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赖喇嘛尊者开示佛子行三十七颂

达赖喇嘛尊者开示佛子行三十七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藏传佛教
  • 三十七颂
  • 达赖喇嘛
  • 佛学
  • 修行
  • 智慧
  • 菩提心
  • 正见
  • 解脱
  • 佛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佛子行三十七颂》为藏传佛教最重要的入门经典,是六百年前西藏无着贤上师,为学佛者撰写的菩萨行心要,以精简扼要的颂文,教导佛子们调伏内心,秉持善心,执守善行。其重要性,是初入佛者必修习,学佛者每日精进的重要着作。

  本书集结达赖尊者分别于一九七三年、一九七四与一九八五年,在菩提迦耶圣地传法之记录而成。借由殊胜因缘,学习上师的教法,闻授佛法的总义、大乘的教理,期望学佛者如实修行,成为真正的佛弟子。

  在战争、伤害与天灾人祸频传的恶劣时代里,透过尊者讲解《佛子行三十七颂》,领会教理、持久修行,将私心转为慈悲,感受内心的平静,促使后世安乐。
《觉悟之路的指引:菩提心与利他实践的深度探索》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所有渴望在生命旅途中寻求更深层意义、致力于提升内在品质与外在德行的读者,提供一套系统而精微的指引。它并非对任何特定宗教文本的注解或复述,而是立足于人类普世的道德追求与心灵成长的永恒主题,深入剖析“菩提心”的本质、培养路径,以及如何将这种慈悲与智慧融于日常的“利他实践”之中。全书结构严谨,内容层层递进,力求达到理论阐释与实践指导的完美结合。 第一部分: 觉醒的起点——对“自我”与“世界”的深刻洞察 本部分首先着眼于个体对自身存在的认知。我们从审视“我执”的构建及其对心性自由的束缚开始。通过对人类经验中常见困境(如焦虑、恐惧、不满足感)的细致描摹,引导读者认识到,外在环境的变动并不能带来持久的安宁,真正的解决方案根植于内在的转化。 心性的初探: 探讨“心”的运作机制,分辨哪些是暂时的情绪波动,哪些是深层的、具有建设性的心智倾向。引入对“无常”这一基本现实的理解,并非强调虚无,而是阐明变化是生命运作的常态,接纳无常是放下执念的第一步。 苦的根源与解脱的可能性: 不停留于对痛苦的描述,而是深入探究痛苦产生的心理机制。强调痛苦并非外力强加,而是我们对事物的固有认知模式所致。在此基础上,清晰地描绘出心灵解脱的路径是完全可能实现的,它关乎心智的训练和视角的转换。 超越二元对立的视野: 介绍一种更宏大、更具整合性的世界观。学会超越“好与坏”、“我与他”的简单二元划分,理解万事万物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视野的拓宽是培养广阔胸襟的基础。 第二部分: 菩提心的铸就——慈悲与智慧的双轮驱动 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聚焦于如何培养和坚固一种以众生福祉为依归的宏大心愿——即菩提心。此心愿并非空泛的理想,而是需要精细打磨和持续灌溉的内在力量。 “利他”的内在逻辑: 阐释为何真正的自我实现必然与对他者的关怀相连。论证“利他”并非牺牲,而是最高形式的“自利”,因为个体的安乐无法脱离整体环境的和谐。 慈、悲、喜、舍的次第培养: 慈心(愿他快乐): 如何逐步扩大关怀的范围,从亲近者扩展到陌生人,乃至一切有情生命。探讨如何通过观想和反思,自然生起对他人幸福的真诚祝愿。 悲心(愿他离苦): 区分同情与悲心的不同。悲心是一种主动承担、希望消除他人苦难的强大意愿,而非被动的情绪感染。探讨如何面对世界的苦难而不致于心力交瘁。 喜心(随他之乐): 深入探讨嫉妒与欣慰的对立面——随喜。讲解如何真诚地为他人的成就感到喜悦,并将其视为激发自身潜能的动力。 舍心(平等对待): 阐述舍心并非冷漠,而是基于洞察力的一种平衡态度。它意味着不被爱憎所偏颇,以一视同仁的公正心对待一切众生,从而获得内心的稳定。 智慧的烘托: 强调没有智慧的慈悲容易流于盲目,而没有慈悲的智慧则可能变得冷酷。智慧在此处被定义为对事物实相的清晰了悟,它指导慈悲的行动方向,确保利他行为的有效性与恰当性。 第三部分: 践履之道——将心愿转化为世界的改变 本部分将理论付诸实践,详细描绘了如何将高尚的愿景落实到日常的言行举止之中。这强调了“行”的重要性,即持续不断的微小积累,方能成就宏大的品质。 日常情境下的修行法门: 提供了具体的情境分析,例如在冲突中如何运用耐心,在面对诱惑时如何坚守原则,在获得成功时如何保持谦逊。重点是“随时随地”的觉察和调整。 “六度”的实践性解读: 对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六种核心的德行进行去神秘化处理,将其还原为可以在现代生活中落实的具体行为准则。例如: 布施: 不仅是物质给予,更是时间、知识、和无畏的给予。 忍辱: 视逆境为磨刀石,而非需要逃避的灾难。 精进: 保持恒久的热忱,避免半途而废的惰性。 与他人建立建设性关系: 探讨如何以清净的心态与不同类型的人相处。特别关注如何处理批评、误解以及人际间的摩擦,视其为自我完善的绝佳机会。 持之以恒的动力与自我激励: 认识到修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书中提供了维持动力、避免倦怠的方法。这包括定期的自我反思、建立支持性的学习社群,以及不断回顾最初发心时的坚定意愿。 结语: 持续的旅程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激发读者开启并坚持一段自我完善的旅程。它不是提供终点,而是点亮前行的路灯。真正的圆满,存在于每一个当下对慈悲与智慧的真诚践行之中。读者将被鼓励将所学内化,使利他之心成为生命自然流淌的本性,从而为周遭的世界带来真实而持久的积极影响。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第十四世达赖喇嘛His Holiness the Dalai Lama


  一九三五年生于西藏东部的安多(Amdo),两岁时经认证为第十三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一九五九年,被迫离开西藏,展开流亡生涯,并于印度达兰萨拉(Dharamsala)成立流亡政府,一九八九年获诺贝尔和平奖。成为世界公民,他致力提倡慈悲、宽恕、关爱等普世价值,促进世界主要宗教间的和谐及相互了解;作为佛教徒,他以修持、讲说菩提心及空正见,护持佛陀教法;身为藏人,他为藏人争取自由与公义,并努力保存西藏文化。

  相关着作
  《觉灯日光(三册不分售)》

译者简介

蒋扬仁钦


  达赖喇嘛首席华语翻译,出生台北,原名黄春元。一九八九年到印度辩经学院(藏传佛教大学)留学,主修藏传佛法达十五年;一九九七年藏传佛教大学毕业,二○○一年获藏传佛教硕士,二○○四年获「无别大教授师」学位(同等格西学位)。

  二○○五年起任职于达赖喇嘛办公室中文部,并成立法相译经院,翻译达赖喇嘛讲授之《菩提道次第广论》。
  二○一四年取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先说善义

在此可分三大科判得知本论:先说善义,次说论文,后说结语。初者分二:礼赞文及发愿造论。今讲初者:

本文云:南无甊给厦拉押。

虽见诸法无来去,唯一勤行利众生,

上师观自在尊前,恆以三业恭敬礼。

在此论的一开始说到了「南无甊给厦拉押」。这是印度文,其内涵是「礼赞圣者观世音世间自在」之意。首示印度文的目的为何呢?虽然这部论并非印度人所着,但为了传承的清净,以及与有缘者结下梵语善缘,故说此义。

此文中虽无礼赞诸佛菩萨,但却特意地礼赞上师及观音尊者,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将会阐述的内涵是有关佛子菩萨的修行。怙主慈尊解释菩提心的根本时,在《庄严论》里说道:「此源是悲心。」如论所云,悲心是增上意乐的主因,有了增上意乐才会直接生起菩提心的。况且,佛的悲智业所化成的三怙主中,圣者观音则是诸佛的悲心所现,而邬瞿无着贤佛子又依止观音为主要的本尊,再加上自己所修行的主要内涵又是慈悲为本的菩提心,自然就会礼赞与自己修行有关的上师及观音本尊了。

所云:「虽见诸法无来去。」此偈礼赞的对象是从导师世尊传至一切广大行,及深见行的雪域上师,尤其是尊者个人的法缘传承师长和怙主观音。论云:「上师观自在尊前。」此中特别指明「上师」二字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至尊阿底崃圣者说道:「大乘一切大小功德皆由上师所得,汝藏人视师长为凡庸想又如何能得?」如《广论》里所引用般,阿底崃圣者殷重说明了大乘之法是由上师传得,是故礼赞上师。大乘道源来自慈悲为本的菩提心,所以,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说明了如何生起自他相换、爱他胜己的菩提心,又说此心依赖上师而有,所以此文礼赞了与观音无二的上师。

上师及怙主观音具足什么功德?此德即是获得究竟断证之德。所谓究竟断证之理,则是永远的断除烦恼障及所知障,故称「断」。若不能断,就不能同时现证二谛,更不能在通达万法真如本性当中,无有动摇地勤行利众事业,所以,此时的「证」,就是同时现证二谛的证量。

大乘之门乃菩提心。怙主慈尊于现观《庄严论》云:「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如论所云,发心谓缘一切有情后,为利有情故,希求无上正等圆满佛果。发心已,次学难行之六度佛子菩萨学处,终获究竟利众身语意之三门功德而成就果位。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我對《達賴喇嘛尊者開示佛子行三十七頌》這本書的期待,更多是來自於一種對「佛法實踐」的渴望。在台灣,我們有豐富的佛教文化,但有時候,太多的資訊反而讓人眼花撩亂,不知道從何下手。我總覺得,真正的佛法,應該是能讓我們在面對生活中的種種煩惱與挑戰時,都能有安穩與智慧的應對。達賴喇嘛尊者,在我心中一直是那種溫暖而又充滿智慧的長者,他的話語總能直指人心,並且帶著一種超越凡俗的平靜力量。《佛子行三十七頌》本身就是一部非常殊勝的論典,據說它匯集了菩薩行的精要,若是能透過尊者的開示來學習,想必能獲得極大的利益。我特別希望能從書中學到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將「利他」的菩薩精神付諸實踐,而不只是紙上談兵。在這個步調快速的社會裡,我們常常被外在的慾望和追求所牽引,而忘記了內在的平靜與真正的快樂。我期盼這本書能像一盞明燈,指引我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條走向內心寧靜與智慧的道路,並真正成為一個對他人有益的「佛子」。

评分

讀到《達賴喇嘛尊者開示佛子行三十七頌》這個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浮現出達賴喇嘛尊者那慈祥的面容,以及他溫暖而充滿力量的聲音。身為一個在台灣長期關注佛教發展的讀者,我一直對尊者所倡導的「世俗倫理」和「跨宗教對話」印象深刻,但這次能夠直接接觸他對《佛子行三十七頌》的開示,讓我覺得非常難得。這部論典本身就是一部極具價值的修行寶典,而由尊者親自來開示,其深度與廣度必然非同小可。我對於尊者如何將「三十七頌」的內涵,與現代人所面臨的種種挑戰相結合,感到非常好奇。在台灣,我們有許多人致力於追求心靈的安頓與成長,而《佛子行三十七頌》正是一條通往此目標的清晰道路。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學到如何培養堅定的修行信念,如何化解內心的執著與痛苦,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實踐菩薩的精神,為周遭的人帶來更多的善意與幫助。我深信,這本書將會是啟發我心靈成長的寶貴資糧,指引我走在更為圓滿的修行之路上。

评分

對於《達賴喇嘛尊者開示佛子行三十七頌》這本書,我抱持著一種對「修行次第」的探索態度。我常常覺得,學佛修行就像蓋房子,需要打好地基,然後一層一層往上蓋,才穩固。而《佛子行三十七頌》聽起來就像是一份很完整的修行藍圖,它包含了從基礎到進階的各個面向。達賴喇嘛尊者,在我眼中,是一位極具智慧的導師,他能夠將非常深奧的佛法,用最貼近我們生活的方式來詮釋。我特別想知道,在尊者的開示中,對於每個「頌」的解釋,會如何連結到我們每天會遇到的種種情況,例如如何面對挫折、如何與人相處、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等等。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理論的學習,更重要的是它能提供實際可行的修行方法。在台灣,許多人都有學佛的意願,但常常因為不知如何下手而感到茫然。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能夠更系統地理解菩薩行的內涵,並學習到如何在實際生活中,逐步培養出慈悲心、智慧以及斷除煩惱的能力。我相信,循序漸進的修行,才能真正帶來內心的轉變與成長,而這本書,或許就是我一直在尋找的那本「修行指南」。

评分

這本《達賴喇嘛尊者開示佛子行三十七頌》的書名,光是看到就讓我在書局的書架前停下了腳步。身為一個從小在台灣長大的佛教徒,對於達賴喇嘛尊者的慈悲與智慧,早已如雷貫耳,也曾透過各種管道接觸過他老人家的一些開示。這本《佛子行三十七頌》的開示,聽說是非常核心且具體的修行指導,這讓我非常好奇尊者會如何深入淺出地引導我們,將佛陀的教法融入日常生活中。尤其「三十七頌」這個數字,本身就蘊含著圓滿與完整的意涵,我相當期待透過尊者的開示,能更清楚地理解這三十七個面向的修行功德,進而對照自身的修行狀況,找出可以精進與提升的地方。書中提到「佛子」,這個稱呼讓我感受到一份使命感與責任感,提醒著我們身為佛陀的弟子,應當如何實踐菩薩道,利益眾生。我個人一直以來都在尋找能夠真正落實於生活中的修行法門,而不只是停留在理論或儀式上,因此,能夠直接聆聽尊者對這部重要論典的開示,實在是一件非常難得且珍貴的因緣。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能更深刻地體會到菩提心的力量,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培養慈悲、智慧與堅韌的修行態度。

评分

《達賴喇嘛尊者開示佛子行三十七頌》這本書名,讓我立刻感受到一種「生命轉化」的潛力。在台灣,很多人都面臨著生活中的壓力、焦慮和無意義感,而我認為,真正的佛法,就是要幫助我們找到內心的平靜與生命的意義。達賴喇嘛尊者,在我心中,是一位將古老的智慧與現代的關懷完美結合的導師。他的開示,總是帶著一種深刻的洞察力,能夠觸及我們內心最深處的困惑。而《佛子行三十七頌》,聽起來就像是一份完整的行動指南,它告訴我們,身為一個「佛子」,應該如何去實踐菩薩的行為。我非常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學習到如何將「無常」、「苦」、「空」等佛法的核心概念,真正地融入我的生命體驗中,而不是只是停留在頭腦的理解。我希望透過尊者的開示,能夠培養出更強的定力、更深的智慧,以及更廣闊的慈悲心。我深信,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學佛的書,更是一本能夠幫助我們活出更有意義、更圓滿人生的生命指導手冊,尤其是在我們紛擾不斷的現代社會中,更顯得彌足珍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