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要义(七版)

宪法要义(七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宪法
  • 法律
  • 政治
  • 教材
  • 法学
  • 七版
  • 理论
  • 学习
  • 考试
  • 基础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基本权系现代宪法的核心,对基本权的了解,是现代国民的权利,也是促使国家提升水准的不二法门。一个尊重人民基本权的国家,才可能是一个民主法治的国家。本书深入阐释基本权意涵,期使读者清楚理解基本权精义之所在。
  
  在国家组织法方面,本书以功能性权力分立理论做为论述主轴,阐明我国宪法宪政组织结构及国家应为人民而存在的意涵。
  
  本书引用法规迄至2015年7月,司法院释字第731号解释。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宪法要义(七版)》内容的图书简介,侧重于其他领域的深度探讨,字数约为1500字。 --- 《全球化时代的国家主权与国际法秩序重构:基于后殖民视角的批判性考察》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代国际关系中,主权概念的动态演变及其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上被视为绝对和排他的国家主权范式,正经历着深刻的结构性重塑。本书不仅梳理了自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以来主权理论的发展脉络,更着力于引入后殖民主义的批判视角,对既有的国际法和国际政治理论进行了颠覆性的审视。 第一部分:主权概念的演变与权力结构的变迁 本书开篇即追溯了主权观念的起源,从霍布斯、博丹的古典主权理论,到19世纪民族国家兴起带来的民族主权概念,再到二战后国际法中“平等主权”原则的制度化确立。然而,作者指出,这种“平等”往往是表象,掩盖了核心国家与边缘国家之间固有的权力不对等。 在全球化背景下,跨国资本流动、信息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以及非国家行为体的崛起,极大地侵蚀了国家对领土和人民的传统控制力。本书详细论述了“有限主权”和“责任保护”(R2P)等新概念的出现,如何从内部合法性逻辑上对传统主权构成挑战。我们探讨了国际金融机构、跨国公司乃至网络势力对国家政策制定的潜在干预,分析了这些外部力量如何重塑了国家治理的边界和能力。 第二部分:后殖民批判:被遮蔽的权力叙事 本书的核心创新之处在于将后殖民理论的分析工具系统地应用于国际法和国际政治学领域。作者认为,当代的国际秩序并非建立在普世价值的共识之上,而是深深植根于殖民历史遗留的权力结构之中。 在国际法层面,本书批判了“文明国家”叙事对非西方国家法律体系的排斥与边缘化。例如,对国际人权法、国际经济法(特别是WTO规则)的审视表明,这些看似中立的规范,往往内含着西方中心主义的预设,并以“现代化”或“法治化”的名义,固化了原宗主国在经济和政治上的优势地位。本书通过对特定案例的深入分析,揭示了这些法律框架如何系统性地限制了发展中国家追求自主发展的能力。 在政治层面,本书探讨了“软实力”与“文化霸权”如何在新殖民主义的框架下运作。通过对国际发展援助、意识形态输出和媒体影响力的分析,作者揭示了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渗透如何成为维护现有不平等国际秩序的隐性工具。 第三部分:国际法秩序的重构与多极化挑战 进入21世纪,世界格局正加速向多极化发展,这为国际法秩序的重构带来了新的张力。本书探讨了新兴大国在维护自身主权利益和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方面的努力。这种努力并非简单地要求“遵守”现有规则,而是在寻求对规则本身的重新解释乃至重塑。 我们详细分析了国际司法机构(如国际法院、国际刑事法院)在处理涉及主权争议和历史遗留问题时的困境与争议。当国家间利益发生尖锐冲突时,国际法规则的约束力如何体现?国际社会的干预权(无论是人道主义干预还是基于安全考量的单边行动)的合法性基础又在哪里? 本书主张,真正的国际法秩序重构,必须建立在对历史不公的深刻反思之上,承认不同文明和发展阶段的国家在主权实践上的差异性和正当性诉求。这要求构建一个更加包容、更具协商性的国际法体系,而非仅仅依赖于强权政治的暂时平衡。 第四部分:数字主权与未来治理的边界 最后,本书将目光投向了新兴的技术领域,探讨了“数字主权”这一前沿议题。随着数据成为新的战略资源,国家对其境内数据流动的控制权、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以及算法治理的合法性,都成为了主权行使的新战场。 本书讨论了超级科技公司在数据治理上的权力扩张,以及各国如何试图通过立法(如数据本地化要求、网络安全法)来重建其对数字空间的控制。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关乎国家安全、公民权利和政治自主性的根本性挑战。我们探讨了“网络空间中的主权边界”这一模糊概念的法律和政治含义,并展望了未来国际社会在网络治理方面可能采取的合作或冲突路径。 结论 本书认为,当代主权并非走向消亡,而是进入了一个更为复杂、更具争议的“协商主权”时代。一个可持续的国际秩序,必须正视全球化带来的权力失衡,直面后殖民历史的阴影,并在多极化的现实中,找到平衡国家自治与国际责任的新范式。本书为理解和参与当代全球治理的复杂性,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工具和批判视角。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惠宗


  现职
  国立中兴大学法律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东海大学法律研究所兼任教授
  东海大学公共行政研究班兼任教授
  考试院诉愿审议委员会委员
  台中市政府诉愿审议委员会委员

  学历
  国立中兴大学法律系毕业
  国立台湾大学法研所硕士
  教育部公费留学,德国慕尼黑大学法学博士

  经历
  高考公证人第一名及格
  律师高考及格

  着作
  中华民国宪法——宪法生活的新思维
  行政罚法之理论与案例
  行政法要义
  教育行政法要义
  案例式法学方法论

图书目录

第七版自序
第三版自序──发现宪法
初版自序
本书引用简语

第一篇 序 论

第一章 国家学概论/1
第一节 国家之意义/1
第二节 现代国家的存立基础/3
第三节 国家之要素/4
第四节 民主国家与宪法之关系/14
第五节 国家权力的本质/18

第二章 宪法学概论/21
第一节 立宪主义的宪法/21
第二节 国民制宪权/22
第三节 宪法之种类/24
第四节 宪法变迁/25

第三章 我国制宪及修宪史/39
第一节 序 说/39
第二节 清末立宪运动/40
第三节 民国初年之制宪经过/41
第四节 训政时期约法与五五宪草/41
第五节 中华民国宪法之制定经过/42
第六节 宪法施行之准备程序/45
第七节 动员戡乱时期之修宪/46
第八节 宪法增修条文之修宪/48

第四章 我国宪法之基本决定──宪法之序言及总纲/59
第一节 序 言/59
第二节 共和与民主之基本决定/60
第三节 国民主权/76
第四节 领 土/78
第五节 民 族/81
第六节 国 旗/82

第二篇 基本权论

第五章 基本权总论/83
第一节 基本权之概念/84
第二节 基本权发展史/90
第三节 基本权种类/93
第四节 基本权之功能/95
第五节 基本权之主体/106
第六节 基本权拘束之对象/109
第七节 基本人权的限制/113
第八节 特别权力关系与基本权/129
第九节 基本权之关系/131

第六章 平等权与平等原则/135
第一节 平等之意义/135
第二节 平等之法律性质/136
第三节 平等的种类/138
第四节 平等原则之拘束力/143
第五节 平等原则之判断程序/150
第六节 平等原则与比例原则之竞合/155

第七章 人身自由/157
第一节 人身自由之意义/157
第二节 人身自由的范围/160
第三节 法定程序保障/165
第四节 法定程序内涵/167
第五节 不受军事审判之自由/174

第八章 行动自由/179
第一节 行动自由之意义/179
第二节 行动自由保护之范围/180
第三节 行动自由之规制/182
第四节 行动自由规制的检讨/185

第九章 思想及表现自由/187
第一节 绪说──思想自由之保障/188
第二节 言论自由/191
第三节 讲学自由/207
第四节 着作自由/211
第五节 出版自由/212
第六节 广电自由/215
第七节 新闻自由与政府置入性行销/217

第十章 祕密通讯自由/219
第一节 祕密通讯之意义/219
第二节 祕密通讯之保障/220
第三节 祕密通讯之限制/220
第四节 通讯保障的新发展/222

第十一章 宗教自由/225
第一节 政教分离/225
第二节 宗教自由之内涵及特性/228
第三节 宗教自由之辐射效力/231

第十二章 集会结社自由/235
第一节 集会、结社之宪法意义/235
第二节 集会游行之自由/236
第三节 结社自由/241

第十三章 生存权/245
第一节 生存权之意义/245
第二节 死刑存废论/246
第三节 安乐死合法化之探讨/251
第四节 堕胎合法化之探讨/253
第五节 合乎人性尊严之生活权/254

第十四章 工作权/257
第一节 工作权之意义/258
第二节 工作权的主体/259
第三节 工作权之法律性质/260
第四节 工作权与其他基本权竞合/262
第五节 工作权保障之范围/263
第六节 工作权的限制/268
第七节 工作权于私法关系上之效力/278
第八节 工作权作为社会权的效力/283

第十五章 财产权/287
第一节 财产权之意义/288
第二节 财产权保障之性质/289
第三节 财产权保障之范围/290
第四节 财产权之限制/295

第十六章 诉讼权/321
第一节 诉讼权作为制度性保障之基本权/321
第二节 诉讼权之内涵/325
第三节 诉讼权的限制/335

第十七章 应考试服公职之权/343
第一节 应考试权之意义/343
第二节 应考试权之范围/344
第三节 应考试权之保障/344
第四节 服公职权利/350

第十八章 参政权/359
第一节 参政权之意义/360
第二节 选举权/361
第三节 罢免权/375
第四节 创制、复决权/378
第五节 公民投票/380

第十九章 其他基本权/393
第一节 宪法第22条之意义/394
第二节 个别之其他基本权/396

第二十章 国家责任论/427
第一节 国家责任序说/428
第二节 国家赔偿责任/428
第三节 行政补偿责任/452
第四节 国家赔偿与损失补偿之相对化/454
第五节 从冤狱赔偿化身的刑事补偿/455

第三篇 基本义务论

第二十一章 人民之基本义务/461
第一节 概 说/461
第二节 依法纳税/463
第三节 依法服兵役/465
第四节 接受教育/468
第五节 遵守法规范之义务/473

第四篇 国家组织论

第二十二章 国家组织法总论/477
第一节 现代国家组织之基本理论/478
第二节 内阁制、总统制与双首长制/491
第三节 我国中央政制的问题/500

第二十三章 国民大会/511
第一节 国民大会之性质/511
第二节 国民大会之组织的演变/512

第二十四章 总 统/517
第一节 绪 论/518
第二节 总统、副总统之产生与职位异动/520
第三节 总统特权/529
第四节 总统之职权/532

第二十五章 行 政/545
第一节 行政院之地位/545
第二节 行政院之组织/546
第三节 行政院之职权/553
第四节 行政院与立法院的互动关系/554

第二十六章 立 法/565
第一节 议会与人民间之关系/566
第二节 立法委员/567
第三节 立法院之组织/576
第四节 立法院之职权/578
第五节 立法院职权行使之方式/590

第二十七章 司 法/599
第一节 司法权的演变/600
第二节 司法权的特性/601
第三节 司法院之地位与组织/604
第四节 司法权的类型化/609
第五节 司法权之界限/631
第六节 司法独立/638
第七节 法官中立与法官不语/642
第八节 法官地位之保障/642

第二十八章 考 试/647
第一节 考试权之意义/647
第二节 考试院之地位/649
第三节 考试院之组织/651
第四节 考试院之职权/651
第五节 考试院与行政院之特殊关系/658

第二十九章 监 察/659
第一节 监察之意义/659
第二节 监察院之机关性质/661
第三节 监察院之组织/662
第四节 监察院之职权/665
第五节 监察权行使之方式/669
第六节 监察委员之特别义务/670

第五篇 地方自治论

第三十章 地方自治基础理论/671
第一节 台湾地方自治史略/672
第二节 地方自治之民主功能/676
第三节 地方自治制度之本质/678
第四节 地方自治团体之法律地位/681
第五节 中央与地方权限划分/688
第六节 地方自治团体高权/692
第七节 地方自治组织的基本模式/699

第三十一章 地方自治之实际/703
第一节 中央与地方事务/703
第二节 地方自治组织──以县为例/708
第三节 地方自治之监督/712

第六篇 基本国策论

第三十二章 基本国策/725
第一节 基本国策之法律性质/726
第二节 国防之基本国策/729
第三节 外交之基本国策/731
第四节 国民经济/732
第五节 社会安全/737
第六节 教育文化基本国策/744
第七节 边疆地区及原住民基本国策/748

本书中文基本参考文献/749
附 录/751
一、中华民国宪法/751
二、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第七次)/762
事项索引/767

图书序言

第七版自序

  本书持续以本土化的素材作为我国宪法理论与实务的论述架构。为与时俱进,就新公布之司法院大法官解释及时事,例如「九月政争」、「三一八太阳花学运」、「高中生反课纲运动」等,从宪法学的观点加以论述,对于新公布而与宪法有关之法令,本版对些问题皆予适度地评析。
  
  宪法辐射的范围包罗万象,可以浅显到日常生活中,也可深入到哲学上人性尊严及国家如何保护人民基本权利的问题。本书自出版以来,一直朝向辩证式的教科书发展,一方面期望可以作为法律人宪法启蒙的教科书,同时兼顾不同观点辩证。
  
  本书此版力求增加内容,但不增加书本厚度,故删除部分附录及过度细节的论述,以降低阅读者的负担,并减略参考文献的引用;每个段落加上边码,索引直接根据边码编辑,以增加精确度。编码有先后顺序,但不以流水号方式呈现,中间略有空号,以备改版时增修。边码纵使经改版,以不变更为原则。对于司法院大法官的解释,增加案名的编辑,以便容易记忆。
  
  本书之校对,承中兴大学法律系李轩轩、法研所谢颖昇、谢怡均、林倪均、姜林青吟同学挥汗协助,但或有文字乖舛误植,仍祈各方贤达指教是幸。
  
  元照出版公司对本书全力协助完成编辑备极辛劳,亦一併志谢。

李惠宗
于2015年8月22日
于天鹅台风来临前

第三版自序

─发现宪法─


  现代立宪主义的宪法,是对近代专制极权制度的一种反省。宪法不是国家统治权力的盾牌,而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宪法是国家统治合法性的基础。国家应为人民而存在,不是人民为国家而存在。人民固应尽其法定义务,但也应该时时刻刻问:「国家到底在为我做什么?」这不是自私,也不是自利,而是要求代表国家的政府尽其应有的本分。作者深信,愚民政策是民主统治中的下策,无知的民众只会造就无能的政府;「民愈刁,国愈强」,「人民愈好讼,国家愈强盛」。国家体制应先尊重个人,培养人民尊重他人,并对自己负责的精神,且应鼓舞勇于在宪政秩序下争取权利的国民。人民有权利要求代表国家的各种政府机构,要有干净的执法态度,要有高度专业智能,也要有深度的敬业精神。
  
  现代的国家哲学是从不信任国家权力做出发点的。国家统治者更精确的说是国家权力的拥有者与执行者,应时刻记着,权力是人民的付託,不是利益的赋予;各种权力的拥有者没有任何理由认为其权力代表着「道德」或代表着「学问」。权力的拥有者应该持续反省其所行使的权力作用是否合乎公共利益,其没有任何理由认为人民的心灵是污秽的而应加以改造,而其自己的心灵是永远圣洁的;也没有任何的凭据可以训示人民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权力的拥有者应戮力建立客观的「共识秩序」,不可为执政利益,也不是为了虚应故事,而是应借由立法作用将客观的共识秩序形成制度,使每个人都能在这种制度下将不理性的恣意抑制到最低点。国家权力作用在达成国家文化、经济及安全的各种任务过程中,不但手段在形式上要合法,程序要顾及正义,实质正当性也须时时接受检证,国家没有理由为了达目的不择手段。现代民主法治国家并不是单纯要求国民守法,而是更要求国家守法。我们不可能透过教育机制「要求」人民「爱国」,因为人民爱不爱国,要看国家可不可爱。
  
  长期以来,宪法被扭曲成政党权力斗争的祭品,宪政体制可以因人设事,国家权力也往往被作为政治利益交换的筹码;然而,人民在宪法上应享有的权益,政府该做的事情,国家该建立的制度,都合乎理性地做到了吗?台湾各都会区人口密度非常高,但居然绝大部分都还没有兴建地下铁或捷运;各种看不见的基础建设如下水道设施、失业保险制度等,似乎还停留在中古世纪;各种设施与制度充斥着虚应故事,粉饰太平的情境,但自称「大有为」的政府却训勉民众应「知福惜福」。
  
  感谢近年来司法院大法官对宪法所作的诸多解释,让国民渐渐「发现宪法」是可以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而不是纸上文字;也让人民慢慢发现宪法是可以让人民透过制度,要求国家机关该做什么的制度,而不是国家机关想做什么才做什么的挡箭牌;人民也渐次受到启发,认知其本身应该是权利的主体,而不是单纯统治权行使的客体。
   
  本版系针对最新之第6次宪法增修条文及司法院大法官近三年来所着解释之阐扬,较之第2版,本版增加三分之一,增修改订期间,内人高春燕一直给我最高度的鼓励与照顾。本书之修订,并承彰化地方法院公设辩护人陈志忠硕士及其夫人廖婉君硕士、中山大学中山学术研究所吴明孝硕士、交通大学科技法研所研究生林育竹、台中高分院法官助理王耀贤、苏哲科、罗永旻、黄振佾及陈汉声等辛苦校对,在此谨向他们致上最高的谢意。特别是前国民大会代表林铭德老师对内容提供非常丰富的意见,对其亦师亦友的情谊,在此特别表示感谢。

李惠宗
时2001年6月29日 赴德旅次谨志

初版自序

  对宪法的忠诚是国家理性最高的表现,是文明的表征。我国制宪伊始,宪法的重心一直停留在国家权力的配置上。然只考虑执政者权力的确保,而不以人民权利为意的宪法,殊不符合立宪主义的要求。可是在台湾的修宪过程中,从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到后戒严时期宪法增修条文的修宪,却仍不脱此一窠臼。殊不知,国家权力组织之设计,无非在形成负责的政府,以促进人民利益,舍此而外,国家权力本身无存在之价值。是以,本书于此观点尤多置意。
  
  本书的出版,是作者学习公法学十余年来一点心得的小结。对此部宪法,作者尚难说已有能力作正确地宏观检证与微观分析,然透过司法院大法官们长期以来的个案累积,使国人渐能看清宪法之本来面貌。作者尽其可能地从各该解释予以引证说理。
  
  对公法兴趣的培养与法学分析能力的训练,首先应该先感谢长期以来指导我、教诲我的指导教授,翁大法官岳生。没有他的指引,作者无法踏进如此广阔富丽的公法殿堂。当然本书法律见解,有思虑尚欠精熟之处,则须由作者负责。
  
  本书之出版,要感谢内子高春燕长期以来的牺牲,照顾家庭,使我无后顾之忧,能够专研法学。在本书撰写过程中,更备极辛劳地打字、亲校,犹时予以精神激励,终使本书得于今秋面世。此其间曹文琦小姐长期为本书内容打字,备极辛劳。好友许嘉昇大律师在百忙当中犹拨冗校读数通,并提出许多宝贵的见解,特申感谢之意。本书虽经数校,鲁鱼亥豕,仍有难免,尚祈贤达指正是幸。

李惠宗
谨志于台中致远斋
时1997年9月4日 子夜五时,东方渐白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第七版的《宪法要义》,感觉就像是收到一份迟到的毕业礼物,但又比毕业证书来得更实在,更能引领我走向未来的学术道路。这本书的结构,我一直都很喜欢。它从总论开始,逐步深入到各个宪法基本原则和权利保障,最后再谈到宪法解释和国家机构。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 我记得在我第一次翻阅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对于“民主原则”的阐述所吸引。书里不仅讲解了民主的选举制度,还深入探讨了代议民主与直接民主的优劣,以及民主在台湾社会的实践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它不会回避现实中的争议,而是用一种客观、理性的方式,呈现出不同的观点和理论,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是我认为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 而且,这本书在处理“比例原则”时,做得相当出色。这个原则在很多法律体系中都至关重要,尤其是在限制基本权利的时候。 《宪法要义》会给出清晰的层级解释,说明一个限制措施必须满足的三个要素:是否具有正当目的,是否适合达成该目的,以及是否为达成该目的所必要且侵害最小。书中也会引用很多判例来佐证,让我能更具体地理解这些抽象的理论。 我特别喜欢书里关于“政党政治”的章节。在台湾,政党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宪法对于政党活动的规范,也直接关系到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宪法要义》对政党的功能、成立、活动规范,以及政党与国家的关系,都有详尽的论述,这对于理解台湾的政治生态非常有帮助。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让我觉得很舒服。它不像一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晦涩,而是力求清晰、准确,并且带有一定的温度。阅读过程就像是在跟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对话,他会耐心解答你的疑问,引导你走上正确的学习道路。第七版的出版,说明这本书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并且一直在不断地进步,这让我对它充满了信心。

评分

这本书终于出到第七版了,真的很有感触。我记得第一次接触《宪法要义》大概是大学刚开始的时候,那时候对宪法这门课,说实话,感觉是很抽象、很遥远的东西,就是课本上那些条文,还有一些学长姐口中的“神圣不可侵犯”之类的。但拿到这本《宪法要义》,感觉就不一样了。它的叙述方式,不是那种冷冰冰的法条堆砌,而是用一种比较清晰、有逻辑的方式,把宪法背后的精神、原则,还有它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都讲得明明白白。 特别是在解释一些基本人权的概念时,这本书的论述就非常深入。比如,它不仅仅列出“言论自由”这个权利,还会去探讨它的边界在哪里,在什么情况下言论自由可能会受到限制,以及这些限制的合宪性审查标准是什么。这些内容对于我们这些法律专业的学生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而且,书里会引用很多司法院释字,这些解释对于理解宪法条文的具体适用至关重要,而《宪法要义》就把这些复杂的解释,用一种相对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省去了我们自己去啃大量判例的辛苦。 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将宪法视为一成不变的圣经,而是展现了宪法作为一个活的法律体系,是如何在时代变迁中不断发展和解释的。它会提及一些重要的修宪历程,以及在社会重大事件发生后,宪法解释如何做出调整,以回应新的社会需求。这种动态的视角,让我觉得宪法并不是只存在于书本里,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是能够随着社会进步而演变的。 对于非法律背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同样具有很高的价值。它用非常平易近人的语言,讲解了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保障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比如,在讲解“财产权”时,它会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宪法是如何限制政府征收私人财产的,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这样做,而且必须给予合理的补偿。这些内容,对于提升普通民众的宪法意识,非常有帮助。 总的来说,《宪法要义》(七版)是一本集学术性、实践性和普及性于一体的优秀宪法教科书。它不仅能帮助法律专业的学生建立扎实的宪法学基础,更能让非法律专业的人士,对我们国家的根本大法有一个清晰、深刻的认识。第七版的更新,相信会更贴近当前的宪法发展和实践,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宪法的人来说,绝对是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评分

《宪法要义》(七版)的问世,对我来说,是一种期待已久的“重逢”。我第一次接触这本书,大概是七八年前,那时候正值准备律师资格考试,宪法知识的掌握是重中之重。《宪法要义》以其系统性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成为了我备考过程中的“定海神针”。 书中关于“政教分离”原则的讲解,我一直觉得写得特别到位。它不仅解释了政教分离的内涵和意义,还会深入探讨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实践差异,以及在台湾社会面临的现实挑战。它会分析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宗教团体在公共事务中的角色,以及政府如何保持中立。 我非常喜欢书中对于“比例原则”的详细解析,它不仅列出了构成比例原则的几个要件,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大量的判例,生动地展示了这些要件是如何在实际案件中被运用和衡量的。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讲解方式,大大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和深度。 《宪法要义》在处理“公民不服从”这一议题时,也展现了其前瞻性和批判性。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这个概念,而是会深入探讨其在民主社会中的合法性基础,以及其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这让我意识到,宪法不仅仅是规范,也包含了对于公民权利和自由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尤其让我感到惊喜的是,第七版中关于“国家形态”的论述。它会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国家形态,以及台湾在此背景下的特殊性。这对于理解我们国家的基本政治结构和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这本书的内容,总是能触及到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并且给出深刻的见解。

评分

收到《宪法要义》第七版,心中感慨万千。这本书的每一次更新,都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对宪法这门学问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宪法要义》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我理解台湾社会运作逻辑的“地图”。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程序正义”的阐述。它详细讲解了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所享有的各项程序性权利,比如获得公平审判的权利,以及获得律师帮助的权利。这些内容对于保障个人的合法权益至关重要。 《宪法要义》在处理“环境权”这一议题时,也展现了其时代感。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宪法中关于环境保护的条文,而是会深入探讨环境权的具体内涵,以及在现代社会中,它所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社会国家”理念的讨论。它会分析社会国家如何在保障个人自由的同时,也承担起促进社会公平和福利的责任,以及这种理念在台湾社会实践中的体现。 《宪法要义》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在于它能够将晦涩的法学理论,用一种清晰、易懂的方式传达给读者。它的语言风格严谨而不失流畅,结构清晰且逻辑严密。第七版的更新,相信会涵盖更多最新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案例,为读者带来更全面的知识。

评分

这次拿到《宪法要义》的第七版,首先让我眼前一亮的就是它全新的排版和封面设计,感觉更加现代化了,也更能吸引年轻读者的目光。这本书对我个人而言,意义非凡,因为我就是在读前几个版本的时候,才真正对宪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一个对宪法理论和实践都有一定了解的人。 我非常欣赏这本书在讲解“国家主权”这个概念时的严谨性。它会从历史渊源讲起,然后分析主权在不同政治体制下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对于台湾这样一个特殊的政治环境下,主权概念的理解和定位,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深度的分析框架。它不会简单地给出一个定论,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分析不同的学说和观点。 在论述“宪法修改”制度时,《宪法要义》也展现了其独到之处。它不仅详细介绍了台湾现行的宪法修改程序,还会与其他国家的宪法修改制度进行比较,分析各种制度的优缺点。这让我了解到,宪法修改并非易事,背后涉及到复杂的政治博弈和社会共识的形成。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书中对于“司法审查”的阐述。特别是对于大法官的职权,以及司法审查在维护宪法秩序中的作用,书中都有非常深入的剖析。它会讲解什么是违宪审查,以及在哪些情况下,最高法院可以宣告某项法律无效。这让我明白,司法审查并非是对立法权的挑战,而是对宪法最高性和权威性的保障。 我尤其喜欢这本书在介绍“国家赔偿”制度时,结合的现实案例。它会讲解在什么情况下,政府或者公职人员的行为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以及公民如何通过法律途径获得赔偿。这些具体的例子,让抽象的宪法条文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宪法是如何保护我们每一个人的。第七版的更新,相信会让这些案例更加与时俱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