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心湜医者之心

张心湜医者之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医生
  • 医学
  • 职业生涯
  • 成长
  • 励志
  • 人文
  • 情感
  • 医疗
  • 人生
  • 张心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认识医疗的本质!

  「无理的病人往往来自不友善的医院,医院员工与病人发生冲突,有九成是医院的错;病人跟医师发生冲突,有九成错在医师。」这句话是真的吗?

  从眷村小霸王走到院士名医,泌尿外科权威,他是最严厉的老师,最柔软的医师,专业医病,医德治心,侠义待人。

  张心湜医师凭着过人的胆识与精湛医术,35岁当上荣总急诊室主任,是全台最年轻的医院主任,43岁更被蒋经国总统拔擢,越过诸多前辈成为荣总外科部主任。

  常有人问他,压力不大吗?那些「刀光血影」的日子怎么挺过来?尤其他的专长是泌尿外科这么敏感的医学专科。巨塔之中社会百态宛如缩影,医术、人情更别提现在紧绷的医病关系和医院商业化的问题,这是医师的考验病人的难关。

  张心湜从资深外科医师和教育者的角度畅述,当前医界、学界和医病关系的种种问题。而医师在面对病家与外界,说与不说,说多说少,个中分寸如何拿捏。身为病人又该如何与医护人员有效沟通?

作者简介

张心湜

  1942年生,阳明大学教授、泌尿外科专家。阳明大学终生荣誉教授、荣总医疗顾问。曾任台北荣总医院外科部主任、阳明大学医学院院长、校长、振兴医院院长、润泰集团医疗事业体系执行长、卫生研究院董事会董事、台湾泌尿科医学会理事长、国际外科学院副主席及台湾总会主席,国际外科学院院士。

  发明经尿道摄护腺切除电刀之电脑控制装置,获多国发明专利及台湾科技最高奖,专利金全数捐出,成立泌尿科研究发展基金,奖掖后学。成立台湾第一个泌尿外科培训班及外科肿瘤医师培训中心。从事医学教育三十余年,持续第一线临床医疗及教学工作,经验丰富,深受病患爱戴。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採访整理∕邱淑宜

  政大新闻系毕业,任职《联合晚报》多年,现为自由撰稿人。着有《台湾大崩坏》《善的循环》等。

《风雅颂:诗词歌赋中的中国式审美》 引言:穿越时空的审美回响 在中国绵延数千年的文化长河中,诗词歌赋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解读中华民族独特审美情趣的钥匙。它们如同历史的琥珀,凝固了古人对天地自然、人生百态的独特认知与情感投射。《风雅颂:诗词歌赋中的中国式审美》并非对某一特定领域或人物的聚焦,而是试图从更宏大的文化视野出发,系统梳理和阐释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中那些潜藏于字里行间的审美法则与精神内核。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探寻,那些在《诗经》的质朴田园中萌芽,在汉赋的雄浑铺陈中壮大,在唐诗的精妙绝伦中登峰造极,最终在宋词的婉约清丽中沉淀下来的,独属于东方的“美”。 第一部分:天人合一的具象表达——自然与物象的诗意化 中国古典审美最核心的特征之一,便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在诗词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不再是单纯地描摹自然,而是将人的情感与自然的景物进行深度融合,达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境界。 山水之间:留白与意境的构建 本书将重点分析中国山水意象的审美演变。从先秦时期对巫山神女、河伯夜游的浪漫想象,到魏晋时期玄学对空灵山林的寄托,再到唐代王维、孟浩然的禅意山水,直至宋代米芾的“刷山”笔法。我们探讨的不是具体某座山,而是“山”这一符号所承载的超越性审美价值。比如,如何通过“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捕捉“动中之静”,如何利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营造出可居可游的理想空间。这种审美追求的不是物理上的逼真,而是精神上的契合,是画面中的“留白”所带来的无限想象空间。 花鸟风物:象征与寄托的情感载体 在中国审美体系中,花鸟虫鱼从不是单纯的生物学观察对象,而是承载着深厚文化寓意的符号系统。本书将细致剖析梅、兰、竹、菊“四君子”的审美地位确立过程,它们所代表的坚韧、高洁、虚心与隐逸。同时,还将探讨柳与桃的离别与春光,鸿雁与鸳鸯的信使与忠贞。这种将抽象的道德情操附着于具体物象之上的手法,是中国古典文学特有的情感表达模式,它使得诗句的内涵更为丰富,意蕴更为悠长。 第二部分:情感的内敛与张力——情志的表达哲学 与西方文学中直白热烈的情感宣泄不同,中国古典审美更推崇一种含蓄蕴藉、抑扬顿挫的情感处理方式,这使得作品具有强大的回味力量。 “兴”与“比”的审美张力 追溯至《诗经》的“赋、比、兴”手法,本书将分析“兴”作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启动方式,如何引导读者进入诗歌的情感场域。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技巧,并非简单的烘托,而是在不同事物之间搭建起一种微妙的、难以言说的共鸣关系,使得情感的爆发点被巧妙地延迟和深化。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 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之所以动人,在于其对极致情感的具象化表达,而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体现了环境与心境的交融。本书将深入探讨如何通过精炼的词语、恰当的对仗,去实现“言有尽而意无穷”。这要求创作者对语言的音韵、结构有极高的敏感度,追求的不是信息的完全传达,而是情感的充分激发。 第三部分:格律与音韵的秩序之美——形式的约束与自由 中国古典诗词的严谨格律,常被误解为束缚了艺术的创造力。然而,本书的观点是,这种形式的约束恰恰是中国式审美中对“秩序之美”的极致追求,它为情感的奔涌提供了一个坚固的容器。 平仄与韵脚的音乐性 我们将分析近体诗(律诗和绝句)中平仄交替、对仗工整的内在逻辑。格律不仅仅是机械的规则,更是音乐节奏的体现。不同声调(平声与仄声)的组合,营造出抑扬顿挫的旋律感,使得诗句在吟诵时达到一种和谐的听觉享受。例如,唐代律诗在声律上的精妙安排,如何配合主题,强化情感的节奏。 词牌的生命力与流变 词的兴盛,标志着审美从官方的典雅转向民间的灵动。本书将解析不同词牌(如“水调歌”、“沁园春”、“采桑子”)的句式、字数和韵脚规定,是如何反过来影响了词人选择表达的情感基调。是长调的铺陈更适合叙事抒怀,还是短促的小令更能捕捉瞬间的灵光一闪?这种形式与内容的互动关系,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景观。 第四部分:文人精神与审美情操——士人心态的投射 中国式审美始终与“士人精神”紧密相连。文人的学识、抱负、失意、超脱,共同构建了一个复杂而高贵的审美情操体系。 隐逸情怀与避世哲学 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归园田居,到宋代文人对“半隐”状态的追求,本书考察了文人如何通过构建一个精神上的“桃花源”来对抗尘世的喧嚣与政治的倾轧。这种审美选择,体现了一种对自然自由和人格独立的价值肯定。 家国情怀与历史的担当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忽略诗词中深沉的家国情怀。边塞诗的豪迈、咏史诗的沉郁,都展现了文人对历史兴衰的关切。这种将个人命运融入宏大历史叙事的能力,使得中国古典文学的审美格局显得格外辽阔与厚重。 结语:永恒的回响 《风雅颂:诗词歌赋中的中国式审美》最终意在揭示,这些流传千古的作品,之所以能够超越时间,是因为它们提炼和固化了中华民族对“美”的根本性认知:美是和谐、是含蓄、是意境、是人与自然的深刻连接。它们不仅是文字的艺术,更是生活哲学的载体,是每一个中国人血脉中流淌的审美基因。阅读它们,就是与古人的心灵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出版者的话 集名医、校长、院长、院士于一身 高希均  
发行人的话 如何成为受敬重的良医 王力行  
推荐序 把真心讲出来 辜严倬云  
推荐序 曾志朗
自序  

第一部 从眷村老大的童年转向行医

第一章 眷村的老大童年  
难忘儿时的逃难回忆  
拳头打出一片天  
眷村影响我一生

第二章 大人教会我的事  
砲火下的战斗营  
功夫师父教会自制  
父亲的教训 

第三章 意外走上学医路  
我的第一志愿  
大考受挫转向学医  
游进知识海  
迟来的读书乐

第二部 刀锋的淬炼

第四章 严师的魔鬼训练  
没人想去「小便科」   
严师的鞭策  
直言不韪反获赏识  
实践恩师教育理念  
难忘的「住院」生活  

第五章 台北荣总磨亮我的刀  
黑色五月临危受命  
争权益,对副院长摔餐盘  
出国进修新式开刀法  
荣总泌尿外科赶上世界  
全台第一部震波碎石机  

第六章 打破「死亡魔咒」   
帮经国先生治病  
改革荣总外科部  
打造坚强的医疗团队  

第七章 刀锋下的政治学  
太高规格反出错  
蒋夫人与特别病房  
同学不同命  
政商名流治病易,对付家人难  
与老病患斗智  
两位好病人典范 
病历上不能写的祕密 
名人的就医隐私 
隐私权杀手  

第八章 病房中的生死学  
天真小病人不知死神降临  
老伙夫的临终感谢  
上将的尊严  
与恶疾同归于尽  
元配与小三之战  
亲子关系见真章  

第九章 医院里的社会学  
开诊断证明务必小心  
迷煳病患搞乌龙  
太平间里死而复生?  
外科医师的另一种风险  
最「难看」的两种病人   
住院掷筊选医师  

第十章 拔刀力抗不平事  
槓上退辅会主委  
抢救器捐死刑犯  
正面迎战黑函风波  

第三部 行医这条路

第十一章 医病关系倾斜了  
知识不对等的失衡关系  
先天加后天的缺陷  
医师的社会评价  
请把行医当志业  
最佳医病教材  

第十二章 医病沟通怎么说  
该跟谁说明病情  
善意的谎言终是谎  
实话怎么说  
非瞒不可的特例  
术前说明谁代表  
医病沟通「教战守则」   
侵入性内诊的沟通要更技巧  
拒绝恶质病家  

第十三章 医病冲突如何避  
无理的病人来自不友善的医院  
医师失言惹大祸  
医师的罩门  
「对不起」威力大  
医师不是神  
医病互重保安康  
台湾医师刑事犯罪率世界第一  
中医无外科的缘由  

第十四章 健健康康出医院  
医院里没有真正的公平   
追逐名医不如寻觅良医  
病人要勇于发问  
坚持己见=干扰医疗  
探病会干扰医疗  

第十五章 健保,台湾的医疗奇蹟  
送走「产值」低的病人  
吃健保 医院花招百出  
吃病人 医师成为推销员  
赚的比罚的多,医院不怕罚  
生意人不适合办医院  

第十六章 自爱自重才有尊严  
回扣与红包  
循规蹈矩 医院才能永续经营 
医院进步的指标  

第四部 手术刀与教鞭

第十七章 外科医师一百分才及格  
满分的外科照顾  
龟毛的必要  
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双重确认绝对必要  
我也听错检验结果!  
漏看关键字惨误人命  

第十八章 台湾的医学教育  
谁适合读医  
台湾医学教育不及格  
医学教育注入人文点滴  
医学生最重要的学习  
减压,重要的课外学习  

第十九章 教出术德兼备的医师  
一个床位吵翻天  
合作合群倒数第二  
PBL的革命性改变  
推动改革反弹重重  
引爆阳明最大学潮  
走过风雨见蓝天  

第二十章 走过阳明
「用你的智慧来解决」   
推动企业参与办学  
试吃威而刚上头条  
让更有能力的人负重担  
挖角曾志朗  

第廿一章 改变的力量
当选台湾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刚硬变柔软的震撼教育  
圆桌的省思  
让将来的自己更好  
採访后记 谦谦君子 泱泱大度   
校长的眼泪  
不藏私、不扬己  
平实有料君子风范

图书序言

推荐序

纸上空无一字,却写尽我的后半生∕曾志朗 中研院院士

  那年是我年过半百后的第三年,刚好是我离开美国加州大学教职,回到台湾南部的乡下,投身参与国立中正大学建校的第七年。有一天我起得特别早,由宿舍走到研究室,四週新盖的黉舍屹立,少许的老师和零落的学生在美丽的校园里晨跑,沿途所闻、所见,尽是清新的空气,蓬勃的朝气。学校的「文治」已经大致完备,学校的「武功」也是有板有眼,老师的研究表现在台湾学术圈中渐露头角,而我自己带领的研究团队也开始在国际认知科学领域中有突出的表现。我坐在研究室思考这一切,同时埋首准备那天下午要讲演的投影片(PowerPoint?还没出现呢!),题目是「世纪之婚:认知与神经科学整合现在与未来」。

  我翻过一张又一张投影片,仔细检视内容,满意的笑容浮现在脸上,但看到最后几张投影片,已经笑不出来了,国外的脑波诱发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 ERP)研究已分出语意和语法处理的脑部运作,而正在兴起的功能性磁共振造影(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的脑神经活动影像,历历如绘在我的眼前。我提醒我自己,科学的未来不会等我们!建校的软硬工程,前段工作已告完成,但我回国推动脑科学中的认知神经科学发展,却八字还没有一撇。中正大学不可能为我建立这些前沿的大脑研究设备,结论只有一个:It is time to move on!

  好巧,就在这个时候,国家卫生研究院的院长吴成文已经注意到这个跨领域科学研究,将会成为廿一世纪研究人类本身的显学,而台湾必须赶快建造fMRI设备,一方面进行科研,赶上世界的学术水准,一方面培育认知与神经科学的跨领域研究人才。他敦促台北荣民总医院筹资,购建第一部专供研究用的3T-MRI,然后打电话到中正大学,问我愿不愿意北上,主持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工作。他还说,为建置这个大型实验设备,委员会到海外求才,找了很久,海外的科学家指出,「曾志朗不是在台湾南部的中正大学吗?舍他其谁?」他开玩笑说,原来卧虎藏龙在民雄。我当然有意愿,而且中正大学的行政工作也到七年之痒的极限了。电话里,我毫不迟疑,表示有机会一定共襄盛举,为台湾打造第一个fMRI的研究工作!

  几天之后,阳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武光东主任就来电请我北上谈谈。他说奉张心湜校长之命,邀请我到天母的法乐琪餐厅,去讨论加入荣阳研究团队的可能性。我欣然同意,并且事不宜迟,立刻敲定那个星期六就上台北,赶快谈出一个可行的方案。武老师电话刚刚挂上,张校长也亲自打电话来,让我受宠若惊。我不认识张校长,只听说他是荣总的名医,台湾泌尿外科的第一把交椅,而他寥寥数语,就展现了他的热情邀请,让我安了心,也对那个週末的会面充满期待!

  那时候由嘉义民雄到台北不是很方便,如果碰到西北雨,班机延误或取消都很平常。我决定一早开车北上,先到台北台大法学院旁边的洪兰家,把儿子交给她的父母亲,就赶往天母。到了中山北路,乖乖!车塞人多,寸步难行。抵达餐厅,已经迟到一个小时了。张校长请主秘郭旭崧把我和洪兰接进去,他完全洞视我的窘态,三言两语就化解了我的慌乱,这位医生的同理心和同情心,亲切可感。我这个乡下人,夹在众多都市里的名医和名教授之中,忽然之间,有了早该「回家」(在美国,我是有名的以实验室为家的科学家)的冲动!

  我这个人,一激动起来,就会不顾一切,直言直语的把心中想法表达出来。我问张校长,也看着武光东主任及徐明达、周成功、罗时成、萧广仁好几位我心仪已久的科学家,说:「我们能和大家一起做什么?」大伙都盯着张校长,等着回答。张校长看着洪兰和我,说:「你们都到通识教育中心任教,武教授卸任之后,你来接中心主任,并兼本校学术副校长!」

  我当场吓了一跳,我来参加荣阳团队,向往的是他们的学研成就,一心想的是跟着大家往脑科学的高阶研究去努力,行政工作我可能做不来!但我还来不及开口推辞,张校长那闻、望敏锐的直觉,已经从我的脸部表情和肢体动作中,透视我的退缩之意。他从容不迫从西装的内袋里,掏出一张对折又对折的纸,推到我的桌前,简单说了一句:「这就是我要你做的工作!」

  我被他诚挚的声音摄住了,一边接过折叠的纸,一方面心里嘀咕着,不知道写了什么?十几双眼睛这下子全都转向了我,好奇的猜测纸里到底有何玄机。我勐然打开,又被吓了一大跳,纸上空空如也,一个字也没有!但转瞬之间,我其实也就明白了,张校长给我的讯息是:信任、挑战,海阔天空任你行!他完全掌握了我的性格,不用说服,我就这样加入了荣阳研究团队。回嘉义的路上,我一边开车,心里激动不已,不停念着「挑战!挑战!挑战!」,眼前闪过的却是那张空无一字的白纸,以及餐会上种种对话的画面。我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了「马龙白兰度」,张校长拥有的是他那洞悉人情、掌握全局的教父风范!

  这张白纸,就此改变了我的后半生。

  往后的日子里,他果然不管我。在教育部和国科会合办的「大学学术追求卓越发展计画」的奖助选拔中,他完全授权,交付我从学校众多计画案里选出两个最有竞争力的荣阳合作研究案。这必须剔除其他计画,当然会有不服的怨言和排山倒海的反对声音,张校长全力帮忙我挺住这庞大的反弹势力,完全信任我择精拔尖和聚焦求胜的主张与作为。当教育部公佈了十六个获选计画,阳明所提的两个案子都雀屏中选时,荣阳两方的合作,证实是钢铁般的研究利器,我当然满心欢乐,而张校长也高兴的对我说:「白纸不空,潜力无穷!」

  张校长温文儒雅,说话从容不迫,但隐藏在话中的睿智和幽默,是我最钦佩的地方。我当了他的副校长,发现我的办公室在三楼,就在校长办公室的正上方,我心里不安,但学校的空间安排如此,也没有办法改变。我下楼去请教他,他笑笑说:「就是要让你在高处,帮我看看更远地方的发展,阳明大学才不会困在山边。」我安然走回办公室,远眺山下远处台北市景的一隅,决定努力干活!

  两年后,张校长忽然另有人生的规划,婉拒连任校长,而我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接任了校长。我去请教他怎么做校长,尤其是医学大学的校长?张校长又一眼看穿我的忐忑,他又从容又自然的对我说:「把白纸填上光彩的图案,这是你的『卡米洛城』了!」我知道,我需要的是「圆桌武士」了!

  不到一年,政党轮替的混乱中,我被延揽入阁当教育部长。我当然要去请教张校长,刚好在一个餐会中与他同席,就问他怎么做才好?再一次,他不疾不徐的告诉我:「你不是说胡里胡涂的当上校长,现在又没有说『不』的可能,必须去做部长,那就随遇而安吧!在我给你的白纸上写下更多诗篇,画出更多美丽花朵!你才写了一点点,还有很多空间等着填满!」

  不久前,张校长说他写了一本书,他谦虚的要我看一看值不值得出版,也希望我为它写篇序。此时此际,我正带着台湾学生到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参加「Imagine Cup」比赛,为了赶赴书的印刷,一早就起来写稿,却总是不满意,心里有些杂乱与纠结,阻扰了我的思绪,因为我不断的想起这些人、这些事。

  张校长的这本新书,绝对值得大家(医师、医学院的学生、护理学院的师生,以及非医事相关的所有人)仔细阅读。他重视医病关系,认为治病不只靠临床的技术,最重要的是「医人」和「人医」的情意联络,变成正向的信任和关怀。他身体力行这些理念,成为他所有学生的典范。其实信任和关怀,本来就是人与人相处最应该遵守的道理,但张校长认为医事人员更要有人痛我痛、人饥己饥的人道精神,才是医疗的本质!

  那天,我送了张校长我最近出版的一本书。他看了封面大大的「正直」两个字,他说正直是对的,但太正直就太孤单,要我有时稍微柔软一点。我知道他是对的,但很想告诉他,其实他的教父性格,注定他是个很正直的人,而他坚持改善台湾医界长久忽略的医病关系,就是落实他维护社会正义的理念。看看他所培养出的医生,最大的共同特点就是会多花一些时间和病人说话的「良医」。

  我真的很感恩那张空白的A4大小纸张!至于写在上面和画在上面的人生,不一定好,但却是呕心力作--献给张校长。愿更多人仔细阅读你的新书,体会做人做事的哲理!

出版者的话

集名医、校长、院长、院士于一身-张心湜医师的「人生好风景」∕高希均 天下文化创办人

   (一)

  年轻时,准备教材上课,有激励学生的兴奋;年长时,思考文章题材,是一种推广观念的挑战;近年来,劝说有成就的人物,要把他们的经历与智慧与海内外读者分享时,有说不出的期待。当劝说成真,就有极大的成就感。这时我就特别体会到分享有成就人的「智慧」,远比分享有钱人的「财富」有价值。在说服本书作者出版的过程中,王力行发行人功不可没。

  本书作者张心湜校长(大家习惯这样称唿他),正是台湾社会半世纪来一位有成就与智慧的典范人物。我们十分感谢他在国内外繁忙的日程中,抽出时间,接受资深记者邱淑宜採访。张校长也许仍然会谦虚地说:我的一些经历祇是告诉大家,尤其年轻人:「如果我能,你们一定也能!」

  如果读者对作者的名字有些陌生,可能是隔行如隔山,更可能是因为张校长的个性、工作性质、医学专业以及那些病人(包括经国先生)的敏感性,使这位良医、名医、优秀的大学校长及教育家,习惯于低调及不多言;这就更使得这本书的内容更为珍贵。

  (二)

  这本十万字的书精简、流畅,祇要打开首页,就会一口气读完。书中的张校长使读者惊喜:他侃侃畅谈大事,娓娓道来说故事;他讲得自然、坦率、亲切;因此全书故事多、节奏快、文字干脆、譬喻生动。书中更有对医学教学及医病关系的深思,也出现「快人快语」的直言。例如这些引人入胜的题目:

  .从眷村「老大」的童年转向学医
  .遇到严师,选择泌尿外科
  .出国修习新式开刀法
  .帮经国先生治病
  .政商名流治病易,对付家人难
  .倾斜的医病关系的深思
  .改善健保与医疗品质的艰辛
  .外科医师一百分才及格
  .接掌阳明大学,引起改革风波
  .走过风雨,告别阳明
  .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提早自公职退休

  这是本人人可以得益的书。年轻人要学习如何从「放浪」中寻找自己的专业;医学专业人士要学习「一百分才及格」。他自己的成就是靠严师、自律及绝不马虎的龟毛习惯;在做人处事上,要信任别人、帮忙别人、选用人才、给人机会。他个性中一直闪耀着那股「侠医」的道义。

  (三)

  看完本书,才知道张校长与我有类似的成长背景:他是在高雄六十兵工厂的眷村长大;我是在南港六十一兵工厂长大。那是一个清寒、迷惘,需要努力奋斗的年代。比我小六岁的他,曾是眷村小霸王;考入国防医学院是人生转捩点;自此他开始走上荣总名医、阳明大学校长、振兴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专业大道。如他所自述:「我行舟于人生长路上,水流曾平缓、曾湍急……但河水终能澄澈……我看到人生好风景。」

  大陆媒体称赞「台湾最美丽的风景是人」;看到张院长与张校长对医学与教育的重大贡献,这句赞美的话真是何等地贴切!他一生的经历真是「看到人生好风景」。

二○一三年五月二十日

发行人的话

如何成为受敬重的良医∕王力行 天下文化发行人

  多年前,我们小天下一位同事李世荣得了早期肾脏癌,经诊断需立即动手术。我很自然地请问我大妹王必行的意见,她自大学毕业后就进入荣总外科部工作,直到退休。

  她的老板张心湜医师正是着名泌尿科专家,曾任振兴医院院长。当时振兴医院为更新泌尿外科的设备,特别自美国购买价值逾两百万美金的「达文西」,由副联会捐赠给振兴医院。这是一部极精密的机器人手术机,张院长用它来训练学生辈医师,以造福台湾病人。

  当时进口「达文西」,美方除提供技术指导,张院长也要求提供给十位病患免费使用。同事李世荣就成为其中之一;直到现在,世荣仍在小天下工作,也是张心湜院长定期回诊的病人。

  几天前,青岛市委书记李群来访,我正巧遇到前台北副市长邱文祥。他是张心湜校长的嫡系弟子。提到张校长,邱文祥的回应正如书中所说「张校长真的很兇」,「当时我们都不愿选泌尿科,校长就说你们不要因为怕骂,就不敢选泌尿外科!」邱文祥追随张心湜,严师出高徒;如今担任过台北市卫生局长和副市长的他,是阳明大学医学院院长,也是台湾泌尿科名医。

  在病人眼中是良医,在学生眼中是严师的张心湜校长,终于愿意把个人的学医、习医和教医经验及省思,透过邱淑宜小姐之笔,写成书和大家分享,是非常难得的。

  担任过荣总外科部主任、阳明大学校长、振兴医院院长,张心湜曾替三位总统看过病,也是许多政要巨贾的医师。他是一位严守分际、十分低调的名医;不仅因为他是泌尿科专家,也是因为父亲、师长的教诲以及个人的修为。

  他的病人有高官、大企业家,也有贫困荣民,甚至逃犯,但他往往被弱势者感动。他是第一任遴选的阳明大学校长,引进PBL (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法,亲自学习参与,要培养阳明医学生成为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沟通表达及团体合作能力的医师。但也深知有部分教师因他没有博士学位,怂恿学生借题示威抗议。在任期满后,功成身退,主动不连任校长。

  由于在泌尿医学的专长,他获选台湾第一位任大陆工程学院医药卫生学部院士;一得知这个消息,他立即从荣总、阳明大学提早十年退休,并辞掉振兴医院院长。

  在这本书中,张心湜几乎是知无不言,平实地道出自己从偶然的学医,到磨练地习医;更坦率指出当前台湾医界、学界和医病关系的种种问题。透过自己的故事,告诉年轻学生和医者,如何成为受人尊敬的良医。

图书试读

第十三章 医病冲突如何避

病人与医院的冲突天天有,小至病人与医护人员口角,大至病人对医护人员演出全武行,根据我的经验,医院员工跟病人发生冲突,百分之九十是医院的问题;病人跟医师发生冲突,百分之九十是医师的问题!

医病冲突医院及医师要负绝大责任

我这么说,一定很多医师不服气,「明明是病人态度恶劣」、「病人无理取闹」,但无理的背后一定有理由,问题出在医院不够友善。

生病已经很不舒服了,病人进医院后,可能从挂号就开始受气,之后去检验室、照X光又被折腾一番,等到终于能坐在医师面前看诊,病人脸色自然不好。我常跟医师讲,「病人的情绪我们要概括承受」,因为病人进诊间前的不愉快,整个医院都有责任,如果医师看诊和蔼亲切,病人会觉得跟之前相比,医师好上了天,前面受的气无所谓了,要是医师态度也差,一句话就能引爆病人满腹怨气。

「医疗这个行业是志业而不是职业」这句话不只讲给医师听,也是讲给所有医事人员听,像照X光是放射师的例行工作,每天要做无数次,但很多病人是头一遭,躺在台子上难免不知所措,如果放射师只想着外头排队等着照X光的病人那么多还要忙很久,在病人询问「头朝这边还是那边?」可能就会不耐烦的回答「躺都不会躺」,还催促「动作快一点」,不是指导而是指责了,病人气不气?

医师看病一定要和气,不要没解决病人的问题,又制造了新问题,我们曾有医师在病人闹脾气时气得骂「你神经病啊,我好好帮你看病,你怎么脾气这么大」,这不是火上加油吗?

事后我了解情况时,医师都说「我没有不好好帮他看病」,「好不好」不是医师自己说了算,感受是主观的,病人觉得医师态度恶劣,可能就是医师不自觉流露出知识份子的优越感与傲慢。我曾经看过这么一句话,「行善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受善者拥有尊严,除了有形协助,还需要无形的尊重」,这正是医师应时常自我警惕的地方。

医师失言惹大祸

很多医病冲突的发生,并不是医师医疗处置出错,而是说话不当,让病人及家属气得跳脚,台北荣总曾有医师逞口舌之快,被指「没有医德」,最后难堪离职!

荣总医师在门诊时段都很忙,一个女医师为肝硬化腹部积水的病人看完诊后,安排病人做超音波检查,但因为需要照超音波的病人很多,时间排在一个星期后,陪同看病的女儿希望爸爸能早点照超音波,赶快减轻爸爸的痛苦,她不知道时间是放射线部安排的,回头拜託医师。

其实女医师只要说明时间不是她安排的,请病人去找放射线部帮忙,事情就结束了,但病人多,她很忙,不耐烦的说「你爸爸的肝硬化是治不好的病,有什么好急的」,

女医师没说错,肝硬化的确难治癒,但病人身体不舒服时,说这种话很不恰当,

病人女儿气愤难当,当场跟女医师吵起来,还录了音,后来把录音内容整理成文字放上BBS站,指责医师没医德,录音在网路上一放一年,女医师最后做不下去辞职,为口不择言付出惨重代价。

用户评价

评分

(四) 坦白說,我買《張心湜醫者之心》之前,並沒有抱太大的期待,只是想找點東西來打發時間。沒想到,這本書卻帶給我意想不到的感動。張醫師的文字,有一種溫暖的樸實感,讀起來不會有壓迫感,反而像是和一位長者在聊天,分享他的人生經驗。 書中關於「同理心」的論述,是我覺得最觸動我的一部份。他描述了自己如何從一個青澀的醫學生,慢慢蛻變成一個有溫度的醫者,而這個轉變的關鍵,就在於他學會了設身處地去感受病患的痛苦。他沒有用華麗的辭藻去包裝,而是用最真實的感受,去描繪那種「感同身受」的力量。 我特別喜歡他對「生命尊重」的探討。在醫療的過程中,他始終將每一個病患視為一個獨特的個體,而不是單純的「病人」。他關注他們的恐懼、他們的希望,他們的家庭。這種對生命的敬畏,以及對每一個個體的尊重,是我覺得最難能可貴的。在現今社會,很多時候,我們都太過關注效率和結果,卻忽略了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 他對於「醫療倫理」的討論,也讓我覺得很有深度。他不是在講教科書上的條文,而是透過真實的案例,去探討在複雜的醫療情境下,醫者應該如何堅守自己的原則,如何在利益和良知之間做出抉擇。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了「善」的定義,以及在我們各自的崗位上,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评分

(八) 《張心湜醫者之心》這本書,真的是一本讓我讀了又讀、越讀越有感的寶藏。它沒有那種炫技的寫法,也沒有矯揉造作的情感,就是張醫師用最真誠的心,記錄下他行醫的點點滴滴。 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傾聽」的細節。張醫師強調,醫者的聽力,比他手中的聽診器還要重要。他描述了許多病患,其實他們真正需要的,不是藥方,而是能夠被好好傾聽。他如何透過仔細聆聽,去捕捉病患言語中隱藏的訊息,去理解他們內心的恐懼和不安。這讓我反思,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多少時候,真的用心在聽別人說話? 書中有關於「面對告別」的描寫,雖然帶著淡淡的憂傷,但卻充滿了人性的光輝。張醫師沒有迴避生命的終點,反而讓我們看到,即使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依然存在著愛、溫暖和尊嚴。他如何陪伴病患走過最後的旅程,如何給予他們慰藉和希望,讓我深受感動。 他對「專業的堅持」與「溫柔的關懷」之間的平衡,也讓我非常佩服。他既有對醫學的嚴謹追求,又有對病患的無限溫柔。他如何在追求精確的同時,不忘記人與人之間的關懷,這是一種非常難得的智慧。 這本書,讓我對「醫者」這個職業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他們不僅僅是醫治身體的醫生,更是療癒心靈的陪伴者。張醫師用他的文字,傳遞著一種溫暖的力量,一種對生命的敬畏,以及對人性最深刻的理解。我強烈推薦大家來細細品味這本書。

评分

(七) 我必須承認,《張心湜醫者之心》這本書,徹底改變了我對「醫學」的看法。我以為,它會是一本充滿專業術語,或是艱澀難懂的書。但事實證明,我錯了。張醫師用他最真摯、最樸實的文字,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往「醫者之心」的大門。 書中關於「同理心」的論述,是我最欣賞的部分。他不僅僅是告訴我們什麼是同理心,而是透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讓我們親身感受到同理心的力量。他如何走進病患的內心世界,如何去理解他們的痛苦和無助,進而給予他們最溫暖的支持。 我特別喜歡他對「生命的可貴」的描寫。在醫療的過程中,他始終將每一個病患視為一個珍貴的生命,而不是單純的「病例」。他關注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家庭,他們的未來。這種對生命的尊重,以及對每一個個體的關懷,讓我深受感動。 他對「醫學的局限性」的坦誠,也讓我印象深刻。他沒有誇大醫學的神奇,而是誠實地分享了醫療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氣餒,反而從中汲取經驗,更加堅定了他對「醫者之心」的追求。 這本書,讓我覺得,真正的「救人」,不僅僅是醫治身體的病痛,更是療癒心靈的創傷。張醫師用他的文字,傳遞著一種溫暖的力量,一種對生命的敬畏,以及對人類的深切關懷。我會把它推薦給所有我關心的人,因為我相信,這本書,會給予我們每一個人力量。

评分

(三) 我向來對那種過度煽情、或是充滿勵志口號的書籍敬而遠之,總覺得少了點真實的重量。《張心湜醫者之心》卻讓我徹底改觀。這本書就像一股清流,用一種非常平靜、真誠的方式,滲透到我的心裡。張醫師的文字,沒有華麗的詞藻,也沒有刻意的鋪陳,就是最直接、最樸實的記錄。但他筆下的每一個畫面、每一個細節,都充滿了生命力。 我特別欣賞他對於「細節」的觀察。他能夠捕捉到病患一個眼神的閃爍,一個呼吸的急促,甚至是家屬一句無心之語背後的深層情感。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卻往往是診斷病情、建立信任的關鍵。他讓我看到,醫療的專業性,其實是建立在對人細緻入微的觀察和理解之上的。 書裡有很多關於「溝通」的篇章,但不是那種教你技巧的說明,而是透過實際案例,展現出有效溝通的力量。他如何用病人聽得懂的語言解釋病情,如何安撫焦慮的家屬,如何化解醫病之間的誤會。這些都是我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問題,而張醫師的處理方式,給了我很多啟發。他讓我意識到,有時候,把事情說清楚、把情感傳達準確,比任何特效藥都來得重要。 而且,他對於「不完美」的接受,也讓我動容。醫療現場總有無法預測的變數,總有令人遺憾的結果。張醫師並沒有迴避這些,他坦誠地分享了他在面對這些無力感時的心路歷程。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沮喪,反而從中學習,更加堅定了他對「醫者之心」的追求。這本書,讓我覺得,真正的強大,不是沒有弱點,而是能夠在面對弱點時,依然保持善良與堅持。

评分

(一) 天啊,我真的要用力推薦這本書!《張心湜醫者之心》不是那種你隨便翻翻就能打發掉的書,它有種魔力,讓你一讀就陷進去,停不下來。我平常其實不太喜歡讀那種「人生道理」說教型的書,總覺得有點空泛,但這本完全不一樣!張醫師用他最真誠、最樸實的文字,描繪了他行醫數十年的點點滴滴。不是那種充滿戲劇性的奇蹟故事,也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論述,而是非常貼近我們生活中的細微情感。 我特別喜歡他描寫病患與家屬之間互動的段落。有時候,一句簡單的關懷、一個溫暖的眼神,就能消弭掉無數的恐懼與不安。他沒有迴避醫療現場的艱辛與無奈,有時候甚至是令人心碎的時刻,但他總是能從中找到人性的溫暖與力量。書裡有很多關於「同理心」的篇章,不是用大道理在講,而是透過真實案例,讓我們深刻體會到,作為一個醫者,除了專業技術,更重要的是一顆能夠理解、能夠感同身受的心。 我在讀的時候,常常會聯想到自己生病或是親人住院的經驗。那時候的焦慮、無助,還有對醫護人員的依賴,張醫師的書讓我再次回想起這些感受,但這次,我看到的是另一種更深刻的面向。他讓我看到,在冰冷的醫療體系中,其實充滿了溫暖的人情味,只要我們願意用心去感受。而且,他對待生命的那種敬畏之心,對待每一個個體的尊重,都讓我很感動。這本書不僅僅是給醫護人員看的,我覺得每一個身為「人」的我們,都應該讀一讀,它會讓你重新思考,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

评分

(二) 買這本《張心湜醫者之心》純粹是個偶然,在書店裡隨手翻到的,結果就這麼意外地被它深深吸引住了。我原本以為會是一本關於醫學知識的書,畢竟書名裡有「醫者」兩個字,但讀下去才發現,它探討的層次遠遠超越了單純的醫學範疇。張醫師的文筆非常流暢,而且帶著一種沉靜的力量,讀起來讓人感覺很踏實,不會有那種浮誇的綴飾。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對於「聆聽」這件事的重視。在現今這個節奏快速的社會,我們往往急著表達自己的意見,急著給出解決方案,卻很少真正地停下來,好好聽別人說。張醫師在書中分享了許多他如何透過仔細聆聽,去理解病患的恐懼、期望,甚至是一些潛在的病因。他筆下的醫病關係,不是對立的,而是合作的,是建立在信任與理解的基礎上的。 書中有些關於生死議題的描寫,雖然帶點淡淡的哀愁,但卻充滿了哲學的深度。他沒有給出標準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生命的意義,去珍惜當下所擁有的一切。我特別喜歡他對「醫生的責任」的定義,不僅僅是治療疾病,更是療癒人心。他提到了很多時候,病患需要的不是奇蹟般的藥方,而是一個能夠傾聽、安慰、給予希望的人。 這本書讓我對「醫者」這個職業有了全新的認識。我一直以為醫生就是專門治病的,但張醫師讓我看到,他們更像是一種心靈的引導者,在人們最脆弱、最無助的時候,給予溫暖的支持。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好像也跟著他的思緒,經歷了一場心靈的洗禮。雖然是關於醫療的故事,但裡面的情感連結、人生觀,都非常普世,我覺得對我們每一個在生活中努力生活的人,都會有很大的啟發。

评分

(六) 我得說,《張心湜醫者之心》這本書,絕對不是那種讓你讀完就忘的速食讀物。它有種紮實的重量,能夠在你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記。張醫師的文字,沒有花俏的修飾,就是最真誠的告白,一種對生命、對醫道最深刻的體悟。 我特別喜歡他對於「溝通」的細膩描寫。他分享了許多他在臨床上,如何與病患和家屬進行溝通的經驗。有時候,一句簡單的話語,一個眼神的交流,就能化解掉許多的誤會和恐懼。他讓我看到,在醫療的過程中,有效溝通的重要性,甚至比某些藥物來得更為關鍵。 書中有不少關於「面對死亡」的段落,雖然讀起來帶著淡淡的哀傷,但卻充滿了力量。張醫師沒有刻意去渲染悲情,而是用一種非常平靜、理性的筆觸,去記錄他在生死邊緣的觀察和思考。他讓我意識到,生命本身就是一個無常的過程,而我們需要學會如何去面對它,並且珍惜當下。 他對「醫療倫理」的探討,也讓我受益匪淺。他不是在空泛地講道理,而是透過具體的案例,去展現醫者在複雜的醫學倫理困境中,是如何做出抉擇的。他讓我看到,真正的醫者,不僅要有精湛的醫術,更要有堅定的良知和原則。 這本書,讓我對「醫者」這個職業有了全新的想像。我以前可能覺得醫生就是救人的,但張醫師讓我看到,他們更像是一種心靈的燈塔,在迷茫和恐懼中,為人們指引方向。我強烈推薦大家來讀一讀這本書。

评分

(十) 我必須說,《張心湜醫者之心》這本書,真的給了我很多啟發。它沒有那種奇幻的故事情節,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戲劇衝突,但它卻有著一種沉靜的力量,能夠讓你反覆咀嚼,越讀越有味道。張醫師的文字,就像一杯陳年的老酒,溫潤醇厚,讓人回味無窮。 書中對於「同理心」的描寫,是我最喜歡的部分。他沒有用大道理去說教,而是透過一個個真實的案例,讓我們親身感受到,當一個醫者能夠真正走進病患的內心世界時,會帶來多麼大的改變。他如何去理解病患的恐懼、他們的期望,進而給予他們最貼心的關懷。 我特別喜歡他對「生命尊重」的態度。在醫療的過程中,他始終將每一個病患視為一個獨特的生命,而不是單純的「病人」。他關注他們的個人感受,他們的家庭,他們的尊嚴。這種對生命的敬畏,以及對每一個個體的尊重,讓我非常感動。 他對「醫療的局限性」的坦誠,也讓我印象深刻。他沒有誇大醫學的神奇,而是誠實地分享了醫療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但他並沒有因此而喪失信心,反而從中汲取經驗,更加堅定了他對「醫者之心」的追求。 這本書,讓我對「醫者」這個職業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們不僅僅是治療疾病的專業人士,更是療癒心靈的陪伴者。張醫師用他的文字,傳遞著一種溫暖的力量,一種對生命的敬畏,以及對人性最深刻的理解。我會把這本書推薦給所有我關心的人,因為我相信,它會給予我們每一個人力量。

评分

(五) 這本書《張心湜醫者之心》絕對是我近期讀過最有份量的一本書了!它沒有那種華麗的封面,也沒有聳動的標題,但內容卻像一顆璀璨的寶石,散發著溫潤的光芒。張醫師的文字,樸實無華,卻帶著一股能夠穿透人心的力量。 我最喜歡的部分,是他對於「傾聽」的描寫。他不止一次強調,身為一個醫者,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傾聽」。他詳細記錄了自己如何在病患訴說時,如何去捕捉那些被忽略的細節,如何去理解那些未曾說出口的恐懼。這讓我聯想到,在我們日常的溝通中,有多少時候,我們只是急著說,卻沒有真正地聽。 書中還有很多關於「面對無常」的篇章,讀起來讓人心情有些沉重,但更多的是一種深刻的啟發。張醫師用他誠懇的筆觸,記錄了他在面對生命無常時的心情,以及他如何從中找到力量。他並沒有給出一個悲觀的結論,反而讓我看到了,即使在生命的盡頭,依然存在著溫暖和希望。 他對「專業」的理解,也讓我印象深刻。他認為,真正的專業,不僅僅是精湛的醫術,更是對病患的關懷和尊重。他描述了許多他如何運用專業知識,去解決病患的難題,同時又如何用一顆溫暖的心,去安撫他們焦慮的情緒。這讓我看到,醫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人的福祉。 這本書,讓我對「醫者」這個職業有了更深的認識。我以前可能覺得醫生就是治病的,但張醫師讓我看到,他們更像是一種心靈的陪伴者,在人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支持和力量。我會把這本書推薦給所有我想關心的人。

评分

(九) 我常常在想,到底是什麼,能夠支撐一個人在充滿挑戰的醫療環境中,日復一日地付出?讀了《張心湜醫者之心》之後,我好像找到了一些答案。這本書,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刻意的煽情,就是張醫師用最樸實、最真誠的筆觸,記錄下他行醫的感悟。 我最被打動的是,他對於「人」的關注,遠遠超過了對「病」的關注。他筆下的病患,不是冰冷的代碼,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故事的個體。他如何去理解病患的家庭背景、他們的社會壓力,以及他們對未來的期望。這讓我看到,醫療的本質,其實是關懷一個人,而不僅僅是治療一個病。 書中關於「溝通的藝術」的描寫,讓我獲益匪淺。張醫師分享了許多他在臨床上,如何透過恰當的溝通,去建立信任、化解疑慮。他讓我意識到,有時候,一句簡單的安慰,一個耐心的解釋,就能給予病患巨大的力量。這也是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學習和應用的。 他對「生命的無常」的體悟,也讓我深思。他沒有迴避醫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遺憾和無力感,反而誠懇地分享了他在面對這些挑戰時的心路歷程。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消沉,反而從中學習,更加堅定了對「醫者之心」的信念。 這本書,讓我對「醫者」的職業有了全新的詮釋。他們不僅僅是治病的專業人士,更是心靈的陪伴者,在人們最脆弱的時候,給予溫暖和力量。我會把這本書推薦給所有對生命、對人文關懷有興趣的朋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