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选择:一位营养谘询教育专家的私人笔记

健康是选择:一位营养谘询教育专家的私人笔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每一道墙,都会有一扇窗;每一个生命,都能找到一个名为健康的出口。

  谁能教你绝不生病的方法?
  没有!绝对没有!
  健康是一种态度,健康是一种选择;
  只有当你选择了健康,你才能澈底拥有健康。
  17则真实故事,让你重新认识健康的意义。
  作者精心挑选的经典案例从27岁到92岁,
  书中每一段故事都是一趟生命跌宕起伏的旅程。
  这些人年纪与你我相仿,
  或许你也曾有过相同的困扰;
  或许你身旁的人正遭受着相同的磨难;
  又或许你在翻开本书后才第一次感受到健康的可贵;
  但不管如何,透过这些真实的镜子,我们终能一窥健康的全貌。
  生命应该花用在美好的事务上,也唯有重新认识健康,
  你才能突破难关,打开一扇通往充满生机的生命之窗。

  每个人都有选择生命的权力;每段生命,都有选择未来的机会。

  作者身为一个营养谘询专家,从多年的经验中,她爬梳出生命与健康的意义。健康,它具有很多的面相,它可能是医疗保健的知识、可能是问病用药的过程,它也可以是临床医学、营养医学、生命科学、中医草药......,但不论它的面貌如何改变,健康的核心却永远不变--那就是「热爱生命」。

  想要拥有健康,你需要的不一定是更多的知识,也未必是更高端的医疗技术,有的时候,我们欠缺的正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翻开本书,你看到的不会是生涩的医疗用语,也不是更多庞杂的医学常识;阅读本书,你看到会是那彷彿近在身边的17则真人真事,17则将改变您人生态度的生命旅程。而或许,健康就从这个时刻开始,就从您体认到「健康是选择」的这一刻展开。

作者简介

廖晓华

  1999年开始现代营养学领域的管理、翻译和谘询工作,并在美国和澳洲的大学教授与研究,期间更不断钻营细胞营养学领域的最新进展,戮力于耕耘营养健康科普教育。畅销作《健康的真相》、《生活是一种态度》(大都会文化出版)、《热爱生命,珍惜健康》、《如何使用营养保健品》等十多部着作展现她对生命科学的热情,以及在化学、生物、医学等相关科学上渊博的学识。九年来她举办超过一百多场的讲演,影音产品在北美、亚洲和澳洲等华人世界大受欢迎,是一位受人尊重的营养科普教育谘询专家。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前言
一  不撞墙,不回头
二  撞了墙也不回头
三  「撑一下就过去了!」
四  尽头,是不归路?还是柳暗花明?
五  下一个医生,另一种方法
六  命该如此?
七  什么是贵?什么是便宜?
八  计程车司机与他的车
九  热爱生命,尊重健康
十  创造人生的旋律
十一 紧握健康的命脉
十二 医生与另类医生
十三 三十岁,上坡还是下坡?
十四 健康是种财富
十五 一个中风倖存者的康复历程
十六 变动中的不变
十七 对的开始,圆满的人生
永不结束的结语

图书序言

Health+41《健康是选择》前言

  如果人们能看到每一面墙上都可能有一扇窗,那人生的疆界就能延伸到更广阔的空间……

  本书是从我的几本工作日志中摘抄出来重新编辑而成,里面谈到的人,是我自己正式涉足营养健康教育领域的十一年中,所接触到众多人中的极小部分,但我有一种迫切的渴望,想把他们的故事分享给我以往的读者、听众,也希望能献给更多的新读者和新听众。

  这些年来,与其说我帮助很多人改善了健康,不如说是那么多人慷慨地让我进入了他们的生活,而他们的人生哲学给予我极大的启示,让我有更大的热情和信心帮助更多我能帮助的人……

  是的,这是我献给读者的一本与众不同的书。在市面上,几乎所有谈健康养生的书都是具体而微地教大家如何吃、如何做,说得越具体、越实用,就越受欢迎;毋庸置疑,大多这类型的书给了人们不同的、很好的指点,但这些年的经历,让我注意到一个大家可能没有触及,但一定会更感兴趣的问题;而对于健康,这恐怕是一个更广泛、更关键的问题。

  在健康和营养的园地中耕作了十一年,正当我想在耕耘过的土地播种,把健康和营养的知识种子撒进这块土壤,让有兴趣的人和我一起走进生命的微观世界里去解读我们在宏观世界中难以想像的细胞活动时,我身边的故事却又把我的思维勐地拉回了人的世界。

  或许还有比在这块土壤里撒播知识种子更重要的事?为什么这些年在看到很多科学奇迹的同时,也看到了那么多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悲剧?到底是什么阻止了人们获得他们可能得到的最大健康?原因似乎并不是我最初所想的「只是基于简单的知识的匮乏」。

  联合国卫生组织提出「不要让人们死于无知」,人们对健康和营养无知的最根本原因何在?是不是单纯用传播健康知识和营养教育的简单方法就能解决问题?翻开工作日志,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人又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他们的经历、他们的话语一一联系起来……我像在做拼图,又像在解方程式,看到这个多维空间的各种点阵和最后的曲线,然后慢慢开始看到整个画面:

  人们每天匆匆忙忙,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创造财富。然而,可能没有几个人清晰地想到,其实健康正是属于每一个人最大和最珍贵的财富!在现实中,健康的确是人们要选择的财富,会有人不选择健康吗?请读者自己去发现这个答案。说到底,选择健康表现了一个人对生命的热爱!

  对生命的热爱意味着当你的身体年轻健康的时候,你就注意保持健康;对生命的热爱意味着当身体给你一些危险信号时,不是紧张,而是警觉,并找到最好的修补方法;对生命的热爱还意味着当不幸罹患那些不是现代生命科学所能顺利解决的疑难杂症时,能以乐观的态度去做最大的努力,至少要让生命在自然和最少痛苦中延长,最后能平静逝去……

  我笔记中摘抄下来的这很小一部分,包括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跨越了从二十七岁到九十二岁的年龄阶层。如果说世界上大多数的社会在某种意义上都带有金字塔的成分(只是金字的斜率和最终形状各不相同),作为一个营养健康科普教育的老师,我从下层看到了上层;但在这本书有限的篇幅中,我更想带给读者的故事,大都是来自社会人数最多的中层、中年人,在健康问题上这样更有代表性,读者也许更感兴趣,也更有意义。

  不管从那个角度来看,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最终能获得最大程度健康的人,他们的幸运在于态度、思维、眼光和知识;而没能得到这种幸运的,问题似乎恰恰是出在前三点上,至于原因,真是各式各样。

  健康和人生是不可分割的。因此,谈这些人的健康态度必然要谈到他们的人生。这本书里的所有故事都是真实的,故事的主人公有的是我自己指导过的病人,有的是因工作或私人原因而与之交谈的第三者,从二十七岁的青年到九十二岁的老人,有华人、美国人、美籍华侨,他们的职业是非常广泛的。不过,我没有用他们的真实姓名和详细的职业身份,这是为了保护他们的个人隐私;同样也基于尊重他们,有时亦略去一些细节(如具体的生活和工作地点、医院的名称等)。

  人性是一样的,无论在地球的任何一方,人们对待健康的态度都有着非常相似的模式,因此略去这些细节并不影响我们所要讨论的主题──人们对身体和生命应有的尊重;也不影响我们从中得到启发,培养自己追求身心健康的意识。对所有笔下故事中的人,我发自内心地尊重,也力求客观、冷静地记述他们的经历;但从感情面来讲,我仍是不可避免地流露出遗憾和无奈。

  不过最让我感动的一点是,他们都很大度和慷慨,很乐意让其他的人们从自己的经历中得到经验或教训,这是一种可贵的良知。我要在此表达我对他们深深的敬意和感谢。

  学会做个习惯提问的人吧!的确,从这些故事中,你会发现很多有意义的事情都发生在边缘与转角,我们从问题开始找答案比直接看答案能收获得更多。不少爱读书的人都力图认真思考别人的建议、疑问,并做自己的研究。我在这里讲的不是什么指导、建议,也不是引经据典的鉅着;我唯一的愿望是这些真实的人生故事和我对自身感触的坦诚叙写,能和你的大脑合作、支持你的直觉、唤醒你对生命的意识,唤醒也许是你内心世界某一块平时很少触动的思绪。

  人生最重要的东西因人而异,我常常归结为「健康、家庭与爱情、事业」的三足鼎立,这三足之中,可能健康又最核心,没有健康,其余两足肯定都要打折扣。然而,说到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你深深地吸一口气,闭上眼睛……毫无疑问,你绝对也同意,是健康和时间!这两样都是消耗了就不可能再生的资源──时间一去不复返,而健康的损害(特别是退化性损害)往往都是永久性的;它或许可以控制,甚至有所逆转,但是无法完全复原。

  健康和你的思维、感情一样,是真正属于你的财富,别人拿不走,也替代不了。失去了健康,你受到的折磨是再爱你的人也不可能为你分担的;而时间对每个人来说,则是上天分配最平等的财产,每人每天都是二十四小时,每年都是三百六十五天。人生中,消费时间可能是一件最最容易做的事了。

  遗憾的是,健康和时间这两样「看不见」的东西都是在其消失之前,人们最不容易认识和珍惜的。世间不能控制的事的确很多,因此,人们很容易将一切归于天意,而忽视了「事在人为,莫道人间都是命」。

  当你对人生最宝贵的两个财富之一的「健康」重新思考时,或许能选择一个新的思路。无法找到答案时,停下来,再看看──是的,在步履匆匆的现代化生活中,一切似乎都那么急不可待,但你要知道,实质生活中的一切,还是取决于「选择」!

  我可以很肯定地讲,健康取决于你对生命的态度、你的思维、你的眼光和知识。一句话:健康不是自然而然的上天恩赐,而是你对生活和生命的选择!

  有疑问吗?请看下面的故事,它们很可能就发生在你的周围。我没有任何意思去批评、指责那些忽略自己健康的人,没有人有权利把自己相信的东西强加给任何人;我也没有任何意图说我的思维方式是最好的──一切皆取决于你的思考、你的结论。如果从这些原原本本讲述的故事中,你发现有些观念适合于你,那可能会点燃你对「健康」财富的热诚!如果你没有得到任何启发,就当耳旁风,忘记吧。

  如果这些从二十七岁的年轻人到九十二岁的老年人的故事,和你内心的某处有所契和,你从这些人的经历中感受到了什么,那我会感到十分欣慰。毕竟,能从他人的经历中得到启示,总比自己撞到了墙才回头、甚或回不了头,真算得上是生活中的上上策,对吗?

  是的,我能看到每一面墙上都可能有一扇窗户,并努力把人生的疆界延伸到多个广阔的空间……希望以此和读者共勉。

廖晓华

图书试读

一、不撞墙,不回头

知识有时会让我们变得固执,认为一切的可能都只侷限于自己所熟悉的知识领域。

二○○三年的二月,星期日,一个典型的北美西雅图的冬天,灰蒙蒙的天空,雨丝像透明的银线。电话铃催着我起床,电话是东海岸来的。不知为什么,我的心一下子就提了起来,有时我真怕自己的直觉,怕自己的第六感……冬冬难道真得要走了?命运对她也太残酷了。

我给经理打了通电话,星期一请一天假。一个小时后,我已在去机场的高速公路上,一定要赶上上午十点直飞到那里的飞机,这样才可以在东海岸的傍晚赶到医院。

天助人愿,在夕阳的最后一丝余晖从天空消失时,我到了医院。冬冬是一个极乐观和坚强的人,可以看到在这单独的病房中,床周围尽是各式各样的抢救设备,生命已挣扎了多次。她睁眼看见我就笑了,尽管显得那么精疲力尽,那么无奈,但还是那么甜,笑中带着泉涌的泪水。

她紧紧地拉住我的手,第一句话就是:「晓华,我太不爱惜自己了,当初听你的就对了,至少也不会这么轻易就『缴械投降』。」她依然是一丝淡淡的笑,但似乎已接受一切。我的眼里充满泪水,看不清一切,一句话也想不出来,只是她那非常瘦弱的、凉凉的手放在我的两手之间,我告诫自己冷静,好一阵子才对她说:「冬冬,我要给你的也不是灵丹妙药……不要想了,好好休息吧!今天晚上我陪你,让忻忻和她爸爸能回家睡觉。」她看着我,轻声对我说:「别怪老伍,他是个读书人,好人……不会的,你放心吧。」用过大剂量的吗啡后,她很快再度入睡。我却一夜合不上眼,脑子在巨大的时空中转动,没有任何完整和连续的画面,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想了什么。

第二天,忻忻和她爸爸很早就来了,护士继续来注射药物(是让冬冬不再感觉到疼痛?),我们互相找不到安慰对方的任何话,只是默默地守在床边。

下午两点半,我必须赶去机场,对此时唿吸很弱又很快的冬冬,那么瘦小,我不忍心看,但又想再多看一眼……父子俩送我上计程车,我们都止不住地流泪,我第一次看见忻忻的父亲哭。我认识他已十年,他是一个核子物理博士。

飞机降落西雅图时是午夜,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如何把车开回家的。我接受不了这个现实,为什么要走的偏偏是她,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比我小整整六岁,如日中天的年纪……两天后,冬冬离开了这个世界!在一个完全有可能让她重新恢复生机的生命科学时代,她却走得步伐匆匆;当那么多比她严重的乳癌病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控制住病情、逐渐恢复时,她的癌细胞却迅速、悄然地侵入她的肺部和骨胳系统,迅速增长。漫长而痛苦的放、化疗,并没有对这个中年的生命发生奇迹!

世纪交替之际,是我进入现代营养学和细胞营养疗法学习的第二年,我从实验室的化学反应、分子式出走,踏入了另一个微观世界──「营养疗法」──它深深吸引了原本就对中医很感兴趣的我。此时我接到冬冬的电话,听她说好像是病了。

我也记不清是从何时开始,我似乎一直是朋友中的半个医生,而如今我又再次深造相关学科,于是就好像更有推卸不了的义务。我详细问了她全部的感觉,却不想相信自己此时的猜测,只催她一定要去做一个全身检查。

结果出来了,不敢相信,我先前的猜测居然是事实。活体检查确证右乳房那个花生米大小(约2×1公分)的东西是癌肿;不过我还是感到很乐观,因为我曾看到许多比她严重的人都活了下来,而且活得很好,她一定也会如此。

很快,她的临床治疗方案「三步曲」确定:手术、化疗和放疗──而我也打算尽我的全部力量帮她,不过因为我接触营养疗法不久,为了有更厚实的知识背景,我和我的营养学老师细谈她的情况;老师很同意我的分析,也建议冬冬尽快配合营养疗法,如此一来,从她的年龄和各种情况来看,治疗前景应是乐观的。我把资料准备好,给了正准备接受治疗的冬冬,而她也感到很兴奋,觉得营养疗法一定可以助自己一臂之力。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