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世记到启示录,环保是圣经的主旋律!
原来,耶稣跟环保息息相关!知名经文「神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里,「世人」的希腊原文竟然是kosmos,是「宇宙」的意思!神差遣祂的独生爱子来到世上,是因为祂深爱地球,关心生态的福祉。
当我们以崭新的眼光读圣经,便赫然发现:环保就是圣经的主旋律!打从创世记开始,神创造人就是为了要让人类和祂一起管理大地;后来神唿召以色列人,是唿召他们成为榜样,活出人与土地的美好关系;甚至在启示录里,神也不是要毁灭地球,而是带来彻底的更新、神国的降临,人与万物和谐共存。
本书以圣经大故事的五幕剧为框架,从创造、堕落、土地、耶稣、新创造等主题,让我们看见圣经中神、人、土地的紧密关系;第六章开始进入实际应用,帮助读者将环保应用在门徒培训、敬拜赞美,以及生活方式和宣教使命,为渴望在读完本书后有所行动的读者,提供实用的指引。
准备好了吗?一起走上这条旅程,颠覆你对环保的想像,为你的教会生活、读经祷告,以及身为门徒的每一天,注入全新的活力。
原来圣经是绿色的!各界绿色基督徒一致推荐 包衡 英国圣安德鲁大学荣誉教授、英国国家学会及爱丁堡皇家学会院士
莱特 灵风基金会国际事工主任、《宣教中的上帝》作者
申永顺 马偕医学院副教授暨学务长
张文亮 台大生工系教授、《河马教授的25堂环保课》作者
许世璋 东华大学自然资源与环境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陈慈美 生态关怀者协会秘书长
邓元尉 静宜大学生态人文学系助理教授
赞誉 布克雷在这本书结合了他对耶稣的委身、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圣经神学的认识,指出因为圣经里的神关心一切祂所造,并唿召祂的子民参与其中,因此以上三者息息相关。布克雷透过圣经的整全故事带出神对世界的心意,并指出身为人类,我们跟神所造之物的关系是这个大故事的一部分。布克雷纠正我们的神学,并提供非常实用的引导和建议,指出正确的神学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要怎么在这个充满环境危机的时代活出整全的基督徒生命?很多人非常关心这件事,但也感到徬徨无助。布克雷透过自己的经验,提出几个改变生活方式的作法,相信神会把我们的微小努力织进祂对受造界的伟大心意。──包衡,英国圣安德鲁大学荣誉教授、英国国家学会及爱丁堡皇家学会院士
我们在神的话语里欢欣雀跃,因为看见基督为我们所做之工的长阔高深,并且持续在圣经中发现新的重要洞见。几个世代前的人误解了圣经关于奴隶、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的教导。如今,布克雷向我们展示,人类如何忽略了神要我们爱护环境(也就是祂所造的世界)的教导。气候变迁、过度捕捞、全球污染、臭氧层破坏,以及由于过度放牧和砍伐造成土壤的不稳定,已经愈来愈明显;然而,我们没有看出来,这些会发生,全是因为我们忽略了神赋予我们的责任──妥善管理受造界。保罗明确指出,基督死在十字架上,不仅是为了拯救人类,更是要使万物与天父和好。神赐给我们记载祂的杰作的书(受造界),以及记载祂话语的书(圣经),除非我们两本都好好读过,不然我们会变成畸形的基督徒。《耶稣的环保学》一书带着我们从创世记到启示录,清晰而有力地指出圣经中有关照顾受造界的大量记载,告诉我们从神的命令来看,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做。──R. J. 贝里,英国生态学会前主席
布克雷以简明易读的风格,向我们介绍面对气候变迁和大地管家的职分,一个实际且合乎圣经的回应。对所有委身于神在这世界的使命的耶稣门徒,这本书一定要读。──提姆˙戴甘,英国圣公会差会秘书长
过去二十年间,我和许多教会和基督徒有过不少接触,他们都努力地和当前的环境危机奋斗。周遭环境的巨大变化,影响着他们的社群以及居住地、耕种的农地和捕鱼的海洋。每个地方面对的挑战都不一样,但他们都问着相同的问题:面对现状,基督徒该如何思考?他们也寻找着相同的资源,很多人问我:哪里可以找到圣经关于环境以及我们在其中的位置的教导?
布克雷给了我们这样的资源,而且是很好的资源。二十多年来,在极为艰难的都市条件下,布克雷和家人活出他在书中描述的信仰和行动。因此,他在本书(经过多年探讨和研究)所带出的结论,已经经过了最严格的考验。而且,布克雷熟悉世上许多地方,以及这些地方在实务和神学上的风貌。布克雷在印度长大,住在全英国文化最多元的行政区,且参与A Rocha在世界各地的事工。他曾和许多群体一同敬拜、一起生活,并在当中授课。因此,布克雷是位值得信任的向导,带领我们走过以下旅程:若要忠心跟随我们的造物主、参与在或许是这时代最重要的议题,我们需要像个基督徒般地思考、并问出以下这个可能有点复杂的问题:为什么要关心神的世界、如何以荣耀基督的方式进行?就我所知,有关耶稣对自己所造世界的心意,没有任何书比《耶稣的环保学》提供我们更好的教导。我的祷告是,许多人能够受本书中圣经的智慧所引导,在受造界急需受到关切的地区,实践耶稣的教导。──彼得˙哈里斯,基督徒生态保育组织A Rocha创办人
在这本发人深省的书里,布克雷挑战我们根据圣经,重新思考所有人类今天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地球的未来。虽然把焦点集中在气候变迁已经变成一种潮流,但我相信布克雷是正确的。他指出,我们问题比这深得多,关乎我们整个生活形态。他极具说服力地指出,我们的生活方式需要接受全盘挑战。
所有真心想知道圣经完整意义的基督徒,都应该阅读这本书。长久以来,我们都只接受圣经部分的教导,忽略除了个人与神的关系以外的教导。整全的福音谈的不仅是耶稣转化了我们与神的关系,更改变了我们与其他人、与周遭世界的关系。身为人类,我们的任务是要以言说及行动,把耶稣的好消息带给整个受造界。倘若我们的生活方式未能彰显出对全本圣经所记载的神的敬拜,我们怎能指望人们能听到真正的好消息呢?
过去几年,几经思考后,我也和布克雷有同样的观点,而且一直希望写一本同样的书。现在布克雷为我们完成这项任务。他在本书中提出深入浅出的神学以及实际的建议,带着谦卑探讨环保主题,坦承每个人的情况不尽相同;同时,他也从永续的观点,全面探讨西方的生活方式,挑战我反思自己的生活形态,希望对你也有类似的帮助。
读完这本书后,希望你也可以跟我一样,为着能够有崭新的生活方式感到释然──这生活方式修复我们与神的关系,也让我们与他人、与地球的关系得到恢复。期待你也接受挑战,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我深信,当你以祷告的心思考本书向众人发出的信息后,你也会渴望这样的改变。──安迪˙里德,英国国会议员
作为德爱基金会(Tearfund)的主席,我亲眼看见不断变化的生态环境如何危害世界上的贫苦大众。人们常会认为应该关心的是穷人而不是地球;布克雷在这本书中,告诉我们这样的分割其实错误且不合圣经。圣经所启示的神十分在乎整个受造界,包括人类和非人类的受造,并唿召我们也如此行。如果我们不关心耶稣的环保学,就无法帮助穷人。好好读这本书,买来送朋友,并准备接受挑战。──爱莲˙史托基,神学家和社会科学家
在这本鼓舞人心的佳作的每一页,布克雷对属神世界的深切关怀跃然纸上。当我们看见人类如何对待神交付给我们的世界,就知道我们急需重新发现圣经如何对我们目前的情况说话。布克雷札实的圣经知识,以及对他们一家生活方式的真诚反省,将挑战并装备我们,在为这个世界和其中所有生物带来盼望的这份重任上,发挥我们的作用。──路得˙瓦莱里奥,着有《细数生活每一面:不再危害地球的基督徒生活形态》(L is for Lifestyle: Christian Living that Doesn’t Cost the Earth)
「该拯救灵魂的时候,何必多此一举拯救树木?」认真提出这个问题的基督徒,热衷于宣教使命,却不理解基督徒为何需要关注以合神心意的方式,使用并关爱受造界。他们大概同意基督徒的使命应该包含关顾穷人,却不认为需要包括爱护环境(纵然两者紧密相关)。布克雷这本书让我们看到,关顾属神的受造界如何全然合乎圣经(以及不这样做的话,如何不合圣经、不敬畏神)。如果你喜欢圣经,并委身宣教使命,本书将打开你的眼界,让你看见基督福音的广阔,其中有些面相可能是你未曾想过的。如果你要遵行大使命,请记得,大使命始于耶稣对天地万物的主权。「如果耶稣是全地的主,那么,我们就不能把我们与基督的关系,跟我们对待地球的举动切割开来。因为传扬『耶稣是主』的福音,就是在宣告一个包含地球的福音,因为基督的主权遍及一切受造。」(洛桑运动《开普敦承诺》)。请细读这本书,扩展你对圣经中的使命之理解和实践。──莱特,灵风基金会国际事工主任,着有《宣教中的上帝》及《基督教旧约伦理学》
《寂静的低语:荒野中的生命哲学》 书籍简介 这是一部深入探讨人与自然界复杂关系的哲学随笔集,它并非关乎特定的教义或意识形态,而是聚焦于人类文明在高速发展中所遗失的一种古老智慧——对“界限”与“关联”的深刻体认。全书分为“原初的沉默”、“人工的迷宫”和“回归的路径”三大部,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现代社会中,个体如何被无休止的喧嚣和无限扩张的欲望所裹挟,并试图在当代生活的碎片中,重新拾起一种与万物共生的、更具呼吸感的生存哲学。 第一部:原初的沉默 本部分追溯了人类在工业革命前对环境持有的朴素态度。作者没有采用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通过对北欧萨米人的迁徙路线、亚马逊雨林部落的祭祀仪式,以及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在山水间的隐逸生活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描述,构建了一种“地方感”的理论基石。 书中详细分析了“限制”在构建文化中的核心作用。不同于现代社会将限制视为障碍,早期文化往往将地理、气候、乃至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视为塑造社会结构和个体行为的必要框架。例如,在探讨日本侘寂(Wabi-Sabi)美学时,作者着重分析了其如何将事物的残缺和短暂性内化为一种美的标准,这直接对抗了现代追求永恒和完美的主流叙事。 此外,这一部分对“时间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传统农业社会中对季节更迭的依赖,使得时间呈现出周期性和循环性,而非线性的、不可逆转的“进度条”。作者引用了大量关于古老历法的研究,论证了这种时间观如何培养出耐心、节制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接受能力。书中有一章节专门讨论了“聆听岩石的语言”,通过地质学的观察,将时间尺度拉伸至数百万年,以此映照人类生命的短暂和谦卑。 第二部:人工的迷宫 随着工业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本部分聚焦于这种转变如何体现在个体心理和都市结构之中。作者认为,现代城市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集合,更是一种“被设计的遗忘场”。 在论述“空间的异化”时,书中批判性地考察了现代建筑学中对“效率”的极端推崇,以及由此产生的“功能至上”的副作用。作者通过对一座典型中型城市新城区的透视,展示了绿地如何被切割成孤立的“景观带”,水流被管道化,动物的栖息地被彻底压缩。这种结构性的割裂,使得居住其中的人丧失了对生命网络的基本感知。 “消费主义的无限延伸”是本部分的核心议题之一。作者没有采用经济学分析,而是从现象学的角度,探讨了“拥有”如何取代“存在”成为生活的主要驱动力。书籍中描述了一系列访谈,对象包括高负荷运转的金融从业者和沉迷于虚拟世界的网络玩家,揭示了他们共同的焦虑:对“不足”的永恒恐惧,以及试图通过物质和信息过载来填补内心空虚的徒劳努力。 书中还包含了一篇关于“噪音污染”的深度报告,将其定义为一种“感官的强奸”。作者认为,持续不断的人造噪音(交通声、设备嗡鸣、信息推送)不仅损害听力,更重要的是,它系统性地屏蔽了自然界微妙的信号,使得人类在心理上无法回归到本真的、非刺激性的状态。 第三部:回归的路径 最后一部分探讨了在高度人工化的环境中,个体如何重建与环境的有效连接,寻求一种可持续的内在平衡。作者强调,“回归”并非物理上的退隐山林,而是一种意识和行为模式的重塑。 书中提出了“微观的实践哲学”。这部分拒绝空泛的口号,而是聚焦于日常生活中可以实施的具体行动:如何重新学习辨识不同树木的叶片纹理,如何区分不同天气下土壤的气味,以及如何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内进行“有意识的劳动”(例如,种植香草、修补旧物)。这些实践的意义不在于产出效率,而在于重构个体与物质世界的“亲密关系”。 一个重要的章节专门讨论了“责任感的再定义”。作者认为,现代语境下的责任感往往局限于家庭和工作圈,而这本书主张将这种责任感拓展至“看不见”的领域——那些被我们消费却从未谋面的生产者,以及那些被我们污染却无法发声的生态系统。这种责任感不是基于道德压力,而是源于对“我们都是同一张网的一部分”的直观认知。 最终,书籍以对“慢”的推崇作为总结。慢不是懒惰,而是一种审慎的、深思熟虑的生活节奏。它要求个体学会忍耐信息流的延迟,学会接纳事物发展本身的固有速度。作者以一位老木匠打磨家具的过程作为结尾意象,那个过程冗长、需要专注,但最终产出的物件,承载着时间和心力的重量,具有了超越其物质本身的价值。这本书最终试图引导读者,在纷繁复杂的现代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寂静之所”,在那里,生命才能以最真实的面貌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