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医疗的本质!
「无理的病人往往来自不友善的医院,医院员工与病人发生冲突,有九成是医院的错;病人跟医师发生冲突,有九成错在医师。」这句话是真的吗?
从眷村小霸王走到院士名医,泌尿外科权威,他是最严厉的老师,最柔软的医师,专业医病,医德治心,侠义待人。
张心湜医师凭着过人的胆识与精湛医术,35岁当上荣总急诊室主任,是全台最年轻的医院主任,43岁更被蒋经国总统拔擢,越过诸多前辈成为荣总外科部主任。
常有人问他,压力不大吗?那些「刀光血影」的日子怎么挺过来?尤其他的专长是泌尿外科这么敏感的医学专科。巨塔之中社会百态宛如缩影,医术、人情更别提现在紧绷的医病关系和医院商业化的问题,这是医师的考验病人的难关。
张心湜从资深外科医师和教育者的角度畅述,当前医界、学界和医病关系的种种问题。而医师在面对病家与外界,说与不说,说多说少,个中分寸如何拿捏。身为病人又该如何与医护人员有效沟通?
作者简介
张心湜
1942年生,阳明大学教授、泌尿外科专家。阳明大学终生荣誉教授、荣总医疗顾问。曾任台北荣总医院外科部主任、阳明大学医学院院长、校长、振兴医院院长、润泰集团医疗事业体系执行长、卫生研究院董事会董事、台湾泌尿科医学会理事长、国际外科学院副主席及台湾总会主席,国际外科学院院士。
发明经尿道摄护腺切除电刀之电脑控制装置,获多国发明专利及台湾科技最高奖,专利金全数捐出,成立泌尿科研究发展基金,奖掖后学。成立台湾第一个泌尿外科培训班及外科肿瘤医师培训中心。从事医学教育三十余年,持续第一线临床医疗及教学工作,经验丰富,深受病患爱戴。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採访整理∕邱淑宜
政大新闻系毕业,任职《联合晚报》多年,现为自由撰稿人。着有《台湾大崩坏》《善的循环》等。
出版者的话 集名医、校长、院长、院士于一身 高希均
发行人的话 如何成为受敬重的良医 王力行
推荐序 把真心讲出来 辜严倬云
推荐序 曾志朗
自序
第一部 从眷村老大的童年转向行医
第一章 眷村的老大童年
难忘儿时的逃难回忆
拳头打出一片天
眷村影响我一生
第二章 大人教会我的事
砲火下的战斗营
功夫师父教会自制
父亲的教训
第三章 意外走上学医路
我的第一志愿
大考受挫转向学医
游进知识海
迟来的读书乐
第二部 刀锋的淬炼
第四章 严师的魔鬼训练
没人想去「小便科」
严师的鞭策
直言不韪反获赏识
实践恩师教育理念
难忘的「住院」生活
第五章 台北荣总磨亮我的刀
黑色五月临危受命
争权益,对副院长摔餐盘
出国进修新式开刀法
荣总泌尿外科赶上世界
全台第一部震波碎石机
第六章 打破「死亡魔咒」
帮经国先生治病
改革荣总外科部
打造坚强的医疗团队
第七章 刀锋下的政治学
太高规格反出错
蒋夫人与特别病房
同学不同命
政商名流治病易,对付家人难
与老病患斗智
两位好病人典范
病历上不能写的祕密
名人的就医隐私
隐私权杀手
第八章 病房中的生死学
天真小病人不知死神降临
老伙夫的临终感谢
上将的尊严
与恶疾同归于尽
元配与小三之战
亲子关系见真章
第九章 医院里的社会学
开诊断证明务必小心
迷煳病患搞乌龙
太平间里死而复生?
外科医师的另一种风险
最「难看」的两种病人
住院掷筊选医师
第十章 拔刀力抗不平事
槓上退辅会主委
抢救器捐死刑犯
正面迎战黑函风波
第三部 行医这条路
第十一章 医病关系倾斜了
知识不对等的失衡关系
先天加后天的缺陷
医师的社会评价
请把行医当志业
最佳医病教材
第十二章 医病沟通怎么说
该跟谁说明病情
善意的谎言终是谎
实话怎么说
非瞒不可的特例
术前说明谁代表
医病沟通「教战守则」
侵入性内诊的沟通要更技巧
拒绝恶质病家
第十三章 医病冲突如何避
无理的病人来自不友善的医院
医师失言惹大祸
医师的罩门
「对不起」威力大
医师不是神
医病互重保安康
台湾医师刑事犯罪率世界第一
中医无外科的缘由
第十四章 健健康康出医院
医院里没有真正的公平
追逐名医不如寻觅良医
病人要勇于发问
坚持己见=干扰医疗
探病会干扰医疗
第十五章 健保,台湾的医疗奇蹟
送走「产值」低的病人
吃健保 医院花招百出
吃病人 医师成为推销员
赚的比罚的多,医院不怕罚
生意人不适合办医院
第十六章 自爱自重才有尊严
回扣与红包
循规蹈矩 医院才能永续经营
医院进步的指标
第四部 手术刀与教鞭
第十七章 外科医师一百分才及格
满分的外科照顾
龟毛的必要
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双重确认绝对必要
我也听错检验结果!
漏看关键字惨误人命
第十八章 台湾的医学教育
谁适合读医
台湾医学教育不及格
医学教育注入人文点滴
医学生最重要的学习
减压,重要的课外学习
第十九章 教出术德兼备的医师
一个床位吵翻天
合作合群倒数第二
PBL的革命性改变
推动改革反弹重重
引爆阳明最大学潮
走过风雨见蓝天
第二十章 走过阳明
「用你的智慧来解决」
推动企业参与办学
试吃威而刚上头条
让更有能力的人负重担
挖角曾志朗
第廿一章 改变的力量
当选台湾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刚硬变柔软的震撼教育
圆桌的省思
让将来的自己更好
採访后记 谦谦君子 泱泱大度
校长的眼泪
不藏私、不扬己
平实有料君子风范
推荐序
纸上空无一字,却写尽我的后半生∕曾志朗 中研院院士
那年是我年过半百后的第三年,刚好是我离开美国加州大学教职,回到台湾南部的乡下,投身参与国立中正大学建校的第七年。有一天我起得特别早,由宿舍走到研究室,四週新盖的黉舍屹立,少许的老师和零落的学生在美丽的校园里晨跑,沿途所闻、所见,尽是清新的空气,蓬勃的朝气。学校的「文治」已经大致完备,学校的「武功」也是有板有眼,老师的研究表现在台湾学术圈中渐露头角,而我自己带领的研究团队也开始在国际认知科学领域中有突出的表现。我坐在研究室思考这一切,同时埋首准备那天下午要讲演的投影片(PowerPoint?还没出现呢!),题目是「世纪之婚:认知与神经科学整合现在与未来」。
我翻过一张又一张投影片,仔细检视内容,满意的笑容浮现在脸上,但看到最后几张投影片,已经笑不出来了,国外的脑波诱发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 ERP)研究已分出语意和语法处理的脑部运作,而正在兴起的功能性磁共振造影(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的脑神经活动影像,历历如绘在我的眼前。我提醒我自己,科学的未来不会等我们!建校的软硬工程,前段工作已告完成,但我回国推动脑科学中的认知神经科学发展,却八字还没有一撇。中正大学不可能为我建立这些前沿的大脑研究设备,结论只有一个:It is time to move on!
好巧,就在这个时候,国家卫生研究院的院长吴成文已经注意到这个跨领域科学研究,将会成为廿一世纪研究人类本身的显学,而台湾必须赶快建造fMRI设备,一方面进行科研,赶上世界的学术水准,一方面培育认知与神经科学的跨领域研究人才。他敦促台北荣民总医院筹资,购建第一部专供研究用的3T-MRI,然后打电话到中正大学,问我愿不愿意北上,主持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工作。他还说,为建置这个大型实验设备,委员会到海外求才,找了很久,海外的科学家指出,「曾志朗不是在台湾南部的中正大学吗?舍他其谁?」他开玩笑说,原来卧虎藏龙在民雄。我当然有意愿,而且中正大学的行政工作也到七年之痒的极限了。电话里,我毫不迟疑,表示有机会一定共襄盛举,为台湾打造第一个fMRI的研究工作!
几天之后,阳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武光东主任就来电请我北上谈谈。他说奉张心湜校长之命,邀请我到天母的法乐琪餐厅,去讨论加入荣阳研究团队的可能性。我欣然同意,并且事不宜迟,立刻敲定那个星期六就上台北,赶快谈出一个可行的方案。武老师电话刚刚挂上,张校长也亲自打电话来,让我受宠若惊。我不认识张校长,只听说他是荣总的名医,台湾泌尿外科的第一把交椅,而他寥寥数语,就展现了他的热情邀请,让我安了心,也对那个週末的会面充满期待!
那时候由嘉义民雄到台北不是很方便,如果碰到西北雨,班机延误或取消都很平常。我决定一早开车北上,先到台北台大法学院旁边的洪兰家,把儿子交给她的父母亲,就赶往天母。到了中山北路,乖乖!车塞人多,寸步难行。抵达餐厅,已经迟到一个小时了。张校长请主秘郭旭崧把我和洪兰接进去,他完全洞视我的窘态,三言两语就化解了我的慌乱,这位医生的同理心和同情心,亲切可感。我这个乡下人,夹在众多都市里的名医和名教授之中,忽然之间,有了早该「回家」(在美国,我是有名的以实验室为家的科学家)的冲动!
我这个人,一激动起来,就会不顾一切,直言直语的把心中想法表达出来。我问张校长,也看着武光东主任及徐明达、周成功、罗时成、萧广仁好几位我心仪已久的科学家,说:「我们能和大家一起做什么?」大伙都盯着张校长,等着回答。张校长看着洪兰和我,说:「你们都到通识教育中心任教,武教授卸任之后,你来接中心主任,并兼本校学术副校长!」
我当场吓了一跳,我来参加荣阳团队,向往的是他们的学研成就,一心想的是跟着大家往脑科学的高阶研究去努力,行政工作我可能做不来!但我还来不及开口推辞,张校长那闻、望敏锐的直觉,已经从我的脸部表情和肢体动作中,透视我的退缩之意。他从容不迫从西装的内袋里,掏出一张对折又对折的纸,推到我的桌前,简单说了一句:「这就是我要你做的工作!」
我被他诚挚的声音摄住了,一边接过折叠的纸,一方面心里嘀咕着,不知道写了什么?十几双眼睛这下子全都转向了我,好奇的猜测纸里到底有何玄机。我勐然打开,又被吓了一大跳,纸上空空如也,一个字也没有!但转瞬之间,我其实也就明白了,张校长给我的讯息是:信任、挑战,海阔天空任你行!他完全掌握了我的性格,不用说服,我就这样加入了荣阳研究团队。回嘉义的路上,我一边开车,心里激动不已,不停念着「挑战!挑战!挑战!」,眼前闪过的却是那张空无一字的白纸,以及餐会上种种对话的画面。我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了「马龙白兰度」,张校长拥有的是他那洞悉人情、掌握全局的教父风范!
这张白纸,就此改变了我的后半生。
往后的日子里,他果然不管我。在教育部和国科会合办的「大学学术追求卓越发展计画」的奖助选拔中,他完全授权,交付我从学校众多计画案里选出两个最有竞争力的荣阳合作研究案。这必须剔除其他计画,当然会有不服的怨言和排山倒海的反对声音,张校长全力帮忙我挺住这庞大的反弹势力,完全信任我择精拔尖和聚焦求胜的主张与作为。当教育部公佈了十六个获选计画,阳明所提的两个案子都雀屏中选时,荣阳两方的合作,证实是钢铁般的研究利器,我当然满心欢乐,而张校长也高兴的对我说:「白纸不空,潜力无穷!」
张校长温文儒雅,说话从容不迫,但隐藏在话中的睿智和幽默,是我最钦佩的地方。我当了他的副校长,发现我的办公室在三楼,就在校长办公室的正上方,我心里不安,但学校的空间安排如此,也没有办法改变。我下楼去请教他,他笑笑说:「就是要让你在高处,帮我看看更远地方的发展,阳明大学才不会困在山边。」我安然走回办公室,远眺山下远处台北市景的一隅,决定努力干活!
两年后,张校长忽然另有人生的规划,婉拒连任校长,而我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接任了校长。我去请教他怎么做校长,尤其是医学大学的校长?张校长又一眼看穿我的忐忑,他又从容又自然的对我说:「把白纸填上光彩的图案,这是你的『卡米洛城』了!」我知道,我需要的是「圆桌武士」了!
不到一年,政党轮替的混乱中,我被延揽入阁当教育部长。我当然要去请教张校长,刚好在一个餐会中与他同席,就问他怎么做才好?再一次,他不疾不徐的告诉我:「你不是说胡里胡涂的当上校长,现在又没有说『不』的可能,必须去做部长,那就随遇而安吧!在我给你的白纸上写下更多诗篇,画出更多美丽花朵!你才写了一点点,还有很多空间等着填满!」
不久前,张校长说他写了一本书,他谦虚的要我看一看值不值得出版,也希望我为它写篇序。此时此际,我正带着台湾学生到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参加「Imagine Cup」比赛,为了赶赴书的印刷,一早就起来写稿,却总是不满意,心里有些杂乱与纠结,阻扰了我的思绪,因为我不断的想起这些人、这些事。
张校长的这本新书,绝对值得大家(医师、医学院的学生、护理学院的师生,以及非医事相关的所有人)仔细阅读。他重视医病关系,认为治病不只靠临床的技术,最重要的是「医人」和「人医」的情意联络,变成正向的信任和关怀。他身体力行这些理念,成为他所有学生的典范。其实信任和关怀,本来就是人与人相处最应该遵守的道理,但张校长认为医事人员更要有人痛我痛、人饥己饥的人道精神,才是医疗的本质!
那天,我送了张校长我最近出版的一本书。他看了封面大大的「正直」两个字,他说正直是对的,但太正直就太孤单,要我有时稍微柔软一点。我知道他是对的,但很想告诉他,其实他的教父性格,注定他是个很正直的人,而他坚持改善台湾医界长久忽略的医病关系,就是落实他维护社会正义的理念。看看他所培养出的医生,最大的共同特点就是会多花一些时间和病人说话的「良医」。
我真的很感恩那张空白的A4大小纸张!至于写在上面和画在上面的人生,不一定好,但却是呕心力作--献给张校长。愿更多人仔细阅读你的新书,体会做人做事的哲理!
出版者的话
集名医、校长、院长、院士于一身-张心湜医师的「人生好风景」∕高希均 天下文化创办人
(一)
年轻时,准备教材上课,有激励学生的兴奋;年长时,思考文章题材,是一种推广观念的挑战;近年来,劝说有成就的人物,要把他们的经历与智慧与海内外读者分享时,有说不出的期待。当劝说成真,就有极大的成就感。这时我就特别体会到分享有成就人的「智慧」,远比分享有钱人的「财富」有价值。在说服本书作者出版的过程中,王力行发行人功不可没。
本书作者张心湜校长(大家习惯这样称唿他),正是台湾社会半世纪来一位有成就与智慧的典范人物。我们十分感谢他在国内外繁忙的日程中,抽出时间,接受资深记者邱淑宜採访。张校长也许仍然会谦虚地说:我的一些经历祇是告诉大家,尤其年轻人:「如果我能,你们一定也能!」
如果读者对作者的名字有些陌生,可能是隔行如隔山,更可能是因为张校长的个性、工作性质、医学专业以及那些病人(包括经国先生)的敏感性,使这位良医、名医、优秀的大学校长及教育家,习惯于低调及不多言;这就更使得这本书的内容更为珍贵。
(二)
这本十万字的书精简、流畅,祇要打开首页,就会一口气读完。书中的张校长使读者惊喜:他侃侃畅谈大事,娓娓道来说故事;他讲得自然、坦率、亲切;因此全书故事多、节奏快、文字干脆、譬喻生动。书中更有对医学教学及医病关系的深思,也出现「快人快语」的直言。例如这些引人入胜的题目:
.从眷村「老大」的童年转向学医
.遇到严师,选择泌尿外科
.出国修习新式开刀法
.帮经国先生治病
.政商名流治病易,对付家人难
.倾斜的医病关系的深思
.改善健保与医疗品质的艰辛
.外科医师一百分才及格
.接掌阳明大学,引起改革风波
.走过风雨,告别阳明
.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提早自公职退休
这是本人人可以得益的书。年轻人要学习如何从「放浪」中寻找自己的专业;医学专业人士要学习「一百分才及格」。他自己的成就是靠严师、自律及绝不马虎的龟毛习惯;在做人处事上,要信任别人、帮忙别人、选用人才、给人机会。他个性中一直闪耀着那股「侠医」的道义。
(三)
看完本书,才知道张校长与我有类似的成长背景:他是在高雄六十兵工厂的眷村长大;我是在南港六十一兵工厂长大。那是一个清寒、迷惘,需要努力奋斗的年代。比我小六岁的他,曾是眷村小霸王;考入国防医学院是人生转捩点;自此他开始走上荣总名医、阳明大学校长、振兴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专业大道。如他所自述:「我行舟于人生长路上,水流曾平缓、曾湍急……但河水终能澄澈……我看到人生好风景。」
大陆媒体称赞「台湾最美丽的风景是人」;看到张院长与张校长对医学与教育的重大贡献,这句赞美的话真是何等地贴切!他一生的经历真是「看到人生好风景」。
二○一三年五月二十日
发行人的话
如何成为受敬重的良医∕王力行 天下文化发行人
多年前,我们小天下一位同事李世荣得了早期肾脏癌,经诊断需立即动手术。我很自然地请问我大妹王必行的意见,她自大学毕业后就进入荣总外科部工作,直到退休。
她的老板张心湜医师正是着名泌尿科专家,曾任振兴医院院长。当时振兴医院为更新泌尿外科的设备,特别自美国购买价值逾两百万美金的「达文西」,由副联会捐赠给振兴医院。这是一部极精密的机器人手术机,张院长用它来训练学生辈医师,以造福台湾病人。
当时进口「达文西」,美方除提供技术指导,张院长也要求提供给十位病患免费使用。同事李世荣就成为其中之一;直到现在,世荣仍在小天下工作,也是张心湜院长定期回诊的病人。
几天前,青岛市委书记李群来访,我正巧遇到前台北副市长邱文祥。他是张心湜校长的嫡系弟子。提到张校长,邱文祥的回应正如书中所说「张校长真的很兇」,「当时我们都不愿选泌尿科,校长就说你们不要因为怕骂,就不敢选泌尿外科!」邱文祥追随张心湜,严师出高徒;如今担任过台北市卫生局长和副市长的他,是阳明大学医学院院长,也是台湾泌尿科名医。
在病人眼中是良医,在学生眼中是严师的张心湜校长,终于愿意把个人的学医、习医和教医经验及省思,透过邱淑宜小姐之笔,写成书和大家分享,是非常难得的。
担任过荣总外科部主任、阳明大学校长、振兴医院院长,张心湜曾替三位总统看过病,也是许多政要巨贾的医师。他是一位严守分际、十分低调的名医;不仅因为他是泌尿科专家,也是因为父亲、师长的教诲以及个人的修为。
他的病人有高官、大企业家,也有贫困荣民,甚至逃犯,但他往往被弱势者感动。他是第一任遴选的阳明大学校长,引进PBL (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法,亲自学习参与,要培养阳明医学生成为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沟通表达及团体合作能力的医师。但也深知有部分教师因他没有博士学位,怂恿学生借题示威抗议。在任期满后,功成身退,主动不连任校长。
由于在泌尿医学的专长,他获选台湾第一位任大陆工程学院医药卫生学部院士;一得知这个消息,他立即从荣总、阳明大学提早十年退休,并辞掉振兴医院院长。
在这本书中,张心湜几乎是知无不言,平实地道出自己从偶然的学医,到磨练地习医;更坦率指出当前台湾医界、学界和医病关系的种种问题。透过自己的故事,告诉年轻学生和医者,如何成为受人尊敬的良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