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认同之比较研究

国家认同之比较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国家认同
  • 认同政治
  • 比较政治学
  • 政治学
  • 文化认同
  • 民族主义
  • 国家主义
  • 社会学
  • 国际关系
  • 政治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美俄冷战结束之后,全球化与民族主义浪潮高涨,国家认同(national identity)议题普遍受到重视。国家认同的形成要素,包含心理、文化、领土、历史、与政治等五个面向,着者针对这五个面向深入分析,对象包含民主先进国家、新兴国家、与共产国家的个案研究。

  本书选择的个案国家为美国、比利时、芬兰、乌克兰、爱尔兰、印度、韩国、新加坡、越南与以色列,以未来学的「多层次因果分析法」(Causal Layered Analysis, CLA),综合归纳各国在国家认同的主题上,由浅至深,分层分析其中的本质与实践,有相当深刻而让人耳目一新的视野。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纪舜杰

  现职

  淡江大学未来学研究所与美洲研究所助理教授
  Journal of Futures Studies 执行编辑
  台湾国际研究学会理事
  国家展望文教基金会董事

  经历
  总统府参议
  国家展望文教基金会执行长
  台湾国际研究学会副秘书长
  民主太平洋联盟台湾分会秘书长

  学历
  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政治学与都市议题博士
  淡江大学美国研究所硕士
  东吴大学历史系学士
  台中私立卫道中学高中部

图书目录

第一章︱导论
壹、国家认同的理论回顾
贰、本书章节安排

第二章︱美国的国家认同
大熔炉的新挑战
壹、美国移民历史与现况
贰、西班牙裔移民的挑战
参、美国国会的回应
肆、结论

第三章︱比利时的国家认同
南与北的争议
壹、前言
贰、比利时的政府体制与认同问题
参、分裂的潜在因素探讨
肆、实证检验
伍、结论

第四章︱芬兰的国家认同
冷战后的创新之路
壹、前言──芬兰形象
贰、芬兰民族主义的内涵
参、国家认同的建构
肆、结论

第五章︱乌克兰的国家认同
民族、民主、与地缘政治之作用
壹、前言
贰、国家认同实证发现
参、民族发展史:与俄罗斯的认同纷争
肆、独立后的民主建制
伍、地缘政治:小国的宿命?
陆、结论

第六章︱爱尔兰的国家认同
大国压迫之自由之争
壹、前言
贰、数世纪的恩怨
参、1845年大饥荒
肆、民族主义的内涵──语言、殖民、宗教
伍、北爱尔兰的难题
陆、欧盟与美国的因素
柒、结论

第七章︱印度的国家认同
民族、宗教、与国家之合一
壹、前言
贰、独立前的认同运动
参、独立后的认同问题
肆、结论

第八章︱韩国的国家认同
美国、核武、与统一
壹、前言
贰、韩国的族群民族主义
参、身土不二的国家认同
肆、美国因素──主权与安全的挣扎
伍、北韩的核武民族主义
陆、结论

第九章︱新加坡的国家认同
从生存威胁到永续执政的国族建构
壹、前言
贰、建国之初──偶然后的生存威胁
参、1980后──经济发展后的论述转变
肆、新移民的挑战
伍、结论

第十章︱越南的国家认同
邻近强权、殖民、与全球化之挑战
壹、前言
贰、建国历程
参、越南民族主义之要素
肆、全球化下的新定位
伍、结论

第十一章︱以色列的国家认同
集中营与巴勒斯坦的推拉
壹、前言
贰、记忆中的国度
参、以色列的阿拉伯人──认同的挑战
肆、结论

第十二章︱结论
国家认同之多层次因果分析
壹、前言
贰、多层次因果分析
参、结语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自序

  个人对认同议题的培力(empowerment),可追溯至当年赴美留学,从新生座谈、机场接机、宿舍安顿、到熟悉学校与周遭生活环境,都是台湾同学会的学长姊帮忙,这群始终以台湾人自称的学会干部,让我清楚地定位与来自中国的留学生的不同,也不同于仍以中国同学会自称的台湾留学生。学会的T恤上印着Taiwan, the country I am from! 有位香港学生指着衣服上的台湾地图问我,台湾是个country吗?我略为气愤地回答,当然是!后来在校园里也因国际学生活动中心悬挂国旗,与中国留学生在网路上论战。1996年总统大选前,中国以飞弹威胁台湾人民,我主持MSU校园的烛光祈福晚会,那是一个寒冷的3月夜晚。隔天,大伙儿开车前往芝加哥中国领事馆,烧旗抗议。也是在那一场游行,我见识到西藏支持者街头抗议游行的纪律与震撼。

  学成后有幸回到母校淡江大学任教,跨入一个完全陌生的学科领域──未来学,不论在教学或是研究上,结合这个新兴学科与我的政治学背景,便是我面临的大挑战。因为未来学跨科际整合的属性,我必须拓展我的学术横向广度,因为教授社会未来时,所有当前的重要议题都必须讨论,如何兼顾议题广度与研究深度,而且不能偏离政治学专业领域,都是我的重要课题。

  因为未来学仍未被普遍接受,在学界的地位也颇为尴尬,就像申请国科会(现为科技部)的研究计画补助时,经常不知道该归属那个学术领域,多次以未来学方法应用申请,都遭到质疑其可行性。直到这几年,我才摸索出以未来学的研究方法与知识论,应用至我的政治研究上。不敢说自己是开路先锋,但是的确走着一条少有前人的路。总是开玩笑地说,淡江未来所在国外比在国内红!

  二年前,我的大学母校东吴大学历史系邀请我回去与学弟妹谈谈我的学思历程,系主任(学姊)介绍我时,开玩笑地说,我已经背离历史,投向未来了!突然之间,我茅塞顿开,原来我的专业背景完全与未来学强调的三个时空契合,我大学主修历史是研读过去,硕士班与博士班转向偏重当前议题研究的政治学,现在教未来学,不正是过去、现在、未来的完美结合!然而在学术圈内,跨得广可能招来未能累积深度研究的质疑,说白一点,就是什么都懂一点,但是都不专精。可能较适合当政治评论人,而不是政治研究学者。这些不是抱怨,是反省。支持的力量来自相信这个国家需要有一群人时时想着未来,就像有人习惯以历史为师,也该有人习惯以未来回推(backcasting)当前的所作所为。

  这本书是过去这些年对各国的国家认同研究的总结,选择的个案有民主先进国家、新兴国家、与共产国家。没有纳入对台湾的讨论,是计画以另一本专书处理。除了政治学的分析角度外,我也结合未来学的分析方法,希望能开拓国家认同的研究角度。

  淡江大学给我一个自由发挥的环境,由衷感谢,也特别感佩张建邦创办人推广未来学的愿景与坚强意志。感谢台湾国际研究学会先进们的提携,特别是施正锋老师对我的爱护与督促。感谢翰芦出版社协助出版本书。当然也要感谢我的家人对我毫无保留的支持。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