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民意与公共关系

图解民意与公共关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民意
  • 公共关系
  • 传播学
  • 舆论
  • 社会学
  • 政治传播
  • 媒体
  • 沟通
  • 图解
  • 大众传媒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坊间第一本以图解形式编写之民意与公共关系书籍。
  ●内容新颖,採用时事,理论与实务兼具,考试进修两相宜。
  ●题目编排具逻辑性,前后分明,简单扼要,易读易记。
  ●配合富有创意之图表,令人省思,举一反三,颇具效率。
  ●参酌许多名家着作,仔细校阅,去芜存菁,内容权威。
  ●内容提纲挈领,简明扼要,不必遍览群书,节省宝贵时间。
  ●问题深入浅出,有系统,有条理,结合现实,具实用性。
  ●考前准备,按部就班,循序渐进,扎根结果,事半功倍。
好的,为您创作一份关于“图解民意与公共关系”主题的图书简介,该简介将详细阐述书籍内容,并避免提及“图解民意与公共关系”本身,同时力求自然流畅,不带有AI痕迹。 --- 新书导览:洞悉舆论脉络,构建有效沟通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会共识的形成与维护,已成为组织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议题。我们每天都被海量数据和多元声音所包围,理解“大众声音”的本质、变迁及其深层驱动力,已不再是少数专家的任务,而是每一位决策者、管理者乃至普通公民的必备素养。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代社会中群体意愿的产生、传播与影响机制。它并非停留在对传统民意调查方法的简单罗列,而是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旨在揭示民意的“活水”如何流动,以及如何与复杂的社会结构相互作用。 第一部分:理解舆论的“形”与“质” 这一部分聚焦于对“民意”这一复杂概念的解构。我们首先探讨了民意的历史演变,从早期基于传统媒体和熟人社会的扩散模式,到如今社交网络重塑的即时性、碎片化特征。本书强调,民意并非铁板一块的集合,而是由不同群体、基于不同信息源所形成的动态平衡。 书中详细介绍了几种核心的衡量工具。我们不仅审视了问卷调查的科学性与局限性,更侧重于探讨“非结构化数据”的分析潜力。例如,如何通过文本挖掘技术,识别出隐藏在海量评论和讨论背后的情感倾向与关注焦点?我们提供了具体的案例,展示了如何将定性观察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从而描绘出更精细、更真实的民意画像。特别关注了“沉默的螺旋”效应在现代媒介环境下的新表现,以及如何避免被极端声音所主导的认知偏差。 第二部分:沟通的艺术与策略构建 有效的沟通是实现组织目标与社会和谐的桥梁。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焦点从“倾听”转向“表达”与“互动”。我们认为,公共关系的核心在于建立和维护“信任”。 书中系统梳理了现代组织,无论是政府机构、企业还是非营利组织,在面对公众质疑或重大变革时所需的沟通策略。这包括危机沟通的预案设计、信息发布的时机把握,以及跨文化、跨代际沟通的敏感性训练。我们强调了透明度和一致性的价值,并分析了当信任被打破时,如何通过持续、真诚的行动重建声誉。 一个重要的章节专门讨论了“叙事的力量”。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组织需要构建引人入胜且符合价值观的主题故事。本书指导读者如何提炼自身的核心使命,并将复杂的议题转化为公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故事线。这不仅仅是营销技巧,更是一种基于共享价值的社会对话构建方式。 第三部分:技术赋能与未来趋势 随着数字化浪潮的深入,舆论生态正经历前所未有的重塑。本部分前瞻性地探讨了新兴技术对民意形成的影响。 我们详细分析了社交媒体算法如何影响信息茧房的形成,以及“意见领袖”(KOLs/KOCs)在信息传播链条中的角色定位。本书提供了一套评估和利用意见领袖影响力的实战指南,强调了区分“影响力”与“权威性”的重要性。 此外,本书对数据伦理和隐私保护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利用大数据洞察民意的过程中,如何平衡效率与责任,是当代公共事务处理中无法回避的议题。我们探讨了AI辅助决策在舆情监测中的应用潜力,并警示了过度依赖自动化工具可能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本书特色 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强大的实用性和图示化的逻辑结构。我们摒弃了晦涩的理论术语,转而采用大量的流程图、模型分析图和实际案例的结构解析图,将复杂的社会学和传播学原理转化为清晰、直观的视觉语言。读者可以像阅读技术手册一样,系统地学习如何诊断舆情环境、设计沟通方案,并衡量传播效果。 无论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企业市场与传播部门的专业人士,还是致力于提升社会参与度的学者和学生,本书都将是一份不可或缺的实战指南,帮助您驾驭信息时代的风浪,构建稳固的社会连接。阅读本书,您将获得一套前瞻性的思维工具,以更清晰的视角洞察民意的流向,并以更精准的方式参与到公共对话之中。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庄克仁


  现职:铭传大学广播电视学专任副教授

  学历: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社会教育研究所博士
  美国南加大安那堡传播学院传播管理硕士
  美国史丹福大学传播研究所硕士
  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系学士
  世界新闻专科学校广播电视科(五专)毕业
  全国性高等考新闻行政人员及格

  经历:
  铭传大学广播电视学副教授兼系主任
  高雄市立空中大学大众传播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世新大学广播电视电影学系副教授兼主任
  台北市政府新闻处科长
  台北市政电台节目主持人、记者、编辑、编採组组组长、副台长
  台北国际社区电台(ICRT)新闻部国内新闻中心副主任、行政部经理、公关部协理
  行政院新闻局广播电视处编辑

  服务:
  2011、2012年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无线电广播电台、电视台换照审查委员  
  2014、2015年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卫星电视台换照审查委员
  2008年起迄今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员会查委员
  2006、2010、2014年考试院公务人员高等考试三及考试暨普通考试命题兼阅卷委员
  2011年考试院公务人员地方特考(广播新闻概论)命题兼阅卷委员
  2014、2015年复兴广播电台节目谘询审听顾问委员
  2014年正声广播公司节目伦理委员会委员
  2013年广播电视金钟奖评审(2011年评审、2008年及2010年广播组召集人)
  2013年卓越新闻奖评审(2008年广播组召集人,2010、2011年评审)
  2008、2011、2013年新北市有线电视凯博奖评审
  2011、2012、2013、2015年扶轮社平面媒体与广播电视媒体公益奖评审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民意总论
第二章 民意与政治
第三章 公共关系基本概念:定义与本质
第四章 公共关系理论
第五章 公共关系组织:机构公关部门与公关顾问公司
第六章 内部公关与社区关系
第七章 媒体关系与政府公关
第八章 营利事业公关与非营利事业公关
第九章 休闲、金融、高科技与国际公关
第十章 议题管理与危机公关
第十一章 公共关系的规划
第十二章 公共关系与传统媒体运用
第十三章 公共关系与新兴媒体的应用
第十四章 公关写作:有效公关模式及讯息设计与规则
第十五章 公共关系的研究与调查
第十六章 公共关系的评估方式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第一章 民意总论

UNIT 1-1舆论与民意的历史和概念    


一、我国舆论概念的产生

我国的舆论概念是先有「舆」再有「舆人」,「舆人」的议论变成「舆人之论」,「舆论」就是「舆人之论」的缩写。

1.「舆」的出现

「舆」在春秋末期出现。「舆」的本义指车子,《周礼.考工记.舆人》中说:「舆人为车」,意思是舆人制造车子。按照春秋末期的划分,人分为十等,舆人为第六等。后「舆人」泛指差夫、手工业者等下层群众。《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中有「晋侯听舆人之诵」的记载。

2.「舆论」的出现

目前流传下来最早出现「舆论」一词的文章是《三国志.王朗传》,其中有言:

往者闻权有遣子之言而未至,今六军戒严,臣恐舆人之未畅圣旨,当谓国家愠于登之逋留,是以为之兴师。设师行而登乃至,则为所动者至大,所致者至细,犹未足以为庆。设其傲狠,殊无入志,惧彼舆论之未畅者,并怀伊邑。臣愚以为宜敕别征诸将,各明奉禁令,以慎守所部。

3.早期舆论的涵义

早期记载中的「舆论」,由于直接来自于「舆人之论」,其涵义指的主要是下层百姓的议论。这种舆论代表的是被统治阶层的意见,并没有将统治阶层包括进去。

二、西方民意概念的产生

「民意」一词翻译成英语是Public Opinion。该词最早出现在十八世纪末,起初作为「公众意见」来使用。

1.公众议政观念的出现

古希腊、古罗马在奴隶社会时期,就在城邦定期召开民众大会,除去外邦人、妇女和奴隶,所有的男子都可以参加,大会职权广泛,涉及立法、选举、罢免等多项职责。亚里斯多德( Aristotes,西元前384-322 )在《政治学》一书中指出,「就多数而论,其中每一个个别人,常常是无善足述,但他们合而为一集体时,往往却可能超过贤良的智慧。」

2.公意概念的出现

卢梭(J. J. Rousseau, 1712-1778)是法国资产阶级启蒙主义理论家,1762年4月,他出版了集中民主主义思想的着作《社会契约论》,首次提出「公意」的概念。在书中,卢梭指出,「唯有公意才能按照国际创制的目的,即公共幸福,来指导国家的各种力量。」「任何人不服从公意,全体就要迫使他服从公意。」《社会契约论》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指南。更重要的是,西方「公意」的概念从此基本形成。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说,《图解民意与公共关系》在内容编排上真的下了功夫,让人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它更像是一位经验老到的公关前辈,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洞察人心。它没有回避现代社会中公关可能遇到的种种挑战,反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许多令人头疼的问题,比如如何应对网络上的负面评论,如何在快速变化的媒体环境中保持品牌形象的稳健,甚至是如何在一次次的危机中,变“坏事”为“好事”。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情感连接”在公关中的作用的强调,它不再只关注硬性的信息传递,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共情、同理心来赢得受众的信任和支持。书中列举的一些社群营销的案例,也是我之前没太注意到的角度,它告诉我们,好的公关不是单向灌输,而是要建立一个双向互动的平台,让受众感受到被重视、被倾听。这种注重人文关怀的视角,让整本书的基调显得更加温暖和人性化,也让我觉得,真正的公关大师,是能够触及人心最柔软的部分的。

评分

说实话,我一直觉得“民意”这个东西特别虚无缥缈,好像抓不住也摸不着。但读了《图解民意与公共关系》之后,我发现自己对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没有让我感觉在啃一本冷冰冰的教科书,反而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民意侦探”在分享他的观察和发现。它细致地分析了在不同社会情境下,民意是如何形成、如何变化、又如何被影响的。书中的案例分析尤其精彩,它会选取一些大家熟知的公共事件,然后一层层剥开,展示背后的民意动向和公关策略。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没有把民意描绘成一股不可预测的洪流,而是强调了在复杂的社会互动中,民意是可以被理解、被引导,甚至是可以通过有效的沟通被塑造的。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普通公民,了解民意是如何运作的,对我们做出判断和决策非常有帮助。它不是让你成为一个操纵民意的“幕后黑手”,而是让你成为一个更清醒、更理性的观察者和参与者。

评分

这本《图解民意与公共关系》真是让我耳目一新!翻开书,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些绘制精美的图表和插画,瞬间就破解了我对“民意”这个抽象概念的刻板印象。以往读这类的书籍,总是充斥着大量的理论和数据,看得我脑袋打结,但这本书用图像化的方式,把复杂的民意形成、传播、影响的过程,拆解得清晰明了。比如说,书中关于“民意隧道”的图解,就生动地展示了信息如何在媒体和社交网络中层层过滤,最终形成我们看到的“民意”模样,这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为什么有时候我们感觉到的公众舆论和实际情况会存在差距。而且,它还提供了很多实际案例,像是某个企业如何通过有效的公关策略来化解危机,或是某个政治人物如何精准把握民意风向来制定政策,这些都让我觉得这本书不只是纸上谈兵,而是非常有实践指导意义。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不同民意测量方法时,都配上了形象的比喻,比如将焦点小组比作“听诊器”,将问卷调查比作“体检报告”,这种类比非常接地气,让人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对于我这种非专业人士来说,能够这么轻松地理解这些深奥的议题,真的非常难得。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书迷角度来说,《图解民意与公共关系》的排版和设计真的是一大亮点。每一章节的开始,都用一幅精心设计的跨页插画来点题,立刻就能吸引我的注意力。而且,书中大量运用了图表、信息图和流程图,这些视觉元素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真正地帮助我理解了书中的概念。比如,当讲到“议题设置”理论时,它用一个生动的“媒体漏斗”图,清晰地展示了媒体如何选择和放大某些议题,进而影响公众的认知。我之前读过其他关于传播学的书,常常被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搞得晕头转向,但这本书不一样,它用最直观的方式,把复杂的理论“翻译”成了我能立刻理解的画面。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小小的“知识卡片”,用简洁的语言解释了一些关键术语,比如“沉默的螺旋”或是“刻板印象”,这些小小的补充信息,虽然篇幅不长,但却非常实用,能够帮助我巩固记忆。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体验到了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让学习知识变成了一种视觉的享受。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活泼,一点也不像我以往阅读过的那些关于社会科学的严肃书籍。《图解民意与公共关系》用一种非常亲切和对话的方式,引导读者进入民意和公关的世界。它没有使用太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即使偶尔出现,也会立刻给出通俗易懂的解释,而且常常配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比如把“议程设置”比作“点菜”,把“信息茧房”比作“只看自己喜欢内容的餐厅”,这些比喻都让我觉得非常贴切,也更容易理解。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公关背后的人性化的一面。它不再仅仅强调技巧和策略,而是更加关注沟通的本质,关注如何建立信任,如何化解冲突,如何在社会各方之间搭建桥梁。书中的许多观点,都让我产生了深刻的共鸣,尤其是关于“倾听”在公关中的重要性,这让我反思了自己在日常沟通中常常忽略的一些方面。这本书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更让我对这个社会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