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最高法院刑事裁判年鑑2013

台湾最高法院刑事裁判年鑑201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法学
  • 刑事法
  • 最高法院
  • 判例
  • 2013年
  • 台湾
  • 法律
  • 司法
  • 裁判
  • 年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尽蒐2013年度台湾最高法院具参考价值裁判,标志着刑事实体法及程序法的主流权威见解,在实际案例爰引运用上有实质影响力,作为海崃两岸裁判文书交流资讯,有着全方位观点及法律解释适切性的优势。同时,亦是审、检、辩携带出庭随时翻阅及时取得最新裁判资讯,并有所本的加以引用的办案工具书。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想的、名为《台湾最高法院刑事裁判年鉴2013》以外的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涵盖了法律、历史、社会等多个维度,力求详实且自然。 --- 《东亚法律传统与现代法治的构建:以清末至民国初期司法实践为中心》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清末“修律”运动肇始,直至民国初年法律体系艰难重塑的复杂历史进程。它并非对具体司法判例的汇编,而是一部旨在考察东亚传统法理念与西方法制规范在特定历史张力下相互渗透、冲突与融合的法律史学专著。全书以清末“格致之学”对传统儒家刑法观念的冲击为起点,聚焦于民国时期建立的“大理院”等早期司法机构的运作模式、法律解释的实际困境,以及传统社会对新式法律的接纳程度。 第一部分:传统刑罚哲学的嬗变与危机(约400字) 本书开篇追溯了中国传统法制中“刑民不分”的特质,探讨了“礼法合一”观念对早期司法实践的深远影响。不同于仅关注成文法典的整理,本部分重点剖析了“亲亲相隐”、“情理法”之间的张力如何在晚清的司法实践中被逐步瓦解。通过对地方士绅在处理民间纠纷中保留的“德主刑辅”理念的考察,揭示了现代法律的“形式理性”在面对深植人心的“实质正义”时所遭遇的文化阻力。 特别地,书中细致梳理了1900年至1912年间,由修订《大清新刑律》引发的关于“公法”与“私法”界限的初步讨论。这不仅是法律条文的修改,更是国家权力对个人权利认知的一次根本性转变。我们论证了,在这一过渡期,尽管引进了诸多西方法律概念,但地方官僚的惯性思维,使得新旧法律的适用常常呈现出一种“双轨并行”的非正式状态。这一部分为理解后续民国时期司法运作的复杂性奠定了关键的历史和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大理院的建制及其法律解释的本土化(约550字)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焦点投向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央司法机关——大理院的构建与早期工作。与侧重于对特定年度最高法院判决进行系统梳理的年鉴类著作不同,本书侧重于对大理院的“职权范围界定”、“司法独立性探索”以及“法律解释的权威性确立”等制度层面的研究。 我们利用了档案中保存的早期法院组织条例、内部规程草案以及法官的往来函件,重构了大理院在权力真空期的定位困境。例如,书中详细分析了“临时约法”时期,大理院在处理涉及中央与地方政府职权冲突案件时的司法能动性。一个核心议题是“类推适用”与“罪刑法定”原则的博弈。在大量新的社会关系和经济活动涌现,而新法条文尚未完备的情况下,早期法官如何援引旧制遗留下的习惯法或参照外国立法经验,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解释论”。 此外,本书特别设置章节探讨了民初审判中“革命”话语的渗透。在政治气候的影响下,如何区分“反革命罪”与传统上的“谋反罪”,对司法独立构成了严峻考验。通过对少数涉及政治犯审判的公开或半公开材料的解读,本书试图揭示法律理性在特定历史压力下的脆弱性。这部分研究表明,早期司法体系的“法治”并非一蹴而就的文本移植,而是在政治动荡中不断被“实践塑造”的动态过程。 第三部分:法律职业群体与社会期望的张力(约400字) 法律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具备现代素养的法律职业群体。本部分转向对民初律师、检察官以及受过新式法学教育的法官群体的考察。我们探讨了这些新兴的专业人士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他们既是法治理想的倡导者,又常被传统士绅和地方势力视为离经叛道的“异类”。 书中通过对早期法律人才培养机构(如京师同文馆的法律科、民国初年的法政专门学校)毕业生的流向分析,勾勒出法律精英阶层在不同政权(北京政府、南方军政府)中的政治光谱。这种“人才断层”和政治依附性,直接影响了司法裁判的稳定性和公正性。 最后,本书评估了社会对“新法”的普遍认知。在法律知识尚未普及的年代,民众对“上告”和“诉讼”的理解,往往依然停留在传统“冤情申诉”的框架内。这种社会期望与法律程序化要求之间的巨大落差,构成了民国初年司法现代化进程中最难克服的“社会障碍”。 结语:对法治构建的长期启示(约200字) 总结而言,《东亚法律传统与现代法治的构建》并非对既有法律条文的机械性陈述,而是对一个古老文明在面对全球化挑战时,如何进行深刻而痛苦的法律自我重构的深刻反思。它揭示了制度的表象之下,文化、政治与社会力量是如何交织作用,塑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法治初貌。本书的研究视野立足于清末民初,但其对法律移植、文化适应和司法独立性的探讨,对当代东亚乃至发展中国家的法治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它提供了一个理解现代中国法律根源的深度视角,强调了制度的有效性远比文本的完美性更为重要。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熙怀


  【现职】
  台北地检署公诉组主任检察官
  中央警察大学鑑识研究所兼任讲师

  【经历】台湾宜兰、基隆、士林地检署检察官

  【学历】
  中国文化大学法律系财经法律组毕业
  财政部财税人员训练所金融法务人员班结业
  司法官训练所第二十五期结业

图书目录

自序  

●刑事实体法篇
 一、罪刑法定主义/3
 二、法律变更/5
 三、公务员定义/6
 四、性交之定义/15
 五、故 意/16
 六、过 失/17
 七、因果关系/18
 八、正当防卫/21
 九、紧急避难/22
 十、阻却违法/23
 十一、加重结果犯/26
 十二、精神障碍/27
 十三、未遂犯/30
 十四、中止未遂/31
 十五、不能犯/32
 十六、危险犯/33
 十七、实害犯/36
 十八、正 犯/47
 十九、中止犯/44
 二十、身分犯/45
 二十一、帮助犯/49
 二十二、接续犯/53
 二十三、集合犯/59
 二十四、吸收犯/61
 二十五、继续犯/62
 二十六、想像竞合犯/64
 二十七、结合犯/70
 二十八、没 收/71
 二十九、累 犯/73
 三十、定应执行刑/74
 三十一、自 首/76
 三十二、追诉权时效/77
 三十三、行刑权时效/79
 三十四、保安处分/80
 三十五、渎 职/82
 三十六、妨害投票/85
 三十七、伪 证/87
 三十八、诬 告/91
 三十九、公共危险/93
 四十、伪造有价证券/100
 四十一、伪造文书/101
 四十二、妨害性自主/111
 四十三、妨害风化/119
 四十四、妨害家庭/120
 四十五、赌 博/121
 四十六、杀 人/122
 四十七、附随业务/122
 四十八、伤害致人于死/123
 四十九、遗 弃/124
 五十、妨害自由/126
 五十一、妨害秘密/127
 五十二、窃 盗/128
 五十三、强 盗/129
 五十四、侵 占/131
 五十五、枪砲弹药刀械管制条例/134
 五十六、贪污治罪条例/145
 五十七、公职人员选举罢免法/179
 五十八、儿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条例/186
 五十九、人口贩运防制法/188
 六十、证券交易法/190
 六十一、毒品危害防制条例/192
 六十二、药事法/208
 六十三、银行法/209
 六十四、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227
 六十五、野生动物保育法/228
 六十六、组织犯罪防制条例/231

●刑事程序法篇
 一、诉讼能力/239
 二、法院职权调查证据/239
 三、举证责任/246
 四、无罪推定/247
 五、回 避/248
 六、管 辖/251
 七、辩护依赖权/257
 八、辅佐权/266
 九、证据排除/268
 十、具 结/270
 十一、证人拒绝证言权/271
 十二、具 结/274
 十三、未经具结之证言/278
 十四、准现行犯/279
 十五、讯问被告/280
 十六、共犯之自白/282
 十七、权利事项告知/289
 十八、审判笔录记载/292
 十九、被告自白法则/294
 二十、被告自白之任意性/296
 二十一、补强证据/298
 二十二、警询笔录全程连续录音/300
 二十三、鑑 定/301
 二十四、鑑定证人/304
 二十五、测 谎/305
 二十六、跟 监/310
 二十七、监 听/311
 二十八、搜 索/314
 二十九、扣 押/321
 三十、羁 押/323
 三十一、限制出境/324
 三十二、指认程序/325
 三十三、起诉效力/326
 三十四、传闻证据(刑事诉讼法第159条之1)/327
 三十五、传闻证据(刑事诉讼法第159条之2)/331
 三十六、传闻证据(刑事诉讼法第159条之3)/337
 三十七、传闻证据(刑事诉讼法第159条之4)/341
 三十八、传闻证据(刑事诉讼法第159条之5)/342
 三十九、实质确定力/345
 四十、准备程序/346
 四十一、对 质/347
 四十二、交互诘问/347
 四十三、异 议/351
 四十四、证据处分权/353
 四十五、陈述意见权/354
 四十六、物证、书证之法定调查程序/355
 四十七、诉讼指挥/358
 四十八、採证法则、经验法则/359
 四十九、量 刑/363
 五十、被告科刑资料调查/376
 五十一、科刑范围辩论/377
 五十二、禁反言/380
 五十三、迳行判决/382
 五十四、谕知管辖错误、免诉、不受理系不当之判决/383
 五十五、法定法官原则/386
 五十六、上诉范围/390
 五十七、上诉理由补正/392
 五十八、具体上诉理由/393
 五十九、撤回上诉/396
 六十、自 诉/397
 六十一、不利益变更禁止/399
 六十二、已受请求事项未予判决/401
 六十三、非常上诉/403
 六十四、再 审/409
 六十五、中华民国九十六年罪犯减刑条例/414
 六十六、刑事妥速审判法/415
 六十七、两公约/421

图书序言

自序

  这是一本判决资料最丰富兼具权威的办案工具书。
  这是一本学习台湾刑事法律实务最佳的辅助教材。
  这是一本海崃两岸交流刑事实体程序裁判的专书。

  2009年8月间,笔者调任台湾高等法院察署服务,时任检察长颜大和先生有感于台湾刑事诉讼制度急遽变迁,刑事法律条文修正幅度宽广,法院见解更迭快速,各级检察署检察官为因应办案之需,应即时掌握最高法院实务见解,遂于9月初责成笔者筹编最高法院裁判汇编。笔者于10月间筛选、归纳及分析当年度全年最高法院裁判完竣,编辑裁判专书名为《实用刑事裁判辑要汇编》,收录最高法院具参考价值的裁判(Leading case),以及坊间着名学术期刊所精选评析导读的裁判,甚至各训练机构所举办研讨会及研习班讲义所摘录之裁判,笔者铺天盖地竭尽所能寻觅蒐罗纳入。连续编辑6年,直至去(2013)年年中,台湾高等法院检察署主管会报通过不再续编。笔者认为诉讼法庭如战场,法律条文如武器,法院判决如弹药。为公诉莅庭活动,争辩证据能力,撰写刑事书状,总是脱离不了最高法院最新裁判讯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断编辑形同终止最新裁判泉源,实务新知见解来源势将枯竭。以致笔者起心动念秉持一己之力,以个人名义编撰裁判辑要汇编,与时俱进正确适用法律,以厚实刑事法律实务视野,以更新增长专业本职学能。本书蒐集裁判内容最丰富,最全面出自台湾最高法院本土化观点,见解论证极具权威性的判决年鑑,是审、检、辩携带出庭随时翻阅及时取得最新裁判资讯,并有所本的加以引用的办案工具书。

  2013年最高法院全年度裁判共计5,776件,是数年以来案件数最少的一年。笔者一如过往,蒐集最高法院每月所揭示具参考价值裁判、司法院公报、坊间各着名法学期刊所刊载的裁判,最高法院法官担任研习班讲座所撰写讲义提及2013年度最高法院判决案号者,几乎都从裁判书查询系统下载纳入编辑素材,包括已对外公开的最高法院刑事会议决议,亦毫不遗漏,作为本书重要内容之一。日前最高法院一改长期以来秘密分案的作法,现在分案与地方法院、高等法院相同。本书编辑内容适时因应此变革,在各则判决要旨之后,载明该则判决出自于最高法院哪一庭,并将审判长及庭员姓名列出。如此透明化编辑方式,可让读者得以掌握认知最高法院各庭及各法官的裁判风格、见解脉动,兼及知晓法律见解及法理事理,同时可体察最高法院意见领袖是哪些法官。法律条文制订颁布没有生命,透过执法人员的运用形塑,才得以一窥法律条文立法宗旨及实务运作诠释。我国刑事实体法及程序法,晚近几年以来,立法修正频繁条文增删幅度甚广,要有效掌握新修法律脉动,透过饱览最高法院具参考价值裁判,是绝佳可靠途径。正在学校学习刑事法律者或准备专业人员国家考试者,先睹为快,将教科书搭配本书相辅相成参阅、研读及临摹,定可收开展学术兼实务学习之视窗,採捷径式研读以达事半功倍之效。

  海崃两岸碍于历史因素阻隔一甲子,自从划时代历史性的破冰之旅,开启两岸实质多元风貌的交流,而法律实务交流是其中之一重要环节。为保障海崃两岸人民权益,维护两岸交流秩序,经平等协商于2009年4月26日共同签署《海崃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同年6月25日生效。该协议第2条规定,双方同意业务主管部门人员进行定期工作会晤、人员互访与业务培训合作,交流双方制度规范、裁判文书及其他相关资讯。本书尽蒐2013年度台湾最高法院具参考价值裁判,标志着刑事实体法及程序法的主流权威见解,在实际案例爰引运用上有实质影响力,作为海崃两岸裁判文书交流资讯,有着观点全方位及法律解释适切性的优势。此外,协议中并规定双方协助调查取证、罪犯接返等协议事项,大陆地区参与司法互助主管部门的公、检、法、司,借助本书第一手裁判资料,可以准确地理解台湾刑事法律,对海崃两岸法律交流提供有益的帮助。2012年3月14日,大陆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进一步强化刑事诉讼法在惩治犯罪、保护人民方面的功能,为维护公民的诉讼权利和其他合法权利提供法律保障。大陆此次刑事诉讼修法内容,相当程度类同于台湾2003年9月刑事诉讼新制内容,台湾修法施行已然经过10年有余,在实践过程中累积相当案例,本书环绕权威性实务裁判,论证的法理及观点可作为大陆执行新法参考,亦可供大陆司法实务工作者旁征博引资为撰写刑事裁判书状的借鑑。

  台湾最高法院裁判每有达数千件之多,本书编辑收录如有疏漏之处,尚祈读者不吝指正,海涵见谅之。

张熙怀
2014年8月溽暑
写于台北市南港区困学斋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法学院的学生,正在准备司法考试。这本《台湾最高法院刑事裁判年鑑2013》对我来说,绝对是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司法考试的重点,除了理论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案例分析能力。而这本年鉴,正好提供了大量的最高法院判例,可以让我练习分析案例、掌握法律适用技巧。我通常会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罪名,比如贪污、洗钱、组织犯罪等等,然后仔细研读相关的判例,分析法官的判决理由、法律论证过程,以及判决结果。透过这种方式,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法律的内涵,也更了解法官的思维方式。当然,研读年鉴,也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否则很容易迷失在复杂的法律条文中。所以,我通常会先复习相关的理论知识,然后再结合年鉴中的案例进行分析,这样效果会更好。另外,年鉴中的判例,往往是考试的重点,所以,认真研读年鉴,可以大大提高考试的通过率。总而言之,这本年鉴,是我司法考试备考过程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评分

说真的,这本《台湾最高法院刑事裁判年鑑2013》对我这种老律师来说,与其说是“参考书”,不如说是“回忆录”。我从业超过三十年,见证了台湾刑事法的许多变迁,也参与过许多重要的案件。翻开这本年鉴,看到那些熟悉的罪名、那些经典的案例,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在法庭上辩论的场景。当然,时代在变,法律也在变,最高法院的判决,也在不断地修正和发展。透过研读这些新的判例,我可以及时了解最新的法律趋势,调整自己的辩护策略,更好地为我的当事人争取权益。我特别注意到,近年来,最高法院在判决中,越来越注重对人权的保障,对弱势群体的关怀,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以前,有些案件,可能过于强调法律的严谨性,而忽略了人道主义的精神,现在,最高法院的判决,更加注重兼顾两者之间的平衡。这本年鉴,不仅仅是一本法律书籍,更是一部台湾刑事法发展的历史,它记录了台湾司法体系的进步和完善,也见证了台湾社会价值观的变迁。

评分

其实我买这本《台湾最高法院刑事裁判年鑑2013》的原因挺奇怪的,我是一名小说作家,正在写一本以律师为主角的悬疑小说。为了让小说更加真实可信,我需要了解一些真实的法律案例和判决过程。这本年鉴,正好提供了这样的素材。我不会去研究那些复杂的法律条文,也不会去分析那些专业的法律论证,我只是关注案件本身的故事,关注人物之间的关系,关注案件背后的社会背景。透过阅读这些真实的案例,我发现,很多案件,比小说还要精彩、还要曲折。我特别喜欢那些充满人性的案件,比如那些因为误判而蒙冤的案件,那些因为贫困而走上犯罪道路的案件,那些因为爱情而做出错误的决定等等。这些案件,让我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法律的公正性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当然,我也知道,这本年鉴,并不是为了给我提供小说素材而存在的,它是一本专业的法律书籍,它对法律从业者来说,有着重要的价值。但我相信,即使是小说家,也可以从这本年鉴中,获得一些启发和灵感。

评分

我不是法律人,只是一个对社会议题比较关心,喜欢阅读相关书籍的普通民众。之所以会买这本《台湾最高法院刑事裁判年鑑2013》,是因为我一直对台湾的司法体系,特别是刑事司法,抱持着一种好奇和关注。以前读一些新闻报道,常常会听到“最高法院判决”、“定谳”之类的字眼,但对于具体的案件内容,以及判决背后的法律逻辑,其实了解不多。这本年鉴,虽然是法律专业书籍,但它呈现的却是真实的社会案件,透过这些案件,我仿佛看到了台湾社会百态,也更了解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伸张正义中的作用。我特别关注了一些涉及社会热点议题的案件,比如毒品、诈骗、性侵等等,透过阅读判决书,我发现,法律的适用,往往是复杂的、充满争议的,需要考量各种因素,才能做出最合适的判决。当然,我也承认,有些判决书的语言,对于非法律专业人士来说,可能比较难懂,但只要耐心阅读,还是可以从中体会到一些东西。总而言之,这本年鉴,让我对台湾的刑事司法体系,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也让我对法律的公正性和合理性,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评分

这本《台湾最高法院刑事裁判年鑑2013》啊,说实话,我一开始只是抱着“反正每年都出,翻翻看有没有自己案件相关的案例”的心态买的。但没想到,翻开之后,真的像挖到宝藏一样。我本身是辩护律师,平时接触的案件,很多都是基层法院、高院的判决,最高法院的裁判,往往是透过律师事务所的数据库才能零星看到几个。这本年鉴,把2013年最高法院刑事案件的判决,几乎是完整地呈现出来,而且是按照罪名分类,这对于研究特定犯罪的法律适用,简直是太方便了!以前遇到一些法律见解模糊的案件,需要花很多时间去查阅文献、爬梳案例,现在直接在年鉴里搜索,就能找到相关的判例,省时省力。更重要的是,最高法院的裁判,往往会对法律的解释和适用,做出重要的修正和发展,透过研读这些案例,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台湾刑事法的精神和趋势。我特别喜欢年鉴后面的索引,可以按照关键词快速找到相关的判决,这对于忙碌的律师来说,真的是一个福音。虽然价格不便宜,但绝对物超所值,强烈推荐给所有刑事法律从业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