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的力量-柯文哲:我改变不了四季的变化,只能让其尽善尽美

白色的力量-柯文哲:我改变不了四季的变化,只能让其尽善尽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柯文哲
  • 白色系
  • 台湾政治
  • 政治人物
  • 自述
  • 回忆录
  • 医生
  • 转型
  • 公共事务
  • 领导力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首度亲笔撰写,
  对家庭、生命、医疗、民主与土地最深刻动人的反思!

  直言不讳、敢说真话的柯文哲,
  台大医院说他是麻烦人物,
  他说:「我只是希望台湾成为公平正义、文明进步的地方」。
  老师朱树勋说:柯文哲是急救病危专家,
  而现今社会乱象正需要急救专家出手来做CPR。
  好友黄胜坚说:在他身旁一起打拼的人,就因为他的认真、真诚所感动,
  在充斥着虚伪的社会里,最需要的就是他这样的人。
  太太说:他一向是如此的自负与自信,也相信人性本善,但错植爱滋器官事件反映出人性的黑暗与丑陋面,却深深刺伤了他。
  这么多医疗乱象、生死关头、社会议题,情感与理智的抉择,
  谁能抵挡得住这么多是非波澜,
  这是一本柯文哲从医二十多年来最真诚的告白,且听他娓娓道来……

本书特色

  柯文哲医师首次全面公开的真实告白,看他如何对生命之意义做诠释,如何与最熟悉却又最遥远的家人互动,如何对医疗之陋习做省思,对台湾的未来发展和文明社会之建构又有何见解?环岛旅行领悟的真谛?还有最亲爱的学生曾御慈发生酒驾死亡后,他难过无力回天,该如何化大爱为实际行动,让生命的逝去有意义……

  真‧白袍 人生-命运指引走上这条路
  我们常常遇到挫折困难,有时候当时没办法解决,但是不要忘记,请把它放在心里面,常常去想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解决?「不放弃」这就是台大叶克膜的起源。

  专‧学  重新审视生命权的尊严与抉择
  「生命」的意义为何?人终究无法胜天,但医生可以是生命花园的园丁,让人在生老病死之间活得灿烂一些。

  悟‧医  求新求变打破医疗扭曲陋习
  我们训练出来的医师种类,不符合社会实际需要,医生只看到「病」,都没有看到「病人」。如果现在没有开始校正,再40年这个问题也不会解决。

  盼‧开花 互信互爱互谅 泯除文明社会中的待罪羔羊
  一个国家不是有高铁、捷运甚至有太空船就是文明国家,要落实社会基本价值,包含民主、自由、法治、人权、关怀弱势、永续经营,这就是「新文化运动」。

  爱‧土地 重燃我对生命的省思与希望
  今日奋力踩着单车,经过云嘉南一个又一个的乡镇,从此它们不在是地图上的名字,它们在自己脚下亲身踩过,从此它们在我的生命有不同的意义。

  家‧亲情  家人犹如空气和水般重要
  婚姻20年后,感受到妻子犹如空气和水一样;面对孩子,我永远是个缺席的父亲,不求他们人上人,但求人中人。

专文推荐

  朱树勋 亚东医院院长、国立台湾大学名誉教授
  黄胜坚 台大医院金山分院院长
  陈佩琪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妇幼院区新生儿科主任(柯文哲妻)

各界人物  诚挚推荐

  小野  作家
  胡志强  台中市长
  许毓仁 Ted x Taipei策展人& TED 亚洲大使
  郭恭克  鉅丰财经资讯执行长
  齐柏林 导演
  蔡阿嘎 网路部落客
  郑弘仪  媒体人
  (推荐人按姓名笔划排序)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柯文哲


  现职:台大医院创伤医学部主任、台大医学院教授
  学历:台大医学院临床医学研究所博士
  专长:外科重症医学、器官移植

  台大医院史上第一位专责重症加护的医师,为台湾引进叶克膜急救方式,建立器官捐赠制度。至今用叶克膜救治人数超过一千五百人,是世界第一,其中包括台中市市长夫人邵晓玲。

  柯文哲受老师朱树勋影响,进入外科加护病房,成为台湾重症医学教育家。他推动台湾器官捐赠移植网路登录系统和器官劝募网络系统。因其直言不讳的性格,独到的个人言论,总是引起媒体注目,不断冲撞台湾的价值观,为台湾医界、政坛不时投下震撼弹。

 

图书目录

【推荐序】
恩师── 我所认识的柯文哲 亚东医院院长、国立台湾大学名誉教授  朱树勋
挚友── 一位对生命怀着省思与希望「真医者」的成长心路历程 台大医院金山分院院长 黄胜坚
妻子── 过去的艰困由你扛,接下来的挑战我们一起面对!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妇幼院区新生儿科主任  陈佩琪

【作者序】  人生都是意外

 PART1.  真‧白袍 人生─命运指引走上这条路
‧一圆父亲从医梦
从进入外科就开启了救援投手的宿命
十七年的台大外科加护病房(SICU)岁月
台大SICU成为外科最重要的后勤司令部
‧美国对我人生两大影响
一、西方与东方差异在于人格与人品
二、「不放弃」就是台大ECMO的起源

PART2.  专‧学  重新审视生命权的尊严与抉择
‧叶克膜技术让台大医院傲视群雄
叶克膜出现,让生命意义只在于延续?
叶克膜滥用的情形有增无减
怎样算「活着」,「死亡」又是什么?
生死界线模煳,逼我们正视生命的意义
有一天我体悟了,医生无法改变生老病死
忆起生死两相安,再无遗憾
‧一肩扛起,建立器官分配制度系统
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器官分配制度
各大医院要达成移植共识是最困难的事
留给穷人最后一个公平机会
面临医疗体系落差困境的考验
分配系统混乱导致器官劝募组织难以整合
这个案子没有坏人,否则只是制造仇恨
*特别收录:我是柯文哲的太太 我抗议
‧台大新尝试──驻院科医师制度、急诊后送病房
互爱、互信、互谅的理念而坚持
急诊后送病房
尊重生命,成立急诊后送病房
‧推动安宁疗护,社会取得新共识
借讨论法案造成风潮,推动下一阶段修法
安宁缓和条例仍待考验
怕冲突,就永远只能当鸵鸟
生命权属于病人?还是家属?
我们处于互相不信任的社会
只要有讨论,社会就会有改变的希望
活人才会告你,死人不会告你
人生尽力就好,收放自如是哲学
理智与感情的冲突-曾御慈事件虽尽力抢救,无法救回
*特别收录:曾御慈医师追思会演说词

PART3.  悟‧医  求新求变打破医疗扭曲陋习
‧血汗医院──健保用社会保险来做社会福利事业
家医、分级、转诊、论人计酬,打破治疗导向的赚钱陋习
医生不符社会需要,四大皆空时代来临
医疗行为除罪化无法执行,牵扯社会文明程度
‧台湾医疗应增加医助、医佐人力  
医疗产业不求新,败在心态  
医学教育缺乏品德教育
叶克膜是获利率最高的医疗
没有装设叶克膜就好像医师没有尽力

PART4  盼‧开花  互爱互信互谅 泯除文明社会中的待罪羔羊
‧真正的「文明社会」,不只是经济富足
文明社会的五阶段
要追求公义社会,更要健康、快乐、希望的氛围
台湾未来二十年需要「新文化运动」
我理想中的改革之道
‧关于核能,应先思考要留给下一代什么样的台湾?
不幸的是,核四变成政治问题!

PART5 爱‧土地 重燃我对生命的省思与希望
‧完成梦想一 ──2012登玉山记
二O一二年七月二十二日我登上玉山
「举步维艰」应该就是这样
劫后归来,恍如隔世
*特别收录:登玉山心得分享
‧完成梦想二──2013 脚踏车环岛之旅
事前准备
开始我的环岛之旅,GO!
第一天:环岛之旅正式启程(台北─>苗栗竹南)
第二天: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苗栗竹南─>彰化员林)
第三天:我竟然骑到流泪(彰化员林─>台南永康)
第四天:台湾的生命力依然旺盛(台南永康─>屏东枫港)
第五天:最辛苦的一天(屏东枫港─>台东知本)
第六天:景色最秀丽的一天(台东知本─>花莲瑞穗)
第七天:最惊险的一天(花莲瑞穗─>花莲和平)
第八天:骑完苏花公路全程,惊险疲惫,但是值得(花莲和平─>宜兰)
第九天:九弯十八拐(宜兰─>台北)
后记:因有朋友,所以一定行
*特别收录:环岛成功祕诀分享

PART6  家‧亲情  家人犹如空气和水般重要
我的父亲-让我们一起努力,不再受宿命安排
我的母亲-智慧处事,我待人接物哲学皆来自她
我的妻子-平淡中没有新奇,却是我最重要的空气和水
我的女儿-父母是终生职,同样教养性格却截然不同
*特别收录:给儿子的一封信-不求人上人,但求人中人

*特别收录
经典‧柯语录168
白袍-在权势之前,我们也不能矮了身子
生死-落叶归根,家属却背负创伤继续活着
性别与爱情-别存绮丽幻想,本是男女之间的一场战争
政治-白色力量,真正的政治人由我定义
社会-文明社会推动,需要温柔且务实的革命
生活反思-宁做荒野孤独的狼,不做伊甸园的绵羊

图书序言

推荐序 1

我所认识的柯文哲 亚东医院院长、国立台湾大学名誉教授 朱树勋

  一九九○年我当台大医院外科主任时,有感于外科医师于开完重大手术后还要在加护病房(ICU)照顾术后的重症病人,使年青医师望之却步,导致以往冷门的外科,不易找到住院医师,因此极思建立新制度,使外科ICU要有专人照护,减轻外科医师的重担。

  当年柯文哲还是住院医师的时候,我听总住院医师说他对开刀不是很在意,心里觉得奇怪,外科医师哪个不是抢着开刀?后来发现他的长处和兴趣不在外科,我就把正在担任第三年住院医师的柯文哲叫来,要他离开开刀房,转为全力研究外科重症医学。

  当时国内尚没有医师专责照顾ICU,柯文哲读书又多又快、头脑灵活、很能找资料解决问题,非常适合照护病情复杂、瞬息万变的外科加护病房病人。他好读书,对困难的事情能深入探究,每次交给他一个任务,他很快就能拟出几个解决方案。他会把几个方案和需要的资源,列成一张清单来跟我报告。解释完之后问我的意见,等我做出决定,他就说「知道了」,接着在那张字写得像蚂蚁一样小,要用放大镜才看得清楚的清单上,把我选的解决方案打个记号,转身就走。

  他的全力投入,很快就在重症照护领域开花结果,他引进的「ECMO叶克膜体外维生系统」救活不少人,让好多家属指名要找那位好厉害的「叶医师」。他对濒临死亡的病人,常会深入探究病因,想出新方法挽回病人生命,同时也善于与家属沟通,所以尽管在加护病房接触那么多死亡边缘的病人,却从来没有被家属控告过;有时病人死了,家属还来感谢他的照顾。做为他的老师,我认为这是他极大的成就。这主要是因他不只专注在治「病」,而是在医「病人」与「家属」。

  柯文哲敢做直言的个性,这几年成了媒体焦点,也是很多人看好的政坛奇葩。有人拱他出来参选,他问我的意见,对他我永远是鼓励发挥潜力为大众服务。他笑说自己的从政将是医界一大损失,我倒是乐观其成,柯文哲是急救病危专家,而现今社会乱象正需要急救专家出手来做CPR。就像当年支持他在台大重症照护领域上开疆辟土一般,如今我也乐于看到他在公众事务上挹注他的热情,探讨社会问题,提出新的看法,良医济世,良相佐国,相信柯文哲对困难的问题都有出俗的看法与做法。

推荐序 2

一位对生命怀着省思与希望「真医者」的成长心历路程 台大医院金山分院院长 黄胜坚


  初认识柯文哲(柯P)的人会觉得他「怪怪的」、「嘴很贱」、「很兇」、「不太理人」、「不尽人情」。认识久了,就知道他是「很有想法」、「心很软」、「实话实说」、「好老板」、「很正直」、「真医者」。

  有一次我和他赶时间要去永和耕莘医院开会,结果计程车司机把我们载到新店耕莘,我火气正大,柯P跟司机说:「快点就好」。没想到快到目的地时,司机红灯右转被开了红单,司机一脸无奈,到了永和车资380元,司机说不好意思,300元就好,柯P拿出了千元说:「不用找,今天大家运气都不好,一人一半。」事后他说:「人家赚的是血汗钱,对我们来说OK啦!」我心里想:「惭愧!惭愧!」其实,他是「标准的刀子嘴豆腐心」。

  柯P不仅天资聪颖,还饱读诗书,无论是判断事情或者是拟订计划,往往能以历史为镜,也因为头脑清楚,做事有条理效率高,自然成为做事的大将。但是也因为「实话实说」,不假掩饰,虽然对事不对人,多少会得罪人。他也不会拍老师的马屁,有些时候甚至老师做得不好,他也不会给老师留情面,自然在院内也树敌不少,他常常自我揶揄着说:「柯文哲没有朋友」。其实,在他身旁一起打拼的人,虽然常常会被他唸,但是也常常被他感动,同时也很尊敬他,就因为他的认真以及他的真诚。在充斥着虚伪的社会里,最需要的就是他这样的人。

  身为他的好友,十多年一来起照顾病人,从他身上也学到不少东西。有时候,整天忙到晚上十点多想要回家了,柯P还在加护病房看病人,真是败给他。三年前柯P帮我的书写序,其中提到「在人生的花园中,医师好像园丁样,照顾着花草的枯荣,虽然改变不了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但是可以让人生的花朵更加灿烂。」让我深深体会到柯P以他五十五岁的年纪,他的领悟早已超越同侪甚至老师辈的医师。同时也提醒我时时刻刻警惕自己,每每在生死天人交战之时要尊重生命,甚至在病人往生之后,要怀着感恩的心谢谢病人用生命教导我们,成就了我们的成长。

  我郑重推荐这本书给读者,让大家了解一位对台湾充满着爱,对生命怀着省思与希望「真医者」的成长心路历路。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领会到柯P想让台湾更好的心,同时也能感染到人与人相互关怀,互信互爱是未来台湾社会的希望。

推荐序 3

过去的艰困由你扛,接下来的挑战我们一起面对!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妇幼院区新生儿科主任  陈佩琪(柯文哲妻)


  我和柯文哲认识不到一年就结婚了,人结婚前总会挑一些好听的来说,我发现我先生的成长背景,特别是在记忆中比较不愿碰触的那一块,我是看完这本书才知道的,我和先生都是台大医学系毕业,成长的背景也类似,当医生不是有远大的抱负,只因为父母期待,自己考得上而已。

  但看了这本书,我惊觉到同样是医生,他怎么有办法做这么多事,从叶克膜的成功发展,到加护病房千头万绪的制度建立,到难以取得共识的缓和医疗条例的修订,及酒驾防治基金会的成立,在在都看到了他的努力付出与心血。

  以前的我跟一般的人妻一样,只关心先生一个月赚多少钱,不知道自己的先生上班在做什么,不知道为什么先生要每天工作十六小时以上,不知道为什么要全年无休,不知道为什么这么辛苦却赚不了多少钱,这本书解了我所有的疑惑,同时脑海也浮现先生面对病人生死关头难以抉择的场景,也庆幸自己二十多年来没有任性地要先生回家修灯泡、带小孩、陪老婆。

  看着他述说自己成功的经验,心里不觉也沾沾自喜起来,好像自己也有那么一点贡献在里头哩!他常说再困难的事总要有人做,台大医院流传着一句话,医院中既没钱又辛苦,又不讨好且不易成功的工作,找柯文哲做就对了。话是说的有点酸,但也是他行医二十五年来的骄傲,看完这本书我要大声的跟他说:「文哲,你做到了,我以你为傲。」

   这两年我又多了一个癌症病人的身分,书中多次提到台湾健保急需正视的缓和医疗和无效医疗的问题。边看书也边想到自己的身后事,当人生终点到来的那一刻,来告别式看我的朋友们,面对我这个人,他们能想到为我讲些什么呢?这本书告诉我们医生只是生命花园的园丁,只能让花朵在一年四季开得更美丽而已。人该追求的是生命的宽度与广度,而非一味追求生命的长度。就旁人的眼光看,我先生因投入工作而忽略了我和家庭,换个角度思考,先生的努力付出与成就,让我的人生不再单调,也丰富了我的人生。

  以前的我是个上班手握听诊器的基层医生,下班后要拿铲子煮饭的平凡主妇,现在的我在先生出书时有机会拿笔写序,先生落难时有能力拿麦克风化身犀利人妻代夫伸冤,人只要认清了自己活着的价值,就不会汲汲营营计较生命的长短。

  看着先生在学生酒驾车祸丧生的事件中受到误解,也顿悟出面临自己生命终点时的答案,哪一天自己失能了,活着却无法再做有意义的事,不能再带给周遭的人快乐,甚至只是别人的负担,那就放手让我走吧!相信读者也能从这本书找出自己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当得面对人生最后一刻时,该有何种的睿智与洒脱。

  有人看到先生对健保制度,缓和医疗条例及器捐制度,有如此深入的见解与着墨, 就以钦佩的口吻跟我说:佩琪,妳先生以后一定可以当卫生署(现为卫福部)署长,我那时心想:嘿嘿,我先生是医界的鬼才,在医界能做的事情可还多着哩!但二O一一年八月,台大医院发生了错植爱滋器官事件,我惊觉我先生在这个事件中受伤了,他一向是如此的自负与自信,也相信人性是本善的,但此事件反映出人性的黑暗与丑陋面,却深深刺伤了他,再加上后来受到台湾司法体系粗暴的对待,他的医界奇幻之旅就在监察院的弹劾文与公惩会的惩处文中嘎然而止。他知道在医界继续大展长才的梦想破灭了,我不由得支持先生转换跑道,看了他成功登上玉山顶峰和九天完成环岛脚踏车之旅的毅力,我明白了,他做任何事,都是有备而来的,就如同他在书上说的,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相信他做任何事终究会成功的。

  上帝关了一道门也为他开了另一扇窗,二O一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冬至,我为他写了这本医界人生《白色的力量》推荐序文,我相信以他的智慧与努力,二十年后我会再为他写一篇我的从政之路的序文,那将是一段柯文哲五十五岁以后人生的另一段奇幻之旅。

作者序

人生都是意外


  过去三十年,我每天都觉得事情好像做不完似的,从早到晚疲于奔命,台大医院内教学、研究、服务、行政,原本繁忙的工作以外,最近二年历经卫生局、卫生署、医策会、立法院、医师惩戒委员会、监察院、公惩会、地检处、调查局、JCI(国际医院评鑑组织),加上媒体无时不刻的访问,我偶尔可偷空停下来时,不免思索「命运」到底是什么?我的人生怎会这样曲折?

  依照牛顿力学,如果我知道某一瞬间,空间中所有粒子的位置和速度,从此以后,因为所有粒子皆依照牛顿力学在运动,以后的历史将是固定且可预期的。虽然也许粒子太多,牵涉的计算量远超过人类智慧所能负荷,但起码在理论上,未来是可预期的。当然有人会说依照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我们无法同时精确的知道粒子的位置和速度。但是我们不能知道,并不代表它不存在。

  反之依照量子物理,空间粒子相互作用后之运动是机率分布,并非可预期的固定方向,如此未来将完全是「机率」决定的,是不可预期的。爱因斯坦曾说:上帝不会丢骰子。表示他对于未来完全是机率决定的,颇不能接受。

  对我而言,未来是「固定可预期的」或者「完全是机率不可预期的」,这个问题并不重要。最重要的问题是未来的发展是否有我的意志牵涉其中?我现在写这篇文章是因为粒子依照牛顿运动定律之故,我不得不写?还是一切都是机率?我只是因缘际会刚好现在在写这篇文章?但到底我个人的意志会不会影响我是否写这篇文章?「命运」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已困扰我很久?但面对现实的人世,不管这个问题的答案如何,日子总是要过的。

  史怀哲是医界的典范,但五十年代史怀哲在非洲,以当时的交通状况,能来找史怀哲医师看病的不会超过方圆二十公里,加上抗生素才刚发明不久,所谓的医疗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还相当原始。也许实质上,史怀哲所作的对于整个非洲黑暗大陆可说是「微乎其微」。但是他做的就像在无尽的黑暗中点一盏灯,虽然灯光微弱,但这微弱的灯光却给人们在无尽的黑暗中一点信心和希望,鼓舞了无数的人心。

  随着年纪渐增,渐渐明了苏轼所写「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之人生真义。

  面对无尽的时空我是如此的渺小,更何况人生常是意外,充满转折,也许挫折也不少。但我依然要以正面的态度面对人生,相信人世善良的一面,也希望世界因为有我而更好。以此自勉并勉人。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