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亚洲大学在台湾是一所有特色的高等学府。蔡进发校长及其兄长兼创办人蔡长海先生,以前瞻及全人教育的理想给学子们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在亚大, 蔡校长透过不同的机制(如「提升大学基础教育计画」)、涵养(如:安藤美术馆)和实践(如:跨学院、跨领域研习、社区重建服务等)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增进 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尊重多元价值、加强独立思考能力及丰富对社会的体认。亚大的教育促进了人文艺术素养和科技知识的良性互动和互补。
台湾经年发展科研,创新虽有成效但缺乏国际指标型的突破。在新一轮知识型经济的大势下,台湾若想更上一层楼,就必须在科技及人文并重的框架下着力于教育创新,融入在地元素、提倡有特色的价值及思维,从而带动文化及经济的全面发展。
蔡校长的书为当下台湾社会提供反思及更新的动力。成功教育理念培养的不只是职业专才,更是具想像力、关怀人类社会和乐于承担责任的现代公民。
在这个快速变动的世代,大学要为全人类持续发展和创新注入动力,本书的全方位思维给我们提供了鼓舞。
史维(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
序
期待勇于追求梦想的年轻人 蔡长海 1996 年,我协同林创办人增连先生和许多有志于奉献教育事业的学者专家及企业界领袖们,共同捐资、群策群力,希望创设一所培养具有恢宏视野、高度人文关怀的一流国际化高等学府,遂于1998 年开始积极寻觅适合校地,1999 年10 月,成立台中健康暨管理学院筹备处,2001 年3 月,通过教育部审查正式开始招生,创下国内私立大学核准通过设校最快的纪录。
在筹备期间多次和任教于美国伊利诺大学的蔡进发教授商讨和推荐校长人选,希望由一位具国际经验的学者来领导这所学校。
后来,董事会认为蔡教授是最适合人选,经过数次沟通,最后征得蔡教授同意,回国担任首任校长。蔡教授为美国伊利诺大学电机工程和电脑科学系的杰出教授,同时获选为国际三个学术团体的院士,在美国学术界相当活跃。
蔡校长领导亚洲大学,办学成果获得高度肯定。2005 年8 月改名为「亚洲大学」,创下国内私立学校在最短时间内改名大学的成功纪录;2006 年起,连续十一年荣获教育部「教学卓越计画」奖助,累计金额超过四亿元;2009 年「大学系所评鑑」全部通过;2011 年「大学校务评鑑」高校体系名列前茅,并连续荣获《Cheers》杂志2015年 及2016 年全国大学校长互评「办学进步卓越」Top 20大学全国私立大学第二名。
另外,亚洲大学也获得国际评鑑机构的肯定,国际排名不断提升,例如:荣获英国《泰晤士报》「2014 年创校五十年内全球百大潜力大学」全球第九十九名、「2015 年亚洲百大最佳大学」全球第九十三名、「2015 年金砖五国暨新兴经济体二十三国百大大学」全球第八十六名、「2015 ∼ 2016 年全球八百大最佳大学」全球第六百七十名,是全球最年轻的「四个百大」大学。
分享跨领域的视野与思维
本书收录蔡校长写给年轻人的十二种人文思维,这些内容是根据蔡校长过去在美国求学、教学、研究和回国后从事教育工作的心得所写成。蔡校长从国立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研究所毕业后随即赴美念书,旅居美国二十多年,在美国伊利诺大学教书长达十六年,荣获伊利诺大学颁发杰出教授奖,拥有崇高的国际学术地位。
在美期间,长期接触世界不同文化的人、教育不同国家的人,也因为这样的经历,让他有更广阔的视野与跨文化、跨领域的思维。蔡校长怀抱着为台湾培育优秀下一代的理想,从美国回到台湾,从学者跨界到管理者,这一路走来,他有非常多宝贵的人生经验与大家分享。
在《创新世代12 个人文思维》中,蔡校长以站在世界的角度和眼光,描述个人多年来的所见所闻、人生看法与心灵感触,告诉年轻人要培养高尚的品格与人文涵养,并且要具备宽广的格局和认真努力的态度。
蔡校长相信,每个年轻人都有改变世界的力量,鼓励年轻人做一个有深度的创新者,在生活中自我养成并孕育创新的能量,不断改变、追求卓越,成就自己也让这个世界愈变愈好。
我相信,透过他的人生经验,对于年轻人的求学、做人做事及职场就业,一定有很大的帮助。我们期待有更多年轻人勇于追求梦想,获得成功的人生。
(本文作者为亚洲大学创办人、中国医药大学暨医疗体系董事长)
培养人文素养与就业能力──亚洲大学的愿景 高希均 (一)
在一些演讲中,包括在亚洲大学毕业典礼上,我都强调过,读的是经济,关心的是教育,向往的是和平,追求的是文明。在公共议题上,凡是与教育有关的议题,我都关心,也希望有时间参与。
与年轻朋友交谈时,我常向他们鼓吹:不要羡慕那些大官、那些巨商、那些科技新贵;而是要学习那些拥有丰富人文素养的知识人,以及拥有就业能力的现代人。
1980 年代的美国社会曾流行过「功能性文盲」(functional illiterate)一词。它是泛指那些缺乏处理生活及周边环境能力的人,如:不会读家具组装的说明书,不能修理家中水电的细微故障,不会填报所得税。这个现象与中国传统中「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说法相似。那个年代去美国的台湾留学生也普遍的被认为「很会读书,不太会动手做实验」。
把西方社会这种「实用性」的定义用到台湾,我就不免担心
愈会用笔考试的年轻学生,愈不会用手来处理生活上的问题;同时因为不太关心台湾以外的世界,就愈来愈困难面对全球化的挑战。
这也就是为什么近年来,我常鼓励大学生要同时拥有「人文素养」与「工作技能」。我常引用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葛隆纳(William Cronon)教授「人文素养」的看法,这些包括了:
1. 耐心聆听,并且听到了别人在说什么。
2. 勤于阅读且能体会其菁华。
3. 可以与任何人沟通,而不显得外行。
4. 可以写得很清楚,且有说服力。
5. 遵行彼此的尊重、宽容与自我批评。
6. 自己清楚如何在现实世界中把事情做对。
担任哈佛大学校长二十年的德瑞克‧伯克(Derek Bok),认为大学教育必须具备八个目标,让学生变成有知识、也有就业能力的年轻人:
1. 表达能力(写作与口语沟通);2. 思辨能力;3. 道德推理能力;4. 履行公民责任的能力;5. 迎接多元化生活的能力;6. 迎接全球化社会的能力;7. 广泛的兴趣 ;8. 就业能力。
透过大学教育的细心规划与认真执行,台湾下一代将会有较好的远景。
(二)
台湾拥有一百六十余所大学,数量已经过多,追求教学品质、树立课程特质、重视公民教育……就变得格外迫切。亚洲大学就是一个令人鼓舞的示范。我们看见,亚大在蔡进发校长带领下,非常重视人文素养和通识教育,包括了思辨能力、全球化的能力、多元学习的能力、公民责任等。在刚出版的《创新世代12 个人文思维》一书中,蔡校长不仅表达自己的想法,还邀请五位亚大讲座教授与副校长、院长阐述人文思维的多种面向,实在值得每位青年学子阅读深思。
尽管亚大是创办十五年的新兴大学,但因为全校师生的努力,已名列在英国《泰晤士报》2015 年至2016 年全球最佳大学排名榜上,十分可贵。
2012 年,我们有机会在台北邀请前哈佛大学校长、担任过美国财政部部长的劳伦斯.桑默斯(Lawrence Summers)来台演讲,陪他与哈佛校友马总统交谈之后,我问他:「如果有足够的经费,给你完全的自由,你能不能够在美国以外的地方办一所和哈佛一样好的大学?」这位才思敏捷的桑默斯,居然停顿了一刻,才说:「能做到。」我再问他要多久?他说:「二十五年。」
根据桑默斯的说法,二十五年可以打造一所和哈佛大学一样好的大学。亚大在创校时,也有要做一流大学的愿景,我们期待,亚大在蔡创办人与蔡校长有远见的领导下,全校师生同心协力一起打拚之下,持续开创奋进,迈向成为一所国际级的好大学。
(本文作者为远见.天下文化事业群创办人)
一本教育初心 黄荣村 大家都很好奇亚洲大学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个地步的,现在蔡进发校长终于现身说法了,这本令人期待的新书《创新世代12 个人文思维》,可说是蔡校长大半生值得一听的经验谈,涵盖了创新、跨域、独立判断、美学、成败、理性与感性、价值观、性别平等、国际化、终身学习、专注与社会服务,共十二项课题。
十五年前的亚洲大学是在921 大地震刚发生期间筹划与兴办,在艰难之中,从建在一片台糖租用土地上的一间小型健康管理学院,转型成为一所蒸蒸日上的综合大学,可以看到以前台湾成功的缩影。
在这中间亚大创下了许多优良的办学纪录,不只将大学建造出兼具现代化与具有经典及巴洛克风采的校园建筑,也在短短期间内推出安藤忠雄设计的校园美术馆,更重要的则是学生经常参与国内外活动和竞赛,表现亮眼,让人看出亚大在大学教育与人才培育上的成就及风格。
半生故事分享 蔡进发校长是芝加哥伊利诺大学在电脑科学专业上的卓越研究教授,因为一片教育初心与家园之思,毅然决然投入台湾高教,并当了亚洲大学的创校校长,中间虽然又赴美一阵子,但最终还是落脚在这块土地上与大家一齐奋斗,令人感佩。
他在这本书中有系统安排了十二个有用的主题,畅谈办学、教育、人才培育与学生学习的理念,还有一步步走出成功局面的实践方法,在书中他娓娓道来,令人兴趣盎然。
里面有很多他自己有趣又有用的人生故事,简短但深入的谈到了史丹佛(Stanford)校园与国际大学的合作、安藤忠雄与亚大的现代美术馆、设立三品学院、鼓励学生参与国内外志工与重返史怀哲之路活动、在校园内推动研究如何防止网路上瘾与行为偏执。
在人物上则兴致勃勃提到贾伯斯的小故事、中村修二发明蓝光LED 的坚忍不拔,还有莫札特与吴季刚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等等,让人看了还想进一步多去了解。
这不只是一本好看有趣的励志书籍,更是蔡进发校长大半生人生经验与生命智慧的结晶,在回归教育的初心下,他把这本书写得又深又远,我们都要感谢他。
(本文作者为前中国医药大学校长、前教育部部长)
人生的三度空间 刘烱朗 我跟蔡进发校长曾在伊利诺大学不同校区任教,后来我成为亚洲大学董事,又对他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他待人接物相当亲切,也很会用人、有创意,并且愿意花时间与台湾学术界、工业界人士往来,交流彼此的意见,也因此让亚大的教学能够更符合实务需求。我很开心能有这样一位有想法、肯坚持的校长,愿意分享自己的生命经验。
深度、广度、长度 他在书中提出成功的共通法则,就是深度、广度、长度,以生命目标做为原点,往X轴、Y轴、Z轴延伸,形成人生的「三度空间」。
所谓深度与广度,从字面上就可以了解它的意思,〈有深度的创新才能创造价值〉说得很清楚,这个年代有许多人在谈创新,其中不少是来得快、去得也快,没有真正为人类留下有意义的帮助或改变,所以蔡校长提醒年轻人,要在生活中养成不怕麻烦的心态,透过摸索与学习,为创新注入新经验。
除此之外,还必须扩大知识面,这就是〈跨领域学习,多面向思考〉、〈打开每一扇窗,迎向全世界〉等篇章所强调的广度。
借用贾伯斯的话:「一个人能站在人文和科学的交会口,兼容贯通,才是真正的人才!」
至于长度,指的是时间,就像〈敬重你的时间,你将因此拥有被尊重的人生〉、〈唯有终身学习能拉近竞争距离〉等篇里提到的,学习必须专注、持之以恆,甚至是要自我学习,因此不能漫无章法,必须因应不同的学习动机或目的,选择不同的方法,例如:出于兴趣的学习,可以自己慢慢摸索,但若是为工作或生活需要而学习,就必须是有系统的学习才能解决问题。
灌输、引导、激发 年轻人要想闯出一片天,这些道理永恆不变,不管你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无论做学问、做事、交朋友以至于在职场上,都必须遵守。
常常有人说:「这个世代的年轻人很可怜,不像上一代的人有那么多机会!」我年轻时在澳门、台湾、美国求学,后来还在台湾、美国教过书,我认为,年轻人会遇到的问题、环境的影响,在每个时代、每个地方都一样。
华伦 巴菲特说得更直接:「今天在美国出生的婴儿,将是有史以来最幸福的一代。」今年正值美国总统大选,候选人为经济前景感到悲观,社会也担心下一代美国人不再富裕,但是巴菲特却点明真相,相较于他出生的三○年代,美国人均GDP 成长了六倍。
我曾经说过,教育有三种面向:灌输、引导、激发,《创新世代12 个人文思维》这本书,就是要鼓励年轻人,培养人文素养与人文关怀,强化自己适应环境、与人共处、解决问题的能力,全方位思考找到自己想要走的路,进而实现理想。
(本文作者为前清华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
自序
人生因付出而丰实
蔡进发
回国担任亚洲大学创校校长是一段意想不到的人生历程 ,虽然过程充满挑战,但因为付出、因为分享,自己的心灵得以丰实。
为了追求生命上的突破,1982年,我只身前往美国芝加哥西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初次出国,身处异乡,一方面很兴奋,另一方面也要面对不同的文化、语言和天气的冲击,挑战十足。
芝加哥紧邻密西根湖,为美国中西部最大的金融商业大城,冬天严寒,但四季分明,有来自世界各国的移民,算是一个相当多元、现代化的都市。美国拥有全世界最好的大学,教学和研究都比较开放和先进,我在西北大学待了三年,专注学习与研究,于1985年顺利获得硕、博士学位,毕业后就近任教于伊利诺大学芝加哥校区。
在美国,学术生活较单纯,我大部分时间在从事学术研究、申请研究计画、发表论文,常受邀到各大学、政府机构、公司或学术会议演讲。时间就在繁忙的研究与教学中匆匆而过,我在伊利诺大学由助理教授顺利升到终身职正教授,也对自己下一阶段的学术研究及方向有另一番境界的期许。
2000年起,陆续接到创办人的电话,讨论要筹备一所新大学的相关事宜,同时开始为新大学推荐和联系新校长的人选。然而,筹备阶段同意出任校长的人选,却在开学前有其他规划。由于找不到适当人选,又感佩创办人的办学理念,在2001年,我毅然决定回国担任亚洲大学创校校长。
借审美活动形塑完善人格
2001年的台湾高等教育跟早年截然不同,当时已有超过一百三十五所大学,其中30%的学生在公立大学、70% 的学生在私立大学,私立大学获得政府补助相对较少。如何在经费受限的情况下办好一所大学,已是一大挑战;要办好一所新的大学,更是挑战中的挑战。
在网际网路时代,新一代年轻人有不同的学习环境和挑战,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包括:少子化、人口老化、传统核心价值改变、社会资源分配不均、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经济动盪不安、失业率提升、气候变迁、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和疾病。
因应这个快速变动和不确定的年代,我们必须突破框架,以学生为本位,用人文的思维和创新的精神,启发引领新世代年轻人去培养他们的核心能力和专业力。
根据我数十年在台湾、美国教学和研究的经验,深深体会美学教育是培养核心能力的重要基础,希望学生可以在审美活动中,透过理性与感性的认知,体验真正的艺术人文,培养独立思辨的能力,进而激发创造性的思维,以形塑完善的人格特质。
我们特别重视情境教育,积极打造人文艺术的校园环境,将美学教育融入通识和其他专业课程之中,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社会关怀。
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
在美学教育的基础上,我们设有三品书院,积极推展品德教育,设有志工服务学程,鼓励学生回馈社会;为了适性扬才,推动四创学园,计划培养学生创意力、创新力、创造力、创业力;为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移动力,我们设有国际学院。
不仅如此,我们还每年举办诺贝尔大师论坛,透过身教,加强学生信心、启发学生学习动机;同时,各学院实施翻转教学,加强学生的参与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深深相信,只要给学生机会,他们就可能成功,而我最终的期盼,是在这纷乱的社会,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善美的学习环境,能够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经过十四年来全校师生同仁的努力,我们终于在2014年获得国际认可,被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专刊评为创校未满五十年全球百大的学校,并在2015年被同一评鑑机构评为全球前八百大最佳大学,列名六百七十名。
然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诚如日本教育专家佐藤学所指出,学校的改革是一种愿景及哲学,要有国际思维、创新精神、团队合作、执行力、同理心、把教育当成志业的理想,且必须长期、踏实的累积与每日的教育实践,才有可能成功。
得道多助
这本书从我赴美国求学、在大学从事教学研究,和回国从事教育工作的心路历程,写成创新世代所需要的十二个人文思维,分别就创新教育、跨领域学习、独立思考、专注能力的培养、国际视野、美学教育、理性与感性、性别教育、正确的价值观、终身学习、成功的定义以及社会服务,分享个人的经验而写成。
另外,亚洲大学杨志良讲座教授、施茂林讲座教授、彭作奎讲座教授、林磐耸讲座教授、杨国赐讲座教授、陈英辉院长和柯慧贞副校长,也就不同主题分享他们的心得。我由衷盼望,这些经验和心得能对年轻人未来的人生道路有所助益。
这本书的完成,获得许多人的帮助和指导,首先要特别谢谢蔡创办人和董事会给我这个机会能够对台湾一些年轻人的教育做出努力,我也对一起打拚的师生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三十年来内人的爱与支持、对家庭的奉献,让我无后顾之忧,还有一双儿女在我回台这段时间的支持和谅解,也让我点滴在心。
我的学术研究生涯得到许多人的帮助和指导,也一併致谢,包括:我在美国西北大学的指导教授邱钖生主任、我任教美国伊利诺大学电机工程与电脑科学系时的系主任陈惠开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荣誉教授罗慕牧西博士(Dr. Chittoor V. Ramamoorthy)、前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和马里兰大学电脑科学系系主任叶袓尧教授、前清华大学校长兼中央研究院院士刘炯朗教授、美国史丹佛大学荣誉教授拉同博士(Dr. Jean-Claude Latombe)、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荣誉教授泽德博士(Dr. Lotfi Zadeh)。
我也要谢谢为本书写推荐序的学者专家和黄淑贞主任对本书初稿的建议,最后还要谢谢远见.天下文化事业群创办人高希均教授、林天来总经理的鼓励,和李桂芬总监、罗玳珊副主编,以及郑椲樵先生和编辑团队对这本书所做的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