄风苦雨的病房
.第二十六章 小儿科
.第二十七章 杰米
.第二十八章 爱滋病
.第二十九章 内科
.第三十章 大虎
.第三十一章 绝望
.第三十二章 终身大事
.第三十三章 鸟人
.第三十四章 精神科
.第三十五章 洁西卡
.第三十六章 问问题的力量
.第三十七章 哈萨德
.第三十八章 急诊室再现
.第三十九章 毕业
.中英文专有名词对照
合作出版总序
树立典范 给新一代医疗人员增添精神滋养
我一直很庆幸这四十几年习医与行医的生涯,适逢生命科技蓬勃发展,医学进步最迅速的时期,在这段时间内,人类的平均寿命几乎加倍,从战前的四十几岁增加到今天已接近八十岁。如今,我虽然己逐渐逼近退休年龄,却很幸运的能够与年轻的一代同样抱着兴奋的心情迎接基因体医疗的来临,一同梦想下一波更令人惊奇的医学革命。
我更一直认为能够在探究生命奥祕的同时,协助周遭的人们解除疾病带给他们的痛苦,甚至改变他们的生命,这种经常与病人分享他们生命经验的职业,是一件极具挑战性、极有意义的工作。在我这一生所接触的师长、同僚和后辈中,我不断地发现乐在工作的人,都是从照顾病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从为病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乐趣。而驱使他们进一步从事教育、研究、发现的工作最强有力的动机也是为了解决病人的问题。自从我进入医疗工作后,因着这些典范的激励,支持我不断的往前走,也常让我觉得能与他们为伍是个极大的光荣,更让我深深感受到典范对我的影响力和重要性。
除了周遭生活中所遇到的典范外,我相信在每个人的生命中,必定也经常从书籍中找到令我们钦慕的人物和值得学习的经验,这些人、这些观察也常具有相同的影响力和重要性。因此,我过去曾推荐一些有关医疗的好书给天下文化出版社,建议他们请人翻译出版,这次当天下文化出版社反过来提议与黄达夫医学教育促进基金会合作出版有关医疗的好书,由基金会赞助提供给国内的医学院学生和住院医师时,我认为是件非常值得尝试的工作,董事会也欣然认同这是件值得投入的事情,目前计划每年出版三本书,给国内新一代医疗人员增添一些精神上的滋养,希望能激励他们从医疗工作中找到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乐趣。
黄达夫医学教育促进基金会董事长
和信治癌中心医院院长 黄达夫
二○○二年一月十五日
序
穿上白袍之后∕赖其万
二○○一年底,好友黄达夫医师送我一本《White Coat》,我在看完以后,写了一篇导读在《当代医学》的「每月一书」专栏里介绍了这本好书。之后我陆续接到了几位不同学校的医学生写信告诉我,他们很希望这本书能译成中文,让更多台湾的读者共享。有一位同学甚至告诉我她已开始着手翻译了,我这才赶快告诉她,如果我们要出中译本的话,一定得先要有版权才行。而在这同时,黄达夫院长与我也都认为这本书实在值得译成中文,列入黄达夫医学教育促进基金会与天下文化合作出书的第四本好书。于是天下文化就找了专业的朱珊慧女士着手翻译,而很高兴地看到这本书的中译本终于问世了。
几个星期前天下文化邀我帮她们审阅译稿时,我正好要动身去波士顿参访哈佛医学院一个星期,于是我就带着译稿与原着一起动身。我一边重读作者罗丝曼(Ellen Lerner Rothman)医师在这书里,娓娓道出她在哈佛大学医学院从入学到毕业的四年中,对同学、老师、病人、医护人员以及医疗环境的各种观察与感触,一边又正好在这所医学院与她们的师生在一起。走在她所描述的建筑物里,与她书中所提到的师长交谈,也有机会与她的学弟妹谈他们在这里受教育的感想,使我对这本书更产生一种分外的亲切感。
第一天到哈佛与前院长费德曼教授交谈时,我与他提及《白袍》这本书,我告诉他我很想知道目前罗丝曼医师在做什么工作。想不到他说我问对了人,因为他目前正是负责哈佛医学院校友会的事。于是他立即转头在电脑上查了一下,就发现这位医生现在在亚利桑那州的印地安人保留区服务。这老人家脸色愉悦地告诉我,当他读《白袍》这本书时,对这学生的印象是「这女孩子很会说话,很会写文章」,但他没有把握她真的会作一位有爱心、能奉献的医生。今天在获知她居然真的秉持理想不为利诱,选择在印地安人保留区服务时,他有说不出的快慰。他说现在的医学生在他们的生涯规划里,不少人都把「生活方式」(life style)摆在理想之上,而让他十分感慨。我们交换了许多有关这方面的意见,而我们都同意医生这职业与其他行业非常不一样的就是,我们不能单纯以金钱物质的酬庸来衡量我们的成就,这身白袍的确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全书总共分为三大部分,「医学院第一年」包括如何走入学医之路、经历解剖学科、急诊室、安宁病房临终照顾以及医学生学习如何探询病人性方面的病史等等。「医学院第二年」包括一些临床诊断的学习、价值观的改变,参加第一阶段医师资格考试的经验,以及接触到一些较不寻常的病人的记趣。最后部分「临床实习」则包括医学院第三与第四年的生活,描述到各科实习的心得,以及在实习过程中留下深刻印象的特殊病人。
在照顾癌末的病人时,她领悟出「作为一名医疗照顾者,我的目标是尽量让他感到舒适,并且帮助他同时能够掌握医疗方面与精神方面的生活。我并不认为我必须要挽救他的性命或让他走得漂亮,我只希望帮他走得有尊严」。而她很感慨地说出一段医师的心语:「身为医疗照顾者,实在很难不採用可以救命的技术,而让病人只接受简单、非侵袭性的急救方法,然后死亡。不经过一番奋战就放弃病人,实在不容易做到。死得有尊严,在医院里并不常见。」她并道出一位同学听到的病人心声:「我知道,要医生亲近一个快死的人很不容易。但如果到了什么话都不对我说的地步,就只有两种可能:要不是他们以医生的立场,已经说不出任何鼓励我的话了,就是他们根本不在乎我。」
作者在书中多处都提到哈佛医学院特别重视「病医课」(patient-doctor course)。这课程的名字最凸显的就是把「病人」放在「医生」之前,顾名思义这堂课的目的就是要加强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理念。从大一开始,这门课就是必修,直到大三。医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过程中,透过如何去认识病人、如何获得病史、如何获得明确的诊断、如何与师生沟通分享临床的种种心得,而融合医病关系、医学伦理与医学专业的知识。作者在书中说:「到了二年级更深入医病关系之后,我发现我与病人之间的关系愈加密切了,而权力落差也更明显了。我不仅必须讨论敏感的问题,还得伸手去触摸病人。我知道光是说说话并不会伤害到别人的身体,但突然之间,我意识到我这双探索的手具有做出伤天害理之事的可能性。就在一年级快结束时,我好不容易对访谈有了信心,但学习身体检查却又带来新的、更深的不安全感。虽然上了二年级,每一週都学到更多的临床技巧,但这种高度的不安全感却加深了自己不适任的感觉,甚至盖住了我的成就感。」读到这里,的确令人不得不佩服哈佛大学医学院为了培养出仁心仁术的良医,用心良苦地设计出如此有心的课程。
书名为《白袍》,作者也多次描述到她穿上这身白袍的心理变化。她发现白袍使她对病人产生一种权威,但也使自己感受到沉重的责任感。在小儿科的实习里,她因为脱下了白袍而悟出「虽然在归属感还不完全的世界里,我把白袍视为是群体性与合法性的护身符,但我愈来愈不喜欢它加诸在医病关系上的拘束感。我觉得它让我比较不人性化,比较定型。一旦我和病人建立起关系,白袍的重要性就退隐到幕后了,不过我还是比较喜欢轻松一点的方式。脱下了白袍、看不出长短的差别、也没有鼓鼓的口袋可供辨别,想要一眼就判定层级的高低,也就变得比较困难了。讽刺的是,卸下了白袍,我反而觉得更能融入整个医疗世界中。」而最后在书中的结尾,作者很感性地说,「我曾经非常喜欢电视节目『急诊室的春天』,但现在我偶尔看到时,却只会注意到其中不实或有错的地方。我不禁自问,我自己像不像一个医师?我不敢肯定。但为了让自己扮演医师与医疗照顾者的角色更称职,我猜想我的成长永远没有止息的一天。」
最后我想录下一段作者对学医这条路所引起的思索,而这使我更相信,学医这条路最好还是在大学毕业后才开始,这样比较能培养出心智成熟的医生。「医学院念了一年半的这个关头,我遇到了个人的价值观及目标与病人的信念相冲突的状况。我想要了解,如何才能维护病人的价值观并保护他们的自主权。随着过去十年来,医疗关系愈来愈以病人为导向之后,我们所面临的挑战也愈来愈明显。为了保护病人的价值观,我愿意做出多大程度的妥协?做出妥协对我来说有多困难?……大学时代是我的自我探索与个人成长的阶段。我知道了自己的界限在哪里,设定了自我规范,也发展出自己的一套价值观。进入医学院后,我那套价值观不够用了,我得学会让自己的价值观与病人的信念互相吻合,并且让他们的目标实现,同时又不需要牺牲自己的。念大学时,我很努力地想找到自我;现在,我想知道,在别人之所以成为别人的环境里,我会变成什么样。……医学并未允许我们把病人放在我们的道德标准下检视。我们必须学会把自己的偏见搁置一旁。」
我深信罗丝曼医师学医的心路历程,可以帮忙医学生保留他们那分赤子关爱之心,也可以唤醒医生们自己当年初入医学殿堂时的那分天真敏感的心,更可以帮忙许多想要学医,但又不知道这条路是否适合他们的年轻学子。我甚至认为社会大众也可以借由这本书了解医生的养成教育,而更能医病彼此体恤,共创更好的医疗环境。
前言
白袍
「你绝对不可能猜到我刚才做了什么事,」罗伊在电话那头说。他在门诊跟着一位主治医师看诊,刚从那儿回来。
罗伊是我们班第一个帮病人做直肠触诊、检查摄护腺的同学。事实上,除了量血压之外,那也是大家所执行的第一种检查程序。那位先生在这次看诊中要接受三次检查──一次由医师动手,另外两次由医学生上阵。这种经验固然让病人不太自在,而罗伊也是同样尴尬。
我把罗伊的事告诉我母亲,她很怀疑病人怎么会答应让初出茅庐的生手来动他的摄护腺。「病人真的『愿意』吗?」
唯一可以解释病人之所以会愿意的理由,就是罗伊那身白袍。在穿了几个月的白袍之后,我也已经习惯于病人对我的信任,其实我的能力跟病人的信任完全不成比例。我有个同学在看诊时,因为对病人被诊断出的那种病症不熟,只好问:「嗯,你可不可以多告诉我一点这种病到底是怎么回事?」
病人回他:「我还在等你告诉我咧。」
我们的白袍(胸前印着深红色书写体「哈佛医学院」)是在医学院新生训练第一天的白袍典礼上领到的。我们霍姆斯学会(Holmes Society)的白袍典礼一点也不庄严隆重。为了行政上的理由,我们班被随意分成四组(编按:哈佛医学院实施小班教学制。这四组依美国医学史上有名的四巨头Canon、Castle、Peabody和Holmes而命名),每组举办各自的典礼,之后一起午餐。大家第一次穿上崭新的实验室白袍,都有点忸怩,不时打量别人穿白袍的模样。之前在学会办公室外大家歪歪斜斜的排队领白袍,我排在倒数几个。等轮到我时,所有小号的都发完了,我领到的那件大了好几号。
「你可以自己跟别人换,」行政助理说。
穿着刚拆封、还有折痕的白袍一天之后,我们以医疗界正式成员的身分,首次参与门诊。
白袍典礼是学校行政单位想出来的新点子,目的是希望在我们踏入医学院的第一天,为我们宣示医学生涯就此开展。虽然这件白袍不像一般医师或住院医师的那么长,但它标志着我们与医学的密切关系,同时把我们与一般民众及义工区分开来。
身为一年级的医学生,我还没有准备好接受这种关系。上了一整年的课(包括解剖学、药理学、生物化学、生理学、遗传学与胚胎学)之后,我的感想是「学,然后知不足」。但是在每个礼拜一的「病人—医生课程」(Patient-Doctor course,编按:以下简称病医课)中,我发现自己还是穿着白袍继续访谈着一个又一个的病人。
尽管我在医学界中的定位不明,但我的白袍依旧引领我走入医病之间高深莫测的陌生国度。对我的病人而言,白袍代表的就是一般大众赋予医师的权威与信任。大部分的病人并不了解,不同的白袍长度代表着不同的医疗阶级。白袍就是白袍。大家压根儿就不管我的白袍明白地昭示着我只不过是个医学生。我觉得自己好像被烙上了「红字」〔编按:出自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的小说《红字》(The Scarlet Letter)〕,但没有人知道那代表什么意思。
每个礼拜的访谈是病医课的一部分,目的是学习面对病人时的重要询问技巧、正确的态度以及适切的回应。老师教我们有条不紊、仔细地记录病史,这一点我每週都在不同的病人身上如法炮制,多少有点熟练了。虽然每个礼拜与病人互动的目的是要问出病人的病史,但实际上不如说是我们借着访谈来学习。上完病医课,和同学从医院走回医学院的途中,安蒂亚发表感想:「实在很讨厌耶。我老是在想接下来要问病人什么问题,根本没办法专心听病人讲病情。你想这个情况有没有可能改善?」
我每次和病人访谈时,他们都会看着我的白袍。我的许多病人都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二十二岁的我,在他们眼里一定像个孩子一样,但这身白袍掩饰了我的青涩,遮蔽了我的生疏,也罩住了我的不安。然而,在医学的世界里,我并不因为能够藏身在白袍之后而觉得轻松,白袍反而迫使我去行使我还没准备好要接受的权力。
穿上白袍,我可以恣意地发问,病人也会觉得自己有义务要回答。他们相信我会不带批判地倾听他们的故事,了解他们的症状与痛苦,并且心怀同情。我从他们私人的问题中蒐集资讯,询问他们身心生活中最深沉私密的部分。然而他们却对我一无所知。
此外,这种每週的互动虽然赐予我们权力,却没有附带任何责任。每个礼拜,我带着几页胡乱涂写的潦草笔记离开病人的房间,然后一去不复返。病人的生活,以及我们之间的互动,最后都浓缩在我的涂鸦中。我完全不需要负责照顾病人,我往后的义务就仅限于保守病人的祕密而已。
在进医学院之前,要我答应让医学生帮我检查直肠,这种事根本想都别想。不过那一袭白袍可能也愚弄过从前的我。虽然我非常感谢这些病人,让我有机会可以学会如何访谈以及执行简单的检查程序,但我更期待有朝一日,能够具备真才实学来服务他们。我期待能快点成长,配得上我的白袍。
读到《白袍:一位哈佛医学生的历练》的封面,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画面。我猜想,这本书一定充满了汗水、泪水,还有无数个不眠之夜。成为一名哈佛医学生,这本身就是一种近乎传奇的经历,背后必然承载着非凡的努力和过人的天赋。我尤其想知道,在这样一所顶尖学府里,医学教育究竟是如何进行的?是死记硬背,还是更注重临床实践?那些在课本上看到的疾病,在真实的患者身上又是怎样的景象?这本书会不会揭示一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触及的医学真相,或是展现出医学的另一面?作为台湾的读者,我们对于医疗服务有着自己的期待和感受,我也很好奇,书中描绘的美国顶尖医学院的教育模式,与我们所熟悉的教育方式会有怎样的异同,这些差异又会如何影响学生的成长和未来的医学实践?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一个年轻的“白袍”如何在医学的海洋中 navigates,如何在专业知识与人文关怀之间找到平衡。
评分“白袍”二字,象征着救死扶伤的使命,而“哈佛医学生”则代表着最顶尖的学术殿堂。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这本书《白袍:一位哈佛医学生的历练》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我脑海中已经开始勾勒出无数的画面:在实验室里,年轻的学者们对着显微镜,试图揭开生命的奥秘;在病房里,稚嫩的“白袍”们,怀揣着紧张和敬畏,学习着如何与生命打交道。这本书,我想一定能够让我们窥见医学教育的真实面貌,看到那些光鲜背后,所付出的努力和汗水。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高强度的学习和临床实习中,保持对医学的热情和对患者的同情心的?在面对生老病死这些终极问题时,他/她是如何形成自己的医学观和人生观的?作为台湾的一名读者,我深信这本书能带来很多宝贵的启示,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医学的价值,以及医者肩负的责任。
评分“白袍”的庄重,“哈佛”的光环,再加上“历练”二字,让《白袍:一位哈佛医学生的历练》这本书充满了故事的张力。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一探究竟。我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医学知识的堆砌,更是关于一个年轻生命在追求医学梦想的道路上,所经历的心灵洗礼和成长蜕变。我非常好奇,在那个世界级的学术殿堂里,作者是如何学习的?那些复杂的解剖学、生理学,他/她是如何理解和掌握的?更重要的是,在面对真实的病人时,他/她是如何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关怀和治疗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一个医学生在面对生命挑战时,内心的挣扎、学习和进步。对于台湾的读者来说,这本《白袍》不仅是一次阅读的体验,更可能是一次关于生命、关于医学、关于自我成长的深刻启迪。
评分《白袍:一位哈佛医学生的历练》这个书名,让我充满了探究的欲望。我总是觉得,医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一门关于如何与生命共处的艺术。而哈佛医学院,无疑是培养这种艺术的最佳学府之一。我期待在这本书中,看到作者是如何在严谨的学术训练中,培养出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和对患者的同情心。那些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或是听说的医学案例,在作者的视角下,会有怎样的呈现?他/她又是如何从一个普通的医学生,成长为一个能够穿上“白袍”,肩负起救死扶伤重任的人?我尤其好奇,在面对医学上的难题和人生中的困境时,作者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力量,坚持下去的?这本书,对于我们这些在台湾的读者来说,无疑能提供一个独特的窗口,去了解世界顶尖医学教育的魅力,以及医者精神的传承。
评分《白袍:一位哈佛医学生的历练》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把我拉到了一个充满挑战和学习的境界。我总觉得,医学本身就是一门既需要科学严谨,又需要人文关怀的学科。而哈佛医学院,更是全球医学界的翘楚。所以,这本书的作者,他/她所经历的,想必绝非等闲。我期待在书中看到,作者是如何一步步从懵懂的医学生,成长为一名能够独当一面的“白袍”的。过程中,一定有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也一定有许多令人振奋的突破和感悟。我很好奇,那些我们平时在新闻里看到的,或者在电视剧里感受到的医患关系,在作者的经历中又是如何呈现的?他/她是如何学习与患者沟通,如何在压力之下做出重要的医疗决策?尤其是在台湾,我们对医疗专业人士的期望很高,我们也希望医生能有同理心,有耐心。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看到,在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之前,需要经历怎样的磨砺。
评分《白袍:一位哈佛医学生的历练》,光是书名就足够吸引人了。我立刻联想到,这一定是一本关于成长、关于奋斗、关于医学梦想的书。哈佛医学院,那是多少人心中的圣殿,能在那里学习医学,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荣誉,也意味着背后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我特别好奇,在这样一所世界顶尖的学府里,医学教育究竟是什么样的?是只有枯燥的理论,还是充满了实践的挑战?书中会不会描绘那些让普通人感到神秘的手术场景,或者是在实验室里探索生命奥秘的过程?我更想知道的是,作者是如何在巨大的学业压力和对未知的好奇心之间找到平衡的?他/她又是如何从一个新手医学生,逐渐成长为一名能够承担起“白袍”责任的未来医者的?这本书,对于在台湾的我们来说,或许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去理解医学的本质,以及培养一名优秀医生的重要性。
评分《白袍:一位哈佛医学生的历练》这个书名,光是听着就有一种庄重感和使命感。我想,这本书一定不是那种轻松的读物,它更像是一次深入的探索,一次对生命与医学的深刻洞察。成为一名哈佛医学生,这意味着作者已经站在了医学领域的最高峰。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样一所光环笼罩的学府里,年轻的学子们究竟是如何学习和成长的?那些我们只在影视作品中见过的复杂手术,在作者的眼中是怎样的?而那些在课本上晦涩难懂的医学原理,又是如何通过实践和思考,转化为拯救生命的有力武器?我也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学业和个人生活的?在面对巨大的学业压力和情感波动时,他/她又是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坚持下去的?对于台湾的读者而言,了解这样的经历,或许能让我们对医学这个职业有更深的理解,也能为我们自己的教育思考提供新的方向。
评分这本《白袍:一位哈佛医学生的历练》的标题本身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光是“哈佛医学生”这几个字,就足以让人联想到无数的精英教育、尖端科技、以及那些在医学殿堂中披荆斩棘的年轻人。我一直对医学领域充满敬意,也常常幻想能窥探一下那些在无数人眼中神圣不可侵犯的医学圣殿里,年轻的生命是如何在知识的洪流中挣扎、学习、成长的。这本书就像一扇窗,让我得以透过一个“白袍”的视角,去感受那份纯粹的求知欲,以及在严谨科学面前,一个年轻心灵的震撼与蜕变。尤其是在台湾,医疗体系和升学压力也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看到一位来自世界顶尖学府的医学生,他的经历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不同的思考维度,关于教育的本质、关于医学的使命,以及关于如何在巨大的挑战中保持初心。我特别好奇,书中会如何描绘那些抽象的医学理论如何与鲜活的生命产生联系,那些冰冷的解剖图谱背后,是否藏着医学生们对生命的敬畏与不懈的探索。
评分读到《白袍:一位哈佛医学生的历练》这个书名,我 immediately 脑海中浮现出那种严谨、一丝不苟的学术氛围,以及在生命面前,那种既紧张又充满希望的场景。哈佛医学院,这四个字本身就自带光环,而成为其中的一员,所经历的挑战和成长,想必也是非同寻常的。这本书,我猜测会是一部关于梦想、关于坚持、关于成长的真实写照。我尤其想知道,在那些高度专业化的医学课程背后,作者是如何去理解和体会生命的脆弱与坚韧的?他/她是如何学习与患者建立信任,如何在复杂的医疗环境中做出正确的判断?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一个年轻的“白袍”是如何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如何在一次又一次的历练中,逐渐蜕变成一名有温度、有担当的医生。对于台湾的读者来说,了解这样的经历,也能为我们对医学教育的思考,带来新的火花。
评分光是“哈佛医学生”这几个字,就足以让我对《白袍:一位哈佛医学生的历练》这本书充满期待。我可以想象,在进入这样一所世界顶尖的学府之前,作者必然经历了一番艰辛的选拔。而进入之后,所面临的学业压力和挑战,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这本书,我想应该不仅仅是关于医学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它会讲述一个年轻人在极端压力下,如何面对自我、如何认识生命、如何塑造医者仁心的过程。我尤其好奇,在严谨的学术训练之外,这本书是否也会触及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他/她是如何处理学业、生活与人际关系的平衡?在面对生命中的重大考验时,他/她内心的挣扎与成长又是怎样的?对于我这样身处台湾的读者来说,了解一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顶尖医学教育经历,也能带来很多启发,或许能让我们反思我们自己的教育体系,以及我们对未来医疗人才的培养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