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一 坦然面对失败,你会更容易成功 国泰综合证券金融商品部副总/黄敬尧 「失败为成功之母」是一句老生常谈,但很少有人懂得分析失败背后的成因,并将之转化为成功要素。成功的专业人士正是有检讨失败的习惯,甚至掌握失败的机会,才能化危机为转机,进而开启成功的大门。
本人任职的公司董事长朱士廷先生,最常训勉我们同仁的一句话是,「要为成功找方法,不要替失败找借口」,刚好在本书第13章,也提到相同的概念:「借口只会拉低身价」。在迈向成功的过程中,积极寻找方法,诚实面对失败,可以使自己更快走到正确的道路上。
另外,这两年很风行的实践管理——脱离舒适圈,我也很受用。我常以此为标准,用来检视自己目前所在的环境与工作绩效,是否需要更多的刺激进一步成长。而在本书中也提到了,「失败力是拉你离舒适圈,不是一直败」的观念,对我来说,等于增加了一项检视方式,更加了解自身处境,并找出前进的动力。
我在金融职场服务多年,主要从事股票投资及交易工作,每天面对瞬息万变的局势,股票价格的涨跌、亏损或获利,往往只在一念之间,胜败真的是兵家常事。尤其每次遇到市场大幅波动,例如近年的美国信贷金融危机,或是欧债金融海啸,都有人因重伤而离开这个市场。但也有人懂得积极吸收市场重挫后的资讯、将之化为自身经验,并发展出自成一格的操作逻辑。这样的人,才有机会成为金融市场里的常胜军。
以下谈谈我个人的失败经验。最初进入金融市场时,我选择了一家证券投信公司。虽然我没有财务分析的学位,但靠着在电子产业几年的工作资历,我仍成功的说服对方,得到一份产业研究员的工作。没想到才上任没多久,我不但因为缺乏基本的财务分析能力,而难以做出正确的研判,就连产业的供应链、市场前景等专业知识都付之阙如,无法完成公司交办的工作,所以我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离开了这家公司。
在了解自己失败的原因,源自于对工作内容了解不足,以及过于有自信之后,我终于能静下心来,想想自己的专业及优势究竟在哪里。所幸后来在金融市场的衍生性商品业务上,我找到了可以发挥所长的位置,不但乐在工作,也一直有不错的绩效,至今已累积了近二十年的工作资历。回头想想,若没有当初那一段错误的经历,我也不会有后来为金融市场服务的机会。
去年,我有幸聆听商周集团执行长王文静女士的演讲。她畅谈了自己就读台大EMBA(高阶管理硕士在职专班)时期,获颁艾森豪奖金协会(The Eisenhower Exchange Fellowships, Inc., 简称EEF)的奖项,以及之后访问美国总统候选人希拉蕊女士的过程,是一场非常棒的分享。她用了一个「大大的零」当作这场演讲的开场,那是王执行长当年在大学联考时的数学成绩。正好唿应了本书作者在自序中所提到的:以失败做开场的演讲最让人难忘。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坦然的面对失败,不但更容易成功,成功的果实也更加甜美。
诚挚向各位推荐本书。
推荐序二
失败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一蹶不振
CBRE世邦魏理仕台湾董事总经理╱林俊铭
在我超过15年的职涯中,幸运的在初期就曾遇见一位主管对我说:「人生唯一的不变,是持续改变。」(The only constant in life is CHANGE.)
这句话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也成为我职涯发展最重要的核心价值。
重新检视职涯转捩点时,我发现了「念头」的差异,所造成的蝴蝶效应,以及对人生的重大影响。「这件事很难,但我觉得可以挑战看看。」思考的方式创造了你眼中的世界、影响了你的态度、改变了你的人生。改变自己根深蒂固的想法,才能创造改变的机会,或许我们无法改变别人,但可以从改变自己开始。
在这里我要特别讨论「成长型思维模式」(growth mindset)。拥有这种思考模式,就是相信一个人的素质,可以靠后天努力慢慢培养。它会让你想要尝试,因为尝试后才能有学习,有学习才能成长,有成长才能继续学习新技能,这是一个持续性的正向循环。当你开始学习运用这种思考模式,你会发现学习的渴望不断扩大,很多事情也就变得不是那么困难了。
也就是说,思考方式决定了观念与态度,而观念与态度决定了行为,当然,行为也就直接促成了结果。同样的雨天,心情好时觉得舒适浪漫;心情不好时,便觉得湿黏恼人。心情好坏常能决定事情成败,当你注意到自己的情绪起伏时,学习先了解情绪的来源,无论是开心、愤怒、幸福、悲伤、紧张等,并与自己对话:「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情绪?」就能慢慢的,成为能掌握自己情绪的人,透过调节、幽默的方式因应,进而化阻力为助力。唯有先将心情处理妥当,才能让自己准备好,在最佳状态迎接各种挑战,成就关键大事。
「眼中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成功的机会,往往从认知自身价值展开。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价值,许多人经常不自觉的羡慕那些所谓人生胜利组,错过了许多机会而浪费了一生。在强敌环伺的环境之下,需要做的事,是学习认识自己、发扬优势、接受劣势、肯定自我价值、找到发展方向,并与自己和平相处。
「失败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一蹶不振」,不论在教育小孩及管理团队上,这是我始终信奉的心法。
把小错误当成训练,是为了避免发生更大的错误。以教育小孩为例,大部分情况我会故意「藏起一只手」,让孩子在冲撞的路途中吃点苦头,切身体验失败的经验,并让他们知道这是正常的,借此锻鍊如何承受伴随失败而引发的心理压力。
成功没有公式,但我们可以随时做好准备、找到自己的核心价值,当机会来临时,付诸行动力与执行力,把握每一次发挥的舞台,便能创造自己的成功故事。
推荐序三
人人都需要面对失败,即使不一定会成功
脸书人气部落客/「每天来点负能量」
我在脸书上最喜欢谈失败,除了我本身很熟悉这件事,相信各位对于失败也都不陌生。然而,实际情况却是,说起失败大家往往颇有共鸣,却没多少人敢主动公开来谈。
这就好像每一个男生都很熟悉打手枪,却鲜少跟人讨论分享、交流如何打手枪一样。失败这事就跟性慾差不多,只能偷偷摸摸的做,公开的讨论,太敏感、也太容易被人贴上标签。
我相信我的失败经验绝对称不上顶尖,坦白说,会自认失败顶尖的人,你应该不会想听他说话。但我是个很勇于谈论自己失败的人,如同我的粉丝团一样,失败可以公开讨论、公开嘲笑,反正已经没什么好失去了,茍且偷生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谈论失败还有一件事很重要,相较于成功,失败有趣多了。成功很无聊,我虽没怎么成功,但看那些成功人士的模样就觉得乏味,或许是酸葡萄心理,但我真心觉得人不要太成功。这社会上的成功者大都是一个样子:有钱有闲、做许多事都不需要考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相当任性洒脱。但是失败的人,却有各自的烦恼,有些人失败是没钱;有些人失败是没人爱;有些人失败是没能力;有些人失败则是因为太有能力。
在你穷困的时候,你才会知道谁是朋友。
在你失败的时候,你才会知道什么最珍贵。
看待一个人是否杰出,不是看他怎么做事,而是看他怎么面对失败。我们长越大,手中握有的东西越多,却也越来越害怕失去。
这本《世界菁英为什么相信失败,质疑成功?》对失败毫不避讳,也是少数认真谈失败的一本书,这种书你读了不会太开心,但起码读完后你可以知道,原来你失败得并不孤单。
书里列举了许多关于面对失败而成功的例子,我们都需要面对失败,即使不一定会成功。人们会嘲笑你,不是因为你跌倒,而是因为你跌倒之后、躺在地上爬不起来的样子,实在太过可笑。
书里有一句话我非常喜欢:怕最后会失败,那就早点失败。反正那些成功,都只是还没有失败而已,当你能够早点体会到失败的滋味,等到真正的失败来临时,你也不会多紧张了。
成功很容易离你远去,但失败绝不会放弃你。不用太害怕失去,因为以后会失去更多,人都是会习惯的。
不过如果你想从书里学到些什么,请先记得这件事:许多人会有机会站出来谈自己的失败,不过是因为他们后来成功了;现实生活里,更多人是不断失败、永远没机会成功,你当然也就看不见他们的失败经验谈。换句话说,顶尖的失败者能见度相当低,因为他们失败到你根本看不见。因此要知道,学习失败不是要你习惯失败,而是要让你能好好珍惜成功的滋味。
毕竟大多数的人,很懂得失败,但却连成功是什么都不知道。
前言
失败力。这三个字让你人生格局豁然开朗 一流的国际组织,大多给予曾经失败的人较高的评价。这也表示,经历令人印象深刻的失败,是成为世界菁英的第一步。我在十五年前曾报考多间美国大学的经营管理研究所,直到那时候,我才意识到这个事实。
报考哈佛大学与史丹佛大学等知名经营管理研究所,都必须提出托福(TOEFL)、研究生管理科入学考试(GMAT)的成绩及相关论文,而这份论文将左右考生上榜与否。
当然,各校的论文题目大不相同,不过,除了谈未来目标或工作方向之外,关于失败经验的题目也很常见。这在英文中称为「失败提问」(Failure Essay Questions)。在论文中,考生必须具体写出经历过什么样的失败、从那份经验中学到些什么?这样的论文题目已是万年考古题,每年都一定有研究所提问,考生要从自己的人生与工作经历中,归纳出具有建设性的失败经验。
为什么学校重视的不是成功经历,而是失败体验?在我日后担任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的面试官时,才真正领悟到箇中道理。
英语检定只要用功读书就能有好成绩,口语表达也可经由训练改善;唯独品格无法靠着后天努力培养。人在谈到自己的成功经验时,大多会显得意气风发、充满自信,而在提到失败的经验时,则会显得谦逊、也比较不会夸大其词。所以想了解一个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请他谈谈自己的失败。当人提及过去不堪、痛苦的经验时,可能会在不经意间显露出自己的真实性格。一个人有没有成为优秀领导者的潜力,端看他能否从失败中记取教训、并找出不再犯错的做法。
在世界各产业第一线活跃的顶尖菁英,都会大方在校园演讲中分享自己的失败经验。
举例来说,世界知名的股神──华伦.巴菲特(Warren Edward Buffett),就曾以「被哈佛大学拒绝,是我人生的转捩点」作为演讲的开头。当然,之后他也强调:「正因为就读哥伦比亚大学,我才有现在的成就。」听到名人的失败经验,会让人备感亲切的觉得:「没想到世界知名的大富豪,也曾经有过这样的遭遇?」进而竖起耳朵,想仔细听听他接下来说些什么。
星巴克的创办人暨执行长霍华.舒兹(Howard D. Schultz)也曾在演讲中数度提到,「逆境会使人加速成长」。当年他开咖啡厅创业时,周遭的人都不看好,甚至还有人说风凉话:「这年头还开咖啡厅?赚不了钱啦!」但,舒兹并不把这些冷言冷语放心上,虽经历了数次失败,最后他仍建立了自己的咖啡王国。
本书共分四部,第一部详述哈佛大学与史丹佛大学的经营管理研究所,如何解读失败,并介绍该校训练学生失败力的方法。
第二、三部的内容,则分别介绍活跃于外商公司的菁英,如何克服失败,并从中获得进步的力量。包括曾任职于麦肯钖公司(McKinsey & Company)、波士顿顾问集团(Boston Consulting Group,简称BCG)、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Google等等一流国际企业的员工。此外,还有日本企业,如丰田汽车、SONY、电通集团、三井物产、三菱商事等,多家致力于发展国际业务的大公司。我以一对一的方式,访问这些公司派驻到国外的第一线工作人员,他们的年龄大多都在三十至四十岁,正是活跃于国际商场上的世代。
第四部则是全书总整理,综合探讨世界菁英如何回顾失败,进而迈向成功之路。
我在採访过程中,会请他们谈谈两个有关自己的失败经验。一个是进入公司就职后几年内遭遇的失败,另一个则是在国外挑战经营管理时,所遇到的失败。这些人全是无懈可击的菁英,也因此更令人惊讶:「原来他们也曾这么不堪!」
假如书中的内容,能够促成读者挑战未来、放眼国际的契机,那将是我无上的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