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论善显密意疏(藏汉对照)【二册】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藏汉对照)【二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藏传佛教
  • 中观学
  • 善恶观
  • 显密圆融
  • 哲学
  • 佛教哲学
  • 藏汉对照
  • 论疏
  • 入中论
  • 善显密意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佛说法四十九年,全部精义实汇归于般若大海。《中论》爲渡般若之慈航;《入中论》乃达中论之梯阶。总其要旨是在成立一切法无自性而建立因果缘起。惟文义幽邃极难通达!宗喀巴大师《入中论善显密意疏》,显彼密意。全论以十波罗密配释十地。其前五度及后四度与大乘各宗无大差异,而慧品中则详辩正见广爲质难,不但不共瑜伽经有,且不共自续,别于他生义中广破唯识、分及清辨,精微奥妙叹未曾有,诸有智者幸善观释。

  总谓月称论师综合《华严》《般若》《法华》三经的思想,本着龙树菩萨抉择之空义,而完成此论。不仅讲甚深空理,而且谈菩萨大行,更显示佛果功德。境行果三,皆悉具足。本论论体,主要分因地与果地二分,共十一地。

  其中菩萨因地十品,是以胜义菩提心之十种分位,採用《华严经》十地作品名,如次配以十波罗蜜多。每地菩萨都有其所修之行,所证之理,地地增胜,最后佛地果位,所修诸波罗蜜皆已圆满,所证之真理亦复究竟。而于第六品菩提心现前地中,以佔全书约三分之二的篇幅,胜(盛)破唯识师等,成全论之中心。此复符合藏人之学风,因而取得了藏地对中观派论着之代表作的地位,列黄教僧人必学之五大部之一。

本书特色    

  ●佛法般若精义《入中论善显密意疏》藏汉对照版本
  ●藏地中观派论着代表作,黄教僧人必学之五大部之一
  ●阐释佛法「成立一切法无自性而建立因果缘起」的密意 
  ●全论以十波罗密配释十地。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入中论善显密意疏(藏汉对照)【二册】》以外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提供与该特定佛学典籍内容无关的、独立且翔实的介绍。 --- 《大唐西域记》 作者:玄奘、辩机 成书年代:唐朝贞观年间 核心内容概述: 《大唐西域记》,又称《玄奘西域记》,是唐代高僧玄奘法师亲身经历并口述,由弟子辩机等人记录整理而成的旷世巨著。本书不仅是佛学史上的重要文献,更是古代地理学、民族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的宝贵资料。全书共十卷,详尽记载了玄奘法师于贞观三年(公元629年)至十一年(公元637年)间,自长安出发,历经西域、印度(天竺)等十余国,行程数万里,最终返回中土的见闻与考察。 历史背景与文献价值: 本书的撰写,正值佛教鼎盛时期,也是中印文化交流最为频繁的阶段。玄奘西行求法的目标明确,即获取未曾译出的梵文佛经,以解决当时佛学界在义理上的诸多纷争。因此,《大唐西域记》的记述,立足于实地考察,具有极高的可靠性。 主要章节内容详述: 卷一、二:西行始末与中亚诸国 这两卷详细记录了玄奘出玉门关,穿越莫贺延碛(塔克拉玛干沙漠),抵达西域诸国的过程。重点描述了高昌、龟兹、焉耆、交河、碎叶等重要节点国家。书中对这些地方的地理环境、风俗人情、物产乃至历代兴衰都有细致的描摹。例如,对龟兹国的乐舞、文字的记载,为后世研究丝绸之路文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卷三、四:葱岭以西与犍陀罗 跨越葱岭(帕米尔高原)后,书中描绘了中亚的诸多城邦,特别是对佛教的传播情况进行了深入记载。犍陀罗(今巴基斯坦境内)是佛教艺术的重镇,玄奘在此详述了佛塔的形制、僧侣的修学情况,并提及了许多古代高僧的事迹,这对于理解大乘佛教在中亚的发展脉络至关重要。 卷五至卷九:天竺本土考察 这是全书的核心部分,详细记载了玄奘在印度本土游历的见闻。他遍访了印度的各大佛教圣地,如那烂陀寺、菩提伽耶、拘尸那罗等。 那烂陀寺(摩揭陀国): 书中对这座当时世界上最宏伟的佛学中心进行了空前的描述,记载了寺院的规模、僧侣的数量、学问的范畴(涵盖五明)以及其住持戒贤法师的学识渊博。 佛陀遗迹: 对释迦牟尼的生、老、病、死、涅槃之地,以及悟道、初转法轮之处的塔、寺、石刻等遗迹,皆有精确的地理定位和详尽的描述。 种姓制度与社会面貌: 书中并未回避对当时印度社会结构的观察,如对婆罗门教的描写,以及对不同种姓人群生活状态的记录,展现了唐代知识分子对异域文明的理性审视。 卷十:归程与佛教义理总述 归程部分记载了玄奘从印度返回,经由陆路或海路(记载略有模糊,但重点仍是陆路重返印度河流域)的路线。卷末,玄奘对所见佛法的流布情况进行了总结,特别是强调了各地寺院的衰盛与教义的差异,为后人理解当时印度佛教的现状提供了权威的参照。 艺术风格与叙事特点: 《大唐西域记》的语言风格凝练、严谨,具有典籍的庄重感,同时又不失文学的描绘力。玄奘的叙事注重事实的精确性,包括距离的估算、城池的方位、寺院的数量等,体现了极强的科学考察精神。辩机等记录者的润色,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地理记录变得生动可感,融入了对盛唐气象的体现。 深远影响: 本书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历史和地理学上,它直接影响了后世的佛学研究和中外文化交流。例如,日本学者对本书的研究,是他们了解古代中亚和印度佛教历史的重要途径。同时,书中描绘的西域风光,也启发了无数文人墨客,成为后世描绘丝绸之路的重要蓝本。 --- 《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冯友兰 成书年代:民国时期(初版于1935年) 核心内容概述: 《中国哲学简史》是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本书以清晰的逻辑和宏大的历史视野,系统地梳理了自先秦至近代的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脉络。不同于传统哲学史籍的繁琐论述,冯先生的这部著作以其简洁明了的语言、清晰的时代划分和对核心思想的精准提炼而著称,是西方世界了解中国哲学的经典入门读物,后经作者修订并以中文正式出版,成为海内外学人研习中国哲学的必读教材。 哲学史分期与核心论点: 冯友兰先生将中国哲学史划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和核心思想进行了精辟的概括: 一、先秦时期:百家争鸣 儒家: 强调“仁”与“礼”,以孔子为核心,后经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发展。冯先生将儒家思想定位于社会伦理和政治哲学的最高范畴。 道家: 以老庄为代表,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强调个体精神的自由与超越性,与儒家的入世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墨家与法家: 墨家关注“兼爱”与“非攻”的社会功利主义;法家则侧重于制度和权力,对秦朝的建立产生了直接影响。 二、秦汉时期:哲学趋于统一 此阶段的特点是儒家思想被确立为官方正统。汉代的董仲舒融合了阴阳五行学说,将儒学形上学化,以适应大一统帝国的统治需求。 三、魏晋南北朝:玄学兴起与佛学传入 由于政治动荡,知识分子转向精神解脱。魏晋玄学(以“竹林七贤”为代表)是对儒家正统思想的消极反拨,强调“名教与自然”的冲突与调和。同时,佛教的传入与本土思想的结合,催生了三论宗、天台宗等中国化佛教宗派。 四、隋唐宋时期:理学(新儒学)的成熟 这是中国哲学史上最辉煌的阶段之一。理学(或称道学)的兴起是对佛教和道家挑战的回应,旨在重建一个更完善的儒家形上学体系。 宋代理学: 以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朱熹集大成,构建了“理一分殊”的宇宙论和“存天理,灭人欲”的工夫论,构成了影响后世数百年的官方哲学范式。 陆九渊的心学: 强调“心即理”,主张“万物一体”,对朱熹的“格物穷理”提出了不同路径的解释。 五、明清时期:心学的发展与实学的兴起 阳明心学: 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将心学推向高峰,强调实践与认知的统一。 清代实学(朴学): 针对明代空谈心性之学的弊端,清代学者(如顾炎武、阎若璩)转向对具体经史、典章制度的研究,强调经世致用。 学术特色与贡献: 冯友兰先生的叙述方法具有极强的穿透力。他善于从纷繁复杂的思想流派中,提炼出贯穿始终的形上学(本体论)与人生哲学(工夫论)的脉络。全书的论述风格兼具西方哲学的分析框架与中国哲学的历史语境,使得中国哲学得以在世界哲学图谱中占据清晰的位置。特别是在处理儒、释、道三家相互影响、继承与批判的关系时,展现出高超的整合能力。本书不仅是哲学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中国文化精神的透视之作。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印度月称论师/造论


  公元七、八世纪,印度极着盛名的佛教大乘中观派学者吉祥月称论师疏:宗喀巴大师(1357-1419),学问行持均达到最高的造诣,会通一切经教,互不相违,认一切圣言皆是最胜教授,大乘道遍摄一切余乘所有断证功德,一切至言皆摄入成佛大乘道支分中。此复学修之过程,必须经历由下而上,从浅入深、循步渐进的次第,不可缺支、或躐等,在抉择见地上,以中观正宗,以月称皈依。大师建立格鲁派,中兴佛教,使正法住世近七百年,迄今仍西藏最大之教派,教化流布远及青、康、甘、蜀、蒙古等地,普及全球之势。大师功行业绩,至高至伟,后世尊第二法王。

法尊法师(1902-1980)/汉译

  年满二十,受具于北京法源寺,后入武昌佛学院。1925年入藏学法,十载勤学,备通三藏。1936年返汉,主持汉藏教理院十余年。一九五六年起任中国佛学院副院长,一九七八年后,兼任院长。译《入中论善显密意疏》《辨了不了义论》《辨法法性论》等多种,又依狮子贤论主疏,译述《现观庄严论略译》,并将《大毗婆沙论》二百卷,及《社会发展史》等由汉译藏,编辑藏汉,汉藏字典词汇若干种。以耄耋高龄,译出陈那菩萨《集量论》、法称论师《释量论》及僧成大师《释量论疏》等数十万言。法师对介绍藏地佛教高深理论、及交流汉藏文化,作出了伟大的贡献,起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海外誉称我国近代第一大译师云。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套《入中論善顯密密意疏》光是「藏漢對照」這幾個字,就足以讓我在書架上立刻將它定位在「珍稀」的等級。身為一個長年來在台灣佛教界摸索的讀者,深知一本優質的藏漢對照經典,其價值遠非一般漢譯本所能比擬。許多時候,漢文翻譯雖然流傳已久,但在義理的精確性上,總會讓人覺得有所出入,或是在翻譯的過程中,一些微妙的語意被淡化了。 而「善顯密意疏」,更是讓我充滿了期待。這代表著編纂者不僅僅是翻譯,更是在原有經典的基礎上,加上了詳盡的闡釋和疏解,而且是以「善顯」的方式,將「密意」一點一點地揭示出來。我可以想像,這本疏解一定會參照豐富的藏傳論典,將《入中論》的複雜論證,以一種更為清晰、更易於掌握的方式呈現。對於我們這些希望能夠真正理解《入中論》的論點,進而深化佛法修行的讀者來說,這套書簡直是久旱逢甘霖。它不只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把鑰匙,打開通往甚深義理的大門。

评分

哇,這套《入中論善顯密意疏(藏漢對照)【二冊】》真是讓我眼前一亮!身為一個在台灣接觸佛法有一段時間的讀者,我一直對《入中論》這部經典的深奧義理充滿好奇,但苦於漢文的詮釋總覺得少了點什麼。這次看到有藏漢對照的版本,簡直是如獲至寶。光是這「善顯密意疏」幾個字,就足以讓人心生敬意,想必編纂者是下了極大的心力,要將龍樹菩薩的智慧,透過最精確的語言,呈現給我們。 我特別欣賞這種「二冊」的編排方式,通常這種大型的典籍,都會有較為詳盡的註解和疏解,分冊處理不僅能讓內容更清晰、易於閱讀,也能在裝幀上更有質感。我可以想像,翻開這本書,左邊是藏文原文,右邊是漢文翻譯,旁邊或許還有詳盡的注釋,這對於真正想深入研究《入中論》的學人來說,絕對是無價的。我期待它能幫助我跨越語言的障礙,直接觸及《入中論》最核心的論點,而不僅僅是停留在文字表面的理解。這套書的出現,對於台灣佛教界,特別是鑽研中觀學的同修,無疑是一大福音,更是值得珍藏的學術與信仰資糧。

评分

一看到《入中論善顯密意疏(藏漢對照)【二冊】》這個書名,我就知道我必須要把它帶回家。我在台灣接觸佛法多年,深知《入中論》在佛教中觀學中的重要地位,但一直覺得自己在理解上總有那麼一點隔靴搔癢的感覺。漢文的註疏雖然不少,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尤其是在對照藏文原義的時候,常常會發現一些差異。 這一次,有了「藏漢對照」的版本,而且還是帶有「善顯密意疏」的,這代表的不僅僅是語言的對照,更是義理的深入闡發。我非常期待這套書能夠幫助我更精確地掌握《入中論》的每一個論點,尤其是那些比較複雜、容易被誤解的部分。我猜想,這套疏解一定會參酌許多藏傳的論典,將龍樹菩薩的思想,以一種更為圓融、更為系統的方式呈現出來。對於任何一個真心想要深入理解《入中論》的台灣讀者來說,這套書絕對是值得珍藏的無價之寶,它將會是我們在學佛道路上重要的指引。

评分

說實話,我一開始是被這本書的書名吸引的。《入中論善顯密意疏》,光聽這名字就覺得非常厚重,充滿了智慧的感覺。我對《入中論》本身並不陌生,也讀過一些漢文的注疏,但總是覺得在理解上有些隔閡,好像隔著一層紗。這次看到有藏漢對照的版本,而且還有「善顯密意疏」這樣的副標題,我就知道這一定不是一般的翻譯或注釋。 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一個更為宏觀和深入的視角來詮釋《入中論》。「善顯密意」這四個字,暗示了它可能不僅僅是對文字的解釋,更是對法義內涵的細緻梳理和闡發,或許能夠揭示一些比較隱晦、不容易被一般讀者理解的深層含義。再加上是「藏漢對照」,這就意味著我們可以透過藏傳的視角來回觀漢傳的理解,甚至發現一些漢文版本中不易察覺的細節。這種結合,對於我這樣希望深入理解佛法、而不只想停留在表面知識的讀者來說,絕對是不可多得的寶藏。我已經迫不及待想深入研究這套書了。

评分

這套《入中論善顯密意疏(藏漢對照)【二冊】》的出現,簡直是讓我在台灣的佛學愛好者圈子裡掀起了一陣小小的轟動。一直以來,我們都對《入中論》這部經典的義理感到好奇,但也常常因為語言和翻譯上的隔閡,而無法真正領略其精髓。這次看到有藏漢對照的版本,而且還搭配了「善顯密意疏」,這真的太讓人興奮了! 我尤其看重「善顯密意疏」這幾個字。它暗示了這本疏解並非僅僅是字面上的翻譯,而是有著極為細膩和深入的闡釋,能夠將《入中論》中那些精微、隱晦的法義,一一清晰地顯現出來。我可以想像,這套書的編纂者一定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參閱了眾多的藏傳論典,才能夠寫出如此詳盡且有價值的疏解。對於我們這些希望能夠真正深入理解中觀思想,而不只是停留在概念上的讀者來說,這套書無疑是提供了一條更加直接、更加可靠的道路。它的出現,對於台灣的佛學研究和修行,無疑是一次重要的推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