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打开脑中的顿悟密码:搞懂创意从哪来,让它变成你的

用科学打开脑中的顿悟密码:搞懂创意从哪来,让它变成你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创意
  • 顿悟
  • 科学
  • 大脑
  • 思维
  • 创新
  • 心理学
  • 灵感
  • 问题解决
  • 学习方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用科学解开顿悟之谜,营造专属于你的创意灵光吧!
继《为什么我们这样生活、那样工作》《躲在我脑中的陌生人》
《潜意识正在控制你的行为》,神经科学解密思考又一力作!

  「精采又易懂地描绘创意产生和酝酿过程」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海克曼(JamesHeckman)强推


  我们经常因脑袋灵光一闪而顿悟:「啊!我想到了!」,这个神奇的顿悟时刻是哪冒出来的?

  早在阿基米德(Archimedes)从浴缸里跳出来,在大街狂奔,将新发现告诉每个人;到释迦牟尼领悟「人类为何受苦」;牛顿一见苹果突然想通万有引力理论;披头四保罗.麦卡尼一闪而过的经典情歌〈昨日(Yesterday)〉。数千年来,人类发现的编年史中,记录无数这种灵光乍现的创造与发现的传说。心理学家称之为「顿悟」,代表着一种有效经验,它能拓宽我们对世界以及对我们自身认知的理解。世世代代的科学家都在追寻:顿悟能力如何在大脑中形成?为什么有些人的大脑比较容易产生瞬间顿悟?它们是如何生成?我们如何才能提高顿悟的机会?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

  认知神经科学(cognitive neuroscience)这个新兴领域,不断发展出测量大脑活动的新技术,透过功能性磁振造影与脑波图等技术,科学家得以探索大脑,解释人类如何察觉、记忆、思考、感觉以及顿悟,进而了解「啊!我想到了!」出现时的大脑活动。

  研究神经科学二十余年的杰出心理学家马克.毕曼、约翰.库尼欧斯,对于顿悟能力——瞬间洞察力进行深入探索,以脑部成像研究搭配认知心理学的行为研究方法,解开「何谓顿悟」与「大脑如何产生顿悟」之谜——右脑的「远距联想」和「另类诠释」功能是顿悟的关键,提供了点燃创意的火花;由脑波图显示,在顿悟时刻右颞叶出现的突发活动,就是千古以来人类追寻的那道灵光!

  就像天文学家卡尔.萨根(Carl Sagan)说:「思路清晰让人心情愉快。理解本身就是一种狂喜。」人们对顿悟的瞬间本身就充满渴望,所以爱看推理小说、玩拼字游戏,以及想要解答存在本质等重要问题。就让科学家带你搞懂这纯粹的喜悦,释放脑中的创意潜力,解决疑难、突破困境,也带你了解这世界、了解自己。

本书特色

  1.从认知神经学+心理学角度角度,破解神秘思考力
  世界顶尖神经科学家联手,从科学角度重新解析趣闻、研究、临床报告,解释何谓顿悟与大脑如何产生顿悟,深入、丰富、引人入胜。

  2.不空谈、不艰涩,科学证据告诉你脑子原来是这样用
  大不同于空泛的联想法、思考法的创意书,最新科学实验教读者从大脑运作机制了解「AHA!」如何出现,掌握强化加强创意的作法,让脑袋真能正确使用,搭配插图,好读好懂。

  3.啊哈!自己的灵光自己抓!
  「啊!我想到了!」是可以营造和练习的,苦于创意撞墙的工作者,可以依循书中建议,自由切换到「顿悟模式」:例如,通勤花几分钟闭目沈思;又或趁对外隔绝(如淋浴)打开心智,让想法流动无阻;又如拥有正面心情、降低紧张,灵感更不会漏接。

国际媒体、名人推荐

  「引人入胜!神经科学家约翰.库尼欧斯与马克.毕曼在《用科学打开脑中的顿悟密码》一书中以最新的脑部成像研究为依据,提出许多灵光乍现的实例。」—《新闻週刊》

  「了不起的成就!《用科学打开脑中的顿悟密码》不只记录了无数科学家(包括两位作者)研究顿悟的历程,也是一本介绍科学进展的精采指南。库尼欧斯与毕曼先生检视了许多尝试回答特定问题与排除其他可能性的巧妙实验。绝佳的想法彷彿凭空出现,而身为读者的我们也看得很开心。」—《华尔街日报》

  「非常适合对神经科学或创意有兴趣的读者。文笔生动流畅,穿插着名的顿悟故事并解释这些顿悟的发生原因,此外更提供建议,帮助读者提昇顿悟能力。」—《图书馆期刊》(Library Journal)(星级书评)

  「库尼欧斯与毕曼是杰出的神经科学家,从事认知研究已超过二十年。他们深入探究顿悟,用大脑功能的量化科学来解释神奇的顿悟。了解大脑做出最大反应时的情况与时机,可以把创造力和灵感带入全新境界。这是一本生动好读、富感染力的『大脑』书。」—《书单》(Booklist)

  「如果你对灵光乍现想出解决之道的过程感到好奇,这本书里有最新的研究结果,你一定会喜欢这本书介绍心智运作最新消息的悉心编排。」—《柯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用科学打开脑中的顿悟密码》以既精采又易懂的方式描绘创意的产生和酝酿过程。」—詹姆斯.海克曼(James J. Heckman),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亨利舒兹杰出教授(Henry Schultz Distinguished Service Professor)

  「这是一场刺激的心智探索之旅,深入了解激励人心却难以掌握的顿悟时刻,以及人类如何拥有更多顿悟。」—亚当.格兰特(Adam Grant),华顿商学院教授;《纽约时报》畅销书《给予:华顿商学院最启发人心的一堂课》(Give and Take)作者

  「《用科学打开脑中的顿悟密码》以生动和教育的方式检视乍现的创意顿悟。约翰.库尼欧斯与马克.毕曼立论有据,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高度进展解开了过去看似神祕的人类心智特色。本书提出最先进的研究结果搭配日常实例,曾经对「啊!我想到了」时刻感到好奇的读者绝对不能错过。」—丹尼尔.沙克特(Daniel L. Schacter),任教于哈佛大学心理系,威廉.肯南二世(William R. Kenan, Jr.)奖助金教授,《记忆七罪》(The Seven Sins of Memory)作者

  「库尼欧斯与毕曼用最棒的方式深入浅出介绍顿悟。他们透过有趣的例子与先进的科学实验,带领读者进行一场探索「啊哈」时刻本质的旋风之旅。」—黛博拉.普蓝汀斯(Deborah Prentice),普林斯顿大学教务长,心理学与公共事务学教授

  「两位顿悟研究先驱以活泼生动的方式引领读者探索最了不起的人类体验:『啊!我想到了』时刻。这本好读易懂的作品针对创意的科学原理提供了深具权威性的讨论。」—强纳生.斯库勒(Jonathan Schooler),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心理学与脑科学教授

  「本书特别令人乐见的贡献在于促进我们对人类创意运作的了解,全书立论严谨,但文笔活泼生动,适合多数读者阅读。想在生命中激发更多创意的人都应该好好读一读《用科学打开脑中的顿悟密码》。」—大卫.迈尔(David E. Meyer)博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密西根大学心理学教授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想图书的详细简介,这份简介并未提及您提供的书名或其主题,并且力求自然流畅: --- 《星轨上的回响:宇宙边缘的哲学漫游》 一部横跨物理学、人类学与存在主义的宏大叙事 在浩瀚的宇宙尺度下,人类文明的历史不过是转瞬即逝的火花。然而,正是这些火花,以其特有的光芒和复杂的结构,成为了我们理解存在本身的唯一窗口。本书并非一部单纯的科普读物,也不是晦涩的哲学论文,而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思维探险,引导读者穿越时空的帷幕,审视人类在宇宙图景中的真实位置。 第一部分:时间的刻度与空间的深度 本书的开篇,从对宇宙基本结构的重新审视开始。我们不再满足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标准模型所描绘的图像,而是深入探讨了时间作为一种“涌现现象”的本质。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在宇宙加速膨胀的背景下,我们对“过去”和“未来”的感知是如何被塑造的。 我们首先检视了黑洞视界边缘的引力效应如何扭曲了我们的时间观念。不同于教科书上的简化模型,本书引入了对“信息熵”在时空曲率中的角色分析。例如,当一个文明试图在靠近事件视界的地方建立观测站时,他们所接收到的外部信号延迟和红移,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他们对“现在”的定义?这种差异化的时间体验,是否暗示着宇宙中存在着无数个相互平行的“当下”? 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了宏观尺度的结构——星系团和超星系团的排列方式。通过对最新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数据的解读,本书提出了一种关于“结构形成偏向性”的假设。这种偏向性,似乎在暗示早期宇宙的物质分布并非完全随机,而是遵循着某种尚未被完全理解的“拓扑约束”。我们探讨了这些约束是否可能成为理解暗物质、暗能量性质的钥匙,以及它们如何决定了我们所能观察到的宇宙的“有界性”与“可居住性”。 第二部分:生命的低语与文明的残响 在理解了宇宙的骨架之后,本书将焦点转向了生命这一最为奇特的现象。生命,是在熵增定律下逆流而上的局部有序结构。我们详细分析了生命起源的“热力学悖论”——如何在能量梯度中,结构得以自我复制和进化。这不是对化学过程的简单罗列,而是对“自组织系统”的哲学阐释。 作者提出了“符号复杂性阈值”的概念。一个系统要被认定为“有意识的生命体”,它必须能够超越对环境刺激的直接反应,形成内部的、非物质的符号系统来描述世界。书中详细对比了地球上基于DNA的生命与假想中基于硅或等离子体的生命形式,探讨了不同信息载体如何影响文明演化的速度和形态。 本书用极大的篇幅讨论了“信息考古学”。如果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在星际尺度上留下印记,这些印记将以何种形式存在?它们可能不是宏伟的建筑,而可能是经过精心编码的引力波模式、微弱的量子纠缠残留,或是隐藏在背景辐射中的特定频率失真。我们如何设计探测器,才能识别出这些“非传统”的文明信号,而不是将它们误判为自然噪音?这需要我们跳出以人类感官为中心的认知框架。 第三部分:存在的边界与认知的重塑 本书的高潮部分,是对人类“自我”概念的挑战。当我们将人类的认知能力放置在宇宙背景下进行衡量时,我们自身的局限性便暴露无遗。 我们探讨了“高维感知”的哲学可能性。我们是否真的被限制在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中?如果存在一个维度,它只与“意图”或“纯粹的数学结构”相关联,我们能否在不借助先进科技的情况下,通过极端的冥想或认知训练来短暂地“触摸”它?书中引用了古代东方哲学中关于“空性”的描述,并试图将其与现代拓扑学中的某些概念进行跨学科的对话。 此外,书中深入分析了语言在构建现实中的作用。我们使用的词汇,如“是”、“存在”、“变化”,在不同文明中可能对应着截然不同的物理实在。如果一个语言没有“过去时”的概念,那么这个文明对因果律的理解将如何不同?这种对语言学结构和形而上学基础的考察,最终将我们带回到对“意识本质”的终极追问:意识是物理过程的副产品,还是宇宙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要素? 《星轨上的回响》旨在提供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视角——一种既敬畏科学的严谨,又拥抱哲学深邃的混合视野。它邀请读者放下已有的确定性,在宇宙的宏大寂静中,重新聆听那些微小而永恒的回响。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马克.毕曼Mark Beeman


  西北大学心理学教授,专研大脑的创意认知与问题解决、心情对注意力与认知的影响,以及左右脑的功能差异。他的研究获得国家卫生研究院、国家科学基金会、约翰.邓普顿基金会与美国海军研究署(Office of Naval Research)的补助。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的卡弗利奖助研究员(Kavli Fellow),也是心理学协会(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的研究员。他经常从青春期的儿女身上学习新知。

约翰.库尼欧斯John Kounios

  卓克索大学心理学教授兼应用认知与大脑科学计画主任。他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宾州大学与全国创伤后压力症候群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进行过研究与任教。他是心理学协会与心理科学协会的研究员。研究曾获国家科学基金会与国家卫生研究院的补助。目前他与妻儿住在宾州。

译者简介

骆香洁


  清大外语系,辅大翻译研究所,专事翻译。译作包括:《死过一次才学会爱》、《超脑零极限》、《源场》(合译)、《深刻入骨》、《德兰修女:来作我的光》、《夜幕低垂》(合译)等书。

图书目录

前言∥啊哈!抓住乍现灵光

第1章∥新光芒,新视野
诠释顿悟的角度/创意vs.顿悟/顿悟无所不在/彻底改变一个人/破解资讯漩涡/我们有多聪明

第2章∥顿悟从何而来
顿悟的步骤/就是那个时刻!/反过来看/类比思考/地底酝酿,自动爆发/阿基米德的狂喜/我们都要更多

第3章∥思考的框框
大脑皮质管理性思维能力/惊喜专用/小孩更不受框限/框框的好处1:聪明思考/框框的好处2:快速思考/框框的好处3:读懂絃外之音/框框的好处4:率先改变

第4章∥就在那瞬间
突发的电击感/选情之夜/当选的是……

第5章∥跳出框框,潜入脑子
顿悟来得正是时候/顿悟藏在这里/限时测验/大脑何处在活动?何时活动?

第6章∥左右协调
失语缺陷/左右脑有何差异?/右脑挺身而出/神经元无所不包/关键是右脑!

第7章∥视而不见
大脑暂时空转/心智眨眨眼/内在顿悟与外在观察

第8章∥酝酿
酝酿的温床/打盹有助记忆/清醒时的酝酿/大脑休息,与无意识思考/从悬念找答案/摆脱误导/休息的艺术

第9章∥顿悟温床:愉快的心
心自在,创意来/正面情绪实验/情绪影响思考,思考也会影响情绪/顾此失彼的专注力/照亮想法/当理性遇到感性/改变心情,促进创意

第10章∥大脑所知比你多
聊下去,直到顿悟出现/来自边缘的想法/催生直觉/坚持信念/直觉何时现身/直觉与顿悟的连结/远距觉察/直觉vs.强势分析思考/该不该相信直觉?/联想生命意义/另一种智力

第11章∥顿悟者与分析者
触类旁通/两种思考模式/张开眼睛,也张开心智/奔放的右脑/思维的管控机制/创意,来自疯狂/轻症者有优势/善用演化条件/分心的影响/利用好时机,迎接好创意/遗传条件很重要?

第12章∥胡萝卜和棍子
用诱因收买创意?/见树?见林?/趋近动机的矛盾/两种动机/要不要严罚重赏/宽松期限,能解放创意

第13章∥距离、异质、虚拟,催生创意
象征与暗示/爱与时光旅人/假如……会怎样/跨距的创意刺激/心理距离的冲击/以宏观视角,看故事全貌

第14章∥最佳状态
方法1:锻鍊心智/方法2:电击大脑/方法3:孵化顿悟的环境/一桿进洞/顿悟的敌人/人人都可以顿悟,包括你

谢辞

图书序言

前言

啊哈!抓住乍现灵光


  「尤里卡!」(希腊语Eureka,意思是「我找到了!」)没人知道阿基米德(Archimedes)是不是真的大声喊出「尤里卡」,然后就跳出浴缸直接冲到古希腊的叙拉古(Syracuse)街上,告诉大家他的最新发现。不过这个故事已流传了两千年,原因是它能引起共鸣:你可能也有过类似的「啊哈」时刻,或是突然感受到某种领悟。心理学家所说的「顿悟」是感受强烈的经验,能加深我们对世界和自己的了解。这种心得能带来启发与实质上的好处。

  顿悟的故事也让我们心有戚戚焉,所以我们花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研究这些顿悟时刻,这也是我们写这本书的原因。我们的目的是说明顿悟的本质、顿悟如何出现,以及介绍能让你拥有更多顿悟的科学研究。不过,我们要先说一说自己的研究历程,还有我们对顿悟的大致研究内容。

  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心理学家记录下历时数十年的研究结果,发现人类在面对令人困惑和看似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可能会突然明白自己一直想错了方向,其实答案直接又明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你如何「看」问题。

  了解顿悟的本质后,心理学家试着描述顿悟。他们把重点放在顿悟不同于刻意的、有意识的思考,也就是所谓的「分析」。例如在一九八○年代,心理学家珍奈特.麦特卡夫(Janet Metcalfe)证明了人类可以有意识地监控自己刻意的分析思考。可是顿悟的心理历程多半是无意识的,所以很难去监控和预测想出解决方法的「啊哈」时刻何时才会闯进意识里。一九九○年代初期出现了另一个研究进展,心理学家强纳森.斯古乐(Jonathan Schooler)证明了顿悟是既脆弱又容易被掩盖的想法:出声思考(thinking out loud)会降低顿悟灵光乍现的机会,但是以说话的方式思考问题不会减损解决问题的分析能力。

  除了斯古乐的发现,一九九○年代关于顿悟的研究结果少之又少,这个领域几乎呈现停滞状态。虽然顿悟仍是实验心理学(experimental psychology)的核心主题,几乎每一本心理学的入门教科书都会提及,但一直没有人能够明确掌握顿悟的机制。最重要的问题是:顿悟是怎么出现的?我们能够触发更多顿悟吗?

  顿悟研究有一大障碍,跟顿悟的本质有关:顿悟感觉起来不一样。「啊哈」时刻威力强大,所以人们才会注意到它并且牢牢记住它。尽管如此,怀疑人士依然坚称这种感觉只是错觉,顿悟跟刻意思考之间唯一的差别在于人们想出解决方法时的感觉。除此之外,顿悟毫无特别之处。他们说,把「尤里卡」视为创意突破只是童话故事。

  我们是二○○○年底在宾州大学工作时认识的,当时我们讨论过怀疑人士的想法是否正确。说不定「啊哈」时刻只是感觉起来不一样,其实并不特别?或许顿悟只是偶然造成不凡结果的平凡想法?要是有客观的指标(marker)能验证顿悟这种主观经验就好了,这样我们就能把「啊哈」时刻独自抽离出来分析,釐清顿悟是否具有独特性。

  我们发现顿悟的客观指标的确可能存在,答案就在大脑活动中。于是,我们决定往这个方向出发。

  当时马克在研究另一个主题:语言的理解对右脑的依赖性;一般认为右脑擅长空间处理,而不是语言。基于其他人的研究结果和他自己对右脑伤患的语言缺陷所做的研究,他提出一个左右脑讯息处理差异的理论。马克的职业生涯在一九九四年碰到转捩点:他听了强纳森.斯古乐以顿悟为题的演讲。这使他相信是右脑的特性促成了「啊哈」时刻:这个特性是让人类能够灵活理解语言的能力,也就是把关联性很小的资讯拼凑在一起的能力。一九九○年代,马克跟艾德华.波顿(Edward Bowden)一起做行为研究,为右脑在顿悟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提供研究基础;艾德华也是一位顿悟的研究者,他们两个在念研究所时相识。同时,马克也开始用fMRI(功能性磁振造影)研究语言,找出让人类得以理解故事的大脑区块。他很快就开始考虑用fMRI研究顿悟。

  约翰在一九九○年代的研究兴趣是「语意记忆」(semantic memory)的神经学原理:人类如何习得、使用和(有时候)失去知识。他用脑波图(EEG, electroencephalography)记录大脑的电活动,借此追踪大脑记住一个概念的过程。下一步当然就是观察顿悟如何突然出现。他与他指导的博士生罗德瑞克.史密斯(Roderick Smith)发表了一篇行为研究论文,证明顿悟会突然地完整出现,验证了突然性(suddenness)的意识经验。这是他考虑用脑波图研究顿悟的发端。

  脑部成像技术(brain imaging)在一九九○年代初期开始起飞,并且在接下来的十年内迅速发展。此类技术的出现意味着我们不再受限于只能观察人类的外在行为。我们也可以窥见运作中的人类大脑。这件事改变了一切。

  早期神经成像所研究的能力,大多是心理学家早已广泛研究过的能力,例如知觉(perception)、注意力、运动(movement)和记忆。他们回避了比较复杂而陌生的心理能力,例如逻辑推理、决策与问题解决等等,更别说是顿悟的研究了。

  我们相信我们已经把研究顿悟的工具准备好了,但是我们必须回答一个科学问题:应该选择哪一种实验?研究经费与时间都很少。我们两个人的资金都只够做一个实验。我们应该选哪一种实验呢?我们讨论了一段时间,结果一直回到同一个关键问题:当一个人靠顿悟解决问题时,大脑发生了什么事?所以我们设计了一个可以说明「啊哈」时刻的实验。

  二○○二年我们设计出第一个研究的相关细节,并且准备好进行实验。但是我们很紧张,因为这是一场大冒险。在理想的情况下,研究者会先做小型的初步「测试」解决实验里的小问题,然后在正式实验之前改善实验步骤。但是我们没有资源跟时间进行初步测试,所以必须一次成功。

  数据收集完毕后,接下来的几个月我们各自分析脑波图与fMRI的结果,然后再交换彼此手中的大脑图片,结果使我们大感震惊:脑波图和fMRI的图片叠在一起时完全吻合!主要的实验结果:右脑有一个关键区块会在「啊哈」时刻亮起。这项发现与其他实验结果终于为顿悟的真实性和独特性提供了具体证据。我们着手为文,说明实验结果。在我们各自接受新的大学教职之际(马克到西北大学,约翰到卓克索大学(Drexel University)),我们把这篇论文寄给期刊出版社。当声誉卓着的期刊《计算生物学》(PLoS Biology)接受这篇论文时,我们都很高兴。

  这篇论文引发心理学家与神经科学家的高度关注。尽管新的证据少之又少,但是研究者对顿悟的兴趣一直没有消减。不过,新闻媒体与社会大众的反应出乎我们的意料。例如伦敦的《泰晤士报》(The Times)热烈宣称大脑的「E点」已被发现(E是尤里卡的第一个字母)。想要简单说明我们的研究结果确实需要这种简化手法。此类报导一出,我们收到来自各行各业的信件与电邮,他们在信中描述自己的「啊哈」时刻,以及关于创意的个人直觉。有些故事收录在本书中,有些故事则是为新的实验提供灵感。

  第一个神经成像研究的结论是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因此我们持续研究至今,现在顿悟依然是我们的研究焦点。随着研究慢慢取得进展,我们发现顿悟的故事不可能只用一篇新闻报导就说清楚,得用一整本书才行。

  于是,我们着手写出一本生动活泼又好读易懂的书。同样重要的是,我们想维持这本书的科学正确性。写作与编辑过程中的有趣资讯,也收录在本书的附註里。除了激起发现所带来的惊奇感受,我们也想鼓励人们运用这项研究,在生活上与专业上发挥更多创意。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我们用许多有趣的小故事解释「啊哈」时刻以及有助于创造「啊哈」时刻的情况。身为科学家,我们不认为趣闻能做为具体实证,也不认为它们违背科学理论,因为任何趣闻都有可能是例外或误传。不过趣闻的确有助于阐明重要观念。它们曾经启发了我们,或许也可以启发你们。

  写这本书是一次美妙的经验,但是对我们来说,真正的满足来自于分享这些资讯。希望这本书能帮助你运用创意顿悟,让你实现并超越你在生活上和专业上的渴望。

图书试读

摘录1
 
第二章  顿悟从何而来
 
反过来看
 
一九四九年八月五日,十五位消防队员在队长韦格.道奇(Wag Dodge)的率领下,以空降的方式抵达蒙大拿州的曼恩崃谷(Mann Gulch),扑灭发生在崃谷单侧、规模不大的野火。他们跳伞降落在没有失火的另一侧跟一位消防员会合,降落的时候是顺风。忽然间,风转向了。火苗飘过来,点燃了他们这一侧的草地。火焰迅速逼近消防员。他们急忙冲上山坡,希望可以跑得比火焰更快。但是道奇知道这种作法救不了他们。燃烧的速度太快了。
 
道奇停下脚步。其他消防员看到的时候,一定以为他放弃逃生。他们继续拼命逃。但就算道奇放弃逃生,他也没有放弃太久,因为他得到了救命的顿悟。他背对火焰拿出一根火柴,然后点燃面前的草地。干草迅速起火,风把新的火焰吹向崃谷的侧边,火焰离他越来越远,留下一块焦黑的空地。道奇爬到这块空地里静静等待。
 
野火烧过来时,火焰从旁边绕过然后越烧越远,这块烧光的空地保护了他。
 
道奇捡回一命。而另外的十五位消防员之中,有十三人丧命。
 
火灾是问题。面对这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消防员不容易翻转自己对情况的诠释,进而把火当成解决问题的工具。道奇「逃离火焰」的方法是平原印第安人常用的方法,但当时的森林管理员完全不知道,消防员的训练也没有教。所以其他消防员必定以为道奇丧失了判断力,或是已向火焰高举白旗。
 
除了最明显的解决之道,他们想像不到其他办法:跑得离火焰越远越好。道奇的顿悟来自突然翻转他对情况的理解。他用最不明显的方式重新诠释:火焰不只是问题,也是解决方法。他以火攻火。
 
制造顿悟的观念重组可以很简单,道奇的例子是直接倒过来看;但它也可以是一面透镜,用来观察更微妙的关系。
 
类比思考
 
皮克斯动画工作室(Pixar Animation Studios)的安德鲁.斯坦顿(Andrew Stanton)制作过多部热门电影。由他编剧的卖座电影包括《玩具总动员》(Toy Story)、《怪兽电力公司》(Monsters, Inc.)、《海底总动员》(Finding Nemo)和《汽车总动员》(Cars)。他在写后来也成为卖座电影的《瓦力》(WALL-E)剧本时,碰到了一些问题。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创意就像是脑袋里的“小火苗”,有时候会突然烧得很旺,但更多时候是若即若离,很难捉摸。这本《用科学打开脑中的顿悟密码:搞懂创意从哪来,让它变成你的》这本书,就像是给了我一个“生火指南”。它不是教你如何“表演”创意,而是深入剖析了创意的“发生机制”。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解释了“心流”状态对于创意产生的关键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调整环境和心态来更容易进入那种高度专注、沉浸其中的状态。这一点对我这个容易分心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作者还谈到了“失败”在创意过程中的价值,这让我释怀了不少。以前失败了总觉得是能力的不足,现在明白,每一次的试错,其实都是在为下一次的成功积累经验,是在给大脑提供更多的数据进行“学习”和“连接”。这本书没有贩卖焦虑,而是提供了一种更理性、更积极的视角来看待创意这个过程。读完之后,我不再害怕“想不出点子”,反而觉得这是一个探索和成长的过程,充满了可能性。

评分

这本书真的彻底颠覆了我对“创意”的认知。我一直以为那些天马行空的创意,都是些天才才能拥有的特质,普通人很难企及。但《用科学打开脑中的顿悟密码:搞懂创意从哪来,让它变成你的》这本书,就像是在告诉我,每个人大脑里都藏着一个“创意宝库”,只是我们不知道如何去开启它。作者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讲解了很多关于大脑如何处理信息、如何进行联想、以及如何从已有知识中“孵化”新想法的科学原理。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跨领域学习”的论述,它强调了不同知识之间的碰撞和融合,是产生创新想法的重要途径。这让我意识到,平日里多接触不同领域的知识,并非“不务正业”,而是为自己的创意积累“弹药”。而且,书中关于如何“延缓评判”以及“拥抱不确定性”的建议,对于很多害怕犯错、不敢尝试的人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它教会我,创意产生的第一步,往往需要的是开放的心态和敢于“胡思乱想”的勇气。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解锁了一个全新的思考模式,看待问题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视角,而是能够更灵活、更全面地去探索和创造。

评分

这本《用科学打开脑中的顿悟密码:搞懂创意从哪来,让它变成你的》真的让我眼睛一亮!身为一个平常就对创意这东西有点“雾里看花”的感觉的人,总觉得灵感来得快去得也快,有时候拼命想也挤不出一丁点儿东西,但又看到身边有些人好像天生就脑袋瓜转得特别快,总能想出些让人拍案叫绝的点子。读了这本书,才发现原来“顿悟”不是什么玄之又玄的神秘力量,它背后有着一套可以被理解、甚至可以被“训练”的科学原理。作者用了很多生动有趣的例子,把一些比较抽象的脑科学知识讲得非常浅显易懂,像是关于“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是如何交替运作,帮助我们从零散的讯息中找到关联,最终生成新想法。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连接主义”的解释,它让我明白,所谓的创意,很多时候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大脑将不同领域、不同经验的知识点巧妙地连接起来的结果。这本书提供了一些实用的练习方法,让我不再是被动地等待灵感降临,而是可以主动地去“制造”和“捕捉”它。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多了一张“创意地图”,知道该往哪里走,该怎么走,才能更好地探索自己大脑中那个充满无限可能的“顿悟密码”。

评分

这本书的到来,简直就是我近期工作瓶颈期的救星!我从事的是一个需要不断推陈出新的行业,以往总觉得创意枯竭是常态,压力大到不行。每次想不出东西,就只能上网搜集别人的案例,结果越看越觉得自己的大脑像个空壳。后来偶然看到这本书的名字,觉得很有意思,就抱回家翻翻看。没想到,它真的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作者不仅仅是在理论上讲解创意是怎么产生的,更重要的是,他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实践指南”。书中关于“刻意练习”的部分,让我明白原来创意也是可以靠“练”出来的,而且是有方法的练。比如,他提到可以通过“类比思考”来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这个方法我回去立刻就在团队里试用了一下,效果出奇的好!原来我们一直卡在一个地方,只是因为我们习惯性地用同一套逻辑去思考。这本书也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它让我意识到,那些看似不经意的阅读、观察和体验,都是日后创意的“种子”,只要我们懂得如何去收集和整理,它们就能在某个时刻生根发芽。现在,我感觉自己看待周围世界的方式都有点不一样了,好像处处都藏着创意的线索,不再像以前那样茫然无措了。

评分

怎么说呢,《用科学打开脑中的顿悟密码:搞懂创意从哪来,让它变成你的》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而不是一本硬邦邦的教科书。我一直以来都对“创新”这个概念很感兴趣,觉得能够创造出新的事物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但常常觉得,很多关于创意的书,讲的都比较虚,听完好像懂了,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无从下手。这本书就很好地平衡了理论与实践。它没有回避一些大脑科学和心理学的专业名词,但作者很巧妙地通过生动的故事和贴近生活的比喻,把这些复杂的概念都讲得非常清晰。我尤其喜欢关于“直觉”和“逻辑”在创意产生过程中如何协同作用的章节,这让我对“灵光一闪”有了更科学的认识,不再把它仅仅看作是运气。书中提到的一些“思维工具”,比如“SCAMPER”法则,以及如何进行“脑力激荡”才能更有效率,这些都是非常实用的技巧,我回去就尝试着在自己的写作和一些个人项目上运用,发现真的能够帮助我更快地找到新的切入点,而且产出的想法也更有深度。总而言之,这本书给了我一个清晰的框架,让我知道创意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去培养和提升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