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表格,充分表达症状与想法
让你就医不后悔,医病沟通一级棒!
医病双方理解有落差,对治疗目标没有共识,通常是造成医疗纠纷的最大主因。
医病双方有效率而顺畅的沟通,彼此建立信赖关系,是治疗成功的主要因素。
本书由擅长倾听、询问病患病情的医师,教导读者如何在看诊前整理好有关病痛的细节,并设计出三种表格,只要依序填写,再怎么不擅表达的病患都能顺利沟通、表达自己症状,与医师讨论出最希望的医疗方式,参与自己的治疗过程。
当病患也学会表达的技术,医护人员学会倾听与询问的技术,就能建立更和谐的医疗环境,真正达到医病双赢。
作者简介
平松类
医学博士,日本昭和大学医学院毕业,曾任职福岛县郡山市今泉西病院、昭和大学医学院,现为山形县米泽市三友堂医院眼科主任。曾参与「病人参与治疗积极度与治疗成功相关度」的临床研究,为日本名医日野原重明主办的「新老人会」会员。原本是个不会倾听的医师,但在与许多病患互动、看诊经验日益丰富后,成为与病患沟通的高手,并且发现双方充分沟通、拥有治疗共识之下,医疗效果更加显着。本书的就医三表格即是作者基于医病结成「心灵同盟」的基础下完成的。
译者简介
谢晴
东吴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出版社编辑。现为文字工作者。译有健康、设计、心理励志等实用类书籍。
前言
「九成的幸福来自于健康。」
由此可知你的健康是多么重要。
但当我们身体健康时,不知不觉间便忘记了这件事。
平常我们不会去想,如果生病时该怎么办。
一旦生病时,「治疗不顺利」、「到底该不该动手术呢」,即使突然烦恼这些,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大部分人都没学过该如何跟医生说明与对话。
如果不知道些许祕诀,疾病就无法治疗顺利,有时还会因此变得更糟。
「医生应该努力成为聆听高手,而患者应该努力成为说话高手。」
这句话是出自超过百岁的现役医生日野原重明先生的《聪明生活法》一书。
以前医生都是聆听高手,患者也都是说话高手。医生使用听诊器,并仔细聆听患者说话,以检查出病因。
「昨天吃了什么?」
「什么时候开始肚子痛的?」
「是怎样的痛法?」
医生问了许多问题,所以患者也尽力回答。
现在的医疗不同了,当然医生也会听病患说话,不过由于医疗器材发达,检验数据取得方便,所以较少从病患那里得到直接的资讯。
因为变得便利,不知不觉间忘记最重要的事了。
确实,医疗进步了,透过确切的检查并进行治疗,使日本成为世界第一的医疗大国。
不过因为医生与病患之间沟通不顺利,于是发生类似这样的情况:
「原本能治疗的病,医生没找出来。」
「病患接受了错误的治疗。」
再怎么精湛的诊断法、治疗法,若不能善用的话也是枉然。
在日本,医疗疗效不彰的情形,事实上只有百分之四的医疗是因为医师实力不佳、专业知识不足才导致的,其余的百分之九十六是因为双方无法妥善地沟通应对,而造成令人遗憾的结果。
或许你会认为,如果是好医生便放心交给他就好了。不过,要分辨对是否为好医生相当困难,而且只有接受诊疗后才能分辨对方是否为好医生。
虽然医生想努力成为「聆听高手」,但如同前面所说,并非所有医生都天生具备这种能力,或者因为门诊量过高、看诊时间不足等因素而无法细细聆听逐一询问。
所以,病患要成为表达高手,变成很重要的事。
然而,你是不是有这样的困扰?
「话无法说清楚讲明白。」
「在医生面前,无法顺利说出想说的话。」
我在人前也容易紧张,就算准备好要问的问题,但面对医生时却忘得一干二净了。
因此这本书准备了三种表格。
善用这些表格,不仅能够沟通无碍,还会产生以下的效果:
「治好了原为以为治不好的病。」
「避免了不需要的治疗。」
我是眼科专科医生,虽然曾帮一千名以上的患者做过手术,但以前的我称不上是「聆听高手」。
我认真地做检查、治疗,比别人多一倍的努力,也想确实地向病人解释清楚,却无法顺心如意。
患者常常不能理解我的说明。
这本书里提到不少当时的情况,也有我的反省。
我遇到的患者、职员与上司都很优秀。
「医生,谢谢你。」
听到这类话语时我会很开心,与善于言辞的患者说很多话,聊家中与媳妇间的问题、最近工作繁忙、兴趣是绘画等等话题。
于是,我渐渐成为「聆听高手」了。在聆听的时候,慢慢聊到病情。即便是不善言辞的患者也渐渐变得会说话,治疗也就变得顺利。
而且也出现不可思议的情况。
「明明做与以前一样的治疗,结果却大不相同。」
我才发现,「原来之前治疗不顺利是因为这样啊。」
只要医生与你的心意相通,治疗就会因此变得顺利。
在书中我称它为「心灵同盟」,而且我大力提倡。
不是只接受正确的治疗即可,还需更进一步地研究出如何使治疗发挥成效。
三一一大震灾后,有许多灾民来我的门诊。
几乎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自己生了什么病、吃的是什么药」。因为之前去的医院受损严重,病历也都毁损了。
坂神大地震时,震灾后也有许多人过世。首要的原因是心脏疾病,由于以往去看诊的医院也受害,所以原本就有高血压等问题的患者因而病情恶化,最后变成心脏疾病。
这次震灾也是如此。我和其他多位医生为灾民做谘询,发现很多患者不知晓得自己的病情,有许多则是提出用药方面的问题。
如果你是这次震灾的受害者,你是否能够跟医生说明自己吃的是什么药、分量又是如何呢?
成为一个表达高手,接受正确的、更适合的治疗,清楚自己的病况,一点都不难。
就算不善言辞也没问题。
你不仅能因此接受正确的治疗,还会得到比以往成效更好的治疗,一旦遇到像大震灾这种状况时,也能有所准备。
我一直觉得,我们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却往往忽略了“如何与人有效沟通”这门基本功,尤其是在医疗这样一个高度专业且至关重要的领域。在台湾,我们习惯于依赖医生的专业判断,但很少有人会主动去思考,如何才能帮助医生更快、更准确地了解我们的状况。我身边就有不少朋友,因为看医生时,描述不清,导致医生需要反复询问,甚至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这种经历真的让人心疼。所以,当《这样看医生更有效:写清楚说明白,你的病好得快》这个书名映入眼帘时,我立刻感觉到它击中了痛点。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来帮助我们提升“看医生”这项技能。比如,它会不会教我们如何整理自己的病历,包括过往病史、家族病史、用药情况等?又或者,它会提供一些沟通的“话术”和“技巧”,让我们在面对医生时,不再紧张、语塞,而是能够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不适?我尤其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将“写清楚说明白”与“病好得快”直接联系起来的。我相信,如果能够做到有效的沟通,不仅能够节省双方的时间,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诊疗的准确性和效率,最终让患者早日康复。
评分说实话,在台湾,我们很多时候都被教导要“尊医重道”,对于医生,我们总是抱有一种近乎崇拜的态度,很少去思考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到底能扮演什么角色,或者说,我们有没有能力做得更好。我一直认为,医生的专业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有时候,患者自身的信息传递方式,也会极大地影响诊断和治疗的效果。我身边就有不少朋友,因为去看医生时,描述不清,导致医生开了不对症的药,或者需要反复回诊,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在经济上也增加了负担。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样看医生更有效:写清楚说明白,你的病好得快》这本书时,立刻就被吸引住了。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到底是如何解释“写清楚说明白”与“病好得快”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它会不会提供一些实用的工具,比如一个可以在就诊前填写的“病情说明表”?或者是一些沟通技巧,教我们如何避免在医生面前语无伦次?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打破我们传统的、被动的就医模式,让我们能够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到自己的健康管理中来,成为一个真正能够与医生有效合作的“伙伴”。
评分作为一个在台湾生活多年的普通上班族,我经常需要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到平衡,而健康问题,尤其是那些需要看医生的时刻,总是会打乱我的节奏。我发现,每次去医院,最让我头疼的就是如何把自己的症状准确无误地告诉医生。有时候,明明感觉很不舒服,但一到诊间,脑子就一片空白,只能含糊地应付几句,这让我觉得非常沮丧。所以,当看到《这样看医生更有效:写清楚说明白,你的病好得快》这本书时,我立刻就觉得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答案。我非常好奇,书中究竟会提供哪些具体的方法,能够帮助我做到“写清楚说明白”?它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整理病史、如何描述疼痛感、如何记录用药反应的指导?我尤其希望这本书能教我一些有效的沟通技巧,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医生的问诊,并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顾虑和需求。我相信,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就诊效率,还能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病情,从而加快康复的速度。这本书的出现,感觉就像是为我们这些普通民众提供了一本“看病宝典”,让我对如何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健康有了新的期待。
评分一直以来,看医生这件事,对于我来说,就像是走进一个“未知领域”,虽然知道目的地是解决身体的不适,但过程中的“地图”和“指南针”却相当模糊。每次去医院,我都感觉自己像是在大海捞针,努力想把自己的症状描述清楚,但常常因为医学知识的匮乏,以及情绪的紧张,而词不达意。医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要从我零散的描述中提取关键信息,难度可想而知。这本书的标题——《这样看医生更有效:写清楚说明白,你的病好得快》,直击了这个痛点,让我眼前一亮。我深深地相信,如果能做到“写清楚说明白”,那么“病好得快”就绝不是一句空话。我非常好奇,书中会提供哪些具体的方法和技巧,来帮助我们更好地“写清楚说明白”?是关于如何整理病史?如何记录日常症状?还是关于如何在看诊时,与医生进行更有效的互动?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例如,针对不同疾病,应该如何准备信息,以及在面对不同的医生(比如家庭医生、专科医生)时,沟通的侧重点又会有何不同。这本书的出现,感觉就像是为我们这些“看病小白”提供了一份贴心的“攻略”,让我对下一次的就医充满了期待,也少了几分忐忑。
评分我一直觉得,看医生这件事,其实也是一门学问,而且是一门很多台湾人不太重视,但却至关重要的学问。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听话,要服从,到了医院,也习惯性地把自己定位成一个需要被“修理”的角色,很少会主动去思考如何更有效地与医疗专业人士沟通。我有很多朋友,每次去医院都像是经历一场“审讯”,被医生问得支支吾吾,或者因为说不清楚而浪费了宝贵的门诊时间。甚至有些时候,因为信息传达不清,还导致了误诊或者治疗方案的不理想,不仅身体受罪,心理上也会倍感焦虑。这本书的标题——《这样看医生更有效:写清楚说明白,你的病好得快》,就精准地击中了我的痛点。我非常好奇,它究竟是如何将“写清楚说明白”这个看似简单却又常常被忽略的环节,与“病好得快”这个终极目标联系起来的。我猜想,书中可能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准备就诊信息、如何组织语言、甚至是如何向医生提问的策略。毕竟,医生每天要面对大量的病人,不可能对每个人都像亲人一样了解。如果作为患者,我们能主动提供清晰、完整的信息,无疑能极大地提升诊疗效率和准确性。我对书中关于“写清楚”的具体方法论非常感兴趣,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操作性强的指导,让我下次看医生时,能够更加自信、从容,而不是手足无措。
评分坦白说,作为一个在台湾生活多年的普通民众,我对于如何高效地看医生这件事,一直以来都抱着一种“随缘”的心态。直到近些年,随着医疗资源的日益紧张,以及自身也开始经历一些小毛病,我才渐渐意识到,传统的看病方式可能存在很多可以优化的地方。特别是这本书的标题——《这样看医生更有效:写清楚说明白,你的病好得快》,给我的感觉非常实在,而且点出了核心问题。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关于“医病沟通不良”的案例,有时候是医生不耐烦,有时候则是患者表达不清,但最终受影响的往往是患者的健康。我好奇的是,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实际的“剧本”或者“模板”,来帮助我们梳理自己的病情?比如,在去看医生之前,应该准备哪些资料?当医生问到“哪里不舒服”时,我们应该如何有条理地回答?书中会不会讲解一些医学常识,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医生说的内容?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分享一些成功案例,让我们看到,通过有效的沟通,真的能够缩短就医时间,甚至加快康复进程。这本书的理念,在我看来,是一种赋能患者的方式,让我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能够积极参与到自己的健康管理中来。
评分我一直以来都有一个困扰,那就是每次去医院,都觉得自己的“表达能力”严重退化。明明在平时生活中,我也可以算是个比较健谈的人,但一到了诊间,面对医生,尤其是当身体不舒服的时候,脑子里就会一片混乱,支离破碎地描述着自己的感受,感觉医生就像是在玩一个“猜谜游戏”,而我却是那个提供线索但又不善于组织线索的人。这种经历非常让人沮丧,也很浪费时间。所以,《这样看医生更有效:写清楚说明白,你的病好得快》这个书名,简直像是一股清流,为我指明了方向。我非常好奇,这本书究竟是如何做到“写清楚说明白”的?它会提供一套完整的“就诊准备指南”吗?比如,在去医院之前,我们需要做哪些功课?应该准备哪些信息?它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倾听”和“理解”医生诊断的技巧?我希望这本书能教会我一些实用的沟通策略,让我能够更自信、更从容地与医生交流,确保我的每一句话都能够有效地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判断。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关于看病,更是关于如何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健康主动权。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一出现,就让我眼前一亮,感觉像是命中注定一样。我平时就属于那种比较容易紧张,去医院的时候脑袋里会一片空白的人。每次看医生,都不知道该从何说起,医生问几句,我答几句,感觉很多重要的信息都遗漏了,医生可能也因此抓不到重点,导致诊断和治疗都得花更多时间,有时候甚至感觉没有完全对症下药。这种经历真的让人沮丧,尤其是当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更希望能够得到高效的帮助。所以,“这样看医生更有效”这个标题,简直就像是在为我量身定做的。我很好奇,它究竟会提供哪些具体的方法,能让我在看医生的时候,从一个被动接受信息、回答问题的人,变成一个主动、清晰地向医生传达自己状况的沟通者。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分享一些实用的技巧,比如如何组织语言,如何记录症状,以及在面对不同科别的医生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沟通策略。毕竟,看医生不只是医生单方面的责任,患者的配合程度也很关键。如果这本书真的能帮助我突破沟通障碍,让医生更快地了解我的病情,那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宝藏。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看看它到底是如何实现“写清楚说明白,你的病好得快”这个美好承诺的。
评分对于许多台湾人来说,看医生可能是一件带着些许无奈和紧张的事情。我们常常在诊间里,面对着忙碌的医生,努力地组织着自己的语言,试图将那说不清、道不明的身体不适表达出来。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只能零碎地回答医生的问题,感觉很多重要的信息都没有传递到位,这不仅增加了医生的诊断难度,也让我们自己更加焦虑。这本书的标题——《这样看医生更有效:写清楚说明白,你的病好得快》,简直像是一束光,照亮了我一直以来在看诊时遇到的困境。我非常好奇,它究竟提供了怎样的方法,能让我们做到“写清楚说明白”?是关于如何记录症状?如何梳理病史?还是如何与医生进行更有效的沟通?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技巧,比如,在看诊前,我们可以准备一份包含哪些内容的“就诊清单”,以及在描述病情时,应该遵循怎样的逻辑顺序。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包含一些关于如何“听懂”医生诊断和建议的内容,毕竟,理解是有效执行的前提。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看医生不再是一件只能被动承受的事情,我们也可以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准备,来提升就医的效率和效果。
评分在我的人生经历中,看医生往往伴随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无力感。我们把身体的健康托付给医生,但在这托付的过程中,我们似乎总是扮演着一个被动的角色,只能被动地接受询问,被动地接受诊断。我常常会想,如果我能更清晰地向医生表达我的症状,或者更准确地理解医生的指示,是不是就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这样看医生更有效:写清楚说明白,你的病好得快》这个标题,就恰恰击中了我的这个想法。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将“写清楚说明白”与“病好得快”建立起直接联系的。它会提供一些具体的“沟通模板”吗?比如,在就诊前,如何列出需要询问的问题,如何记录自己的症状变化,以及如何在就诊时,组织好自己的语言,让医生能够抓住关键信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教会我,如何从一个被动的患者,转变为一个积极参与、主动沟通的健康管理者。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获得一套实用的工具和方法,让我的下一次就医,不再是充满迷茫和焦虑,而是充满信心和效率,最终真正做到“病好得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