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横生的时光(新版)

趣味横生的时光(新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Eric J. Hobsbawm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个九十五岁的历史学家,生命长度几乎等同于「恐怖的」二十世纪,许多人只能在书本上读到的历史,是他人生经验的一部分;但长期属于群体中的少数,却又让他保持冷眼旁观。霍布斯邦,他是历史学家,也是一个实际参与政党、充满革命热情,有坚定立场的政治信徒。

  霍布斯邦一生都隶属于一些非典型的少数群体,父亲是犹太裔英国人,母亲是犹太裔奥地利人,生于埃及,成长于维也纳,1931到1933年短暂居住于柏林,1936年进入剑桥。青年时期的柏林生活奠定他的赤色属性,他在大学时加入英国共产党,直到英国共产党解散,霍布斯邦做了五十五年的共产党员。其间,他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美苏冷战对立,他经历了史达林与后史达林时代、经历了柏林围墙倒塌、苏联集团瓦解……他以「永不妥协的左派」为人称道,不过他的「左」并非仅只于热情,面对世界局势,他始终清楚理性。

  历史形塑个人经验。二十世纪,他亲身经历了,记录下变动的轨迹;但在他的故事里,他有自己的解释。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到第十六章大致以编年纪事的方式,记录从一九二○年代初期(作者有记忆开始)到一九九○年代初期,霍布斯邦的人生经历及其所遭遇的政治事件。第十七、十八章特别讨论其专业历史学者生涯。第十九章到第二十二章则是以地区划分,法国、西班牙、义大利、拉丁美洲、第三世界,以及美国,论及霍布斯邦对该地的观察及互动。
  
  「2002年时的世界比从前更需要历史学家,尤其是具有怀疑精神的历史学家。或许阅读该行业一名老迈成员毕生的报导,能够帮助年轻人于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晦暗前景之际,除了具备不可或缺的悲观态度外,拥有较透彻的眼光,得自于历史记忆的见识,而且有能力避开当下的狂热激情与政治兜售伎俩。……但不管怎么样,我们千万别缴械投降,即便在时机不利的年代也不例外。社会的不公不义仍有待我们加以谴责与打击。世界可不会自动自发变得更好。」

  这是霍布斯邦2002年于病榻上得出的结论。有趣的是,今日的世界的确需要。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m, 1917-2012)


  霍布斯邦出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前一年(1917)。生于埃及,成长于维也纳、柏林,16岁(1933)之后长期居住于英国,一九六○年代开始不定期前往美国、法国、拉丁美洲任教并从事研究。2012年病逝于伦敦。

  在动盪的时代里,有人选择法西斯,青年霍布斯邦则选择了共产主义,马克思思想成了他终身奉行的价值。他1936年加入共产党,1946年进入「共产党历史学家小组」。对他来说「党」(Party)这个字的「P」具有大写般的重要地位,甚至想像不出如何跟非党员交往恋爱。但是随着1948年之后冷战的到来,自由世界这方的共产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信心危机,1956年史达林的恶行公诸于世,许多党员纷纷退党,霍布斯邦却选择留下来;不过他转而亲近义大利式的欧洲共产主义,从「改变世界」转向「诠释世界」。

  一位有着独特史观的历史学家,写就了脍炙人口的大众历史读物。他认为历史的推动者不是帝王将相,而是「平凡百姓」,甚至是落草为寇的军人和牧人,所以写作了《原始的叛乱》、《盗匪》这样探讨平民叛乱的历史书;他认为学术不应该为少数人服务,因此书写了以一般大众为对象、横跨三世纪的系列丛书:《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帝国的年代》、《极端的年代》。他的着作在一九六○年代成了第三世界人民反对独裁统治的思想来源,成了愤怒青年反对传统、亟欲推倒权威的引用辞汇。

  一九六○年代之后,霍布斯邦抱持他的世界观,成为少数真正了解拉丁美洲的欧美人士,以他老一辈的「革命分子」身分,关心「嬉皮世代」,秉持无国界的世界主义以及平衡观察的视野,关切「全球化」议题。

译者简介

周全


  民国44年出生于台北市,台大历史系毕业、德国哥丁根(Göttingen)大学西洋史硕士及博士候选人。通六国语言,曾旅居欧美二十年,亲身经历了德国统一与苏联解体,先后担任德国高中及大学教师、俄国高科技公司总经理、美国和巴哈马高科技公司行销总经理,现从事撰着与历史书籍翻译。译作有《一个德国人的故事》、《破解希特勒》、《从俾斯麦到希特勒》、《庇里牛斯山的城堡》、《书中的秘境》、《不含传说的普鲁士》、《苏联的最后一天》、《说谎者雅各》等。

图书目录

序文
第一章 前奏
第二章 维也纳的童年时光
第三章 艰困时期
第四章 柏林:威玛共和灭亡
第五章 柏林:褐色与红色
第六章 在英伦岛
第七章 剑桥
第八章 反对法西斯主义与战争
第九章 身为共产党员
第十章 大战
第十一章 冷战
第十二章 史达林与后史达林时代
第十三章 分水岭
第十四章 克尼赫特山下
第十五章 一九六○年代
第十六章 政治观察者
第十七章 与历史学家为伍
第十八章 在地球村
第十九章 马赛曲
第二十章 从佛朗哥到贝鲁斯科尼
第廿一章 第三世界
第廿二章 从罗斯福到布希
第廿三章 尾声
译者的读书笔记
译序 趣味横生的翻译时光
译注

图书序言

第廿三章 尾 声
 

 
各种传记都随着主角的死亡而划上句点,自传则不会有这样的结局。但无论如何,这本自传的有利之处为,它结束于世界史上一个无可否认的戏剧性段落,那就是二○○一年九月十一日,世界贸易中心和五角大厦遭受攻击。或许世界历史上从未有过这么多人,直接经历了一个料想不到的事件。而我是在伦敦一家医院的电视萤光幕上,看见了此事发生的经过。对一个老迈而抱持怀疑论、出生于俄国革命那一年的历史学者而言,该事件结合了二十世纪一切的坏东西:大屠杀、高级但不可靠的科技,而且真实世界模仿了好莱坞的壮观场景,宣布再度进行一场介于上帝和魔鬼之间的全球殊死战。舆论界横飞的口沫淹没了西方世界,一些御用文人则费心寻觅不该使用的字眼,而且不幸找到了它们。
 
值此美国主导媒体与政治的年代,美国主导权在全球各地所造成的观感与异议产生了放大作用,使得美国与其他地区之间突然出现鸿沟,各自以不同方式来解读那个可怕的日子。世界的其他地方只看见了一场特别戏剧性的恐怖攻击行动,而它造成惨重伤亡,并使得美国暂时公开受到羞辱。除此之外,整体形势与冷战结束以来的情况并无差别,绝不至于令全球唯一的超级强国陷入紧张。华盛顿当局却声称九一一事件已经改变一切,同时还採取果真改变了一切的措施,宣佈自己将独力捍卫世界秩序,并裁定谁是世界秩序的危害者。任何拒绝接受此种立场的人,就是潜在的敌人或真正的敌人。这倒不出人意外,因为自一九八○年代末叶以降,美利坚全球军事帝国的战略思维已为此做出准备,而当初制定这套战略的人,现在即为其执行者。然而九一一事件已经证明出来,我们都生活在只有一个超级强权的世界,而且该强权于苏联解体后终于做出决定,在可预期时间内不让自己的力量受到任何约束,并准备无限制施展自己的力量─虽然除了展现唯我独尊的地位之外,使用此力量的目的并不十分清楚。二十世纪已告结束,二十一世纪于昏暗浑沌之中揭开了序幕。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