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剂、疫苗……盲目的药物信仰全然失控!
别为了治病,赔上一辈子的健康。
上医院前,请先详读这本『自疗救命书』,让身体与内心的能量,帮您找到真正的健康
国际知名免疫学家
安保彻:「提昇自己的体温」是最简单的治疗法。
强调身心合一
永野刚造:「相信自己必定会痊癒」的力量能够提高免疫力。
融合中西概念
福田稔:健康的秘诀就是「改善身体的循环」
三位长年处在医疗体系第一线,接受过完整西医训练课程的医师,对现今医疗体系与方式有所反思。
医师们主张,人体其实本来就具备「不会生病」,以及「治癒疾病」的机制。
然而,过度的治疗,非但没办法治癒疾病,反而会让人罹患各种疑难杂症。
服用太多降血压药与降胆固醇药,反而会引发失智症。
过度防晒,对黄种人来说,会导致骨质疏松症!
癌症、阿兹海默症、高血压、异位性皮肤炎,其实都是因为自律神经紊乱所引起的。
三大「日本自律神经免疫治疗研究会」的医生,将于本书中,分享该如何透过「自律神经」与「免疫系统」来掌握疾病。
医生分别以自己的专长为切入点,安保彻医师会採取「免疫学的进化过程」的观点,研究重点以粒线体为主。
永野刚造医师会採取「能量医学与疾病」的观点,研究重点以心理为主。
福田稔医师会採取「患者的治疗过程与白血球分类计数」的观点,研究重点以巨噬细胞为主。
提出医学实证,分享调和身心所带来的健康回馈。
让我们学习,利用『生活方式‧心理状态‧人体机制』找回身体平衡吧!
【维持健康、增进健康、治癒疾病】
●接受阳光的照射,运用氧气,待在适当温度的环境中,不要勉强地让体内机制过度运作。
●「相信自己必定会痊癒」能够提高免疫力。
「提昇自己的体温」是最简单的治疗法。
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就是「晒太阳,并在晚上熟睡」。
按摩双手与双脚,只需很短时间而且能促进健康。
没时间运动,平日可以用「抹布来擦拭地板与窗户」,虽然有点不方便,但能够锻鍊肌肉。
乳酸菌的主要作用在于提高免疫力,而且能够活化巨噬细胞、辅助性T细胞、NK细胞。
化学合成药物会降低排泄能力,外科手术与放射线治疗会切断身体的连结或流动,而且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修复。
只要持续发出感谢的波动的话,感谢就会形成更大的循环,并回到自己身上。……整合身与心,依循自然,更多不依赖药物,让身体变健康的养身法,敬请参阅本书。
作者简介
安保 彻
1947年出生于青森县。医学博士。
新潟大学研究所医齿学综合研究科教授。
72年毕业于东北大学医学院。
80年,当时正在美国阿拉巴马大学留学的他制造出「能对抗人类NK细胞抗原CD57的单株抗体」,并将其命名为「Leu-7」。
89年,他发现「胸腺外分化T细胞」,96年他阐明了「自律神经控制白血球的机制」。
他提倡透过细胞层次来阐明免疫系统的新理论。他是目前活跃于最前线的国际知名免疫学家。
永野刚造
1950年出生于东京都。
永野医院院长。医学博士。
日本自律神经免疫治疗研究会会长。
75年毕业于慈惠医科大学医学院。
77年进入该大学的麻醉科。
84年担任富士中央医院麻醉科部长。
87年进入慈惠医科大学皮肤科。
92年创办永野医院,并经营至今。
治疗实绩包含了「以自己的方式研究能量测量,并测量患者的能量」、「在圆形脱毛症、异位性皮肤炎、脑梗塞的后遗症等病例中实践各种能量医学」。
福田 稔
1939年出生于福岛县。
毕业于新潟大学医学院。
日本自律神经免疫治疗研究会理事长。
杂司谷诊所院长。福田医院医师。
67年进入新潟大学医学院第一外科。
96年,透过阐明「阑尾炎容易出现于晴天」这个问题,开始与安保彻教授一起研究「自律神经控制白血球的机制」。
经过反覆的独自研究后,他建立了自律神经免疫疗法,其内容包含了「使用磁力针等工具来刺激皮肤,以改善血流障碍」、「透过提高免疫力来治疗疾病」。他致力于治病,其方法对于许多疑难杂症都有显着的成效。
作者介绍
持续地研究生命 安保彻 4
持续地追求能量 永野刚造 6
持续钻研治疗法 福田稔 8
第一章 向医疗提出建议 治疗会导致疾病 19
建 议 1 对日本人有益的医学 安保彻 20
建 议 2 被遗忘的能量医学 永野刚造 24
建 议 3 体内的治癒机制 福田稔 28
建 议 4 会导致失智症与卧床不起状态的药物 安保彻 32
建 议 5 整合医疗与混合诊疗 永野刚造 36
建 议 6 西洋医学与东洋医学的本质 福田稔 40
专 栏 对于药物的信仰 安保彻 44
第二章 病例验证.解析 克服疾病的实例 45
总 论 只要阐明原因,病情就一定会好转 46
固有细菌与免疫力 低温症与免疫力下降会导致固有细菌开始胡闹 安保彻 48
病毒性疣 我们能够透过眼睛与资料来确认波动疗法的效果 永野刚造 52
治疗病例1 难治性脚底病毒性疣 56
压力与疾病 会导致百病的慢性压力 安保彻 58
脱毛症 与癌症病患一样低的生命能量 永野刚造 62
治疗病例2 难治性儿童全头秃 63
治疗病例3 7年间都没有治癒的全头秃 66
粒细胞与淋巴球 不能停止的身体修复反应与排泄反应 安保彻 68
溃疡性大肠炎 让能量变得稳定,使身体治癒 永野刚造 72
治疗病例4 发病2年的溃疡性大肠炎 76
异位性皮肤炎 积极地补充能量会成为治癒关键 永野刚造 78
治疗病例5 异位性皮肤炎与类固醇 82
粒线体 导致粒线体机能降低的原因 安保彻 84
忧郁症 波动水可以让心情变轻松,并疏通停滞的气 永野刚造 88
治疗病例6 气的停滞所造成的忧郁症 92
治疗病例7 能量匮乏状态的忧郁症 93
血流障碍 新陈代谢的下降会引发动脉硬化 安保彻 94
脑梗塞 透过头皮针疗法也能治癒脑血管障碍 永野刚造 98
治疗病例8 头皮针疗法可以减轻后遗症 102
阿兹海默症 只要改善血流,并让患者处于头凉脚暖状态,就能改善症状 福田稔 104
治疗病例9 阿兹海默症也是能改善的 108
癌症的原因 癌细胞是人体为了存活下去而产生的智慧 安保彻 110
乳癌 只要有效地运用身体机制,癌症也是能够治癒的 福田稔 114
治疗病例10 乳癌变成良性肿瘤 118
前列腺疾病 男性特有的前列腺疾病的原因为血流障碍 福田稔 120
治疗病例11 前列腺的肿瘤标志物变少了 121
治疗病例12 前列腺癌完全消失 124
白血球 持续谋求生存的巨噬细胞 安保彻 126
单核白血球的作用 只要疏通气流的话,单核白血球就会开始增加,并活化 福田稔 130
治疗病例13 耳鸣、听力障碍、恶心感、麻痺都消失了 134
自体免疫疾病 原因在于新旧免疫系统之间的平衡出现混乱 安保彻 136
类风湿性关节炎 低温症与压力是发病的诱因 福田稔 140
治疗病例14 类风湿性关节炎、胰腺癌 144
女性与男性 女性所继承的粒线体的性质 安保彻 146
怀 孕 调整好自律神经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也能够自然受孕 福田稔 150
治疗病例15 异位性皮肤炎与怀孕 153
专 栏 能量焙煎茶 永野刚造 156
第三章 查明真理 从病中康复的秘诀 157
总 论 深入地重视身心状态的意识可以带来健康 158
疾病的原因在于,过于勉强或是过于安逸的生活方式。从中老年期开始调整体内型态 安保彻 160
只要让生命能量维持正常,「病气」与「病体」就会恢复「元气」 永野刚造 170
所有疾病都是自律神经的紊乱所引起的。改善气、血、水的流动后,就能治癒疾病 福田稔 180
专 栏 微生物酵素 福田稔 190
第四章 不合常理的治疗法 探究精神可以带来健康 191
总 论 能够有效运用身心机制的治疗法会胜过其他方法 192
活用自然之力 1 将「能够让生命运作的3项条件」活用在身体上 安保彻 194
2 温热疗法的作用在于能够让身体由内到外变得温暖,并提高免疫力 安保彻 200
能量医学 1 能够修正能量,并让能量进行循环的永野式波动疗法 永野刚造 206
2 能够透过花的密码来得知压力状态的波动巴曲疗法 永野刚造 212
自律神经免疫疗法 1 透过在「泻法」中施加「补法」来取得平衡的福田式 福田稔 218
2 整合了东洋医学与西洋医学的正规治疗 福田稔 224
专 栏 糙米的毒 安保彻 230
第五章 生活习惯的改革 有助于治癒的养生法 231
总 论 疾病是一个让我们重新审视所有生活的重大契机 232
饮食生活 透过含有丰富粒线体的食物来增强力量 安保彻 234
「谢谢」是一句能够提昇能量的话 永野刚造 240
能够活化巨噬细胞的日本传统食品 福田稔 246
养生法 锻鍊脑部与肌肉,强化粒线体 安保彻 252
不会受到情绪影响的永野式正面思考 永野刚造 258
透过「揉、松开、扭、抚摸」来进行的究极治疗法 福田稔 264
生活方式 迈向「能够不慌不忙地慢慢行走的长寿老人」的过程 安保彻 270
感恩的心可以改变世界,并拯救地球 永野刚造 276
爱心与正确的姿势可以疏通气流 福田稔 282
专 栏
矿物球 永野刚造 288
有助于养生的便利物品 289
持续进行指头按摩就能产生力量 290
指标为白血球分类计数检查 292
日本自律神经免疫治疗研究会 294
结 语 296
序文
本公司在2009年出版了《非常识医学书》后,获得热烈回响。也许是因为「非常识」这个标题太有震撼力吧。为了因应诸位读者的期望,所以在本书中,我们请到了目前在日本自律神经免疫治疗研究会中非常活跃的三名医师。他们会向大家解说,在实际的病例中,「非常识的医学」会如何治疗患者的疾病。
安保彻医师会解说自律神经免疫理论。如同「病由气生」这句谚语那样,永野刚造医师会解说疾病与内心的关联。福田稔医师会解说自律神经免疫治疗。3位医师所属的日本自律神经免疫治疗研究会是安保彻医师与福田稔医师在2001年创立的。该研究会的基础是「福田︱安保理论」,理论的重点在于,透过自律神经与免疫系统来掌握疾病。
许多医疗、针灸领域的医师们会以自律神经免疫理论为基础,各自想出独特的治疗方式,并借此来进行研究报告,而且他们还会以「建立新的医疗体制」与「缩减医疗费用」为目标。现在,这项理论已经获得许多医师的支持,在各种书籍中都可以看到像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淋巴球」、「粒细胞」之类的用语。
而且,医师们在各地举办的演讲与研讨会每次都会吸引很多「想要靠自己来治好疾病」的人,盛况空前。我们也许可以说「非常识的知识开始稍微变成常识了」。3位医师的基础都是他们在大学内所学到的西洋医学。尽管如此,他们却没有採取西洋医学的治疗法与观点。
他们的共通点在于,会深入地探讨「何谓疾病」这个问题,并独自研究治疗方法。也就是说,他们会着重于人类的身体机制。安保彻医师会採取「属于他研究范畴的免疫学的进化过程」的观点,研究重点以粒线体为主。永野刚造医师会採取「能量医学与疾病」的观点,研究重点以心理为主。福田稔医师会採取「患者的治疗过程与白血球分类计数」的观点,研究重点以巨噬细胞为主。
即使想法与言词的表达方式各有不同,但我认为他们的研究都与「疾病的形成」、「阐明疾病的治癒过程」有关。
另外,在编辑此书的过程中,我们也特别请三位医师互相聊聊彼此的研究,并说出感想。
我们希望阅读本书的读者们首先能够理解人体所具备的机制,然后在疾病的掌握方式与治疗方法方面,尽量舍弃「依赖对症治疗法或药物的想法」,并完成名为「靠自己来治疗自己的病」的观念改革。我们衷心地盼望此书能够成为治疗疾病的桥樑,引发更大规模的运动,而且这项运动不仅限于医学界,还要成为大规模的国民运动,逐渐地推广到全日本。
直到完成医疗革命的那天为止,我们都会持续与医师们保持联络,希望我们的想法今后也能传达给各位读者。
日本编辑部
这本书的书名,第一眼看过去,真的有点吓人!“生病不要完全听医生的!”这句话,如果随便说出去,可能会被当成是“反智”或者“不尊重专业”的代表。毕竟,医生是经过专业训练,拥有丰富临床经验的群体,他们是我们健康的第一道防线。但是,仔细想想,这句话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思考。医生也是人,他们也会有认知局限,也会受到时代、环境、甚至个人情绪的影响。而且,医学本身也在不断发展,今天的“标准疗法”,可能明天就会被新的发现所取代。所以,“完全听”这个词,可能就有点绝对了。更何况,现在很多疾病,尤其是一些慢性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治疗的重点往往在于生活方式的调整,药物只是辅助。但很多时候,医生可能更倾向于开药,而不是花时间去指导病人如何改变饮食、如何运动。这或许就是“过度治疗”的一种体现吧。再者,药物的副作用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有些药物,虽然能缓解症状,但长期服用可能会对肝脏、肾脏造成损伤,或者引发其他更严重的健康问题。这本书,我觉得就是想提醒我们,在接受治疗的同时,也要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多问几个“为什么”,多了解几种选择,而不是盲目地将自己的健康“外包”。我特别想知道,作者会如何分析“滥用药物”的现象,是因为医生开药过量,还是病人自行用药不当?或者两者都有?这些细节,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非常有指导意义。
评分看到这本书的名字,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些过去在医院的经历。记得有一次,感冒发烧,医生开了一堆药,其中有抗生素。我当时就有点疑惑,感冒不是病毒引起的吗,抗生素不是针对细菌的吗?但当时年轻,也没敢多问,乖乖地吃了药。后来才知道,很多感冒根本不需要抗生素,滥用抗生素反而会产生耐药性,将来真的生了细菌感染,就不好治了。这本书名,简直就是把我当时那种“是不是有点不对劲,但又不敢说”的心情,直接点破了。而且,现在很多体检项目,动不动就几千上万,有些项目,对于年轻健康的人来说,可能根本没有必要。这些“过度检查”、“过度治疗”,到底是为了治病,还是为了创收?这才是让人最感到不安的地方。这本书,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避坑指南”,教我们如何在复杂的医疗环境中,保护好自己。比如,当医生提出某个检查或者治疗方案时,我们应该问些什么问题?如何判断这个方案是否真的适合自己?有没有一些替代的、更温和的治疗方式?这些都是我非常想从书中找到答案的。而且,我认为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不听医生”,而在于“理性分析,自主选择”。它应该是在帮助我们建立一种更健康、更主动的医疗关系,而不是鼓励我们对抗专业。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很多“原来是这样”的顿悟,让我以后在面对健康问题时,能更加自信和从容。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非常具有“话题性”,同时也触及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隐忧。“生病不要完全听医生的!”这句话,可能会引起一些争议,但它也恰恰点出了现代人对于医疗信息获取的多元化以及对自身健康决策的主观性要求。毕竟,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能够接触到的医疗信息远比过去丰富,有时候,我们甚至会比医生更了解某些疾病的最新进展。而“过度治疗、滥用药物,比生病更可怕!”这个副标题,更是直击了我们对医疗过程的担忧。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一定对当前的医疗体系有着深刻的洞察,并且敢于揭示一些不为人知的“潜规则”。它会不会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医疗产业的逐利动机,以及它如何影响着治疗方案的选择?它会不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患者在面对疾病时的脆弱感,以及这种脆弱感如何被一些不良的医疗行为所利用?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反思工具”,让我们能够跳出被动的角色,成为更积极、更具判断力的健康管理者。它或许会教导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合作式”的医患关系,让医生成为我们的顾问,而不是权威的发布者。这本书,我希望它能带给我们一种“觉醒”,让我们明白,在追求健康的过程中,保持一份批判性思维和自主选择的能力,是多么的重要。
评分这本书的副标题,“过度治疗、滥用药物,比生病更可怕!”,简直是掷地有声,直击人心!我感觉,这句话不仅仅是在陈述一个事实,更是在发出一种警示,一种对现有医疗体制和我们自身健康认知不足的深刻反思。在现代社会,信息爆炸,我们很容易获取到各种关于健康的信息,但同时也充斥着大量的虚假、夸大的信息。当我们在生病时,面对着医生给出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我们往往缺乏足够的能力去辨别其合理性,更何况,很多时候,我们甚至没有机会和医生进行深入的沟通。这本书,我猜想,就是希望能够赋权于读者,让大家能够成为自己健康的主人,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一切。我特别好奇,作者会从哪些角度来论证“过度治疗”和“滥用药物”的危害。是会从医学伦理的角度,探讨医生的责任?还是会从社会经济的角度,分析医疗成本的上升和资源的浪费?又或者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病人在面对疾病时的恐惧和无助,而导致他们更容易被不恰当的治疗所裹挟?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有具体的案例,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我们看到,那些看似“标准”的治疗,是如何一步步将病人推向更深的深渊。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教导我们如何在就医过程中,保持冷静,提出有建设性的问题,并与医生建立更积极、更互助的合作关系。毕竟,健康是革命的本钱,我们不能因为一次错误的治疗,而毁掉自己未来的可能性。
评分这本书名真的太有张力了!“生病不要完全听医生的!”这句话一开始读起来可能会让人有点 Shock,觉得是不是有点太激进了?毕竟我们从小到大都被教导要相信医生,生病了就得遵医嘱,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仔细想想,这几十年间,医疗科技确实突飞猛进,各种新药、新疗法层出不穷。有时候,我也会在看完医生开的药单后,上网查一查,看看这些药的说明,副作用,还有没有其他替代的治疗方案。而且,新闻里偶尔也会爆出一些关于过度医疗、不必要检查的新闻,这些都会让我对“完全听医生”产生一些小小的疑虑。这本书的出现,我觉得刚好可以填补我心中那块小小的空白,它会不会提供一些更深入、更具体的思考角度,让我们这些病人,除了被动接受,还能主动了解自己的身体,跟医生进行更有效的沟通?我特别好奇作者会从哪些方面来阐述“过度治疗、滥用药物,比生病更可怕!”这一点。是因为某些治疗本身就会带来不可逆的伤害?还是说,过度的医疗消耗,会让我们经济上承担巨大的压力,从而影响身心健康?又或者,是药物的长期滥用,会让我们身体产生耐药性,或者引发新的、更棘手的健康问题?这些都是我非常想知道的,毕竟,钱可以再赚,但健康一旦受损,真的很难完全恢复。而且,这本书的副标题也让我非常有感触,“比生病更可怕!” 这句话的份量很重,它似乎在暗示,有些时候,我们以为的“治疗”,反而可能成为我们健康真正的敌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一些启示,让我未来在面对生病和就医的时候,能够更加理性、更加有主见,而不是一味地将自己的生命健康完全交给别人。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第一眼就让我联想到了之前看过的一些关于医疗乱象的报道。尤其是“过度治疗、滥用药物,比生病更可怕!”这个副标题,更是直击人心。我们都知道,生病本身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如果治疗不当,或者药物使用不合理,带来的痛苦和伤害,甚至可能比疾病本身还要严重。想想看,那些因为过度检查而承受的经济压力,那些因为滥用药物而产生的副作用,甚至是更严重的健康问题,这些都会让原本就不容易的治病过程,变得更加艰难。这本书,我期待它能揭示一些我们普通人可能不知道的医疗真相。它会不会深入分析,在某些情况下,医生为何会选择“过度治疗”?是因为医疗考核机制的问题,还是因为某些药品的销售提成?又或者,是出于“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心理?而“滥用药物”又是如何发生的?是因为医生开药过猛,还是患者自行用药不当?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通过这些案例,让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问题。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们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教导我们在生病时,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与医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理性地选择治疗方案,以及如何避免不必要的医疗开销。毕竟,健康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去守护它。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一语道破了许多人在就医过程中的困惑和不安。我们常常被教导要“听医生的话”,但往往忽略了,医生也是人,他们的判断和建议,也可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过度治疗、滥用药物,比生病更可怕!”这句话,更是让人警醒,原来,我们所寻求的“治愈”,有时反而可能成为新的“病根”。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从哪些角度去剖析这个问题。它会不会探讨,在医疗体系中,是否存在一些“潜规则”或者“利益链”,导致了过度治疗和滥用药物的现象?它会不会分析,为什么很多时候,医生会倾向于开药,而不是花更多时间去指导病人调整生活方式?又或者,它会不会揭示,某些药物的宣传,是如何夸大其词,而掩盖其潜在的风险?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自保”方法,比如,在去看医生之前,应该如何做准备?在与医生交流时,应该如何提问?在拿到药方时,应该如何核实?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们明白,作为患者,我们并非只能被动地接受,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和了解,成为自己健康更积极的参与者。这本书,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揭秘”的书,更是一本“赋权”的书,它能帮助我们建立起对自身健康的信心,并学会如何与医疗系统进行更健康、更有效的互动。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绝对是能够瞬间抓住眼球的。一开始读到“生病不要完全听医生的!”这句话,可能会让人觉得有点“惊世骇俗”,甚至有点“反专业”的意味。但细细想来,这句话背后可能蕴含着一种更深刻的思考:我们是否应该对所有的医疗建议都照单全收,而缺乏自己的判断?毕竟,医学的进步日新月异,医生们也需要不断学习。而且,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是独一无二的,所谓的“标准治疗”,未必适合所有人。副标题“过度治疗、滥用药物,比生病更可怕!”更是直接点出了这本书的核心关切。我猜想,这本书会深入探讨,在现实的医疗环境中,为何会出现“过度治疗”和“滥用药物”的现象。它会不会分析,在医患沟通不畅的情况下,患者的恐惧和无助,是如何被利用的?它会不会揭示,在逐利的驱动下,一些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是如何被推销出去的?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风险提示”,让我们在就医过程中,能够识别出那些可能存在的“陷阱”。比如,医生推荐某项治疗时,我们应该如何衡量其必要性和风险?在选择药物时,我们应该如何了解其副作用和替代方案?这本书,我希望它能成为我们每个人在守护健康道路上的“避雷针”,让我们在生病时,能够做出更明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而不是被动的接受。
评分刚翻开这本书的目录,就看到一些让我眼睛一亮的章节标题,比如说“别让‘标准治疗’绑架了你”和“‘疗效’背后的利益链”。这不就是我一直以来内心深处的一些隐隐的担忧吗?我们总是在强调“循证医学”,强调“标准治疗”,这当然是重要的,但有时候,是不是也忽略了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体质、生活习惯、对药物的反应都可能不一样,千篇一律的“标准治疗”,真的适合所有人吗?尤其是在一些慢性疾病的管理上,感觉很多时候都是在“对症下药”,但很少有人深入探讨如何从根本上改善生活方式,或者找到导致疾病的真正原因。而“疗效背后的利益链”这个说法,更是直指人心。我们都知道,医药行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其中涉及的经济利益错综复杂。医生作为医疗的执行者,他们是否有受到一些不当的利益驱动,而推荐一些并非最适合病人的治疗方案?或者,某些药品生产商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是否会夸大药品的疗效,或者掩盖其潜在的副作用?这些问题,普通人很难了解到真相,但它们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决策。这本书的出现,我觉得就像是一盏聚光灯,照亮了那些我们平时可能不太注意,或者刻意回避的阴暗面。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或者揭露一些不为人知的内幕,让我们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在求医问药的过程中,我们到底面临着哪些潜在的风险。我希望读完这本书,我能更清楚地辨别哪些信息是客观的,哪些信息可能带有偏见,从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真的太容易引起争议了!“生病不要完全听医生的!”这句话,如果从字面意思来理解,确实会让人觉得有些偏激。毕竟,我们国家的医疗体系,是经过几十年发展建立起来的,医生们也付出了很多辛劳。但是,换个角度想,这句话背后可能是在强调一种“患者赋权”的理念。在这个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患者不再是过去那个被动接受一切的群体,我们有权利了解自己的病情,有权利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也有权利对不合理的医疗行为提出质疑。而且,医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修正的学科,今天被认为是“标准疗法”,明天可能就会被新的研究成果所推翻。所以,完全听从,或许也意味着放弃了独立思考和自我判断的机会。这本书,我猜想,会从很多角度去探讨“过度治疗”和“滥用药物”的问题。它可能会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是体制的问题?是经济利益的驱动?还是医生和患者之间沟通的障碍?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反过度治疗”的策略,比如,在就医前如何做好功课,在就医时如何有效地与医生沟通,以及在接受治疗后如何评估治疗效果和副作用。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明白,作为患者,我们并非无能为力,而是可以通过积极的参与和理性的思考,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