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专利法制与判决实证

台湾专利法制与判决实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专利法
  • 专利法制
  • 专利判决
  • 知识产权
  • 法律实证
  • 台湾法律
  • 专利诉讼
  • 知识产权法
  • 法学研究
  • 台湾专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国专利权相关的司法案件,过去是由各地之地方法院与高等法院审理,在智慧财产法院成立后,相当程度地集中到智慧财产法院来审理。智财法院成立后之案例,其见解及审判品质具有指标性的主导作用,因而积极从实证及数据来探讨专业法院之见解及审判品质,以及透过判决检验专利申请与审查之良窳,有其必要性。再者,基于产业创新和知识管理,要如何将技术研发、专利管理与权利主张进行完整结合,使实务诉讼成为专利实施之助力而非阻力,是本专书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

  以「实证检验审判之品质,以审判守护制度之实施」,是本书之主轴,更是我国司法发展的标竿。期待我国专利司法与行政能更上一层楼,让这块土地上的司法裁判成为世界典范之一,进而展现我国专利制度在全球化下的成果与价值。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大陆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尤其是专利法律制度与司法实践的深度分析专著的简介。 --- 法律视野下的创新驱动:中国专利法制与判决实证研究 本书聚焦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核心支柱——专利法,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实证分析视角的学术考察。 在当前全球技术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专利制度作为激励创新、保护发明创造和促进技术进步的关键法律工具,其有效性与前沿发展成为衡量一国创新生态健康程度的重要标尺。本书摒弃泛泛而谈的理论综述,转而将目光锁定在中国专利制度的实际运行机制、法律条文的精微解读及其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落地情况。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严谨的实证研究方法和对判决案例的精细剖析。我们相信,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因此,本书的论述并非空中楼阁式的理论推演,而是建立在对海量有效专利案件判决的梳理、分类和量化分析基础之上。通过对特定历史时期内各级法院(尤其是知识产权法院和高级人民法院)的关键裁判文书进行深入挖掘,本书力求揭示立法意图与司法裁量之间的动态平衡,并探讨实务操作中存在的挑战与趋势。 第一部分:专利法制的基础架构与演进脉络 本部分首先勾勒出中国专利法制的宏观图景。内容涵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及其历次修正案的立法背景、核心精神及其与国际公约(如《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的衔接点。我们详细探讨了专利授权的法定要件——新颖性、创造性(非显而易见性)、实用性——在审查实践中的具体认定标准,特别是针对复杂技术领域(如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算法、集成电路布局设计等)的判断难点。 此外,本部分还对职务发明、申请人资格、保密审查等基础性制度进行了细致的法律溯源和文本解读。着重分析了2020年专利法修正案带来的重大变革,例如对专利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完善、恶意侵权认定的新标准,以及对“临时过保护”等特定情形的处理机制。 第二部分:专利授权与无效程序的深度透视 专利权的生命周期始于授权,并受制于持续的有效性审查。本章深入探讨了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CNIPA)在实质审查阶段所采用的审查指南、审查意见书的逻辑构建,以及申请人与审查员之间的互动模式。 重点分析了“现有技术抗辩”的范围界定,以及在涉及权利要求解释(Claim Construction)这一核心争议点上的司法倾向。随后,本部分无缝衔接至专利的“生命终结”——无效宣告程序。我们不仅考察了专利复审和无效审理委员会(PRV)的审理规则,更对比了法院在专利无效之诉中对证据的采纳和对现有技术证据的筛选标准。通过横向比较,揭示出在授权与无效阶段,同一项技术方案可能因审查视角和程序要求不同而产生截然相反的法律评价的深层原因。 第三部分:侵权判定与救济机制的实证检验 这是全书最具实证色彩的部分。专利侵权案件的审理往往是技术与法律的“十字路口”。本书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来考察侵权认定的核心要素: 1. 侵权范围的界定(等同原则与字面侵权): 重点分析了“现有技术抗辩”在侵权判定中的地位,以及法院如何平衡保护力度与社会创新成本。 2. 事实认定与证据规则: 详尽考察了“盖然性标准”在认定间接侵权(如教唆、帮助侵权)中的应用,以及对“技术方案比对”中证据链完整性的要求。 3. 损害赔偿的司法实践: 运用大量判例数据,系统分析了法定赔偿、权利人损失计算、侵权人获利扣除等不同计算方法的适用频率和裁判金额的波动区间。特别关注了惩罚性赔偿制度在近年来司法实践中的落地情况和生效要件的收紧或放宽趋势。 第四部分:特定技术领域与前沿挑战的专题研究 面对快速迭代的技术革命,专利法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解释挑战。本部分选取了当前争议焦点最为集中的几个领域进行专题剖析: 人工智能(AI)生成物与算法专利: 分析现有法律框架下,如何界定AI生成物的创造性,以及纯粹的数学方法和商业模式的保护边界。 药物专利与数据保护: 聚焦于专利权期限补偿、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制度的引入对专利权行使的影响。 标准必要专利(SEP)的许可与反垄断交织: 探讨FRAND原则在国内司法实践中的具体适用,以及在确定必要性和许可条件时法院所依赖的经济学分析工具。 结语:面向未来的制度优化建议 基于前述的实证观察和案例分析,本书在最后一部分提出了针对性的、可操作的法律完善建议。这些建议不仅面向立法者,也为专利代理人、企业法务和一线法官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思维模型。 本书的读者对象包括: 知识产权法学领域的学者、研究生,从事专利申请、无效和诉讼的专业律师和代理人,以及在创新驱动战略中需要精准把握专利法律风险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它是一部兼具理论深度和实务广度的法律工具书,是理解当代中国专利法制脉络的必备参考。

著者信息

编着者简介

刘尚志


  现职:国立交通大学科技法律学院筹备处主任/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

  学历: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工程博士

  经历:
  国立交通大学科技法律研究所所长
  科技法学评论总编辑
  新加坡国立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英国牛津大学社会法学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美国杜兰大学商学院兼任教授

作者简介

陈俊元

  【现职】
  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法学院博士候选人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博士候选人

  【学历】
  政治大学法学博士

王立达

  【现职】
  国立交通大学科技法律研究所副教授与副所长

  【学历】
  美国印地安那大学布鲁明顿校区法学博士

图书目录

序言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以实证检验审判,以审判守护制度──我国专利制度与审判实证分析刘尚志、刘威克、尤谦
一、本书介绍:以实证为核心之制度检视/3
二、我国专利制度与审判实证分析/5
三、美国专利案件/17
四、小结/19

第二章台湾专利侵害诉讼之探索分析──以智财法院民事判决为中心陈俊元
一、研究背景/22
二、研究设计/24
三、我国专利侵害诉讼之概况/32
四、智财法院民事判决之实证研究/37
五、结论/40

第二篇审查与有效性

第一章 我国司法裁判之专利权利要件量化实证分析林育苡、江浣翠、刘尚志
一、前言/48
二、行政裁判/50
三、民事裁判/71
四、结论/80

第二章专利进步性要件之判决分析──由美国专利案例观照台湾最高法院及最高行政法院判决刘尚志、汤舒涵、张添榜、刘威克、尤谦
一、前 言/85
二、美国法判断非显而易知性之原理原则/86
三、我国专利诉讼实务之进步性观察/91
四、我国专利诉讼案件之文献分析/93
五、结论/110

第三章新型专利技术报告于专利诉讼之实证研究林卓毅、刘尚志
一、前言/113
二、新型专利技术报告制度简述/115
三、新型专利技术报告于诉讼中之量化实证研究/118
四、新型专利技术报告于诉讼中之质性实证研究/131
五、结论与建议/139

第四章功能用语请求项之明确性──台湾判决案例研究与立法建议郭荣光、江浣翠
一、前 言/145
二、台湾专利法及施行细则就功能用语请求项之规定/149
三、说明书中是否应载明对应于手段(步骤)功能用语之结构、材料或动作?/155
四、手段功能用语与步骤功能用语与说明书中「结构」、「材料」和「动作」之对应关系/180
五、结论/187

第五章民事专利诉讼程序上争点效第三人效力之建构与发展陈在方、尤谦
一、专利侵权诉讼特性/192
二、争点效之第三人效力于专利侵权诉讼上之适用/193
三、我国法院实际适用情形/200
四、结论──专利侵权诉讼可扩张争点效于第三人/209

第三篇侵权诉讼

第一章专利间接侵权之制度规范──我国判决实证研究与法制建议王立达、陈师敏
一、前言/214
二、专利间接侵权之概念与规范目的/215
三、美国与欧洲之专利间接侵权制度/217
四、我国间接侵权法律规范之发展状况/226
五、我国专利间接侵权之判决实证研究/233
六、实证研究之观察发现与法制建议/243
七、结论/248

第二章专利均等侵害判断之判决分析──由美国专利案例观照台湾最高法院判决刘尚志、张添榜、陈荟颖、刘威克、尤谦
一、前言/255
二、美国均等论规范之发展/256
三、我国专利侵权鑑定要点均等论之规范/263
四、均等论在我国法院之实证研究──我国专利诉讼案件之文献分析/267
五、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406号判决评析/269
六、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1225号及101年度台上字第230号判决评析/279
七、最高法院100年度台上字第465号判决评析/285
八、结论与建议/290

第四篇侵权诉讼

第一章专利侵权损害赔偿之实证研究吴静怡
一、前言/298
二、专利侵权损害赔偿之经济和法律基础/299
三、美国专利侵权之损害赔偿/301
四、我国专利侵权之损害赔偿/320
五、结 论/352

第二章我国法上专利侵权赔偿责任之主观要件──以智财法院判决实证研究为中心洪绍庭、王立达
一、前 言/357
二、专利侵权行为之过失责任/358
三、智财法院专利侵权主观要件实证研究/365
四、主观要件实务认定之检讨与建议/380
五、结 论/382

第二章 我国专利法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之发展与实务现况杨博尧、刘尚志
一、惩罚性损害赔偿之性质与功能/386
二、美国专利法惩罚性损害赔偿之制度与实务现况/388
三、我国专利法惩罚性损害赔偿之制度与实务现况/394
四、我国实务衡量故意标准的检讨/411
五、我国专利法惩罚性损害赔偿之实务现况分析/417
六、结论/419

图书序言



  这本书的出版,有两个主要的原因。一则台湾专利制度在我国智慧财产法院成立后,开始了新的里程碑,智财法院的相关判决,对于法制的长久建立与人民信赖,有决定性的影响,必须予以实证检视。二来依据智财法院近年来的专利判决统计,专利权人似乎胜诉率不高,引发一些讨论与批评,其中原因究竟为何,是法律制度的影响?是法官判决有问题?抑或整个专利系统有脱节的现象?这些问题的根源与答案,不是粗浅的表面数字,可以正确回应的,更不能只有批评了事,在欠缺深入的实证调查与法理论述下,无法让制度健全地建立。

  为能提升智慧财产诉讼审判效率及裁判品质,我国于2007年3月28日制定公布智慧财产法院组织法及智慧财产案件审理法,自2008年7月1日起施行,并于同日成立智慧财产法院。交通大学科技法律研究所,基于多年发展智慧财产权及实证研究之学术能量与实务经验,除了自1997年每年办理全国科技法律研讨会,累积及推展智财及科法的知识外,更在2014年6月27日与台湾经济研究院,共同办理了「我国专利法制与审判实证研讨会」。

  有别于2013年12月国内另一场杂乱与欠缺深度的专利研讨会,我们为这块土地在专利制度上的努力与表现,进行了专业的学理与实务分析。我们的研究,以探讨专利系统的表现为出发点,也就是从研发、专利申请、专利审查,直到专利判决的智财法院与最高法院为分析范围,尤其对于智财法院的专利判决,做了深度的检视,以期客观分析该法院成立6年以来的发展轨迹与成效。

  6年来,智财法院的判决带动了相关法制的起飞,而台湾对智财的重视,也成为各界瞩目的焦点。而智慧财产法院成立运作后,相较于其他诉讼程序,其专业判断与案件审理品质更受国内外瞩目。特别是智慧财产专利诉讼案件,往往涉及专业技术争点或技术判断,制度上参照国外立法例,以民事法庭判断专利有效性及是否构成专利权侵害;同时设置技术审查官,以协助法官釐清专业技术上之争点。

  然而国内传统法学,对于智财法院的判决与讨论,多聚焦于权利人胜诉率偏低,损害赔偿额不高,技审官意见应否公开等问题,偏向形式与表面的分析,对于理论、法制与判决实证,缺乏具有深度与广度的研究,也使得国际上对于我国法制之认识不够深入。制度的良窳与运作之成效,受法律、社会与经济结构,以及各种因素交错的影响,非单一要素可解释。法院是法制的守护者,是法律的诠释者,亦是引领法制施行和改革的指标。

  我国专利权相关的司法案件,过去是由各地之地方法院与高等法院审理,在智慧财产法院成立后,相当程度地集中到智慧财产法院来审理。智财法院成立后之案例,其见解及审判品质具有指标性的主导作用,因而积极从实证及数据来探讨专业法院之见解及审判品质,以及透过判决检验专利申请与审查之良窳,有其必要性。再者,基于产业创新和知识管理,要如何将技术研发、专利管理与权利主张进行完整结合,使实务诉讼成为专利实施之助力而非阻力,是专利诉讼实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书就我国专利制度发展迄今的关键议题,进行研究分析,包括:

  一、我国智财法院专利诉讼判决的全面检视:时下常议论的是权利人胜诉机会偏低,如是,是何原因造成的?是法制的缺失,判决的偏颇,抑或专利说明书品质欠佳,还是审查品质控管的问题?易言之,即使权利人胜诉率偏低,必须探讨制度下主要参与者的角色与功能,并非当然是法院的问题。

  二、影响专利诉讼胜败的统计分析:质性分析可以用以检视个别案例的内容,然而在大数法则下,哪些因素对于诉讼成败有显着影响,例如专利有效是否就明显提升胜诉的机会?企业体是否较之个人权利人,以及拥有更多资源的外商,是否较中小企业,在诉讼更为有利?

  三、技术审查官之定位与对判决之影响:智慧财产法院对专利侵害诉讼案件之审理,引进技术审查官制度,来协助法官对于专业技术的判断,期能适度提供意见,以提高法官对专利争讼案判决之品质及专业化。然而,技术审查官之独立性与定位为何?技术审查官之设置对审判效率及审判品质之关系为何?

  四、我国专利法制系继受外国法,其中较为特殊的概念与判断,例如进步性、均等论与功能用语请求项等,对于制度实施有重要的影响:诸如进步性判断应能克服后见偏差,如何在审查时避免仅以个别先前技术之存在,即推论其为容易之组合,从而欠缺进步性?适用均等判断时,权利范围的解释,如何避免不当扩充,造成限制条件的丧失?对于以功能用语撰写之技术特征,是否认为必须于说明中记载对应该功能之材料、结构或动作?

  五、赔偿金额及惩罚性赔偿金:法院就专利侵权损害赔偿之判决金额,是否「足够适度」,有无改进空间?故意过失主观要件之必要性,是否影响损害赔偿责任之成立?甚而主观归责事由,如何透过客观事实加以认定,并据以类型化?

  六、专利诉讼制度之争点效:在智慧财产法院力求提升专业程度,配有技审官等避免错误认定措施之情况,法院是否可考虑扩张争点效之适用?

  七、间接侵权:在未有间接侵权的专利法架构下,我国法院是否透过民法规范,认可间接侵害责任之存在,从而扩大专利权之保护类型?

  八、决定专利有效性之要件:法院认为专利有效性判断上,关键的要件为何?以进步性否定专利有效性,为撤销专利比例最高者,是否因为抽象概念在适用上无法克服后见的主观偏差?未来如何重新界定进步性之法律意义,增进专利说明书撰写及智财局专利审查的品质?

  九、新型专利技术报告:新型专利在实施形式审查,并辅以技术报告后,是否仅沦为形式参考而无实质意义?诉讼上有无其他积极证据价值?

  本书完稿之前举办之「我国专利法制与审判实证研讨会」,当日司法院赖浩敏院长、智财法院高秀真院长、李贵敏立委、蔡玉玲政委、智慧局王美花局长,蔡明诚教授、冯震宇教授,陈国成厅长、李得灶庭长(后接任智财法院院长)、汪汉卿庭长、蔡惠如庭长等多位法官,以及台积电方淑华法务长、邵琼慧律师、黄帅升律师、陈启桐律师等多位专家学者,聚集一堂,见证了台湾专利制度发展的里程碑。透过广度与深度的分析,检验我国在智财法院成立以来,相关各级法院对于专利纷争的审判品质,并从而检视我国专利制度所展现的形貌。更进一步地,本研讨会邀请对于我国产业在专利保护管理上,有多年经验的台湾经济研究院参与,由探究我国企业对于专利申请利用的管理制度与策略,用以观察我国产业在研发产出、企业经营与专利品质间之关连性。

  10多年来,交通大学科技法律研究所致力于跨领域的整合研究,以法学与实证研究互补,增进学术、实务及产业的交流,并延伸国内法学研究的国际视野,出版本书目的之一,即在于延续承继上开一脉相承的优良传统与使命。透过判决的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制度演变与发展的实际问题,作为制度改进的评鑑参考。

  「以实证检验审判之品质,以审判守护制度之实施」,是本书之主轴,更是我国司法发展的标竿。期待我国专利司法与行政能更上一层楼,让这块土地上的司法裁判成为世界典范之一,进而展现我国专利制度在全球化下的成果与价值。

刘尚志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台湾专利法制与判决实证》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在于其对专利法律“动态性”的深刻呈现。它没有将专利法制视为一成不变的静态文本,而是通过大量判例的纵向梳理和横向对比,展示了法律条文在时间推移和社会变迁中的演进轨迹。书中对“地平线问题”(horizon problem)在药品专利期届满后仿制药上市的争议,以及对“非显而易见性”的长期判断标准的演变,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侵权判定”中“等同侵权”原则的应用,以及如何在不同案件中区分“范围扩张”与“合理界定”。作者的分析不仅揭示了法律适用的灵活性,也体现了司法在平衡创新者利益与公共利益方面的智慧。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理解专利法制,不能仅仅停留在条文层面,更需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司法智慧和发展逻辑。它是一份关于台湾专利法制“活历史”的生动记录,对于任何希望深入理解该领域的人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参考。

评分

《台湾专利法制与判决实证》这本书,让我对台湾专利法律体系的“实操性”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作者通过引入大量的判决案例,将抽象的法律概念具象化,使得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法律在解决实际纠纷时的运作方式。书中对于“显著性”在商标与专利交叉案件中的判断,以及“新颖性”的“可得性”分析,都提供了非常生动的案例解说。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临时保护”(provisional protection)在外观设计专利中的应用分析,以及其如何影响了早期的侵权救济。这种贴近实际操作的视角,对于专利从业者而言是极其宝贵的。作者在解析判决时,也并非仅限于陈述结果,而是深入探讨了法官的推理过程、证据采信原则以及不同方辩论的焦点。这使得我们不仅仅是知道“是什么”,更是理解了“为什么”。这本书就像一本“案例解析大全”,它帮助我跨越了理论与实践的鸿沟,让我能够更自信地应对各种专利相关的法律问题。

评分

读完《台湾专利法制与判决实证》,最让我惊艳的是其在论证结构上的精妙设计。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法条和判例,而是将两者有机地结合,构建出一套逻辑严密的分析体系。每当提出一个法律观点或解释一种判决的理由时,书中都会引用相关的法条依据,并辅以具体案例的详细阐述,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法律条文是如何被司法实践所解读和应用的。特别是对于一些涉及新技术的专利纠纷,书中对不同技术领域(如生物科技、人工智能)在专利授权和侵权认定方面所呈现出的特殊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方法专利”和“产品专利”在举证责任分配上的差异化分析,以及在“重复发明”问题上的司法尺度。作者的论证过程严谨而不失灵活性,充分展现了法律解释的多样性和发展性。这本书让我对台湾专利法制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意识到,在实际的专利布局和维权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司法实践的微妙之处,才能做出最明智的决策。

评分

最近读了《台湾专利法制与判决实证》这本厚重的著作,对于长期在知识产权领域耕耘的我来说,确实是一场及时雨。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对台湾专利法制演进的系统梳理,从早期的一些基本原则确立,到后来与国际接轨的不断修正,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与应对,都得到了详尽的剖析。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大量实证数据,特别是对近年来的重要专利判决的深入分析,勾勒出法律条文在实际应用中的生命力。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新颖性”和“创造性”判断标准在司法实践中的不同解读,以及不同类型案件(例如医药、电子产品)在这些标准适用上的差异。这些分析不仅帮助我更清晰地理解了专利审查和侵权认定时的具体考量,也让我对未来专利策略的制定有了更深的认识。书中对于一些争议性判决的解读,更是引人深思,它揭示了法律在面对科技快速发展和复杂商业竞争时,所需要具备的灵活性和前瞻性。总体而言,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视角,去审视台湾专利法制的成熟度和前沿性,对实际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评分

《台湾专利法制与判决实证》这本书,我必须说,它所提供的实证研究维度,绝对是市面上同类书籍中少见的。作者在数据的搜集和分析上可谓下足了功夫,通过对历年判决的量化统计,揭示了专利诉讼的趋势、高发领域以及不同法院在处理类似案件时的倾向性。这一点对于专利律师、企业法务乃至投资人来说,都极具价值。例如,书中关于“禁反言”在外观设计专利侵权案件中的适用情况分析,以及其对被告抗辩策略的影响,就提供了非常具体的实践指导。我个人尤其对其中关于“反向假定”在药物专利纠纷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作者通过细致的案例对比,展示了在不同司法环境下,专利权人如何运用此原则来克服举证困难。此外,书中对“单一性”、“说明书充分公开”等基本专利要件在实务判例中的演变,也进行了非常扎实的梳理。这种基于事实的分析,避免了空泛的理论阐述,让读者能够更贴切地理解法律条文的实际操作空间。对我而言,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次关于法律逻辑与商业现实碰撞的深刻洞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