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序一 入鞦,甫入校園,一下子被大學新鮮人的豐富生活給淹沒,所有經驗總令人躍躍欲試,社工傢族既熱情又溫暖,對學弟妹的我們像傢人般的照顧。一次和往常一樣熱鬧的傢族聚餐隔天,我的學長—一位纔華洋溢的社團領導者,在校園裏結束生命。不知如何問,也沒有答案,也不再有傢族聚會。記憶中,那年鼕天的外雙溪格外寒冷。
進入精神科臨床社工領域之後,每天麵對的是受疾病與情緒所苦的人,包括他們自己和他們的傢人,努力在生命絕境中尋覓著齣路,期盼在幽榖中看見一絲曙光,自殺和自傷議題就這樣化為各種麵貌,和我有瞭新的交集。因緣際會,在帶領社工和關懷訪視員讀書會的過程中,我們發現瞭這本書,對正苦惱於缺乏自殺和自傷個案介入指引的我們來說,作者用豐富的經驗整理齣一個方嚮,也提醒瞭我們許多未曾思考過的細節。
自殺議題在近年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青少年自殺率在國內外更都有上升的趨勢。錶麵上一個看似衝動的自殺行為,實際上卻是一連串曆程的結果,其復雜性絕非任何單一因素可解釋;而年輕人自殺和自傷行為的背後,隱含著難以嚮他人直言錶達的睏難,更成為防治工作的一大挑戰。這在我所參與的「自殺通報個案管理計畫」中,有更深入的觀察,在訪視員主動關懷的個案中,不乏渴望同儕認同的年輕人,用喝酒、藥物、暴力、鬥毆及自我傷害的行為來引起他人的關心;或是自我要求完美的孩子,因為害怕情緒睏擾的問題被發現,而選擇長期壓抑,一直到企圖輕生時,纔被察覺已達憂鬱癥診斷多時。因此,除瞭由專業人員在自殺事件發生後進行介入之外,提高校園同儕師長對於周遭同學的自殺警訊辨識與及時關懷的能力,纔是自殺防治的積極展現。
暴力是另一個長期存在校園的現象,它不僅是校園的問題,也是社會的問題,若不能及時遏止或得到妥善的介入,可能成為孩童一生揮之不去的陰影。針對施暴、受暴和目睹學生,以及他們的傢長,都需要有一套完整的評估與介入方法。Dr. Juhnke 不隻提供瞭實務操作的技巧之外,他更多次強調對於學生及其傢長充權的概念,聚焦於傢長和學生正在進行的努力和創傷復原的進展,並且加入重要他人的正嚮支持,建構一個有力的、係統取嚮的治療環境。
這本書就在忙碌的日子裏完成瞭,我們秉持忠於原著的精神,目的是嚮讀者完整介紹作者所要傳達的理念。
謝謝楊延光主任在百忙之中撥空為本書進行校閱,林惠珠理事長、王春展主任和劉如蓉主任為本書撰寫推薦序,這給瞭我們莫大的鼓勵;謝謝芝殷允諾加入這本書的翻譯,工程之浩大,早已超齣原來的想像,在往返討論和相互打氣之間,記錄瞭我們將近二十年的友誼;謝謝佩欣協助部分初稿,她曾是自殺通報個案的關懷訪視員,錶現傑齣且投入;謝謝多年閤作的社工夥伴們,每每在大傢的討論之中,開啓瞭我新的視野;謝謝心理齣版社的耐心和協助,讓本書可以順利齣版,衷心期盼透過這本書,可以讓更多同路夥伴得到幫助。
願將這本書獻給曾經慷慨與我分享生命中的創傷與失落的朋友,陪伴關係雖然會結束,留下的故事卻難以忘記,那份勇氣,終將成為再齣發的力量。
施彥卿
譯序二 接聽諮詢專綫曾經是我在青少年健康領域時負責的工作之一。來電的多半是憂心忡忡的父母,諮詢從生長遲緩、懷孕、適應、性彆認同等各種身心健康「問題」,多數能夠轉介相關醫療或社會資源進行後續處置,然而一通來自老師的電話,卻讓我不知如何是好。這通電話是因為校園裏有孩子企圖跳樓自殺,及時發現後危機暫時解除,但老師們對於後續除瞭該打電話通知傢長外,是否該送醫急診、之後該如何提供協助、該怎麼對其他孩子說明,還有自殺事件是否可以預防等,都感到不知所措,而這個牽涉甚廣的問題也一直是我的睏惑。翻譯過程中,這通電話又再度浮上心頭,本書不見得能夠迴答所有疑問,希望書中對美國校園自殺與暴力事件的處置介紹,能夠作為實務參考,讓老師們麵對這類事件時不再驚慌失措。
謝謝彥卿學姊的邀約,讓這本書串聯起我在青少年健康促進和精神科研究的兩段工作,也讓多半時間身處二綫研究工作的我,對第一綫校園實務多一點認識。答應加入時,誤以為能將此當成研究工作的週末娛樂,開始後纔發現即使對心理衛生與自殺議題有基本認識,要能夠流暢的翻譯依然是大挑戰。因為本書,這一年多瞭不少午餐咖啡,也見證瞭黃花風鈴木、木棉花、鳳凰花以及阿勃勒輪流盛開的季節變化。有趣的是,完成本書後,那些清晨或深夜努力趕進度的日子都很模糊,隻記得咖啡與林蔭大道街景交織的討論畫麵。這本書給我重新認識颱南四季的機會,是最美麗的意外。
蕭芝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