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宗教理念史 卷二:从释迦牟尼到基督宗教的兴起

世界宗教理念史 卷二:从释迦牟尼到基督宗教的兴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ircea Eliade
图书标签:
  • 宗教史
  • 世界宗教
  • 释迦牟尼
  • 基督教
  • 宗教哲学
  • 古代史
  • 文化史
  • 宗教比较学
  • 印度宗教
  • 中东宗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类的生活本身就是宗教的行为,因为饮食、性爱和工作都有类似圣事的价值。
换句话,作为一个人,或更好说是成为一个人,都意味着有宗教信仰。

―埃里亚德

  这是一部雄浑沉郁、气势磅礡的世界宗教史着作,世界宗教史权威埃里亚德历经十年始写成,主要是依据他在布加勒斯特大学、索邦高等研究院和芝加哥大学任教数十年的研究成果,汇整成为这部空前绝后的作品。他以文化史发展为经纬,以及比较宗教的研究方法,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到近代的宗教改革,探讨各个民族的宗教思想之生成源流和递嬗。

  一方面,埃里亚德提醒我们在比较世界宗教史研究可能发现的一致性线索,另一方面,他也告诉我们现代世界正如何地摧残人类最宝贵的存在根柢。本书以文明出现的年代先后为脉络,着成三卷,分别是《卷一:从石器时代到埃勒乌西斯神祕宗教》、《卷二:从释迦牟尼到基督教的兴起》、《卷三:从穆罕默德到宗教改革》

名人推荐

  透过这位博学的导览者所驾驶的列车路线,游历古今中外、琳瑯满目的主流与非主流宗教现象类型……或许当你以看《哈利波特》、看《一千零一夜》、或者看《封神演义》的心情阅读《世界宗教理念史》时,你会获得一种阅读上的速度感,钻进内在的想像世界,像乘着时光的魔毯,穿梭宇宙:上下四方、古往今来。――真理大学宗教文化与组织管理学系副教授 王镜玲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世界宗教理念史 卷二:从释迦牟尼到基督宗教的兴起》之外的其他宗教历史与思想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尽、自然,不涉及卷二的具体内容。 --- 书名:古老智慧的交响:从埃及神话到东方哲思的漫长旅途 作者:[此处可填入一个虚构的学者姓名或留空]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幅宏大而精细的宗教思想发展图景,聚焦于公元前数千年直至中世纪早期,那些塑造了人类文明基石的古老信仰体系与哲学思潮。我们不探讨释迦牟尼的教诲,亦不深入剖析基督宗教的早期演变,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时空,探寻在那个“轴心时代”前后,世界不同角落的灵魂是如何追问存在、死亡与宇宙秩序的。 本书分为四个核心部分,层层递进,展现了人类精神探索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第一部:尼罗河畔的永恒之光——古埃及宗教的宇宙观 这一部分将带领读者深入古埃及文明的核心。我们将详尽考察其多神教体系的演变,从早期的原始崇拜到王权神授的复杂神谱。重点将放在古埃及人对“玛阿特”(Ma’at,宇宙秩序与真理)的深刻理解,以及这种理念如何渗透到其政治结构、法律体系和日常生活之中。 核心关注点包括: 来世的准备: 详细阐述“亡灵书”的意义,以及木乃伊化过程背后的神学逻辑。我们审视何为“卡”(Ka)、“巴”(Ba)和“阿赫”(Akh),以及灵魂在冥界的审判过程,特别是奥西里斯的审判庭。 太阳神拉(Ra)的循环: 探讨太阳崇拜在古埃及宗教中的至高地位,以及太阳神每日的航行如何象征着创生与再生的永恒循环。 阿肯那顿的异端之歌: 尽管未触及后来的犹太教一神论,但我们必须正视阿肯那顿试图推行的一神论(对阿顿神的崇拜)在埃及宗教史上留下的短暂而剧烈的冲击,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及其对后世宗教形态的影响。 第二部:两河流域的星辰与契约——美索不达米亚的城邦神祇 从尼罗河畔转向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的冲积平原,本书转而考察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和亚述文明的信仰结构。这里的宗教更侧重于维护城邦的现世福祉,而非古埃及对永生的执着。 我们将深入探讨: 诸神的拟人化与城邦守护神: 分析以马尔杜克(巴比伦)和伊什塔尔为代表的诸神形象,他们如何反映了战争、生育和农业的现实需求。 汉谟拉比法典中的神意: 探讨法典如何将世俗律法与神圣旨意紧密结合,体现了早期法制文明中“天命”的概念。 洪水神话的普遍性: 对比美索不达米亚的洪水传说(如吉尔伽美什史诗中的乌特纳皮什提姆故事)与其他早期文明叙事的异同,探讨其在人类集体记忆中的原型意义。 第三部:印度河谷的吠陀遗响与早期婆罗门教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跨越地理界限,聚焦于南亚次大陆的早期精神遗产。在对后期印度教哲学进行梳理之前,我们必须理解吠陀时代的根基。 重点内容涵盖: 吠陀赞歌与祭祀体系: 分析《梨俱吠陀》中的原始信仰,探讨因陀罗、阿耆尼等核心神祇的职能,以及“祭献”(Yajna)作为连接人神世界的关键仪式的地位。 “梵”(Brahman)的概念萌芽: 追踪“梵”从一种宇宙性的原始“力”或“神圣言语”,如何逐渐演化为后期哲学中超越性的实在概念的雏形。 婆罗门教的社会结构嵌入: 考察早期的种姓制度(Varna体系)如何与祭司阶层的兴起及对神圣知识的垄断相互依存,为后续的哲学辩论奠定社会基础。 第四部:轴心时代的东土回响——中国先秦时期的信仰与治理 最后,本书的目光将转向东方,探究在同一时期,中国文明是如何构建其独特的精神世界与政治伦理的。我们关注的重点是尚处于萌芽和奠基阶段的信仰实践。 本书将详细梳理: “天”与“地”的二元结构: 考察早期甲骨文中对“上天”的敬畏,以及这种对超验力量的敬畏如何转变为对自然秩序和祖先的崇拜。 殷商时期的神权政治: 分析商王如何通过占卜与祖先沟通,探讨这种基于血缘和神启的统治模式与后世周代“天命观”的演变。 道家思想的自然之源: 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之前,我们考察早期对“自然之道”的朴素理解,以及这种对无为和本真的追求,如何预示了后来庞大哲学体系的诞生。 总结 《古老智慧的交响》并非试图构建一个统一的宗教史,而是呈现了一幅多线并行的精神地理图。它通过对古老文明中关于秩序、生命、死亡和超验的思考进行细致的考古与梳理,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框架,用以理解所有后世宗教思潮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的先决条件。本书专注于那些奠基性的、尚未被单一叙事所主导的古老智慧,展示了人类在尚未形成成熟教义体系之前,探索意义的原始冲动与丰沛成果。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默西亚‧埃里亚德(Mircea Eliade, 1907-1986)


  罗马尼亚宗教史家。一九二八年在布加勒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Bucharest)获得哲学硕士学位。论文是关于义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从费奇诺(Marcilio Ficino)到布鲁诺(Giordano Burno)。之后获得奖学金到印度留学,在加尔各达大学(University of Calcutta)跟随Surendranath Dasgupta(1885-1952)研究梵文和印度哲学,在喜玛拉雅山的 Rishikesh 隐修院住了半年。一九三三年,埃里亚德回到罗马尼亚完成其博士论文《瑜伽:论印度神祕主义之起源》,获得博士学位,并在布加勒斯特大学担任助理教授,教授亚里斯多德和库萨努斯的形上学、宗教史和印度哲学。

  二次大战之后,埃里亚德到索邦高等研究院(É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Études)担任客座教授,至此他便以法文写作。一九五六年,埃里亚德到美国芝加哥大学执教,一九五八年接任宗教系系主任。创办《宗教史》(History of Religions)和《宗教杂志》(The Journal of Religion)等期刊,并且担任《宗教百科全书》(Macmillan’s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主编。

  埃里亚德逝世于一九八六年四月二十六日,他所主编的《宗教百科全书》是世界最重要的宗教百科。主要作品有《宗教史论丛》(Traité d’histoire des religions, 1949)、《永恆回归的神话》(Le Mythe de l’éternel retour, 1951)、《圣与俗》(Le Sacré et le Profane, 1956)和《萨满教》(Le Chamanisme er les techniques archaïques de l’extase, 1961)。

  相关着作
  《世界宗教理念史(卷一):从石器时代到埃勒乌西斯神祕宗教》
  《世界宗教理念史(卷三):从穆罕默德到宗教改革》

译者简介

廖素霞


  政治大学新闻系硕士。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人社系博士班。译有《不得立法侵犯》、《世界宗教理念史卷二》、《人,生而平等》、《粉红色童话》、《贪渎者》等书。

陈淑娟

  英国University of Warwick社会学博士,前佛光大学社会学系专任助理教授,专长灵性与宗教社会学、情绪社会学。代表着作含专书Contemporary New Age Transformation in Taiwan (2008)、专书文章“Theorising Emotions in New Age Practices"(2013),以及中文专论数篇等。二○一二年中辞去教职,随夫定居美国康乃迪克州诺瓦克(Norwalk, Connecticut)。目前是全球中国比较研究会(CCPN Global)的副研究员暨编译、全球汉语教学总会(IATCSOL)授证的华语教师。闲暇时间除推广华语外,并以翻译书籍及写作等方式,继续从事社会实践。早期代表译作含《世界宗教理念史(卷二)》、《耶稣》、《点一盏灯》等等。

图书目录

前言   
第十六章 古代中国的宗教
126. 新石器时代的宗教信仰
127. 青铜器时代的宗教:天和祖先
128. 粲然大备的朝代:周朝
129. 世界的源始与组织
130. 阴阳消长和相生相成
131. 孔子:祭祀的力量
132. 老子和道家
133. 长生之术
134. 道教和炼丹术

第十七章 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第一哲学和解脱道 
135. 「一切皆苦……」
136. 究竟觉的方法
137. 观念的历史和文献的年代
138. 系统化之前的吠檀多
139. 数论和瑜伽的精神
140. 创造的意义:帮助精神的解脱
141. 解脱的意义
142. 瑜伽:专注某个对象
143. 瑜伽的技术
144. 上帝在瑜伽里的角色
145. 三昧和悉地
146. 最终的解脱

第十八章 佛陀及其同时代者
147. 悉达多太子
148. 大出离
149. 「成佛」。演说佛法
150. 提婆达多的破僧。最后的度化。佛陀般涅槃
151. 宗教环境:游行者
152. 大雄和「世界的救主」
153. 耆那教的教义和仪轨
154. 阿时缚迦和全能的「命运」

第十九章 佛陀的教义:从轮回之苦到离言绝虑之乐
155. 中毒箭的人……
156. 四圣谛和中道。为什么?
157. 事物的无常和无我的学说
158. 涅槃之道
159. 冥想的技术和「般若」的觉照
160. 无为的弔诡

第二十章 罗马的宗教:从起源到对于酒神崇拜者的迫害(约西元186年) 
161. 罗穆路斯和牲品
162. 印欧神话的「历史化」
163. 罗马人宗教信仰的特性
164 家祭:伯拿德士、拉列斯、马内士
165. 祭司、卜征师和宗教兄弟会
166. 朱庇特、马斯、基林努斯和卡比托奈山丘的三联神
167. 伊特拉斯坎人:难题和假说
168. 危机和灾难:从高庐的宗主权到第二次迦太基战争

第二十一章 克尔特人、日耳曼人、色雷斯人和盖塔人
169. 史前元素的持存
170. 印欧文化的遗产
171. 我们可能重构克尔特的诸神吗?
172. 德鲁伊特及其祕密教义
173. 宇宙树和古日耳曼人的宇宙论
174. 艾瑟和法纳,欧丁及其「萨满」力量
175. 战争、出神和死亡
176. 艾瑟神:提尔、托尔、巴尔达
177. 法纳神、罗奇、世界末日
178. 色雷斯人,历史里「伟大的无名英雄」
179. 扎尔莫西斯和「获得永生」

第二十二章 奥斐斯、毕达哥拉斯和新末世论
180. 奥斐斯的神话、里拉琴手和「入会礼的创设者」
181. 奥斐斯祕教的神谱和人类起源论:轮回和灵魂不灭
182. 新末世论
183. 柏拉图、毕达哥拉斯和奥斐斯祕教
184. 亚历山大大帝和希腊化时期的文化

第二十三章 从摩诃迦叶到龙树的佛教历史。大雄以后的耆那教
185. 部派佛教
186. 从亚历山大大帝到阿育王
187. 教义的冲突和新的思想
188. 菩萨道
189. 龙树和究竟空的学说
190. 大雄以后的耆那教:知识、宇宙论和解脱论

第二十四章 印度的思想综合:《摩诃婆罗多》和《婆伽梵歌》
191. 十八日战争
192. 末世论的战争和世界末日
193. 克里希那的启示
194. 舍弃行为的成果
195. 个殊化和全体化

第二十五章 犹太教的考验:从〈启示录〉到〈托拉〉的擢升
196. 末世论的开端
197. 末世论的先知:哈该和撒迦利亚
198. 对弥赛亚王的期待
199. 律法主义的进步
200. 神智的人格化
201. 从绝望到新的神义论:〈传道书〉和〈德训篇〉
202. 第一个启示:〈但以理书〉与〈以诺一书〉
203. 唯一的盼望:世界末日
204. 法利赛人的反应:歌颂《托拉》

第二十六章 希腊化时期的宗教融合和创造力:救恩的许诺
205. 神祕宗教
206. 神祕的戴奥尼索斯
207. 阿提斯和西芭莉
208. 艾西斯和埃及的神祕宗教
209. 赫美斯‧特里美吉斯特斯的启示
210. 赫美斯神祕宗教的入会礼层面
211. 希腊化时期的炼金术

第二十七章 伊朗新的思想
212. 安息王朝的宗教取向
213. 祖文和恶的起源
214. 时间的末世论功能
215. 两个受造者:灵魂和身体
216. 从原人到救世主
217. 密特拉的神祕宗教
218. 「如果当初基督教受阻……。」

第二十八章 基督宗教的诞生
219. 一个「卑微的犹太人」:拿撒勒的耶稣
220. 神的福音:神的国近了
221. 教会的诞生
222. 外邦人的使徒
223. 昆兰的艾塞尼教派
224. 圣殿的毁坏。复临的延迟。

第二十九章 帝国时期的异教、基督宗教和诺斯替教派
225. 处女座复归……。
226. 非法宗教的苦难
227. 基督教的灵知
228. 诺斯替教派的方法
229. 从行邪术的西门到瓦伦丁
230. 诺斯替教派的神话、意象和隐喻
231. 殉道的圣灵
232. 摩尼教派的灵知
233. 伟大的神话:圣灵的堕落和救赎
234. 作为「恐怖的奥祕」的绝对二元论

第三十章 诸神的黄昏
235. 异端与正统
236. 十字架和生命之树
237. 朝向「宇宙的基督宗教」
238. 神学的绽放
239. 在太阳神与「汝可凭此徽号克敌」之间
240. 巴士停在埃勒乌西斯

略语表
问题研究和书评书目
索引

图书序言

导读

将永恆凝视于剎那之间──埃里亚德与《世界宗教理念史》


  对于埃里亚德这位影响二十世纪中晚期的宗教研究界的指标性人物,台湾的出版界已在新世纪之交端出了他前期重要着作《宇宙与历史》(2000,联经)以及《圣与俗》(2001,桂冠)二书的中译,如今商周出版推出埃里亚德晚期一九七○年代一直到他过世前,倾全力投入的一项宗教研究计画《世界宗教理念史》,将有助于华文读者认识埃里亚德宗教学研究的特色,并透过这位博学的导览者所驾驶的列车路线,游历古今中外、琳瑯满目的主流与非主流宗教现象类型。虽然埃里亚德在这趟旅途的末尾因为生命的结束提前下车,无法带领读者游遍他所规划的路线与景点,但却也留给读者自行前往时另一种选择的机会。

  一、生平略影

  罗马尼亚裔的默西亚‧埃里亚德不只是《宗教百科全书》 的总编辑,他所涉猎的研究领域也充满百科全书式的色彩,穿梭在不同人文学门的前庭后院之间。读者可从卷一前言发现,埃里亚德相信人们可以在研究但丁、莎士比亚、杜斯妥也夫斯基或普鲁斯特时,经由印度的迦梨陀娑、日本能剧或是西游记的孙悟空的涉猎而得到启发。这种「六经皆为我註脚」的创造力与学科整合的能力,并非贫乏空洞的假百科全书学究的虚晃一招,而是埃里亚德终生信念的实践,那就是:掌握人类精神中那共同的、且不可分割的统一性。

  埃里亚德在1907年出生于布加勒斯特,中学时代便已表现出对于日后终生投入的文学、哲学、东方学、炼金术、宗教史学的兴趣。1925年进入布加勒斯特大学就读。在大学时代,他成为罗马尼亚哲学家 Nae Ionescu 的学生。从这位哲人身上,他发现到生命经验、献身、直观、心理学与灵性世界等领域的重要性。就当他开始不满于罗马尼亚大学里那种地中海古典主义思想模式时,他接受了来自印度的邀请,到加尔各达大学研究印度哲学(1928-1932)。印度对他而言不只是一个学术研究的场域,印度启发了埃里亚德去探索如何从日常尘世当中超越,以达到解脱的境界。

  1932年埃里亚德从印度返回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并成为Nae Ionescu的助理。他在1936年出版有关印度密契主义起源的论文集,发表有关炼金术、神话学、与宗教史学方面的着作,同时也根据印度经验写了不少具有自传色彩的小说。1938年他创办了《扎尔莫西斯》(Zalmoxis) ,一份以宗教研究为主的刊物,可惜在1942年被迫停刊。那时他也活跃于一个由知识份子所组成取名「准绳」(Criterion)的团体。他们以公开演讲、研讨会和讨论会的形式,来探讨当时学术界的重要议题,提倡一种所谓「新苏格拉底式的对话」型态,唤醒当时年轻一代罗马尼亚的知识份子去改变他们存在的处境。 

  当时罗马尼亚已经感受到欧洲政治介于共产主义、民主制度、法西斯主义与纳粹主义之间的风暴。1933年12月总理 Duca 被暗杀之后,参与准绳会的成员也因为政治立场各异而瓦解,那时的罗马尼亚进入了分崩离析的时代。埃里亚德追忆时曾表示:「长久以来,我一直有预感,我们没有时间,我感觉时间受到限制。令人胆颤心惊的时刻即将来临。」
  1938年罗马尼亚王室实行独裁,紧接着,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0年埃里亚德前往受到战争蹂躏的伦敦,担任罗马尼亚驻英文化特使。往后几年,他转任葡萄牙里斯本担任文化顾问的职务。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他直接前往巴黎,开始后半生自我放逐的生活。虽然他可以用法文写作与演讲,但是在三十八岁的年龄开始另一个新的异国生活,仍有不少需适应之处。埃里亚德在巴黎那段期间(1945-1955),让他逐渐建构出以类型学的形式来阐释宗教现象的方法学,他提出了像宗教人(homo religiosus)、原型、对立的统一、显圣(hierophany)、世界之轴(axix mundi)、乐园的乡愁、雌雄同体、入会礼等等概念与类型。这些概念后来埃里亚德将之整合在圣与俗的辨证性诠释架构内。

  埃里亚德在1956年接受美国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的邀请,举行一系列演讲,并以《诞生与再生》(Birth and Rebirth,1958)出版。1957年他成为芝大的教授,从此住在当地,直到1986年逝世。虽然埃里亚德在49岁才移居美国,但是对于第二次的移民,他却很快地适应这个新环境。芝加哥大学一直是宗教史学的研究重镇,埃里亚德来之前已有不少由瓦哈(Joachim Wach,1898-1955)所训练的毕业生分散在北美和其他地区 。埃里亚德到芝大任教时,正巧遇到当时北美大学如雨后春笋般地成立宗教研究系所。在那个对于非西方的心灵世界展开另一波新航路探险的时代,在美国,埃里亚德找到了他追求梦想的基地,而埃里亚德的着作也无疑地对那时的学术工作者与一般读者扮演过重要的角色。

  对投身在宗教研究与宗教学教育的埃里亚德来说,宗教史学者必须是位全才,在他1961年所创办的《宗教史》(History of Religion)杂志创刊号,他写道,因为宗教现象没有所谓「纯粹的」宗教个例,人的现象也是历史现象。对宗教史学者而言,历史的现象并不能被简化为纯粹非宗教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心理学的或政治学的意义。宗教史学者的使命不仅在于系统性的与历史学的研究进路,也不仅是一份学术工作。宗教史学不只是因为了解异国风味或原始民族的宗教,而得以和其他宗教在文化表现上进行对话,更重要的是,因为宗教史学者要奠基在新的人文主义知识基础上、开展具有宇宙宏观的宽阔视野 。

  正是这样一种对于全才式广阔视野的宗教学教育传承的使命,让埃里亚德将生命最后一个阶段投注在《宗教百科全书》以及《世界宗教理念史》这两项浩大的学术工程上。就前者而言,他并不只是想编一部一般性的字典,而是一部对于从旧石器时代有人类以来到现代在宗教史上具有重要性的观念、信仰、仪式、神话、象征和人物的选集与工具书。所以他邀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共襄盛举,在他辞世的隔年,完成了这部带有埃里亚德团队风格的16册巨着。对于后者,《世界宗教理念史》的撰写,则是埃里亚德要完成将他原先一贯的共时性类型学进路之外,与历时性的时间秩序加以整合的新思想版图。

  埃里亚德很清楚他所写的《世界宗教理念史》是出自一位通才学者而不是专家之手,所以他坦然面对各方专家对他的质疑,因为他认为这里头已经包含了一位投入宗教研究数十年的「通才」(generalist)火候,他希望把这书献给一般读者、献给世界,像一朵玫瑰一瓣又一瓣地绽放,吐露宇宙的芬芳 。埃里亚德老是有「时不我予」的缺憾与恐惧,连写这个《世界宗教理念史》的计画时,也不例外,一再感叹,该早个十年、十五年前写,时间永远不够用。「历史」对埃里亚德而言,不管在什么状况下,总是带有自传式(autobiographical)的意涵,意味着透过某一个生命主体凝视下的人类故事缩影,尤其在他生命的黄昏,重新对宗教信仰与理念从起源到现今,作最后一次整体历史回顾这个事件 。但是埃里亚德最怕的不是「时不我予」,而是对于历史、对于生命曾经经历、正在经验、将要遭逢的时间,不仅丝毫未感觉到任何意义,甚至浑浑噩噩地消失在毫无意义的生命迁流里。

  二、埃里亚德与《世界宗教理念史》

  相较于埃里亚德较早先的着作《宗教历史论丛》(Trait€?d'Histoire des Religions, 1949)、《圣与俗》(Le Sacr€?et le Profane, 1957)、或其他个别的宗教形式着作像是瑜珈、萨满信仰、炼金术、罗马尼亚民间宗教或是澳洲宗教等,他计画出版的四卷《世界宗教理念史》(从原先预计的两卷、增加到三卷、四卷,最后因为健康之故,无法写完第四卷),企图将他对于神圣与凡俗的对立辨证性,不只是通过不同宗教现象的类型学方式来加以阐明,而是更进一步地去探索这些类型的出现、发展、没落或转变。埃里亚德想把「历史」或者「时间性」的本身,就看成是神圣的开显、宗教理念的具体化过程。

  通过撰写与阅读的生命互动过程,埃里亚德希望读者可以经验到「真实」、触摸到人最深的灵魂底部,正如他曾说过:「每项仪式、每个神话、每种信仰或是神灵的形象都反映了神圣的经验,在这当中包含了对于天地万物(beings)、意义以及真理的感受。」 
  甚至,「阅读」本身也是一种切换心灵深度的时间仪式。埃里亚德在卷一前言就为读者暖身:「这些年来,我始终打算撰写简单而可以在几天里读完的书。因为连续的阅读才能感受到宗教现象的最根本的一致性,以及他们永不枯竭的创新表现。阅读这本书的读者,在看过旧石器时代、美索不达米亚宗教、埃及的信仰和思想的几个小时之后,就遇到《吠陀》赞歌、《梵书》和《奥义书》;昨晚才在神游于查拉图斯特拉、乔答摩佛陀、道教、希腊神祕宗教、基督教的兴起、诺斯替教派、炼金术或圣杯的神话……。」

  埃里亚德认为阐释宗教现象的关键在于宗教研究者必须掌握到「宗教最主要的并不意味着对于上帝、诸神或者鬼魂的信仰,而是指对于神圣的经验」 ,亦即,并非去抓取某个宗教信仰里显现出来的本质或体系作为唯一的对象,然后去论断其他宗教传统的优劣,相反地,是要借此去发掘那遍在于不同宗教现象底下更根本的基础或「原型」的意象,这种真实的生命力不仅存在于那些跨越文化地域的「主流」宗教传统,也表现在远古民族、原始民族、或者被欧美宗教研究者所忽略或曾经视为异端的「非主流」、特定宗教传统之中,因为正是这个生命动力的基础与座标,决定了宗教人的存在是否有意义。

  体验到神圣,意味着让人超越混沌脱序、危险事物或无意义的变动,找到生命的定向 。这样的信念让埃里亚德在撰写《世界宗教理念史》的计画时,把不同宗教传统内所显现出的宗教理念创始开端、后来所引发的深层危机,以及如何转危为安的创新契机,当成他所谓的「历史」的焦点。因为对于宗教史的诠释,埃里亚德并非採取所谓「客观中立」的立场,而是站在诠释者必须自觉到无法被搁置的自身存在视域的可能性与侷限性,历史对埃里亚德而言是一个人显现生命潜力的场域,人通过处身于历史中、借由历史的过程、超越既有历史的侷限。

  《世界宗教理念史》是埃里亚德有关宗教学的研究中,唯一採用稍微倾向「编年史」时间观的着作。一方面,他没有採取一般习以为常的带有西方基督宗教色彩的时间顺序,作为单一直线式、连续性向前的论述时间轴,也不同于以实证主义的编年史形式去阐释的宗教传统。另一方面,埃里亚德将论述的主角由过去集中在所谓「高级」宗教的目光打散,除了介绍一般所熟悉的具指标意义的宗教传统外,也关心那些过去曾经被「高级」宗教打压、冠上「异端」或「邪教」的宗教传统,让一般人可以重新认识他们的面貌。例如卷一第六章对于曾被基督宗教污名化的迦南宗教;或者阐述较不为人所知的秘密教派团体,例如卷一第12章埃勒乌西亚的神秘宗教,或卷二第29章、卷三第37章基督宗教密契神学传统;或者是那些因为现代国际政治与经济因素被忽略的古宗教传统,像卷一第13章与卷二第27章伊朗的宗教,以及卷二第21章有关欧洲前基督宗教所留下来的古老民间信仰等等。

  这些宗教传统所显示的对生命真实的追求,以及这种宗教现象展现的形式在时间中的生、灭或转化,被埃里亚德分成多条时间发展的路线进行。他透过不同时期、文化背景的交叉展示,编织人们如何面对最真实严酷的挑战,如何在混沌中自我定向、在苦难中解脱命运、在死亡中超越生命自身的多方向图象卷轴。

  埃里亚德一直被批评为只是关心「本质」、「类型」、「系统」的宗教学者,忽视历时性的与具体时间变化在宗教现象中的重要性。埃里亚德作为「宗教史学」的重要发言人,他以这个自己晚年的力作,企图来回答他所谓的宗教史的意涵。由于这整部《世界宗教理念史》并没有完成,所以我们无法一览埃里亚德如何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到二十世纪无神论或神死神学、这整个贯穿古今的宗教现象资料库中,建构出埃里亚德自己完整的时间观,达到他将永恆凝视于剎那之间的期望。但是我们可以从埃里亚德生前已出版的三卷内容,来片面地捕捉与探索。我个人认为,这部着作是埃里亚德企图融合之前所惯用的共时性类型学、再拼贴或融合他所重视的人类史上关键性宗教类型转捩契机与时段。读者可以看出这里头的时间意识并不一致,这种既矛盾又彷彿对立中有统一的状态,是埃里亚德毕生所着迷的思想韵律,但却也是他的支持者与反对者最爱恨交织的拔河场 。

  最后,容我说一段小小插曲。1985年12月19日夜晚,埃里亚德在芝加哥大学办公室里私人专属的图书馆,突然起火,藏书付之一炬。在火灾过后,埃里亚德痛心不已。和他相当要好的同事着名印度神话学学者温蒂‧道宁格(Wendy Doniger)(后来接替他担任芝加哥大学埃里亚德讲座的席位)曾不解地问他,既然他的图书馆里绝大部分藏书都是他自己所出版过的作品,那些书绝大部分都还买得到,为何他如此痛心疾首。埃里亚德回答说,那些都是初版书,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埃里亚德从书出版后迄今,他对这些旧作继续写的校正、新想法的补充,以及新发现参考书目的增列。埃里亚德想让那些书以它们自身的方式,继续活在历史变迁的当下,跟着他走向未来。当那些书被毁了,即使重新添购,新书也只是回到原初新生状态,却无法参与老人在这些年来所註解的知识岁月踪迹 。

  难道生命或者作品都无法征服时间吗?我没有答案,埃里亚德的故事还没说完,因为最后他自己钻进死亡的门槛,化身在他着作中生生不息。至于我们,或许当你以看《哈利波特》、看《一千零一夜》、或者看《封神演义》的心情阅读《世界宗教理念史》时,你会获得一种阅读上的速度感,钻进内在的想像世界,像乘着时光的魔毯,穿梭宇宙:上下四方、古往今来……。

王镜玲
本文作者为真理大学宗教文化与组织管理学系副教授

图书试读

第十六章  古代中国的宗教

126. 新石器时代的宗教信仰


对于文化史家和宗教史家而言,中国是个非常有趣的研究领域。例如说,中国最早的考古文献可追溯到西元前5000-6000年前,而且在某些文化里,我们甚至可能追溯不同的史前文化的连续性,说明这些文化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有何贡献。正如中华民族起源于许多不同的民族融合,中国的文化也是个复杂而有原创性的综合,我们在其中可以发现若干源头的贡献。

最早的新石器文化是仰韶文化,这是根据1921年发现彩绘陶器的村落命名的。其后的新石器文化,以黑陶为代表,是1928年在龙山附近发现的。但是直到1950年,因为那30年来许多文物的出土,才真正划分出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各个阶段和轮廓,并透过放射性碳测定其年代。仰韶文化的最早遗址是在半坡(陕西省),测定出约在西元前4115-4365年。在西元前5000年时,这个遗址大概有人居住了将近600年。但半坡并不是仰韶文化的最早阶段。根据何柄棣(中国上古史学者)的说法,西元前6000年的农业习俗是地区性的发明,就像畜牧、制陶和冶铜一样。最近的学者则认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及青铜器时代的发展是发源自古代近东的农业和冶金中心。我们不想卷入这个论争,但是中国确实发明过或彻底改造过某些技术。而源自西方、经由西伯利亚和北中亚草原传佈的文化元素,可能也影响到原史时代的中国。

虽然考古文献可以提供有关某些宗教信仰的资料,但是如果据此而断定那就是史前时期人们的所有宗教信仰,那就大错特错了。他们的神话学、神学、祭典的架构和形态,很难单凭考古学的发现去判定。在仰韶文化发现的宗教文献里,几乎都是关于圣地、丰收和死亡的概念。村落里的公共建筑坐落在遗址的中央,周边围绕着半穴居的小房子。不仅是村落的方位,就连房屋的结构、中间的泥坑和烟洞的设计,都显示出新石器时代及传统社会所共有的宇宙论(参照第12节)。在古墓中发现使用器皿与食品证实有灵魂不灭的信仰。还有小孩子的瓮棺埋在房子的附近,棺盖打开,以便灵魂进出。换言之,那瓮棺是亡者的「寓所」,这种观念大多是青铜器时代(商朝)祖先所遗留下来的祭典传统。

用户评价

评分

在《世界宗教理念史 卷二》中,我发现作者对于历史细节的考证十分严谨,这让我对书中的内容深信不疑。无论是关于释迦牟尼时代印度社会状况的描述,还是对初期基督徒在罗马帝国地下墓穴中活动的还原,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作者在引用史料时,也尽可能地呈现其来源,让读者能够追溯思想的根源。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佛教早期经典《阿含经》和基督教《新约》中部分篇章的形成过程的分析,作者展示了这些重要文本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口头传承、汇编和最终成文的过程。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对整个宗教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作者在史料挖掘和分析上的功力。

评分

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神话”和“历史”的界限。《世界宗教理念史 卷二》在讲述释迦牟尼和耶稣基督的故事时,既保留了其宗教意义上的神圣性,又试图从历史学的角度去还原他们的生平。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宗教经典当作信条来叙述,而是对其中的历史背景、社会影响以及思想演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喜欢书中关于早期佛教僧团的组织结构和戒律的介绍,这让我看到了一个宗教团体如何在实践中形成规则;我也对书中关于早期基督教教会如何处理内部矛盾和外界压力的描写印象深刻。这种对历史的理性探究,让我看到了宗教理念的成长过程,也让我对人类信仰的起源和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神话,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奋斗和智慧的结晶。

评分

我最近读了《世界宗教理念史 卷二:从释迦牟尼到基督宗教的兴起》,这本书给我带来了非常深刻的触动。虽然我之前对宗教史并没有深入的了解,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却让我沉浸其中,仿佛亲历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释迦牟尼的教诲,关于苦难的根源、解脱的道路,以及那份超越尘世的慈悲,至今仍在我脑海中回荡。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佛陀生平事迹的描绘,那种从王子到苦行僧,再到觉悟者的转变过程,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书中对佛教早期教义的梳理,如四圣谛、八正道等,也让我对“无常”、“无我”这些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不仅仅是理论的阐述,作者还细致地展现了佛教如何在印度次大陆传播,以及它如何与当时的其他思想流派相互碰撞、融合,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那些关于修行、禅定、以及对轮回转世的探讨,都引发了我对生命意义和存在本质的思考。读完这一部分,我仿佛看到了一盏智慧的明灯,照亮了内心深处的迷茫。

评分

这本书对我的思想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世界宗教理念史 卷二》不仅仅是关于宗教的故事,更是关于人类精神追求的故事。在阅读释迦牟尼的教诲时,我开始反思自己内心的欲望和执着,并尝试去理解“苦”的本质;而在阅读基督宗教的崛起时,我被那种为信念不惜一切的精神所震撼,并思考“爱”的真正含义。作者并没有强加任何一种宗教的观点,而是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引导读者去思考。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菩提”、“救赎”等核心概念的深入探讨,作者试图追溯这些概念的起源,并展示它们在不同宗教语境下的演变。这种对核心理念的挖掘,让我看到了不同宗教在追求人类精神解放和提升方面存在的共通之处,也让我对“信仰”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评分

《世界宗教理念史 卷二》的语言风格非常吸引人。作者并非枯燥地罗列史实,而是用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将那些古老的人物和事件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觉悟瞬间的描绘,以及耶稣基督在客西马尼园祷告时的内心挣扎,这些细节充满了情感的张力,让我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这些宗教领袖所承受的压力和所怀抱的理想。同时,作者的叙述也十分严谨,对于一些历史争议,他会呈现不同的观点,并引述相关的史料,这让我觉得这本书既有故事性,又不失学术的严谨。这种将历史、哲学、以及人文精神融为一体的写作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享受,仿佛与作者一起,在历史的迷雾中探索真理的光辉。

评分

这本书最令我着迷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将不同的宗教理念割裂开来,而是努力展现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的联系与互动。在探讨释迦牟尼的教诲时,作者也暗示了其与当时印度其他哲学思潮的对话;而在讲述基督宗教的兴起时,也触及了犹太教的背景以及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这种宏大的视野,让我看到了不同文明和思想体系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相互借鉴、挑战中共同演进。比如,书中对佛教“缘起”思想的阐释,以及对基督宗教“因信称义”的解读,虽然方式不同,但似乎都指向了某种超越个体局限、寻求与更广大存在的连接。这种跨文化的比较和分析,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拓展,让我开始思考“宗教”这一现象背后共通的人类需求和对终极意义的追寻。

评分

阅读《世界宗教理念史 卷二》,我感受到了不同宗教理念在面对现实世界时的智慧和包容。佛教的“慈悲”和“智慧”,在面对众生的苦难时,提供了一种超越性的解决方案;而基督宗教的“爱”和“恩典”,则强调了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神之间的联结。作者在书中呈现的,并非是不同宗教之间的绝对对立,而是在历史的交汇点上,它们如何相互影响,又如何保持自身的独立性。我特别注意到,书中提到了佛教在与希腊化文化接触时,对某些象征和概念的吸收,以及早期基督教如何借鉴罗马的组织模式。这种融合与创新,恰恰是宗教理念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关键。它说明,伟大的思想总是能够适应不同的时代和文化,并找到新的表达方式。

评分

《世界宗教理念史 卷二》的叙事结构非常清晰,作者将复杂的历史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从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早期,到佛教在印度的传播和演变,再到犹太教背景下的耶稣降生,以及基督宗教在罗马世界的兴起,每一个阶段都过渡自然,衔接紧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阐述佛教教义时,会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例如解释“业”和“轮回”的观念如何与印度古代的婆罗门教思想相互辩论和融合。同样,在讲述基督教的兴起时,也详细介绍了罗马帝国的社会结构、统治方式以及当时流行的哲学思潮,这些都为理解基督教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语境。这种纵横交错的叙述方式,让整个历史画面更加立体和饱满。

评分

读完《世界宗教理念史 卷二》,我最大的感受是,宗教的理念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被阐释、被发展、被适应的活态存在。释迦牟尼的智慧,在不同文化、不同时代被赋予了新的解读;耶稣基督的爱,在历经千年的传播中,经历了无数的变迁和演化。这本书让我看到,宗教理念的生命力在于其能够回应人类永恒的困惑,并为人们提供精神的慰藉和行动的指引。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佛教如何在不同地域产生分支,以及基督教如何在初期就形成多样化的解释体系的描写印象深刻。这表明,即使是同一思想的源头,也会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丰富的变奏,这种多样性恰恰是宗教理念生命力的体现,也反映了人类思维的创造性。

评分

《世界宗教理念史 卷二》中关于基督宗教兴起的篇章,更是让我耳目一新。我一直以为基督教的崛起是一个简单顺遂的过程,但通过作者的细致描绘,我才了解到其中充满了艰难险阻和不为人知的斗争。耶稣基督的生平,那些关于爱、宽恕、以及神的国的宣言,虽然在当时受到诸多质疑和迫害,却如同一颗种子,在苦难中生根发芽,最终绽放出绚烂的花朵。书中对初期教会的组织、信徒的信仰实践,以及他们如何在罗马帝国强大的压力下坚持信念的描写,都令人动容。我特别对使徒保罗的传教历程印象深刻,他如何从一个迫害者转变为最坚定的传播者,其思想的转变和对教义的阐释,都极大地影响了基督教的未来发展。作者并未回避早期基督教所面临的内部纷争和外部压力,这种客观的态度让我更能理解其历史的复杂性。从一个被视为异端的边缘群体,到最终成为罗马帝国的主流宗教,这个转变过程充满了戏剧性,也展现了信仰的强大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