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掉重练:30岁开始也不迟的工作术

砍掉重练:30岁开始也不迟的工作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职场技能
  • 个人成长
  • 自我提升
  • 时间管理
  • 效率提升
  • 职业规划
  • 30+职场
  • 重塑人生
  • 心态调整
  • 方法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他在硅谷三年的磨练与经历,抵过在台湾的三十年!
不是硅谷比台湾厉害,而是硅谷人充满了野心与梦想!

  最受欢迎的职场文分享作家,
  一出文便被无数感同身受的年轻人大量转传!


  一个台湾工程师在美国学到的人生筹码!
  他所经历的酸甜苦辣、合理的考验、不合理的磨练,
  让你不出国也能学到最顶尖、适用各领域的28个必胜法则。
  他深信,为了成长,唯有砍掉重练,才能走出新气象!
  无论是出走或留在台湾,先要把自己打造成独一无二的醒目品牌。

  早一点知道这些事,让你先掌握人生筹码,提早脱颖而出!
  为了不被边缘化,让自己与全世界站在同一个起跑点,
  面对世界的激烈竞争,你需要怎样的筹码、态度与策略?

  现在的台湾,比以前苦闷,因为成长停滞;现在的台湾,比以前有希望,因为大家渴望摆脱旧包袱。本书透过在硅谷的台湾工程师,回头看台湾所面临的困境,并且运用在美国学到的顶尖职场技巧,告诉你如何在职场上更强大。

  ◎为了让自己不断成长、卓越不凡,要先知道:

  如何培养对抗小确幸的大野心?野心的核心,就是你自身的价值。
  英语能力=国际观?台湾人才最缺的能力是跨文化的沟通与社交!
  究竟是被歧视或是你太闷?台湾人在异文化最容易碰到那些困境?
  如何拥有与外国人平起平坐的自信?
  老板怎么知道你能把事情做好?其他国家的人有何不同的工作态度?
  怎么找到海外工作?怎么写履历才不会石沉大海?如何谈出好待遇?
  找到职场上的馒头(导师),胜读十年书?

  ◎人生的PDCA,累积一个又一个小突破

  计画(Plan)
  职涯是人生的大问题,但是你不应该想要一步到位的找到解答;相反的,一开始时,你应该要专注在你下一步的解法。
  实作(Do)
  在执行的时候,请专注在执行,就当作自己被骗,呆呆地尽全力冲刺,冲到下一个审核的时间点。
  审核(Check)
  以三个月为一个单位,问问自己,你喜欢这个工作的哪个部分?不喜欢这个工作的哪个部分?
  修正(Action)
  每次换新的作法或新工作时,会更接近你的理想,也会慢慢发现真正想投入的领域与热情,这些经验和想法都不是捧着教科书能够理解的。

推荐人

  ◎郑国威   泛科知识共同创办人,PunNode科技新创榜总编辑
  ◎林之晨  《创业》作者,AppWorks 创办人
职场转型指南:重塑你的职业生涯,激活内在潜能 一本书,为你揭示如何驾驭不确定性,构建一个更具掌控感和成就感的工作人生。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传统的职业路径正逐渐瓦解,稳定不再是唯一的承诺。许多职场人士,无论处于哪个年龄阶段,都可能面临职业倦怠、技能过时、或对现有工作感到迷茫的困境。我们渴望的,不再仅仅是一份收入稳定的“差事”,而是能够充分发挥个人价值、带来持续成长的“事业”。 本书并非提供简单的“成功学”口号,而是深入探讨如何系统性地规划、执行和调整你的职业生涯,尤其关注那些感到需要做出重大转变、但又不知从何下手的专业人士。我们将提供一套实用的、基于多年职场实践的框架,帮助你拆解复杂的转型过程,将其分解为可执行的小步骤。 核心内容聚焦: 第一部分:自我觉察与职业定位的深度剖析 成功的转型始于深刻的自我认知。在你决定“砍掉重练”之前,必须清晰地知道自己正在“砍掉”什么,以及你真正想要“重练”的是什么。 1. 识别“职业惯性”的陷阱: 许多人停滞不前,并非能力不足,而是被过去的成功经验或舒适区过度束缚。我们将分析常见的职业惯性模式,例如“路径依赖”、“光环效应”以及“沉没成本谬误”,教你如何客观评估当前工作的真实价值和局限性。 2. 技能的“交叉点”分析: 你的核心竞争力是由你的专业技能、软技能(如沟通、领导力)和个人特质构成的。本书提供一套详细的“三圈交集模型”,帮助你精准定位你的“不可替代性”所在。这不仅仅是列出你做过的事,而是挖掘你在做这些事时所体现出的独特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3. 绘制“愿景蓝图”而非“五年计划”: 传统的五年计划往往过于僵化。我们提倡构建一个更具弹性的“职业愿景蓝图”。这包括定义你对未来工作的“非商业性回报”(如时间自由度、社会影响力)以及你愿意接受的“试错成本”。我们将指导你如何通过场景规划法(Scenario Planning)来预演不同选择下的生活状态,确保职业方向与个人价值观高度一致。 第二部分:精益转型:最小化风险的实践策略 转型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关键在于如何用最小的投入去验证最大的假设。我们将摒弃“裸辞”的鲁莽做法,推崇一种“精益创业”式的职业迭代方法。 1. 技能的“模块化”学习与应用: 面对新的领域,避免陷入“一次性掌握所有知识”的焦虑。本书介绍如何将目标领域所需的技能拆解为最小可验证单元(Minimum Viable Skills, MVS)。例如,如果你想转入数据分析,你的第一个MVS可能是完成一个小型数据清洗项目,而不是耗时数月的专业课程。 2. “影子工作”与“并行项目”: 在不辞职的前提下,如何安全地积累新领域经验?我们将详细阐述“影子工作法”——利用业余时间、低风险地参与与目标方向相关的外部项目、志愿服务或内部跨部门协作。这不仅能积累实战经验,还能在简历上形成有力的转型证据。 3. 建立“职业风险对冲组合”: 将职业发展视为投资组合。我们分析如何通过同时发展主业收入流和副业探索流来分散风险。重点在于如何量化不同探索项目的“投入产出比”,并设定明确的“退出信号”(Kill Criteria),知道何时应该停止无效探索,转向下一个方向。 第三部分:重塑你的职场叙事与人脉网络 在转型期,你的“品牌”和“连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你需要学会如何讲述你的转变故事,并有效连接能够支持你新方向的关键人物。 1. 叙事的“桥梁化”: 你的上一份工作(A)与下一份目标工作(B)之间似乎存在鸿沟。本书教你如何构建“桥梁叙事”,突出A中的哪些能力可以迁移到B中,并用具体的案例证明这种可行性。这套方法论专门针对那些跨越领域,但希望保留过往资深经验的专业人士。 2. 从“人脉积累”到“价值互换”: 摒弃盲目添加联系人的做法。我们将指导你如何构建一个“价值生态圈”。重点在于识别“知识提供者”、“机会引荐人”和“同行支持者”三类关键角色,并设计出有针对性的、能够为他们提供实际价值的接触策略。 3. 面试中的“重构”技巧: 当你的履历看起来不够“标准”时,传统面试技巧往往失效。本书提供如何应对“您为什么转行?”这类核心问题的深度对策,强调如何将“不相关经验”转化为“独特视角”,将转型期的不确定性转化为雇主眼中的前瞻性和学习能力。 本书适合人群: 在某一领域深耕多年,但感到工作内容日益机械化、缺乏新鲜挑战的资深人士。 希望在职业生涯中段实现领域跨越(如从传统行业转向科技行业,或从技术岗转向管理岗)的专业人士。 对现有工作满意度下降,渴望重新定义工作与生活平衡,寻求更高层次职业成就感的人。 这不是一本关于如何“找到新工作”的书,而是一本关于如何“设计新职业生涯”的实战手册。它将引导你跳出既定的框架,有条不紊地建立一个更符合你当下愿景和未来潜力的职业结构。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昭颖 Winston Chen


  中央大学资工系,从小到大从没念过第一志愿,没念过研究所,出社会前想拿个国外的 MBA 回台湾爽爽过,但是没钱出国,只好出卖灵魂当工程师存钱,怎知当上工程师后就爱上写程式,回不去了!心想在未来墓碑上一定要刻上身为工程师的事实。

  因为向往科技胜地硅谷的阳光与空气,出社会五年后花光所有积蓄,跟老婆一起远渡重洋,到硅谷寻找突破的机会。

  关于硅谷的种种,他说:「阳光太艳,空气太清新,阶级扁平,沟通直率,官大学问不大,只有责任大,让在台湾土生土长的我经历不少的震撼教育与文化洗礼。我必须要学着不相信权威,不顾情面,硬起来挑战身旁卡内基美隆、MIT、史丹佛,或是柏克莱等名门出身的同事,哪怕他是公司的执行长,这才发现人们看你的角度,其实只是你心中看自己角度的延伸。」

图书目录

推荐序    掌握「重练」的窍门,让各个领域的人们都能浴火重生!  郑国威
前  言    停滞的成长      

◎Part1  反抗,才有机会改变
1  对抗小确幸的大野心
有野心是好事          
大野心与小确幸的差异      
野心的核心,就是你自身的价值      
去做就对了!并且重复去做!          

2  你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敢公然抗命!
文化上的职场地雷      
为什么祖师爷的武功总是最高的?      
寻找突破口      
从来就不是他们的错,你也成了帮兇    
 
3  台湾人才最缺乏的能力──跨文化的沟通与社交
最基础的教育是跟世界沟通      
你所不知道的沟通与社交      
然后,跨国、跨文化的去做      

4  老婆,我完全支持你「挺身而进」!
为什么女孩要领导呢?      
摆脱成见的束缚,全力以赴吧!      
我一点也不寂寞      
母亲在外工作的小孩,成长并不会比较缓慢      
若我有一丝想努力追求梦想的精神,一定是母亲的影响      
身为丈夫,我不赞成太太牺牲事业,全职带小孩      
家庭时间,我们一起安排      
挺身而进      

5  乱拳打死老师傅VS. 策略思考
什么是策略?      
运用策略克服困难      

6  打造个人品牌︱教育资源无所不在
可汗学院与均一教育平台      
高等教育平台      
学位与证照平台      
个人品牌      

7  因为抗争,终于,台湾有点值得期待了
人们有权利为自己的权益抗争      
不断的再见抗争      
领导失灵的代价      
摆脱旧文化包袱的新生代      

8  有种族歧视?是赢在积极的态度!
从创投投资竞赛看出各国人的积极程度      
跳出来领导就对了!      
美式升迁,我怎么知道你能把事情做好?      

◎Part2  让自己发光的工作秘诀
9  脱颖而出的唯一方法──搭上火箭!
上火箭就对了!      
成长!成长!成长!      
寻找你的火箭      

10  在面试前,让履历先为你说话
履历是你的职场开路先锋      
履历的目的是什么?      
格式最重要!      
创意对人资部门或猎人头公司来说,是一种负担      
功成身退
     
11  让对的人,看到对的履历!
如何让你的履历被注意到?      
朋友、熟人转介      
猎人头公司      
公司网站与其他方式      
没有人教过你的应征技巧      
顶尖高手,是不需要寻求注意力的  
    
12  去找内线聊聊吧!
资讯说明会      
直接找相关的人聊工作,即使是陌生人      
内推履历      
与你向往公司的员工切磋交流      
飞快学习      

13  良好的馒头关系,胜读十年书
馒头如何帮助你在职涯上发光?      
怎么找到你的馒头?      
怎么约馒头?      
怎么经营你与馒头的关系?      
馒头是你的资源  
    
14  BATNA 越好,你的谈判力越大
价值是天公伯制定的?      
什么是 BATNA?      
BATNA 不是所谓的「筹码」      
活用 BATNA 谈待遇      
业界薪资结构资料库
     
15  好待遇是谈出来的
投入满腔热血前,先确定你没有被坑!      
你的股票(选择权)占公司总股份的比例是多少?      
何时才能开始领股票(选择权)?要多久才能领完?      
如果不到一年公司就被併购了,怎么办?      
签约以后,有职务变动怎么办?      
所有条件都是谈出来的      

◎Part3  出走,找到自己的伟大航道
16  如果你喜欢台湾,可以回来,但是不要一直待在这里
你的巴黎在哪里?      
巴黎,在当时代表什么意义?      
找到让你可以最快速成长和扎根的地方      
如果你喜欢台湾,可以回来,但是不要一直待在这里      

17  人才出走对台湾是好事
人才出走是大问题?      
应该留在台湾?      
应该回台湾?      
原地打转就无法进步和成长      

18  如何找到美国的工作?
最大的问题是签证      
工作签证的种类      
怎么找美国的工作?      

19  态度与自信是在职场发光的关键力
硅谷职场的震撼教育      
你需要忘掉谦虚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20  如果要留在美国工作,学校排名重要吗?
学校排名重要,却也不重要      
前二十名之外的学校呢?还要在意排名吗?      
名校的最佳解答
     
21  在美国工作,英文到底要多好?
台湾人的英文好不好?够不够用?      
英语成绩好,却无法听、说、写?      
只要能应付工作就够了      
我要在这个文化中闯出一片天!      
学成后立刻归国,是很糟的策略   
   
22  猎人头经理的忠告
寻找你的航海图      
MBA毕业生      
MBA的暗黑玩法      
软体工程师赌大的      

23  硅谷新创公司如何找人?
千里马难寻      
多运用猎人头公司      
电话面试与第一阶段的内部筛选      
适用于各部门的测验      
现场考试      
考试过后      
资历查核    
 
24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一人敌,不足学      
传说中的硅谷新创精神︱戮力而为!      
戮力而为之后呢?      
向力敌万人的高手学习      
困难才能训练出力敌万人的人才      
累积实战经验,进而开发、创业      
彼可取而代之      

◎Part4  创业前需要知道的事
25  伯爵的创业教室︱B2B模式的新创公司
典型的硅谷传奇      
直接找关键人,不要在小喽啰身上浪费时间      
投资人也是最初的业务      
拿股权换关系      
找到最好切入的价值定位(价值主张)
      
26  硅谷新创公司如何配置业务资源?
为什么没有人教业务?      
B2B的业务成长      
增加业务员与增加营业额根本没有关系      
部门功能分割,以提高功效      

27  从B2B的观点看行销
行销的目的︱生产商机      
内容是昂贵的      
以部落格起手,以部落格收招      
一定要请客户加入︱「行动唿吁」的重要性      
建立行销影响圈,一起把饼做大      
思想领导力与竞争      
广告不等于行销      
剩下的事,就交给业务吧!      
从「潜在客户讯号」到「可能成交」    
 
终章 从一个又一个的小突破开始
眼界与野心      
高手的特质      
除了当执行者之外,其他都不擅长?      
从一个又一个的小突破开始      
人生的PDCA      
享受过程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掌握「重练」的窍门,让各个领域的人们都能浴火重生!
郑国威(泛科知识共同创办人,PunNode科技新创榜总编辑)


  在心理学研究中有个 「IKEA 效应」,顾名思义,就好似我们到IKEA买了张桌子,自行回家组装,花了好大一番工夫,虽然手艺不太完美,甚至在旁人眼中看起来有点差劲,但是我们对自己的作品却感到非常满意,敝帚自珍。IKEA效应是指我们对某件事物付出了许多心力,因此才喜欢上该事物,并非因为我们先喜欢上那件事物,才愿意付出心力。我在读作者的新书《砍掉重练》时,时常想起这个效应与其背后所代表的意义。

  事实上,全世界的企业与经理人都有这毛病:我们爱上了自己的点子、决策、费心经营擘画的大业、自己给自己设了局,然后陷了进去。除了担心先期投资成本沉没无法回收以外—其实这还算是理性,我们更因为 IKEA 效应而不知道自己的决策其实不够好,自认为「还不错啊」,继续不理性的烧钱,直到发觉不能这样下去。

  砍掉重练,说起来简单,但这真是创业者的最大难关。身为一个创业路上的跑者,我们沿路寻找伙伴、累积资源,同时加重负担。我们之所以出来创业,就是想走不同的路,想放胆冲刺,但是一人跑是跑不远的,很多人一起跑则会有N人N + 1脚的问题──卡住。要找到立刻能同步率四○○%的伙伴非常困难,而是要慢慢练习把同步率提高。然而,新创团队有余裕这么做吗?

  砍掉重练,不只是砍别人、砍事情,很多时候得把自己的过去给砍了。怎么会这样呢?其实创业本来就跟「不受大公司束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根本搭不上关系,那顶多只能算是 SOHO 族,甚至是避世独立去了。真正的创业是为了非得达成不可的目标,而愿意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并且彻底搞懂那件事情,还得把自己希望尽情发挥的事情,交给比自己更适合、更有才能的人去做。创业必须要能接受—世界上就是有人比自己优秀,而我们的任务就是找到这些人来做事。我们对某件事充满了爱,因为爱而想成就一些事情,因而创业,但是很讽刺的,创业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放弃这份爱。

  作者在《砍掉重练》中除了告诉读者为何需要「砍掉」,也毫无保留的提供读者「重练」的窍门。唯有对重练感到兴奋、有胆量的人,才能浴火重生。我并没有像作者一样换到不同国家去重练,但是我在连续创立新主题垂直媒体,以及与新旧同事共事的过程中,也深切体会作者提及的许多重点。我短暂拜访过硅谷,我认为硅谷的文化就是创业最好的孵化器,而不是那些实体的空间。透过作者的剖析,你将能够从本书获得实质的建议,我也非常相信,若你能跟着他的建议去体验与充实自己,会更有助于快速进入状况,避免走冤枉路。

  最后,我衷心期盼作者可以把这本书与其他所见所得,以Wiki或其他协作形式公布出来,让更多人也加入「砍掉重练」的知识库建立过程,一起做出贡献,而我也很希望能够参与其中。

前言

停滞的成长

  ●为了成长,我们必须砍掉重练


  二○一四年十月初,我加入旧金山一间约七十人的新创公司担任工程师。在加入公司后,一个月内执行长被董事会迅速换掉,接着技术性操作裁员二○%左右,除此之外,这间公司运作一切正常,就跟一般的新创公司一样。在硅谷新创公司中,这些波折是见怪不怪的。

  加入团队的第三天,前端部门带头的工程师把所有工程师都找来,在会议中宣布,他们要屏弃过去两年胼手胝足建立起来的程式码,并且花接下来六个月时间全部重做。「但是他们完全没有功能上的问题啊,百分之百可以用。难道不能把有缺点的那部分补强或换掉就好了吗?」有人说。「不行,我们其实想了很久,之前贪图快速使用的某个架构,已经把产品未来的发展绑死,我们发现此刻花在『救火』的时间,比花在产品开发上的时间还要多,我们欠了太多的技术债,继续这样下去,这些技术负担会拖垮整个产品。」于是他们採用新的架构,做出简单的范例,两者相较之下,新的架构确实比旧的架构快上十倍,也比较稳定。「为了成长,我们必须要偿还这些技术债,砍掉重练。」前端技术的负责人操着纽西兰腔调,一派轻松的说着。

  公司的首席技术长也在现场,但是他只是静静的听着,似乎早已知道这些技术的细节,也赞成团队的结论。

  ●技术债

  技术债的概念相当简单,在过去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有很多取舍,例如直接借用某个开放原始码的原件,忽略掉很多当时次要的技术细节,採取某些架构上的捷径等,让当时的产品能够神速地完成,进入市场,快速成长。

  但是,这些借用与被忽略的部分,在产品成长到某个阶段,当环境稍微改变之后,会在产品发展的道路上埋下地雷,如果踩上去,产品有可能当场爆掉,需要救火,也有可能完全瘫痪团队在技术上的突破,让团队因为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空转了好几天,甚至好几个礼拜。技术债跟一般的负债一样,会随着产品的发展呈现复利成长,你一天不还,它对你的影响力就会增强那么一点。

  若想要将公司或产品推向国际级,就必须要认知且清除那些占了较重分量的技术债,很多时候,你可能要砍掉你所累积的努力,以另一个方式全部重来。

  ●停滞的成长

  个人或经济体的成长也是同样的道理,前一段时期你叱咤风云,投入的努力都是以倍数回收,只要轻松加把劲,经济体或是个人就可以往前走得更远。这时候你会有项羽那种恨天无把,恨地无环的情怀,给你一个支点,差点就可以举起地球了。

  但是,现在你的努力明明是一样的,不断加油,却越来越没有效率,所有环节都像是被铁锈卡住了,动弹不得。于是你增加工时,每天从早上八点工作到晚上八点。你更努力,学士不够,又再读硕士,硕士不够,又读博士,博士不够,再拿了双博士,只希望在成长上有点突破,但是怎么施力都徒劳无功。

  技术债的利息渐渐超越你的施力,环境已经改变,你当初抄的捷径和当初的能力,已经变为成长的负担。工时长,可是薪水与GDP的成长却逐渐停滞,跟母亲的碎碎念一样,经年使用后,现在不管她的力道有多大,都是左耳进、右耳出。

  爱因斯坦说:「一直重复做同样的事情,却期待有不同结果的那种人,叫做疯子。」你需要用不一样的方式寻求突破。

  ●结构性的重整

  在软体工程上,偿还技术债的方式不外乎就是「破」与「立」,打破过去赖以为生的认知、假设、工作方式,甚至是程式码,以新的想法、作法、观念,以及新的架构重建。

  如果你想盖摩天大楼,不管那三楼的透天厝住起来多么舒服,都不能把摩天大楼盖在透天厝的地基上面,你可以把珍贵的家具、摆设,或是盆栽留下来,但是骨干的部分必须全部重来。

  你当然可以赌赌看,用透天厝地基去撑起摩天大楼,但是盖到六或七楼后,你会把所有力气放在不断地巩固地基,因此很难持续往上走。到了十五楼左右,你会发现这栋楼就是你成长的极限了,每向上盖一尺都无限困难,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巩固摇摇欲坠的架构上。

  ●个人的技术债

  承袭上一代的发展哲学,在台湾生长的年轻世代通常会有下列几项个人成长的技术债:

  ◎地域上的技术债

  当达尔文航行到引发他思考物种起源的加拉巴哥群岛时,他看到岛上的物种演化至非常适合在当地的生态生存,但是只要这个岛的环境有点变化,这些物种很有可能会因为没有办法觅食而灭种。就以海鬣蜥与陆鬣蜥为例。陆鬣蜥可以吃掉并消化有刺的仙人掌,但是他没有办法与海鬣蜥一样,游到海里去觅食鱼类与海藻,尽管两种蜥蜴有着共同的祖先,而且都栖息于加拉巴哥群岛,却没有办法适应彼此的生活环境,如果互换环境,可能会让两种蜥蜴集体死亡。

  在台湾成长的新世代有点像是这样,我们所累积和养成的一切,都是为了适应你在台湾的存活与竞争,但是一旦台湾周遭的环境有点改变,以科技产业为例,半导体、光电、PC组装产业开始外移或凋零,整个世代赖以为生的能力就会慢慢萎缩。

  我们必须要走出去,让自己的基因在全球的大生态系中随着潮流演化,而不是死守过去的荣耀。

  ◎学经历上的技术债

  台湾承袭了传统中国文化的思考模式,重学历而轻经历,人生好像是一张评分表,当你在高学历那个项目上打勾,或是在大企业工作这个项目上打勾,人生就会一帆风顺,社会就会保证你的前途,你就是人生胜利组。

  在追求这些大奖的同时,也请不要忘记,这些标竿是建立在行之有年的社会假设上。我们假设电机研究所的学历在未来三十年还是炙手可热的,我们假设台湾在未来二十年仍然是面板或是IC设计的霸主,我们假设只要跟着明星企业的脚步走,绝对会拥有无敌的市场竞争力。

  但真的是这样吗?你放心把人生交给这些假设吗?

  ◎文化上、职场认知上的技术债

  在传统儒家的社会结构里,我们太习惯接受上级或是长辈所给予的结论。填大学志愿的时候乖乖听话;决定要不要考研究所时乖乖听话;选择职业时乖乖听话;要不要相亲乖乖听话;什么时候结婚乖乖听话;尽管很蠢,公司内部决策时乖乖听话;是否要留下来加班也乖乖听话。

  怎么掌握人生方向盘的人,好像不是你?这些所谓的长辈或是上级,真的知道现在世界的运行法则吗?如果他们搞砸了,难道是他们要负责任吗?

  我们必须假设上面技术债全都引爆,各种问题狂扑而来,在这样的情况下规画未来,用一个个小小的突破,从根本上摆脱这些技术债。

  ●找到你的突破点!

  我不想讨论整个社会要如何面对时移世异的问题,因为再如何讨论,归纳出来的结论都无法「以个人为单位」来实现。若不是听起来陈腔滥调,要不就是像过气的政客,喋喋不休。

  我想要在本书中讨论「如何以个人为基础」,在职涯上不断持续的有小突破。本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过去的模式不行,就突破吧!不要被以前的模式束缚,新世代要找到自己的态度与方向

  我在出国工作后,无法避免地经历了许多文化冲击,有可能是该文化找工作的方式、沟通的方式、训练的方式、升迁的方式等。这些冲击都会带领我审视自己习以为常的母国文化,到底是长幼有序,或是官大学问大?到底是群组讨论,或是开会只是个单向沟通的一言堂?到底是和谐和睦,或是暗地里波涛汹涌,山头林立?到底你的服从能裨益组织,还是通往死亡的快速通道?

  有了这些冲击,你会开始思考与选择你想要加入,甚至创造的组织环境与文化。

  ◎化被动为主动,了解职涯升级的秘诀

  在台湾,我们非常相信以下这样的陈腔滥调:只要我有实力,机会会自己找上门,或是只要乖乖跟着体制往上爬,总有一天会站上制高点。如果你真的照着做,我保证你一定是整个团队中工作最多,却是升迁最慢的。

  实力会随着你的历练成长,所以你应该开始追求历练,学会运用人际关系,寻找馒头(英文mentor的谐音,译作导师)与猎人头(专业人才招募公司),以增加自身历练的产出,如此一来,不仅薪水会在每次跳槽时成长,技能也会越来越能抵抗社会的变迁。

  ◎台湾不行,就出走吧!找到自己的伟大航道

  「如果喜欢台湾,之后可以回来,但是不要一直在这里。」这是我那位加拿大馒头每次见面都会耳提面命的一句话。

  事实上,你必须要找到一个能快速成长与扎根的地方。环境像是土壤一样,如果土壤不够深,不够肥沃,根本不可能出现千年神木。我在本书会提到,你必须要找到你的沃土,找到你的巴黎。

  ◎胸怀大志者,创业吧!创造出自己所向往的价值

  台湾自始至终,都没有建立起一个让人可以「安全失败」的文化,也因此害怕失败,我们都只会挑那些软柿子吃,找容易的事情做,最安全的路走,将成功者的伟业归功运气或是所谓的「命」,并且嘲笑失败者,暗自庆幸自己没有留下任何污点。所谓的命,不就只是运气而已?如果我们将所有成功与失败都归给运气,人类并不会有努力的理由。如果科学家进实验室前,先丢骰子,看看今天会不会有诺贝尔奖等级的发现,不会的话,何不就先回家睡觉,明天再来?

  事实上,大部分的成功都是靠渐进式(增量)的努力所组成,如果你的心脏够强,就创业吧!直接在商场上找到自己与台湾的成长模式。

  我是台湾土生土长的学士工程师,没有拿过任何外国学历,经过长期规画与执行后,在二○一二年飞到硅谷来工作。这些文章不是我的结论,而是我探索过程的纪录,很希望这些想法能够串联台湾人对于职涯与发展环境的讨论与挑战,台湾会因为有很棒的家伙在世界各地发光发热,而再次找到自己的成长模式。

图书试读

●你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敢公然抗命!
 
两年多前刚到硅谷工作的时候,我和所有台湾人一样,每天尽量早进晚出,回家后常常花时间处理公事,希望自己的表现能够符合公司的需求,毕竟这张H-1B签证可是很多人花了许多成本都求不来的。再者,我也想证明自己,证明我这个只有台湾大学学历的鲁蛇也能在硅谷当工程师。
 
一段时间过后,似乎没有人怀疑过我的工作与技术能力,但是美国团队对我是否能掌握大局的信任度却逐渐下滑,直到有一天,老板当着我的面说:「你最大的问题,就是你不敢公然抗命。」我的心中有些许的震撼,这句话超出我能理解的范围。为什么公然抗命这件事情反而是被鼓励的?
 
后来有次参加美西玉山科技协会的活动,请来几位亚裔企业领袖座谈,才发现其实所有东亚专业人士在美国职场都遇过相同的问题。「你为什么不对着我大吼?」「我要你跳到桌子上去!」「把腰给我挺直一点。」
 
原来,要阻止老板或组织做出愚蠢的决定,证明你的影响力,证明公司花钱找你这个专业人士是有价值的,要证明你能够在必要的时候帮忙公司或团队找到新方向,硅谷文化会要求你公然抗命,声张你的想法,而且还希望你明着来,大张旗鼓地来。
 
◎文化上的职场地雷
 
我的不适应当然是文化问题,若将相同的态度拿来应用在台湾的职场,不出三个礼拜我马上得卷铺盖走人,但在硅谷这样的文化之下,我得入境随俗。
 
在改善自己「太服从」这个「缺陷」的同时,也让我开始比较,到底这些所谓的缺陷,什么时候会发作出来?是每次我对老板的决策有所疑虑,却默不作声的时候。老板应该很英明,都考虑过我想的那些缺点了吧?我才不想黑掉!是每次团队会议中,我没有对议题表示意见。毕竟,在台湾这种会议是让老板宣布事情,我只要乖乖服从,把事情做好就好了。是每次讲话讨论时,我表现得谦卑恭顺,从不夸张地强调自己的重要性或积极表达意见。只求不要张扬,不要嚣张。是每次沟通时,我没有直视对方的眼睛,没有发自灵魂地想引起别人的兴趣,因为这样在台湾显得「不礼貌」与「太凶狠」,尤其谈话对象是上级的时候。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身边有些朋友都面临职业倦怠的问题,每天上班就像行尸走肉,对工作提不起任何兴趣,却又因为经济压力不敢轻易辞职。每次听他们抱怨,我都觉得心有戚戚焉。《砍掉重练:30岁开始也不迟的工作术》这个书名,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种画面:一个30多岁的人,曾经在某个领域深耕多年,可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瓶颈,或者对原来的工作失去了热情。这本书就像是一束光,照亮了他们迷茫的内心,让他们看到了“重练”的可能性。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非常具体的操作指南,而不是空泛的理论。比如,如何进行一次有效的自我评估,找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和社区,高效地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甚至是如何在不影响现有工作的情况下,悄悄地为下一次“跳跃”做好准备?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提到一些关于“副业变正业”或者“跨界发展”的案例,因为这正是我们这个年纪最容易想到的转型方向。

评分

不得不说,《砍掉重练:30岁开始也不迟的工作术》这个书名,真的非常有冲击力,也特别贴合当下社会很多人的心声。我身边很多朋友,包括我自己,都处在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年纪。在某个行业里摸爬滚打多年,虽然有了一定的经验和积累,但很多时候却会发现,原地踏步,甚至是被时代甩在后面。这种感觉,真的挺令人沮丧的。《砍掉重练》这个概念,听起来就像是在提醒我们,即便是到了30岁,甚至更晚,也不要放弃对职业生涯的主动权。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来帮助我们识别并摆脱那些已经不再适合自己的工作模式和思维定势。比如,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断舍离”式的职业建议,指导我们如何剥离掉那些低价值、耗费精力却回报甚微的工作内容?又或者,它能否提供一些关于“复盘”和“迭代”的框架,让我们能够系统性地总结经验,并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评分

“30岁开始也不迟”,这句话真的太能抚慰人心了!我现在就是这个年纪,每天都在焦虑,是不是错过了最好的发展时机?是不是现在才想改变,就已经太晚了?《砍掉重练:30岁开始也不迟的工作术》这个书名,简直像是一剂强心针,让我瞬间充满了希望。我最想从这本书里学到的是,如何在不打翻现有“饭碗”的情况下,进行一次稳健的“重练”。我知道很多中年人都有家庭责任,不能像年轻人一样无所顾忌地去尝试。所以,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渐进式转型”的策略,比如如何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如何通过兼职或者项目来积累经验,以及如何逐步建立起新的职业网络。同时,我也想知道,这本书会否探讨如何调整心态,以一种更积极、更开放的态度去面对职业生涯的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机会。毕竟,心态决定一切,如果心里没底,再好的方法也难以实施。

评分

我一直对“斜杠青年”这个概念很感兴趣,但总觉得那好像是年轻人的专利,我们这种已经步入中年,上有老下有豆腐的年纪,哪里还有精力去发展副业,去学习新的技能?《砍掉重练:30岁开始也不迟的工作术》这个书名,恰恰戳中了我的痛点。它给了我一个明确的信号:30岁,绝对不是终点,而是重新开始的绝佳时机。我感觉这本书会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让我们这些“老鸟”也能重新找回学习和成长的激情。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有效地进行“砍掉重练”。比如,如何判断哪些旧的技能需要被淘汰,哪些新的技能是值得投入的?如何平衡现有的工作和学习新技能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它能否帮助我们建立起强大的心理韧性,应对转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挫折和不确定性?毕竟,中年危机可不是闹着玩的,面对可能的收入下降、新的竞争对手,甚至是被社会观念的束缚,都需要强大的内心支持。《砍掉重练》如果能提供一些心理建设的策略,那真是太棒了。

评分

这本《砍掉重练:30岁开始也不迟的工作术》听起来真的太及时了!我最近就在思考职业生涯的瓶颈问题,总觉得在这个年纪,好像被框住了,想要改变却又不知道从何下手。书名里的“砍掉重练”几个字,简直像一道闪电击中了我,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就是我一直想要的。我常常在想,是不是30岁之后,就注定了要走一条相对固定的路?每天重复着相同的工作,虽然稳定,但内心深处总有一丝不甘,觉得人生还有更多的可能性,不应该就这样被“定型”。尤其是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很多旧有的工作模式和技能可能很快就会被淘汰,如果我们不主动学习新东西,不尝试“砍掉重练”,很快就会被时代抛弃。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一个指南,能帮助我们打破思维定势,找到重新出发的勇气和方法。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分享一些实际的案例,看看那些30岁甚至更大年纪的人,是如何成功转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新的价值和意义的。毕竟,理论总是要落地,看到别人的成功故事,会给我更大的信心去实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