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约金酌减之裁判分析(二版)

违约金酌减之裁判分析(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违约金
  • 酌减
  • 裁判
  • 合同法
  • 民商事
  • 司法实践
  • 案例分析
  • 二版
  • 法律
  • 商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违约金在实务上经常被运用,违约金过高应该酌减的主张,几乎成为每个约定违约金之案件的攻防焦点。但是何谓过高?应如何酌减?酌减多少比例始为适当?酌减应该考量哪些因素?等等问题,却始终未被详细讨论,特别是欠缺全面性对法院判决的分析与研究。即使相关违约金的文献,也多仅涉及理论上的论述。本书企图透过实证判决的统计与量化分析,科学化地归纳整理违约金酌减的考量标准,以提供法院(特别是事实审法院)、律师或相关产业界衡量及预测的参考指标。本书是一份「给实务的违约金酌减研究」,值得实务工作者收藏。
法律理论与司法实践的深度对话:刑法分则疑难问题解析(第三版) 本书聚焦于中国刑法分则领域最具争议性、实践操作中最为棘手的一系列疑难和前沿问题,旨在为法学研究者、司法实务工作者提供一套系统、深入、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框架与裁判指引。 第一部分:财产犯罪的边界与类型化挑战 本卷深入剖析了我国刑法分则中对经济秩序和个人财产保护至关重要的财产犯罪体系。我们并未停留在概念的简单罗列,而是着重探讨了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传统罪名与新型经济行为之间产生的结构性张力。 一、侵犯财产罪的构成要件重构与界限: 盗窃罪的“秘密窃取”与“非接触式”犯罪: 详细梳理了近年来电子数据、信息资源被非法转移的案件中,如何准确界定“秘密”的范围。重点分析了利用技术手段窃取资金、数据包的行为在主观故意和客观行为上的认定标准,并结合最高人民法院的最新司法解释,探讨了“占有转移”在虚拟财产犯罪中的适用性问题。 诈骗罪的“虚构事实”与“被害人认识错误”: 聚焦于电信网络诈骗的复杂链条。本书构建了识别“单纯民事欺诈”与“刑法诈骗”的“风险认知模型”。书中通过大量判例分析,辨析了如何区分受害人基于“错误认识”而自愿交付财物与犯罪分子通过积极作为诱导被害人陷入认识错误之间的微妙界限。尤其对“投资理财类诈骗”中的“履约意愿”与“履行不能”的判断标准进行了详尽的论证。 抢夺罪的“当场性”与“控制力”: 针对实践中常见的“飞车抢夺”行为,本书重新审视了刑法典在“暴力威胁”与“抢夺”之间的立法意图。我们认为,在速度和力量介入的瞬间,行为人是否对财物形成了事实上的、短期的支配,是区分抢夺罪和盗窃罪的关键点。 二、职务侵占罪与挪用资金罪的交叉地带: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泛化: 随着企业组织结构和劳动关系日益多元化,本书重点剖析了非典型职务犯罪主体(如兼职高管、实际控制人、项目外包人员)的认定标准。我们强调,关键不在于身份的正式性,而在于其是否对财产的处分或管理拥有法定的、事实上的权限。 “挪用”的认定与资金去向: 针对资金在关联企业间频繁流转的复杂情形,本书提出了“资金最终用途偏离授权目的”的判断路径。详细分析了在何种情况下,挪用资金行为会转化为职务侵占,以及如何通过会计凭证和资金流向图来锁定犯罪的既有状态。 第二部分:危害公共安全类犯罪的法益衡量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刑法分则中保护法益最为重大的几类犯罪,特别是如何在新技术、新环境下面临的挑战。 放火罪与爆炸罪的“危险抽象性”: 结合近年来城市高层建筑安全问题,本书论证了行为的危险程度判断标准。我们认为,危险的实现不应仅仅依赖于客观后果,更应着眼于行为本身对特定空间内不特定多数人生命安全的潜在威胁程度。对“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量化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 交通肇事罪的“主观过失”深化: 区别于一般过失,本书详细分析了在“醉驾入刑”常态化背景下,如何界定超速、疲劳驾驶、使用电子设备等行为中的“放任”(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书中对“重大责任事故罪”与“交通肇事罪”在因果链条和注意义务上的差异进行了精微的比较。 第三部分: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的刑法谦抑性探讨 本卷集中探讨了在社会治理中,刑法应如何适度介入,避免过度刑罚化。 非法经营罪的“情节显著严重”的量化标准: 针对当前虚拟货币交易、跨境电商等新兴业态中涉及非法经营的争议,本书引入了“市场秩序扰动程度”和“涉案金额的社会危害比重”作为衡量标准。我们主张,在缺乏明确规制细则的灰色地带,应严格限制对该罪的扩张解释。 伪造、变造、买卖国家公文、印章罪的侵害客体: 重点讨论了电子证据和电子签名在这一领域的挑战。本书认为,判断伪造的“公文”是否构成犯罪,关键在于其是否具备形式上的权威性,足以使一般社会交往对象产生信赖,而非其内容的真实性。 第四部分: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个人信息犯罪的转型 这是本书着墨最多的部分之一,紧密结合信息时代的深刻变化。 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区分: 这是一个实践中的高频冲突点。本书提出“数据控制权”与“信息利用目的”的双重审查标准。前者侧重于技术上的非法侵入和数据获取行为本身,后者则聚焦于获取数据后进行出售、提供或非法利用的行为链条。 侮辱罪与诽谤罪的“公众人物”例外原则: 结合宪法对言论自由的保障,本书详细分析了对公职人员或社会知名人士的批评、指责是否能被视为“合理评论”,以及何种程度的侮辱或诽谤才突破了刑法的容忍底线。 全书特色: 本书的撰写秉持“问题导向、证据支撑、理论反思”的原则。每一章节都以司法实践中的真实案例为切入点,结合最新的立法动态、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和典型案例指导,深入剖析法律条文背后的立法意图。我们力求在严谨的法理分析与鲜活的司法经验之间搭建坚实的桥梁,帮助读者理解刑法分则复杂条款背后的核心逻辑,从而提升司法裁量和法律论证的精准度与深度。本书不仅是法律专业人士的工具书,更是法学研究者进行刑法学理论创新的重要参照。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吴从周


  现 职
  台湾大学法律学院副教授

  学 历
  台湾大学法学博士
  德国科隆大学法学博士候选人

  经 历
  台湾板桥地方法院(现新北地方法院)法官
  东吴大学法律学系助理教授(2004~)
  台北大学法律学系副教授(2008~)

许茹嫒

  现 职
  永平国际法律事务所执业律师

  学 历
  政治大学法学士
  台湾大学法律学研究所硕士

林佳妙

  现 职
  最高行政法院法官助理

  学 历
  台湾大学法学士
  台湾大学法律学研究所肄业

  经 历
  律师

郑珮玟

  现 职
  台湾高雄地方法院法官

  学 历
  政治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研究所硕士
  台湾大学法律学研究所肄业

蒋政宽

  现 职
  法务部司法官学院学习司法官

  学 历
  东吴大学法学士
  台湾大学法律学研究所硕士

图书目录

序 言
第二版增补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研究方法/1
第二节  违约金酌减考量之十大因素/1
第三节  撰写方式/4
第四节  「损害赔偿预定性或惩罚性」违约金之酌减?/5

第二章 违约金酌减涉及之理论争议
第一节  违约金与违约定金/9
第二节  违约金与契约解除/13
第三节  违约金与任意给付/24
第四节  违约金与时效消灭/38
第五节  违约金与履约保证/53

第三章 违约金酌减实务考量之因素(一):买卖契约
第一节  概 说/99
第二节  社会经济状况/102
第三节  实际损害/109
第四节  可受利益/137
第五节  一部履行/158
第六节  违约金「过高」之认定与比例(约定之违约金占契约总价之比例)/164
第七节 内政部预售屋买卖契约书范本/173

第四章 违约金酌减实务考量之因素(二):承揽契约
第一节  概 说/181
第二节 「重新发包之差价与费用」作为实际损害/183
第三节 主观归责因素/194
第四节 迟延完工「逾期天数」作为违约情节之       考量/200
第五节  一部履行:完工比例/206
第六节  其他因素/212

第五章 违约金酌减之比例统计
第一节  买卖契约/257
第二节  承揽契约/271
第六章 违约金酌减之诉讼问题
第一节  举证责任与职权调查/291
第二节  诉讼形式/302
结 论/ 313

附录:精选裁判关键问题摘要表
一、违约金酌减涉及理论争议部分/315
二、违约金数额酌减因素考量部分/316
三、买卖契约酌减具体化因素表/319
四、承揽契约酌减具体化因素表/342
◆附件:本书末附光碟片(存载买卖契约及承揽契约违约金相关判决之统整表)

图书序言



  只要办过民事案件的实务家,都知道违约金在实务上经常被运用,违约金过高应该酌减的主张,几乎成为每个约定违约金之案件的攻防焦点。但是何谓过高?应如何酌减?酌减多少比例始为适当?酌减应该考量哪些因素?等等问题,却始终未被详细讨论,特别是欠缺全面性对法院判决的分析与研究。即使有相关违约金的文献,也多涉及理论上的论述,透过实证判决的统计与量化分析,归纳整理违约金酌减的量化标准,以提供法院(特别是事实审法院)、律师或相关产业界衡量及预测的参考指标,则一直付之阙如,有待实证研究的文献补充。

  本文的研究成果就是企图填补违约金研究文献上的这块最后拼图。笔者因着一年前有机会参与司法院相关裁判整编的智识库研究计画,而有机会开始对最高法院判决进行实证分析与量化统计的研究方式,因而希望对于向来困扰司法实务界的违约金数额酌减的问题,找到一个客观化的解决模式。为此,本书乃放弃向来诸多理论论述的研究,以上开初稿进行改写,而对于违约金裁判作全面性的分析。

  本书之完成,首先要特别对于书中所过泸的将近一千五百个判决的撰写法官,致上最高的敬意,没有他们在每一个案中,对酌减违约金时所作鉅细靡遗的分析考量,就不会有本书汇整每个裁判的点滴而呈现的整体观察结果。这当中,每一个判决的法官为着落实个案中违约金之裁判正义所尽的努力,都累积、沉淀并深化成为司法成长的磐石与力量。

  更要谢谢本书的其他四位作者,许茹嫒律师、林佳妙律师、郑珮玟法官及蒋政宽法官的共同努力。特别是本书的每张大小图表,都负载着将近一年的研究时间里无数的每个星期四下午从12点到晚上7点,整个研究团队研读、咀嚼、细绎、过泸、归纳与整理上千个判决的共同记忆。辛苦却最美好!

  为此,本书并特别将整理过的所有判决统整成附表,制成光碟片,附于书末,以飨读者,俾利使用,併此指明。

吴从周
于万才馆研究室
2013年9月30日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在接触到这本《违约金酌减之裁判分析(二版)》之前,我对于违约金的酌减问题,一直有一种模糊的认知,觉得它好像是法官的一种自由裁量权,但具体依据和界限在哪里,我一直抓不准。这次的二版,听说是做了大量的增订,而且加入了非常多实际的案例分析,这一点对我来说太重要了。我一直觉得,纯理论的探讨固然有其价值,但如果没有结合实际的裁判案例,往往会显得有些空泛。能够看到法官是如何在具体的案件中,运用法律条文,结合事实证据,最终做出是否酌减违约金的判断,对于我们这些非法律专业背景,但又经常需要处理合同纠纷的人来说,无疑是提供了最宝贵的参考。我非常期待能从中学习到更具体、更可操作的知识。

评分

这本《违约金酌减之裁判分析(二版)》真是太及时了!最近几年,经济环境变化很大,很多合约定约方都面临着履行困难,违约纠纷也随之增多。特别是在不动产交易、工程款支付、甚至是一些服务合同里,违约金的约定常常成为争议的焦点。我手边有一本旧版的,当时觉得已经很不错了,但这次的二版,光是看封面就感觉内容会更充实,更贴合现在实务的脉动。尤其是一些近期的法院判决,在处理违约金酌减的问题上,似乎有了一些新的思考方向和裁判逻辑,像是如何衡量双方的过错程度、违约金是否显失公平、以及是否有其他特殊情况可以导致酌减,这些都是我特别关注的。希望这本新版能提供更深入的分析,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并应对这些复杂的法律问题。

评分

读《违约金酌减之裁判分析(二版)》这本书,我其实更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实务上的“攻略”。我遇到的情况是,有时候合同里约定的违约金确实很高,一旦发生违约,对方就要求全额支付,但从情理上来说,或者从实际造成的损害来看,全额支付似乎又不太合理。在这种情况下,我该如何有效地主张违约金的酌减?是需要准备哪些证据?在诉讼中,应该如何组织辩论?这些都是我非常关心的问题。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策略和方法,指导我如何更好地运用法律武器,争取更合理的判决结果。毕竟,法律条文固然重要,但如何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并达到最佳的诉讼效果,才是我们最需要学习的。

评分

我一直觉得,法律条文的解读和实际应用之间,总会存在一些“灰色地带”,而《违约金酌减之裁判分析(二版)》这本书,正是尝试去填补这些空白。特别是在违约金酌减这个议题上,因为它涉及到当事人的主观意愿、客观经济状况,还有法官的价值判断,所以解读起来会更加复杂。我非常期待这本二版能够在这个基础上,提供更深入的、更具前瞻性的分析。例如,针对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情况,比如因为疫情导致的企业经营困难,法院在处理相关违约金酌减案件时,是否会有新的考量?或者说,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对于一些新型合同的违约金,是否会有一些特殊的适用规则?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新的启发和视野。

评分

对于《违约金酌减之裁判分析(二版)》这本书,我最看重的是它能否提供一个清晰、系统的法律分析框架。在处理合同争议时,尤其是在涉及违约金数额的问题时,往往会涉及到多种法律原则和考量因素,比如合同自由原则、公平原则、损害赔偿原则等等,这些原则之间如何相互影响,在违约金酌减的场景下又是如何具体应用的,一直是我感到困惑的地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梳理清楚这些法律逻辑,并且能够以一种条理清晰、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如果这本书能够系统地讲解从合同签订、违约发生,到法院审理过程中,关于违约金酌减的各个环节,并且能够细致地分析不同情况下的裁判标准,那将是对我非常有价值的一本工具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