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衷中、参西的医家必读典籍
李政育 中医药传承至今已经超过数千年,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历朝各代都有名家增补、发扬或开创理论与方剂,甚至因受到同道、后辈推崇而自成一格,进而开宗立派、蔚然成风(如补土派等)。当然在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医者的理论与临床诊治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只要是立论周延、经得起时代考验者,就会受到医药同道重视、引用,因而成为中医师或有意自学中医者的必读经典;这也是中医师的养成方法之一。
但究竟要熟读多少经典才能成为好中医?想要自学中医者又该熟读多少经典才能上手?近几年来,大陆中医科学院挑出十种『中医必读经典』,其中之一就是清末医家张钖纯编着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国内则有人主张,应将必读之书扩大为六十种。依我浅见,不论十种或六十种都有过与不及之弊;当然要作为一个好中医师,最好能博通古今中外,亦即除了传统典籍之外,最好亦能与现在的西医学互通有无,这里强调的是「博、通」,而不必每一个次分科都专精,因为那是不可能的。对于传统典籍,有些务必细读才能灵活应用,其他有价值的典籍也需读过,万一碰到疑难杂症或危急重症时才能知所应用,此即现代医学所谓「医生脑中一定要有该病的印象才能诊断,要有多种药物概念才能治疗」的理由。
「衷中、参西」即中医为本西学为用 在浩如烟海的传统典籍中,我特别推介清末医家张钖纯编着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因为这是中医药典籍中,极少数引介、参考西医学理论者。所谓「衷中」,就是「衷心以传统中医药为本」,而「参西」当然就是「参考西医理论与实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为他到三十来岁时才发现「西人医书…讲解新异,多出中医之外。医学研究功深,乃知西洋新异之理原多在中医包括之中」。虽然有些论者认为,西医药的发展突飞勐进,其中有些观念已经不合时宜;但不可否认他参考了西方医药的概念之后,不论自拟方或古方新用,都更加适合患者的需要。特别是他实事求是、师法西方医学的实验精神,务必充分了解药性与患者证型的需要,才开始处方用药,而且诊治之后还要继续追踪研究,一旦斟酌出有效方剂或治疗之道,即使已经半夜,一样带药直驱病家,亲煎汤药看其服下。难怪其处方用药效如桴鼓,百多年来备受中医药界推崇。
我之所以特别推介本书,主要是其理念与我不谋而合。事实上,中医药固然有其特出之处,也有西医药无法完全取代的特点,但不可否认西医的解剖学与科学检验确为传统医药所不及,因此多年来我积极与大医院的知名医师合作,研究截瘫等疑难重症,获得很多突破性进展,因此深信只有「医学衷中参西」才是中医药未来的发展方向。
也许有人会质疑:如果张钖纯编着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真的那么有价值,为何市面上都看不到此书的正体字版?我想可能是篇幅太大( 原着已六十万字,若加上註解与各方的序,坊间可见的简体版甚至有号称高达百万字者),很多人都没有耐心好好读完之故。有些人甚至「吃不到几把青菜就爬上西天」,难怪每次为文或写书都只能引用《黄帝内经》的开头几节,殊不知该书的年代更为久远,其立论多数都已不合时宜也。若从这个角度看,《医学衷中参西录》确实值得现代人参考、应用。
本书分成上下两巨册,上册主要是方剂与药物、医案,下册则为医道与医论(包括医案十八, 内含病例五至二十则);虽然名之为「编校」,其实为了求真、维持原貌,并未加入太多意见,只附少量註解。未来如有机会以白话文解读,或有机会重编,我可能会将章节顺序稍加调动,先谈医道、医论与医案,再谈方剂,这样或许更容易入门与上手。
必须说明的是,本书系于匆忙中完成,如有不周延之处,还请同道先进多多指教。
2015年5月于育生中医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