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信念:肝病世界权威陈定信的人生志业

坚定信念:肝病世界权威陈定信的人生志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陈定信
  • 肝病
  • 医学
  • 传记
  • 人生志业
  • 医学史
  • 健康
  • 信仰
  • 中国医学
  • 医学人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他不靠手术刀,拯救台湾800万年轻人免受B型肝炎后遗症威胁,
和肝炎搏斗半世纪,让全世界超过3亿名C型肝炎患者得以根治。

他的坚定,是一生专注投入一个理想、做好一件事;
他的信念,是每一个想让台湾有美好生活的人应该知道的故事。

他不只是医生  更是带领台湾成为防癌全球典范的科学家

  小学六年级,陈定信罹患A型急性肝炎;医学院四年级,父亲不幸罹患肝细胞癌骤逝。

  两度与肝炎病魔交手,一次懵懂无知、一次束手无策,他立下誓言,不再让肝炎导致家破人亡的悲剧重演。

  30岁那年,在台湾医疗研究资源极度缺乏下,他用钓鱼箱背着肝癌及肝炎检体远赴美、日,揭开慢性肝炎、肝硬化演变到肝癌的致病机转。40年后,台湾B型肝炎带原率从16%降至2%,慢性肝病及肝硬化,也从十大死因第6名降到第9名。

  他放弃高薪高位,留在台湾专研肝病半世纪,他不曾放过洋、留过学,连博硕士学位都没有,却打破纪录在39岁通过内科临床教授升等,49岁时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中央研究院院士。

  62岁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海外院士,是台湾医界第一人。

  陈定信,有人称他为「台湾肝帝」,他却形容自己是「陈吉轲德」,义无反顾留在台湾,穷其毕生之力对抗肝炎,他的精神,不只是台湾医疗经验的传承与典范,更是启发你找到理想、莫忘初衷的励志故事。

本书特色

  ●过去台湾病毒性肝炎几乎和「国病」画上等号,感染率和带原者比率居全球第一,直到陈定信等人努力奔走,1984年台湾成为全球第一个实施B型肝炎大型预防注射的地区,从此扭转这世代相传的疾病威胁。

  ●因为陈定信,在台湾有800万年青人免于B型肝炎后遗症威胁,在全球甚至有3亿名C型肝炎患者被根治,台湾经验也成为全世界肝炎研究的典范。

  ●穷其毕生之力对抗肝炎,陈定信在这场医疗圣战中,守护这块土地上人们的健康40年。本书以小说般的笔调,描述陈定信从莺歌乡下的野孩子,成为肝病世界权威的心路历程。

  ●此外,陈定信在台湾土生土长,不曾放洋留学,甚至连硕士都没有的,却能靠着坚持信念的研究精神,打破纪录在39岁通过内科临床教授升等,49岁时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中央研究院院士。他也特别以自己的成长经验,各写给包括青少年、大一新生、医学生、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医师科学家一封信,殷切地告诉下一代年轻人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具备的心态和窍门。

作者简介 

蓝丽娟

  多年前那一夜,启蒙我绘画的恩师简建兴老师罹癌过世,顿时,我明白何谓人生无常;随后家中经历连串事件,在在使我决心离开职场,出走寻找自我。

  来到纽西兰的葡萄酒乡,我遇见一位老酿酒师。他听了我的遭遇,娓娓道出他过去多年来在研究机构担任化学家,后来顿悟人生而追寻梦想的心路历程,使我深受启发。最后,他对我说:Dream is not out there, it starts from inside.

  是的,梦想不在远方,梦想起于心中。

  那段找自我的流浪中,我遇见许多精彩的人;惊觉自己如此热爱于说故事,想将感动我的精神与意义传达给听众,观众,或读者。

  为了保有说故事的梦想,我成为自由作家,专事写作;每一本都秉持初衷。

  《坚定信念》就是这14个月来,我最想说的故事。

  希望你我都能学到陈定信院士的正直,智慧,谦和,博学,以人为本,故旧不遗的温暖,与其锲而不舍造福人类的典范与精神。

  学经历:

  第四届学学奖环保达人组特别奖得主
  第五届两岸关系暨大陆新闻报导奖,杂志报导奖首奖得主
  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广播电视学系学士
  曾任《天下杂志》副主编、《cheers杂志》副主编、民视新闻部编辑

  畅销着作:

  《果然台湾—种出在地的幸福》《跟着安藤忠雄看建筑》《人生基本功—建筑师潘冀的砌砖哲学》《新东京美学经济》《我的环台梦—刘金标的73岁自行车环岛日记》《就熘吧!抛开一切环岛去-女力单车体验记》《梦想的骑点—跟着标哥京骑沪动》《不上班去酿酒—葡萄园教我人生四堂课》

书名: 史诗回响:人类文明的伟大转折点 内容简介: 《史诗回响:人类文明的伟大转折点》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领域的个人传记或专业医学著作,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角,深度剖析了自工业革命伊始至信息时代初期,人类社会在科技、政治、哲学和文化层面所经历的一系列深刻而关键的变革。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立体的“时代全景图”,揭示驱动这些巨变的底层逻辑与相互作用力。 本书将结构性地划分为四个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代表着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关键“转折点”。 第一部分:机器的黎明与社会的重塑(1750s - 1850s) 本部分聚焦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爆发及其对传统社会结构的颠覆性影响。我们不满足于简单的技术罗列,而是深入探讨了蒸汽动力、纺织机械的普及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重点分析了城市化的急剧加速、工人阶级的形成及其初期生存困境。书中详述了亚当·斯密关于市场机制的理论如何与日益复杂的工厂制度产生碰撞,以及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兴起的社会土壤。 特别地,本章会详细考察科学方法论在这一时期的成熟,以及博物学、地质学等新兴学科如何开始挑战根深蒂固的宗教世界观。我们通过对当时报纸、私人信件和早期工厂记录的细致梳理,重现了那个充满矛盾的时代:一方面是生产力的空前解放,另一方面是个体在庞大机器面前的异化感。这一转折点的核心议题在于:人类如何第一次大规模地将自然力量转化为可控的、持续的经济动力,并为此付出了怎样的社会代价? 第二部分:意识形态的激荡与全球的交织(1850s - 1914) 进入十九世纪下半叶,科学与技术进步催生了更激进的社会思潮和更紧密的全球联系。本部分将重点分析达尔文进化论、马克思主义、以及尼采的哲学批判如何从根本上动摇了西方传统信仰体系。这些思想不再是学院派的争论,而是迅速渗透到工人运动、民族主义构建乃至帝国主义扩张的底层逻辑之中。 我们花费大量篇幅探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内燃机和化学工业的兴起——如何推动了跨大西洋电缆的铺设和现代金融体系的建立。全球化在这一时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展开,资源争夺与殖民体系的巩固形成了复杂的国际关系网络。本书通过分析俾斯麦的欧洲均势战略与巴尔干地区的火药桶效应,阐释了看似繁荣的“美好年代”之下,结构性的冲突是如何不可避免地导向了灾难性的后果。这一部分的叙事核心是:当旧有的道德和知识基础被科学和批判性思维侵蚀时,人类如何试图用新的“主义”来组织社会,以及这些组织尝试带来的内在张力。 第三部分:大断裂与极权的回响(1914 - 1950) 第一次世界大战被视为人类文明的一次“大断裂”。本部分不再将战争视为孤立事件,而是将其视为前一个世纪所有社会矛盾、技术进步和意识形态竞争的总爆发。我们详细分析了堑壕战的工业化屠杀对现代人心理的持久创伤,以及战后凡尔赛体系中蕴含的深层不公如何为下一轮冲突埋下伏笔。 随后,本书深入考察了两种极端的应对方式:法西斯主义和斯大林主义。我们摒弃了简单化的道德谴责,而是从社会心理学、宣传技术(特别是广播的应用)和国家机器的集中化角度,剖析了这些极权政权如何利用危机感、集体神话和意识形态纯洁性来获取和巩固权力。第二次世界大战被置于核物理突破的背景下审视,核武器的出现标志着人类首次掌握了自我毁灭的能力,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战争的伦理和地缘政治的计算方式。这一时期的主题是:技术和组织能力的极致化,在缺乏有效道德制约时,可能导向何种程度的野蛮与控制? 第四部分:信息时代的序曲与人类的未来提问(1950s - 1980s) 本书的收尾部分将目光投向了冷战的结构性对峙及其催生的技术奇迹。在美苏两大阵营的竞争压力下,计算机科学、航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取得了爆炸性进展。我们探讨了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的发明如何为后来的信息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以及对宇宙的探索如何重塑了人类对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认知。 然而,本书并未止步于技术乐观主义。我们同时审视了伴随繁荣而来的新的焦虑:环境污染问题(如“寂静的春天”的警示)、文化上的身份危机,以及越南战争等非对称冲突暴露出的传统地缘政治模型的失效。本书在这一部分提出了一个核心的哲学追问:当人类社会被加速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并获得了几乎无限的认知工具时,我们是否已经失去了对“意义”的锚定? 《史诗回响》是一部跨越三个世纪的宏伟叙事,它不仅是对已发生事件的记录,更是对驱动历史前进的无形力量——思想、技术、权力结构——的深刻解码。它要求读者跳出日常的碎片化信息,以一种整体性的、批判性的眼光,去理解我们所站立的这个时代的复杂根源。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序追求真理,也敢向权势说不!李远哲
写在前面 陈定信

楔子:和佃农一样穷的地主之子
第一篇 求知与求真
第一章 野孩子真性情
第二章 好奇少年的城市探险
第三章 以图书馆为书房
第四章 不当乖乖牌
第五章 不随主流起舞
给青少年的一封信:你适合读医学系吗?

第二篇 良医的条件
第六章 探索自我
第七章 站在前人肩上
第八章 毕生的遗憾
第九章 热衷于研究
第十章 临床实做教我的事
给大一新生的一封信:先做人,再做专业人
给医学生的一封信:主动锻练基本功

第三篇 先做人,再做医师
第十一章 人生而平等
第十二章 看病的原则
第十三章 病人是医生的老师
第十四章 救命如作战
第十五章 如果你是病人家属
给住院医师的一封信:决定你一生的志业

第四篇 献身肝炎研究
第十六章 不计较收入与职位
第十七章 名师与高徒
第十八章 取经日本开眼界
第十九章 成功画出国病航海图
给主治医师的一封信:不熄的热情

第五篇 风雨中的划时代创举
第二十章 先进科技的重要性
第二十一章 走出实验室,推动肝炎防治
第二十二章 夫妻同心,打造世界第一
给医师科学家的一封信:理念与使命感 

第六篇 领导与传承
第二十三章 伯乐与千里马
第二十四章 适合台湾的研究题目
第二十五章 做研究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第二十六章 给年轻人发挥空间
第二十七章 跨领域合作典范
第二十八章 世代交替,青出于蓝
第二十九章 研究的终极后盾:家庭

第七篇 医学院的改革与挑战
第三十章 领导医界,坚守岗位
第三十一章 订定原则,贯彻实行
第三十二章 培育良医,改革医学教育
第三十三章 健全师资,促进研究

第八篇 国际舞台发光发热
第三十四章 国际初试啼声
第三十五章 借镜台湾经验
第三十六章 国际桂冠加冕

第九篇 期许与追寻
第三十七章 良医的身教
第三十八章 唐吉轲德的使命感
第三十九章 肝炎研究的学术重镇与传承

我眼中的陈院士
陈定信大事记

图书序言

推荐序

追求真理,也敢向权势说不!∕李远哲

  一九八O年,自我当选中研院院士起,对国内的科学与教育参与较多。当时,我就听过定信,知道他在宋瑞楼院士的领导下,在肝炎方面的研究与防治有很大的突破与成就。

  任中研院院长后,我在院士会议与其他重要的委员会议等场合常常见到定信,也听取不少对学界,医界与社会各方面的高见,觉得他是典型的好教授-研究深入、关心下一代的教育、从事很多社会服务并关怀社会-觉得他是很好的教育典范。

  我非常尊敬定信,因为,他热爱这块土地并关心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人民,不是表现在口号上,而是进一步在社会的实践上,例如在B型肝炎病毒的研究,疫苗接种,非常投入肝炎防治,改变了台湾人的健康与福祉。而且,他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人;他追求真理,也敢向权势说不。

  曾有研究指出,台湾在国际学术界发展不错的学者,父母亲很多曾经是学校的老师,而且都有一些坚持。我觉得满有意思的。他们的父母亲希望他们成为有用的人,对社会有贡献,也希望儿女诚实、负责、刻苦耐劳,他们没有要子女赚钱。我觉得,定信与我都是如此。

  我跟定信还有一点相似,就是年幼时都在大自然中成长,跟大自然很接近。事实上,我认为,当前世界发生无数天灾,都因人与大自然太过疏远而起。

  定信出生在日治末期,物资缺乏,习惯自己动手做,有问题就想办法解决。他小时候跟同伴在乡下玩泥巴,跟随父亲写生而观察大自然,在田地放牛而欣赏水牛默默一步一脚印耕耘,这些都启发了做研究的想像力与创造力。而他的母亲是童养媳,教育他平等待人,使他有着做医生最基本的同理心。

  他读台大医科时,因李镇源教授、宋瑞楼教授等学者的风范而见贤思齐,激发了研究心。他大四时父亲因肝细胞癌过世,而后在病房也看到许多肝病患者受苦,都埋下他投入研究的种子。

  他当医生之后不计名利专注于研究,终于找出台湾人母亲将B型肝炎传染给新生儿,日后变成肝细胞癌的证据,于是,他随宋瑞楼教授游说政府防治肝炎并推动,还身兼行政院科技顾问组研究员协助执行。多年之后,他也成为行政院科技顾问,继续参与肝炎研究与防治造福了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也成为世界各国的防治借镜;此外,他首创的慢性C型肝炎合併疗法也根治许多患者,贡献人类。

  我回台湾,就是希望对这块土地有贡献。我和定信都比较关心这块土地上成长的人,对抚育我们的土地很认同,我们看法相近:要创造一个比较公平,合理的社会。

  他虽然迈向70岁,但在我来看,还很年轻,还要继续努力。他把B型肝炎和肝细胞癌去除掉,但是,我们的社会仍需要更大的改变。我希望未来他能多多医治社会,改革,努力,奋斗,让这块土地的一切更好。

  这本书记述了定信从年幼到成为世界级学者的心路历程,穿插了许多场景,非常生动的把定信各阶段的成长和蜕变呈现出来,每个阶段都隐含着深层的意义,非常值得一读。

作者为国际科学理事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理事长∕中央研究院前院长

写在前面

陈定信  

  二0一二年初接到台湾大学的通知,告诉我二0一三年七月底,我应届龄退休,回首一算,我在台大医学院/台大医院一共工作了四四年,若由一九六一年进入台大医科求学起算,则已超过五十年了。

  当时有一股冲动,想把这一段时间的心路历程交待清楚,说不定对有些人有些参考价值。正好有机会和《天下杂志》殷允芃董事长联络,想不到「天下」对我的人生志业有兴趣,旋即由吴韵仪总编辑选定自由作家蓝丽娟小姐执笔,由二0一二年四月到二0一三年六月,一共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完成这本书。

  开始之前蓝小姐问我出这本书的目的,我说我希望由我小时在乡下成长写起,一个自由自在的小孩,直到现在成为一个肝病的专家,其间每一段的经过应该都有其意涵,或许有可供处在各阶段的其他人借镜的地方。

  蓝小姐也很同意这样的看法,随即由时光隧道进入我的世界,由我的父母亲,写到我的童年、迁居台北就读小学、进入建国中学、再到台大医学院、服役,而后任住院医师、赴日美进修、投入肝病研究、致力肝炎防治,然后写到我忝获国内外肯定的许多往事。

  蓝小姐是学养及文笔俱佳、经验丰富而且极为投入的作家,她思路缜密,很快的就拟出大纲,预备由我父母在日治时期写起,之后依序渐进。她还认为最后应该有一章是我对年轻一代的高中生、医学生、住院医师和主治医师,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他们我对他们的期望。

  同时她也告诉我她的写作风格(style),就是每次要表达什么就要先有一个场景(scenario),然后把主角融入其中。为了建构场景,她还特别去造访我儿时常出入的地方,莺歌国小、西比亚溪、莺歌老街、中坜月眉、台北永康街、连云街、新生南路、幸安国小。

  为了让我所活动最常最久的台大医院能让她获得灵感,还要我带她作一趟旧的台大医院之旅,由大门经中央走廊,到旧的四西病房、现在肿瘤科三楼办公室和实验室、旧的实习医师宿舍、住院医师宿舍、旧的美国海军第二医学研究所、医院的旧锅炉房及附近的磨工房,以及靠中山南路地下室的旧急诊室……。

  她也曾坐着火车模拟我以前每週到苗栗中油医务室的旅程。甚至还曾出现在台大医学院五0二教室和四年级的医学生一起上我「腹部的身体诊察」的课,课后并且和同学互动,写下活泼生动的篇章。

  由于她投入极深,所重建的场景说真的,还真是有那个味道,加上她特有的敏感度和笔触把该表达的意思都表达出来了,真是了不起,令人佩服。

  在这一年多每週两次的共处时间,让我深深体会到一个文字工作者的执着,与认真的态度,她为了一个数据的可靠性或是场景的确实性,可以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求证,非常有科学家的精神。由于求好、求是、求完美,以致完稿时竟成了三十多万字的巨着,远远超过一般人物传记的篇幅,幸而得到天下杂志吴韵仪总编辑的理解,尽量的将文字保留下来,以原味呈现给读者,实在感谢。

  本书耗费了蓝丽娟小姐极大的心力和体力,把我从孩提时期如何演变成今天的我,详实记述我的看法和作法,我和同学、朋友、亲人、师长、同事和国际友人的互动,加上求学时和国外进修时的点点滴滴,还有我在台大肝脏研究团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努力。希望阅读完各章节后,其中所隐含的意义可以引起读者共鸣,如果有幸能被撷取其中一部份作为读者求学或作事,甚至为人处世的参考,那就达成此书的目的了。

  此书能于我七十岁时问世,要感谢的人太多了。首先当然是作者蓝丽娟,没有她的全力投入和努力,绝不可能。此外,对于接受採访的诸位,也应该记上一笔,如果没有你们提供材料,蓝作家不论怎样能干也炒不出这样好的菜来。李前院长远哲兄在极为忙碌的行程中,能拨空接受面谈甚至同意为序,铭感五内。

  另外,需要感谢的是我的双亲,没有他们就不会有我,也得感谢内人须美和大哥俊一,以及孙麒弟和贵宾弟,没有他们,我的人生不会这样顺遂。最后要感谢台大的所有工作伙伴们,尤其感怀的是最近不幸辞世的宋瑞楼教授,没有你们,我的志业不会这样精彩。

本文作者为 台大医学院内科特聘讲座教授
中央研究院基因体研究中心特聘讲座

图书试读

《坚定信念》
第一章 给青少年的一封信:你适合读医学系吗?


医师是需要终生学习和终生训练的行业,相当辛苦,但是目的很崇高,是一生的事。如果完成训练却没做医师,虽然是个人自由选择,但是,我会觉得很可惜,因为养成过程中,不只受训的医师辛苦,老师很辛苦,被实习的病人也不轻松。

身为青少年的你,究竟适不适合读医学系?我将分享以下几点,供你检验:

第一,对人不会讨厌。

有些人一看到人就闪躲,然而,医疗工作需要面对人;就像不喜欢动物的人,做兽医并不适合。所以,读医学系的人,个性要比较鸡婆,看到人家发生状况会想去关心。比如一个人蹲在那里,有人走过去却视而不见,毫无感觉;有人会过去问:「你怎么了?」适合读医学系的人,基本上要喜欢跟人接触,关切他人感受。

第二,能与人沟通,相处。

医学是极专业的领域,身为医师随时都在做决定,并且要施予必要的诊断和治疗。比如要手术,必须跟病人沟通,所以,很重要的就是沟通能力。我常听日治时期训练出来的医师说:「这个人没什么能力,只会Mundthera !」Mundthera 衍生自德文,德文的Mund 是嘴巴,Therapie 是治疗,两字相加就是Mundthera,意思是嘲讽只会用一张嘴说,不是真有实力的医师。日治时代受训的医师觉得,医师不用会讲,只要能诊断,会用药,会开刀,很有实力即可。但是,时代已经不同了,现在的医师不只要有实力,还要有Mundthera,要讲得让病家了解病情,了解为何要做这样的治疗,让病家愿意相信医师。

青少年最常互动的是同侪,最好自我训练讲话和沟通,把事情讲得非常清楚。沟通技巧如此重要,该怎么培养?我建议多参加课外活动。

我跟人相处与沟通的能力,可能跟小时候去月眉乡下和同伴一起玩,在学校打躲避球、登山,在莺歌西比亚溪戏水有关。如此培养沟通和表达。

现在的青少年要学的是读书和功课以外的很多事,不要整天玩电脑、手机、或是关在房间里。多和人互动,才会发现你自己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帮助了解自己。

我成长的时代物资非常匮乏,有时候乡下戏院歌仔戏在结束前十分钟免票入场,我们就去「捡戏尾」。因为几乎没有休闲活动,所以最常做的就是跟人互动。

现在电视上的互动方式太夸张、太戏剧化,应该多看国家地理频道、Discovery频道、旅游频道、动物星球等。但是,如果借由看戏剧来学习人和人的互动,毕竟不是反映真正的人生;所以,要养成人格,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互动非常重要。我当医学院院长时,尽量鼓励同学参加社团活动,运动或比赛,赛前练习时,队员之间的互动与沟通是自然而然的,一定有同学在里面联系、穿梭,甚至领导,这也是经验和学习;就算是败了,也是一种学习。

用户评价

评分

在台灣,肝病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健康議題,對許多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因此,像陳定信教授這樣,能夠在肝病領域做出劃時代貢獻的科學家,他的名字,對我們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他不僅僅是一位醫學專家,更是一位將生命奉獻給人類健康的鬥士。我一直覺得,能夠將自己的專業知識,轉化為實際的行動,並對社會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這是一種極致的成就。陳教授在B肝疫苗的研發和推廣上,其貢獻之大,至今仍為人所津津樂道。他不僅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更提升了台灣在國際醫學界的地位。這本書的出現,對我來說,是一次難得的機會,去深入了解這位傳奇人物的傳奇一生。我希望能在書中,看到他如何從一個熱血青年,成長為一位備受尊崇的醫學權威,他的學術之路是如何展開,他的研究思維是如何形成,以及他心中那份堅定的「人生志業」是如何孕育和成長的。這不僅僅是一本人物傳記,更是一份關於堅持、關於奉獻、關於對生命熱愛的深刻描繪,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和學習。

评分

每次聽到「肝病」這個詞,腦海中總會浮現出許多畫面,有親友病痛的呻吟,有醫院裡嚴肅的氛圍,也有對於未來的憂慮。但同時,也會想起陳定信教授這個名字,以及他所代表的希望和進步。他就像是我們這個島嶼上,在與肝病抗爭的漫長歲月裡,一顆最堅定的燈塔。我對他的了解,最初是來自新聞報導,關於他對於B肝疫苗研發的貢獻,以及他推動全民健檢、早期篩檢的努力。那時候,我還是一個學生,但已經能感受到,這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不僅僅擁有卓越的醫學才能,更擁有一顆願意為社會付出一切的心。這本書,對我而言,就像是一扇窗,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窺探這位偉大科學家的內心世界。我想了解,是什麼樣的初衷,讓他選擇了肝病研究這個充滿挑戰的領域?他在追求學術卓越的道路上,經歷了哪些艱辛?又是什麼樣的力量,支撐他始終堅定信念,即使面對挫折也不放棄?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陳定信教授的學術成就,更是關於他的人生哲學,關於他如何定義自己的「人生志業」。我期待在書中,找到那些觸動人心的故事,那些啟迪人心的智慧,以及那份永不磨滅的理想主義光芒。

评分

從小在台灣長大,對於肝病問題的關注,似乎是我們這一代人成長記憶的一部分。從長輩們口中的「肝不好」,到學校裡關於B肝預防的衛教,肝臟的健康,總是在我們的意識中佔有一席之地。而陳定信教授,這個名字,伴隨著「肝病權威」、「B肝疫苗」等詞彙,早已深入人心。我一直對那些能將個人才華與社會責任完美結合的人感到由衷的敬佩,而陳教授無疑是其中的翹楚。他不僅在科學研究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他將這些研究成果實際應用於臨床,並積極推動公共衛生政策,為無數台灣民眾的健康築起了一道堅實的防線。尤其是他在B肝疫苗推廣上的不懈努力,更是為台灣的肝病防治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難得的機會,去深入了解這位偉大科學家的人生軌跡。我渴望從書中,一窺他求學的歷程,探究他嚴謹的學術態度,以及理解他心中那份支撐他數十年如一日投入肝病研究的「人生志業」。這不僅僅是一部個人傳記,更是一份關於科學家精神、社會責任感和無私奉獻的珍貴記錄。

评分

在台灣,肝病一直是我們社會關注的焦點,它牽動著無數家庭的喜怒哀樂。而陳定信教授,這個名字,對我來說,就像是希望的化身,是我們對抗肝病的堅實後盾。我一直覺得,能夠將自己的專業知識,用來造福社會,是一件極其有意義的事情。陳教授不僅在學術研究上達到了巔峰,更重要的是,他將自己的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的行動,為台灣的肝病防治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尤其是在B肝疫苗的推廣上,他所展現出的堅毅和魄力,至今仍為人稱道。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扇認識陳教授內心世界的窗口。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他選擇了肝病研究這個充滿挑戰的領域?他在追求學術真理的道路上,又是如何克服挫折,保持初心?我更希望能在書中,找到他心中那份「人生志業」的源泉,那份讓他燃燒自己、奉獻一生的強大力量。這將是一次心靈的探索,一次對偉大精神的致敬。

评分

對於許多生長在台灣的世代來說,肝病就像是揮之不去的陰影,無論是親友的經歷,還是社會的宣導,都讓我們對這個疾病有著深刻的認知。陳定信教授,這個名字,在我心中,早已超越了醫學的範疇,他更像是台灣肝病防治史上的一座豐碑。我一直對那些能夠將個人才能與社會福祉緊密結合的人充滿敬意,而陳教授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不僅在學術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他將這些成就轉化為實際的行動,推動了台灣的肝病防治工作,惠及了無數的民眾。我記得以前看新聞,總會提到他對於B肝疫苗的堅持,以及他如何克服重重困難,將這項重要的預防措施推廣到全台灣。這份毅力,這份擔當,實在是令人感佩。這本書的出現,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了解一位醫學家的生平,更是在回顧一段台灣醫療進步的歷史,一段充滿挑戰與希望的奮鬥史。我迫不及待地想從書中,一探究竟,陳教授是如何在這個領域深耕,他的學術思想是如何形成,以及他心中那份支撐他走過漫長研究之路的「人生志業」究竟是什麼。這將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一次對偉大精神的致敬。

评分

作為一個在台灣成長的普通人,肝病對我來說,並不只是一個醫學術語,它承載著許多個人的情感和社會的記憶。陳定信教授,這個名字,在我的心中,早已與「希望」、「進步」劃上了等號。我一直非常敬佩那些能夠將個人才華與社會責任緊密結合的人,而陳教授無疑是其中的典範。他不僅是一位頂尖的科學家,更是一位心懷大愛的實踐者。他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肝病的研究與防治,其貢獻之大,足以改寫台灣的醫療史。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深入了解這位傳奇人物的絕佳契機。我希望能在書中,看到他如何從一個普通的醫學生,成長為國際知名的肝病權威,他的學術思考是如何形成的,他的研究精神是如何培養的,以及他心中那份「人生志業」究竟為何物。這不僅僅是一部人物傳記,更是一份關於科學家精神、社會關懷以及對生命熱愛的深刻詮釋,值得我們每一個台灣人去細細閱讀和感悟。

评分

作為一個從小在台灣長大的人,肝病絕對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從阿公阿嬤那一代,常常聽說誰誰誰因為肝不好走了,到了爸爸媽媽這輩,B肝疫苗的普及讓大家對肝癌的恐懼稍微減輕了一些,但也開始出現了脂肪肝、代謝症候群等等新的挑戰。在這樣的環境下,陳定信教授的名字,對我來說,就像是黑暗中的一道光。我還記得大學時期,因為對醫學研究產生興趣,無意間看到陳教授的一些訪談和報導,那種對科學的執著,對病患的關懷,深深吸引了我。他不僅僅是一位頂尖的科學家,更是一位懷抱著人文關懷的實踐者。他沒有侷限於實驗室裡的數據和研究,而是將研究成果實際應用於臨床,並且積極推動公共衛生政策,讓更多人能夠受益。他對於B肝疫苗的堅持,對於肝炎病毒研究的投入,讓台灣成為亞洲乃至全球在肝病防治上的典範。這本書的出現,對我而言,就像是一個尋根的過程,去了解這位將一生奉獻給肝病研究的偉大科學家,他的成長經歷,他的學術啟蒙,以及他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高度。我期待在書中能看到他面對挑戰時的勇氣,他如何克服困難,以及他心中那份不曾動搖的志業。這不僅僅是一本傳記,更是一份關於信念、關於堅持、關於奉獻的深刻篇章。

评分

從小到大,台灣社會對肝病的關注度一直很高,這大概是我們特殊的成長經驗所造成的。從早期的黃疸、腹水,到後來的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這些名詞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的頻率之高,令人印象深刻。陳定信教授,這個名字,在我的印象中,總是伴隨著「肝病權威」、「B肝疫苗」這些關鍵字。我一直覺得,能夠將自己的一生投入到一個疾病的防治上,並且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這本身就是一種非常偉大的精神。他不僅僅是在做一份工作,更是在為無數的生命燃燒自己的熱情。我看過一些關於陳教授的報導,他對於學術研究的嚴謹,對醫療實踐的投入,以及他對台灣社會的責任感,都讓我非常敬佩。他並非只是一位在象牙塔裡的學者,而是真正走入人群,用科學的力量去改善大家的生活。尤其是在B肝疫苗的推廣上,他所扮演的角色至關重要。這本書的出現,對我來說,是一個深入了解這位傳奇人物的絕佳機會。我希望能從書中,看到他從一個年輕的研究者,如何成長為一個國際級的權威,他的求學歷程,他的學術思考,以及他如何將這些轉化為實際的行動,為台灣的公共衛生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這是一份關於勇氣、智慧和奉獻的記錄,值得我們每一個台灣人細細品讀。

评分

每次聽到「肝病」這個名詞,腦海中都會湧現出許多複雜的情緒,有擔憂,有悲傷,但更多的是對那些默默為肝病防治付出的人的感激。陳定信教授,這個名字,對我來說,就像是台灣肝病防治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我一直相信,偉大的人物,他們的成功絕非偶然,而是源於他們對某件事情的極致熱愛和堅定不移的追求。陳教授在肝病領域的卓越成就,不僅源於他的聰慧才智,更源於他對生命的尊重和對人類健康的責任感。他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肝病的研究和防治,這份執著和堅持,令人由衷敬佩。這本書的出現,對我來說,是一次近距離接觸這位傳奇人物的機會。我希望能從書中,了解他是如何踏上這條學術之路,他是如何克服研究過程中的重重困難,以及他心中那份「人生志業」的真實含義。我期待在書中,找到那些讓他不斷前行的動力,那些觸動人心的故事,以及那份對生命與科學的深刻熱愛。這不僅是一本傳記,更是一份關於夢想、關於堅持、關於奉獻的動人篇章。

评分

一直以來,肝臟疾病對許多台灣家庭來說,都像一顆懸在頭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從B肝、C肝的病毒感染,到後來的脂肪肝、酒精性肝炎,甚至是肝硬化、肝癌,這條疾病鏈的每一個環節都牽動著無數人的心。尤其在過去,醫療資源相對匱乏,肝病防治的觀念尚未普及時,許多人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親人被病痛折磨,甚至生命的火苗就此熄滅。那種無力感,那種悲痛,至今仍讓許多長輩難以釋懷。而陳定信教授,這個名字,在許多台灣人心中,早已不只是一位醫學家,更是一位點燃希望、播撒關懷的先行者。我還記得小時候,電視上偶爾會出現關於肝病防治的衛教節目,陳教授總是以他溫和而堅定的語氣,深入淺出地講解著肝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預防疾病。那時候,我雖然年紀小,但也隱約感受到,這位醫生正在做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他不僅僅是在治療病人,更是在教育大家,讓大家認識這個沉默的器官,並學會如何保護它。後來,隨著年紀漸長,我也開始接觸到更多關於肝病研究的資訊,才逐漸了解到陳教授在B肝疫苗的研發、肝炎病毒的追蹤、以及建立完善的肝病防治體系等方面的貢獻,是多麼的劃時代。他的研究,不僅改寫了台灣,乃至全球的肝病防治史,更挽救了無數寶貴的生命。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了解陳定信教授的學術成就,更是回溯一段台灣醫療進步的歷史,一份關於科學家堅毅精神的傳承。每一個字句,都可能勾勒出一個時代的縮影,一段奮鬥的歷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