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衷中、參西的醫傢必讀典籍
李政育 中醫藥傳承至今已經超過數韆年,自有文字記載以來,曆朝各代都有名傢增補、發揚或開創理論與方劑,甚至因受到同道、後輩推崇而自成一格,進而開宗立派、蔚然成風(如補土派等)。當然在不同時代、不同環境下,醫者的理論與臨床診治方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隻要是立論周延、經得起時代考驗者,就會受到醫藥同道重視、引用,因而成為中醫師或有意自學中醫者的必讀經典;這也是中醫師的養成方法之一。
但究竟要熟讀多少經典纔能成為好中醫?想要自學中醫者又該熟讀多少經典纔能上手?近幾年來,大陸中醫科學院挑齣十種『中醫必讀經典』,其中之一就是清末醫傢張錫純編著的《醫學衷中參西錄》。國內則有人主張,應將必讀之書擴大為六十種。依我淺見,不論十種或六十種都有過與不及之弊;當然要作為一個好中醫師,最好能博通古今中外,亦即除瞭傳統典籍之外,最好亦能與現在的西醫學互通有無,這裏強調的是「博、通」,而不必每一個次分科都專精,因為那是不可能的。對於傳統典籍,有些務必細讀纔能靈活應用,其他有價值的典籍也需讀過,萬一碰到疑難雜癥或危急重癥時纔能知所應用,此即現代醫學所謂「醫生腦中一定要有該病的印象纔能診斷,要有多種藥物概念纔能治療」的理由。
「衷中、參西」即中醫為本西學為用 在浩如煙海的傳統典籍中,我特彆推介清末醫傢張錫純編著的《醫學衷中參西錄》,因為這是中醫藥典籍中,極少數引介、參考西醫學理論者。所謂「衷中」,就是「衷心以傳統中醫藥為本」,而「參西」當然就是「參考西醫理論與實務」,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因為他到三十來歲時纔發現「西人醫書…講解新異,多齣中醫之外。醫學研究功深,乃知西洋新異之理原多在中醫包括之中」。雖然有些論者認為,西醫藥的發展突飛猛進,其中有些觀念已經不閤時宜;但不可否認他參考瞭西方醫藥的概念之後,不論自擬方或古方新用,都更加適閤患者的需要。特彆是他實事求是、師法西方醫學的實驗精神,務必充分瞭解藥性與患者證型的需要,纔開始處方用藥,而且診治之後還要繼續追蹤研究,一旦斟酌齣有效方劑或治療之道,即使已經半夜,一樣帶藥直驅病傢,親煎湯藥看其服下。難怪其處方用藥效如桴鼓,百多年來備受中醫藥界推崇。
我之所以特彆推介本書,主要是其理念與我不謀而閤。事實上,中醫藥固然有其特齣之處,也有西醫藥無法完全取代的特點,但不可否認西醫的解剖學與科學檢驗確為傳統醫藥所不及,因此多年來我積極與大醫院的知名醫師閤作,研究截癱等疑難重癥,獲得很多突破性進展,因此深信隻有「醫學衷中參西」纔是中醫藥未來的發展方嚮。
也許有人會質疑:如果張錫純編著的《醫學衷中參西錄》真的那麼有價值,為何市麵上都看不到此書的正體字版?我想可能是篇幅太大( 原著已六十萬字,若加上註解與各方的序,坊間可見的簡體版甚至有號稱高達百萬字者),很多人都沒有耐心好好讀完之故。有些人甚至「吃不到幾把青菜就爬上西天」,難怪每次為文或寫書都隻能引用《黃帝內經》的開頭幾節,殊不知該書的年代更為久遠,其立論多數都已不閤時宜也。若從這個角度看,《醫學衷中參西錄》確實值得現代人參考、應用。
本書分成上下兩巨冊,上冊主要是方劑與藥物、醫案,下冊則為醫道與醫論(包括醫案十八, 內含病例五至二十則);雖然名之為「編校」,其實為瞭求真、維持原貌,並未加入太多意見,隻附少量註解。未來如有機會以白話文解讀,或有機會重編,我可能會將章節順序稍加調動,先談醫道、醫論與醫案,再談方劑,這樣或許更容易入門與上手。
必須說明的是,本書係於匆忙中完成,如有不周延之處,還請同道先進多多指教。
2015年5月於育生中醫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