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险家达伽马靠阿拉伯人的航海知识才抵达印度,
没有阿拉伯人,就没有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一次揭露被西方抹杀的阿拉伯知识成就!
成千上万的珍贵手抄本佈满墙面,在这些纸页之间,蕴藏着阿拉伯数字的原型与宇宙的奥秘。来自各地的饱学之士沉浸在书香中,翻译、保存古老的典籍,更竭力突破人类所知的界限,互相激盪新的思想。
这里是伊斯兰政权阿巴斯朝在八世纪末创立的翻译与学术中心「智慧宫」(Bayt al-Hikma),位于今日伊拉克的巴格达。「智慧宫」是伊斯兰黄金年代最璀璨的花朵,在掌权者的支持下,学者专家们从希腊、波斯、印度等古典学问手上,接下科学发展的火炬,用阿拉伯文写下人类文明盛世。
穆罕默德:「即使学问远在中国,也要往而求之。」
中世纪时,西方基督教教会势力壮大,主张神圣的信仰凌驾于理性之上,对地球、星象的探索是对神的亵渎,因此百般阻挠西方的科学发展。
然而,伊斯兰鼓励人们运用神赐予人类的理性思考来追求知识,来理解神所创造的宇宙万物。在宗教实践上,每天五次的礼拜时间订定、圣地麦加方位的测定、清真寺上几何图案装饰的绘制等,也都促进了天文学、地理学、数学、几何学等学科发展。
先知穆罕默德就曾经说过:「即使学问远在中国,也要往而求之。」充分展现了伊斯兰对知识的推崇与热爱。
从中世纪历史看东西方的爱恨纠葛 受限于教会的贫乏学问再也无法满足中世纪的西方学者,于是以来自巴斯的阿德拉(Adelard of Bath)为代表,他们开始为了求知而出走,将先进的阿拉伯知识带回西方。
原先西方普遍认为地球是扁平的,现在被地圆说取代;阿拉伯数字也因而传入西方,沿用至今。这些以阿拉伯文保存的学问帮助达迦马抵达印度,让哥白尼写出《天体运行论》,也终结了「信仰时代」,为科学革命打下厚实的基础。
一直到今天,这些阿拉伯的痕迹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许多现代的英文字词其实都是源自阿拉伯文,包括零(zero)、代数学(algebra)、酒精(alcohol)、炼金术(alchemy)等字。现今欧洲常见的农作物,如茄子、西瓜、硬小麦和菠菜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的。
不过,当时的西方主流思想普遍仍认为阿拉伯人是野蛮的异教徒,东方的知识更是异端学说。十一世纪开始的十字军东征更是高举这样的旗帜,教会灌输大众为神对抗异教徒的观念,将穆斯林全都描绘成落后的蛮夷,以此来号召人们投入战争。
过了数百年,这样的观念却没有多大的改变。即便西方的科学是建立在东方成就之上,但西方对此甚少着墨。十字军东征时所散播的偏见似乎也再现于今日的反恐战争上。在东西争端频繁的今天,审视这段历史别具意义。
唯有从过去了解现代冲突的复杂成因与多元面向,才能找寻共存共荣的解答。
本书特色 ★八世纪末,伊斯兰政权下的国家图书馆「智慧宫」,保存大量古老典籍,开创人类历史上少见的文明高峰。
★破解阿拉伯学问颠覆西方文明的关键秘密!从哲学到科学随处可见阿拉伯知识的痕迹。
★世界公民必读的宏观世界史,深刻剖析中世纪埋下的现代东西方冲突根源。
★前台湾伊斯兰研究学会理事长林长宽专业审订。
名人推荐 前台湾伊斯兰研究学会理事长/林长宽
国立政治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崔国瑜
好评推荐(依姓氏笔划排序)
媒体推荐 「构思精心,意义深邃……叙述既生动有趣,又文雅别致。」──Eric Ormsby(加拿大麦基尔大学伊斯兰思想教授、伦敦伊斯兰学院教授)《华尔街日报》
「精彩且重要的着作,用清晰、平易近人的方式呈现了西方世界对中世纪阿拉伯学问的亏欠,从方位角到天顶,从代数到零的概念,还有许多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事物都是来自阿拉伯世界。」──William Dalrymple(历史学家,达夫.库珀史学奖、沃尔森史学奖得主)
「在不同媒体皆充斥着关于阿拉伯世界错误资讯的时代,本书是适合入门者的珍贵收藏品,同时囊括科学、历史、地理、政治与一般性知识等丰富内容。」──Magda Abu-Fadil(资深国际记者)《哈芬登邮报》
「在这部文笔流畅、清晰明了的着作里,乔纳森‧莱昂斯对很少有人问津的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向人们展示阿拉伯科学在在中世纪是如何进入拉丁世界,又是如何帮助一个尚未开化的社会,使其成为文明社会。」──《卫报》
「莱昂斯挖掘出这份被掩埋的思想遗产,使我们对西方和阿拉伯世界的历史和文化关系有了崭新的重要认识……他的叙述独具匠心、力度十足,引领我们重新审视我们对东方和西方的固有认知,而这样的审视在此时尤为必要。」──《苏格兰人报》
「乔纳森‧莱昂斯这部充满生机的中世纪历史新作永远不会蒙上尘埃……莱昂斯娴熟又灵巧地从多个层面讲述他的故事,摒弃编年史那种刻板的手法,使他的故事有血有肉、个性十足。」──《洛杉矶时报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