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自杀、自伤与暴力:评估、预防和介入策略

校园自杀、自伤与暴力:评估、预防和介入策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自杀预防
  • 青少年心理健康
  • 校园安全
  • 危机干预
  • 自伤行为
  • 暴力行为
  • 心理评估
  • 学生辅导
  • 心理健康教育
  • 校园心理健康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国内第一本针对校园自杀、自我伤害及暴力介入的专书
  
  学生在校园内发生自杀、自我伤害及暴力的频率逐渐升高,需要有预防及应变的政策与流程来保护师生安全。本书可说是最早提出回应的第一本书──特别是对学校谘商师、心理师、社工师、老师和教育当局,提供了风险评估的资讯。此外,这些指引还包括如何因应在实务及临床操作上的危险,并将对学校及社区的风险和影响减到最低。
  
  在本书中,全美知名的儿童与青少年自杀、自我伤害和暴力领域的专家作者群指出:

  ● 儿童及青少年特有的自杀与自杀行为之关键讯息
  ● 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相关的家长议题
  ● 与出现暴力或潜在暴力的学生及家长有效进行面对面的临床介入指引
  ● 提供给国、高中学校谘商师重要的预防及筛选主题
  ● 回应校园暴力倖存者及其家长有关心理急救的议题
  
  透过书中许多案例的临床对话,以及学校谘商师可使用的检核表,适时参照这些内容,可支援校方专业人员设计出最佳的预防、介入和危机后的介入策略。为了在校园内外合作建立一个无自杀及无暴力的环境,本书正是当今迫切需要的资源。

著者信息

译者简介

施彦卿


  学历:
  长荣大学社会工作研究所
  东吴大学社会工作学系
  教育部讲师证书
  社会工作师证书
  卫生福利部心理卫生专科社会工作师证书

  经历:
  台湾心理卫生社会工作学会理事
  长荣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兼任讲师
  卫生福利部社区关怀访视及自杀通报个案管理计画督导
  台南市政府家防中心高风险家庭服务方案外聘督导
  台南市政府卫生局自杀防治志工外聘督导
  台南市政府家防中心、犯罪被害人保护协会特约治疗师
  台南地方法院家事庭家事调解委员

  现职:
  成大医院精神部社工师
  家庭谘询门诊/肿瘤心理谘询门诊
  嘉南药理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兼任讲师

萧芝殷

  学历:
  国立台湾大学健康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博士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心理学研究所硕士
  东吴大学心理学系

  经历:
  亚东纪念医院家庭医学科青少年健康中心管理师
  国立成功大学医学院精神学科博士后研究员

  现职:国家卫生研究院长照与医疗整合计画博士后研究员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自杀与自我伤害行为
   第一章 儿童与青少年的自杀
   第二章 校园模式的自杀防治方案
   第三章 校园自杀倾向学生─评估与介入
   第四章 非自杀性自伤学生的介入
   第五章 自杀发生后─校园模式的后续介入工作

第二部分 暴力的评估、应变与后续介入
   第六章 与暴力、潜在暴力学生及其家人进行面对面临床会谈 
   第七章 用关怀系统方式介入有暴力行为或具暴力倾向的学生
   第八章 使用心理急救回应校园暴力倖存者与其家长
   第九章 适用于焦点解决的倖存者与父母减压叙说模式

第三部分 法律议题与准备
   第十章 伦理与法律议题
   第十一章 结束─准备状态及未来可望进行的介入
附录
附录一 伦理决策模式
附录二 国内自杀与暴力防治相关资源网站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译序一 

  入秋,甫入校园,一下子被大学新鲜人的丰富生活给淹没,所有经验总令人跃跃欲试,社工家族既热情又温暖,对学弟妹的我们像家人般的照顾。一次和往常一样热闹的家族聚餐隔天,我的学长—一位才华洋溢的社团领导者,在校园里结束生命。不知如何问,也没有答案,也不再有家族聚会。记忆中,那年冬天的外双溪格外寒冷。
  
  进入精神科临床社工领域之后,每天面对的是受疾病与情绪所苦的人,包括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家人,努力在生命绝境中寻觅着出路,期盼在幽谷中看见一丝曙光,自杀和自伤议题就这样化为各种面貌,和我有了新的交集。因缘际会,在带领社工和关怀访视员读书会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这本书,对正苦恼于缺乏自杀和自伤个案介入指引的我们来说,作者用丰富的经验整理出一个方向,也提醒了我们许多未曾思考过的细节。

  自杀议题在近年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青少年自杀率在国内外更都有上升的趋势。表面上一个看似冲动的自杀行为,实际上却是一连串历程的结果,其复杂性绝非任何单一因素可解释;而年轻人自杀和自伤行为的背后,隐含着难以向他人直言表达的困难,更成为防治工作的一大挑战。这在我所参与的「自杀通报个案管理计画」中,有更深入的观察,在访视员主动关怀的个案中,不乏渴望同侪认同的年轻人,用喝酒、药物、暴力、斗殴及自我伤害的行为来引起他人的关心;或是自我要求完美的孩子,因为害怕情绪困扰的问题被发现,而选择长期压抑,一直到企图轻生时,才被察觉已达忧郁症诊断多时。因此,除了由专业人员在自杀事件发生后进行介入之外,提高校园同侪师长对于周遭同学的自杀警讯辨识与及时关怀的能力,才是自杀防治的积极展现。
  
  暴力是另一个长期存在校园的现象,它不仅是校园的问题,也是社会的问题,若不能及时遏止或得到妥善的介入,可能成为孩童一生挥之不去的阴影。针对施暴、受暴和目睹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都需要有一套完整的评估与介入方法。Dr. Juhnke 不只提供了实务操作的技巧之外,他更多次强调对于学生及其家长充权的概念,聚焦于家长和学生正在进行的努力和创伤复原的进展,并且加入重要他人的正向支持,建构一个有力的、系统取向的治疗环境。
  
  这本书就在忙碌的日子里完成了,我们秉持忠于原着的精神,目的是向读者完整介绍作者所要传达的理念。
  
  谢谢杨延光主任在百忙之中拨空为本书进行校阅,林惠珠理事长、王春展主任和刘如蓉主任为本书撰写推荐序,这给了我们莫大的鼓励;谢谢芝殷允诺加入这本书的翻译,工程之浩大,早已超出原来的想像,在往返讨论和相互打气之间,记录了我们将近二十年的友谊;谢谢佩欣协助部分初稿,她曾是自杀通报个案的关怀访视员,表现杰出且投入;谢谢多年合作的社工伙伴们,每每在大家的讨论之中,开启了我新的视野;谢谢心理出版社的耐心和协助,让本书可以顺利出版,衷心期盼透过这本书,可以让更多同路伙伴得到帮助。
  
  愿将这本书献给曾经慷慨与我分享生命中的创伤与失落的朋友,陪伴关系虽然会结束,留下的故事却难以忘记,那份勇气,终将成为再出发的力量。

施彦卿

译序二
 
  接听谘询专线曾经是我在青少年健康领域时负责的工作之一。来电的多半是忧心忡忡的父母,谘询从生长迟缓、怀孕、适应、性别认同等各种身心健康「问题」,多数能够转介相关医疗或社会资源进行后续处置,然而一通来自老师的电话,却让我不知如何是好。这通电话是因为校园里有孩子企图跳楼自杀,及时发现后危机暂时解除,但老师们对于后续除了该打电话通知家长外,是否该送医急诊、之后该如何提供协助、该怎么对其他孩子说明,还有自杀事件是否可以预防等,都感到不知所措,而这个牵涉甚广的问题也一直是我的困惑。翻译过程中,这通电话又再度浮上心头,本书不见得能够回答所有疑问,希望书中对美国校园自杀与暴力事件的处置介绍,能够作为实务参考,让老师们面对这类事件时不再惊慌失措。
  
  谢谢彦卿学姊的邀约,让这本书串联起我在青少年健康促进和精神科研究的两段工作,也让多半时间身处二线研究工作的我,对第一线校园实务多一点认识。答应加入时,误以为能将此当成研究工作的週末娱乐,开始后才发现即使对心理卫生与自杀议题有基本认识,要能够流畅的翻译依然是大挑战。因为本书,这一年多了不少午餐咖啡,也见证了黄花风铃木、木棉花、凤凰花以及阿勃勒轮流盛开的季节变化。有趣的是,完成本书后,那些清晨或深夜努力赶进度的日子都很模煳,只记得咖啡与林荫大道街景交织的讨论画面。这本书给我重新认识台南四季的机会,是最美丽的意外。

萧芝殷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在于其极具操作性的预防策略。我原以为预防就是简单的安全教育或者心理健康讲座,但这本书提供的是一套更为系统和长远的规划。它不仅仅是从个体层面去强调抗压能力和心理韧性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它倡导的是构建一个支持性的校园环境。这包括如何优化师生关系,如何建立有效的同伴支持网络,甚至是如何设计学校的物理空间来减少冲突和促进积极互动。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积极行为支持”(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的介绍,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正面的强化和引导,而不是惩罚,来塑造学生的行为。这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套具体的实施方案,包括如何识别高风险行为,如何提前干预,以及如何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持续的支持。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的改变,是对“预防”的理解。我之前总觉得预防就是讲讲道理,做做宣传,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预防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它需要融入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中。它涉及到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如何教会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让他们学会自我关怀。书中的一些关于“正念”(Mindfulness)和“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的应用,让我看到了用更积极的方式去引导学生成长的可能性。这不仅仅是为了避免负面事件的发生,更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与他人相处,从而拥有更幸福的人生。

评分

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一直在寻找更有效的方法来应对校园中日益复杂的心理健康问题。这本书就像一本宝藏,为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实际操作的指导。书中的很多理念,比如“全校参与”(Whole-School Approach)的心理健康促进模式,让我对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心理老师的责任,而是需要学校的每一个成员,从校长到保安,都参与进来,共同营造一个关怀、支持的环境。书中关于如何识别早期预警信号,如何进行转介,以及如何与家长和外部专业机构进行有效沟通的详细步骤,都让我觉得非常实用。

评分

这本书在理论的深度和实践的可行性之间取得了很好的平衡。它在阐述各种理论模型时,并没有显得空洞和晦涩,而是通过大量的研究证据和数据来支持。同时,它提供的干预策略也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空谈,而是有具体的实施步骤和评估方法。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强调“个体化”干预的同时,也注重“系统性”的改变。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关注个别学生的具体需求,还要思考如何从制度、文化层面去构建一个更健康的校园生态。这让我意识到,心理健康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整个学校的运作方式息息相关的。

评分

在介入策略部分,这本书展现了高度的专业性和人道关怀。它不仅仅是关注如何处理已经发生的危机事件,而是强调了从早期识别到危机干预,再到事后康复的完整链条。作者在探讨自伤行为时,并没有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寻死觅活”的行为,而是深入分析了其背后可能存在的沟通需求、情感宣泄的压力,甚至是自我保护的机制。这让我对这些行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同情。书中提供的干预措施也非常多样化,既有传统的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技术,也有创新的艺术治疗、团体辅导等方法。而且,作者非常强调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比如教育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社工、甚至医疗专业人士的联动,才能为学生提供最全面的支持。

评分

我是一个家长,读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孩子可能面临的心理困境。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它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家庭教育指导。书中关于如何与孩子建立信任关系,如何倾听他们的心声,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传递爱与支持的建议,都让我受益匪浅。我学会了如何更敏感地捕捉孩子情绪的变化,以及如何在他们遇到挫折时,给予恰当的回应,而不是简单地责备或忽视。尤其是在处理孩子之间的矛盾或者与同学之间的冲突时,书中的一些沟通技巧,比如“非暴力沟通”的原则,都为我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但字里行间透着一股温暖和力量。我最喜欢的是书中穿插的一些真实案例,它们没有被过度渲染,也没有显得遥远,而是真实地反映了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境。这些案例不仅让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生动,也让我更加理解了那些正在经历痛苦的学生们的感受。作者在讲述这些案例时,非常注意保护隐私,并且侧重于展现他们在困境中如何得到帮助,以及最终如何一步步走出阴影。这让我感受到一种希望,也让我更加坚信,即使面对如此沉重的议题,我们依然有能力去提供支持和改变。

评分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评估方法上的严谨和细致。它没有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公式”,而是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评估工具和视角,并且强调要根据具体的年龄段、文化背景以及个体差异来灵活运用。我曾经以为评估就是简单地做一些问卷或者访谈,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评估需要结合行为观察、心理测试、以及与相关人士(比如老师、家长)的深入沟通。书中列举了许多具体的评估指标,比如学生在社交场合的表现、情绪的波动频率、对挫折的反应方式等等,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学生心理状态的框架。而且,作者在描述这些评估方法时,还特别提醒了操作者需要注意的伦理问题和潜在的误导性,这一点非常关键,让我在使用这些工具时更加审慎和专业。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深切地感受到,应对校园的心理健康挑战,需要的是智慧、耐心和爱。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标签去定义学生,也不能简单地把问题归咎于某个个体。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成长的潜力,我们的责任是去发现和激发它。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方法,更是一种态度,一种积极的、充满希望的态度。它让我相信,通过系统的评估、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恰当的介入,我们可以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安全、更健康、更有爱的成长环境。

评分

这本书我刚拿到手,虽然书名听起来有些沉重,但里面的内容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深刻。一开始我以为它会聚焦于一些极端个案的描述,但事实证明,作者的视野非常开阔。它不仅仅是在探讨“校园自杀、自伤与暴力”这些令人痛心的现象本身,更重要的是,它系统性地剖析了这些现象背后错综复杂的成因。书里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讲解社会、家庭、学校以及个体心理等多个层面的影响因素。比如说,关于家庭的影响,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归咎于单亲家庭或者父母的忽视,而是深入探讨了亲子沟通模式、父母的情绪管理方式、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支持系统构建的重要性。甚至连一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家庭仪式感,作者都详细阐述了它们在孩子心理健康中的微妙作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