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护理师、医院主管大声疾唿
除了仰赖医护人员的专业建议,你也有责任守护自己的健康
我们从来不曾怀疑医护人员的专业意见,该吃什么药、该做什么检查、该开什么刀,我们照单全收。但你有没有想过,某些治疗方式虽能让你获得一点点改善,却把你暴露在严重的损害风险中?
你可能不知道:
得知需要心脏绕道手术的病人,有三分之一其实并不需要──这是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医生和兰德公司的研究。
接受全身断层扫描暴露在辐射中的程度,媲美广岛和长崎某些核爆倖存者承受的剂量──这是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学者的发现。
数万人因为慢性背痛动了背部手术,而手术成功的证据几乎不存在──这是达特茅斯医学院研究人员的发现。
这便是所谓的「过度医疗」。过度医疗不仅可能危害你的健康,更浪费了宝贵的医疗资源,让真正需要治疗却经济环境欠佳的病患没有获得妥善的照护。
本书有医师、护理师、医院主管以及接受过度医疗的患者现身说法,也分享知晓内情、能力充足的人如何避开陷阱,更有实用的自保方法20招,告诉大家如何预防遭到过度医疗的伤害。
医护人员是守护生命的白衣天使,我们每个人也都有责任为自己的健康把关。
作者简介
萝丝玛莉.吉卜森Rosemary Gibson
萝丝玛莉.吉卜森是名作家,也是美国健康照护的思想领袖。她在罗伯特‧伍德‧詹森基金会(Robert Wood Johnson Foundation)的十六年中,主导国家策略,让安宁缓和医疗成为医疗主流,她以促进病人安全的工作知名。吉卜森也曾经担任经济和社会研究院的副院长和美国企业研究院的资深研究员。她也是维吉尼亚医学院和维吉尼亚州议会医疗委员会的顾问。她是《沉默之墙》(Wall of Silence)的主要作者,这是一本描述医疗疏失的书;她的文章曾刊登在《华尔街日报》和英国《皇家医学会期刊》(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
贾纳丹.辛哈Janardan Prasad Singh
贾纳丹.辛哈是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在健康照护、社会政策和经济发展方面有广泛着作。他是印度数个总理国际谘询委员会的一员,在美国企业研究院从事经济政策工作,也在联合国从事外交政策工作。他是《华尔街日报》撰稿人理事会的一员,也是《沉默之墙》的共同作者。
译者简介
刘道捷
台大外文系毕业,曾任国内财经专业报纸国际新闻中心主任,现专事翻译。曾获《中国时报》、《联合报》年度十大好书奖及其他奖项。翻译作品包括:《全面革新》、《逆势求胜》、《大逃税》、《投机:贪婪的智慧》等。
推荐序
民众必须摆脱「医疗做愈多愈好」的迷思 张志华
你需要不以财务考量提供照护与谘询的家庭医师 杨志良
台湾医改当务之急──向「过度医疗」说不! 刘梅君
过度医疗是关乎每个人的问题 盖斯特
前言
Part 1 正视现实
1 荒野之声
2 医生说故事
3 如何演变至今
4 「滥用」的人性面
5 X光可能会致癌
Part 2 不确定性、行销与金钱
6 医学的基本问题——不确定性
7 广告行销和医药治病之争——一个家庭的故事
8 腌制心灵——新闻只是另一种广告
9 你不会想读的一章
Part 3 学会自保
10 别走冤枉路——他们避开了过度医疗
11 和医生一起做决定
Part 4 每个问题都有一个解答
12 删减滥用而不是删减病人
13 不愿面对的其他真相
14 停止医疗滥用的十个步骤
15 聪明自保二十招
註释
推荐序
民众必须摆脱「医疗做愈多愈好」的迷思
我是急诊专科医师,经常接收到由其他医师转介来的病患。「天啊!这病人每天都要吃二十二种药耶!」负责帮病人核对过去用药史的实习医师,难以置信地叫了出来。「老师,这些药全都是必要的吗?」他一脸疑惑地看着我。
我问病人:「你知道你每天吃的是什么药吗?」病人回答得很干脆:「医生开什么,我就吃什么。」我仔细审视药物之后,发现其中有许多药效重叠的同类药物,像是控制血糖的药物就有四种,降血压用药也有四种(不包括另外的两种利尿剂),止痛药有三种,另外还有病人口中所谓「顾心脏、顾脑、顾骨头、顾腰子(肾脏)」的药丸,以及一堆我念不出名字来的「味素药」。而病人这次被送入急诊的原因(低血糖、低血压和急性肾衰竭),其实就是因为这些药物使用过量的结果。
本书作者说,有高达三分之一的美国人表示他们曾经接受不需要的治疗、检查或药物。反观台湾,「过度医疗」的情况也非常严重,跟美国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台湾的全民健保制度,对于一般民众就医的选择并不设限,人人都看得起病、吃得起药,爱看大医院就看大医院,不必转诊、不必预约。健保医疗的滥用情形,造就了台湾人「看病多、吃药多、检查多、开刀多」的扭曲现象!国人平均一年看病十二次,是美国的三倍,而民众每年浪费的药费,估计每年约新台币三百亿元。
除了上述药物滥用的例子,还有哪些医疗项目有可能是潜在的过度医疗呢?其实,有别于美国,在台湾,任何一样医疗行为都有可能被滥用,因为医院端和病人端都有一致的期待,那就是「反正健保会埋单」。其中,有不少医疗行为的必要性其实是值得省思的。举例来说,难道椎间盘突出就一定得开刀治疗吗?手术灌骨泥就能改善老人家背痛?只要发现心脏冠状动脉狭窄就一定要放置心脏血管支架?胆固醇稍高就非得吃药控制不可?胃痛非得使用氢离子阻断剂不可?检查有白内障就必须手术摘除?做骨密检测就能保骨?做摄护腺特异抗原就能筛检出摄护腺癌?以上所举例的检查、检验或治疗,只要适应症落在可做、可不做的灰色地带,往往都会被过度使用。
另外一个造成过度医疗的因素是紧张的医病关系。台湾的医疗纠纷刑事诉讼氾滥,病人或家属利用非理性手段(如抬棺、撒冥纸、找媒体爆料)来抗争的也不在少数,使得医病关系空前紧张,医疗人员纷纷採取防御性医疗,宁愿多做检查和检验,只求不要被告或被闹。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被过度使用的电脑断层扫描和核磁共振造影(MRI)检查。这类高阶检查一般都非常昂贵,而且病人须承担显影剂过敏或副作用的风险。此外,非必要的电脑断层扫描检查也会让病人接受不必要的辐射线暴露,进而增加致癌风险。
那么,要如何减低「过度医疗」所带来的冲击呢?除了要求医疗人员自律、检讨健保给付制度之外,更重要的是,民众必须摆脱「医疗做愈多愈好」的迷思,过度医疗带来的不只是医疗资源浪费,因为过多的检查将产生非必要的治疗,也许是多吃药,也许是多挨刀,这些过度的治疗将带来不可忽略的风险和副作用。民众必须更聪明地保护自己,了解「多检查、多治疗」不见得就是赚到。
张志华◎台湾医疗劳动正义与病人安全促进联盟(医劳盟)理事长、
新光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
推荐序
台湾医改当务之急——向「过度医疗」说不!
台湾虽有外国人称羡不已,号称「俗够大碗」的健保制度。但你知道吗?这款「台湾医疗奇蹟」是以每位国人平均每年看十五次门诊(世界第一)、每次门诊吃四颗药(欧美平均才一到两种)、每一百元医疗费中高达三十七元要民众自费(是先进国家的两倍)、医学中心愈盖愈大间但医护人员忙得像战斗陀螺等为代价。除了让健保支出年年提高,国人自付医疗费也逐年增加,让台湾医疗面临崩坏的严峻挑战。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医疗费用不断高涨?过度医疗及无效医疗绝对是重要元凶!根据健保局统计,二○一二年门诊超过百次者竟有三.三万人;但民众领了药却又不一定服用,导致每年丢弃药品高达一百三十六公吨,叠起来约有五栋台北一○一的高度。另有近一千五百亿元的医疗支出是在病患往生前几个月用掉的。更令人感叹的是,很多临终患者因为没有签署放弃急救声明,送入加护病房后插上唿吸器、叶克膜、洗肾,徒增病患与家属的痛苦。
除了健保过度医疗问题外,从医改会每年接获四百起医纠申诉分析后更发现不少「过度自费医疗」的玄机。医院为了增加利润,诱发不必要的自费需求;甚至医师手边常收到医院经营管理者所提供的「金鸡母手术清单」、「医师开药或手术业绩报表」,沦为「高级计件工」必须靠自费业绩而非医疗品质决定专业报酬。病患被「健保给付的手术或药品比较烂」、「新药、新手术、高价医材一定比较好」、「不买昂贵药等于不孝」等话术弄得晕头转向,甚至最后还不幸落得「人财两失」,衍生医疗纠纷。
沦为商品市场买卖关系的医疗服务
究其原因,主要是医疗商品化、营利化的歪风使然。在扭曲的保险支付结构影响下,医院争相投入「军备竞赛」的行列,以取得医疗给付及市场的竞争优势。当医疗成了资本家投资之标的,医事专业自主性及执业伦理必然面临极大威胁,在金钱利益的诱惑下,上演着浮士德与魔鬼的交易戏码。政府及医事专业团体的缄默与不作为,成了共犯结构,医疗公共性与公益本质终将沦丧。
对台湾医改的启示
吉卜森等所着《比生病更可怕的医疗陷阱》一书以美国真实案例,透过浅显易懂的论证,帮助大家对过度医疗的风险有更深一层的认识。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整理出避开医疗陷阱的二十项妙招,让民众在就医时可以做出理性的判断。本书更是很好的「医改探照灯」,作为他山之石,美国医改及消费者团体、政府、医界自律团体对此乱象的改革策略,凸显出台湾政府与医界对此议题的改革决心不足、步伐太慢、政策迷航。例如:
一、 论量计酬的健保支付制度。作者揭示每一单位的医疗服务支付费用的计价方式(例如开愈多药或手术,医界能领愈多钱)会招致滥用及腐败,让健保财务失血而死。而不幸地,台湾主要就是採此方式。我们期许政府要有作者所称「豪壮的勇气」,拿出魄力推动论病例计酬、论品质计酬、论人计酬等健保改革。
二、 提高病人部分负担。作者认为面对过度医疗问题,如果靠加重消费者财务负担的解决办法,就如同要求士兵自费买头盔来控制国防支出一样,是徒劳无功的失败解法。相关研究已指证历历表示加强对医疗提供者的控管才是最有效的方法。对照日前健保局积极想借提高各类病人部分负担来抑制医疗花费的做法,美国的经验可谓当头棒喝。
三、 公开各医院滥用与违规资讯。作者认为最有效的做法,是公开各医院医疗滥用的查核结果,并透过各类解读分析,让在地民众与消费者团体来共同把关。但台湾健保的医疗品质、违规名单、自费财报,乃至医院评鑑结果的各种资讯,医界都还在设法建立各式「遮阳伞」,实在令人担忧。
四、 鑑定审查及防健保诈领机制。美国各州医务委员会对提供不必要医疗手术的医师进行调查,甚至予以惩处或吊照。联邦医疗保险与补助管理当局也积极依据《虚假申报法》成立防诈领热线,并结合司法部调查;举发者也可获得财务上的奖励,值得台湾学习。
医改会一向致力于推动民众的医疗权益,除了唿吁政府应正视医疗资源浪费的问题外,也提醒民众要积极看守自己的健康。期盼民众可以借由本书学习聪明的自保方法,避免掉入医疗陷阱中。
刘梅君◎台湾医疗改革基金会(医改会)董事长、政治大学劳工研究所教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