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写给中文读者
加尔默罗会前总会长神父Luis Arostegui 亲爱的读者,关于依恩.玛窦写的这本《天主的撞击》,我愿和你们分享我的一些看法。
或许有的人会以为,这是一本入门书,介绍圣十字若望,他是十六世纪西班牙普世公认的诗人和神祕家。普世公认,因为他是人文及灵修的杰出诗人,尤其是位神祕家,他寻求超越界,这无限的领域是开放的,也是人类的目标。他是创始者,或说指示者,指出他所觉察和活出的这条达到真实之境的道路。他不像一个超人,一位远距的灵修英雄,而是,活在人群之中,一位质朴单纯的人。
为此之故,无论如何,阅读及善用本书之后,我确信这决不是一本入门书。此书带领我们深入圣十字若望的着作,诗与散文,揭示书中表达的人性与灵性的经验。本书继续陪伴我们,甚至当我们直接阅读圣人的着作时。本书的作者是位好向导,他已达到集大成的综合,对于这位诗人和神祕家的经验与思想,具有透彻的洞见。
作者深入圣若望,探究并熟识他的着作、生平及人文背景,同时採用其他学者的帮助;不过,最重要的,他衷心关注的是,今日及永远的人性真实(human reality)。
因此,这个探究,不只是个学术性的工作:作者从圣人的省思中,探究什么是人性很深的需求,以及今日的人性需求,且以他的经验和思想来答覆。依恩自创一格,以他充满活力的见解诠释圣十字若望。他从圣人寻求启迪,带着他自己的生命问题,即今日男人和女人的问题。
本书研读圣十字若望,然而书中最关切的事,是至高的渴望,即生命的目的,及神祕家圣人的着作。那么,对圣若望而言,寻求生命,就是在他的生命中和天主相遇:而他所经验的生命是个创伤:「祢隐藏在哪里?」「祢宛如雄鹿飞逝,于创伤我之后」(灵歌1)天主不见了,正是爱的伤口出现时。不过,圣十字若望同时看出来,体验出人以多种的方式病了。若望凭他的经验,怀着爱的信德说出:「天主的爱是灵魂的健康」(灵魂歌11.11)。为何这样呢?因为「这爱是我们受造的目的」。(灵歌29.3)为此,我们了解,圣人鼓励受磨难或负重担的人们,迎接他们说:「要喜乐于天主,(这些磨难或重担)是妳的益处和健康。」(信20)
依恩玛窦也寻求天主,超越的这一位,「祢」经常临于个人的生命内。他寻找祂,为了爱和关心同情那些需要唿吸的人。当然,作者深爱和清楚阐明的,是存在个人内的善良、仁慈和美,这存在于受造界和人类的关系之中,如诗人圣十字若望,以充满光荣的洞见和感受所咏唱的。不过,另一方面也是真的,在世界和个人的戏剧里,在经历这一切壮丽的真实当中,最主要的,人人都忍受着一个伤口的痛苦,这个伤口只有天主的爱能治癒。然而,在这个光明下,生命和宇宙的美变得光彩夺目,耀眼万分。「天主的肖像」,祂的圣子的「凝望,替世界和诸天穿上美丽和喜悦的衣裳。」(灵歌6.1)
依恩.玛窦承认,圣十字若望就像历史中的任何人,属于某一时代和地方,受限于某一心态、哲学学派和传统的克修观念。不过,作者却能以准确和纯真的眼光,透彻并捕捉神祕家教导经验的主旨。他怀着相同的诚挚之情,关于个别的人及全人类,从他自己经验谈论人的真实(the human reality)。这个实在论(realism)是回应圣十字若望智慧的基础,是真实的,不是理想主义,是对一位人文的灵修圣师的回应。依恩从回响圣若望中寻获答案,我们会读到,了解,且得到解释,一再地分享给我们人存在的真实,而且也是脆弱、黑暗和受诱惑的。
因此,本书含蓄地阐明圣十字若望对生命的乐观主义,其基础是信仰爱的天主,祂总是来寻找个别的人。这不是崇高的哲学观念,而是纳匝肋人耶稣的生命、死亡和复活的一个真实。为此,世界和个人及其黑暗,不是痛苦的地方,反而是净化的相遇之处:生命邀请并引领达到这人的「更深处」,在那里是他的健康,即神性之爱。天主的存在超越一切,同样也在「最甜蜜的耶稣」(灵歌40.7)内来临,「天主已经给了我们祂的圣子,祂的惟一圣言,因为祂没有其他的什么,祂在这独一的圣言内,只一次告诉了我们所有的一切,祂再没有什么更多的要说了。」(山2.22.3)
阅读本书时,读者会瞥见两个真实:1)神性的单纯和本然。是神性的,以人性的方式,呈显在耶稣的生命和位格中,今日祂寻找我们,借着我们人性的存有,并在我们人性的存有内,祂亲自委顺于我们。2)为此,在本书的讲解中,一再出现令人赞叹的观念,指出圣十字若望对于「个人」(the human person)的洞见。面对生活显露给我们的平庸或堕落的画面,在圣人看来,闪耀着这人无限的尊贵,人註定要达到的是与天主爱的结合。「啊!灵魂哪!妳们之受造和蒙召,正是为此尊贵和伟大。」(灵歌39.7)
推荐序
欢愉的伤口 每次提起圣十字若望的着作,都会被《爱的活焰》第二诗节的诗句:「啊! 欢愉的伤口!」(Oh! Delectable wound!)深深感动,依圣人若望自己的註解,「欢愉的伤口」就是「幸福的伤口」。箇中理由,因为伤口来自天主的爱火,因此,越痛越健康;而最佳疗方,不同于物质火伤的抹药止痛,却是任它去痛。
真爱就是走出小我,以「所爱」为中心,走出的过程难免产生痛苦,而痛苦正是「自我超脱」的写照,所以有「越痛越健康」的悖理。这种「爱的悖理」可以补充《雅歌》第五章中「因爱成疾」的想法,反映一种「爱空」的真理。佛家有「悟空」的说法,也就是对「缘起性空」的觉悟;基督宗教却有「爱空」的真理,圣爱超脱人性条件,「为爱而爱」,就是一种来自真爱天主的撞击,令人陶醉。
圣十字若望以诗人的笔触表达的「天人之爱」,已经从一般人经验到的「位际范畴」进入有东方灵修特色的「一体范畴」,也就是耶稣所说的「父在我内、我在父内」的境界。
加尔默罗圣衣会曯咐我为依恩‧玛窦神父着《天主的撞击》的中文译本写推荐序,我就乐于从命。本书跨越中、西文化藩篱,对渴望精神生活的人都大有裨益,愿大家珍惜阅读。
(本文作者陈德光为辅仁大学宗教学系教授、天主教学术研究中心主任、辅仁圣博敏神学院教授)
推荐序
接近圣十字若望 在修院接受培育时,就听说圣十字若望有非常独到、深入的信仰及灵修反省,会对基督徒的灵修帮助很大,也曾尝试看了一点他的书,但总觉得不太容易明白。因这有很多其他的书要看,故就没有认真读过他的书。
数年前读了依恩.玛窦(Iain Matthew)神父写的《天主的撞击》英文版,觉得收获很大,非常喜欢,还把书的内容摘录下来,在一个纪念圣十字若望的研习会上跟大家分享。我很感激依恩神父从十字若望的身世背景切入,把十字若望的重要思想都在这本小书上生动地论述了,特别是天主的爱、黑夜、十字架的意义,祈祷的意义等,都是与我们基督徒的灵修有非常密切关系的。读了之后我更觉得被天主赏赐作一个基督徒的自由、平安和喜乐;因为我们是被爱的天主所爱的,在世途上时时有天主爱的陪伴,知道将来与爱的天主在天堂永聚。
为想受益于十字若望,但又没有太多时间阅读他的所有着作的人,或为希望先有一个对十字若望的鸟瞰,以后再作第一手资料阅读的人,依恩神父的这本书都很有用。感谢芎林圣衣会修女将这书译成中文,更是华人读者的福音!
(本文作者为曾庆导神父)
推荐序 学习圣十字若望神秘灵修的一块好敲门砖
黄嘉斌 初读教会的圣师与神祕灵修家圣十字若望的着作的人,常可发现,他的书可以归类为为易读但涵义相当深邃,却不易领会的类型:《攀登加尔默罗山》、《黑夜》、《灵歌》、及《爱的火焰》等多採涵义深刻的诗歌及註解形式出现。在这本《天主的撞击》两百页左右的小书中,作者依恩。玛窦尝试以他所阅读圣十字若望的各式作品与书信,佐以相关人士的访谈与文献历史记载。与研究写作当时的背景,提供给读者以五个部分(五幕),来理解圣十字若望以他的生命经验,指导后进默观祈祷者。对像笔者一样刚接触圣十字若望灵修的人,笔者建议可先看第一、第二、第五部分,其中在第五部分的第二十章,圣十字若望建议初学生提出祈祷过程,对开始学习默观的人,是很实用的指导:用想像唤起(耶稣)奥迹,用理智思想奥迹、以爱的静止注视天主(参见第二十章)。在同章中也教导祈祷者如何收心。另外,本书也论及默观进阶者,如何辨别因大量光明照射产生的默观性黑暗。圣十字若望关于团体领导人、灵修指导者、基督徒生活的一些具体的建议,例如,圣十字若望希望那些活跃于宣教及事功的人,「至少花一半的时间在祈祷中陪伴天主…他们所完成的事功必定更多,但付出的劳力反而少」(灵歌29.3)。与圣女大德兰《灵心城堡》类似的建议,若望认为默观祈祷的人需要进入己内与天主相守。最后,笔者建议可以把本书的五个部分,看成五幕剧本。在下文中,将介绍本书作者写作对象,各部分对应到若望以生命回应天主的见证。让各幕直接向您说话:
《天主的撞击》(The Impact of God)第一句话开门见山告诉读者,它是为自认为自己的生活与命运改变不了的人而写的。会有这样感觉的人,通常是生命中遇到困境,不论是生活中的困顿、身心疾病的攻击,或是感到人生无意义、无目标、找不到出口。在这本书,作者依恩.玛窦,重新带领读者阅读圣十字若望的作品与相关的资料,以圣十字若望的经历,展示给读者灵修走到深处时,生活中必定会经历的过程。换句话说,依恩自己提出一系统的架构,领导读者重温若望的灵修旅程,而他将圣十字若望灵修的旅程搬上舞台,分成五大幕:包括序幕、礼物、空间、医治与相遇。前两幕是描述事件的历史剧、而后三幕则是极其深邃的内心戏。
序幕的开始,很快地演出十字若望父母亲的故事,一位是贵族的后代布商龚撒罗(Conzalo)、一位是孤女纺织女红佳琳(Catalina),相遇并结合,但因来自不同社会阶级,受到家族反对,断绝关系,过着贫困的家庭生活。若望为家中第三个孩子,他九岁开始在为穷人办的学校中受教育,十多岁进入收容梅毒的医院担任看护工减轻家计,陪伴这些社会上的弱势的人,接触他们的痛苦与爱。圣十字若望(第二章)在21岁加入加尔默罗会(圣衣会)后,对过于宽松的修道院生活有些感到失望,但他人生的转折,就是遇到改革修会的圣女大德兰,她邀请他留下进行改革。但这些改革却带来未改革者的反对,由于改革修会受到国王的支持,保守派干脆将他挟持到山上,无人能找到的监牢,并转监禁在不见天日的小橱柜中,在身体受到鞭打、营养不良不人道的对待,衣服破烂;精神上受到别人嘲笑他的改革失败的煎熬后,长达九个月,从冬天到夏天。这样的困境中,圣十字若望不但没有像现代的人一样得到忧郁症。反而在这样的逆境冲击身心受创中,他回应了天主,写出西班牙神秘文学中极美的作品<灵歌>:
祢隐藏在那里?心爱的,留下我独自叹息,
祢宛如雄鹿飞逝,于创伤我后;
我追随唿唤,却杳无踪迹。
第一幕以月黑风高的晚上,若望逃离那里。衣衫槛缕地到达托利多附近的女隐修院,由她们隐藏保护、养伤一段时间后,被护送到南方安大路西亚。
在此牢狱之灾后,当他身体恢复健康十年后,开启了第二幕,在培亚城大学区,建立加尔默罗学院,在1582年调到南部的革拉纳达,陪伴八位修女要兴建一座新修院,未料该地的主教不给许可建院,出售房屋的地主出尔反尔,在这样的困窘的情形下,他遇到了恩人安纳夫人。安纳夫人不但空出她的房舍的一大部份给修女,并提供食宿达七个月之久。安纳夫人自己则是三年前丧夫且失去了独生女,所以若望帮助她面对这样的生命中剧痛,并希望协助她找到生命中痛苦的意义。他把自己与天主相遇痛苦而甜蜜的的神祕经验,所写出的诗:爱的活焰,题献给安纳夫人。并约在1586年,应安纳夫人註解此诗的请求,若望在百忙之中,两週内完成这部旷世灵修的小书,并提名赠予安纳夫人。
另外,第二幕的标题,为什么称为礼物呢?就要先从 这本书中,从若望的诗提出一个问题来解答:「祢隐藏在那里?」,若望以自己的经验回答说,爱的注视是天主与我们之间建立关系的重要桥樑。而天主祂隐藏在那里呢?事实上,祂不在我们身外,祂就在我们至深的灵魂中心。而他以自己的经验,告诉我们,天主想对我们说的是:「我是你的,也是为了你,我欢乐于我的所是,为成为你的,并亲自把我自己给你。」在婚礼中,新郎给新娘最好的礼物,其实就是自己。最体贴的新郎,就是无时无刻与新娘陪伴与经历的那位。天主这位新郎,为了爱每个与祂亲近的人(新娘),决定居住在新娘的心内,按照祂的本性赐给恩宠。十字若望说:「在天主之外,事事都狭隘」,神祂自己就是最大的礼物。
第三幕转到圣十字若望的内心剧。受到撞击以后,天主想居住在人的心中。但是人心中有太多受造物充满,需要空出一个空间来容纳。若望说:「为了要接受,要腾出空间给天主。」。所以这一幕的标题就是空间。要通往这条的喜乐之路,需要空虚自己,甚至放弃自我实现的世俗价值,只为了与天主建立接合的关系。在《攀登加尔默罗山》第一卷,13章11节谈到这种虚无(Nada)的境界:
为达到享受一切,不要渴望享受什么。
为达到佔有一切,不要渴望佔有什么。
为达到是一切,不要渴望是甚么…….
为达到你未有之知,你必须经过那无知之路
若望的态度就是,保持双手空空的,接受天主,及祂所给予的一切。对若望来说,关键的问题不是:「我的成就是什么」,而是去除天主在强力接近我们并给予的途径中的一切障碍。其中最大的障碍就是人的倾向与态度:想拥有事物,或让任何事物佔据心灵;「而让世物与天主相提并论」(山1.5.4)。所以,若望认为要建立与天主爱的关系,我们必须向许多受造物说:「不,我不需要你」,来得到真正的自由。为了爱,超越自己的种种渴望与倾向:讲闲话、害怕、希望别人肯定、迎合权贵、讨厌愚笨与脏臭的人。而我们就像木炭,当天主圣神爱的火焰,烧灼我们时,需要将炭中水分等阻止燃烧的杂质烧尽(空出空间)冒出黑烟,让炭借火转化为赤红的烧炭,才能融入在天主爱的火焰内。而祂的爱像火,从不偷懒!
「夜」是圣十字若望所有重要着作都触及的主题,也是第四部份医治重要的戏剧元素。圣十字若望在第二幕被非改革派挟持,逃离长达九个月的监狱生活后,在身体恢复的平静过程中,他写了另外一首诗流传千古的诗,<黑夜>。黑夜在人生中无所不在,似乎看不到希望的:无奈、无知、混乱、巨痛、挣扎、没有安慰等不顺心的形式出现,但圣十字若望给予这些痛苦一个积极意义,他作证,黑夜最后带给我们的是幸福
在一个黑暗的夜里
悬念殷殷,灼然着爱情
啊,幸福好运
没有人留意我离去
我的家已静息 (黑夜1.1)
因为夜除了「我知道你的遭遇」,更「…重要的是,是正确做出回应」:鼓起勇气、坚心忍耐、不要忧苦、信赖天主,进行爱的注视。
而夜有许多特性,其中最重要之一就是:夜会取走我们的控制权,失去自我,而这个控制权最后以爱的形式回到我们身上。
第四幕演出深夜的旅程:若望在圣女大德兰过世以后,就开始一波一波无尽的夜:首先,新任圣衣会长与前一任会长之间的纠纷,使他很难过。他本来应邀等找到适合的人选,准备去墨西哥建院,但他却开始生病染上丹毒,在南部他需要待在一个会院,养病。他可以选择有很多朋友的培亚城(Baeza),或跟该修院院长对他有宿怨的乌贝达(Ubeda)城。若望选择了后者。在不友善的环境下,他受到院长对他折磨,等省会长安东尼神父介入,才开始更积极治癒,但此时他已病入膏肓,最后的生命是在烧灼丹毒伤口痛苦中渡过,在他临终前,这位恶待他的院长来到他的病床前,请求十字若望将他日课给他,若望用深爱口气回答他说:「你是我的院长,我的一切都是你的。」,让那位处处给他困难的院长非常感动。
最后一部,也是第五部分,标题为相遇。若望能够在监牢中,甚或在晚年受到不公平对待,仍能爱不喜欢他的人,为什么? 因为他爱天主。若望说:
「不是爱天主的事,有甚么益处呢?在天主眼中又有什么价值呢?」(山3.30.5)
这本书的作者依恩.玛窦把三超德:信德、望德与爱德,对应到理智、记忆与意志连结,信德对若望来说是一种习性 (habit)、借着天主的圣言而确实存在,但同时因为信仰看不到、摸不到,也是黑暗的。而望德则是体会自己里面,真的有圣神居住在内,不让忧虑或激情把自己封闭在其中,而相信在我们内的能胜过世上的一下,换言之凌驾于其一切忧虑之上。爱德则是注视天主,了解并配合天主的行动,使我们的灵魂跟祂一样。简言之,如果天主是火,当祂接触我们,我们也变成火了。就如圣子爱我们,放弃在天上的生活,而亲自降生成人,居住在人间一样。而祂对我们的爱,不停止也不偷懒。耶稣如同我们的新郎,以无比深爱的眼光,看着祂的新娘:我,细察我们每一个人的美善。
回顾若望的一生,受尽无数的身心痛苦:被非赤足会士的迫害,想看母亲与圣女大德兰,却无法成行、奉献一身的修会却被同修会会士的虐待,在身体剧痛且修会中分裂不睦下,若望离世。在若望被关在监狱中三个月后,在写作<灵歌>与<黑夜>等诗以前,他的第一首诗配合以当时流行曲调,所写的<歌谣>,一共九幕。虽然韵文无令人惊奇之处,但把圣子急于向天父回应祂的安排,所说的:「我要去寻找我的新娘,我要亲自背负她的愁苦与磨难,她如此受苦,而现在,生命将是为她,因为我要为她而死,把她从湖中拉出,我将拯救她。」,耶稣是在他身边陪伴,感觉他的剧痛,为他流泪的,将他痛苦变成喜乐的那一位。
镜头拉到二十一世纪,现在全世界许多人,依照着圣十字若望对祈祷者默观的建议祈祷。回应天主在他们生活当中给予的种种撞击:不论是物质上的或精神上的匮乏、意外事件的创伤,甚至是在追求物质、名望与地位后,光鲜亮丽后的种种空虚。这个空虚与无意义,并非偶然,而是天主要用自己,用满满的爱来填满我们。天主撞击后,我们可以这样地回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