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奖惩的教养新配方

善用奖惩的教养新配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80%父母都在问:为何我家孩子叫不动、讲不听、骂不怕?
  心理治疗师传授:孩子老是讲不听,就用『奖』的试试看!

  带孩子,就像带兵。父母是长官,长官要有坚持、有原则,
  不能过度顺从士兵想法。完全民主的教养模式,绝不是王道!

  为什么要有「奖」还要有「罚」?
  因为,奖励可以中和惩罚带来的副作用。

  「惩罚」及时且直接矫正孩子的偏差行为
  过度依赖讲理,只会让孩子面临更多危险,
  所以,在家里,「有限体罚」是必要之恶。

  「奖励」让孩子知道自己被肯定、有价值
  即使孩子表现真的很差、问题行为一大堆,
  父母还得尽可能量挑出孩子的优点来奖励。

  我都照做了,为什么奖惩无效?
  诊断无效奖惩模式的5个准则

  1_奖赏已经太饱足了
  例如,每週给孩子300元零用钱,准时起床只有10元奖金,那孩子根本不会被吸引。
  [配方] 提高任务奖金,零用钱都得靠孩子自己赚

  2_目标太难,奖赏得之不易
  例如,每次段考都班上前三名,国中毕业时才可以出国玩。奖励够吸引人,但是目标太远大。
  [配方] 及时奖励,孩子努力有感,才愿意继续拚

  3_没有确实执行奖惩规则
  例如,孩子大哭大闹、耍赖撒娇,父母觉得可怜可爱而难坚持、暂不罚。这也凸显父母缺乏权威。
  [配方] 一切都照着规则走,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懂

  4_奖惩的规则被人破坏了
  例如,父母想要照规则走,祖父祖母却出身阻挡,或者,孩子表现虽差,却有人私下给他礼物。
  [配方] 大人要先讲好,避免孩子不把规则当回事

  5_父母花费的心思不够多
  例如,规则、奖惩订是订了,但父母只顾执行,不曾关心,以为改变偏差一蹴可几,轻松容易。
  [配方] 了解孩子好恶,详细拟订计画后再来执行

专业推荐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疗所所长、临床心理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杨顺兴


  担任心理治疗师已经超过15个年头。
 
  一路以来,从替别人家的亲子坏关系找寻解决方针,到教养自家的一子一女,深刻体会「奖惩」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进而提笔撰书,提供许多新观念、新方法,期待引导父母善用奖惩制度,导正孩子的偏差行为、延续孩子的良好表现。更重要的是,这个模式将让父母在教养的路上走得更顺利、快乐,也大幅降低了亲子关系产生不睦的危机。

  [现职]
  屏东基督教医院精神科心理治疗师

  [学历]
  国立政治大学心理研究所毕业

  [证照]
  卫生署临床心理师证书(证书字号000433)

  [曾任]
  高医大附设医院精神科心理治疗师
  高雄阮综合医院身心内科临床心理师
  屏东师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兼任讲师

图书目录

【PART A 教养的哲学】
带孩子,就像带兵一样,父母就是长官。长官要有自己的主见,要有一定的坚持与原则,不能过度顺从士兵想法。完全民主的教养模式,绝对不是王道!
我晓得,父母爱孩子是理所当然的,但爱要以智慧为依归,没有智慧的爱就成了伤害。如何是带?如何是爱?如何又是害?正是我想要继续说下去的。

01 教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要求」品行,「激励」学习。
02 高要求,能带来「高成就」? -高要求,加深孩子的挫折感。
03 好,还要更好。其实不太好? -单纯赞美,让孩子相信自己有价值。
04 完善规划,孩子赢在起跑点? -尽情的玩,才是最好的潜能开发。
05 会「叛逆」是因为人性本恶? -叛逆是孩子肯定自我的合理过程。
06 问题小孩源自「问题教养」? -孩子有状况,父母要先反思。
07 「民主教育」才是教养王道? -儿童更适合用「权威式领导」。
08 孩子时而讲得通时而讲不通? -教养三阶段:简单说、用权威、轻责打。
09 亲子之间最好保有「界限」? -溺爱让孩子遗失面对问题的能力。
10 到底是爱孩子,还是害孩子? -没有智慧的爱是一种伤害。
11 孩子的IQ与EQ哪一个重要? -EQ的好与坏,关乎孩子未来成败。
12 孩子的EQ怎么教都教不好? -扎实地付出心力,才能提升孩子EQ。
13 拥有比人多,却不一定快乐? -教孩子分享,他的人际关系会更好。
14 自私的天性,可以后天矫正? -透过奖励,让自私的孩子愿意分享。
15 智力测验测到的「假智力」? -生活问题测到的才是「真智力」。
16 智能发展慢,是因为没开窍? -正视,才能及早帮孩子规划未来。

【PART B 用钱奖励孩子,太好了?!】
当孩子发现父母的计画「有甜头」,多会心甘情愿照着走。用钱奖励能微调孩子的偏差,又不会使他过度压抑而反弹,也算把亲子冲突的风险降到最低。
我不是说光靠「钱」就能成功教养。要养出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关心最重要。当父母很关心孩子,却觉得孩子不太好教,金钱奖励就派上用场了。

01 光讲道理、不奖励,孩子讲得通吗? -过度理想的模式,反让亲子更挫折。
02 不符现实的实验,被奉为教养圭臬? -理想模式难适用于不理想人性。
03 父母有义务无条件给孩子零用钱吗? -赚来的零用钱,孩子更懂得努力。
04 不小不大的缺点要怎么帮孩子导正? -赚钱,加强孩子想改变的动机。
05 父母不打不骂,孩子可以乖乖听话? -扣钱,有效管理孩子失控行为。
06 如何设定「效果最佳」的奖励规则? -任务很简单,奖励很优渥。
07 孩子要求加薪(奖金),该怎么办? -设定配套措施,提高奖金变合理。
08 如果孩子乱花钱,家长怎么办才好? -孩子有权管钱,就会知道精打细算。
09 奖惩制度会不会破坏手足间的感情? -公平的奖惩规则,就不会彼此竞争。
10 孩子为钱讨价还价,就是忤逆前兆? -断然拒绝孩子超出合理范围的要求。
11 孩子总是自动自发,就不用奖励了? -加上奖励,塑造孩子的正向性格。
12 没奖励的大孩子,变好动机就归零? -小时靠父母塑造,长大靠社会强化。
13 光用金钱奖励,就能教出好孩子吗? -关心孩子,才是最扎实的基本功。

【PART C 执行奖励与惩罚的小撇步】
孩子的心像株脆弱小树,容易长偏长歪,「有限体罚」是必要之恶。奖励,则可以中和惩罚带来的负面效应,也让孩子知道自己被肯定、有价值。
惩罚要把握原则。没有讲过的规则,就不该处罚。即使教过很多次,也要给孩子犯错空间。花些时间跟孩子解释「为什么被罚」,这个惩罚才能延续效果。

01 为什么一定要有「奖励制度」? -奖励会中和惩罚带来的副作用。
02 为什么惩罚要先数1、2、3? -给孩子缓冲,协助他练习控制自己。
03 立即给予孩子奖励的效果最好? -延后奖励,让孩子变好的动力消失。
04 如何要善用「小贴纸」来奖励? -及时奖励,让孩子持续好的行为。
05 怎么让孩子乐意接受你的规范? -重点行为一次只列两项,孩子不反弹。
06 孩子总是把父母的话当耳边风? -目标循序渐进,孩子愿意照着做。
07 高标准只会让孩子想直接放弃? -设定合理目标,孩子反而进步快。
08 如何有效设定「增强物」菜单? -依孩子的喜好程度,设立「奖励点值」。
09 孩子网路成瘾能规范他的行为? -用「点数卡」来管理孩子的上网时间。
10 什么状况下,非处罚孩子不可? -当孩子刻意挑战父母的权威时。
11 孩子「点头说懂」就是真的懂? -柔性劝导易使孩子处于危险情境。
12 言语警告愈激烈,孩子愈不怕? -可执行的威吓,有效管理孩子行为。
13 孩子「当街哭闹」时该怎么办? -坚定回应,让孩子知道父母的原则。
14 如何给孩子易懂好执行的指令? -避免4个给指令的错误说话法。
15 为什么孩子的态度总是这么凶? -父母的纵容换来孩子的不重视。
16 当孩子的情绪激动时该怎么办? -把孩子带离现场,用中断法解除危机。
17 「体罚」到底需不需要存在呢? -在家里,体罚孩子是必要之恶。
18 只要打小孩,就是父母的罪过? -有限体罚导正孩子的失控行为。
19 打得愈凶狠,孩子就会愈听话? -渐进式的体罚,孩子更容易懂。
20 为什么惩罚的一致性非常重要? -不一致的态度,让孩子弄不清对错。
21 我都照做了,为什么奖惩无效? -诊断无效奖惩模式的5个准则。

【PART D 值得省思的个案分享】
我把谘商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类似个案统整,并将我曾给予的建议与协助文字化,或许可以作为父母在教育(教养)上的参考。另外,近年来患有「注意力缺陷过动症(ADHD)」的孩子愈来愈多,因此我也收录数则「过动儿」家庭常有的疑问及迷思。期待这个章节所举的个案、相关建议,能为身处教养困惑中的读者们,开辟一条更为平坦的道路。

01 无法坚持原则的教养就是「宠」? -愈宠,孩子未来要面对的困难愈大。
02 不须经历困难磨练的孩子最幸福? -被过度保护的孩子永远长不大。
03 「宠子不孝」全因孩子不知感恩? -悲剧的形成,父母的责任很重大。
04 孩子偏差的价值观,怎么养成的? -大概都是孩子从父母身上学来的。
05 用相同标准教家中孩子才算公平? -要搭配孩子的个性因材施教。
06 如何调适孩子事事抢第一的心态? -教孩子建立「跑马拉松」的精神。
07 如何导正孩子扭曲的「用钱观」? -孩子体验缺钱苦,就知道钱的价值。
08 无法兼顾时,该重品德或重成绩? -好品德是立足社会的重要关键。
09 父母该怎么给孩子一个幸福人生? -给孩子磨练,刺激他去追求幸福。
10 为何孩子老讲不听、犯一样的错? -孩子也许有注意力缺陷过动症。
11 长期吃药治疗,伤脑伤肝又伤肾? -ADHD药物副作用几乎等于零。
12 有药物治疗,过动儿长大就会好? -父母教养模式,是孩子好坏关键。
13 协助注意力不足孩子的最佳策略? -先替孩子做计画,再教他拟计画。
14 面对过动儿,只能包容与忍让吗? -搭配奖惩,孩子行为才能上轨道。

图书序言

不符现实的实验却被奉为教养圭臬?

理想的模式难适用于不理想的人性


一九七一年Edward Deci等人进行一个研究──「奖励对内在动机的影响」,其所得到结果,在心理学上称为「过度辩证效果(Over-justification effect)」。

Wikipedia(维基百科)对「过度辩证效果」定义有清楚说明:

过度辩证效果指「外在的诱因」(如钱或奖品)降低一个人做事的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

套用在教养层面上,会发生的状况可能是「一个孩子本来就喜欢某项活动,如画图,而父母为了使孩子持续进行(或画得更好),以金钱或奖品来鼓励,这反倒让孩子失去最初喜欢画图的动机。之后,一旦抽掉奖励,孩子也不会再喜欢画图了」。

当时共进行3天实验,过程是「请受试者解谜题」。受试者随机分两组,一是普通组,只解谜题,全然不给奖励。另一是奖励组,第1天不给奖励,第2天告知会有奖励,第3天又变成没奖励。

此外,实验者刻意在实验进行中,设计一些「休息时间」,并观察受试者的表现。「休息时间」的行为表现,就是观察重点。

透过实验,Edward Deci等人发现,奖励组因为告知第2天有奖励,所以「休息时间」比普通组认真许多,花较多时间在解谜题。但是第3天在得知不会有奖励后,奖励组在「休息时间」比普通组还懒散,根本不愿意花时间解谜题。

重点来了。实验者将这种现象做了诠释(interpretation):

外在的金钱奖励,会减少一个人做事情的内在动机(intrinsicmotivation)。讲白一点,就是当你用一些外在奖金奖品去鼓励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不再那么喜欢「这件事情本身」了。

这个实验后来被其他研究心理的人重复地做,证明的确会有这种现象。所以,就开始有「过度辩证效果」这个名词出现。

我个人认为,虽然实验的结果与其验证的现象都是真的,但就实用的角度来看,它仍是一个琐碎、无用的研究。很无奈的是,这样的实验结果,在台湾却被教育专家高度引用,他们建议父母:

「别奖励孩子本来喜欢的事,否则孩子就不喜欢做那事了。」

「父母不可能一直都在奖励孩子啊!」

「不要奖励孩子,要让孩子喜欢这件事情本身。」……

最常被谈论到的例子是「读书」。专家说:「用奖金或奖品鼓励孩子读书,他可能有动机读书。可是未来呢?他读大学时,你的奖励还能满足他吗?那时,他不就完全不读书了?」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